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殼化石

小殼化石

小殼化石是一些寒武紀最早期海生無脊椎動物的泛稱,特指寒武紀最早期海相地層中出現的原始帶殼小動物化石。這些化石的特點是個體小,肉眼難以見到,大小在0.1~5毫米左右,其形態多種多樣。

基本信息

小殼化石

正文

一些寒武紀最早期海生無脊椎動物的泛稱,特指寒武紀最早期海相地層中出現的原始帶殼小動物化石。已發現有最原始的軟舌螺、似軟舌螺類(Hyolithelmithes)、單板類、雙殼類、腹足類、喙殼類、腕足類、海綿類、錐石類、節肢動物、 管狀化石(tubular fossils)、牙形刺狀化石(Conodont-like fos-sils)、 球狀化石(globular fossils)和其他一些分類位置尚不明的動物化石,如腔骨類(coeloscleritophoran)、 托莫特類(tommotiids)、開腔骨針類(chancelloriids)、擬骨狀殼類(paracariuachitiids)、 織金殼類(zhijinitids)。這些化石往往共生在一起,組成一個豐富的多門類動物群,其中以中國揚子地台寒武系最底部的梅樹村階動物群和蘇聯西伯利亞地台的托莫特動物群為最典型。這些化石的特點是個體小,肉眼難以見到,大小在0.1~5毫米左右。其形態多種多樣,如軟舌螺類、似軟舌螺類、擬牙形刺類大多呈錐形;腹足類大多呈旋轉錐形;單板類、多板類、腕足類大多呈帽形、貝殼形;海綿呈針形、放射形;錐石類多呈錐管狀,腔骨類、托莫特類、開腔骨針類、織金殼類呈多骨片或多骨針系列等等。小殼化石分布廣數量多,在世界各大洲都有發現,而且已成為寒武紀最早期建階劃帶的標準化石,也是劃分前寒武紀和寒武紀地層界線最重要的古生物依據。此外,數量上的突發性和特徵上的原始性,更引起人們的注意。小殼化石繁盛於軟軀體動物群(伊迪卡拉動物群)之後,三葉蟲動物群之前。在前寒武紀末期幾乎沒有發現,而在寒武紀一開始便突然大量出現。在形態特徵上它們又各自與稍晚一些時候的有關古動物門類相類似,但又存在很多的差異,表現了早期小殼化石的原始性。這種原始性對於研究後生動物的發生、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