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場河

串場河

串場河,位於里下河地區東部。始挖於唐大曆元年(公元766年)。原是常豐堰(范公堤的前身)復堆河。明、清時為串通各鹽場,7次疏浚,至清乾隆三年(1738年)全線挖通。南起海安縣城,經富安、安豐、東台、劉莊、鹽城、上岡至阜寧,通射陽河。因此河道串通各鹽場,得名串場河。建國後,50年代起多次裁彎拓浚,全長180公里,市域內長度160公里。此河對溝通南北水上交通和調節沿河地區排灌用水起有重要作用。

基本概述

串場河串場河
串場河位於江蘇省東部濱海平原人工河道,是里下河地區橫貫南北的人工內運河道,南自海安徐家壩,北至我縣廟灣,全長200餘公里。系東部濱海平原農產品南運航道。位於里下河低平原和東部濱海平原之間,北起阜寧縣沿范公堤南下,經鹽城市、東台縣到海安縣與通揚運河相會,長130公里(還有一說為:南自海安徐家壩,北至阜寧廟灣,全長200餘公里)。

主要功能

串場河串場河
串場河,江蘇省東部濱海平原人工河道。系東部濱海平原農產品南運航道。位於里下河低平原和東部濱海平原之間,北起阜寧縣沿范公堤南下,經鹽城市、東台縣到海安縣與通揚運河相會。長130公里。始建於唐大曆元年(766),南宋鹹淳五年(1269)、明隆慶年間(1567~1572)重加疏浚、改建而成。以其貫通淮南諸鹽場而得名。1958年後曾沿串場河東側新挖(南)通(贛)榆運河與之平行,兼作輸水和航運之用。

文化底蘊

古老的串場河始挖於唐大曆元年,直至清乾隆三年全線挖通,全長180公里。串場河沿線是蘇中最早“煮海為鹽”的地帶,串通著以鹽城市區為中心的近20個古老鹽場和鹽倉。著名的鹽場有新興場、伍佑場、劉莊場、草堰場、東台場、安豐場;鹽倉有便倉、西溪鹽倉等。最初,串場河是為了運鹽而修鑿,今天,經過整修,它是貫通鹽城南北最重要的水上動脈之一,而河兩岸的綠化景觀帶宛如一條項鍊串起了古老的海鹽文化。
串場河東景觀帶,“鹽字廣場”、“唐之鹽政”、“宋之鹽政”、“明清鹽政”、“煮海祭宗”、“淋鹵煎鹽”、“八卦鹽田”等七個景點,全部與“鹽”有關。在“唐之鹽政”景點,記者看到,腳下的園林小路都顯示著海鹽的文化特色:兩邊青磚,中間青石,耐久實用,在青石間隔中還設定了生動有趣的動物圖案,如麋鹿丹頂鶴、中華鱘、枯枝牡丹等。這些圖案都是當地鹽場曾有過的各種名稱,寓意吉祥。繼續向前,古色古香的燈柱長廊展示了宋元時期在鹽民生產組織、倉儲運輸、銷售等環節的管理特徵。團煎制、鹽綱、“鈔引鹽”法、元末鹽民領袖張士誠起義等,近200米的遊覽,可算走過了1000多年鹽政的歷史長廊。
串場河美麗風光高清大圖串場河美麗風光高清大圖

沿著串場河一路向前,便是鹽鎮水街。與水息息相關,水街成了集中展示鹽文化的一個生動載體。在水街,乘坐特備的小船在水上遊覽水城門、煙雨橋、漂舟戲苑、水雲閣、天水廣場、濱水商鋪、鹽商宅院、鹽官府衙、鹽神廟……小船晃晃悠悠來到了水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漂舟戲苑”。戲苑臨水而築,戲台前為一二級下沉的親水舞台,西側隔著一片水域,正好成了遊人觀看演出的看台。從前的鹽民生活清貧,但是唱戲觀景卻是多年不變的習慣,於是歷史上的水街定期都會有演出。這天,一個戲班正在演出淮劇,雖然是免費的戲場,演員可一點都不含糊,唱、念、做、打,有板有眼,不時引起觀眾們的叫好聲。咿咿呀呀的唱腔里,隱約浮現出幾百年前,夜幕降臨,大紅燈籠的光影里,鹽民們拖著勞累了一天的身體,享受這片刻的消閒時光。台上台下都是戲,水裡水外都是景。
串場河景觀帶最南端的中國海鹽博物館,既是景觀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對海鹽文化的完整呈現。

歷史沿革

串場河串場河

唐大曆二年(767年),黜陟使李承任淮南節度判官時親率民眾在海陵以北沙壩上,興築一條長約142公里的捍海堰,該堰保護了堤西農田,百姓稱之為“常豐堰”,又叫“李堤”。因築堤取土而挖成的河流,就是串場河最初的復堆河。後常豐堰年久失修,漸失擋潮功用。北宋天聖初年間,范仲淹在其基礎上,築成捍海堰(後稱范公堤),“農子鹽課,皆受其利”。境內各鹽場為了運鹽方便,先後都沿范公堤一線而建,復堆河則以范公堤為屏障,串通境內富安、安豐、梁垛、東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白駒、劉莊、伍佑、新興、廟灣等13個鹽場,因此,又叫“串場河”。該河因泰州鹽運分司設在東台,故以東台海道口為界,分南北兩段,由海安向北流經富安、安豐、梁垛至何垛場海道口,為南串場河;由海道口向北流經丁溪、草堰、白駒、劉莊、伍佑、鹽城至新興、廟灣,為北串場河。從阜寧至上岡,串場河沿岸的范公堤在其西岸,上岡至東台段范公堤在其東岸。

疏浚紀事

串場河串場河
據鹽城、東台、阜寧舊志記載:元、明、清幾百年間,串場河先後疏浚幾十次。其間,明正統五年(1440年)淮安府浚伍佑、新興二場運鹽河(即串場河);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泰州鹽運分司袁才開海安至草堰場河;清康熙三十八年(1689年)垣商開丁溪至白駒串場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徽商余維瑞捐資挑浚安豐串場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浚新興場串場河,嘉慶十八年(1813年)興挑北串場河自海道口至草堰閘,二十年又浚南串場河自富安通遠橋至安丰南石橋;光緒二年(1876年)浚鹽城縣串場河,次年浚阜寧縣串場河。民國年間及建國後,南北串場河又屢經修浚,並幾經裁彎拉直。南串場河地位逐步被通榆運河替代,北串場河仍起到通航、排水和引水的作用。

歷史意義

古代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什麼那么重視興修河道,隨時確保串場河通暢無阻?那是因為這條古老的河道承載著歷代官府衙門賴以生存的經濟命脈淮鹽。淮鹽的主產地在南北范公堤、串場河一線。沒有這些鹽場的豐產,淮鹽課稅收入就無法保障官府。古人云:“兩淮歲課當天下租庸之半”。以清順治十年為例,全國稅課入庫212.8萬兩,而兩淮鹽稅入庫就達119.7萬兩,占全國鹽稅的56.3%,康熙三年,兩淮鹽稅占全國稅課的64.5%,就是到嘉慶八年,淮鹽課稅仍占全國的40.8%。由此可見,串場河沿線的淮鹽產區在全國的位置是多么重要。難怪歷朝地方官員和鹽政官吏為了保住頂戴花翎,不斷創造政跡,始終把串場河及運鹽灶河的修浚作為執政的第一要務。浪漫的藝術家謳歌串場河是母親之河,串場河水就像母親甘甜的乳汁澆灌著河道兩岸的良田和稼禾;漂泊四海的商家讚美串場河為蘇中里下河地區的“水上走廊”,在陸上交通欠發達的時候,她確實發揮了通航水上運輸的特殊功能;一些偏執的史學家還詛咒串場河是榨乾了歷代鹽灶民血汁的“穿腸之河”,在惡劣的生產、生活條件下,鹽民們用瘦弱之軀生產出白花花的淮鹽,源源不斷地運出去,換成白花花的銀兩,流進了鹽商官吏、把頭的腰包,而鹽灶民自己只能聽著串場河無奈的濤聲,以淚洗面,哭斷寸腸。

文獻記載

據《如皋縣誌》載:串場河從運鹽河的立發橋進口,貫通豐利、馬塘、掘港三場出丁埝,仍會於運鹽河,為通州分司諸場運鹽出口之要道。串場河在清代、民國初年為豐利主要河流水系,其中一水通栟茶富家灘直抵黃沙老洋(洋口),可見今天的斜港河,昨天的豐馬河,正是流淌了近千年,給沿岸人們以舟楫之利、灌溉滋潤一方水土的古串場河。

大沙河南四湖湖西支流

南四湖為淮河流域綜合利用的第2大淡水湖。為串聯一起的南陽、獨山、昭陽和微山4湖的總稱,因位於山東省西南部的濟寧以南故名。地處魯中南沂蒙山脈西側山麓堆積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接合部的隱伏斷裂帶上,原系古泗水流經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