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勞動

自主勞動,是經濟學家巫繼學在其學術專著《自主勞動論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中首次提出並論證的經濟學範疇。自主勞動,就是否定僱傭勞動的新勞動關係範疇,換句話說,社會主義經濟關係中的勞動是一種新型的自主勞動。關於自主勞動範疇的具體論證如下。
一、勞動本身
§人與勞動
勞動創造財富,勞動是人的本質。這是一個古老的真理。《舊約全書》勸導眾生“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1]《新約全書》也告誡世人“總要勞動,親手作正經事,就有可余,分給缺少的人。”[2]古希臘的哲人們和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聖賢,大多都對勞動大加讚美。
然而,在眾生物與自然關係的活動中,差別自內在發生:植物和動物的活動區別是諸常識中最普遍的常識。就人和動物來講,首先,人的勞動是人以自身的能動或主動活動來起引、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外部自然和人身自然)之間的廣義的物質變換活動。這裡,人改造著自然,自然也改造了人。而動物最多不過是達爾文所揭示的被動地適應自然而進行的活動[3]。其次,人的勞動是有目的的、自覺的活動,而動物的“勞動”不過是一種本能的活動。本能活動的能力是先天就有的,不是後天學得的;它是一種受到特殊刺激而反射出的相對不變的活動能力。每種動物的特殊“勞動”方式,都是長期適應自然而獲得的。這種獲得性通過基因遺傳於下一代[4]。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說,人也是由分化而產生的。不僅就個體來說是如此——從一個單獨的卵細胞分化為自然界所產生的最複雜的有機體;而且就歷史方面來說也是如此。經過許多萬年的努力,手和腳才逐漸分化,直立行走才最後確定下來,於是人就和猿區別開來;於是音節分明的語言的發展和頭腦的巨大發展的基礎就奠定了,這就使得人和動物之間的鴻溝從此成為不可逾越的了[5]。當然在人類開始分化的太古時代,“人類勞動尚未擺脫最初的本能形式”[6]。人類勞動不同於本能活動的目的性、自覺性的特徵具體表現在勞動得到的結果,在其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觀念中存在了[7]。這個目的是他預先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方式和方法的[8]。再次,人類勞動具有創造性,而動物的活動只具有獲得性。人類勞動的創造性,從其量的發展來講具有增殖特點,可以成幾何級數地向前發展。從其質的發展來講具有質變特點:從隻身勞動到利用工具,即利用積累、物化勞動來進行勞動;從簡單的綜合勞動到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離,以及勞動的進一步分工;不斷地創造出新勞動產品,等等。而動物的獲得性“勞動”,在其量上,縱令天然條件豐裕,也不會超出自身生存需要;而在質上,只能是簡單重複式的勞動。現在老鼠打洞的本領也許比之上古時代的老鼠要高明一些,但當今世界最笨的勞動者使用工具的本領比之新石器時代的人,恐怕其差別則不可比擬了。再其次,人類勞動擺脫了本能形式後,愈漸具有多層次性。而動物只能是簡單的直接的“勞動”。[9]比如糧食,一種方法可以是刀耕火種,靠天打糧。另一種方法是使用拖拉機、施用化肥、興修水利、培育良種,創辦農學院培養農業技術幹部等等。圍繞這些勞動又派生出其他一些勞動部門,從而派生出另外一些勞動,諸如開礦、建築、發電、製造機器等等。依次類推,便會形成多層次性的勞動。當然這些勞動一旦出現就相互交錯,人們也就互相交換其勞動了。幾乎不用實例都會認為,第一種勞動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第二種勞動方法的結果與之相比大得不可比擬。最後,人類勞動一開始就具有整體性或相依性,並一直相互交換著各自的勞動;或如費爾巴哈所說,人們是相互需要的,並且過去一直是互相需要的[10]。而動物的謀生活動,一開始就是“各自為戰”。即使在一群集體生活的蜜蜂或螞蟻“家庭”中,它們只生產著同一種東西,也不存在與別群同類相互交換其活動的現象;在不同類的動物中,更不存在相互交換其活動的現象。[11]上面我們討論了專屬人類勞動的五個基本特點,即勞動的能動性或主動性、自覺的有目的性、創造性、多層次性和互依性。使得人類勞動具有上述特點的是人的大腦[12],以及與此相關的其他一些重要職能,如思維和語言。這樣,人的勞動就有與動物活動不同的指揮機制:語言思維能力。象人類學家指出的那樣,類人猿的生理結構並非完全不適於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類人猿有四隻手,並且有上下肢對稱的拇指。人類優勢的地方不在於此,崐而在於人的大腦各部分相對增加,尤其是大腦的前部和頂部顯著增大,這使得人類能夠進行事先經過思考而不是受本能支配的勞動。[13]雖然人類勞動是由思維智慧型指揮的,但人類本身又是這種勞動的特別產物。“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於他身外的自然並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著他自身的自然。”[14]
§勞動本質思考史
對於勞動本質的思考,人類的智力對它已作出了長期的努力,並且取得了許多成果。最早覺察出人類勞動區別於動物活動的本質之點的是亞里士多德。這位古希臘偉大的博學家,稱人類勞動為“理性勞動”。他說:“的確,藝術就在於:在要製造的產品還沒有變成實體之前,就已有了關於它的概念。”[15]這一天才的見識一直為後人所接受。眾所周知,馬克思就曾將人類勞動的有目的性作為其本質特徵之一。在近現代,人們繼續堅持此說[16]。
勞動是專屬人類的,但勞動決非是人成為人而驟然具有的。勞動有其自己的發生史。長期以來困擾著理論界的一個難題是:既然勞動是專屬人類的,那么是什麼力量使猿變為人?如在猿成為人之前就有勞動,那勞動豈能說專屬人類?[17]這是一個類似“雞蛋孰先”式的老問題。其實,勞動的發生史與人類起源史是同步的。如同產品在多大程度上變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的辯證發展過程一樣[18],猿在多大程度上變為人,動物的謀生活動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勞動。專屬人類的勞動是由動物的謀生活動轉化而來的。但事物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通過中介而發展變化的過程;人類的起源和勞動的發生過程自然也不例外。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他的劃時代巨著《物種起源》,用嶄新的理論解釋了生物界的進化發展。該書雖未直接研究人類起源,但書的末尾預示,進化理論的光芒“將投射在人類的起源和他們的歷史上”[19]。果然,1868年出現了赫胥黎的《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海克爾的《自然創造史》,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嘗試性探索。1871年,達爾文本人的《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問世,系統地論證了人類的物種起源及其在生物界中的位置,指出由猿變人的看法。但猿如何變為人的問題,他並沒有解決。1876年,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對由猿轉變為人給予了科學的解釋。恩格斯指出,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存在著“過渡期間的生物”[20]。現代科學研究的新成就證實了恩格斯這一論斷的科學性。猿決不可能一下子變為人,在漫長的年代中必然經歷亦猿亦人的許多中間環節[21]。根據古生物學的材料證明,約在五千萬年之前,出現了半猿;約在三千五百萬年前,出現了最古的低等猿類;約在一千五百萬年前,出現了森林古猿(Dryopithe-cus);之後又出現了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22]。與過渡期間的生物相適應,是介乎動物謀生活動和人類勞動之間“動物式的本能的勞動形式”[23]我們將其簡稱為“本能勞動”。試將上述幾者關係圖示如下:
猿——————→過渡生物——————→人
↑ ↑ ↑
↓ ↓ ↓
謀生活動————→本能勞動——————→勞動
圖1-1 勞動的發生
但是,即令發展到人的階段,人本身亦有一個發展過程:猿人→古人→新人→現代人;因而勞動本身亦有個發展過程。所以恩格斯正確地指出:“勞動本身一代一代地變得更加不同、更加完美更加多方面。”[24]
§勞動的定義與分類
對任何事物下定義,都不可能概括出它的全部規定,因而都不免失之片面;但任何科學的定義,卻都能概括出某一事物的本質規定。馬克思將勞動定義為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費[25]。在進一步論述中,他便將勞動的本崐質規定一一指出。勞動是勞動力的使用,這是就其最廣泛、最一般意義來講的。勞動力的使用,就是人類活動的全部。所以,馬克思實際上定義的是廣義勞動。而狹義勞動,是指人類從事的有目的經濟活動,或如馬克思所說:勞動是當作“以某種形式占有自然物的有目的的活動”[26]。在以後的論述中我們將看到,將廣義勞動和狹義勞動相區分,是有其重要的理論意義的。
廣義勞動,是作為一個全面人所從事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動;而狹義勞動是從人的活動中分化出來的。最初,人的經濟活動包括在他整個活動之中。或者說後來由以發展的各種活動(政治的、經濟的、藝術的、體育的等等)最初都是統一的。後來經濟活動分化出來,成為某一些人或勞動者的某部分時間的專門職業。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勞動是狹義的勞動,是人的經濟活動;而對狹義勞動以外的人的活動,只在經濟學意義上作考察。在以下的論述中,凡是狹義勞動,都簡稱為勞動。
勞動在最初是作為一個原始統一體;隨著勞動的發展,它便被分門別類。勞動就其存在的形式來講,分為活勞動(或流動勞動)和物化勞動(或死勞動)。勞動就其創造的產品在滿足人們需要的特點方面來說,分為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勞動就其發揮的特點來講,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勞動就其在生產中實現的社會性質來講,分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勞動就其產品的不同使用價值在再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來講,分為Ⅰ部類勞動和Ⅱ部類勞動。毫無疑問,在勞動每一種分類中都有進一步的分解,因而每一類都形成多層次的分類結構。上述各類,是從勞動的一定角度、一定特徵出發而得出的,就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來講,都有其獨立的不可互換的意義,因而不能說,哪一種分類是正確的,哪一種分類是錯誤的。
勞動範疇,至今已成為許多學科考察的對象。但當作政治經濟學範疇來考察的勞動,是勞動的社會關係,即人們在參加社會勞動中彼此的關係[27];也就是說,它不是以考察勞動的自然方面即人與自然的關係為目的,而是以考察勞動的社會方面,即勞動者之間的關係為目的的,就是對勞動作社會方面的考察。進一步講,它也不是從社會學、倫理學、哲學等等角度進行考察,而是從經濟學角度即勞動的社會生產形式、勞動的社會生產結構方面進行考察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勞動範疇表達的勞動關係,正是替人作為生產勞動者在其中出現的那種最簡單、最原始的生產勞動關係找到了一種抽象表現。[28]當我們研究勞動的本質關係的時候,研究的是工人同生產的關係[29]勞動在整個社會生活史中,作為一定社會形態的勞動,將表達複雜、豐富的具體生產關係。勞動在量上只是勞動力輸出量的體現,勞動又最終物化在產品上。這三者之間都是正比例關係。所以,對勞動的計量就有兩種辦法:一是用勞動時間的長短來計量勞動量的大小;二是用產品量的多少來計量勞動量的大小。其實,計算產品量不過是計算勞動時間長度的轉化形式罷了。這樣,勞動的尺度便歸結為勞動時間。
§勞動在經濟體系中的地位
至此,我們對勞動範疇本身分別作了簡要考察。現在將綜合地討論一下勞動在經濟體系或者說在經濟運動中的地位。首先,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30]。恩格斯曾詳盡地論述過這一觀點。他令人信服地分析指出:在勞動中手和腳相分工;也正是由於勞動,手才達到高度完善的程度。人的語言也是在勞動中並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而勞動,然後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促使猿的腦髓逐漸地變為人的腦髓。腦髓和為它服務的器官、愈益清楚的意識、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發展,又反過來對勞動和語言起作用,為二者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愈來愈新的推動力。從攀樹的猿群進化到人類社會以前,經過了幾十萬年[31],但人類社會畢竟出現了。人類社會區別於猿群的特徵正是勞動。恩格斯還指出:“一句話,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它動物的最後的本質的區別,而造成這一區別的還是勞動。”[32]其次,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是財富的源泉。勞動宛如一支奧妙無窮的崐神手,簡直具有點石成金的魔力;自然界提供的材料一經勞動,便變為社會財富。正因為如此,具有洞察力的經濟學家都將其視為財富的本質。[33]甚至帶著庸俗色彩的經濟學家沙•加尼爾也發出了“整個世界都瀰漫著勞動的恩惠”[34]的感嘆。再次,勞動不僅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生活必需的財富,而且由此改造了客觀世界和人類主觀世界,最終創造了社會。所以,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35]。總之,勞動是人類社會經濟運動的原動力、最終原因[36],是整個經濟體系中的一塊基石。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曾將勞動作為國民經濟學的唯一原則。對此,馬克思評論道:這是“一個合乎邏輯的大進步”[37]。幾乎可以說,已經出現和還將出現的各種社會形態,歸根到底,都有賴於人類勞動的這種與眾不同的特徵[38]。
二、僱傭勞動轉化為自主勞動
§勞動發展史與人類發展史具有同步性
勞動,是一個古老而又喝著“聖水”的永生範疇。正因為勞動是人的本質,所以勞動的發展史與人類的發展史具有同步性。
大約自人類從動物界分化出來到原始社會解體這一時期,勞動是作為原始自主活動的形式出現的。這時,人類的每個成員都是勞動者,人類的全部活動基本上都是為了生存。人類全部活動都歸為勞動這種高度統一,並不表示人們有意識地努力地普遍發展人類的一切才能,而是意味著社會的貧困、社會需求的狹窄、自然力(對人來說)的強大。整個世界,一方面是處於童年的人類,另一方面是“暴虐”的自然界。但是,終究要主宰世界的人類,既是共同體的成員,又是共同體的財產[39]。這時,大自然並無所有者,它是為人類提供勞動工具和勞動材料的倉庫,是人類生活的基礎。人類把大自然當作社會的共同財產,看成是在那活勞動中不斷生產和再生產著自身的共同財產。對於外部自然界的實際占有隻能發生在勞動過程中[40]。所以,原始共同體對大自然的占有權,就是共同體實際的集體勞動能力;集體勞動力越強大,占有得就越廣泛。在這種占有中,每個單獨的人只有作為共同體的一個成員,從而集體勞動力的一個部分,才能成為勞動條件的占有者。個人離開了集體,不用說對自然界的占有,就是維持自身的生存都不可能[41]。所以在原始群體中,對一個成員的最嚴厲懲罰就是驅逐他出部落。原始社會中,在生產兩因素的所有權上,勞動者和生產客觀條件是自然地直接結合的,生產勞動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生存,是為了使用價值;生產的全部勞動產品歸共同體所有,人均分配[42]。
§人類勞動社會形式的第一形態:原始自主勞動
總而言之,所謂自主勞動即原始自主勞動是人類勞動社會形式的第一形態。它的勞動關係可以簡括如下:(1)勞動者自主地共同占有集體勞動力;(2)勞動者自主地依靠集體勞動能力共同占有外部自然界;(3)勞動者自主地以人為目的地從事生產勞動,共同占有勞動產品。
隨著勞動生產率提高,人類生產的產品逐漸增多。“這樣,除了公社生存所必須的產品外,慢慢出現了最初的經常剩餘,即最初級形式的社會剩餘產品。”[43]這時,異質勞動得到很快的發展,自然分工逐漸發展為社會分工。由於有了多餘的產品,就有了經常交換的可能,產品在交換過程中逐漸地轉化為商品。產品一旦對外成為商品,由於反作用,對內亦成為商品;這就包含著隨之而來的全部社會變革的萌芽。商品交換隨其生產而發展,由此產生原始公社成員的財產狀況不平等。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而游離出貨幣,第一次出現了可長久保存的財富。這樣,加之分配上的差別出現,私有制就必然產生。“私有制,就勞動的範圍內來說,是同勞動對立的,私有制是從積累的必然性中發展起來的。起初它大部分仍舊保存著共同體的形式,但是在以後的發展中愈來愈接近私有制的現代形式。”[44]人類社會跨入私有制社會,和諧一致的共同體分裂為不同階級。由於有了經濟剩餘,社會上一小部分人有了空閒時間,可是絕大多數人卻崐不得不終生勞累,為別人提供無償勞動。人類解除自然界威脅初獲解放,卻迎來統治階級的壓迫。人類社會私有制第一個形態是奴隸社會,其次是封建社會,最後是資本主義社會。與此相應,勞動的社會形式採取了奴隸勞動、徭役勞動、僱傭勞動。在整個私有制社會中,勞動從自主地位淪為從屬地位。
人類勞動社會形式的第二形態:從屬勞動
在私有制社會中,從勞動者對其勞動力的關係來說,失去了自主權。在奴隸社會,勞動者成為奴隸主的奴隸。勞動者所以成為奴隸,並不在於他是人,而在於他是能勞動的人,即具有勞動力的人。在這裡,勞動者被視為一種“牲畜”,或用一句名言來講:勞動者是會說話的“工具”[45]。可見,在奴隸社會,勞動者連作人的權力都失去了,更無勞動力的自主權力[46]。在封建社會,勞動者比較自由了,可以作為人出現,並有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私有經濟。但是,勞動者對封建主是人身依附(即超經濟強制)關係[47]。這種依附關係是各種各樣的,有從農奴直到農民多種不平等的等級、層次。所以,在封建社會,勞動者對勞動力的占有是不完全的,或者說勞動者對自己的勞動力只有部分的占有權,而另一部分為封建主所支配。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衝破了封建的依附關係、宗法關係,成為“自由”勞動者。但是,勞動者除自身的勞動力外一無所有。沒有生產資料,勞動力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勞動者的勞動力只能作為商品賣給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只是在可能性上、在商品形式上占有自身的勞動力,實際上對其並無自主的實現權。
從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關係來說,勞動者對生產資料失去了自主支配的權力。在奴隸社會,生產資料連同勞動者本身都為奴隸主所有,因而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自主權根本無從談起。在封建社會,農民靠租賃地主的土地進行生產勞動,即主要生產資料是地主的。有些農民有時也有少量生產資料,如土地、牲口、大車、犁耙等等,但是對這些生產資料的所有是以被剝削為前提的(交不起地租就要變賣它們),所以在事實上這一所有權是為被剝削服務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沒有任何生產資料,當然也沒有生產資料的自主支配權。
在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結合形式上,勞動者的從屬地位顯得更為突出。在奴隸社會,由於奴隸只是奴隸主的勞動工具,因此奴隸和生產資料的結合,就象牲口拉車、套犁一樣,由奴隸主任意支配。勞動產品當然全部歸奴隸主,奴隸只能象牲畜一樣僅僅維持生命,以便能不斷地供奴隸主使用。在封建社會,封建主以奴役性的條件將土地租給農民使用,從而使農民與生產資料結合;農民及其子女世世代代被束縛在土地上。地主以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形式,榨取農民全部剩餘勞動和一部分必要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勞動力成為商品,而且是最賤的商品[48],因此勞動者只有通過在市場上出賣勞動力商品,才能與資本家的生產資料相結合。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從生產的主體降為客體[49],勞動從形式到內容隸屬於資本,勞動產品全部歸資本家占有,勞動者無權支配。
上述可見,在全部私有制社會中,勞動者對勞動力、生產資料,對生產過程和勞動產品,都失去自主支配權,勞動者處於從屬地位,被生產資料所有者所支配。這就是奴隸勞動、徭役勞動、僱傭勞動所體現的共同的本質關係。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寫道:勞動在勞動者那裡,“已經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動的假象,它只是用摧殘生命的東西來維持他們的生命”;而物質生活的生產即勞動,也正是“自主活動的否定的形式”[50]。人類勞動在私有制社會中的這些社會形式,可稱為從屬勞動。從屬勞動是對自主活動的否定形式。
自主活動的否定形式即從屬勞動一般具有以下鮮明特點。首先,從屬勞動是一種被剝削勞動,即勞動者的剩餘勞動被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無償地占有。顯然,這種無償占有是以勞動者能提供剩餘勞動為前提的。馬克思指出:“使各種社會經濟形態例如奴隸社會和僱傭勞動的社會區別開來的,只是從直接生產者身上、勞動者身上榨取這種剩餘勞動的形式。”[51]對剩餘勞動的榨取,在奴隸社會採取直接占有奴隸的剩餘勞動時間的崐形式,在封建社會採取占有農民生產的剩餘產品(地租)的形式,在資本主義社會採取攫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形式。由於從屬勞動具有被剝削性,因而勞動對勞動者來說,既與己無關,又令人生厭;從事勞動是一種不幸,是一種痛苦。其次,從屬勞動是一種強制勞動。勞動的這種強制性在從屬勞動的不同形式中呈現出不同的特徵。在最初的奴隸制度下,勞動的強度性表現為赤裸裸的暴力。對此馬克思寫道,要使一個人的剩餘勞動勞動成為另一個人生命源泉,“如果不通過暴力,使一個人隸屬於另一個人,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也就是說,勞動者“必須受到暴力的強制”[52],奴隸勞動是一種典型的“直接的強制勞動”[53]。在封建社會,徭役勞動既有直接強制性一面,又有間接性強制性一面。我們知道,封建地租在發展過程中採取過勞役地租、實物地租、貨幣地租三種形態,當然實物地租形態占統治地位。作為勞役地租,表現著徭役勞動的直接強制性;作為貨幣地租,卻表現著徭役勞動的間接強制性[54]。在資本主義社會,僱傭勞動則是一種典型的“間接強制勞動”[55]。總而言之,“在奴隸勞動、徭役勞動、僱傭勞動這樣一些勞動的歷史形式下,勞動始終是令人厭惡的事,始終是外在的強制勞動”[56]。最後,由從屬勞動的被剝削性、強制性決定,從屬勞動必然具有對抗性。這種對抗性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僱傭勞動形式上,表現的異常尖銳。對此,早在1948年馬克思就寫道:“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蹟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並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痴呆。”[57]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豐富、發展了這一思想。他在論述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時指出,資本主義的積累,在一極是資本的財富積累,在另一極則是勞動的貧困積累[58]。
在從屬勞動的極端形式僱傭勞動階段,一方面,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日益苦難的現實折磨得僱傭勞動者階級再也不堪忍受,逼得他們尋求擺脫從屬地位、達到自身解放之路。他們也必然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掘墓人。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內在規律,驅使資本集中、壟斷,少數資本家對多數資本家剝奪。最終,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並在這種壟斷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敲響了。否極泰來。在勞動者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激烈鬥爭中,資本主義社會將逐步地被埋葬。在舊世界的基礎上,勞動者階級將重新建設一個新世界——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社會。[59]
§人類勞動社會形式的第三形態:自主勞動
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經濟上的顯著標誌是,消滅了勞動從屬資本、資本剝削勞動這一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勞動者當家作主,成為社會經濟運動的主體。
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對勞動力的占有從形式到內容都獲得了自主權。我們知道,勞動者對自身勞動力由生理上的占有轉變為經濟上的占有,是在社會生產關係中實現的。從孤立的個人來看,勞動者總是自己占有自身勞動力[60]。但從個人在社會聯繫中來看,情況就不一定是如此。勞動是社會行為,不是個人行為;個人的自然力只是由於併入社會生產活動之中,才證明為勞動力。因此,勞動力所有權一開始就要受到個人在社會生產關係的制約;單個人在社會生產關係中,只有具有獨立支配自身的條件,才能取得勞動力個人所有權。社會主義社會正是以具備這些條件為基礎的:一方面,個人擺脫了各種外部的人身依存關係,取得了人身自由,從而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所屬物來對待;另一方面,個人取得了運用勞動力的客觀條件——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公有制給每個勞動者提供生產前提,使人人都有勞動的客觀因素),從而使勞動者獲得了自主地占有勞動力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但是,勞動者對勞動力的占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又有自身的特點。一方面,勞動力就其作為個人能力來說,在社會主義社會是屬於個人的,或崐者說是勞動者個人所有;不承認這種權力,實際上就是否認人身自由,否認生產資料已經回到勞動者手中。另一方面,從生產的現實過程來看,勞動力的概念又不僅僅指個人能力,它隨生產的發展而擴大。在社會化生產中,勞動由個人活動發展為集體活動,勞動力也由個人能力擴大為集體能力,成為社會結合力。個人勞動力只有作為集體勞動力的一個器官,才能作為勞動力發揮作用,才能取得勞動力的現實性。勞動力就其作為一種社會結合力來說,它是一個集體的概念。但是,社會結合力在生產資料的勞動者相分離的條件下不屬於勞動者所有,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則屬於勞動者集體所有,或者說形成勞動力的集體所有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從一方面來看,是單個勞動者的天然能力,它屬於個人所有;從另一方面來看,勞動力又是一種社會結合力,它屬於集體所有。這兩方面的關係,構成社會主義社會特有的勞動力自主權的關係。在研究勞動力自主權問題時,不區分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力的這種二重性質,以及由此決定的勞動力的二重所有權,片面地肯定勞動力個人所有權否定集體所有權;或者肯定集體所有權否定個人所有權,都是不對的。
在對生產資料的占有上,勞動者集體獲得公共自主權。目前的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存在著兩種生產資料所有權形式或兩種生產資料公有制形式:一種是勞動者總體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一種是勞動者部分所有制或集體所有制[61]。這兩種所有制從本質上說,都是勞動者公共所有制即公有制。勞動者總體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意味著勞動者總體擁有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權和支配權。而這一自主權力,只有在社會生產運動中才能實現。因為對生產資料的占有並不是由於它是有用物,而是由於它是生產的客觀因素。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勞動者要想人人都同樣、同時對生產資料直接支配是不可能的。社會生產如同一架大型現代化機器,它有各種制動、傳遞、控制、指揮、信息、檢查系統,有無數個擔負著不同功能的部件;它要求對勞動實行分工,把勞動者依據技術比例而分配在不同的崗位。如果人人都想居於分工而造成的直接指揮地位,那末社會生產就難以進行。從表面上看,社會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一樣,都是少數人員處於對生產資料的支配地位,但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支配者,就是占有者本身;而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直接支配者,從理論上講是進行特殊勞動的勞動者,如同樂隊指揮那樣。至於誰應居於社會生產機構中的什麼位置,從事什麼種類的勞動,這既取決於社會生產的需要,又取決於勞動者的質與量。不過有一點是很清楚的,勞動者的工種不同,決不意味著他們在生產資料自主權力上有差別。全民所有制不是一個企業,而是由眾多的企業所組成的。每個企業都擁有一部分直接使用的生產資料;但是,這部分生產資料卻是屬於全民所有的。全民所有制的生產資料在這裡發生了生產資料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所有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者所有,每個企業只擁有對一部分生產資料的使用權。所有權的使用權的分離,是由生產社會化水平決定的。由於生產力的發展還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即由一個大公司將一類產品囊括無遺,由一個總公司將全部產品囊括無遺,相反,社會生產還必須組織為一個個獨立生產某種產品的企業單位。集體所有制則意味著,在一個集體企業,勞動者集體占有這個企業內的全部生產資料,每個勞動者對它都擁有平等的自主權。同樣,在集體企業中也有勞動分工,也有對生產資料支配的層次,例如農業合作社中的社長和社員就不一樣。同樣,也有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如農業合作社的一些農具,歸合作社所有,但在生產勞動中社員有權使用它;所不同的是,較之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表現得較為簡單、不那么典型罷了。
正因為勞動者對自身勞動力獲得自主權、勞動者集體對生產資料獲得自主權,決定了勞動者和生產資料自主結合的可能性,即勞動者獲得了參加生產勞動的自主勞動權。自主勞動權,是勞動者對自身勞動力、對生產資料自主權的體現。但自主勞動權在不同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下,其實現的形式還有差別。毫無疑義,在社會主義社會下,人人有勞動的權力,勞動者是直接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但是由於實踐上存在著種種問題,特別是生產資料與勞動力增長的比例失調而造成的生產資料相對不足,影響著勞動者勞動權的實現,而且其實現途逕往往還有一些中間環節。例如,目前崐我國執行擇優招工的政策,即在待業勞動者中挑選體力智力較好者優先參加工作。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還有一個範圍問題,即是社會範圍的直接結合,還是集體範圍的直接結合。這個範圍不是人們主觀確定的,而是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和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所決定的。顯然,社會範圍內的直接結合,比之集體範圍內的直接結合要高一層次。
正因為勞動者對自身勞動力、對生產資料獲得了自主權利,勞動者能夠實現與生產資料直接相結合的勞動權,所以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在社會生產過程之前,能夠以經濟規律為基礎制定科學合理的計畫,並以計畫來自覺地分配社會總勞動。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自己是生產過程的自主的支配者,是社會生產和自己的管理者[62];在生產過程之後,勞動者是全部勞動產品的自主的所有者。
上述變化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在資產階級社會裡是過去支配現在,在共產主義社會裡是現在支配過去。”[63]換句話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作為從屬勞動的僱傭勞動轉化為自主勞動。馬克思和恩格斯寫道:勞動轉化為自主活動,“自主活動才同物質生活一致起來……。勞動轉化為自主活動,同過去的被迫交往轉化為所有個人作為真正個人參加的交往,也是相互適應的”[64]。這裡,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之為“勞動”的,不是勞動一般,而是僱傭勞動或從屬勞動;所謂“自主活動”,就是“自主勞動”。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段話,揭示了社會主義下的自主勞動是對從屬勞動的否定的本質。
試將勞動的發展歷程圖示如下:
原始社會←——————→原始自主勞動
↓ ↓
奴隸社會←——————→奴隸勞動 ┑
↓ ↓ │從屬勞動
封建社會←—————─→奴役勞動 } 或
↓ ↓ │強制勞動
資本主義社會←————→僱傭勞動 ┘
↓ ↓
社會主義社會←————→自主勞動
↓ ↓
圖1-2 勞動的發展歷程

三、自主勞動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範疇
自主勞動是勞動的社會主義形態。自主勞動否定了僱傭勞動形態,在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獲得應有的歷史地位。
1.馬克思關於占統治的經濟範疇的理論
在對自主勞動範疇所居地位考察之前,有必要對馬克思關於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範疇理論加以討論。
第一,每一個社會經濟形態都有其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範疇。
政治經濟學特有的經濟範疇,是生產的社會關係的理論表現,即其抽象。經濟理論的體系,就是依據這些經濟範疇的運動而構築的。而經濟範疇的運動不過是客觀經濟關係的反映,所以在經濟理論中,經濟範疇的運動次序、各個範疇的位置及其體系結構,是由它們在該“社會中的相互關係決定的”。尤其要注意,問題遠不在於各種經濟關係在不同社會形式的相繼更替序列中占有什麼位置,更不在於它們在“觀念上”(在歷史運動的一個模糊表象中)的次序,“而在於它們在現代……社會內部的結構”[65]。這就向人們提出一個問題,理論的研究必須以一定的現實為依據,以一定的現實為對象。馬克思說:“在研究經濟範疇發展時,……應當時刻把握住:無論在現實中或頭腦中,主體……都是既與的;因而範疇表現這個一定社會的、這個主體的存在形式、存在規定、常常只是個別的側面崐;因此,這個一定社會在科學上也決不是在把它當做這樣一個社會來談論的時候才開始存在的。”[66]所謂既與的主體,即現實存在的社會,考察的對象。此點極為重要,它是我們探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範疇的重要依據。正是在這一基本點上,馬克思與黑格爾作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分道揚鑣。[67]
在一切社會經濟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支配著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這種生產關係也就支配著其他一切關係的地位和影響。馬克思對此寫道:“這是一種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隱沒其中,它使它們的特點變了樣。”[68]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其他經濟著作向我們展示:在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居於支配地位”,所以占統治的經濟範疇是土地所有權或地租。由於“地租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所以馬克思在這意義上將地租和土地所有權視為同層次、同地位的經濟範疇。[69]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居於支配地位”[70]因而資本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占統治的範疇,起決定作用的生產關係”[71]雖然馬克思沒有專門分析過奴隸社會占統治的範疇,但是他對奴隸社會生產方式作過詳細考察。馬克思曾將“奴隸”範疇作為重要經濟範疇與“資本”範疇相提並論。他寫道:“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下,它才成為資本。”[72]馬克思不僅在具體比較的意義上指出過,奴隸、資本脫離了一定生產關係就不在是經濟範疇,如同黃金不是貨幣、砂糖不是砂糖的價格一樣[73];而且還在一般理論的意義上指出:“成為奴隸……這是社會的規定,是人和人或A和B的關係。A作為人並不是奴隸。他在社會裡並通過社會才成為奴隸。”[74]也正是馬克思在科學的意義上第一次將否定原始社會的那個私有制社會以“奴隸”範疇作為標誌,將其稱為“奴隸制”、“奴隸經濟”社會[75]恩格斯在分析奴隸制度時,還明確地提出,以“奴隸勞動成為整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76]作為奴隸社會的基準。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將奴隸範疇作為奴隸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範疇。
第二,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範疇的基本規定。
首先,占統治的經濟範疇反映的是一個社會經濟體系中基本的生產關係。在資本主義社會,作為基本的生產關係是資本和勞動的關係,即資本統治、剝削勞動,勞動隸屬於資本的關係。至於資本之間的交換關係、分配關係,勞動之間的協作與分工的關係、競爭關係,以及諸關係之間的交錯,都是由此產生的。資本和勞動的關係,集中地體現在資本這個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範疇中。“資本和僱傭勞動僅僅表現同一關係的兩個因素。”[77]在封建社會,作為基本的生產關係人格化為封建主和農民的關係,即封建主對農民剩餘勞動的榨取和剝削,農民對封建主的人身依附。這一基本關係為地租範疇所概括。馬克思揭示道:“地租直接就是土地所有者對勞動力的這種超額毫費的占有”。“地租是占有本人再生產所必需的勞動條件的直接生產者,必須對這個狀態中無所不包的勞動條件即土地的所有者提供的唯一的剩餘勞動或唯一的剩餘產品;另一方面,也只有土地才能作為別人所有的、和他相獨立的、人格化為土地所有者的勞動條件而出現在他面前。”[78]同時,地租範疇還說明,“這裡必須有人身的依附關係,必須有不管什麼程度的人身不自由和人身作為土地的附屬物對土地的依附”[79]。同樣,至於農民之間、封建主之間的關係,亦由此而產生。正因為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範疇集中反映一個社會中基本的生產關係,因而也就揭示了該社會生產關係的本質——生產者間關係的性質、在剝削社會中剝削的形式等,揭示了一個社會中作為軸心的關係——是奴隸主和奴隸的關係還是資本與勞動的關係等,揭示了該社會基本的經濟結構。
其次,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範疇,在經濟體系中起支配的、決定的作用,是全部經濟關係的軸心。在占統治的經濟範疇這一普照之光下,“其他色彩都隱沒其中,它使它們的特點變了樣”。這裡有兩層涵義:一是它使該社會的經濟著上特定的色彩。在資本主義社會,整個社會生產變成資本的社會生產體系:(1)資本的生產過程:A.資本的生產過程的前提;B.資本的生產過程的本質(剩餘價值生產);C.資本的生產過程的現象(工資);D.資本積累過程。(2)資本的流通過程:A.資本循環;B.資崐本周轉;C.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3)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資本的分配過程):A.全部職能資本對剩餘價值按資分配;B.土地所有權參加分配;C.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二是占統治的經濟範疇決定著該社會整個經濟關係,成為軸心關係。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居於支配地位”,它決定、支配其他經濟關係,資本與勞動的關係成為全部經濟關係的軸心。試以《資本論》揭示的生產關係為例:
商品與貨幣
——資本與勞動關係的胚胎

貨幣轉化為資本
——資本與勞動關係的形成

資本的生產過程
——生產過程中的資本與勞動關係
│ ┊
┌————————┘ └┈┈┈┈┐
↓ ┊
剩餘價值的生產—————————————————→工資
——資本對勞動的剝削關係 ——現象中對資本剝削勞動
│ ┊ ┊ 關係的掩蓋
┌——┘ └┈┐ ┕┈┈┈┈┈┈┈┈┈┈┐ │
↓ ┊ ┊ │
絕對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 ┊ ┌——┘
的 生 產 的 生 產 ┊ │
——勞動從形式 ——勞動從內容 ┊ ↓
上隸屬於資本 上隸屬於資本 資本的積累過程
┊ │ ──資本與勞動關係發生 └┈┈┐ ┌──┘ 發展和滅亡的全過程
  ┊ ↓
兩種剩餘價值的生產
——勞動從形式到內容隸屬於資本
圖1-3 勞資關係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軸心
不難看出,在資本之光普照下,一切經濟範疇都納入資本的運動系列,一切經濟範疇都從不同側面反映資本與勞動的關係。對此,馬克思寫道:“資本這種形式賦予整個社會生產過程一種特徵,支配它”[80]。“資本……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明確地弄清楚[資本主義]關係的基本前提,就必然揭示出資產階級生產的一切矛盾,以及這種關係超出它本身的那個界限。”[81]至於地租和奴隸範疇,在其社會生產和社會經濟關係中,同樣具有資本範疇那樣的作用。
再次,占統治的經濟範疇是該社會“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占統治的經濟範疇不僅反映一個社會中基本的生產關係,具有支配其他經濟範疇的作用,而且還是該社會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82]。我們知道,資本是一種對勞動的剝削關係。資本的經濟權力一是表現在對勞動的剝削權上,——誰擁有多么大的資本,誰就有多么大的剝削權力;二是表現在對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的瓜分上,——資本主義的分配規律是“等資獲等利”,誰投入了多大的資本,誰就能獲得多大的利潤。同樣,土地所有權是封建主的經濟權力;占有奴隸是奴隸主的經濟權力。
第三,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範疇是發展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首先,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會產生不同的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範疇。因此,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引起的社會生產關係、從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必然引起占統治的經濟範疇新舊更替。隨之而來的後果是:其一,與占統治的經濟範疇相聯繫的因素的地位最先發生變化。例如,“在土地所有制崐居於支配地位的一切社會形式中,自然聯繫還占優勢。在資本居於支配地位的社會形式中,社會、歷史所創造的因素占優勢”[83]。其二,“同一些範疇在不同的社會階段有不同的地位”[84]。例如,隨著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地租和股份大商業公司的地位呈反向沉浮。其次,作為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範疇是“歷史關係的產物”[85]。例如資本就是如此。在洪水期前存在著商人資本[86],實際上“是資本在歷史上更為古老的自由的存在方式”[87];它在封建生產方式變革中,逐步過渡為現代資本[88]。
2. 自主勞動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占統治的經濟範疇
馬克思、恩格斯曾預言:“只有完全失去了自主活動的現代無產者,才能夠獲得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動,這種自主活動就是對生產力總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來的才能總和的發揮。”[89]在本章第一節“勞動本身”中我們已經看到,這一切在社會主義國家已變為現實。在勞動者占有生產力總和——勞動力、生產資料以及現實的生產過程——的前提下,當家自主的聯合勞動者成為社會的主體,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自主勞動在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取得了支配地位。
第一,社會主義生產全過程是圍繞自主勞動這一社會財富而展開的。本書在引論中提出過,自主勞動是社會主義財富的普遍形式。為什麼這樣說呢?在任何社會,勞動和自然界都是財富的源泉。由於唯有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勞動的多少決定財富的多少,所以財富的源泉和財富本身就歸為同一命題:說到財富,就包括它的源泉;說到財富的源泉,也包括財富本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的財富就是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勞動。從勞動的角度來看,歸為勞動者所有的一切社會主義財富,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物化勞動,一類是活勞動,一類是勞動力,前者是自主勞動的結果形式,次者是自主勞動的流動形式,後者是自主勞動的潛存形式,而最終都會歸入自主勞動範疇之中。可見,自主勞動是財富的普遍形式。那末,在資本主義社會,一切財富可否作如是觀?資本主義財富可否歸為勞動?不!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無論物化勞動、活勞動還是勞動力,如它們不歸併為資本或轉化為資本,就不能被資本家算作財富。當工人沒有出賣勞動力時,潛存於工人體內的勞動力對資本家來說是沒有關係的;一旦資本家與勞動者在勞動市場成交,並將工人勞動力併入生產過程時,勞動力便轉化為可變資本,成為資本家的財富。同樣,物化勞動不是作為不變資本併入生產過程中,資本家也不會將其算作財富的。任何一個社會的生產總是社會財富的生產。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就是圍繞自主勞動這一社會財富而展開的。關於這一展開的過程前面說過,就是自主勞動的生產過程、自主勞動的分配過程和自主勞動的消費過程。正是由於自主勞動這一普照之光,給予社會生產各個環節以特定的色彩,使社會生產成為自主勞動的社會生產。自主勞動的社會總生產,從自主勞動的物化產品的生產開始,中經對這一產品的分配,到這一產品的消費從而又是勞動力的生產結束。因此,自主勞動的社會總生產並行著兩種意義的生產:作為物質形態財富的生產和自主勞動者勞動力的再生產。
第二,自主勞動範疇表達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生產關係。我們知道,社會財富具有二重性:既是使用價值,又是一種生產關係。自主勞動作為社會財富的二重性表現在:它既是一種使用價值,能創造產品的使用價值,又是一種生產關係。而且社會主義基本經濟關係都在自主勞動範疇上得到表達。從縱向角度來看,由於生產、分配和消費就是自主勞動的生產、分配和消費,所以自主勞動包括了其生產關係、分配關係和消費關係。從橫向角度看,資本所表達的生產關係,有生產資料占有者資本家之間的關係、勞動力的占有者勞動者之間的關係,還有勞動者和資本家之間的關係;而自主勞動所表達的生產關係,由於在社會主義社會人人都是勞動者,消滅了以占有生產資料來剝削勞動者的資本家,而且生產資料、勞動力的占有者歸於勞動者一身,所以全部生產關係都可概括為自主勞動者之間的關係。自主勞動者之間的生產關係,依據勞動者劃分為不同勞動性質的集團而可概括為:物質生產勞動者和精神生產勞動者各自內部和兩者之間的勞動關係,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各自內部和兩者之間的勞動關係,崐Ⅰ部類勞動者和Ⅱ部類勞動者各自內部和兩者之間的勞動關係,生產勞動者和非生產勞動者各自內部和兩者之間的勞動關係,等等。自主勞動者之間的生產關係,由於勞動者對勞動力占有的二重所有權、對生產資料公共占有的程度和範圍不同,因而還表現在勞動者個人和勞動者集體及國家的關係上,表現在勞動者集體之間、勞動者集體和國家之間的關係上。可見,自主勞動作為一個經濟範疇,它不是表達派生的經濟關係,而是表達著社會主義基本生產關係,表達著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總體。自主勞動表達的自主勞動者之間的經濟關係,決定著社會主義社會其他生產關係的性質;反過來講,在自主勞動的運動系列中,其他一切經濟範疇都從不同側面反映著自主勞動者之間的關係。
第三,自主勞動成為囊括一切社會主義經濟範疇本質方面的範疇。既然社會主義經濟運動是以自主勞動為軸心而展開的,那末,整個經濟運動中概括出的一切經濟範疇,都是圍繞自主勞動而產生的;也就是說,都為自主勞動所包容。從勞動的潛存形式來說,它包括了具有不同智力和體力的各種各樣的勞動力。從勞動的運動形式的生產性結構來說,它包括了自主勞動的兩大系統:物質生產勞動和精神生產勞動。物質生產勞動又分為工業勞動、農業勞動、商業服務勞動等等;精神生產勞動又分為科研勞動、教育勞動、藝術勞動等等。各分類勞動中又可進一步劃分。勞動的運動形式還可以其功能性結構、創造使用價值的結構多方面進行劃分。總之,這種多層次的,按屬、種、科、亞種、變種分類的社會主義形式的勞動之運動形式,都統一於自主勞動之中;反過來講,自主勞動是對社會主義經濟中各類勞動都具有的、區別於其他社會形式下勞動之同一性的抽象。從勞動的結果形式來講,其全部勞動產品可劃分為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或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但無論怎樣劃分,這些產品都是物化勞動,最終都歸結為自主勞動。至於在整個經濟運動中呈現出來的各類範疇系統[90],各個特殊範疇,如自主勞動二重性、集體勞動、個人必要勞動、公共必要勞動、自主勞動日、自主總勞動、勞動報酬、勞動力二重所有權、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等等,它們都是自主勞動在經濟運動過程中的展開中呈現或派生出的各個具體形式。
第四,自主勞動成為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在資本主義社會下,資本是支配一切的權力。社會主義社會否定了資本占有一切、剝削勞動的權力。在新型的勞動關係下,一切歸勞動者所有。無論是物化形態的勞動,還是潛存形態和流動形態的勞動,都歸於自主勞動。自主勞動成為占有、支配一切財富的權力。勞動者創造的全部果實——產品價值,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後,進行按勞分配,即按勞動者在生產中勞動力的發揮狀況,從而勞動量的付出大小進行分配,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換言之,自主勞動成為人們獲得勞動果實、謀取生活資料的唯一權力。除此以外,社會主義社會不承認、也不應有任何其他經濟特權。對此,馬克思寫道:按勞分配“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象他人一樣只是勞動者;但是它默認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因而也就默認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91]。自主勞動的經濟權力還表現為:社會生產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勞動者的消費,而自主勞動的人格化勞動者的消費的構成,又反過來指示社會生產,對社會生產提出要求。
綜上所述,自主勞動是社會主義總生產運動依以鏇轉的軸心,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關係的體現,是囊括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一切經濟範疇本質方面的範疇,是社會主義社會下唯一的經濟權力,所以自主勞動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占統治地位的範疇。
馬克思曾指出,勞動是社會圍繞轉動的“太陽”[92];勞動者是社會、是生產勞動過程的主體[93]。然而,在漫長的私有制社會裡,勞動不是普照之光,勞動者不是社會、從而生產勞動過程的主體[94]。整個世界都立足於勞動、受惠於勞動,而在剝削社會中卻籠罩著剝削者“養活”勞動者(奴隸主養活奴隸、地主養活農民、資本家養活工人)的迷霧。在勞動者當家自主的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恢復了主體地位;勞動這輪“太陽”東升,普照大地。在社會主義社會,一切歸為勞動;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社會可稱為自主勞動社會、勞動的社會[95]。

四、自主勞動範疇的歷史命運
前面,我們從分析勞動一般開始,接著考察了自主勞動的形成,分析了它的一般規定性,之後又考察了自主勞動在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分析了它的規定性。於是,就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自主勞動的歷史命運如何呢?
我們的分析表明,如果從私有制社會與公有制社會相對立的角度來看,私有制社會的從屬勞動或強制勞動,是對原始自主活動的第一個否定,而自主勞動又是對從屬勞動或強制勞動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96]。這樣,人們會問:原始自主活動和自主勞動有何異同?
原始自主活動和自主勞動兩個範疇,作為一般公有制社會的經濟範疇,有其共同性。這一共同性就是兩者都具有“自主”這一特性。首先,這兩個範疇都反映了勞動者自主地占有勞動力的關係,即勞動力自主所有權關係。其次兩個範疇都反映了勞動者集體公共占有生產資料、自主處置外界自然的關係,即生產資料公有權的關係。最後,兩個範疇都反映了勞動者具有自主的勞動權。以上這些反映了勞動者對生產的安排、生產過程的管理、產品的占有與支配擁有平等的權力;勞動者付出的勞動,對自己(個人的自己和集體的自己)皆屬必要的,而無為他人占有的剩餘勞動。正是在這個本質的意義上,我們方可說,自主勞動是第二個否定,否定的否定。馬克思說過,生產關係的“[有些]規定是最新時代和最古時代共有的”[97]。上述原始自主活動和自主勞動具有的共同性,就屬這種情況。
列寧曾將以下兩個規定納入其著名的“辯證法要素”之中:“在高級階段上重複低級階段的某些特徵、特性等等”;“並且……仿佛是向舊東西的回覆(否定的否定)”[98]。可見,回復,否定的否定決不是完全回到舊事物上面去。原始自主活動和自主勞動儘管存在著共性,但它們畢竟不是同一個範疇,它們之間存在著質的差異。首先,自主勞動反映的是勞動者個人占有自身勞動力、勞動者集體占有集體勞動力的勞動力二重所有權關係。而原始自主活動反映的只是共同體集體占有集體勞動力的關係。一個勞動者要從部落共同體中獨立出來,需要漫長的歷史進化;一個勞動者要真正占有自身的勞動力,需要一系列的社會歷史變革。其次,兩個範疇所反映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性質、特點亦不相同。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基於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社會性的、高程度的公有制;而原始社會的公有制,是基於生產力低下基礎上的部落性的、低程度的公有制。前者是多元性結構的所有制;後者是單一性結構的所有制。再次,自主勞動反映的生產兩因素的結合,是在一國範圍內、社會性集體範圍內的複雜結合;而原始自主活動反映的是部落共同體內的簡單結合。自主勞動反映的勞動權,是勞動者勞動力個人所有權的實現,是勞動者勞動力質量提高的前提;原始自主活動反映的是勞動權,是勞動者勞動力集體所有權的實現,是勞動者謀生的基礎。前者的經濟權力表現在按勞分配上;後者的經濟權力表現在人均分配上。前者反映了勞動者自覺地遵循客觀經濟規律,有計畫地發展社會生產;後者反映了人們在大自然面前受必然性驅使,自發地安排謀生勞動。
以上是從總的社會歷史長河中私有制和公有制對立的意義上討論了自主勞動和原始自主活動的異同。在勞動的社會生活史中,各個經濟時期依次出現的勞動的各個特殊形態,只是該時期的特定歷史範疇。也就是說,自主勞動只是社會主義社會特有的歷史範疇。要說明這一點,只須將其與相鄰兩個社會的勞動形態從本質上作一對比就夠了。自主勞動,作為社會主義經濟關係即勞動關係的範疇,如果將其與相鄰兩個社會的勞動形態相比,會呈現出兩個顯著特徵:首先,自主勞動是一種“有計畫有組織的自為勞動”[99]。它表明: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社會勞動不同,社會主義公有制下的勞動成為有計畫有組織的聯合勞動;與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隸屬於資本、生產過程從而生產資料支配勞動者不同,社會主義條件下聯合起來的勞動者成為生產的主人,自覺地支配生產過程、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其次,自主勞動又是一種謀生勞動[100]。在社會主義社會,由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所有權形式特點所決定,生活資料按勞分配,勞動成為每個人謀得生活資料的手段,而且是唯一手段。這種謀生勞動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因為不勞者不得食、多勞者多得。必須 指出,勞動的謀生性可從總體和個體兩個意義上去理解。一切社會的勞動,從總體上看,都必然具有謀生性質[101];這個意義具有永恆性。但從個體來看,個人勞動卻並不永遠具有謀生性。把勞動作為謀生手段,只是對勞動者而言只是存在著消費品個人所有制條件下勞動取得的某種性質。通常講謀生勞動是指後一種意義。由於沒有區分兩種意義的謀生勞動,使得學術界每每為此爭論。未來共產主義勞動,對勞動者個人來說,不再具有為謀生的強制性,而是一種享受勞動[102],或者說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因為勞動在這裡成為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自主勞動的有計畫有組織的自為勞動特點,把社會主義勞動同資本主義的僱傭勞動從本質上區別開來。自主勞動的謀生勞動特點,把社會主義勞動同共產主義的真正自由勞動區別開來。同時,我們又可以看到自主勞動的謀生勞動特點同僱傭勞動有崐某些同一性,有計畫有組織的自為勞動特點同共產主義勞動也有某些同一性。這充分說明了一個新的經濟範疇的形成,不僅是對舊的經濟範疇的批判、否定,也是對舊範疇的繼承、保留;或者說,新經濟範疇是對舊經濟範疇的揚棄。
弄清了自主勞動的由來,它與原始自主活動的異同,它的歷史暫時性,就不難理解其發展趨向。這是關於自主勞動歷史命運的一個重要方面。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社會變革,勞動力二重所有權因其個人所有權趨於消亡、勞動力集體公共所有權程度提高而合二為一、轉化為單一的勞動力社會公共所有權,生產資料多元性公有制轉化為單一的全社會公共所有制,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不完全直接結合、集體內的直接結合,轉化為全社會範圍內的直接結合。這樣,全體勞動者在全社會範圍(不是一個集體、也不是一個國家範圍)計畫、支配社會生產(社會勞動),分配勞動產品,社會主義社會也就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這時,自主勞動將轉化為真正的自由勞動。對真正的自由勞動的基本規定,馬克思有一段經典性概括:
“(1)勞動具有社會性;(2)勞動具有科學性,同時又是一般的勞動,是這樣的人的緊張活動,這種人不是用一定方式刻板訓練出來的自然力,而是一個主體,這種主體不是以純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現在生產過程中,而是作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種活動出現在生產過程中。”[103]結合以上對自主勞動的分析和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論述,對真正的自由勞動的基本規定可理解如下:
第一,真正的自由勞動必須具有“社會性”。馬克思在這裡提出的社會性有其豐富的內涵。首先,這種社會性不是指個別勞動在商品交換中藉助貨幣而表現出的社會勞動的性質,即勞動的間接社會性;而是指勞動的直接社會性,即勞動一開始就作為社會總勞動一部分而進行計畫、支配的那種性質。其次,這種社會性是指本來意義的社會即全社會的性質。也就是說,勞動一開始就直接作為社會總勞動,不是在一個集體、一個國家的範圍,而是在“大同世界”這個社會範圍。再次,這種社會性,要求作為社會總勞動的每一部分勞動,不僅是有效勞動,而且是社會必要勞動,即既是社會需求的那種社會必要勞動,又是全社會平均勞動的那種社會必要勞動。再其次,這種社會性表現為,不是將產品作為商品來生產,也不是將產品作為一個集體、一個國家範圍內的直接產品來生產,而是將產品作直接全社會產品來生產。最後,這種社會性表明,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是如下經濟關係中付出的:全社會公共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公共占有全部勞動力,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在全社會範圍內直接結合,作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共同、平等管理社會生產。
第二,真正的自由勞動還必須具有“科學性”。勞動的科學性有如下一些涵義。首先,勞動的科學性是指舊式社會分工的消滅,勞動者不再終身或長期固定在某個或某些工種上;也就是實現勞動變換,個人自由全面地發展。其次,它是指實在勞動的總類十分豐富,在這些勞動種類中,任何一種勞動都不再支配一切的勞動,種類勞動不僅完全平等,而且日趨融合。其三,它是指科學研究、科學技術與生產勞動融為一體,並日益與其他社會活動相重合。這樣,勞動將真正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成為一種享受。其四,它是指不僅將各種不同的勞動結合起來,而且創造新的勞動種類,特別是創造新的勞動付出方式。其五,它還指勞動條件特別是勞動手段的科學化,即將科學的最新成果套用於生產勞動。最後,在總體上,勞動的科學性體現在對全社會的生產管理的現代化、科學化上;也就是讓社會生產勞動過程在最無愧於人類、無愧於科學的前提下運行。
在以上兩個規定的基礎上,馬克思強調指出,即令是真正的自由勞動,它並不失去一般勞動的性質。這就是說,勞動的社會形式,無論其為低級的還是高級的,仍是一般的勞動,仍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仍是人類謀生的唯一手段。這說明,勞動作為人類創造生活所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有目的的活動,是永恆存在和永遠不會被消滅的。$$
[注釋]$
[1]見《舊約全書•創世紀》3:16。在《舊約全書•傳道書》中還講道,崐因為有勞動,才有了“謀算”、“知識”的“智慧”,而陰間沒有勞動,因而沒有了這一切。
[2]見《新約全書•以弗所書》4:28。
[3]人類涉足全世界各個角落,甚至雄心勃勃地登上月球,遨遊太空;在地球上他們到處改造自然,定居生活。而動物只被動地、適應性地生活著。大象出沒於熱帶樹林,那裡不見老虎的蹤影;企鵝驕傲地佇立於北冰洋,其他鳥類卻不敢去分享那裡的酷寒;大雁南來北往,斑馬不斷地賓士……。這一切都說明,動物只能去適應自然。對此,波蘭的蘭格寫道:“大多數動物直接利用周圍的自然界,而不是使自然界適應自己的需要。在這種動物社會里,如在赤蟻和白蟻的社會裡,使環境適應於生活需要……是在不自覺的、本能的基礎上進行的”(《政治經濟學》第1卷,三聯書店1960年版,第2頁)。
[4]“南非的?鳥,用柴草築成複雜的鳥巢,鳥巢的底部是用馬鬃編織的,把一對?鳥同它們的夥伴隔開,讓它們在喀那利草叢裡繁殖五代,並使它們得不到通常使用的築巢材料。在第六代,它們仍然不自由,但是可以得到適當的材料,它們就能築一個巢,馬鬃的編織部分也很完善”(肯尼思•P•奧克利:《作為人類財產的技術》。《技術史》第1卷,1954年紐約與倫敦版,第2-3頁)。
[5]參見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8頁。
[6]參見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頁。哈里•布雷弗曼說:人類“在進化的早期可能有的任何本能式的勞動,早已萎縮了”(《勞動與壟斷資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46頁)。
[7]製造各種合乎標準工具的人,在自己的頭腦中一定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結果的形象。”(肯尼思•P•奧克利:《作為人類財產的技術》。《技術史》第1卷,1954年紐約與倫敦版,第27頁)。
[8]馬克思說:“蜘蛛的活動與職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角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頁)。
[9]龐巴維克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他首舉取水,次舉建築,再舉造眼鏡諸例來說明:“用迂迴方法生產財貨所得到的結果,比直接生產它們為大.……用間接的方法可以等量勞動得到較大的成果,或是用較少的勞動得到同樣的成果。除此而外,間接方法的優越性還表現在它是能夠獲得某些財貨的唯一方法”(《資本實證論》,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53-56頁)。
[10]參見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7頁。
[11]馬克思說:“不可能發生大象為老鼠生產,或者一些動物為另一些動物生產的情況。例如,一窩蜜蜂實質上只是一隻蜜蜂,它們都生產同一種東西。”(《經濟學手稿(1857-1858)》上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46上冊,第195頁)。
[12]沃什伯恩寫道:“大腦普遍增大很重要,但是“大腦的某些部分比其他部分增大得更多。如大腦皮層功能圖所表明的那樣,人的感覺運動皮質增大不等於猿類的感覺運動皮質的增大。人手尤其是拇指感覺運動區特別大,這是熟練地運用雙手成為可能的結構基礎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其他皮質區來說,同樣如此,猿類的大部分皮質仍然起運動和感覺作用。在人身上,最發達的是那些接近中樞的地區。這些地區同技巧、記憶力、預見和語言有關;也就是說,同那種使人類社會生活成為可能的智力有關。”(《工具與人類進化》,《美國科學》1969年9月號,第71-73頁)。
[13]參見哈里•布雷弗曼:《勞動與壟斷資本》,商務印書館1973年版,第49頁。
[1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崐202頁。
[15]轉引自哈里•布雷弗曼:《勞動與壟斷資本》,商務印書館1973年版,第43頁。
[16]例如保羅•瓦萊里寫道:“人進行活動;他把力量用在一種在他本身以外的資料上;他使他的各種動作脫離其物質的基礎結構;他對這點了解的很清楚。因此,他在進行活動以前就能想出他的各種動作,並使他們互相協調;他能給自己規定各種各樣的任務,並能適應許多不同的資料。……從思想到形成他的模型,每時每刻都把他想做的事情變成他能做的事情,把他能做的事情變成他能完成的事情。”(《論藝術》,1959年法蘭克福版,第69頁)。
[17]參見朱祖霞:《論勞動與人類及其意識形成的關係》,《哲學研究》1982年第7期。
[18]參見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05頁。
[19]達爾文:《物種起源》,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593頁。
[20]《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1972版,第509頁。
[21]“如果我們拿兩種極不相同的物體——例如一塊隕石和一個人——來比較,那末我們由此得到的共同點便很少……。但是,在此二者之間還有一個無限系列的其他自然物和自然過程,它們使我們有可能把從隕石到人這個系列填補起來,並指出每一物體在自然系統中的地位”(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3頁)。用這一思想可以認識猿與人的關係。
[22]參見郭學聰:《達爾文主義》,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52-265頁。
[2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頁。
[24] 牋牋牎蹲勻槐韁しā貳!堵碸慫級鞲袼寡〖返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5頁。勞動決非消極地適應人類的起源與發展:這裡只是為了當前論題的需要,暫未涉及勞動在創造人方面的作用。
[25]參見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頁。
[26]《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25頁。馬克思在這裡所說的“自然物”是指物質產品,因為他抽去了精神生產勞動,只是研究物質生產勞動。本書研究的生產勞動既包括物質的又包括精神的,所以應合乎規律地將“自然物”理解為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稱。我以為下述定義是恰當的:“勞動是人類創造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有目的的活動。”(H.А.伊萬諾夫、Г.И.麥奇科夫斯基主編:《勞動經濟學》,三聯書店1981年版,第1頁)。
[27]列寧說:“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特定範疇的不是勞動,而只是勞動的社會形式,勞動的社會結構,換句話說,是人們參加社會勞動方面彼此的關係。”(《社會革命黨人所復活的庸俗社會主義和民粹主義》。《列寧全集》第6卷,第234頁)。
[28]參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6頁。
[29]參見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3頁。
[30]恩格斯說: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8頁)。
[31]恩格斯說:“這方面的第一流權威威廉•湯姆生爵士曾經計算過:從地球冷卻,以至地面上能夠生長植物和動物的時候起,大概已經過了一億多年。”(《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2頁注①)。
[32]《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頁。
[33]參見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15頁。
[34]轉引自麥克庫洛赫:《政治經濟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72頁。
[35]參見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頁。
[36]羅伯塔斯寫道:“每種經過勞動而得來的財貨,應當完全歸功於人類的勞動,因為勞動是唯一的原始動力,而且也是人類經濟中的唯一的原始費用”(轉引自龐巴維克:《資本與利息》,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266頁)。
[37]《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05頁。
[38]參見哈里•布雷弗曼:《勞動和壟斷資本》,商務印書館1973年版,第46-47頁。
[39]參見《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上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496頁。
[40]馬克思說:“所有制是通過生產自身才能出現的。實際的占有最初不是發生於對這些條件的想像關係之中,而是發生於對這些條件的實際活動、現實關係之中,即實際利用它們作生產者主觀活動底條件”。(《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第3冊,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11頁)。
[41]“處在幼年時代的人類不僅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十分薄弱,同時還經常受到猛獸的威脅。……脫離群體的個人就會成為猛獸的犧牲品。”(周一良、吳於廑主編:《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4頁)。
[42]這一觀點採用徐禾等著《資本主義前的各社會經濟形態》一書成說。(參見《資本主義前的各社會經濟形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19頁)。
[43]曼德爾:《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上卷,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15頁。曼德爾在這裡所使用的“剩餘產品”概念,是從最廣意義上,從對於社會來說多餘的產品的意義上來使用的;它不同於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用以表達剩餘價值的物化形態的剩餘產品範疇。
[44]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4頁。
[45]參見瓦羅:《論農業》,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48頁。
[46]馬克思寫道:“奴隸就不是把他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奴隸主,正如耕牛不是向農民賣工一樣。奴隸連同自己的勞動力一次而永遠地賣給自己的主人了。”(《僱傭勞動與資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8頁)。
[47]列寧寫道:“如果地主沒有直接支配農民個人的權力,他就不可能強迫那些得到份地而自行經營的人來為他們做工。”(《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寧全集》第3卷,第158頁)。
[48] 參見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89頁。
[49]K•J•W克賴克寫道:在現代資本主義生產中,“作為控制系統的一項要素,人們可以視為下列各項組成的鏈:(1) 感覺裝置……,(2) 牸茘
算系統,根據先前的經驗……作出反映……;(3) 放大系統……運動神經末梢與肌肉……;(4)肌肉裝置……肌肉活動賴以產生外表觀察得到的效應”(《英國精神病學雜誌》總第38卷,第56-61、142-143頁)。
[50]《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5-76頁。
[51]《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4頁。
[52]《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中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526、530頁。
[53]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上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288、381頁。
[54]參見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89-904頁。
[55]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上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288頁。
[56]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下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112-113頁。
[57]《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3頁。
[58]參見馬克思:《資本論》第 1 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3-708頁。
[59]參見同上書,第829-832頁。
[60]馬克思說:“勞動力只是作為活的個體的能力而存在。”(《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3頁)。
[61]實行生產責任制後,我國農村出現的合作制、聯營制、經聯社、村經濟委員會,以及城鎮的各種勞動服務公司,亦屬集體所有制。
[62]社會主義生產“賦予勞動者一種新的職能。勞動者須管理和操縱自動生產與自動控制的裝備。……賦予勞動者以這種新職能的生產方式的變革,是社會主義制度勝利的前提之一”(烏布利希:《人民和平、福利與幸福的七年計畫》,獲茨出版社1959年版,第48頁)。
[63]馬克思和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9頁。引文中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以後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將其區分為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和第二階段即共產主義階段。
[64]《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7頁。
[65]參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17頁。引文中抽去對資產階級社會的舉例,特予說明。
[66]《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16頁。
[67]馬克思說:“黑格爾……把實在理解為自我綜合、自我深化和自我運動的思維的結果”(《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10頁)。
[68]《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16頁。
[69]參見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4-715頁;《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17頁。
[70]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17頁。
[71]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35頁。
[72]《僱傭勞動與資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5頁。
[73]參見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人民出版社1961第版,第25頁。
[74]《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上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220頁。
[75]參見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9539頁;《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71、672、906頁;《剩餘價值理論》第3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97頁。
[76]《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0頁。
[77]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125頁。
[78]《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2、895頁。
[79]同上書,第891頁。
[80]《剩餘價值理論》第3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470頁。
[81]《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上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295頁。
[82][83]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17頁。
[84]同上書,第217頁。
[85]參見同上書,第214-217頁。
[86]馬克思說:“商人資本……在資本支配生產以前很久就表現為資本崐的歷史形式。”(《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65頁)。
[87]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63頁。
[88]參見同上書,第375頁。
[89]《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6頁。
[90]我在本書中曾從社會生產四環節角度,描述了自主勞動範疇體系,這裡不再重述。
[91]《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12頁。
[92]轉引自《在南共聯盟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狄托選集(1974-1980年)》,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96頁。
[93]參見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上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上冊,第22頁;《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9、236頁。
[94]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勞動(者)“被當作無機的生產條件,和其它自然之物處於同等地位,與家畜並列或成為土地底附屬品”(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第3冊,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07頁)。而在資本主義工廠中,工人降為客體,“自動機本身是主體”(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60頁)。
[95]將社會主義社會稱為“勞動的社會”,見諸於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上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287頁)。
[96]恩格斯說:“否定的否定究竟是什麼呢?它是一個極普遍的,因而極其廣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歷史和思維的發展規律”(《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1頁)。
[97]《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95頁。
[98]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9頁;著重號為引者所加。
[99]參見《怎樣組織競賽?》。《列寧全集》第26卷,第382頁。
[100]參見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12頁。
[101]馬克思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馬克思致路德維希•庫格曼(1868年7月11日)》。《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81頁)“勞動是勞動者的直接的生活來源”(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8頁)。
[102]恩格斯說:到了共產主義,“勞動就能恢復它的本來面目,成為一種享受”(《大陸上社會改革的進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78頁)。
[103]《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下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113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