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3年

公元前353年

公元前353年,著名的截擊戰桂陵之戰發生於該年。齊國通過該戰役打敗了強大的魏國,從而雄霸東方,成為當時勢力強大的戰國“七雄”之首。桂陵之戰是戰國中期齊、魏兩大國之間的兩場著名戰爭之一。當時齊國的軍事家孫臏,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孫武“避實而擊虛”、“攻其所必救”、“致人而不致於人”、“示形動敵”的作戰指導思想,採取“圍魏救趙”、“批亢搗虛”、“減灶誘敵”等高明戰術,在桂陵擊敗實力強大的魏國軍隊。對於結束魏國在中原地區的霸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對戰國整個戰略格局的變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大事件

(圖)公元前353年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戰遺址

1、公元前353年,魏惠王就攻占了趙都邯鄲,並強占了三年之久。

2、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於桂陵

3、公元前353年:韓昭侯為改變韓國弱國地位,任申不害為相,實行改革。申不害在韓國“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公元前341年申不害死後,韓國不斷受到秦國的征伐,儘管韓魏兩國聯合抗秦,終因連年征戰,國力日衰,於公元前230年為秦國所滅。

4、公元前353年,申不害在韓國輔助韓昭侯變法,提出“明法”、“用術”的主張,並特別重視“術”。(術就是指帝王駕御群臣的秘密之術)。

5、公元前353年,龐涓從鬼谷子處學成入魏,以精通兵法為王錯重用,推薦魏王任大將軍。

戰役

桂陵之戰:公元前353年爆發了桂陵之戰。當時,為了擺脫魏國霸權的控制,進而達到兼併土地、擴張勢力的目的,趙成侯於公元前356年在平陸(今山東省汶上)和齊威王、宋桓侯相會結好,同時又和燕文公在阿(今河北省南陽北50里)相會。趙國的行為引起魏惠王的極大不滿,適逢公元前354年,趙國向依附於魏國的衛國發動戰爭,迫使衛國屈服稱臣。於是魏國便藉口保護衛國,出兵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強行攻打。趙與齊有同盟關係,鑒於邯鄲局勢危急,遂於公元前353年遣使向齊國請求救援。

(圖)公元前353年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戰作戰圖

齊威王聞報趙國告急,遂召集文武大臣進行商議。丞相鄒忌反對出兵救趙。齊將段乾朋則認為不救趙既會失去對趙國的信用,又會給齊國自身造成麻煩,因而主張救趙。但他同時又指出,以當時的戰略形勢來考慮,如果立即出兵前赴邯鄲,趙國既不會遭到損失,魏軍也不會消耗實力,對於齊國的長遠戰略利益來說是弊大於利。因此,他主張實施使魏與趙相互削弱,而後“承魏之弊”的戰略方針。具體地說,是先派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牽制和疲憊魏國。待魏軍攻破邯鄲,魏、趙雙方均師勞兵疲之際,再予以正面的攻擊。段乾朋這一謀略顯然有一石三鳥的用意。第一,南攻襄陵,牽制魏軍,使其陷於兩面作戰的窘境;第二,向趙表示了援助的姿態,信守盟約,維持在平陸相會時所建立的兩國友好關係,幫助趙國堅定其抗魏的決心;第三,讓魏、趙繼續互相攻伐,最後導致趙國遭受重創、魏國實力削弱的結果,從而為齊國戰勝魏國和日後控制趙國創造有利的條件。段乾朋的這番謀劃,完全符合齊國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因此為齊威王所欣然採納。齊威王決定以部分軍隊聯合宋、衛南攻襄陵,主力暫時按兵不動,靜觀事態發展,準備伺機出動,以求一舉成功。 

(圖)公元前353年公元前353年——齊威王

時魏國的擴張,也引起楚國的敵視。因此,楚宣王便乘魏國出兵攻趙、後方空虛的時倏,派遣將軍景舍率領部隊向魏國南部的睢、濊地區進攻。而西邊的秦國也不甘寂寞,發兵先後攻打魏國的少梁、安邑等要地。這樣,魏國實際上已處於四面作戰的困難境地。幸虧它實力十分雄厚,主將龐涓又決心破趙,不為其他戰場的局勢所動搖,因而一直勉力維持著邯鄲方面的主攻局面。魏國以主力攻趙,兩軍相持一年有餘。當邯鄲形勢危在旦夕,趙魏兩國均已非常疲憊之時,齊威王認為出兵與魏軍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就正式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統率齊軍主力救援趙國。田忌統率齊軍主力迅速向魏國國都大梁挺進。大梁是魏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此時處於危急之中,魏軍不得不以少數兵力控制歷盡艱難剛剛攻克的邯鄲,而由龐涓率主力急忙回救大梁。這時候,齊軍已將桂陵(今山東省菏澤東北一帶)作為預定的作戰區域,迎擊魏軍于歸途。魏軍由於長期攻趙,兵力消耗很大,加以長途跋涉急行軍,士卒疲憊不堪,面對占有先機之利、休整良好、士氣旺盛的齊軍的截擊,頓時徹底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困境,終於遭受到一次嚴重的失敗。其已經占據的邯鄲等趙地,至此也就得而復失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

建築

(圖)公元前353年公元前353年完成的摩索拉斯陵墓

摩索拉斯陵墓:公元前4世紀,在今天的安納托利亞高原西南部有一個卡里亞帝國,在摩索拉斯國王統治下,卡里亞盛極一時。摩索拉斯為他和他的王后——阿爾特米西婭二世修建陵墓。

規模浩大的陵墓於公元前353年建造完成。根據拉丁史學家大普林尼描述,這座建築由三部分組成:地基是高19米,長39米,寬33米的平台;地基上是由36根柱子組成的愛奧尼亞式連拱廊;拱廊上是金字塔形屋頂,由24級台階構成,象徵著摩索拉斯的執政年限。整座建築高45米,外面裝飾以奇異的雕刻花紋。此建築是由皮塞恩斯設計的,它的雕刻裝飾是由與菲提亞斯起明的希臘著名雕刻家普拉克西埃勒斯和另一個雕刻家四各巴斯完成的,甫一建成就聲名遠播。公元12世紀,一場地震使陵墓受到重創。16世紀初,汪達爾騎兵把這座陵墓當成採石場,摩索拉斯陵墓漸漸被拆毀了,現在倫敦大英博物館還收藏有一點剩餘的雕刻,被列為現今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出生

屈原,名平,字原。生於公元前353年(楚宣王十七年) 夏曆正月二十三日,歿於公元278年(頃襄王二十一年)夏曆五月初五日。屈原出身於楚國沒落的貴族。曾任楚國左徒、三閭大夫等職。主張對內改善政治,對外連齊抗秦,可由於懷王昏聵,小人當權,因而不斷遭到誹謗、打擊,後被放逐漢北。而後繼位的頃襄王更為昏庸,親秦賣國的小人更加猖狂,—腔愛國熱血的屈原再次被放逐到江南,最後投汨羅江而死。

逝世

雅典將軍伊菲克拉斯特(死於公元前353年)出身貧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