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迪卡拉動物群化石

伊迪卡拉動物群化石

1947年由澳大利亞地質學家R.C.斯普里格首先在南澳大利亞伊迪卡拉山前寒武紀晚期的龐德砂岩內發現而得名。

簡介

伊迪卡拉動物群化石伊迪卡拉動物群化石

已知的最古老的海洋後生動物群,由最早的海生軟軀體化石和遺蹟化石組成。1947年由澳大利亞地質學家R.C.斯普里格首先在南澳大利亞伊迪卡拉山前寒武紀晚期的龐德砂岩內發現而得名。

腔腸動物類

伊迪卡拉動物群化石伊迪卡拉動物群化石

腔腸動物類水母體化石主要是游泳的,鍾狀外形,保存為印模者較多口部及觸手的外形還不清楚從外形及表面不同裝飾,如同心狀、放射溝狀突出葉狀物等來分類,有許多屬可以區分出來,如Ediacaria,Medusinites,Cyclomedusa等屬是常見的。Mau'sonites比較特殊,有單一同心狀脊及盾狀外形的物體,看來是一群體水螅漂浮室的支持物。Conomedusites是一錐狀化石,有4重對稱及許多觸手,應屬於缽水母綱的原始錐石類。腔腸動物門的3個綱在伊迪卡拉動物群內都有代表,並可能有鈣質骨針的痕跡。還有一些屬缽水母綱及水螅綱,有可疑的幾丁質的骨骼。沒有發現鈣質珊瑚的痕跡。

環節類

伊迪卡拉動物群化石伊迪卡拉動物群化石

環節類的蠕蟲有兩類,一是體平及多節的狄更遜蠕蟲,與現生的Spinther相似,過去曾稱為狄更遜水母。另一類是更像蠕蟲的斯普里格蠕蟲,它有馬蹄形的頭部。
Parvancorina像是一個甲殼動物或三葉蟲的生長過大的幼蟲,其他則與海鞘類被囊動物可以相比,它的親緣關係還不清楚。Tribrachidium似屬棘皮動物中稀少的三輻射對稱一類,沒有現代的及早寒武世的棘皮動物所具有的鈣質板的痕跡。Praecambridium個體小,它可以有幾丁質的殼,附在分類位置不明的動物分節體上。

後生動物軟體印模能在德砂岩里保存下來,是由於該砂岩沉積時波浪及水流強度暫時減弱,動物軟體與細泥砂合在一起,軟體正在腐爛時或腐爛之後被蓋上另一層細砂,原來軟體的印模即被保留。如軟體較長期不腐爛,則蓋上去的細砂的下表面還可具有印痕。

組成介紹

伊迪卡拉動物群化石伊迪卡拉動物群化石

伊迪卡拉動物群的組成說明它生活于海洋環境,從沉積物來看說明是淺海,大概只有6~7米的深度,並距海岸很近。在這樣的環境下,蠕蟲狀動物可在海底砂里鑽洞或在砂上覓食,海羽筆類可以紮根砂里。大多數水母是從開闊海洋漂浮而來的。一些狄更遜蠕蟲體在它們被埋藏的地方顯示了收縮與擴張。還有一個種有許多大小不同生長階段的個體,這說明它們生活的地方與埋藏的地方很近。

澳大利亞外,在西南非洲前寒武紀晚期至早寒武世的Nama系中的Kuibis石英岩內有Rangea,Pteridinium。產於英格蘭萊斯特郡的Charnia與Rangea非常相似,同位素年齡是8.6億年前。與Charnia相似的化石還發現於西伯利亞北部奧列涅克高地,其同位素年齡是6.75億年前。在俄羅斯中部一鑽孔中,與Spriggina相似的化石也有發現。

寒武紀大量出現的動物及其分異,與前寒武紀晚期出現的伊迪卡拉動物完全不同,這是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重大問題。兩期動物群最大的一個差別是在進化的進程中產生了硬殼從而造成了許多新門類。這兩期動物群在生物進化史上的關係尚不明了,中間的間隔近1億年。寒武紀動物出現是海生無脊椎動物在生物化學及生理學方面有了重大改變並全面發展的結果。

世界著名化石盤點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遺體或遺蹟,最常見的是骸骨和貝殼等。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保存在地殼的岩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