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輿

孟子在鄒。 孟子在鄒。 孟子在鄒。

孟子輿(前385年?-前304年?)名軻,字子輿,一字子車,子居,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著有《孟子》一書。有《孟子》七篇傳世,為儒家經典之一。孟子師承子思,繼承、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性善論是孟子學說理論的出發點,其主要主張有“仁政”、“王道”理論。司馬遷認為《孟子》為孟軻自撰,“孟軻所如不合,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荀列傳》)但也有觀點認為,從書中用語來看,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 (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來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三歲喪父,孟母將其撫養成人,孟母教子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等教子故事,成為千古美談,《三字經》里有“昔孟母,擇鄰處”之說。
孟子師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認為“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孟子週遊齊、晉、宋、薛、魯、滕、梁列國,遊說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於當時諸侯各國忙於戰爭,幾乎沒有人採納他的治國思想。
孟子是中國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韓愈的《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的地位才逐漸提升。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之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時候他的母親為了給他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給他找了3個地方。後人稱之為孟母三遷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亞聖---孟軻
私淑於孔子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以此到齊、梁、魯、鄒、宋、滕等國遊說諸侯。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說,以“仁政”統一天下,是誰也阻止不了的。他認為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還提出要重視民眾,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他同時卻又十分強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變,他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堅信人性本善
孟軻的性善論是他“仁政”學說的基礎,也是他教育理論的根據。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人生來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為善的傾向。這些“善端”是天賦的,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後天教育至關重要
孟軻認為人的本性雖然具有仁、義、禮、智的“善端”,但還必須通過教育,加強道德修養,儘量去擴充和發展這些“善端”。他主張只要人們不斷地探索內心的“善端”,就會通過對人性的了解而達到對天命的認識。
孟軻最強調的是內心的道德修養;但他同時也不否認後天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他認為後天的環境可以改變先天的心性,後天的惡習,可以使人喪失善性。孟軻認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為了爭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養“明人倫”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說:“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為真正的大丈夫
孟軻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夠實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夠“居仁由義”的人,並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的學說要點
心性論
性善與四端 —— 道德價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說」, 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論基楚及尚未解釋「道德價值根源」的問題。
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價值根源之自覺心」, 認為善是人的基本自覺, 這種自覺是表現於惻隱、羞惡、辭讓及是非四端。「四端」說明道德價值的自覺, 是與生俱來的。這便能補充孔子「仁」學理論的不足。
義利之辨
—— 道德價值的論證
孟子認為「四端」是內在於自覺心的, 屬於人的「本質」, 即所謂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異於禽獸之處, 這種「異於禽獸」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慾蒙蔽。因此, 人應放棄私利, 以達到社會的公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人道德觀。
養氣與成德
孟子提出必須靠修養及發揮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擴充存於內心的「四端」, 孟子稱之為「盡性」。「盡性」的修養, 培養出浩然之氣, 使人成為「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統氣」,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道德天 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準, 便是「天」, 「天」表現於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夠修養, 便能知天, 達致「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民本說 孟子指出「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認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決條件。因此, 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 苦君主無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人民便應謹守崗位。法先王 孟子主張行仁政, 必須效法先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治政治, 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仁政與王道 孟子主張施行仁政, 必須先有仁心, 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之心」, 乃有「不忍人之政」, 仁政, 是統一天下者必具備的條件。而仁政的具體表現, 就是使家給人民、百姓安樂的王道, 要實行王道, 又要「尊腎使能」。
德治觀念 孔子論「仁」, 是自覺的道德; 孟子的「仁」, 則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應培養出德性, 這是施行仁政的條件, 故主張「有德者執政」。反對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對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減輕民生痛苦, 緩和社會矛盾, 故孟子主張「王道政治」, 反對霸力服人。恢復井田制度 孟子認為理想的經濟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為國家公有, 國家授田人民耕種,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 當作納稅, 因此, 農民便有「恆產」(恆常固定的田產), 國家自會安定。
教育主張
—— 貫徹始終
孟子認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說:「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而且, 孟子認為修養是求學的基點, 但又認為人善性, 是無法從外在培養(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 最終都要憑自己的思考來達致。修身方法上, 主張自由發展, 因勢利導。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視學習環境, 置學子於優良環境中, 施以自發的教育, 方能成功.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啟發未明理學 孟子提出「內聖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擴充善性, 壓抑物慾之性,自身反省。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 成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 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形成「道統」觀念 孟子時, 更把堯、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視為儒家的「道統」(一脈相承的知識系統)。從此, 儒家的道統觀念與儒家思想之間, 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民本思想的影響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張, 一切以民心向背為標準。這套革命理論, 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創見, 號然此說缺乏現代的民主精神, 卻成為傳統治制度中, 抑制君權的合理性淵源。
孟子「為民制產」的主張, 更成為歷代經濟制度的最高理想, 如隋唐的均田制。
孟子的名句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離婁上》
關於孟子的生卒年月有兩種說法
一、認為孟子生於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於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
二、認為孟子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年譜 一歲: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於鄒馬鞍山西麓之鳧村。據趙歧《〈孟子〉題辭》所記,孟軻系“魯公族孟孫之後”,蓋破落後遷於鄒。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歲。 二歲: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鄒。 三歲: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鄒。
四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鄒。是年喪父,受母三遷、斷機之教(據《烈女傳》)。其實三遷與斷機恐非發生於一年。 五歲: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鄒。 六歲: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吳起為相。孟子在鄒。 七歲: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魯穆公卒,子奮立,是為共公。
孟子在鄒。 八歲: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鄒。 九歲: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殺吳起。孟子在鄒。 十歲: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鄒。 十一歲: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齊康公絕祀。趙王翳遷於吳。孟子在鄒。 十二歲: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鄒。
十三歲: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鄒。 十四歲: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韓滅鄭。諸咎殺其君。孟子在鄒。 十五歲: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韓山堅賊其君。齊田午殺其君,自立為桓公。越寺區定亂,立無餘之。孟子在鄒。 十六歲: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鄒。
十七歲: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鄒。 十八歲: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鄒。 十九歲: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燕簡公卒。韓嚴殺韓哀侯。魏伐楚,取魯陽。孟子在鄒。 二十歲: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晉桓公被韓、趙遷於屯留。趙、韓伐魏,魏伐趙,敗之平陽。孟子在鄒。
二十一歲: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齊伐魏,降觀,王錯奔韓。魏敗韓於馬陵。孟子在鄒。 二十二歲:公元前368年,周顯王元年。孟子赴魯遊學,受業於子思之門人。 二十三歲:公元前367年,周顯王二年。韓趙分周為兩。孟子在魯。 二十四歲:公元前366年,周顯王三年。魏伐韓敗逋。孟子在魯。 二十五歲:公元前365年,周顯王四年。
四月甲寅,魏遷都大梁。田齊桓公殺其君母。孟子在魯。 二十六歲:公元前364年,周顯王五年。魏公子緩如趙以作難。孟子歸鄒創辦子思書院,廣育天下英才。 二十七歲:公元前363年,周顯王六年。魏伐趙,取利人與肥。越寺區、弟思殺其君。孟子在鄒。 二十八歲:公元前362年,周顯王七年。
魏戰敗趙、韓聯軍於澮北,擒樂祚,攻取皮牢。趙成侯與韓昭侯會於上黨。孟子在鄒。 二十九歲:公元前361年,周顯王八年。商鞅入秦。宋約生於此年。魏入河水於甫田。暇陽人來歸。孟子在鄒。 三十歲:公元前360年,周顯王九年。東周惠公傑卒。孟子在鄒。 三十一歲:公元前359年,周顯王十年。
韓魏分晉,遷晉君於端氏。商鞅變法。孟子在鄒。 三十二歲:公元前358年,周顯王十一年。魏及韓侯盟於巫沙,歸侯於韓,商鞅刑公子虔、公孫賈。孟子在鄒。 三十三歲:公元前357年,周顯王十二年。魯、宋、衛、韓君朝魏,梁惠王稱王。商鞅為左庶長。孟子在鄒。 三十四歲:公元前356年,周顯王十三年。魯侯朝魏,魏筑陽池以備秦。
韓築長城自亥谷以南。趙會燕成侯於安邑。孟子在鄒。 三十五歲:公元前355年,周顯王十四年。申不害相韓。越無顓卒。秦孝公與魏惠王會於杜平,侵宋。孟子在鄒。 三十六歲: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齊敗魏於桂陽。韓侯朝魏。秦敗魏,斬首七千,取少梁。孟子在鄒。 三十七歲:公元前353年,周顯王十六年。
趙敗魏於桂陵(齊用孫臏圍魏救趙)。魏以韓師敗諸侯於襄陵,會齊宋之國。齊使楚景舍與魏求成。孟子在鄒。 三十八歲:公元前352年,周顯王十七年。商鞅為秦大良造(相當於相國兼將軍),伐魏,安邑降秦。孟子在鄒。 三十九歲:公元前351年,周顯王十八年。秦遷都鹹陽。商鞅伐魏,固陽降秦。
魏歸趙邯鄲,在漳水上結盟。孟子在鄒。 四十歲:公元前350年,周顯王十九年。商鞅廢井田,設縣。孟子在鄒。 四十一歲:公元前349年,周顯王二十年,孟子在鄒。 四十二歲:公元前348年,周顯王二十一年。韓昭侯如秦。秦“初為賦”。孟子在鄒。 四十三歲:公元前347年,周顯王二十二年,孟子因齊威王招文學遊說之士,第一次由鄒到齊臨淄稷下學宮。
四十四歲:公元前346年,周顯王二十三年,孟子在齊與匡章交遊。 四十五歲:公元前345年,周顯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齊。 四十六歲:公元前344年,周顯王二十五年。魏惠王召諸侯於逢澤朝天子,秦公子少師率師參於逢澤之會。秦孝公會諸侯於京師。
孟子在齊稷下被淳髡譏諷,二人進行了有關於“禮”的辯論。 四十七歲:公元前343年,周顯王二十六年。齊田忌用孫臏之計大敗魏軍於馬陵,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孟子在齊並不受重用,被齊人譏諷,孟子以“我無官守”、“我無言責”而自解。
四十八歲:公元前342年,周顯王二十七年。商鞅伐魏,用計俘公子卯,大破魏軍。孟子在齊。 四十九歲:公元前341年,周顯王二十八年,孟子在齊。 五十歲:公元前340年,周顯王二十九年。(齊)邳遷於薛。魏為大溝,行圃田之水。孟子在齊。 五十一歲:公元前339年,周顯王三十年。
據《史記》所載,莊子與楚威王同時 ,威王聘為相,莊子辭見。趙良見商鞅,威脅商鞅下台。孟子在齊。 五十二歲:公元前338年,周顯王三十一年。宋剔成卒,弟偃立。秦孝公卒,車裂商鞅於鹹陽,其師尸佼逃蜀。孟子在齊。 五十三歲:公元前337年,周顯王三十二年。韓申不害卒。秦仍用商鞅新法,楚、趙、韓、蜀朝秦。
孟子在齊。 五十四歲:公元前336年,周顯王三十三年,孟子在齊。 五十五歲:公元前335年,周顯王三十四年。秦甘茂取韓宜陽。匡章因與孟子游,被齊用為將,敗秦。魏惠王用惠施策與齊威王會徐州,惠王改元。孟子在齊。 五十六歲:公元前334年,周顯王三十五年,楚滅越。孟子在齊。 五十七歲:公元前333年,周顯王三十六年。
蘇秦合縱六國,於洹水歃血為盟。孟子在齊。 五十八歲:公元前332年,周顯王三十七年,孟子在齊。 五十九年:公元前331年,周顯王三十八年。秦敗魏,俘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孟子在齊不被重用,擁楹而嘆。 六十歲:公元前330年,周顯王三十九年。魏獻西河之地於秦。孟子在齊。 六十一歲:公元前329年,周顯王四十年,孟子在齊。
六十二歲:公元前328年,周顯王四十一年,孟子在齊。 六十三歲:公元前327年,周顯王四十二年。韓舉於齊戰,死於桑邱。孟母仙逝,孟子歸葬於魯,孟子第一次到齊國的後期已得到客卿地位,故以卿大夫之禮葬母。 六十四歲:公元前326年,周顯王四十三年。
五月魏會韓威侯於巫沙。十月韓宣王朝魏。孟子在魯守喪。 六十五歲:公元前325年,周顯王四十四年。四月秦惠王稱王。五月燕王稱王,韓宣王稱王。孟子在魯守喪。 六十六歲:公元前324年,周顯王四十五年。楚敗魏於襄陵。孟子在魯三年之喪滿,返齊。 六十七歲:公元前323年,周顯王四十六年。昭陽為楚伐魏。
滕定公卒。這時稷下學宮衰落。孟子在齊見威王不能實現他的“仁政”主張,聞宋王將行王政,故離齊到
Mencius
Men.ci.us
AHD:[mµn“sh¶-…s]原名 Meng.zi[m÷ng“z¶“] (4世紀) 公元前
D.J.[6men.i8*s]
K.K.[6mWn.i*s]
NONE(無詞性)
Chinese Confucian philosopher who taught that man is innately good and that one's nature can be enhanced or perverted by one's environment.
孟子:中國儒家哲學家,認為人生而具有天賦的“仁心”,一個人的善與惡由其所處的環境決定
維基百科中的“孟子”條: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山東鄒城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發揮詳盡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目錄
1 身後榮辱
1.1 歷代追封追謚
1.2 孟子世系
2 孟子的思想
2.1 性善論
2.2 政治思想
3 外部連結
[編輯] 身後榮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
[編輯] 歷代追封追謚
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謚
宋朝 元豐六年(1083年) 宋神宗 鄒國公
元朝 至順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鄒國亞聖公
[編輯] 孟子世系
歷代亞聖公:
四十五代孫 孟寧
五十四代孫 孟思諒,字友道
五十五代孫 孟克仁,字信夫
五十六代孫 孟希文,字士煥
五十七代孫 孟元,字長伯,弘治二年襲。
五十八代孫 孟公肇,孟元弟孟亨之子,字先文、孟公棨,孟元之子,字橐文
五十九代孫 孟彥璞,字朝璽,隆慶元年襲
六十代孫 孟承光,萬曆二十九年襲
六十一代孫 孟弘譽,天啟三年襲
六十二代孫 孟聞玉,崇禎二年襲
六十三代孫 孟貞仁
六十四代孫 孟
六十五代孫 孟衍泰
六十六代孫 孟
六十七代孫 孟
六十八代孫 孟
六十九代孫 孟
七十代孫 孟
七十一代孫 孟
七十二代孫 孟
七十三代孫 孟慶棠
七十四代孫 孟繁驥 生於1908年。他1943年世襲接任“亞聖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灣。
七十五代孫 孟祥協
[編輯] 孟子的思想
[編輯] 性善論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孟子曾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每個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見小孩將要掉入井中,並不因為交情、聲譽等利害關係而救人,而是因為內心“善”的本質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認為“善”的本質分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為“四端”。“端”是起點的意思,孟子認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擴充,即道德實踐,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還有人行惡,孟子認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為受到私慾所蒙蔽,孟子認為人應該放棄私利,保存仁義。
[編輯]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有傳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仁政與王道
孟子主張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將自己的仁德推廣,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愛護自己的家人,到愛護國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樂,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擁戴君主,國家自然富強安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