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石韋

光石韋

光石韋,為水龍骨科植物光石韋的全草。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清熱,利尿,止咳,止血,主治:肺熱咳嗽,痰中帶血,小便不利,熱淋,沙淋,頸淋巴結核,燒燙傷,外傷出血。

基本信息

光石韋
藥名:光石韋
別名:石韋、一包針、石蓮姜、牛皮鳳尾草、
大石韋、岩蓮雞尾、鐵牛皮、牛舌條
英文名:Herb of Balt Pyrrosia
拉丁文名:Herba Pyrrosiae Calvatae株:植株高25-70厘米。
莖:根莖短粗,橫臥,被窄披針形鱗片,鱗片具長尾狀漸尖頭,邊緣具睫毛,棕色,近膜質。
葉:葉近生,一型;葉柄長6-15厘米,木質,禾稈色,基部密被鱗片和長臂狀棕色星狀毛。
果:孢子囊群近圓形,聚生葉片上半部,成熟時擴張並略匯合,無蓋,幼時被星狀毛。

藥理常識

歸經:肺;膀胱經

光石韋線條圖光石韋線條圖

功效分類:清熱藥;祛濕藥
性味:苦;酸;涼
化學成分:杧果甙(mangiferin)11.4%,異杧果甙(isomangiferin)7。84%及痕量的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功效:清熱;利尿;止咳;止血
考證: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科屬分類:
水龍骨科
主治:
肺熱咳嗽;痰中帶血;小便不利;熱淋沙淋頸淋巴結核;燒燙傷;外傷出血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1800m的林下石上或樹幹上,成叢生長。
各家論述:1. 《四川常用中草藥》:除濕,瀉肺熱,利小便。治咳嗽、吐血、小便不利。
2.治瘰癧。(四川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除去雜質,洗淨,鮮用或曬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藥材基源:水龍骨科植物光石韋的全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形態特徵

植株高20-60cm。根莖粗短,橫生或斜升,頂部密被披針鱗片,長漸尖頭,邊緣有鋸齒。葉簇生;葉柄長4-10cm,以關節著生於根狀莖;葉片革質,披針形,長20-50cm,寬2-4cm,漸尖頭,向基部變狹成楔形下延,全緣,乾後硬革質,上面棕色,光滑,有黑色點狀斑點;葉片上面偶有一二星狀毛及小凹點,下面幼時有白色細長星狀毛,最後完全脫落並為綠色,上層的為長臂狀淡棕色,下層的為細長捲曲灰白色絨毛狀,老時多脫落,主脈粗,下面圓形隆起,上面略下陷;側脈明顯,小脈稍明顯。孢子囊群近圓形,聚生葉片上半部,成熟時擴張並略匯合,無蓋,幼時被星狀毛。 氣微,味淡。

藥材鑑定

光石韋光石韋
性狀鑑別 葉多捲成壓扁的管狀或平展,革質,一型。葉片長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而不下延,全緣,長20-50cm,寬約3cm。上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有小凹點;用擴大鏡觀察,可見葉下表面有星狀毛或細絨毛,孢子囊群密布於葉下表面的中部以上。葉柄長4-8cm,寬3-4mm,有縱棱。氣微,味淡。
顯微鑑別 葉表面觀:下表皮的星狀毛稀少,具5-6個分枝,分枝長130-320μm,寬25-35μm;柄由1-5個細胞組成,長160-430μm。孢子長約70μm。
葉橫切面:葉肉無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的分化。主脈下側和葉肉組織有數個分體中柱。靠近上表皮有下皮細胞。主脈靠近下表皮的厚壁組織發達,連成半環形,而靠近上表皮者較少。
葉柄基部橫切面:分體中柱10-14個。

化學鑑定
(1)取石韋廬山石韋華北石韋有柄石韋粉末各5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甲醇提取至提取液近無色。取提取液各2ml分置試管中,加鎂粉少許,再加濃鹽酸1-2滴,除有柄石韋外,其餘3種石韋提取液均沿管壁出現粉紅色。(檢查黃酮類)
2)薄層色譜 取石韋、廬山石韋、華北石韋、有柄石韋粉末各5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沸程60-90℃)-氯仿(3:1)適量提取,至提取液近無色,濃縮提取液至2.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取4種供試品溶液及里白烯對照品溶液,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青島)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上行展開,取出晾乾,噴5%磷鉬酸乙醇溶液,120℃烘10min,供試品層析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同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
以同樣方法進行薄層色譜,以β-谷甾醇為對照品,用正己烷-丙酮(5:1)展開,噴5%濃硫酸的乙醇溶液,於120℃烘10min,供試品層析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同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主要產地雲南,越南也有。

習性

生林下石上或樹幹上,成大叢,海拔400-1750米。

經濟價值

全草入藥,有收斂利尿作用。

功效:清熱,利尿,止咳,止血。

主治:用於肺熱咳嗽,痰中帶血,小便不利,熱淋,沙淋,頸淋巴結核,燒燙傷,外傷出血。


石韋亞科植物

葉為單葉,質厚,被星狀毛;葉脈網狀,有或無內藏小脈,孢子囊群圓形或線形,隔絲星芒狀。 我國有3屬:石韋屬抱樹蓮屬石蕨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