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馬蜂

陸馬蜂

陸馬蜂,蟲名,成蟲雌蜂體長約23mm。體橙黃色,夾雜黑色斑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頭稍窄於胸部;兩複眼頂部間有1條黑色橫帶,其下為橙黃色;顱頂部中間有2條並列橙色帶;頰兩側及複眼後均為橙色;觸角柄節背面黑色,腹面橙色;唇基寬大於高,橙黃色;上顎短寬,橙黃色,端齒黑色。前胸背板周邊呈黃色頸狀突起,中部兩側各有1個黑色小三角斑,2個下角黑色,余均為橙黃色;中胸背板中央兩側各有1個橙黃色縱斑;並胸腹節端部截狀,黑色,背中央及兩側各有1個橙黃色縱帶狀斑;中胸側板黑色,其上部中央及下側後方各有1個橙黃色斑。翅棕色前翅前緣色略深。胸部腹板黑色。3對足基節、轉節黑色;前股節端部橙黃色;中股節基部2/3黑色,端部橙黃色;後股節黑色,僅端都1/4橙黃色;各足爪無也,具爪墊。腹部第一節背板端部黃褐色,每側各有1個橙黃色斑;第二至第五節背板端都兩側有2條凹陷的橙黃色橫帶,第二至第五節腹板亦有類似於背板的橙黃色斑,橫帶自第二至第五節漸加寬,並與橙黃色斑相連;第六節背、腹板近似三角形,橙黃色。雄蜂近似雌蜂,中胸腹板、胸腹側片前緣黃色。各足黃色區大。觸角端部黑色。

生長習性

據北京地區觀察,陸馬蜂1年可發生3代,並有世代重疊現象。每年秋末,陸馬蜂以交尾後的受精雌蜂在隱蔽場所成團越冬,於次年春季4月初,氣溫約達14℃開始散團。每頭越冬雌蜂分別出蟄活動,常於樹枝等處自建一巢,自身為該巢之後蜂,出蟄期可長達34天在4月底、5月初氣溫約達17℃時,後蜂開始建巢並產卵,5月中旬巢內出現第一代幼蟲,5月下旬蜂巢中老熟幼蟲化蛹,6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蜂出現,絕大部分為受精卵發育之雌性職蜂,少數為由未受精卵發育之雄性職蜂,接替後蜂建巢、飼餵幼蟲,並擔負外出捕食及保衛蜂巢之職能。同一蜂巢產的少數第一代雄蜂可與同代雌性職蜂交配,使雌性職蜂受精而成為當年之新後蜂。這些後蜂可離開原巢外出另建新巢,並產下當年第二代卵。也有新後峰留在原巢產卵不外出另建新巢,其後代都成為第H代蜂。新局蜂最早出現於6月上、中旬。第二代成蜂除少數為雄蜂外,大部分為雌性職蜂。第三代蜂最早出現於8月上旬,此時自然界中有3代蜂並存,雖有巢穴、小不同,但是卻增加了陸馬蜂個體數。秋季來臨,各巢後蜂所產卵中未受精卵數量增加,約占總數1/3,發育出來的雄蜂亦約占總蜂量的1/3。這些雄蜂與巢中雌蜂普遍進行交尾。當氣溫降至10℃時,新受精的第三代雌蜂則紛紛離巢尋覓隱蔽場所抱團越冬。通常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全部進入越冬狀態。陸馬蜂的卵期約7天,幼蟲期約10天,婉期約13天,每月約可發生1代。蜂巢中後蜂陸續產卵,可形成不同發育期的幼蟲、蛹、成蜂和卵同時並存現象。越冬後蜂在產下最後一批卵後就死亡,其壽命最長達1年左右。雌性職蜂壽命約2-4個月;雄蜂在交尾後不久死亡,壽命約2個月。8月上旬羽化後經交尾受精的越冬雌蜂成為次年後蜂,這是越冬期中成活率最高的一批蜂。陸馬蜂於春季出蟄後,在林中一般選擇不太高的松枝上建巢。建巢材料主要為木質纖維。。陸馬蜂用口器將纖維咀嚼成糊狀後,藉助觸角、上顎、前足等附肢建成六角形巢室,並以膠質巢柄固定。所建紙質巢由巢室組成,當巢室高約3mm時,即在底部一側每室產一乳白色紡錘形的卵,卵基部有絲連於巢室底部。通常1室1粒卵,偶見1室2粒卵,但也只能有1粒卵可發育成熟。一般1頭後蜂自建1個巢,2頭後蜂共建1個巢則少見。卵約需1周孵化為幼蟲。幼蜂靠成蜂哺育,直至成蜂羽化。由於此時後蜂僅1頭,負擔產卵、建巢、捕食等多項工作,因而蜂巢增大較慢。此時食物較缺乏,個體也較小。當第一代蜂羽化後,建巢、捕食和哺育幼蟲等工作由職蜂進行,此時擴巢速度加快。後蜂主要司產卵之職,雌性職蜂尚有護巢及清理作用。飼餵幼蟲的食料主要為鱗翅目幼蟲。成蜂將所捕殺食料咀嚼成肉團,攜回巢中分餵給每頭幼蟲。據室內觀察,l頭越冬後蜂每天約可捕食6齡松毛蟲半頭左右。野外試驗,每頭幼蜂每日需食1個約黃豆大的肉團,相當於捕食1頭松毛蟲幼蟲。陸馬蜂幼蟲共有5齡,老熟幼蟲將化蛹時,即吐絲封蓋巢室口。此時也可能有成蜂在封口巢室上接建新室,形成2層巢室。後蜂亦可在其內產卵。羽化出成蜂時,則咬破室蓋,由一側鑽出。新羽化的成蜂在巢中停息3—4天后才飛出活動。秋末雌蜂交配後,常外出取食甜性食物,作為越冬前的補充營養。此時常咬食果園內熟果,能造成一定危害。成蜂最適活動溫度為25t左右。當天晴、風速小於3級時,活動頻繁。夏季中午成蜂常狀巢休息,處於黑暗時也停止活動。捕食昆蟲時,常以上顎咬蟲體前段背部,一般不進行螫刺。活動昆蟲易被馬蜂發現,常成為捕食目標。春季氣溫回升時,越冬蜂散團外出。若此時氣溫驟降,散團蜂則因不能及時得到保護,容易造成大量死亡,這也是越冬階段越冬蜂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若在當年收集越冬成蜂,將蜂置於蜂箱或籠中,成蜂散團後,即使氣溫下降仍可很快抱團,可避免大量死亡。正確採用這一方法可使蜂的成活率提高至50-80%。這是開展馬蜂利用,保證蜂源的重要途徑之一。人工輔助越冬一般是將每個蜂箱或籠中放入數百頭蜂,箱外罩以黑布,置於室溫為4-10oC的室內,可以安全越冬。如在越冬前,在蜂箱內餵以蘋果、蜂蜜等,並在中午進行日曬,增強陸馬蜂越冬前的體質,則能提高越冬蜂的成活率。1984年進行這種試驗表明越冬蜂的成活率可提高到30%以上,比自然界中蜂的成活率高約4倍。在林區利用陸馬蜂控制松毛蟲的發生,宜選擇陸馬蜂與油松毛蟲發育期相吻合,也就是兩者同步作用明顯,才能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據觀察,在北京地區於8月中旬至9月上旬,油松毛蟲幼蟲為3—5齡時,為油松毛蟲危害嚴重時期,也正是陸馬蜂最佳捕食時機,因而此時通過人為助遷放蜂,增加林間蜂量,對控制松毛蟲數量可起到明顯的作用。

膜翅目(一)

膜翅目(學名Hymenoptera)包括蜂、蟻類昆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全世界已知約12萬種,中國已知2300餘種,是昆蟲綱中第3個大目、最高等的類群。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以熱帶相亞熱帶地區種類最多。膜翅目是昆蟲綱中的一個目,它的名字來自於其膜一般的,透明的翅膀,它包括各種蜂和螞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