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方彝

偶方彝

青銅酒器中盛酒器。偶方彝始見於商代,四方直壁,也有長方形的,下部有方圈足,上部有屋頂形蓋,蓋上有鈕,器體有直腹、曲腹、腹旁帶耳,且如有兩個彝聯成一體的器物,口呈長方形,稱“偶方彝”。

文物簡介

偶方彝偶方彝

偶方彝1976年出土於安陽殷墟婦好墓,器體為長方體,口內收,鼓腹,下接長方形圈足。在器體的長側邊緣口沿,各有七個缺口,這些缺口是專為放置酒斗而設計的。四面斜坡狀器蓋,斜脊線及坡面中線上均鑄出扉棱,看上去極似商代宮殿之“四阿”式屋頂。蓋脊有二鈕,便於啟合彝蓋。偶方裝飾豪華大方。通體以雲雷紋做地襯,以浮雕技法表現了饕餮、鴟鴞、夔龍、大象等動物形象,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器底銘“婦好”二字。

基本資料

【名稱】:偶方彝
【類別】:器具
【年代】:商朝
【文物原屬】:舊藏
【文物現狀】:至今
【簡介】: 高60厘米、口長69.2厘米、口寬17.5厘米、重7l千克
1976年河南省殷墟婦好墓出土。

相關介紹

彝為盛酒用具,方彝為後人所定,未見於古書記載。此器身為長方形,口蓋如四面坡屋頂。有脊,脊上有兩紐,紐亦為四面坡式。器口前後有硬挑式梁頭各七枚,前沿為半圓形,後沿為尖形。平底的圈足較高。腹兩側靠下有附耳。自蓋至圈足有扉棱六道。蓋上飾饕餮紋,兩旁加飾鳥紋。口沿下也為鳥紋,鳥紋中間有圓,紋較淺。圈足上飾有夔紋。內底有“婦好”銘文。此彝造型訪當時殿堂建築,長方形有如兩隻方彝聯體,實為罕見。彝身紋飾繁多,但仍不失其宏偉莊重的氣勢,在“婦好”墓中獨樹一幟。

河南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的商代後期的婦好偶方彝,高60,長88.2。外形是兩個方彝的結合,但是內部卻是相通的。器身兩長邊口沿各有七個缺口,是專為放置酒斗設計的。器蓋呈四面斜坡狀,斜脊線及坡面中線上均鑄出扉棱,極似商代宮殿之“四阿”式屋頂。蓋脊有二鈕,便於啟合彝蓋。花紋除了由雙夒(貪獸)合成的饕餮紋以外,還有立鳥、鶚面、象首等,在繁縟富麗之外,更有一種神秘感。器底銘“婦好”二字,婦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是一名傑出的政治活動家和軍事家,被譽為商代第一女將。此器展示了商王室的尊貴奢華以及婦好本人的巾幗英姿。

外觀描述

這件偶方彝的器蓋似屋頂,兩端有對稱的短柱鈕,長邊各有7個方形蓋和7個尖形蓋,正好和器身的槽口吻合。器蓋與器身裝飾饕餮紋、夔紋、鳥紋、三角形紋等,商代後期和西周早期,方彝的形制有所變化,淺縮頸,腹微鼓。有的器物上還鑄有銘文。

該方彝器身橫長兩倍於縱長,猶如兩個方彝之組合,故郭沫若先生稱之為偶方彝,是商代酒器中絕無僅有的罕見器形。 器身兩長邊口沿各有七個缺口,是專為放置酒斗設計的。器蓋呈四面斜坡狀,斜脊線及坡面中線上均鑄出扉棱,極似商代宮殿之“四阿”式屋頂,有正脊與垂脊。器口前後各有七個方形和尖形槽,頗像房子的屋椽出梁頭七枚,反映出當時的屋檐多探出梁頭硬挑,前沿所出梁頭為大半圓形,後檐所出者為尖形,類似後世斗拱的雛形。蓋脊有二鈕,便於啟合彝蓋。偶方彝裝飾豪華大方,通體以雲雷紋做襯地,以浮雕枝法表現了獸面、鴟鶚、夔龍、大象等動物形象。偶方彝氣勢磅礴,威武雄壯。器底銘“婦好”二字,表明此器為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所作。

婦好簡介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是一名傑出的政治活動家和軍事家。據甲骨文材料記載,婦好曾經頻繁地參與祭祀,主持王室的盛大祭祀典禮;多次率領軍隊出征,最多的達到一萬三千人,浩浩蕩蕩地開向邊韁,征伐與商王朝作對的土方、羌人、巴方等方國,並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被譽為商代第一女將。1976年發掘的殷墟婦好墓,是目前所見第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員墓葬。墓內有殉人16具,殉狗6隻,隨葬器物1928件。婦好墓宛如一座地下寶藏,向世人展現了殷商時期的王家氣派。

青銅文化

中國青銅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風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藝術品等,形成了以青銅禮器和兵器為主的青銅文明,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青銅禮器的大量出現,證明中國青銅文化已發展到了最高的階段。以青銅禮器、簋、觚、爵、斝,兵器戈、矛、鉞、刀、鏃,工具錛、鑿、斧、鋸、鏟,樂器鐃、鈴、鉦等為代表的殷墟青銅器,形制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層層疊疊的線條把動物形象加以抽象變化,採用極精細的幾何紋和深淺凸凹的浮雕,構成形形色色的圖案,布局嚴謹,莊嚴凝重。其誇張而神秘的風格,蘊含著深厚粗獷的原始張力和藝術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殷墟在青銅冶鑄方面輝煌的成就使其成為世界古代青銅文明的中心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