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長腳馬蜂

中華馬蜂屬膜翅細腰亞目胡蜂科,分布與危害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 ,特別是吉林、黑龍江、遼寧以及內蒙古等地。

基本信息

信息

中文名:普通長腳馬
拉丁學名:PollstesokinawanasisMatsumuraetUchida
綱:昆蟲綱
目:膜翅目
科:馬蜂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態特徵:

雌蜂:體長21毫米左右,橙黃褐包。頭胸腹所有接合處具黑線紋,從頭頂上後單眼至兩複眼的2紋以及觸角中間1紋黑色。觸角橙黃色。中胸背板黑色,中間2條縱紋及其側方的2短紋棕色。胸部側板和腹板黑色,前胸背板、小盾片、後小盾片、中胸側板上3紋、中胸腹板1紋、後胸側板1紋橙黃色。並胸腹節黑色,中間2條縱紋及其兩側各1紋淡黃包。足橙黃包,基節、轉節、腿節基半部、後足脛節大半部黑色。腹部背面第一節前端大半部、第二節前緣、第一節甚至第四節後方的弓狀線中央的短縱線、第1-4腹板前緣及兩側半環紋均黑色,第2-4節基都赤褐色。觸角16節,額和胸部的刻點較密。並胸腹節具橫行條紋,中央有寬縱槽,腹部紡錘形,可見節6節。
雄蜂:雄蜂身體稍小,形態基本與雌蜂相似,但觸角13節,末節端部擴大,腹部可見7節。
卵:卵長4毫米左右,白色,長茄形,前端圓鈍,末端彎而尖圈,橙黃色,粘附在巢的內壁上。
幼蟲:幼蟲剛孵化時白色,尾端仍粘附在巢壁上,長大後體黃色,略呈圓錐形,胸部肥大,腹部向後縮小彎轉,頭小,黑褐色。
蛹:長22毫米左右,瘦長,淡黃色,觸焦在前胸腹面不達前足跗節末端。複眼、翅芽褐色。巢口封蓋為白色,封蓋不向巢口突出。

生物學特性:

(1)歷期:根據湖南省石門縣棉花研究所觀察,普通長腳馬蜂第一代卵期10-16天,幼蟲期18-25天,蛹期12-19天,全世代共40-60天;第二代卵期7-9天,幼蟲期9-12天,蛹期11-13天,全世代共27-34天;第三代卵期4-6天,幼蟲期6-7天,蛹期9-10天,全代共19-23天。
(2)年生活史:普通長腳馬蜂在湖北省與湖南省以雌性成蟲在背風向陽、屋檐下、牆壁、草堆、樹叢和樹洞中群集或分散越冬。翌年3月中旬,當氣溫達12-15℃時開始活動。4月中旬開始建巢繁殖,6月中、下旬為第一代成蟲盛期。第二代從6月下旬開始至7月上、中旬為第二代成蟲羽化盛期。第三代從7月中旬開始至8月上、中旬為第三代成蟲羽化盛期,此時產生兩性蜂,於8月下旬雌雄進行交配,之後,雄蜂陸續死亡,雌蜂不再產卵而進行越冬。在該地區發生3代。
(3)繁殖:經過交配而進行越冬的雌蜂於翌年4月中旬開始築巢產卵繁殖,一般是1頭蜂建1個巢。巢高約3-5毫米,其中有六角形巢室數十至一百多個。蜂巢為吊碗式,開始先築巢柄,然後在柄的末端築巢。建一個蜂室約需20分鐘,一天可建1-3個蜂室。第一批蜂巢建成後便開始產卵,1室1粒,也有2-3粒。當第一代幼蟲封蓋化蛹後,雌蜂便開始在原來蜂巢周圍建第二批蜂巢,或者把原來舊蜂巢加大。不等第一代成蟲羽化,繼續產卵繁殖。建巢的速度隨著溫度的增高和食物來源豐富而加快。同樣在第二代幼蟲封蓋化蛹後,開始建第三批蜂巢。一般在8月上、中旬第三代成蟲羽化後築巢基本停止。最大的蜂巢有400多個蜂室。
第一、二代未發現雄蜂,形成孤雌生殖群體:第三代出現雄蜂,雄蜂羽化後1-2天始交配。雌雄均有多次交配習性。交配時間一般在上午7時至下午17時。交配後雄蜂陸續死亡,雌蜂準備越冬。

地理分布:

湖北、湖南、河南、江蘇、山西、上海、江西

膜翅目(一)

膜翅目(學名Hymenoptera)包括蜂、蟻類昆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全世界已知約12萬種,中國已知2300餘種,是昆蟲綱中第3個大目、最高等的類群。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以熱帶相亞熱帶地區種類最多。膜翅目是昆蟲綱中的一個目,它的名字來自於其膜一般的,透明的翅膀,它包括各種蜂和螞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