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

國家開發銀行於1994年3月成立,直屬國務院領導。

簡介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國家開發銀行於1994年3月成立,直屬國務院領導。目前在全國設有32家分行和4家代表處。十年來,開行認真貫徹國家巨觀經濟政策,發揮巨觀調控職能,支持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在關係國家經濟發展命脈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重大項目及配套工程建設中,發揮長期融資領域主力銀行作用。
作為政府的開發性金融機構,開行堅持與時俱進,把融資優勢政府的組織優勢相合,用建設市場的方法實現政府的發展目標,構建支持中國經濟發展的體制動力,實現項目建設和體制建設雙成功的目標

發展及目標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
十年中,開行累計向“兩基一支”領域的重要行業4000多個項目發放貸款16000多億元。黃河上下,大江南北,西北邊陲,東南沿海,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到處都有開行的足跡和身影。在重大項目建設中,開行發揮政府和市場之間的橋樑紐帶作用,構造信用結構,積極“鋪路”、“搭橋”,引導社會資金投向。
近年來,開行把有限的資源集中用於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能源、交通等“瓶頸”行業,嚴格控制貸款投向重複建設高發領域。2004年裡,開行在這些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重點支持了國家石油儲備、南水北調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一大批國家重大項目。截至2004年底,開行的信貸資產達13786億元。在去年發放的貸款中,“煤電油運”占比超過60%;在評審承諾的貸款中,電力、鐵路、電信、公路、公共設施、石油石化等主要行業占比達82%。與此同時,開行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投入,占全年貸款的近50%。開行還加強了與有關部門的合作,在西部地區城市規劃、長三角、京津冀區域發展規劃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998年以來,陳元行長領導開行把國際先進的金融原理與中國國情實際結合起來,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樹立國家信用與市場業績相統一的辦行宗旨,確立在“市場環境下,銀行框架內”的運作思路,瞄準國際標準,銳意改革,開發性金融得到蓬勃發展。與此同時,開行也收穫了良好的市場業績,主要經營指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截至2004年底,當期本息回收率99.77%,本息回收連續20個季度保持國際先進水平;不良貸款率1.21%,同比下降0.13個百分點;風險準備金對不良貸款覆蓋率285%;資本充足率10.51%。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面向未來,開行充滿信心,樹立了建設國際一流市場業績的開發性金融機構的目標。開行將以科學發展觀指導開發性金融的實踐,辦成以政府信用建設市場的銀行、以市場方法解決政府熱點的銀行、能夠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銀行,把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實踐成果拓展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基礎和支柱上來,以國際先進市場業績的開發性金融,緩解和消除資源、供給約束“瓶頸”,體制“瓶頸”,立足於“五個統籌”,進一步打通融資渠道,通過融資促進治理結構、法人、現金流和信用建設,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建設的先行者、開拓者和先鋒,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業務概況

2006年,開行認真貫徹國家巨觀調控政策,一方面確保國家和地方重點項目資金鍊不斷,一方面積極支持國家最急需發展的領域,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等經濟社會的“瓶頸”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融資支持力度。開行去年發放新農村、中小企業、助學貸款及棚戶區改造等國家最急需發展領域貸款896億元,占全年表內人民幣貸款增量的40.7%。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
開行近年來致力於以融資支持國家最急需發展的領域,2006年以來把新農村建設作為信貸支持的一大重點。開行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為切入點,切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農業資源開發、農村社會事業及縣域產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對縣域的輻射能力和影響作用明顯增強。截至2006年底,開行當年發放新農村建設及縣域貸款640億元,餘額為1790億元。06年開行發放農村公路建設貸款111億元,支持農村公路建設里程9.8萬公里;支持農民工培訓基地建設,發放貸款7.8億元。

解決政府熱點和難點問題是開行06年工作的另一重點。截至2006底,開行累計發放中小企業貸款320億元,創造就業崗位59萬個;發放國家助學貸款14億元,覆蓋131所高校,惠及貧困大學生超過30萬人次;發放114億元貸款支持低收入人群住房和廉租房建設,解決了205萬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難題。開行過去兩年發放60億元貸款支持遼寧城市5萬平方米以上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推動改造任務提前1年基本完成,使近90萬城市居民告別了長期居住的條件簡陋的棚戶區,住進了設備齊全的新房。

作為我國基礎設施融資的主力銀行,開行2006年認真貫徹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助力巨觀調控。開行去年新增貸款量控制在人民銀行核定的規模之內,全年貸款做到均衡發放,增幅低於全國金融機構平均水平。按照“突出重點、區別對待”的原則,去年共向煤電油運以及農林水、通訊、公共基礎設施等領域發放的貸款,占全部貸款的78.6%。根據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需要,開行去年向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發放的貸款,占全部貸款的30.2%。

截至2006年底,開行資產餘額達23143億元,當期和累計本息回收率分別為100.22%和99.73%;不良貸款率為0.72%。

資金來源

2006年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公司三家國際評級公司繼續給予我行主權級信用評級,這對於我行降低融資成本、拓寬融資渠道具有積極意義。

我行主要通過發行本外幣債券進行資金籌集。在人民幣債券發行業務方面,我行多年來在中國債券市場一直保持第三大發行體的地位,目前我行債券存量占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存量的20%,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2006年,我行根據市場狀況和資金需求,全年總計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6,300億元,發行量創歷史新高,是上年的1.73倍;期限覆蓋從3個月到30年期,使負債與資產結構更好地匹配;發行以7天回購定盤利率為基準的創新浮動利率債券,品種更為齊全;籌資成本控制在較低水平,有力支持了各項業務的發展。

在外幣債券發行和籌集外幣資金方面,2006年我行在境內發行3期美元債券,籌資16億美元。目前累計在境內發行37.3億美元債券,是境內外幣債券最大的發行體,有力地推動了境內外幣債券市場的發展。2006年5月,我行在境內成功組織了7億美元銀團貸款,共有21家銀行參與,其中19家為外資銀行。這樣的銀團貸款並不僅僅是一種新的有效融資渠道,國外投資銀行爭相參加我行組織的境內美元銀團貸款的事實更勝過千言萬語,反映了中國經濟的良好勢態以及我行在國際上享有的地位。

我行還積極推動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2006年4月,我行作為發起人推出了本年度唯一一支由銀行發起的資產支持證券,即2006年開元一期(總第二期)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總發行量為人民幣57.3億元,不僅改善了自身流動性,還為市場與客戶提供更多的金融產品。截至2006年末,兩期開元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執行情況良好,均未出現違約或損失情況。

風險管理特徵

(1) 清晰的風險戰略和穩健的風險偏好:不以短期利潤為目標,追求長期的風險收益均衡和為社會創造價值;在完善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能力的基礎上主動管理風險,將業務發展過程中承擔的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2) 以委員會決策為特徵的風險治理架構:風險管理行長辦公會及其領導下的信用風險管理委員會、貸款委員會、資產負債委員會是風險治理架構的決策層;風險管理職能部門是風險治理架構的執行層;各分行及其業務部門是風險治理架構的操作層。

(3) 快速反應的風險控制機制:通過研究巨觀經濟形勢與實施主動風險管理,我行前瞻性地調整了國家重點控制投資領域中的業務,在過去六年沒有進行受限領域的新項目貸款。

(4) 改進的風險管理制度和流程:風險管理制度和流程貫穿各項業務發展全過程,特別重視對新產品、新業務、新客戶的風險管理。完善了獨立委員路演制度,將原來的信用獨立委員和貸款獨立委員統一整合為評審獨立委員。簡化了對新客戶的信用評審流程,增加了分行的審批許可權。定期更新風險管理制度。

(5) 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方法:我行試用內部評級法、風險計量統計模型及標準法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及操作風險進行識別、計量並計提資本。我行按季度分析、評估三大風險狀況。

(6) 動態的風險報告和暢通的溝通渠道:我行對風險狀況和監控指標體系的變動情況進行動態持續監督和報告。風險管理委員會定期審閱《開發銀行全面風險評估與分析報告》。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重大進展為我行最佳化風險記錄和披露提供了幫助。

(7) 以風險為導向的獨立稽核:獨立於業務部門的稽核評價局定期評價全行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到相關部門或管理層,並對內部控制過程中各主要風險點進行識別,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系統性風險揭示並提出整改建議,強化了內部控制。我行逐步實現了從財務逐筆稽核向信貸業務的逐筆稽核的轉變,建立了以風險為導向的獨立稽核制度,將稽核資源有效分配到風險較大的信貸業務中。

戰略重點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
2006年,我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國家巨觀調控政策,積極調整戰略發展重點,致力於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建設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
◆加快推進國際合作業務,交流發展經驗
◆以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為切入點,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加強對中小企業及教育、醫療等社會瓶頸領域的支持,承擔社會責任
◆加強與各類金融機構合作,促進中小金融機構的改革與發展

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建設

國家開發銀行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兩基一支”)提供長期資金支持,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緩解經濟發展瓶頸制約。電力、公路、鐵路石油石化、煤炭、郵電通訊、農林水利、公共基礎設施等始終是我行的主要業務領域和貸款支持重點。

成立以來,我行積極發揮政府和市場之間的橋樑紐帶作用,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支持了長江三峽、國家石油儲備基地、西電東送、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京九鐵路、北京奧運、秦山核電站等一大批國家重點工程,累計向“兩基一支”領域發放貸款33,704億元。2006年,在鞏固電力、煤炭、公共基礎設施等領域優勢地位的同時,我行在農村公路、鐵路等領域也取得突破性進展,共向“兩基一支”領域發放貸款6,962億元,占全部貸款的98.8%。

電力及電網建設

電力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之一。2000年來,我行對發電及電力輸配項目的貸款始終保持在國家電力行業總投資的20%左右,為我國發電能力從2000年的31,900萬千瓦提升到2006年末的62,200萬千瓦作出積極貢獻。我國建設的多個世界級大型發電及電力輸配項目都得到我行強有力的融資支持,如三峽電站、金沙江溪洛渡和向家壩水電站、嶺澳核電站和西電東送等。2006年,發電及電力輸配貸款占我行貸款發放總額的14%。“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力行業的預計投資將達人民幣2.6萬億元,我行將進一步密切與大型電力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的合作,全力支持其在“十一五”及未來的發展。

公路

公路是我行重點支持的基礎設施行業,累計貸款發放在我行貸款總額中居第二位。2000年來,我行對公路建設的資金支持達到全國公路建設總投資的18.9%。2006年末,我行對公路建設的貸款餘額達人民幣4,253億元,約占全行貸款總額的五分之一。國家許多重點公路建設項目都得到我行融資支持,如“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西部八條重點公路及國家高速公路網中的部分項目等。“十一五”期間,我行將繼續發揮主力銀行作用,加大對我國公路建設的支持。

2006年初,中央1號檔案將建設農村公路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我行通過深入調研,提出多種切實可行的貸款運作模式。截至2006年末,已完成18個省份農村公路貸款項目的評審工作,累計承諾貸款人民幣614億元,全年新發放貸款人民幣111億元,支持農村公路建設里程達98,288公里,為建設新農村作出積極努力。

鐵路

鐵路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國民經濟大動脈和大眾化交通工具,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6年,我行與鐵道部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將在“十一五”期間向鐵道部提供總額人民幣2,500億元貸款,用於滿足中長期鐵路網建設的融資需要。截至2006年末,我行對鐵路建設的貸款餘額達人民幣725億元。

石油石化

我行一貫支持石油石化業發展,不斷擴大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國有企業的戰略合作,為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項目、重點管線項目、大型石油煉化項目和沿海液化天然氣(LNG)項目等提供融資支持。2006年我行對該行業共發放中長期貸款人民幣93.77億元,發放外匯貸款折合人民幣688.56億元。

煤炭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煤炭行業是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礎產業。十年來,我行共向煤炭項目提供貸款人民幣1,075億元,約占同期煤炭行業總投資的30%,為我國煤炭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03年以來,我行根據煤炭工業發展形勢和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積極支持了國家大型煤炭基地煤電項目、煤礦安全改造及煤層氣開發利用項目、煤炭資源整合和新型煤化工產業示範項目建設等,累計承諾貸款約人民幣1,560億元。“十一五”期間,國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設預計投資約人民幣4,000億元,我行將繼續發揮主力銀行作用,大力推動煤炭行業健康發展。

郵電通訊

郵電通訊業是帶動國民經濟成長、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支柱產業和增強綜合國力的戰略性產業。我行重點支持了以華為、中興通訊、大唐電信等為代表的通訊設備製造企業,幫助其增強自主研發能力,開發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提高技術裝備水平,開拓國際市場。同時,我行積極促進中國電信基礎網路的建設和完善。2006年,我行對網通鐵通衛通電信運營商的通信網路建設項目共發放中長期貸款人民幣146億元,為提升郵電通訊業的生產力和服務水平,推動實施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起到積極作用。

公共基礎設施

近年來,城市捷運、輕軌線路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發展最快的領域,也是我行大力扶持的領域。截至2006年末,我行對捷運及輕軌線路建設已承諾貸款人民幣1,047億元。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

堅持科學發展規劃先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為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國政府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以及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

我行積極回響國家號召,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規劃先行,配合國家有關部門的調研及發展規劃的制定,強調西部開發在符合國家戰略規劃的同時還要開展自然資源保護與移民。截至2006年末,我行對西部地區的貸款餘額達人民幣4,476億元,並保持了較高的資產質量。

我們已證明,科學的發展規劃與高效的開發性金融相結合完全可以為貸款支持地區的民生和金融機構創造良好的效益,而作為項目牽頭行,我行也能同時取得國際一流的業績。

我行對東北地區振興傾注大量精力,協助制定東北地區發展規劃,率先提出將遼寧省環渤海經濟帶納入東北整體發展規劃的建議,通過提供技術援助、加大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促進產業重組等方面的深入工作,幫助東北老工業基地重現光彩。截至2006年末,我行對東北地區專項資金支持餘額達人民幣1,887億元,其中遼寧省817億元,吉林省612億元,黑龍江省458億元。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產業發展和自主創新是保障國家產業安全、維護國家戰略利益的根本途徑。作為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積極執行者之一,我行調動行內外專家,進行產業規劃研究,推動產業整合及自主創新,支持了聯想大唐電信奇瑞汽車等一批自主創新型企業快速發展。2006年,我行制定了27個行業發展規劃,積極推動國內裝備製造、電子信息與半導體、有色金屬加工等行業的整合工作。引導和激勵社會資源,加大對產業發展的投入,支持設立蘇州創投引導基金、武漢光谷創投基金等,以融資推動形成產學研合力,促進產業關鍵技術創新。

加快推進國際合作業務,交流發展經驗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中國肩負著向世界其他亟待發展的國家分享我們成功經驗的責任。同時,大型國有企業拓展海外市場也是中國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行主要在中國的周邊國家、非洲和拉丁美洲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業務。2006年,利用上海合作組織上海峰會、東協博覽會、中非論壇北京峰會及行領導出訪契機,開展與開發中國家的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項目企業多層次的溝通交流,簽訂一系列框架合作協定。作為上合組織銀行聯合體主席行,我行積極搭建銀行聯合體制度框架和合作平台,推動成員行簽署《上海合作組織銀行聯合體成員行關於支持區域經濟合作的行動綱要》,得到成員國領導人的高度評價。我行還組織了面向開發中國家的開發性金融原理與實踐的培訓,交流我行的發展經驗,有效推動開發中國家開發性金融機構的發展及與我行的合作。

我行與亞太開發性金融機構協會(ADFIAP)、歐盟委員會於2006年12月5日至6日在北京聯合舉辦了“中國金融機構環境治理標準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為歐亞生態促進計畫下的一個贈款項目,旨在向有關金融機構介紹並推廣與項目融資、中小企業貸款相關的環境管理系統及環保評級標準方面的內容,討論如何為這些機構開發環保治理工具。

目前我行國際合作業務的工作重心在於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和能源開發領域,完成了中石油、中石化、中化、中信海外重大併購項目,及中哈石油管道、五礦智利銅、中信集團收購加拿大內森斯能源有限公司哈薩克斯坦油氣資產、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收購法國安迪蘇公司等重大項目。為保證風險可控,參照國際評級機構做法,我行對借款人所在國及項目借款人分別進行了信用評級並設定風險限額。截至2006年末,我行共支持“走出去”項目105個,貸款餘額187.60億美元。外匯不良資產率連續18個季度保持為零。

以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為切入點,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我行充分認識到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決非扶貧,必須因地制宜地幫助農民找到“造血”機制,推動農業和農村的良性發展,從根本上改善中國農民生活。憑藉我行在城市基礎設施領域的成功經驗,自2005年,我行在城鎮化試點地區投入資金,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2006年累計發放新農村建設貸款人民幣322億元,貸款餘額人民幣772億元。2007年我行將啟動對全國新農村建設範圍內2000多個縣域的覆蓋,按照開發性金融原理和方法,協助確定縣域經濟發展規劃,與地方政府及地方金融機構密切合作,合理控制風險,推進縣域經濟建設。

加強對中小企業及教育、醫療等社會瓶頸領域的支持,承擔社會責任

堅持貸款審批高標準、保持貸款質量優良的原則,我行努力探索有效途徑,支持中小企業、教育、醫療等社會瓶頸領域發展。

拓展對中小企業和微小企業的支持

在國內信用體系尚未有效建立的環境下,中小企業貸款一直是困擾各家銀行的難題,也造成了中小企業融資難。我行知難而上,藉助外力,在分支機構有限、管理半徑短的條件下,探索出一個能有效控制中小企業項目風險的貸款發放、管理及回收模式。至2006年末,我行為累計6.8萬多箇中小型企業、個體工商戶及農戶提供了支持,貸款餘額達人民幣232億元,累計創造了59萬個就業機會,本息回收率連續13個季度保持100%。

除對中小企業直接提供信貸支持外,我行還支持各類各級擔保公司的發展,增強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向商業銀行貸款提供擔保的能力,間接引導商業金融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截至2006年末,我行累計發放支持擔保公司的軟貸款人民幣93億元,支持了154家擔保機構。此外,我行還為1,000多家中小企業貸款提供再擔保17.2億元。

加大對教育、住房、醫療衛生和環境保護等事業的貸款支持

加快教育、住房、醫療衛生及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及妥善解決突發事件應急等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我行一直堅持急人民之所急、為政府分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為推進實施國家科教興國戰略,我行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支持力度。通過與政府和教育部門合作,積極推進高等教育和省市中國小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完成了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中國小建設項目貸款評審,2006年累計承諾貸款約210億元,有效支持了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為協助政府應對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我行積極開展應急貸款業務,為受災地區提供融資支持,成為與政府應急體系相配合的聯動機制,真正起到資金到位及時、方便使用、急政府和人民所急的功效。 2006年,我行為應對禽流感、九江地震、大平礦難以及“碧麗斯”颱風、重慶大旱等災難事件,發放應急貸款近人民幣13億元,為抗災救災和百姓重建家園提供有效支持。

2006年,我行針對台資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配合國家對台資企業的政策,累計發放台資企業貸款人民幣65.5億元,促進了兩岸經貿交流發展。

加強與各類金融機構合作,促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與發展

金融合作是我行近年來重大業務領域之一。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地方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我行逐步加大了與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力度。截至2006年末,我行與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交通銀行、中國招商銀行、郵政儲蓄、中國再保險公司等十幾家金融機構簽署了全面合作協定;同時發揮引導功能,參與了二十餘家城商行、城信社、農信社等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工作,發放重組貸款總額達人民幣110億元,為提高中小金融機構綜合競爭力,化解地方金融風險作出了積極努力,形成了參與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重組改革的新模式,拓寬了政府化解金融風險的有效途徑,得到監管部門和社會各界好評。

大事記

在港發行債券50億元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9日宣布,該行2010年10月19日在香港開始發售的30億元人民幣固定利率債券日前結束認購,投資者認購踴躍,機構和零售部分總申購金額逾500億元人民幣,約達發行額的17倍,債券發行獲得圓滿成功。至此,國開行2010年在香港總計發行人民幣債券總額達50億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