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從產生意義上講是公共組織的一種職能,包括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組織和以公共利益為指向的非政府組織(NGO)為實現公共利益,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活動。現代公共管理與傳統管理的區別集中體現在是否將目標定位在公共利益上,公共管理不僅為社會提供高效優質服務,而且更應當強調社會公平,因為社會公平是作為分配的公共服務的法律和現實基礎。

基本信息

簡介

公共管理從產生意義上講是公共組織的一種職能,包括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組織和以公共利益為指向的非政府組織(NGO)為實現公共利益,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活動。現代公共管理與傳統管理的區別集中體現在是否將目標定位在公共利益上,公共管理不僅為社會提供高效優質服務,而且更應當強調社會公平,因為社會公平是作為分配的公共服務的法律和現實基礎。

內涵擴展

公共管理是在西方社會結構和理論體系中產生的概念。長期以來,公共管理的含義一直比較寬泛,許多研究者從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
不同學科的角度賦予了多樣化的解釋。相比較而言,大部分研究者對公共管理客體的認識趨於一致,即認為公共管理的客體是社會公共事務,但是,對於公共管理主體的界定卻不相同,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公共管理的主體是狹義的政府,也就是與立法、司法部門相對的行政執行部門,就此意義而言,公共管理公共行政是同義語,常常被等同使用。第二種觀點認為,公共管理的主體是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它既不同於企業,因為不以營利為目標,也不同於政府,因為不具有行政性權利。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是通過其專業化能力來滿足社會公眾的某類共同需求,從而體現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職能。因此,公共管理就是特指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
上述對公共管理的解釋是以公共行政為參照標準而展開的,前者是與公共行政基本相似,後者是與公共行政相互對應,兩者雖然對管理主體範圍的界定有區別,但是管理主體的單一性卻是相同的,因此,仍然可以歸於公共行政的範式之內。
作為對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世界範圍內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變革的反映,公共管理這一概念被賦予新的內涵。

定義

所謂公共管理是指社會公共組織以及其他組織推進社會整體協調發展、增進社會共同利益實現,通過制度創新和手段創新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調節和控制的活動。

基本特徵

1 、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多元的,包括社會公共組織和社會其他組織兩大類。
2 、作為公共管理客體的社會公共事務表現不斷擴展的趨勢。
3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推進社會整體協調發展和增進社會公共利益實現。
4 、公共管理的職能是調節和控制。
5 、公共管理體制和手段面臨創新的迫切任務。

性質

(1)公共管理承認政府部門治理的正當性;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

(2)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對社會治理的主要責任;
(3)公共管理強調政府、企業、公民社會的互動以及在處理社會及經濟問題中的責任共負;
(4)公共管理強調多元價值;
(5)公共管理強調政府績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視法律、制度,更關注管理戰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為目標;
(8)公共管理將公共行政視為一種職業,而公共管理者視為職業的實踐者。

主體

公共管理主體可以分為政府和其它公共管理主體兩個部分。所謂其它公共管理主體是指在為實現公共利益為目標而存在的一些組織,一般可稱為非營利組織或者第三部門。

對象

公共管理以社會公共事務作為管理對象。社會公共事務的具體內容分為公共資源和公共項目、社會問題等。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

( 一 ) 公共資源
1 、公共設施、產品。即特定社區所有人們都有可能享用和受益的物質性存在,且它們本身必須是勞動產品,如能源、城市道路、路燈、橋樑、交通標誌等。
2 、公共信息資源。 即一定社區的人們共同擁有和可能享用的各種精神產品,包括文化產品、科技成果、經濟信息等等。
3 、人力資源。社會人力資源也就是一定社區的勞動力、人才方面所形成的社會資源,它是人的因素。在種種社會資源中,人力資源是最活躍和最寶貴的財富。
4 、自然資源。即一定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各種自然性物質條件,如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等。
( 二 ) 公共項目
公共管理的主要任務集中於將有關的政策變成現實,這些政策通常是由公共管理機構根據社會問題的需要而制定出來的一系列行為準則。因此,政策還不是行為,僅僅是行為的指導原則,有時候也成為行為的標準。而把政策具體化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公共項目,公共項目是依據政策而採取的一系列行為及其過程。於是,公共項目成為公共管理中最直接的對象。
( 三 ) 社會問題
在任何社會和任何時代,都要面臨著這樣或那樣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如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設施等,這些就是社會問題。但是,社會問題又是多種多樣的,而且不斷得到解決的同時,又不斷發生新的問題,因此,公共管理不可能去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社會問題只有在屬於公共管理機構職責範圍內、與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況下,才成為公共管理的對象。儘管如此,公共管理面對的社會問題仍然是相當廣泛的,諸如文化、教育福利、市政、公共衛生交通能源、住宅、生活方式等等。

發展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

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四方各國為了應對財政危機和政府的信任赤字、績效赤字,均開始了大規模的政府改革。政府管理的運作發生了變化,由傳統的、官僚的、層級節制的、缺乏彈性的行政,轉向市場導向的、因應變化的、深具彈性的公共管理。這股浪潮,被賦予不同的稱謂,如新右派、新治理、管理主義、企業型政府,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行政等,但卻可被通稱為 “新公共管理 ” 。
關於新公共管理問題,著名的公共管理專家胡德 (C.Hood , 1991 , 4—5) 曾歸納了新公共管理的七個要點:
1 、即時的專業管理。這意味著讓公共管理者管理並承擔責任。
2 、標準明確與績效衡量。管理的目標必須明確,績效目標能被確立並加以衡量。
3 、強調產出控制。用項目與績效預算取代傳統的預算,重視實際成果甚於重視程式。
4 、轉向部門分權。打破公部門的本位主義,破除單位與單位之間的藩籬,建構網路型組織。
5 、轉向競爭機制。引進市場競爭機制,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務品質。
6 、強調運用私營部門的管理風格、方法和實踐。
7 、強調資源的有效利用。
此外,法漢姆及霍頓 (Farnham and Horton , 1996 , 259—260) 綜合其他各家的看法,提出新公共管理的特徵:
1 、採取理性途徑的方式處理問題,亦即在設定政策目標及闡明政策議題時特彆強調戰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
2 、重新設計組織結構,其目的在於使政策制定與執行相分離,並且對服務的傳輸都必須建立起一個賦予責任的行政單位
3 、改變組織結構,促進官僚體制更為扁平化,授權給管理人員,以利績效目標的實現。
4 、依據經濟、效率、效能等標準來衡量組織成就;發展績效指標,使組織的成就能夠被加以比較和測量,並據此進一步提供信息來作為未來決策的參考。
5 、改變現行的政策,使公共組織能被傳統公共服務價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轉換成為 “ 新公共服務模式 ” ,強調與市場及企業價值相適合的文化。
6 、運用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其目的在於淡化團隊精神的色彩而採取個人主義的途徑,包括尋求動員員工的支持和承諾,來持續地進行結構與組織的變革。
7 、試圖建立一種彈性、回應性及學習的公共組織,並發展一種將大眾視為顧客、消費者及市民的 “ 公共服務導向 ”(Public Service Orientation) ,公共服務不再由專業的供給者來支配,而是以回應人民真正的需求來提供公共服務。
8 、以契約關係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來取代傳統的信託關係。

區別聯繫

與工商管理的區別
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是國家、政府與社會公共組織的公共事務及其管理過程,而工商管理的研究對象是工商企業及其經營過程。兩者的具體差異在於: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社會公共利益,工商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組織利潤;二是管理性質不同,傳統的公共管理具有壟斷性,工商管理則具有競爭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傳統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工商管理以經濟手段為主,輔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我們既要把握二者的聯結點,更要著力找出二者的差異處,以求對公共管理有全面的認識。
與公共行政的區別
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礎上提出並發展起來的。由於有此淵源關係,便形成了理論界對它的多種看法,主要有:一種觀點認為,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只不過是稱謂不同而已。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個分支,它專門研究行政管理中的方法、技術和技巧部分;公共管理的具體活動主要是從事公共事業的開發和管理。又一種觀點認為,公共管理是一種不同於傳統公共行政的新的管理模式或途徑,不能簡單地將公共管理等同於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在管理內容、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等方面都有著區別於傳統行政管理的自身特點。
應該說,以上各種觀點中的最後一種觀點是國內大多數學者贊同的觀點。全面地看,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兩種管理模式。
兩者的區別是:①管理主體方面。公共行政的管理主體就是政府,公共管理的管理主體除政府外,還包括非政府公共組織。②管理客體方面。公共管理的客體比公共行政寬泛,它的管理範圍既包括了屬於政府管理範圍內的社會公共事務,還包括了不屬於政府公共管理事務的社會公共事務;還有,一些在傳統公共行政中難以見到的客體,諸如公共環境、項目執行、績效評估、公共倫理等,也出現在公共管理的客體中。③管理目標方面。公共行政是一種“內部取向”,公共管理是“外部取向”,公共行政重視機構、過程和程式的管理,公共管理重視項目、結果和績效的管理。④管理手段方面。公共行政重視計畫、組織、指導、協調、報告等基本技能,公共管理則關注那些可以用來將思想和政策轉變為行動的管理工具、技術、知識和技巧。⑤管理思想方面。公共行政強調執行規範,強調“政策科學化”;公共管理則將更多的企業管理思想納入到公共管理過程中來,強調“管理市場化”。
兩者的聯繫是:①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都是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公共”是兩種管理的共同邊界。②公共行政即政府管理,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體也是政府,雖然它的主體還有非政府公共組織;這樣,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兩者的核心主體都是政府。③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都是管理機關依法開展的管理活動,都具有很強的法律規範性。④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都以追求公共利益為目的,管理中都將“公平”因素放在首位。

高效名單

擁有公共管理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
行政管理
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
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復旦大學
教育經濟與管理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社會保障
武漢大學
土地資源管理
南京農業大學
公共事業管理 華中科技大學

二級學科·公共管理類專業

110301:行政管理 110302:公共事業管理 110303*: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110304:土地資源管理 110305W:公共關係學 110306W:高等教育管理
110307W:公共政策學 110308W:城市管理 110309W:公共管理
110310S:文化產業管理 110311S:會展經濟與管理 110312S:國防教育與管理
110313S:航運管理 110314S:勞動關係專業 110315S:公共安全管理
110316S:體育產業管理 110317S:食品經濟管理 110318S:應急管理
110319S:海關管理

參考

中國MPA線上

張志斌 . 新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 [J].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 01 ): 104-11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