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滿州龍化石

黑龍江滿州龍化石

“黑龍江滿洲龍化石”是產自中國的第一具恐龍化石,在我國恐龍發現和研究史中占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享有“神州第一龍”的美譽。黑龍江滿州龍屬於鳥臀目·鳥腳類·鴨嘴龍科。

簡介

黑龍江滿洲龍化石黑龍江滿洲龍化石

中國的第一隻恐龍化石──滿州龍黑龍江滿州龍是我國最早發現的恐龍化石,有“神州第一龍”之稱,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由於黑龍江水的長期侵蝕,沿江兩岸的地層不斷地被剝蝕,裡面埋藏的恐龍化石就不斷地被沖刷出來,暴露在江邊的河灘上。當地的漁民發現了這些化石後非常驚奇,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粗大的動物

早在1902年,骨骼俄國上校Manakin從中國東北黑龍江地區漁民手中獲得一些化石,他認為這些骨骼是屬於西伯利亞猛瑪象的一部份,同時在阿爾穆河(今稱黑龍江)地區提出匯報。在1915年到1917年之間,蘇聯地質委員會指派B.X.Reningarten組織了一個初步考察隊到這個地點進行探測。所有的發掘標本,包括一具不完整的鴨嘴龍類─滿州龍的骨骼都運送回聖彼得堡(即列寧格勒)。這隻滿州龍被蘇聯古生物學者Riabinin在1925年命名為第一隻中國恐龍。1984年裝架陳列。

主要特徵

黑龍江滿州龍化石黑龍江滿州龍化石

化石最早發現於中國黑龍江省嘉陰縣城南西的漁亮子-小滾子溝一帶。其主要特徵為一大型的鴨嘴龍,體長10.5米,體高超過6.1米,嘴巴象鴨子是其最大的特徵。頭骨低平,上枕骨及左右兩鱗骨間的眶上部位向下凹入;下頜上有35列牙溝;肩胛骨直厚;坐骨末端不擴展;薦脊椎8個。該標本采自黑龍江省嘉陰縣上白堊統漁亮子組,化石材料主要為下頜骨、頸骨、背椎、尾椎、肋骨、肱骨、脛骨、指骨等66塊骨骼。

它屬於素食龍,牙齒小而多,前肢細小而後肢粗壯。該恐龍骨架產於黑龍江省嘉陰縣,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因其含有50%的真化石,在世界恐龍化石中占有重要地位,構成了地大逸夫博物館的顯著標誌。

世界著名化石盤點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遺體或遺蹟,最常見的是骸骨和貝殼等。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保存在地殼的岩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