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話

五邑話

四邑話流行的區域,恰恰在鶴山邑以外的台山邑、新會邑、開平邑、恩平邑,因此定名為“四邑話”。 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 西漢分屬南海郡番禺縣(新會邑、台山邑)、合浦郡(開平邑、恩平邑、鶴山邑)。

目錄

基本信息

五邑或稱四邑、六邑,皆指今廣東江門市管轄的範圍。江門市是中國著名的華僑之鄉,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蒞臨廣東省粵西行政區(佛山專區)視察時,就曾稱台山縣為“中國第一僑鄉”。
五邑原稱四邑,是指新會縣、新寧縣、開平縣、恩平縣等四個縣;江門市目前的行政版圖,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49年)才初現雛形,1988年才最終確立。
五邑話就是四邑話,即華語粵方言四邑片。傳統上以新會話為代表;近代以來由於新寧話(即台山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新寧話逐漸成為四邑話的代表。四邑話通行於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開平市、恩平市、鶴山市、中山市古鎮鎮、珠海市斗門區等地。可分為新會話、新寧話、開平話和恩平話。

四邑話分布四邑話分布
語言背景

四邑話理論上雖然屬於粵方言,但由於語音差距太大,一般廣府人 難以聽懂,因此過去香港的四邑人一直保持與廣府人不同的族群認同。四邑人於香港開埠初期即已到來香港市區工作,於族群內保持高度的團結,因此其語言得以保留。與其他族群一樣,說四邑話的家族於1970年代開始因族群觀念轉淡而改說廣東話。

四邑話環境四邑話環境
“四邑”是台山、新會、開平、恩平四縣的統稱,地道廣州人很難聽懂四邑話. 四邑話之所以出名在於它是北美唐人街的通用語言.語言特點

對於四邑話的獨特性,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一是聲調以8個為多(恩平話只有7個),但有豐富的形態四邑話變調(如名詞往往變為低調或升調);二是台山、開平方言有邊擦音;三是有介音i、u;四是基本沒有長短元音的音位對立;五是有不少與廣府片方言相異的詞語,如“臀”(屁股)、“做下”(恩平話指“全部”)等;六是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與廣州話也不同;七是完成體標記用“阿”或“都”,而不用“左”;八是形容詞普遍有ABAB式重疊,如開平話的“飽頭飽頭”(有點飽)、恩平話的“憨似憨似”(傻傻的)。當然,四邑話的精彩之處還不止這些,還有待我們深入研究和挖掘。

四邑話四邑話
四邑話是粵語各種方言中相當具有特色的一種,與廣州話差異明顯。差異既表現在語音上,也表現在辭彙上。
四邑話語音和標準粵語一樣,四邑話保留了許多古漢語語音特點。在某些方面比標準粵語保留的成分更多。例如,它完整保存了四種入聲,“北白伯百”四個字音調均不同(粵語中百、伯同音)。
四邑話共含9個音調,參考粵語音調分別記為陰平/陰去(衣/意)、陰上(倚)、陽平(移)、陽上(以)、陽去(易)、中入(百)、陰入(北)、低陽入(伯)、高陽入(白)。採用五度標音法時,這些音調的調值分別為33、55、11、21、32、33、55、21、32。和粵語相比,調值有所改變,合併了陰平和陰去,而原來合併為中入音的低陽入則保持獨立。五邑人講四邑話

江門地區稱為五邑,是後來的事。“四邑”是一歷史概念,原指位於廣東省西南部的台山、開平、新會、恩平四個縣,與“四邑方言”的通行範圍並不完全重合。1949年劃新會縣的一部分設江門市,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後,江門市脫離佛山專區,升格為地級市,並增轄原屬佛山專區的台山、開平、恩平、新會、鶴山五縣,因而又有“五邑”之稱,但四邑話並非專指上述四縣市的方言,中山的古鎮話、珠海的斗門話以及鶴山的多數粵語,皆屬四邑話系統,因此,四邑話指的是江門地區一帶及周邊的某些相類似的方言。

重要延伸

簡介

五邑
【海外通稱】四邑(有時也稱五邑
【通俗拼寫】Szeyap Region of Canton Province

五邑五邑
【漢語拼音】Jiāngmén Wǔyì Dìqū
【現代拼寫】Jiangmen Municipality
【其它拼寫】Toishan City;Sunning Hsien、Sunwui Hsien、Yanping Hsien、Hoiping Hsien、Hokshan Hsien
【舊時通稱】四邑(有時也稱六邑)五邑概述

廣東江門市所轄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區縣市人文風俗基本一致,在海外有大量五邑藉的華僑並團結一致,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可以說,現在祖國內地江門市行政區域的確立,是建立在海外“四邑”籍僑胞的認同上,逐漸為國內政區劃分所認可,並最終定型的。
雍正十年(1732年)劃新會縣遵名都新化都古勞都三都和開平縣雙橋都古博都址山等地,新建鶴山縣。顯見,鶴山也是由新會縣、開平縣兩縣析地而置,便縱是言“四邑”,也是包括鶴山的。同理,赤溪廳是從新寧縣地析出,便縱是言“四邑”,也是包括赤溪的。反而是現在的江門地區人,多認為“四邑”與“五邑”有別,那是因為江門地區存在兩種粵語系當地口音,一是廣府話、一是四邑話
四邑話流行的區域,恰恰在鶴山邑以外的台山邑、新會邑、開平邑、恩平邑,因此定名為“四邑話”。以文化的獨特性而言,“四邑”的說法不能拋卻,如果太多地強調“五邑”,很容易造成四邑方言的矮化,失去江門地區獨有的特色,將是江門市的一大損失。“四邑”代表的是江門市獨特的歷史、語言、文化,再者說,既然“四邑”之廣義,也能包含鶴山邑,又何苦“推陳出新”,廣宣五邑之說呢?!若有不同之心,縱“五邑”亦不能使同;如有團結之心,言“四邑”亦不致分。
今天的江門地區,縣級行政區已經不只五個。包括縣級市四個: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縣級區三個: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而卻沒有改用七邑之說,似乎五邑大學的名稱趕不上江門行政區域的調整,倒不如稱為四邑大學,更能體現江門市所獨有的地域文化。鶴山邑既也是從四邑之中分出,就不應該認為“四邑”沒有包含鶴山的可能性。

歷史沿革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建市前為新會縣屬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這裡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因商貿而興盛,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貿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帶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門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江門北街海關,為廣東八大關之一。西方近代工業與文化也隨之引入和發展。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951年1月江門改為省轄市。以後又先後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併入江門市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

秦漢兩晉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在嶺南地區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今江門地區分屬南海郡番禺縣(新會邑、台山邑)、桂林郡(開平邑、恩平邑、鶴山邑)。
西漢分屬南海郡番禺縣(新會邑、台山邑)、合浦郡(開平邑、恩平邑、鶴山邑)。
三國時設高涼郡,郡治就在今恩平邑境內,這是今江門地區最高級的早期行政建制。時新會邑、台山邑、之地歸南海郡番禺縣,開平邑、鶴山邑之地歸蒼梧郡。三國時期孫權置為平夷縣,即今新會邑。
西晉時,高涼郡轄台山邑、恩平邑之地,開平邑、鶴山邑之地歸蒼梧郡,新會邑之地歸南海郡。到晉朝改平夷縣為新夷縣,南北朝設立新會郡。

南朝隋唐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置新會郡,隋開皇十年(590年)撤郡為縣。隋朝分屬南海郡(新會邑、台山邑、鶴山邑)、高涼郡(恩平邑、開平邑)。
唐朝設岡州、恩州,岡州地含新會邑、台山邑、鶴山邑,恩州除含量恩平邑、開平邑之外,還包括現在的陽江市陽東縣、陽西縣地。周邊有:端州平興縣(今佛山高明)屬之;新州,即今新興縣;春州,即今陽春縣;勤州,在今新興、羅定、陽春之間。

五邑五邑
宋元明清

宋元時分屬廣州(新會邑、台山邑)、南恩州(恩平邑、開平邑)、新州(鶴山邑)
明清時分屬廣州府(新會邑、台山邑、鶴山邑)、肇慶府(恩平邑、開平邑)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劃新會常德鄉得行都及陽江、新興部分地復置恩平縣。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劃新會得行都的上坑朗及文章等5都56圖新建的新寧縣。
清順治六年(1649年)劃新會的登名、古博、平康、得行都及新興雙橋都、恩平長靜都新建開平縣。
雍正十年(1732年)劃新會遵名、新化、古勞3都;開平雙橋都及古博都址山新建鶴山縣。
清同治六年(1867年)設赤溪廳,民國元年(1912)赤溪改廳為縣。

近代以來

民國三年(1914年)改名台山縣,因境內有三台山而得名。1953年撤赤溪縣併入台山縣。
民國14年(1925年)廣東省政府將江門劃分為獨立市,設立江門市政廳。
1949年設粵中專區,專署駐台山縣,行轄1市9縣:江門市、台山縣(台城鎮)、新會縣(江門市)、開平縣(蒼城)、恩平縣(恩城鎮)、鶴山縣(沙坪)、高明縣(明城)、陽春縣(春城鎮)、陽江縣(縣城鎮)、赤溪縣(北門)。
1952年分屬粵中行政區(今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鶴山市)、粵西行政區(今恩平市、開平市、台山市)。
1956年受佛山專區管轄。佛山專區專署駐佛山市,行轄13縣:南海縣(佛山市)、番禺縣(市橋鎮)、順德縣(大良鎮)、中山縣(石岐市)、三水縣(西南鎮)、新會縣(會城鎮)、鶴山縣(沙坪鎮)、高明縣(明城鎮)、開平縣(三埠鎮)、台山縣(台城鎮)、恩平縣(恩城鎮)、珠海縣(唐家村)、花縣(新華鎮)。
1959年設江門專區,專署駐高要縣,行轄1市10縣:江門市、新會縣(會城鎮)、台山縣(台城鎮)、開平縣(三埠鎮)、高鶴縣(沙坪鎮)、羅定縣(羅城鎮)、新興縣(城關鎮)、懷集縣(懷城鎮)、德封縣(德慶鎮)、高要縣(肇慶鎮)、廣四縣(縣城鎮)。當年把鶴山縣與高明縣合併為高鶴縣,至1981年重新分拆
1963年至1982年,長達19年屬佛山地區管轄,佛山地區專署駐佛山市,轄2市11縣:佛山市、江門市、南海縣(佛山市)、番禺縣(市橋鎮)、順德縣(大良鎮)、中山縣(石岐鎮)、三水縣(西南鎮)、珠海縣(香洲鎮)、高鶴縣(沙坪鎮)、新會縣(會城鎮)、台山縣(台城鎮)、開平縣(三埠鎮)、恩平縣(恩城鎮)。
1988年設江門市,初轄二區五縣:城、區、郊區、新會縣(會城鎮)、台山縣(台城鎮)、開平縣(三埠鎮)、恩平縣(恩城鎮)、鶴山縣(沙坪鎮),至此江門市的行政區域才定型成今天的格局。

五邑特色位置面貌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陸域東鄰佛山市順德區、中山市、珠海市斗門區,西接陽江市的陽東縣、陽春市,北與雲浮市新興縣、佛山市高明區、南海區為鄰。南瀕南海,毗鄰港澳。全境位於北緯21°27′~22°51′,東經111°59′~113°15′之間。北自鶴山市古勞鎮的麗水,南至台山市的川島鎮圍夾島,相距142.2公里;東自新會區大鰲尾,西至恩平市那吉鎮蛤坑尾,相距130.68公里。台山市、新會區的南部和恩平市的東南部瀕臨南海,大陸岸線長283.36公里。島嶼岸線共長331.51公里。陸地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陸地總面積的5.32%,其中海島面積235.17平方公里。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有97個,其中台山市上川島面積最大,為137.16平方公里;下川島次之,為81.73平方公里。屬江門市水深200米以內的沿海大陸架,東起黃茅海,西至鎮海灣,面積約2257平方公里。

五邑僑情

五邑人出洋史可追溯到唐代,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已有新會人隨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自此之後,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陸續飄洋過海到海外謀生。江門市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同潮汕和閩南地區並稱為全國三大僑鄉。據最新的僑情調查統計,江門五邑旅居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00萬多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大多數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僑胞在海外繁衍生息,為居住國的繁榮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當中湧現出一大批如加拿大總督伍冰志、美國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等優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企業家、科學家。
海外僑胞、港澳同胞素有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他們修建了學校、醫院、敬老院、託兒所、幼稚園、影劇院、圖書館、橋樑、公路、自來水工程、僑聯大廈等一大批公益事業。還設立助學、敬老等基金。他們造福鄉里,對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各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最佳化投資環境,增強外商回來投資的信心。江門五邑僑鄉成了華僑和外商投資的一片熱土。至今,來江門五邑僑鄉投資的國家和地區達25個,其中居前的是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法國等,涉及的行業達20多個,產品上千種,主要行業有紡織、化工、機械、電子、通訊設備、塑膠及製品、建材、皮革及製品,食品、木器、農業、建築、交通運輸、房地產、飲食、旅遊等行業。僑商與外商聯合來江門五邑投資增多,產生了連鎖效應。一批大財團、大企業、大商社、跨國公司陸續到五邑投資,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已有13家在江門落戶,僑屬企業已成為僑鄉經濟建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
江門是一個對外交往較多的城市,它和包括美國河濱市在內等多個國家的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每年接待一大批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日本、印尼、澳大利亞、西班牙等世界各地的遊客。
江門五邑還是一個視窗,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從這裡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廣大的海外華僑華人也將世界各地優秀的文化、先進的科技帶回中國,架築起中國和外國的友誼之橋、經貿之橋、科技之橋,為中國和居住國的發展,為全世界的和平做出了宏偉的貢獻。

五邑特產

新會陳皮、人工蟲草、桔普茶陳皮普洱茶、桑果紅酒、恩州奇石茶具、劍花、葵扇、白菜乾、廣合麻油腐乳牛大力
外海面、開平火蒜、台山蝦醬、開平腐乳、荷塘頭菜古勞面豉、陳皮餅。

五邑五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