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集團軍,前身為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一方的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原代號81021部隊,曾屬瀋陽軍區,軍部駐地為吉林省省會長春市。被譽為“長白猛虎”。2015年12月該集團軍規定:雙胞胎、親兄弟不準分到一個班組和一台戰車。2016年3月14日晚,《解放軍報》法人微博軍報記者發布訊息稱,原瀋陽軍區第16集團軍已轉隸北部戰區陸軍。

基本信息

發展

成立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集團軍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昌起義、平江起義及湘南暴動和閩西暴動等時期中國共產黨所建立的武裝力量。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這些武裝力量逐漸發展成為共產黨的冀魯豫軍區部隊。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冀魯豫軍區部隊於1945年10月重組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轄有3個旅。因當時縱隊司令員為楊得志,政治委員為蘇振華,故該縱隊亦被稱作“楊蘇縱隊”。縱隊成立後即參與了平漢戰役,然後被劃歸冀熱遼軍區,隨即轉戰熱河省。1946年12月,重被劃歸晉冀魯豫軍區。1947年3月,與同一軍區第7縱隊合編為新的第1縱隊,轄有4個旅,司令員改為楊勇。在參與豫北戰役和魯西南戰役後,於1947年8月隨本軍區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亦稱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後又參與了宛西、確山、豫東、鄭州等戰役,更在淮海戰役與中國國民黨一方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十二兵團(亦稱黃維兵團)激戰。1949年2月19日,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在河南省沈邱地區被改編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軍,劃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野戰軍第5兵團。尹先炳被任命為軍長,政治委員為王輝球。所轄第1、第2旅被擴編為第46和第47師;所轄第20旅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擴編為第52師(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第149師);並編入由豫皖蘇軍區部隊組成的第48師;於4月參與渡江戰役。1949年8月,以第5兵團先鋒向中國西南進軍,並於11月占領貴陽。後又進軍四川,參與成都戰役。

成立後

1952年12月進入朝鮮參與韓戰,主要擔負反空降和抗登入的作戰任務。韓戰停戰後,於1958年4月回國。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其步兵第46師曾參與相關的抗震救災工作。

1985年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集團軍。

回顧

武裝起義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軍,是在南昌起義、平江起義、湘南暴動和閩西暴動等武裝起義部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分別編入中央紅軍第1軍團第2師第5團、第3軍團第4師第12團。1937年8月,紅5團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第685團第2營,紅12團改編為第686團第3營。隨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938年9月,第685團第2營,編為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第5團,進入冀魯邊區,創建和保衛魯西根據地。1941年2月,第五團歸魯西軍區第3旅建制,改番號為第7團;第686團第3營於1939年1月,改編為八路軍東進支隊第1團,挺進魯西,隨即挺進微山湖以西,後改番號為第10團。1941年7月7日,魯西軍區與冀魯豫軍區合併,統稱冀魯豫軍區。1942年12月,湖西區劃歸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蘇振華,第7、第10團、以及由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771團5連發展起來的第20團,均歸冀魯豫軍區建制。

戰爭形式

1944年春,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冀魯豫軍區及時擴編,積極參加擴大解放區和局部反攻作戰。到1945年夏,冀魯豫軍區先後共擴編9個團,參加抗日大反攻作戰,從日偽軍手中奪取東平、陽穀、金鄉等10餘座縣城。

1945年9月22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和晉冀魯豫軍區的命令,冀魯豫軍區機關和一部主力,在河北省清豐縣(今屬河南省)柳格集地區,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蘇振華。下屬第1、第2、第3旅。縱隊組建後,於10月20日至11月2日,參加平漢戰役。隨後進軍熱河,歸冀熱遼邊區建制。1946年3月18日,縱隊所屬部隊縮編為6個團。接著,參加了熱東戰役、綏東戰役和張懷戰役。10月1日再次整編。撤銷第3旅番號,將第3旅的兩個團,分別編入第1、第2旅。12月回師冀魯豫,仍歸晉冀魯豫軍區建制。1947年3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第7縱隊合編為第1縱隊,以原1縱隊機關為基礎,組成新的縱隊機關。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蘇振華、政治部主任崔田民,轄第1、第2、第19、第20旅。1947年夏,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奉命在魯西南地區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於7月2日至8月強攻鄆城,全殲守敵1個師部和兩個旅,共1.3萬餘人。此戰,縱隊及第1旅各記大功一次,劉、鄧首長給第1 縱隊的嘉獎令指出:“……收復鄆城,創造了一個縱隊單獨攻堅和殲敵兩個旅的先例,奪取了大反攻中第一個光榮的勝利”。7月12日至15日,在六集地區又殲敵兩個師部、3個半旅,共1.3萬餘人。半月內連打兩仗共殲敵3個師部、5個半旅,共2.6萬餘人,加速了魯西南戰役全勝的進程。繼而躍進大別山,參加高山鋪戰役。12月出大別山,參加配合宛西戰役、睢杞戰役,後轉兵北進,解放鄭州。1948年冬,參加淮海戰役,殲敵1.6萬餘人,俘敵第12兵團中將副司令官吳紹周以下將官9名。

命令

1949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和部隊番號的命令,第1縱隊及豫皖蘇軍區部隊一部合編組成第16軍,隸屬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尹先炳任軍長,王輝球任政治委員,戴潤生、吳實任副政治委員,楊俊生任參謀長,吳實兼任政治部主任,尹痴生任後勤部部長。原第1旅改編為第46師。齊丁根任師長,范陽春任師政治委員;第2旅改稱第47師,李覺任師長,郭強任師政治委員;由原豫皖蘇軍區部隊組成第48師,鄭統一任師長,李一非任師政治委員。原縱隊所屬第19、第20旅調出。

第16軍組建後,4月21日至23日,參加渡江戰役,在第5兵團主要突擊方向上突破長江天塹,至5月6日,攻占衢州、江山,截斷浙贛線。8月中旬,受領進軍大西南任務。11月初,突破敵黔東防線,14日解放貴陽;28日至12月27日,參加成都戰役,在沙坪(今峨邊)俘敵川湘鄂綏靖公署中將主任宋希濂。先後奪占東山、峨眉、夾江、洪雅等縣城,徹底截斷了胡宗南集團逃往西康、雲南的退路。後在成都西南地區協同友鄰全殲了胡宗南集團。

1950年1月,除第48師調歸川南軍區留守瀘州,其餘部隊回師貴州,參加剿匪和新區政權建設。軍部兼遵義軍分區,第46師兼銅仁軍分區,第47師兼畢節軍分區。

1951年2月第16軍離黔北上,準備入朝作戰。7月7日,抽調90個建制排共3646人,組成兩個團,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9月,第62軍 186師歸第16軍建制。第47師入朝作戰,於1952年3月歸建。11月,第186師改為國土防空部隊。同時,第11軍第32師調歸第16軍建制。 1953年11月,第16軍入朝作戰,至1958年4月撤軍回國。

榮譽

2015年9月3日,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是10個英模部隊方隊之一,徒步接受檢閱。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集團軍

從2013年1月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集團軍番號可以對外公開使用,陸軍集團軍番號不再以“某”替代。
所在軍區 集團軍番號 駐地 類別 歷史
北京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集團軍

河北保定

甲類重裝機械化集團軍 原東野1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集團軍 河北石家莊 甲類輕型旅團化集團軍 原華野9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集團軍 河北張家口 乙類集團軍 原華北8縱
瀋陽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集團軍 遼寧營口 甲類重裝機械化集團軍 原東野2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集團軍 吉林長春 乙類滿編重型集團軍 原中野1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集團軍 遼寧錦州 乙類簡編輕型旅團化集團軍 原東野3縱
南京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集團軍 浙江湖州 甲類滿編集團軍 原西野1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集團軍 江蘇徐州 乙類滿編集團軍 原中野6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集團軍 福建廈門市同安區 乙類滿編集團軍 原華野13縱
濟南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集團軍 河南新鄉 甲類滿編集團軍 原東野7、8縱合併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集團軍 河南開封 乙類輕型旅團化集團軍 原華野1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集團軍 山東濰坊 乙類滿編集團軍 原華野8縱
廣州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空降軍 湖北孝感 甲類軍 原中野9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集團軍 廣西柳州 甲類集團軍 原東野4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集團軍 廣東惠州 乙類簡編集團軍 原東野5縱
蘭州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集團軍 陝西寶雞 甲類簡編重裝集團軍 原華野2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集團軍 陝西臨潼 乙類輕型旅團化集團軍 原東野10縱
成都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集團軍 重慶市 甲類簡編集團軍 原中野4縱一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集團軍 雲南昆明市 乙類簡編集團軍 原中野4縱一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