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產權

勞動產權

所謂勞動產權,是指現代生產中出現的“勞動能力”或者“勞動效果預期”產權化、股份化的經濟形態。西方學術界從生產要素增殖的角度考察,將這種形態稱之為“人力資本”。

體現

勞動產權勞動產權
專利入股,法人權益折算股份,法人產權,中國農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等等,這一系列權益形態的共同點是,在經濟活動中依據勞動能力或者勞動效果預期分享所有者權益,勞動權益在此不再是物質產權的附屬方,而是自身直接體現為獨立的物權形態,作為勞動者所擁有的資產身份參與經濟活動。這些權益都可以視作是勞動產權的體現。

傳統勞動以工資形式表現其價值與社會財富分配方式,為什麼還會出現勞動產權?我們只要看看上述勞動產權形態就可以明白,這是勞動在生產運動中日益獨立、自主的結果.。現代經濟至少從三個方面加強了勞動權益的獨立地位。1、知識創新。面對物質世界未知領域的探索,需要勞動的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2、管理型勞動。儘管經濟管理者通常以被委託者的身份勞動,但專業管理的特殊性,需要管理勞動有一定的獨立自主空間。3、公有制經濟體制。生產活動是由人與物的結合組成的,當基本的生產資料被國有或社會所有之後,生產活動中的社會權益,將從人的那一端的能力運用上體現出來。社會權益落實在勞動因素上,就是充分發揮獨立性、主動性、創造性。否則生產資料在虛擬的社會所有權治理之下,將無從體現社會權益在生產運用上的優越性。換句話說,沒有勞動的主動性支持,公有制一天也維持不下去。

說到底,勞動權益相對獨立的經濟形態,是由生產力直接決定的。因為無論是知識創新還是管理工作的需要,或者是公有制體制的要求,都是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了生產力運動的要求。那么生產力又是出現什麼進步,導致經濟權益的重大變化呢?這個變化就是社會生產中知識開發體系的獨立性。在現代生產中,知識進步,主要的已經不是依靠生產經驗的積累,而是依靠基礎理論的突破。圍繞著基礎理論的突破,已經形成了新的產業和利益機制。例如我們所熟知的航天產業、核電產業和納米產業等。這些產業的經濟特點是:經濟利益是伴隨知識創新而拓展。知識創新帶來經濟利益,而經濟利益又支持知識的進一步創新。這樣一來,對知識的開發,不僅成了傳統物質生產的領頭羊,而且自身的活動也形成了新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形態。知識開發的自由度和獨立性,實際成了社會生產自由拓展的制度前提。正是在此基礎上,對知識開發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主動性勞動、創造性勞動,成為決定經濟運動興衰的關鍵性力量。勞動權益的獨立性地位,因此具有了生產力意義上的保障,同時也具有了生產力意義上的戰略地位。這就是經濟運動中勞動權益產權化、股份化趨勢的生產力背景。由此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會在公有制和私有制經濟中,會同時出現勞動產權的經濟形態。

特點

勞動產權航天
由此,我們也明確了現代經濟的兩個特點:

1、依靠勞動的獨立性支撐的勞動產權,基本是創造性勞動開發性勞動腦力勞動的權益體現。它是知識創新機制中的利益支點,是新經濟秩序的權益基石。

2、物質生產由此分裂為內涵不同機制不同的兩大類生產。一類是知識生產體系。它包括科技開發,基礎理論研究,航天探險等。生產側重於對自然屬性的認識和經濟開發;一類是知識套用體系。這主要指我們日常所見的工農業生產等。生產側重於提供我們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的使用價值。財富由此也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知識財富;一類是物質財富。知識財富是物質財富形成的前提。

知識財富的價值最終由它對物質財富形成的作用力所決定,而不是取決於它的開發費用。因為知識的效用進步意味著社會效用平台的提升,它所產生的價值增長不是一時的開發費用所能代表的。我們在後面還要提到,這種巨大的價值投入產出差,導致社會生產必然由傳統生產轉向知識生產,生產方式由價值增長為主轉向使用價值增長為主。

發展歷程

勞動產權農業
在勞動產權的萌芽時期,科技勞動作為資本的附屬物在跨國公司或大公司內部以研發中心的形式存在,研發利益由資本獨享,此時的科技活動也是以個別的產品研發為主。勞動產權表現為企業給予科技人員的股份期權。科技成果對外運用表現為資本的屬性——壟斷;第二階段,社會生產對產品的開發普遍越過對個別產品具體功能的追求局限,進入到物質屬性的探討層次,(如對光纖的開發要進入光學領域,對農業醫藥的開發,要進入基因研究,對機電化工開發進入納米層次等等),生產盈虧的範圍由此就越過個別盈虧的局限,成為社會性盈虧、社會性生產。生產的重心轉移到基礎理論學科,此時股份期權不再是科技人員的“專利”,各行各業都會以股份形式參與創新合作。科技成果內部共享成為這一生產階段的鮮明特徵。而勞動股份則成了企業對內激勵全體員工生產積極性,對外與各行業、與社會協作分工的主要權益媒介。因為是面對高科技的要求,就是資本也需要適應勞動產權的擴張。此時市場具有鮮明的效用競爭特徵,資本的利潤衝動,開始服從社會效益的調度。在這一階段,全民醫保與義務教育得到了在價值世界中摸爬滾打的執政者的認可與實施;第三階段,知識創新成為社會生產的主體,“以技控股”、“以技控資”,依靠產品質量增殖的機製成為生產的一般經營方式。依靠剩餘使用價值形成剩餘購買力,導致生產開發規模快速增大。知識產業對勞動的需求是無上限的,這導致失業消失。資源運用效率主宰了全球資源流向。局部利益至上的資本機制廣泛社會化。這一切變化最終導致生產資料所有權的生產權益地位弱化,因為勞動效果是不分省界、國界的,因此所有的企業經營利益最終都會社會化公有化國際化,而國家經濟利益也因為企業利益的走向而全球化

就目前的技術條件而言,邏輯電路+機械已可以勝任大部分重複性勞動的要求,生產工具的智慧型化,離我們並不遙遠。社會大部分的物資源都在開始圍繞效用開發而運作;在財富的分配鏈中,是科技先進者而不是資本所有者掌握著財富分配權的現象已出現。與新的生產方式相匹配,適合效用開發的勞動產權正在取代適合剩餘價值積累增長的資本產權。使用價值在調動價值,人力資本對生產的重要性正在勝過貨幣資本的重要性。對高科技企業和跨國公司而言,資本產權的經濟效率將愈來愈依靠勞動產權的支撐。

由於勞動能力的發揮在生產效率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勞動權益的擴張向兩方面展開,一方面人的精神境界日益成為重要的生產條件。開發性勞動把人的因素擺到了生產的第一位,也就等於是把人的生活質量、精神境界擺到了生產效率的第一位。奉獻精神不再是傻子精神,而成了勞動創造的支撐點(任何物質回報都無法衡量勞動的創造價值)。高尚的人文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成了經濟高效率增長、世界資金人材技術持續湧入的前提,而不是結果。另一方面由於人自身的生產過程還是一個物質上自我維持的過程,這是物質財富匱乏在人類社會中占有的最後一塊領地,也是困縛人們創造自由度的物質鎖鏈。所以在知識性生產中,企業利益最終落實為局部勞動者個人利益而不是資本家個人利益。企業動力最終來源於勞動者的私人物質利益追求,而企業協作的最終障礙也來源於勞動者對私人利益的保護。效率的障礙與動力集於一體,使得勞動者個人利益成為知識性生產的矛盾運動中心。當物質財富的豐富達到社會有能力包攬個人生活基本物資耗費的情況下,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勞動的創造自由度才能突破個人利益這一最終的物質利益障礙而達到一個新境界。

勞動產權核聚變
一切生產效用開發,最終都歸結為對人自身效用的開發,“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60頁)。在現代生產中,人們已越來越認識到:既然機器是持續重複動作的工具,那么人的重複性勞動不就等於是人格化的機器?我們實際正處於機器生產的蠻荒時代。如果核聚變控制成功,就會出現幾乎是無窮盡的能量支持幾乎是不知疲倦的智慧型化機器生產,物質財富滾滾而來的情況。那時勞動權益的生產主體地位將會體現得更加明顯。一部生產進步史,同時也是人自身的社會解放史。藉助勞動產權,我們實際離共產主義更近而不是更遠。

公有制經濟本質上是依靠效用增殖的經濟。只有效用開發的社會性才能體現生產資料公有的社會性。圍繞現實的社會效用需求來制定生產中的人、財、物分配計畫,是早期公有制經濟的普遍特徵。與此相適應的價值運動成為遍及整個社會的價值分配律。由上至下的按計畫分配價值,顯然不適合依靠自主勞動效率取得財富分配權的勞動產權。因此勞動產權化可以看作是公有制發展的第二階段,是社會生產計畫化的新表現。另一方面,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造成以重複性勞動為主、以個別開發產品為主的生產企業,在中國社會生產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種生產力水平更適合的是資本產權推動。也就是說,社會生產由資本產權推動發展到勞動產權推動,還有一個生產力基礎的提升過程。所以當中國改革開放全面展開時,面對著不同層次的生產力水平,決策者面臨的實際局面,是既要大力發展勞動產權機制,又要承認和發展資本產權機制的雙重任務。

地位

勞動產權叢林法則
在國企的股份制改造中,勞動產權股核心股。因為唯有這一股反映了勞動的生產效用地位,並以效用的形式體現了勞動的社會性。局部生產利益正是通過勞動產權股與社會整體利益相生相滅,不可分割,從而能反映企業資產的公有性質。同時它又是支撐知識開發與套用的權益機制,從而有能力引導企業的發展。

國企勞動產權的權益主體是職代會。而勞動產權化的體現就是賦予職工一定數量的勞動股。所謂勞動股就是股份本身只代表勞動能力與貢獻,而不代表具體財產,但在企業年終分配時要按股份分紅。表面看這只是把生產成果分配比例化而已。但這種比例化實際反映的是承認不承認勞動的獨立增殖能力的問題,它將企業經營目標由資本效率、局部效率引向了勞動效率社會效率,圍繞新的效率目標形成新的統一體。從企業內部建立了以生產效果為依據的利益分配模式。(它將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社會利益聯在了一起)。為企業之間的科技攻關按效果分配理順了利益動力機制。在這種生產體制中,每個勞動者既是某企業的職工,通過勞動效用的中介又是整個社會科研體系中的職工。由於各個企業之間勞動股會本能的尋求協作,(在提升效用利益上的一致性,導致勞動之間必然尋求合作),使得每個國企既是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又成為社會科研體系中的分支。勞動效果所具有的社會性,被勞動產權這一生產的社會性資源配置機制所保障,這就形成了一個高效的社會網路型的知識創新體制。

因為勞動產權是建立在勞動效用基礎之上的,所以它是在社會價值運動中對價值約束關係的掙脫,反過來它又引導社會價值的走向。所以沒有勞動產權,是資本機制玩社會,而有了勞動產權,是社會機制玩資本。只有生產中的私有資本廣泛社會化了,勞動產權才會逐步脫去股份化的外衣。

在勞動產權股的權益支持下,職代會對經營者(法人代表)的監督權議事權決策參與權等等就有了經濟依據。企業實行“鞍鋼憲法”就有了經濟權益上的支撐。國有資產運用外有審計稅務財政等部門的監督,內有職代會的利益主體監控,無論是否有外資參股,也已經有能力提高國資使用效率和堵塞流失渠道了。就這個意義而言,勞動產權股實際是社會主義經濟責任的微觀基礎。

我們正逐步遠離資本競爭的叢林法則,遠離在人吃人中求發展的生產方式。效率更高的生產模式要求我們要在人助人中求發展。這不是因為人們的良好願望,而是因為人們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已經到達了一個技術與生產方式質變的階段。強調局部贏利能力的個別資本機制與強調整體贏利能力的社會資本機制同時共存於我們這個時代,並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發展側重點。但總的發展趨勢是局部盈虧要讓位於整體盈虧。因為科技進步的社會屬性以及支持科技進步的勞動產權機制,總是要突破局部盈虧界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