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集團軍主要擔負陸地作戰任務,最高領導機關為中央軍事委員會。成立陸軍領導機構,是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有利於加快陸軍現代化建設步伐,為健全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創造條件,也有利於軍委機關調整職能、精簡機構人員。陸軍是黨最早建立和領導的武裝力量,歷史悠久,敢打善戰,戰功卓著,為黨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勳。陸軍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解放軍建立於1927年8月1日,建立之初僅由陸軍組成。陸軍長期以步兵為主,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有了少量的騎兵、炮兵、工程兵和通信兵,解放戰爭時期建立了坦克兵和防化兵。20世紀50年代,成立了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和防化兵等兵種領導機關。80年代以來,陸軍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增設了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兵等兵種,並於1985年組建陸軍集團軍。經過81年建設,陸軍已由單一兵種發展成為諸兵種合成的現代陸軍,成為既能獨立遂行作戰任務又能與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實施聯合作戰的強大軍種。2017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以原18個集團軍為基礎,調整組建13個集團軍。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地面作戰力量部署示意圖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地面作戰力量部署示意圖
據《2008年中國國防白皮書》介紹,陸軍機動作戰部隊包括18個集團軍和部分獨立合成作戰師(旅),隸屬七大軍區。集團軍1985年組建,由師、旅編成,為基本戰役軍團。

從集團軍部署圖看,負責北京周邊防衛的是北京軍區第38、第27、第65集團軍,濟南軍區第54、第20、第26集團軍,瀋陽軍區第39、第40集團軍,其中第38、第27、第39、第54為甲種集團軍。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我軍曾多次調整,這18個集團軍的番號,是歷經變革而來的。在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戰時期,我軍編制或沿用舊軍隊編制,或自行建立編制,或接受國民革命軍編制。

解放戰爭時期,各大戰區普遍以“縱隊”為主要戰役編制。每個縱隊下轄2至3個師或旅,相當於美軍的“軍”級單位。到1948年9月的西柏坡會議上,中央制定計畫,準備把當時的51個縱隊280萬人逐步擴展到70個縱隊500萬人。同月,中央軍委決定,未來的正規軍要編成70個軍、210個步兵師,分屬20個兵團。

從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施統一番號,全軍使用了51個軍番號。3月,又使用了6個軍番號,後來又使用了10個軍番號。總計使用了67個軍番號,至今未使用過的有3個:第56軍、第57軍和第59軍。

解放戰爭勝利後,維持70個軍的龐大編制不再必要,解放軍進行了大規模的精簡整編,先後有30多個軍番號被撤銷,有的轉業為建設兵團,有的改編為海空軍部隊,有的改為地方軍區,如第2至11軍就全部撤銷了,原本連續的番號序列變得斷斷續續。到1961年,陸軍有31個軍的編制。

“文革”時期,為了加強北面對前蘇聯的防禦,又恢復了5個軍的編制,使陸軍番號擴為36個,北京軍區的27軍和38軍率先升級為摩托化軍。“文革”末期,軍內增編了坦克團,火炮、高炮、運輸車輛等兵器數量也大為提高,向多兵種合成化方向邁進了一大步。1984年,38軍和39軍開始機械化編制。至1985年,解放軍陸軍精簡縮編為35個軍。

1985年,我國向全世界宣布進行“百萬大裁軍”。為此,將陸軍35個軍撤併了11個,僅保留24個。我軍保留的24個軍,在原先基礎上,大量編入了裝甲師、炮兵旅、工兵團、通信團及防化、運輸、陸航、電子部隊。這么一來,原先步兵為主的陸軍軍,升級成為了多兵種合成的集團軍。減少數量,提高質量,戰鬥力得到進一步最佳化。百萬大裁軍同步的軍升級為集團軍,標誌著中國陸軍正式走向現代化軍兵種合成。

海灣戰爭後,信息化戰爭成為關注點。我軍再次開始小型化、多樣化方面的改革,再撤併了3個集團軍,並將一批師縮編為旅。2003年,我軍再次撤銷3個集團軍。至此,我軍的集團軍個數為18個。部隊編制和人數減少了,但集團軍下屬的機械化步兵師、旅,兩棲機械化步兵師以及陸航團、電子對抗團、特種大隊等部隊蓬勃發展,集團軍的現代化綜合作戰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2017年4月,國防部發言人稱,陸軍集團軍將由原來的18個集團軍調整為13個集團軍,番號分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和八十三集團軍。

軍區劃分

中國人民解放軍七大軍區
七大軍區 領導區域 集團軍番號 分類 駐 地 司令員 政委
北京軍區 領導和指揮河北、山西兩省,內蒙古自治區和北京、天津兩市境內的所屬武裝力量。 第27集團軍 甲類 石家莊 張仕波 劉福連
第38集團軍 甲類 保 定
第65集團軍 乙類 張家口
瀋陽軍區 領導和指揮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三盟一市境內的所屬武裝力量。 第16集團軍 乙類 長 春 王教成 褚益民
第39集團軍 甲類 遼 陽
第40集團軍 乙類 錦 州
濟南軍區 領導和指揮山東、河南兩省境內的所屬武裝力量。 第20集團軍 乙類 開 封 趙宗岐 杜恆岩
第26集團軍 乙類 濰 坊
第54集團軍 甲類 新 鄉
南京軍區 領導和指揮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五省和上海市境內的所屬武裝力量。 第 1集團軍 甲類 湖 州 蔡英挺 鄭衛平
第12集團軍 乙類 徐 州
第31集團軍 乙類 廈 門
廣州軍區 領導和指揮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五省<區>境內的所屬武裝力量 第41集團軍 乙類 柳 州 徐粉林 魏 亮
第42集團軍 乙類 惠 州
成都軍區 領導和指揮四川、雲南、貴州、西藏四省<區>和重慶市境內的所屬武裝力量 第13集團軍 甲類 重 慶 李世明 朱福熙
第14集團軍 乙類 昆 明
蘭州軍區 領導和指揮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五省<區>境內的所屬武裝力量 第21集團軍 甲類 寶 雞 劉粵軍 李長才
第47集團軍 乙類 臨 潼

集團建制

第1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集團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歷史最悠久的部隊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1930年。現在的建制於1985年編成,由陸軍第1軍、第60軍、坦克第10師合編而成。炮兵第9師於1992年併入集團軍。原代號83010部隊,現代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73011部隊,隸屬南京軍區,軍部駐地為浙江省湖州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1兩棲機步兵師、第1師電子對抗團 第5陸航旅、司訓大隊 工兵團、通信團、防空旅 炮兵第9師、機械化步兵第178旅 摩托化步兵第3旅、裝甲10師 甲類集團軍 南京軍區 湖州 長征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韓戰 中越戰爭 李增林 劉曉榕

第12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集團軍於1985年成立,由陸軍第12軍編成,隸屬南京軍區。第12集團軍的前身是第二野戰軍第六縱隊。12軍的前身主要是屬於徐向前領導的紅軍第四方面軍下屬的紅軍第74師一部。而36師一部甚至來自朱德的警備團。35師的前身是抗日戰爭活躍在太行山的八路軍129師太岳縱隊。12軍是劉伯承元帥非常信任的一隻主力部隊。在“挺進大別山”、“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中表現十分搶眼。特別是該軍下屬的36師在1948年7月一舉攻克襄陽古城,生擒特務頭子康澤,被授予“襄陽特功團”光榮稱號。1952年,12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上甘嶺戰役”中,和15軍一起,堅守陣地,打推美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從此聞名世界。第12軍名將輩出,王近山、杜義德、韋傑、尤太忠、李德生、李震、曾紹山、肖永銀、趙蘭田、馬寧都出自該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2裝甲師、第34摩步旅 第35機步旅、第36摩步旅 第179摩步旅、炮兵旅防空旅 乙類集團軍 南京軍區 徐州 國共內戰 韓戰 韓衛國 苗華

第13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集團軍,198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第50軍改編而成,原代號為56005部隊,現為77100部隊,隸屬成都軍區,軍部駐紮地為重慶江津區。前身是紅軍時期在鄂豫皖蘇區組建的紅四方面軍的第73師,為戰鬥歷史最為悠久的老部隊。該集團軍屬甲類集團軍,為全機械化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集團軍是全軍中最擅長山地、高原、熱帶叢林作戰的甲類集團軍,有“山中猛虎”之稱。同時,第13集團軍也是目前所有集團軍中唯一一個從建國到21世紀一直參與作戰任務沒有間斷過的軍級作戰單位,在韓戰之後的近60年時間中,在全軍序列中參與作戰任務最多,戰果最大。第13集團軍在朝戰結束後的1954年至2008年間,對外參加過中越戰爭、中印戰爭、高棉維和、海地維和、非洲維和,對內參加過解放西南(1952年)、西南剿匪、西藏平叛、新疆平叛等軍事行動,是1989年之後唯一一個有師級以上作戰調動的甲類集團軍,也是1995年以後唯一一個有多次參與實際作戰任務的軍級作戰單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其他的集團軍強調通過作戰演習訓練不同,由於第13集團軍一直參與實際作戰,並屢有勝果。其訓練模式接近於全球調動作戰的美國陸軍,強調隨時調用和遠距離投放,且能在實戰中承受一定的傷亡率。第13集團軍是目前為止中國大陸陸軍中出動率最高的軍級作戰單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37摩步師、第149山地摩步快反師 第17重型裝甲旅、飛彈炮兵旅 防空旅陸航-第2旅特種作戰旅 甲類集團軍 成都軍區 重慶 長征、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韓戰 中越戰爭、中印邊境戰爭 許勇 刁國新

第14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集團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歷史悠久的部隊之一,現在的建制於1985年編成,原代號為35201部隊,現代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77200部隊,隸屬成都軍區,軍部駐地為雲南省昆明市。第14集團軍的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1總隊(即山西新軍),後編入八路軍太岳軍區,其中40師的前身是薄一波的“抗日決死旅”,參加過著名的“百團大戰”和反“掃蕩”鬥爭。1942年太岳軍區將第386旅和決死第1縱隊整編為太岳縱隊,下轄第386旅、決死第1和第212旅。1945年10月,太岳縱隊整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第386旅、決死第1和第212旅分別改為第10、第11和第12旅,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1949年2月,第4縱隊第11、第22旅和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廖運周的第110師合編為解放軍第14軍,第11、第22旅和第110師分別改編為第40、第41和第42師,軍長李成芳,政委雷榮天,屬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參加了渡江戰役和解放兩廣。1950年1月進軍雲南,並參加了西昌戰役。爾後在滇西邊境擔任剿匪作戰任務,並多次擊退境外國民黨軍的進攻,保衛了雲南西部邊境西雙版納地區的安全和穩定。1950年代後第14軍一直駐守雲南,1959年部分部隊參加了西藏平叛的戰鬥。1968年該軍移防昆明。經過幾十年的經驗積累和平時的演練,該軍積累了豐富的山地叢林作戰經驗,被譽為“叢林猛虎”。1979年參加中越戰爭,為西線主力部隊,攻占越南黃連山省老街,強渡紅河。1984年4月28日,第40師發動老山戰役並占領老山、者陰山。1979年,第14軍做為西線主力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攻占越南黃連山省省會老街,強渡控制了紅河渡口,勝利完成任務。1984年4月28日,第40師發起老山戰役,攻上老山主峰。隨後的幾年,該軍在老山地區展開了激烈的防禦作戰,被授予“老山英雄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31混編裝甲步兵師 第40叢林戰步兵師 第4炮兵旅、裝甲步兵旅 高炮旅 乙類集團軍 成都軍區 昆明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中越戰爭 劉亞紅 朱漢賓

第16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集團軍,隸屬瀋陽軍區,被譽為“長白猛虎”。其前身為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原代號81021部隊,現代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65301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軍,是在南昌起義、平江起義、湘南暴動和閩西暴動等武裝起義部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分別編入中央紅軍第1軍團第2師第5團、第3軍團第4師第12團。1937年8月,紅5團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第685團第2營,紅12團改編為第686團第3營。隨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938年9月,第 685團第2營,編為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第5團,進入冀魯邊區,創建和保衛魯西根據地。1941年2月,第五團歸魯西軍區第3旅建制,改番號為第7團;第686團第3營於1939年1月,改編為八路軍東進支隊第1團,挺進魯西,隨即挺進微山湖以西,後改番號為第10團。1941年7月7日,魯西軍區與冀魯豫軍區合併,統稱冀魯豫軍區。1942年12月,湖西區劃歸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蘇振華,第7、第10團、以及由八路軍第129師第386 旅771團5連發展起來的第20團,均歸冀魯豫軍區建制。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46、48、67、68、69摩步師 第4裝甲師 乙類集團軍 瀋陽軍區 長春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韓戰 高光輝 王群

第20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集團軍,198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改編而成,原代號為54631部隊,現代號71320部隊,隸屬濟南軍區,軍部駐地為河南省開封市。前身是在紅軍長征後留在南方的閩東獨立師。在解放戰爭中殲敵數量全軍第一。
第20集團軍的前身是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閩東獨立師。抗日戰爭爆發後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又先後編入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編為新四軍第1師,師長粟裕,政委劉炎。
抗日戰爭勝利後,根據國共“重慶談判”協定,蘇浙地區新四軍部隊於11月北撤山東,其中一部組成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賴傳珠,下轄第1旅(原蘇浙軍區第4縱隊)、第2旅(原蘇中軍區教導第1旅)和第3旅(原蘇浙軍區第2縱隊)。縱隊成立後,開赴山東作戰,屬津浦前線指揮部領導。
19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1947年2月,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各旅分別改為第1、第2和第3師。5月,作為華東野戰軍主力,參加孟良崮戰役。9月,隨陳粟大軍挺進豫皖蘇,與劉鄧、陳謝大軍共同經略中原。1948年11月參加淮海戰役,全殲敵杜聿明兵團。
1949年2月,第1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屬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軍長劉飛,政委陳時夫,各師分別改為第58、第59和第60師。隨後參加渡江戰役,解放上海後擔任上海警衛任務。戰後在江浙地區整訓,作為解放台灣的戰略預備隊。
韓戰爆發後,第20軍於1950年11月在軍長兼政委張翼翔率領下入朝參戰。在長津湖戰鬥中,第58師172團3連連長楊根思率領一個排堅守小高嶺陣地,頑強阻擊敵軍的衝擊,最後與敵同歸於盡,追授特級戰鬥英雄稱號,並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1952年10月第20軍回國,駐防浙江湖州,隸屬華東軍區。1955年1月,第60師與華東軍區海、空軍共同參加解放一江山島戰鬥,這是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次三軍協同作戰的戰鬥。同年,改屬南京軍區。
1967年8月,第20軍軍部移防杭州,執行“三支兩軍”任務。1975年7月,第20軍與濟南軍區的第1軍對調駐地,移駐河南開封。1979年,58師參加了中越戰爭。
1985年,第20軍改編成第20集團軍,轄58師、60師和原43軍的128師,以及坦克十一師、炮兵旅和高炮旅。1989年,58師和128師至北京參與戒嚴任務。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第20集團軍赴四川救災。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58輕機步旅 第60摩步旅 第13裝甲旅 高炮旅、炮兵旅 乙類集團軍 濟南軍區 開封 長征、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韓戰、中越戰爭 白建軍 楊玉文

第21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集團軍的軍部在陝西省寶雞,原代號84810部隊。隸屬蘭州軍區,是1985年由第21軍改編的,下轄61,63師,和原19軍55師(前身是陳賡太岳4縱12旅,又稱陝南12旅)總計3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第12師、炮兵旅(原炮兵第15師)和高炮旅。原屬21軍的步兵第62師撤銷,其第184團被改編為蘭州軍區特種大隊。
該集團軍組建後於1986-1987年參加老山地區防禦作戰,步兵第61師第182團第9連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攻堅英雄連”榮譽稱號。1991年,在本職崗位上堅持不懈學雷鋒的步兵第61師軍械修理所志願兵李潤虎(現任21集團軍裝備部副部長)入選中國首屆“十大傑出青年”。90年代中期以後,步兵第61師被確定為應急機動部隊之一,原屬第21集團軍的步兵第63師於1996年改為武警機動師。1998年後,步兵第55師改為摩步旅,坦克第12師改編為裝甲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61摩托化步兵師 第62機械化步兵旅 第12裝甲師 第15炮兵旅、高炮旅 甲類集團軍 蘭州軍區 長春 長征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韓戰 何清成 孔瑛

第26集團軍

1947年2月,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統一整編為華東野戰軍。魯中軍區主力部隊整編為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員王建安(後張仁初),政委向明(後王一平),副司令員孫繼先,參謀長張仁初,政治部主任王一平,下轄第22師(由第4師改稱,師長孫繼先(兼)、政委王文軒),第23師(由第9師改稱,師長陳宏、政委李耀文)、第24師(由警備旅改稱,師長周長勝、政委陳美藻)和一個炮兵團,全縱隊共3.3萬人。
2月,參加萊蕪戰役。戰役中,8縱在和莊、不動地區全殲國民黨第73軍第77師。後又協同兄弟部隊在張家窪地區殲國民黨軍第2綏靖區李仙洲集團,8縱22師生俘李仙洲,是役,8縱殲敵13000餘人。5月,在孟良崮戰役中,作為5個主攻縱隊之一,8縱擔任左翼穿插分割重任,切斷敵整編74師同整編83師之間的聯繫,連克桃花山、磊石山、蘆山等要點,殲敵7800人,為全殲敵74師做出了重要貢獻。1947年7月,我軍轉入戰略反攻。第8縱隊編入粟裕指揮的外線兵團,西出津浦線,轉戰魯西南地區。先後參加了沙土集戰役和土山集戰、隴海路破襲戰。1948年5月,張仁初接任第8縱隊司令員,王一平任政治委員。6月,8縱和3縱解放開封。在淮海戰役中,8縱共殲敵2.6萬人。經過幾年解放戰爭的考驗,8縱已經成為華東野戰軍戰鬥力,特別是攻堅能力最強的5個縱隊之一。
1949年2月,第8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軍,軍長張仁初,政委王一平,副軍長鍾國楚,參謀長陳宏,政治部主任李耀文,4月,參加渡江戰役,在天王寺、上沛地區追殲國民黨第312師4000餘人。5月,26軍參加上海戰役,連續攻克崑山、嘉定、國際無線電台、真如火車站、大場飛機場、江灣鎮等堅固築壘地域,控制蘇州河北側市區,殲敵4.2萬人(整個上海戰役殲敵15萬)。後擔任上海警備任務。
1950年11月,第26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26軍在軍長張仁初、政委李耀文的率領下,在極其艱苦和困難的條件下,參加了第二、四、五次戰役和平康金化防禦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26軍殲敵3.8萬餘人。第26集團軍現在的建制於1985年編成,原代號為52831部隊,現代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71146部隊。屬濟南軍區,軍部駐地為山東省濰坊市。
1985年,第26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集團軍,屬濟南軍區,軍部駐山東萊陽,下轄第76(原11軍33師)、第77步兵師以及原第46軍的第136、第138步兵師,並編入坦克第8師。
1998年後,第77步兵師縮編為摩托化步兵旅,坦克第8師改編為裝甲師。在原第67集團軍撤消後,其所屬第199摩托化步兵師和200摩步旅調歸第26集團軍所轄,同時,軍部也移駐山東濰坊。此後,第76步兵師被改編為山東省陸軍預備役師,第136師改編為河南省陸軍預備役師。2003年,138和199摩步師縮編為旅,200摩步旅撤銷番號(2011年恢復)。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裝甲第8師 摩托化步兵第77、138、199旅 機械化步兵第200旅 炮兵第8旅、防空旅 陸航第7團 防化團、通信團 電子對抗團 特種兵大隊 乙類集團軍 濟南軍區 濰坊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韓戰 中越戰爭 馬宜明 王金相

第27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集團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歷史悠久的部隊之一,現在的建制於1985年編成,原代號為51002部隊,現代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66267部隊,隸屬北京軍區,軍部駐地為河北省石家莊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集團軍的前身是原八路軍膠東軍區地方部隊。1946年,膠東軍區的主力部隊進軍東北(後編為第4野戰軍第41軍);餘下的第5師、第6師和警備第3旅於1947年3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許世友任司令員,林浩任政委,各師旅分別改為第25、第26和第27師。該縱隊成立後,轉戰於山東及整個華東戰場,成為華東野戰軍的主力部隊之一。
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中,第9縱隊是主攻部隊之一。而奠定該縱隊在華東野戰軍主力地位的是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第25師73團首先突破堅固城防,俘虜國軍陸軍上將王耀武,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濟南第一團”光榮稱號。在淮海戰役中,該縱隊參加了碾莊圍殲黃伯韜兵團、於雙堆集圍殲杜聿明集團的戰鬥。
1949年2月,第9縱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軍長聶鳳智,政委劉浩天,隸屬第3野戰軍第9兵團,各師分別改稱第79、第80和第81師。在渡江戰役中,該軍作為上海戰役的主力,參加解放上海的戰鬥。在上海戰役中,該軍率先突入市區,不顧自己蒙受巨大傷亡,對盤踞蘇州河對岸的敵軍堅持不使用重武器,發動民眾支援,開展統戰工作,迫使敵軍放下武器投降。上海解放的當夜,該軍上自軍長下至馬夫全部露宿街頭,秋毫無犯。
韓戰爆發後,第27軍隨第9兵團於1950年10月入朝作戰,軍長彭德清,副軍長詹大南,隨即參加了第二次戰役。第80、81師在長津湖與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和步兵第7師交戰,在零下30度的嚴寒中,浴血奮戰,殲滅了美步兵第7師第31團、第32團第1營和師屬第57炮兵營共1個加強團4000餘人,並繳獲第31團團旗,這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唯一全殲美陸軍一個完整團建制的範例。第五次戰役中,第81師242團2營按時完成穿插任務,保證戰鬥勝利而獲得“穿插模範營”稱號。
第27軍於1952年10月回國,歸南京軍區,駐防無錫。“珍寶島事件”後,軍委為加強北京軍區的防務力量,於1971年9月將該軍一個師調到北京,以後又將該軍北調河北石家莊。1981年9月第27軍部隊參加了“華北大演習”。1985年,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集團軍。
1987年,第27集團軍參加老山戰役,表現出色。1989年5月,進入北京執行戒嚴任務。1998年8月九江長江大堤決口,集團軍200多名官兵飛抵九江,連續奮戰3晝夜,搭起一座鋼木組合結構壩,創下了封堵大江大河乾堤決口的奇蹟。1999年國慶閱兵中,由第27集團軍部隊組成徒步第6方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80、82、235摩托步兵旅 第188機械化步兵旅 第7裝甲旅炮兵旅、高炮旅 甲類集團軍 北京軍區 石家莊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韓戰 中越戰爭 秦衛江 劉浩天

第31集團軍

中國人民第31集團軍,1985年由第31軍改編而成。1998年該集團軍參加了九江抗洪搶險,其步兵第92師第275團2營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英雄營”榮譽稱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集團軍軍部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原部隊代號為32404部隊,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73111部隊。直屬南京軍區,為乙類集團軍。1995年以來,該集團軍參加了在東山島舉行的多次大規模登入作戰演習。
建國後第31軍長期駐防福建廈門。此後執行炮擊金門、馬祖的任務,直至1979年徐向前發表聲明停止炮擊。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86兩棲機步師 摩步第91、92師 兩棲裝甲第14旅 炮兵旅、飛彈防空旅 陸航10團 乙類集團軍 南京軍區 廈門 解放戰爭 馬成效 姜勇

第38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集團軍於198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38軍)改編而成。隸屬北京軍區。第38集團軍的歷史可追溯至1928年參加平江起義的湘軍獨5師第1團,之後匯入工農紅軍紅五軍,因此7月22日(平江起義日期)為第38集團軍的紀念日。在解放戰爭中,其名稱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於1946年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在韓戰第二次戰役中表現出色,被譽為“萬歲軍”,其中松骨峰阻擊戰成為作家魏巍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的主題。
第38集團軍的前身是1946年8月編成的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
該軍的主力112師是彭德懷所率領的湘軍獨5師第1團於1928年發動平江起義創建的工農紅軍第5軍,1930年以紅5軍為主的紅三軍團一舉攻克長沙,這也是十年內戰時期紅軍攻下的最大城市。紅三軍團,是當時的中央蘇區紅軍兩大主力之一,抗戰中編為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參加平型關戰役。1939年編為山東區第1師隨羅榮桓進軍山東。第113師的前身是徐海東大將領導的紅二十五軍一部,在長征中孤軍奮戰,率先到達陝北。抗戰中編為八路軍第115師344旅,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其中一部進入山東,抗戰大反攻時編為山東軍區第2師。第114師的前身是張學良的東北軍第53軍111師,後在中共地下黨員萬毅指揮下在山東舉行起義,編入八路軍。

遼瀋戰役結束後,1948年11月,第一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所轄第1師改稱第112師,第2師改稱第113師,第3師改稱第114師。同時將遼北獨立第10師劃歸38軍建制,改稱第151師。隨後參加平津戰役。38軍在平津戰役中擔任天津主攻,生擒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38軍還參加了宣沙,衡寶,廣西,滇南等大小戰役。在整個國共內戰中,38軍從松花江邊一直打到雲南中緬邊境。

1950年,38軍由梁興初將軍率領,參加韓戰,擔負穿插重任。在第二次戰役中,成功穿插三所里與龍源里。由於松骨峰阻擊戰中,38軍表現突出,彭德懷總司令電報嘉獎道“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第三十八軍萬歲!”,從此,38軍有“萬歲軍”的稱號。

1985年38軍偵察部隊到越南輪戰,表現出色。

198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改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112機步師、第113輕機步師 第6裝甲師、炮兵第6旅 防空第4旅、工兵團 陸航第8團、電子對抗分團 特種作戰旅、防化105團 通信44團 甲類集團軍 北京軍區 保定 平江起義、長征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韓戰 對越自衛反擊戰 許林平 吳剛

第39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集團軍,1984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改編而成,原代號為81043部隊,現為65521部隊,隸屬瀋陽軍區,軍部駐地為遼寧遼陽。第39集團軍的歷史可追溯到中國工農紅軍時期的紅15軍團。在抗日戰爭期間為新四軍第三師,後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在解放戰爭時期為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的主力,參加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1950年參加韓戰。39集團軍現在裝備先進,為全機械化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115摩步師 第116、190、220機步師 第3裝甲師 炮兵旅、防空旅 工兵團、防化團 陸航團、特種作戰團 甲類集團軍 瀋陽軍區 遼陽 長征、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韓戰 潘良時 張書國

第40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集團軍,前身為魯中軍區和冀察熱遼軍區部隊。原代號81054部隊,現代號為65631部隊,屬瀋陽軍區,軍部駐地為遼寧省錦州市。

在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共產黨將由魯中軍區部隊組成的山東軍區第3師和警備第3旅派往東北瀋陽、鞍山地區。此時由冀察熱遼軍區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李運昌部亦發展為第21、第23、第24旅。1946年1月,原山東軍區第3師、警備第3旅和第21旅、第23旅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程世才被任命為司令員,羅舜初被任命為政治委員。轄有第7(原第3師)、第8(原第21旅)、第9旅(原警3旅和第23旅)。後來司令員一職先後由曾克林、韓先楚擔任。

1948年11月,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軍長為韓先楚,政治委員為羅舜初,轄第118、第119、第120總計3個師。

解放戰爭中,該縱隊參與了第三次本溪保衛戰與第四次臨江保衛戰,被中共譽為“鏇風部隊”。1947年9月,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親自修改並批轉了該縱隊開展訴苦教育的經驗報告,由此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內掀起以訴苦和“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為中心的“新式整軍運動”,被認為提高了解放軍的戰鬥力。在遼瀋戰役進攻錦州的戰鬥中,所轄第7師第20團攻下城防要塞配水池,後由第19團和第8師23團首破錦州城牆。遼西會戰中,所轄第21團、第19團第1營和第7師炮兵營在胡家窩棚殲滅國民革命軍第9兵團(廖耀湘兵團)前進指揮所。1950年4月改編的第40軍參與了占領海南島的戰役,所轄第118師為進攻海口的主力,第352團第1營後由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授予“渡海先鋒營”的稱號。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第40軍北上首批入朝參戰。1950年10月25日晨,第118師與經過溫井向北鎮進攻的大韓民國國防軍陸軍第6師的一個加強步兵營遭遇,在兩水洞地區由第118師首先發起突然進攻。在經過1小時的激戰後,該加強步兵營覆沒。第118師隨即攻占了溫井。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均將10月25日這一天定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紀念日。

在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中,第40軍在春川以南、金化以北地區抵抗了聯合國軍與南韓軍隊3個師及一個旅的進攻,第120師第360團第1連副班長曹慶功、第358團第3連班長王學鳳和副班長劉維漢等在子彈打光後與敵方同歸於盡,均被中共中央軍委追記一等功,並追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1953年7月,第40軍由朝鮮回國。

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所轄步兵第120師在震後參與了抗震救災的一線工作,下屬的第358團第1連後被中共中央軍委授予“抗震救災模範連”稱號。

198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118、119摩托化步兵旅 第5裝甲旅、第11裝甲旅 高炮旅、炮兵旅 乙類集團軍 瀋陽軍區 錦州 國共內戰 韓戰 盛斌 崔景龍

第41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集團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歷史悠久的部隊之一,現在的建制於198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編成,原代號為53010部隊,現代號為解放軍75100部隊,隸屬廣州軍區,軍部駐地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其中的一部組建成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

抗日戰爭期間,中共膠東特委書記理琪發動起義,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1938年9月,第3軍與掖縣抗日游擊第3支隊合編為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5支隊,轄6個團,共7000餘人。1939年秋,第5支隊改稱第5旅,為膠東地區主力部隊,旅長吳克華,政委高錦純。抗戰勝利後,部隊擴編為山東人民解放軍第5、6師及部分獨立團。

1945年10月,吳克華、彭嘉慶奉命率山東解放軍第5、6師進入東北(原膠東軍區其餘部隊後來發展為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集團軍前身),11月被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縱隊和第3縱隊,歸東北人民自治軍遼東軍區領導,擔負剿匪、擴軍和開闢根據地等任務。1946年2月,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司令員吳克華,政治委員彭嘉慶。第4縱隊成立後,參加三次保衛本溪作戰,四保臨江戰役,東北夏季、秋季、冬季3次攻勢作戰。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4縱隊,屬東北野戰軍領導。塔山戰役中,4縱死守塔山,傷亡過半,斷絕東北的國民黨軍與其它援軍的通道,直接決定了遼瀋戰役的結局。平津戰役中,41軍大部隊路過果園,全軍無一人上前偷吃一個蘋果。

1948年11月,第4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歸東北野戰軍建制。吳克華任軍長,莫文驊任政治委員,12月,第41軍參加平津戰役。和平解放北平後,擔負北平市的警備任務。

1951年,第41軍進駐潮汕地區執行保衛海防的任務。

1979年,第41軍參加中越戰爭。

1998年,長江發生全流域特大洪水,第41軍奔赴第一線,在湖北、湖南等地參加抗洪搶險。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121兩棲機步師 第123摩步師 炮兵旅、防空旅 第15裝甲旅 通信團、工兵團 舟橋團、防化團 甲類集團軍 廣州軍區 柳州 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 共內戰中越戰爭 賈曉煒 陳平華

第42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集團軍,是由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軍改編而成,原代號為53200部隊,現代號為75200部隊,隸屬廣州軍區,軍部駐地在廣東省惠州市惠州西湖內。前身最遠可追溯至東北民主聯軍的南滿(遼東)軍區部隊,即後於1948年由遼南、遼東解放區的地方部隊的三個獨立師改編成的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現任軍長尤海濤,政委岳世鑫。

該軍曾參與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並在隨解放軍南下時留在河南與國軍殘部進行交戰,是整個第四野戰軍中唯一沒有渡過長江的部隊。建國後調至齊齊哈爾準備集體轉業從事農墾。而在1950年韓戰爆發時,該軍是當時東北地區唯一的戰鬥機動部隊,被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批入朝部隊。在韓戰的第三次戰役中,該軍並指揮第66軍在東線勇猛突破“三八線”,消滅韓軍兩個師,受到志願軍總部通令嘉獎。其中42軍的第124師被評為表現最好的三個師之一(另外兩個為第38軍113師和第39軍116師),1952年11月回國時受到金日成的親自設宴送行,並在北京受朱德總司令接見。後部隊調防華南地區雷州半島並駐紮湛江,後移防惠州,主要負責防範台灣的國軍反攻大陸。1979年參與對越自衛反擊戰,對諒山發起攻擊,消滅越南精銳部隊308師。

1985年軍隊整編,由陸軍第42軍編為第42集團軍。90年代初,步兵第124師成為全軍最早一批應急作戰機動部隊,擔任迎外表演任務。1994年參與組建駐港部隊的各項工作,時任軍長劉鎮武出任駐港部隊首任司令員。1996年步兵第126師改為武警機動師。1998年洪災參加湖北荊江的抗洪搶險,其中步兵第372團4連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英雄連”稱號。

原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於永波在1983年至1985年間曾擔任第42軍政委。此外,原南京軍區司令員固輝曾擔任124師師長、42軍副軍長、軍長,原南京軍區政委雷鳴球在1985年至1992年間曾任42軍政委。

第42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歷史最為年輕的部隊,其前身為是1948年春由三個獨立師改編而成的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也是解放戰爭各野戰軍中唯一的第5縱隊),是在遼瀋戰役前才由遼南、遼東解放區的地方部隊升級組成的。首任司令也很有名,便是人稱“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毅)”的萬毅中將。

5縱在東野各部隊屬於資歷甚淺、排名靠後、戰績一般的部隊。值得一提的亮點是遼瀋戰役中打廖耀湘兵團,5縱在黑山以東地區吃了個肚滿腸肥,殲滅國民黨軍1.7萬餘人,生俘新編第一軍中將軍長文小山。1949年全軍整編,5縱改編為第四野戰軍第42軍。在進軍中南時,42軍沒有過長江,一直在河南剿匪。1950年2月,42軍奉調東北,在齊齊哈爾準備集體轉業,從事農墾。恰時韓戰爆發,該軍是當時東北地區唯一的戰鬥機動部隊,被編入13兵團的志願軍第一批入朝部隊。

韓戰的爆發使42軍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作為最早入朝的志願軍先頭部隊,42軍於1950年10月16日秘密入朝,比其他兄弟軍早了3天。其時的軍長是出身紅四方面軍的“瘸子”名將吳瑞林。

之所以這樣早入朝,是因為聯合國軍北進速度太快。為了不使東西兩路敵軍達成會師合圍,彭德懷制訂了“西攻東防”的第一次戰役計畫,集中三個軍在西線打美第8集團軍,由42軍在東線阻擊美第10軍。在韓戰的第一次戰役中,該軍第124師單獨在東線黃草嶺地區,頑強阻擊強大的美國海軍陸戰對第1師,完成了戰役掩護任務。

東線戰場在長津湖附近地區。當時朝鮮東海岸只有一條縱向公路通向鴨綠江邊,位於長津湖以南的黃草嶺和赴戰嶺成為了進行阻擊的要點。美第10軍由精銳的美陸1師、美7師、韓軍首都師、韓3師等部隊組成,在人數和火力上都遠遠超過42軍。10月25日上午10點多,韓軍首都師部隊大搖大擺地向黃草嶺攻來,結果迎頭挨了42軍一頓機關槍手榴彈,被打了下去。韓軍還以為當面之敵是殘兵敗將的朝鮮人民軍,頗為不服,又連續發動進攻,但都被擊退。雙方一直打到10月31日,首都師和韓3師傷亡甚重,終於退了下去。韓軍陣地沒打下來,收穫卻還是有:他們俘虜了一些42軍的士兵,證實了中國軍隊已經參戰。

11月1日,美陸戰1師參戰,美軍先以極為猛烈的炮火轟擊中國軍隊的陣地,然後步兵再發起衝鋒。42軍部隊頑強奮戰,頂住了美軍的攻勢。到了夜裡,吳瑞林派出部隊,夜襲敵營,炸毀火炮和坦克二十餘門(輛),攪得美軍終夜不得安寧。就這樣,42軍白天守、晚上攻,死死拖住了美軍。美軍遇到這樣頑強的敵人,十分惱火,只好發揮優勢地空炮火的優勢,強攻死打。42軍部隊主動防禦,打得英勇靈活,將美軍頂在原地13天。11月7日,西線戰鬥已達成勝利,42軍奉命撤出黃草嶺地區。

黃草嶺阻擊戰是42軍戰史上的輝煌。在13天作戰中,42軍完成了阻擊任務,殺傷美韓軍3000餘人,同時也付出了1800餘人的傷亡。

在第二次戰役中,42軍在西線左翼擔負了大迂迴任務。吳瑞林先打寧遠,三個師互相配合,一舉打垮了韓8師。其後,42軍向順川、肅川地區進行穿插,準備一舉兜住西線美軍主力。非常遺憾的是,42軍穿插部隊在新倉里遭到了美騎1師的阻擊,指揮員臨陣猶豫,攻擊決心不堅決,沒有穿插到位,使西線美軍搶先奪路而逃。二次戰役中,38軍因穿插成功而一舉成名,奠定了中國陸軍部隊老大的地位;42軍則錯失了一次歷史性的機遇。

在第三次戰役中,42軍和66軍擔任左翼攻擊部隊,互相配合,突破了當面韓軍防線,縱深穿插,將漢江以北的敵軍全部肅清,攻進到加平地區。共殲滅韓軍6個團大部,斃傷俘敵3900餘人,繳獲各種火炮145門、汽車98輛、各種槍枝2463支。

在第四次戰役中,42軍主力參加了東線的橫城反擊戰,配合兄弟部隊殲滅美韓軍1萬2千餘人。其後,42軍的3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參加了對砥平里的圍攻戰。天有不測風雲,42軍的炮兵團在開進途中因馬受驚暴露了目標,被美軍飛機炸了個一塌糊塗,無法進行火力支援。砥平里之戰中國軍隊屢攻不克,傷亡慘重,只好在漫天大雪中撤出戰鬥。42軍後來在東線進行了40餘天的防禦作戰,頂住了聯合國軍的北進攻勢,穩定了整個戰線。

第五次戰役發起前,42軍後撤到陽德地區休整。不久,五次戰役遭到挫折,聯合國軍發起猛烈反擊,中國軍隊的防線一時出現了很多漏洞。彭德懷的指揮部位置竟也唱起了空城計。吳瑞林率42軍放棄休整,急忙趕到前線保衛總部。只差一天,美軍就到了。

五次戰役後,42軍擔負了西線的守備任務,參加了反秋季攻勢等作戰。

1952年11月,吳瑞林率42軍奉命回國。金日成主席曾親自舉行宴會為該軍送行,回國南下路過北京時,受到朱德總司令的親切接見。

在2年多的抗美援朝作戰中,42軍共殲敵2.8萬餘人,終於從二流部隊中脫穎而出。回國後該軍調防華南地區,防範台灣蔣軍的反攻大陸。日後中國陸軍經歷了數次裁軍整編,42軍這支年輕的部隊總是得到了保留,應當是和韓戰中的表現大有關係。如今,42集團軍駐防廣東,有“嶺南雄師”之稱。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第42軍是東線的主攻部隊,曾在失去友鄰配合的情況下,單獨對越北最大的城市諒山發起攻擊,橫掃越南最精銳陸軍第308師的防線,追過奇窮河,虎視河內,震動了越南最高當局,連撤了3個將級軍官,當時河內街頭已經開始挖工事,42軍出色完成了西線的主要戰役任務。

在1980年代整編時,因軍委確定的廣州軍區轄區內的快速反映部隊是列編為空軍的第15空降軍(軍部駐湖北孝感),第42集團軍只能屈列簡編乙類軍。在百萬大裁軍中,雖然廣州軍區只有區區三個軍,還是免不了挨上一刀,55軍撤編後,163師歸建42集團軍。但1996年台海形勢緊張後,中央軍委從戰略上考慮,重新按甲類軍裝備第42集團軍,實行一軍四師制。現第42集團軍下屬:廣州軍區戰備值班師第124機械化師(駐羅浮山飛雲頂下的長寧鎮),第125(駐惠州)、第163步兵師:廣東省潮州市。126步兵師(駐汕頭),1996年,步兵第126師改為武警機動師。香港回歸前夕,中央軍委在全軍部隊進行考察篩選,組建駐港部隊步兵旅。經過嚴格的考察和綜合對比,1993年7月,中央軍委決定,從163師抽調4個步兵營(其中487團2個、488團、489團各一個營)、一個團機關,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步兵旅,進駐香港。

1998年夏,該軍參加了湖北荊江的抗洪搶險,步兵第372團4連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英雄連”稱號。以及軍屬炮兵師(駐韶關市曲江縣城馬壩鎮,將改制成導炮旅)、坦克旅(駐花縣)、舟橋團(駐湖南)、高炮團、特種兵大隊、電子對抗分隊等,還有一個在第42集團軍編成內直屬總參陸軍航空兵局的陸軍航空兵團,配有武裝直升機和攻擊直升機。第42集團軍的武器裝備,已接近甲類軍,具有較強的攻擊作戰的能力,特別是124師的作戰武器已全部實現裝甲化和摩托化,經常與第15空降軍合作空降訓練;125、163師和坦克旅等近年以來也與南海艦隊多次演習渡海登入作戰,並請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等有關專家介紹自二戰以來的兩棲登入戰範例,開始積累渡海作戰的經驗。第42集團軍的動向是台灣各媒體最想要的大陸新聞之一,今年8月台灣TBS電視播放了一組第42軍坦克旅與南海艦隊登入艦大隊在南澳島演習兩棲登入作戰,竟使當天下午的台灣股市急挫八十多點!可以預期未來如果發起解放台灣戰役,從第42集團軍所處地理位置看,應該是充任登入台灣南翼的主攻部隊,將與第15空降軍、第1集團軍(北翼主攻)共同擔當殲滅台灣陸軍的重任。解放軍兩支兩棲機械化師主要的主戰裝備為新型63A水陸兩棲坦克,該型坦克能從距岸上五千米的海上,在泅渡中向岸上發射105毫米的炮射飛彈。兩棲坦克作為突擊先鋒,具備遠距精確打擊能力,可以從海上轟擊岸上的台軍坦克、炮陣地和火力點,並且在空軍航空兵和海軍艦炮的掩護下,突擊上岸撕開台軍海岸防線。

除此之外,解放軍兩棲機械化師(第124師)的裝甲步兵配備63C型兩棲裝甲輸送車,或86B型兩棲步兵戰車;炮兵裝備可以加裝浮桶的89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使自行火炮具備水上機動和作戰能力,自行火炮上岸後可迅速解脫附加裝置,“輕裝”投入戰鬥;各種新型後勤兩棲裝甲救護車,兩棲裝甲加油車,兩棲裝甲搶救車,兩棲裝甲補給車等都已成龍配套列裝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124兩棲機步師 第163摩步師 第16裝甲旅 第1數位化炮兵師 陸航第6旅通信團 防空旅、工兵團、防化團 特種作戰旅 乙類集團軍 廣州軍區 惠州 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韓戰 中越戰爭 尤海濤 岳世鑫

第47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集團軍,代號68310部隊,於1985年由陸軍原第47軍改編而成;其前身可追溯到1930年成立的原紅軍獨立1師。現隸屬於蘭州軍區,軍部駐地為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為乙級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139機步旅 第56摩步旅 第57摩步旅 防空旅、第9裝甲旅 乙類集團軍 蘭州軍區 臨潼 長征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韓戰 中越戰爭 曹益民 范長秘

第54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集團軍,於198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軍改編而成,原代號為54774部隊,現為71521部隊,隸屬濟南軍區,軍部駐地為河南新鄉。第54集團軍現在裝備先進,為應急機動作戰部隊。

第54集團軍下屬的127師是我軍最悠久的部隊,原為孫中山的“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即北伐戰爭中著名的“葉挺獨立團”,贏得“鐵軍”美譽。後來以此為基礎組織了“八一南昌起義”,成為我軍的建軍標誌,後來朱德元帥帶領該部隊上井岡山與毛主席會師,因此後來被稱為“朱毛紅軍”,即以後的紅四軍、紅一軍團,在長征路上“飛奪瀘定橋”。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都是我軍中頭號一等一的王牌主力部隊。

1952年,第45軍軍部及第134、135師和第44軍130師進行合併,因番號問題兩軍發生爭執,後由周恩來提議,原兩軍番號同時取消,取兩軍的尾數“5”與“4”編為第54軍,由丁盛率領參加過韓戰。1959年,參加西藏平叛作戰。1962年,參加中印邊境戰爭,全殲印度主力第4軍。1979年,參加中越邊境戰爭西線戰役。

1985年,第54軍改編為集團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重裝的三個快速反應集團軍之一(另兩個為第38集團軍和第39集團軍),屬於戰略預備部隊。1989年參加了北京戒嚴任務。

1985年,在合成集團軍整編中,步兵第161師(原134師)改為地面炮兵旅,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軍部併入第54軍軍部,43軍步兵第127師劃歸54軍建制,同時編入裝甲旅、高炮旅等部隊,中國人民第54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54集團軍。

1998年裝甲旅與裝甲第十一師對調,裝甲十一師劃歸陸軍第五十四集團軍建制。1998年摩托化步兵160師(原130師)改為摩步160旅,2003年,160旅裁撤。

現在第54集團軍的裝備水平僅次於第38集團軍,是裝備第二精良,第二先進的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162摩步快反師 第127機步師 第11裝甲師 炮兵旅、第1防空旅 陸航1團、特種兵大隊 電子對抗大隊、通信團 甲類集團軍 濟南軍區 新鄉 長征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韓戰 中印戰爭 中越戰爭 宋普選 高建國

第65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集團軍,其歷史可追溯到1930年的紅6軍。現在的建制於1985年編成,由陸軍第36軍、第37軍、第65軍、第69軍合編。隸屬北京軍區。

其前身為1930年1月組成的紅6軍,後改為紅1軍團1師。1937年改編為八路軍115師獨立團,後擴編為八路軍獨立第1師,併兼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抗日戰爭後,後改編為冀察縱隊第6旅、晉察冀野戰軍第2縱隊4旅。1948年,第4旅與由晉察冀、冀察熱遼軍區地方部隊編成的華北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員邱蔚,政委王道邦,1949年改編為解放軍第65軍,軍長邱蔚,政委王道邦,下轄第193、194、195師。該軍先後參加了平津、太原、扶眉、陝中、蘭州、寧夏等戰役。

1951年,第65軍入朝作戰,擔任守衛開城任務。1953年回國,駐防河北張家口。後編入207師、107師、207師。

198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集團軍
下轄建制 種類 直屬 駐軍總部 曾參與戰役 現任軍長 政委
第193摩步師 第1裝甲師 第195機械化步兵旅 第70摩托化步兵旅 第196摩托化步兵旅 炮兵旅、高炮旅 工兵團、通信團 乙類集團軍 北京軍區 張家口 長征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韓戰 中越戰爭 馮兆舉 杜恆岩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集團軍

從2013年1月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集團軍番號可以對外公開使用,陸軍集團軍番號不再以“某”替代。
所在軍區 集團軍番號 駐地 類別 歷史
北京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集團軍

河北保定

甲類重裝機械化集團軍 原東野1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集團軍 河北石家莊 甲類輕型旅團化集團軍 原華野9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集團軍 河北張家口 乙類集團軍 原華北8縱
瀋陽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集團軍 遼寧營口 甲類重裝機械化集團軍 原東野2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集團軍 吉林長春 乙類滿編重型集團軍 原中野1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集團軍 遼寧錦州 乙類簡編輕型旅團化集團軍 原東野3縱
南京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集團軍 浙江湖州 甲類滿編集團軍 原西野1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集團軍 江蘇徐州 乙類滿編集團軍 原中野6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集團軍 福建廈門市同安區 乙類滿編集團軍 原華野13縱
濟南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集團軍 河南新鄉 甲類滿編集團軍 原東野7、8縱合併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集團軍 河南開封 乙類輕型旅團化集團軍 原華野1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集團軍 山東濰坊 乙類滿編集團軍 原華野8縱
廣州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空降軍 湖北孝感 甲類軍 原中野9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集團軍 廣西柳州 甲類集團軍 原東野4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集團軍 廣東惠州 乙類簡編集團軍 原東野5縱
蘭州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集團軍 陝西寶雞 甲類簡編重裝集團軍 原華野2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集團軍 陝西臨潼 乙類輕型旅團化集團軍 原東野10縱
成都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集團軍 重慶市 甲類簡編集團軍 原中野4縱一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集團軍 雲南昆明市 乙類簡編集團軍 原中野4縱一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