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齒象動物群化石

鏟齒象動物群化石

鏟齒象動物群化石包括兔形類的跳兔,靈長類的上猿,食肉類的德氏半熊、他倫半犬、通古爾鬣狗,長鼻類的嵌齒象、谷氏鏟齒象桃芝、軛齒象,奇蹄類的戈壁安琪馬、老溝奇角犀、馬德里西班牙犀、爪獸,偶蹄類的蒙古利齒豬、庫班豬、通古爾古麟、土耳其羊等。

簡介

通古爾古麟通古爾古麟
鏟齒象動物群化石包括兔形類跳兔,靈長類的上猿,食肉類的德氏半熊、他倫半犬、通古爾鬣狗,長鼻類的嵌齒象、谷氏鏟齒象桃芝、軛齒象,奇蹄類的戈壁安琪馬、老溝奇角犀、馬德里西班牙犀、爪獸,偶蹄類的蒙古利齒豬、庫班豬、通古爾古麟、土耳其羊等。

鏟齒象

鏟齒象鏟齒象

象的頰齒的萌出狀態和磨蝕程度是判斷其年齡的重要依據。在很多早期的乳齒象中,牙齒與大多數其他動物一樣成真線排列,所有的前臼齒和所有的臼齒同時出現。當長鼻類的牙齒增大後,在牙齒的適應進化上存在兩種方式:要么是頭骨和下頜變很長,這樣才能容納一長列同時存在的頰齒,鏟齒象就是採用這種方式,可以活到50歲;要么牙齒接力式地生長,這樣只有部分牙齒同時存在,更新世的猛獁象和現代的大象把這種牙齒接力生長的方式發展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其年齡可以高達80歲以前。

嵌齒象

嵌齒象的牙齒上分布齒脊,齒脊由一系列不尖銳的錐形齒尖構成。它的前面兩枚臼齒,即第一和第二個臼齒具有三對橫排的錐形齒尖,經過磨蝕後就形成三排橫脊,而最後的一枚臼齒,即第三臼齒在牙齒後部發育出一個後根,從而變得比前面的兩枚臼齒更長。嵌齒象高大的頭骨上鼻骨急劇地退縮,顯示它們已經具有一條發達的能伸能卷的長鼻子,同時上頜的第二枚門齒增大變成伸向前下方的象牙。嵌齒象的下頜極大地伸長,上面有同樣前伸的兩枚板狀象牙。

安琪馬

安琪馬安琪馬

安琪馬是生活在森林中的動物,它在中新世時期分布在北美和歐亞大陸。安琪馬的牙齒是低冠的,具有物別大的勺形下門齒。安琪馬的腿非常細長,前、後腳都具有三個趾頭,腳底帶有肉墊。它的體型與現代的小馬相似,體重據估計在200公斤到400公斤之間。安琪馬的食譜主要是柔軟的植物,特別是葉子。它的食物可能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甚至可能吃植物的果實。安琪馬可能有很大的領地範圍,過著一雄多雌的集體生活,雄性在居群中處於統治地位。

老溝奇角犀

老溝奇角犀老溝奇角犀

奇角犀實際上是一種中等體型的無角犀。奇角犀第一次被發現是在1851年的法國,後來在西歐的許多地點都發現了奇角犀的化石,同時在東歐的羅馬尼亞、摩爾多瓦、波蘭等地也有發現。些後,在歐洲以外的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也找到奇角犀的蹤影。在和政地區發現的老溝奇角犀是奇角犀中較大的種類,它比在歐洲發現的另外兩種奇角犀都大。老溝奇角犀代表了奇角犀在東亞的首次發現,說明這個以前只在歐洲和西亞發現的犀牛也遠遠地遷徙到了中國。

馬德里西班牙犀

這是一個充滿異域風情的名字,因為這種犀牛是最早被研究的材料發現於西班牙的首都馬德里的一個建築工地。西班牙犀是板齒犀家族的成員,它的牙齒也具有釉質褶皺和白堊質豐富的特點。馬德里西班牙犀在中國的分布相當廣泛,在和政地區的中中新世地層中發現了想當多的材料,此外在陝西藍田、湖北房縣、寧夏同心、青海德令哈等地也都找到了這種化石。在蒙古通古爾地區發現的另一種西班牙犀的個體則要大一些。西班牙犀的起源於歐洲西南部,然後逐漸向東擴散,最後到達了中國。

庫班豬

庫班豬庫班豬

在舊大陸,即歐亞大陸和非洲的範圍內,中中新世時期曾生活過一類體型巨大的豬。這種大型豬的蹤跡首先是中我國發現的,上個世紀20年代在甘肅的蘭州附近發現過一些它的碩大的牙齒和頭骨,直到50年代又在前蘇聯的高加索地區發現了這類豬一個下頜骨和頭骨,被命名為庫班豬。庫班豬最奇特的地方不是它巨大的體型,而是它令人驚異地在額部長著一個相當大的角,跟傳說中獨角獸的角相似。後來在非洲也發現了庫班豬的化石,而庫班豬最豐富的材料從80年代開始在我國寧夏的同心和甘肅的和政大量發現。

居住環境

和政地區的鏟齒象動物群生活於距今1500~1200萬年前的中中新世時期,這個時期的森林更加茂盛,水體更加豐富。鏟齒象的鏟板被解釋是用來從淺水中挖植物的,因些鏟齒象適應於水邊的生活。鏟齒象的長鼻應該跟現代的大象一樣,是圓筒狀的,並且相當靈活,可以幫助鏟齒象用鏟板鏟取草類後再卷送到嘴中咀嚼。以鏟齒象為代表的長鼻類在中中新世動物群中占據顯著位置,肉食類也成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偶蹄類在多樣性上超過奇蹄類,成為動物群中最大的類群。鏟齒象在青藏高原北側的很多地點都有發現,而同一時期在青藏高原南側的印巴次大陸卻見不到這類動物的蹤跡,反映出青藏高原在中中新世已經隆升到足以阻礙動物交流的高度。

發現的巨大科學價值

科研價值

生活在1300萬年——1000萬年前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歷史及古環境、古氣候的重要物質依據和信息源,一直深受中外地質古生物學家的密切關注。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科學院、省博物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等許多科研單位,以及美國、日本、瑞士等國的學者多次來臨夏考察,進行地質古生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積極成果。確認我縣收藏的這批種類繁多、保存完好的化石標本,將對臨夏地區晚第三紀時的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環境和古動物群演化變遷,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新信息。“我們認為和政徵集的古動物化石標本,其中不乏極其珍貴、有極高科學研究價值的標本,有些標本不僅在國內可稱為精品,而且在國際上也屬不可多得的典型化石,有重大的學術意義”。

珍藏價值

古化石是不可再生資源。任何化石,由於其生物體到形成化石的機率小且為不能再生的資源,根據以往的經驗,化石的盛產期不會持續很久。本世紀20年代在內蒙古通古爾發現的鏟齒象化石和陝西保德發現的三趾馬動物群,在世界古生物學界享有盛名。而這些化石絕大多數現存放在國外博物館中,這對我國開展地質古生物研究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和政縣館藏的“這批化石標本在品種、數量和質量上都可以和上述經典地區的化石相媲美,從而填補了我國古哺乳動物化石收藏中的一個重要空白區。

展覽價值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存放的這批化石標本均為已滅絕動物的化石,其中絕大多數(約占全部標本的70%)標本是頭骨和牙床,特別是象等大型動物和長頸鹿、犀牛(中型)等中型動物的骨骼化石形態特異,除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外,對廣大青少年和廣大民眾也具有較強的直觀科普教育,是認識甘肅史前生物與環境的生動歷史教材。

世界著名化石盤點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遺體或遺蹟,最常見的是骸骨和貝殼等。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保存在地殼的岩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