四川地震博物館

四川地震博物館

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建立地震紀念設施緬懷遇難同胞,記錄地震巨大破壞性和全國軍民團結一心抗震救災事跡已成為各界共識。將漢旺鐘樓建成地震永久紀念地、在北川縣城廢墟建立地震博物館……各界人士和相關政府都提出不同的構想。徐榮鏇昨日表示,地震紀念設施修建要注意點線面的結合,不是每個地方都修一座博物館,而要根據情況進行規劃。目前總體的原則是根據實際情況在汶川大地震涉及的300公里長龍門山斷裂帶修建地震紀念碑、博物館、紀念館等設施,重點在一頭一尾(既汶川和北川),地震紀念設施布局將形成一個整體,展示汶川大地震的歷史面貌,規劃和建設不能浪費,要對後人負責,經得起歷史檢驗。

基本信息

徵集

(圖)四川地震博物館四川地震博物館

據悉,此前各地專家還提出,要著眼於建成世界一流的災難性遺址博物館,為下一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基礎。“就算徵集到10萬件地震文物資料,我也不會覺得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高大倫對地震文物徵集工作非常急切,他認為文物徵集也需要志願者,“比如學校廢墟里的書包,我們不但要保留書包,還要記錄書包的主人在地震中的遭遇,讓每一件地震文物資料背後都有一個詳實的介紹,而這需要大量的工作。” 文物局專家認為一切與地震相關的資料都有可能作為文物收藏,專家整理了主要涉及的幾個方面,比如有關地震的見證物,包括圖文資料、在廢墟中的書包、遇難者遺物等;還有就是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抗震救災的見證物,包括解放軍、武警、志願者赴災區救災的實物資料,各種標語等……“我們的要求是先收集上來再說,以使得我們收集的東西能全面反應汶川大地震和抗震救災過程。”據悉,包括省文物局、地震局的專家將組成考察組於3日至5日赴都江堰、綿竹、什邡、綿陽、青川等地進行地震遺址、博物館選址考察。

規劃

2008年5月28日晚,國家文物局地震遺址博物館規劃論證會在成都召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會議由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童明康主持。

參加論證會的專家有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張廷皓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呂舟、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同濱、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浙江古建築保護研究院院長黃滋及北京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韓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輪,成都市博物院院長王毅等。參加論證會的領導有,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文物處處長許言、副處長劉洋,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管理局局長徐榮鏇,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三處處長杜高翔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長王瓊、趙川榮等。首先,單霽翔局長傳達了中央領導關於建立地震遺址博物館的有關批示,並指出建立地震遺址博物館是記載人類發展史上重大自然災難的一種記憶方式,是正視災難、見證歷史,更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堅持以人為本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時代需要。其次,單霽翔局長要求地震遺址博物館將以“在廢墟中重生,在磨礪中崛起”為主題,建設成為為全世界第一座完整保留地震原址的災難紀念地與博物館。地震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應堅持原址保存、重點保護、區別對待、生態文化、公眾參與的原則,重點實現見證和展示、紀念和憑弔、科普和教育、科研和發展幾大功能,突出地震遺址展示區、重點保護和展示的遺蹟、有特色的博物館(陳列館)、緬懷遇難者地紀念設施、互動性和參與性強的科普中心、向公眾開放的科研中心方面的內容。

與會的省內外專家提出:地震遺址博物館要高起點、高規格的進行規劃、建設。著眼於建成世界一流的災難性遺址博物館,為下一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基礎;確定合理的規劃範圍,將地震中出現的山體崩塌、土石流、堰塞湖等地質現象納入遺址保護範圍;新建博物館連同服務功能區應儘量遠離遺址區,與新縣城的建設相結合,保持遺址的完整性、真實性,使其充分發揮緬懷、紀念作用,建設成為人民民眾的精神家園。

選址

(圖)總理溫家寶明確表示,將建造一座地震博物館總理溫家寶明確表示,將建造一座地震博物館

博物館選址可能在北川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明確表示,將建造一座地震博物館。而自5·12地震發生以來,這一想法在社會公眾中已逐漸形成主流。童明康表示,目前國家文物局及相關方面已著手地震博物館的設計工作。因為目前仍在救災階段,博物館設計的具體方案還將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

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規劃選址工作啟動

溫家寶總理22日重返北川考察時,提出將北川老縣城作為地震遺址予以保留,修建地震博物館。建地震遺址博物館主要意義在於為研究地質構造、預防地質災害提供科學依據,同時紀念亡靈,警示後人。5月25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李曉江院長帶領地質、歷史文化遺址、風景名勝規劃專家一行7人與北川縣政府就北川地震災害後遺址的保護範圍和當前工作進行了研究,就擬定建設的“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選址進行科學論證。

將建哭牆

(圖)四川地震博物館四川地震博物館

哭牆上刻遇難者名字

陳世瓊是綿陽市文物管理局北川資料徵集組成員之一。地震之前,他是北川縣羌族博物館副館長,這場慘烈的大地震奪去了他的母親和孩子的生命,時至今日,他仍然沒有找到母親和孩子的遺體。“有很多人和我一樣,至今都沒有找到親人的遺體。”陳世瓊說起這一切時,眼裡已經沒有淚水,他的淚水已經流乾。“在遺址上,設定一面牆,上面有每一個遇難者的名字,我母親和孩子的名字也在其中,每年我也可以去那裡祭奠他們。” 目前籌建地震博物館是陳世瓊最大的希望,“這是對我親人最好的紀念,對所有遇難的亡靈最好的紀念。”

收藏品

(圖)變形還能開凱鏇“8512”真牛變形還能開凱鏇“8512”真牛

“最牛小轎車”將進四川地震博物館

在地震中被嚴重砸傷,但仍能放著音樂顛簸前行的“川FA8512”銀色凱鏇車被網民封為“史上最牛的車”。由於該車車牌號正好與2008年5月12日的數字及地震震級巧合,能讓中國人永遠銘記這場特大地震。神龍公司員工主動捐款將該車連同車牌一起回購,並捐贈給四川地震博物館收藏。
“最牛救援車”被四川地震博物館永久珍藏

被譽為四川抗震救災中“最牛救援車”的山東省莒縣十位農民參加抗險救災的農用機動三輪車,於2月27日下午4時38分順利運抵四川綿陽市,被四川地震博物館永久珍藏。

陝西省西安高陵地震募捐箱被四川地震博物館收藏

2008年6月6日下午,西安市文物普查隊在高陵普查時向地震災區募捐的募捐箱被正在籌建的四川地震博物館收藏。代表四川省文物部門來陝收集地震募捐證物的四川省考古研究院余春女士,見到募捐箱後非常興奮,代表災區人民向募捐單位表示了謝意,同時希望陝西文物部門各單位能向四川地震博物館提供更多的“藏品”,給地震博物館的早日開館創造條件。

相關評論

不管是自然災害還是歷史災難,在過去之後,都應該建立相應的紀念館,以便人們進行歷史的反思,悼念死者,激勵生者,安慰前人,警示後人。

在這次的地震報導中,我們看到了信息的公開程度和透明程度空前提高了,而且我們也不能把自然災害等同於社會歷史災難。但是,即使是在自然災害中死去的人們,也應該在大地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搶救生者固然重要,記住死者也同樣重要。為此,我倡議此次抗震救災結束後,應該建立“汶川地震紀念館”,紀念館內應該儘可能周全地陳列所有死者生前的照片和資料,或者至少應該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名字。這樣的紀念館還應該建立很多,比如“大躍進”紀念館、“文革”紀念館、唐山大地震紀念館、非典紀念館,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