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軍區

廣州軍區

廣州軍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七大軍區之一,領導和指揮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五省境內的所屬武裝力量,防禦方向越南、南海對面。1955年4月15日中南軍區改編為廣州軍區,機關駐地不變。現任司令員徐粉林,政委張陽。2016年2月,七大軍區調整為五大戰區,形成軍委——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體系。

基本信息

概述

廣州軍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七大軍區之一,領導指揮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五個省份的武裝力量,防禦方向越南南海對面,1955年4月15日中南軍區改編為廣州軍區,機關駐地不變。隸屬空軍,受空軍和廣州軍區雙重領導。主要擔負本區國土防空和協同陸、海軍作戰任務。軍區下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和炮兵工兵裝甲兵等機關。

在中央軍委、總部的領導指揮下,根據總的戰略意圖,負責組織本區內陸軍、海軍、空軍三軍部隊的聯合作戰行動和演習,直接領導所屬陸軍部隊的組織建設、軍事訓練、行政管理、政治工作和後勤保障等;領導本區的民兵、兵役、動員、人民防空和戰場建設等工作。大軍區主要負責制定戰區部隊建設的規劃計畫,組織指揮戰區內諸軍兵種聯合作戰、實施聯勤保障等,軍區設有司令部、政治部、聯勤部、裝備部,分別領導所屬部隊的軍事、政治、後勤和裝備工作。主要負責轄區內諸軍兵種部隊協同作戰的指揮和所屬部隊的軍事訓練、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後勤保障,領導轄區內的民兵、兵役、動員工作和戰場建設。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海軍。成立於1949年12月,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三大艦隊之一。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廣東軍區江防司令部成立。1950年12月廣東湛江防司令部和其他陸軍部隊指揮機關合併成立中南軍區海軍,與華東軍區海軍、海軍青島基地構成了海軍三大艦隊的雛形。1955年8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發布命令,中南軍區海軍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隸屬海軍和廣州軍區。解放軍南海艦隊曾參與了對南越的西沙之戰、對越南的赤瓜礁海戰並取得豐碩戰績。
防務範圍台灣海峽南端(廣東南澳島至台灣貓鼻頭連線)的西南方向海域,包括西沙群島及南沙群島的防禦。

轄區

轄區: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海南。兵力主要部署在柳州和惠州。下轄2個集團軍(41、42集團軍),海南軍區132師,1個武警機動師(武警126師),總兵力愈19萬。廣州軍區防區為廣州、廣西、海南、湖南、湖北五省。各主力集團軍資料如下:

第41集團軍

現第41集團軍轄三個師:121摩托步兵師(“塔山守備英雄團”在這個師),123師(“塔山英雄團”、“白台山英雄團”在這個師),第164師(第55軍撤編後專入)以及軍直屬高炮旅、舟橋團。第41軍軍部曾駐汕頭,現已調防至柳州,而且主力也基本布防在廣西境內,第41集團軍的主要指向是越南。

第42集團軍

第42集團軍屬於廣州軍區,軍部駐廣東惠州,屬於簡編乙類軍。但1996年台海形勢緊張後,中國軍方從戰略上考慮,重新按甲類軍裝備第42集團軍,實行一軍四師制。現第42集團軍下屬:廣州軍區戰備值班師第124機械化師,第125、126步兵師,以及軍屬炮兵師、坦克旅、舟橋團、高炮團、特種兵大隊、電子對抗分隊等,還有一個在第42集團軍編成內直屬總參陸軍航空兵局的陸軍航空兵團,配有武裝直升機和攻擊直升機。從第42集團軍所處地理位置看,很可能擔當登入台灣南翼的主攻部隊,其與第15空降軍、第1集團軍(北翼主攻)構成第一波次進攻的主力。)

沿革

1955年4月15日中南軍區改編為廣州軍區,機關駐地不變。廣州軍區成立後,轄區和所轄部隊曾有數次較大變化。初建時,轄湖南、廣東、廣西三個省軍區及海南軍區和第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七、五十五軍,數個直屬師及一些特種部隊。1968年重建第四十三軍,次年調出。1970年,第四十七軍調出。1985年,原屬武漢軍區的湖北省軍區劃入廣州軍區序列。野戰部隊也進行整編,組建了集團軍。廣州軍區還與中央軍委海軍、空軍分別對南海艦隊、廣州軍區空軍實施雙重領導,軍區主要負責作戰指揮。

作戰

作戰任務與作戰區域

作戰任務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策應成都軍區昆明駐軍形成對東南亞的軍事威脅,對東南亞國家形成壓力,主要有駐守在柳州的軍隊完成;另一個是登入和反登入作戰,主要是吸取鴉片戰爭中,廣州失陷的經驗教訓,主要有駐守在惠州的軍隊完成。從作戰區域來看,對東南亞作戰主要將在境外完成。

作戰方式和武器配置

作戰方式類似於成都軍區,但由於沿海,因此對海防的要求也相對較高,與成都軍區重視高原山地作戰的不同是,其更重視叢林作戰。柳州的駐軍是中國叢林作戰的佼佼者,同時廣州軍區的海軍陸戰隊的作戰能力也應是相當強的。如果僅憑單兵作戰,廣州軍區的士兵與其他各軍區士兵PK的話,我估計都不是他的對手。和成都軍區一樣,廣州軍區也沒有大規模作戰的對手,因此作戰的方式和成都軍區一樣,也是網狀聯合作戰,這個網比成都軍區作戰的那個網還要小些。

從作戰的武器配置來看,基本和成都軍區類似,但估計更重視輕型武器和特種武器的配置。同時也特別注重防空火力的建設。

歷任領導

廣州軍區司令部

第一任司令員黃永勝,繼任司令員有李天佑(代)、丁盛、許世友、吳克華、尤太忠、張萬年、劉存智(代)、朱敦法;首任政治委員陶鑄,繼任政治委員有劉興元、孔石泉、
廣州軍區廣州軍區司令員章沁生
韋國清、趙紫陽(兼)、韋祖珍、華國鋒(兼)、任思忠、向仲華、習仲勛(兼)、王猛、張仲先。先後任副司令員的有文年生、梁興初、詹才芳、李天佑、吳富善、溫玉成、莊田、楊梅生、吳瑞林、江燮元、吳純仁、丁盛、邱國光、葉建民、黃榮海、顏德明、陳海涵、歐致富、鍾赤兵、吳忠、魯瑞林、劉昌毅、朱月華、徐芳春、張序登、劉存智、張萬年、張明山、劉鶴翹、李新良、李希林;先後任副政治委員的有劉興元、晏福生、方正平、蕭元禮、郭成柱、陳發洪、任思忠、楊樹根、訾修林、卜占亞、鍾漢華、彭嘉慶、鄧逸凡、姜林東、單印章、谷景生、盧偉如、劉安元、谷善慶高天正

歷任參謀長:溫玉成、陶漢章、吳純仁、閻仲川、孫乾卿、周德禮、朱英、劉存智、李希林、陳顯華。其機構編制曾多次變化。機關下設司令部辦公室和作戰、情報、通信、軍訓、動員、管理等10多個部、局,並直轄若干團、隊。

廣州軍區政治部

歷任主任:陳仁麟、謝明、劉興元(兼)、相煒、任思忠、卜占亞、張戰東、於厚德、王淳、陳繼德、張明遠、高天正、方祖歧。機關下設辦公室和組織、宣傳、保衛、民眾工作等部、局和軍事法院、軍事檢查院、戰士報社,還轄戰士話劇團、戰士歌舞團、戰士雜技團、體工隊等文體單位。

廣州軍區後勤部

歷任部長:文年生(兼)、邱國光、周慶鳴、靳兆西、趙遵康、徐芳春、常風舉、遲雲秀、陳德明;歷任政治委員:張池明、潘振武、楊樹根、方毅華、趙力寬、劉智民、李書健。機關下設司令部、政治部、財務部、軍需生產部、衛生部、工廠管理局、審計局等10多個部、局。下轄3個分部。

廣州軍區炮兵司令部

廣州軍區廣州軍區KS-1A防空飛彈

前身為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部,1950年4月改為中南軍區炮兵司令部,1954年7月改為中南軍區炮兵部。1955年5月改為廣州軍區炮兵部,下轄炮兵第二、五師、第四炮校、高炮技校。1959年2月改轄炮兵第一、六十三、七十師和東線高炮群。1975年12月改為廣州軍區炮兵司令部,1982年12月改為廣州軍區司令部炮兵部。在廣州軍區領導下,軍區炮兵司令部負責全區炮兵建設。

歷任炮兵司令員:孔慶德(代)、孫乾卿韓莊郝盛旺岳洪池;歷任政治委員:楊樹根譚文邦李福堯周益寬蘇克之劉占榮劉尚文

廣州軍區工程兵部

前身為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工兵指揮所,1950年2月組建為中南軍區工兵司令部,1952年7月改為中南軍區司令部工兵處,遷來廣州。根據國防建設需要,1953年3月又增編與工兵處平行的工兵軍事建築處。1954年8月,工兵處與工兵軍事建築處合編為中南軍區工兵部,下轄工兵第十四、十五、十七、十九、二十八團,第四軍事建築工程團。1955年7月,改為廣州軍區工程兵部,下轄工兵第四、六團,舟橋第八十四團,建築第一O九、一一四團,工程第二十二團。1976年1月改為廣州軍區司令部工程兵部,1978年11月恢復廣州軍區工程兵部,1982年12月又改為廣州軍區司令部工程兵部。在廣州軍區領導下,軍區工程兵部負責全區工兵建設。

歷任工程兵主任:廖中符劉桐山紀剛;歷任政治委員:郭質甫趙川崔金錫

廣州軍區裝甲兵司令部

其前身為1954年5組建的中南軍區裝甲兵部,當時下轄5個坦克自行火炮團。1955年7月改為廣州軍區裝甲兵司令部,1958年4月改為廣州軍區司令部裝甲兵處,1959年5月恢復廣州軍區裝甲兵司令部。1970年1月再改為廣州軍區司令部裝甲兵部。在廣州軍區領導下,軍區裝甲兵司令部負責全區裝甲兵建設。

裝甲兵司令員:葉建民;歷任政治委員:訾修林顏德明

中國人民解放軍七大軍區

>>>進入軍事百科
北京軍區 北京軍區下轄5個集團軍,3個衛戍師,3個武警機動師,總兵力愈40萬。防區為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四省。
瀋陽軍區瀋陽軍區下轄4個集團軍,遼寧省軍區191旅,2個武警機動師,總兵力愈43萬。防區為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
濟南軍區濟南軍區下轄3個集團軍,1個武警機動師,總兵力愈25萬。防區為山東、河南兩省。
南京軍區南京軍區下轄3個集團軍,3個武警機動師,總兵力愈32萬。防區為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六省。
廣州軍區廣州軍區下轄2個集團軍,海南軍區132師,1個武警機動師,總兵力愈19萬。防區為廣東、廣西、海南、湖南、湖北五省。
蘭州軍區蘭州軍區下轄2個集團軍,新疆軍區4、6、8、11摩步師、2個武警機動師,總兵力愈28萬。防區為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新疆、西藏阿里五省一區。
成都軍區成都軍區下轄2個集團軍,西藏軍區52、53山地旅、2個武警機動師,總兵力愈28萬。防區為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五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