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河

清代周圍的人都在河裡淘米做飯,漸漸的這條河成了周圍居民的生命之河,所以後來周圍人將這條河改名為:柴米河。

基本概述

清代開始就有了這條河,周圍的人都在河裡淘米做飯,漸漸的這條河成了周圍居民的生命之河,所以後來周圍人將這條河改名為:柴米河
柴米河周圍一共九十都戶人家,靠河而不打魚,靠的是河水灌溉莊稼,吃五穀生活。柴米河境內長18公里。

史書記載

《明史》卷86《河渠四》記載,明初糧餉北運,有海、陸兩條路:“餉遼卒者,從儀真上淮安,由鹽城泛海;餉梁、晉者,亦從儀真赴淮安,盤壩入淮。”兩條路都是先從儀真上淮安,然後一入海、一入淮。為疏通運道,洪武三年(1370),淮安知府姚斌“開淮安城東北之菊花溝,以通海運”,“菊花溝俗名澗河,臨河有閘啟閉,畜水以濟運船,有餘則泄之,而東方諸鄉及諸州縣之米芻貲貨,亦由此通,俗號為柴米河。

大沙河南四湖湖西支流

南四湖為淮河流域綜合利用的第2大淡水湖。為串聯一起的南陽、獨山、昭陽和微山4湖的總稱,因位於山東省西南部的濟寧以南故名。地處魯中南沂蒙山脈西側山麓堆積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接合部的隱伏斷裂帶上,原系古泗水流經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