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3年

公元前333年

公元前333年,戊子年,歷史紀年為:周顯王三十六年,楚威王七年,趙肅侯十七年,惠文王五年。攻魏黃城(今河南內黃西),不能下。趙以漳水、滏水(今滏陽河)的堤防為基礎,築南長城,以防齊、魏。

10月

(圖)亞歷山大大帝,著名軍事家和政治家亞歷山大大帝,著名軍事家和政治家

伊蘇戰役——亞歷山大東侵中,馬其頓軍與波斯軍進行的一次重要會戰。

公元前333年10月,亞歷山大三世奪取小亞細亞後,越過伊蘇斯平原,欲南下敘利亞。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率軍約12~13萬人,由索契進至馬其頓軍的後方,占領伊蘇斯,在皮納魯斯河北岸占領陣地,切斷馬其頓軍的交通補給線。亞歷山大聞訊後,率軍約3~4萬人急速回師,邊行進邊展開,搶占右側高地,沿河南岸擺開陣勢。交戰開始後,亞歷山大親率右翼騎兵涉水過河,衝擊波斯軍左翼步兵方陣,直逼大流士三世主營。由希臘僱傭兵組成的波斯軍中央步兵方陣也給馬其頓軍造成較大損失。在勝負難分之時,坐鎮中軍的大流士三世因左翼潰敗而率先棄陣逃走,導致全線崩潰。波斯軍大敗,損失步、騎兵近10萬人,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被俘。馬其頓軍傷亡約5000人。此戰,馬其頓軍打開了通向敘利亞和腓尼基的門戶。

大事記

(圖)固關長城固關長城

亞洲

1、戰國時期,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滅越,築城石頭山(今清涼山)。在石頭山設金陵邑,南京自此始稱金陵。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利用齊、越矛盾,發兵討伐占據著長江三角洲一帶的越國。越王被殺,其宗室子弟互不統屬,皆臣服於楚。此前吳滅于越,越又被滅於楚,故吳越之地均歸屬於楚之疆域。據長江大學魏昌在《楚國史》中考證,越人與楚人同源,羋姓,最早生活在古雲夢澤的楊水流域,後來因戰亂遷諸長江三角洲一帶以及華南廣闊區域內,被稱之為“百越”;楚滅越之後,越人歸降之兵因來自於楚國的“東地”或“東國”,因而被稱之為“東地兵”。

2、固關長城開始修建。固關長城依山逶迤,地勢險要,與著名的娘子關、舊關共成鼎足之勢,為歷代軍事要塞。

固關長城是在公元前333年(趙肅侯17年)修築的趙長城基礎上,於明代萬曆17年(公元1589年)再次修復,成為明代都城第一道防線。現存長城為明代長城,是國內保留較完整的石砌內長城。現存遺址有:南段新關經將軍塔到白灰村(?最後一個字可能有誤)段7000米,北段固關經嶺後底到娘子關嘉峪溝段13000米的石砌內長城,全部依山而建。

(圖)蘇秦,著名縱橫家蘇秦,著名縱橫家

3、楚威王七年,圍齊徐州,大敗齊將申縛,敗齊軍。

4、韓昭侯子宣惠王(威侯)立。

5、公元前333年,燕文公子易王立。齊國趁燕國的喪事攻取了燕國十城。蘇秦勸說齊王,指出燕王是秦王的女婿,歸還十城可以交好秦、燕兩國。於是齊王歸還了燕國城池。詳見《蘇秦列傳》及《戰國策·燕策》。

6、犀首為大良造,張儀為客卿。公元前333年,魏國人張儀到了秦國,制定了分化六國的“連橫親秦”的策略。六國“合縱抗秦”聯盟煙消雲散。

歐洲

公元前333年希臘占領巴勒斯坦,實行軍事統治,文化侵略,宗教未受干涉。

逝世

1、韓昭侯死,在位三十年。

韓昭侯 (?——前334年)是韓懿侯的兒子,韓國名君。公元前363年——公元前334年在位。公元前359年,韓國將平丘(今河南省封丘東)、戶牖(今河南省蘭考北)、首垣(今河南省長垣東北)及馳道(馬車交通線)給予魏國,魏國將原為韓國的軹道(太行山的交通要道,今河南省濟源西北)及鹿(今河南省湯陰南)給予韓國。史稱“韓魏易地”。
2、燕文公死,在位二十九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