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屯鎮

不老屯鎮

不老屯鎮,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資源豐富、環境獨特、民風淳樸。不老屯鎮名稱源於不老屯村,來源於王志砍柴遇仙的一個民間傳說故事。不老屯鎮地處北京市密雲縣北部,位於首都水源──密雲水庫正北岸。鎮域東部與高嶺鎮接壤,西部與馮家峪相鄰。全鎮總面積193.2平方公里,北部是深山區,南部沿岸地帶為平原區。地勢西北高,東南地,丘陵占山區60%以上,以片麻岩為主,適於林木生長。雲峰山、歪妥山是鎮境內主要山脈,其中,雲峰山主峰海拔674米。雲峰山前就是兵馬營、燕落的山間平原。芒牛河是不老屯鎮主要河流,全長26公里,流經9個村。雲峰山麓是典型的片麻岩結構,地下水質量在國內屬上乘礦泉水。

基本信息

簡介

不老屯鎮不老屯鎮
不老屯鎮全鎮2002年人口密度128.7人/平方公里。農業人口24610人,共有耕地19124畝,人均耕地0.78畝。不老屯鎮全鎮轄26個行政村,最大的燕落村1460戶,4146人,也是密雲縣最大的村。新中國成立後的近半個多世紀,為保京城人民吃上淨水,屬於水源重點保護區的不老屯鎮做了突出貢獻。1958年興修密雲水庫之初,不老屯人民顧全大局、講大義,無私的讓出了號稱密雲的烏克蘭───燕落平原。隨著密雲水庫功能的逐步改變,已經成為首都重要的飲用水源地。

物產

不老屯鎮不老屯鎮
不老屯鎮屬於水源重點保護區,北部山區有豐富的木柳牙、蕨菜、山韭菜松菇等野菜資源,有較發達的峰產業,蜂蜜產量全縣第一。南部水庫有池沼公魚、銀魚等名貴魚種。鎮域兼有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四種土地類型,適宜於各種作物生長,有利於多種經營。糧食種植,有小麥玉米高粱穀子等主要農作物。林果業突出,以鴨梨蘋果栗子核桃為主。養殖業以養為主。

不老屯地處燕山山脈,栽植板栗歷史悠久,早在大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域內雲峰山大安寺碑記載:內有栗園12頃。現發展到80000畝,堪稱“京郊板栗第一鎮”。清乾隆皇帝食用後,欽定為行宮貢品。經考證,獨特的地質、土壤構成和特定的氣候條件,使燕香板栗富含等人類必須的微量元素,是老少皆宜的上乘食品。

經濟

不老屯鎮不老屯鎮

老屯鎮農業結構整起步早、動作快、規模大。截至現在,已經全面完成推出傳統糧食生產,形成了以板栗、鴨梨為主的10萬畝特色林果業布局,乾鮮果品總產達到870萬公斤。8萬畝板栗基地建設的完成,使我鎮成為京郊“板栗第一鎮”,也使我鎮成為名副其實的特色林果業強鎮。在養殖業方面,以牛奶、契約雞、肉羊為主的主導產業快速發展。萬畝牧草基地為建設北京綠色屏障、旅遊觀光和畜牧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發揮了涵養水源、保護首都水源的作用。

實施“生態旅遊經濟”發展戰略,我們堅持規劃、策劃先行,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步,突出生態主題,最終目標是把不老屯鎮域建設成密雲北線生態經濟中心和旅遊、休閒、度假、運動、養生基地;鎮區要建成北京山區生態旅遊中心鎮。當前,生態旅遊經濟發展戰略正在逐步落實中,“一山、一水、一條帶”的打造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展望不老屯的未來,將是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海無邊,秋季碩果纍纍,桃園、梨園、萬畝牧草和藍天、碧水交相輝映的人間仙境;梨園山莊民俗度假區與高檔別墅區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前觀碧水、背倚雄風,形成獨具特色、別具一格的京郊一流的生態經濟中心和旅遊、休閒、度假、運動、養生首選之地。

不老屯鎮地處密雲水庫正北岸的上風水地帶,北部是綿延的燕山山脈,南部緊臨浩瀚的密雲水庫,依山面水,風景秀麗。地表水充沛,達到國家二級飲水標準;地表麥飯石儲量大,礦泉水豐富優質。植被發育好,林木覆蓋率在70%以上。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全境都在密雲水庫水源保護區內,具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優勢。

農業

不老屯鎮不老屯鎮
到2006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預計完成5.1億元,財政收入達到500萬元,比2002年分別增長19%、70%和121%;。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較大幅度增長。自2003年確定的農業663工程、10項重點工作到今年確定的20項重點工作和40項重點工程。我們做到每年的重點工作、重點工程早謀劃、早立項、早確立,並且確定工作標準、直接責任人、責任部門、完成時間,從而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產業定位

經過努力,我鎮已經形成了以特色林果、綠色養殖的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格局。板栗、鴨梨為主的10萬畝特色林果業基地,乾鮮果品總產達到了1100萬公斤。新發展了蔬菜籽種和蘆筍種植業,標準化基地和有機果品、有機小雜糧建設取得明顯成果。抵禦住了禽流感等動物重大疫病的影響,契約肉雞、肉羊、蜂養殖形成規模,年出欄家禽150萬隻、羊2萬多隻、蜂存箱1萬多群,畜牧業收入在大農業收入構成中占居主導地位。

政策富民

全鎮退耕還林實際驗收1.44萬畝,涉及全鎮26個行政村,8000多農戶。四年來,共發放麵粉400多萬公斤,資金補助110多萬元。糧食直補政策,全鎮4800多農戶,享受直補面積累計達到2.6萬畝,補貼金額85萬元。生態林管護17萬畝,安排1187名護林員,發放生態林管護資金531萬元。僅此三項政策性收入全鎮農民年人均增收就達240元。

夯實基礎

落實土地延包政策,規範土地承包契約7400份。完成綜合供水工程。總投資1861萬元,解決17個行政村的人畜飲水和沿途土地、果樹灌溉問題。綜合供水工程共完成15.85公里管線鋪設和34個支管路井房建設,打深水井和大口井15眼。為解決部分中、低產田的節水灌溉問題,實施了2.3萬畝節水灌溉工程和8000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解決了土地、果樹灌溉問題。

四年來,我鎮環境綜合整治力度不斷加大,村級道路硬化全面鋪開,鎮中心健身公園落成,建設了中心集貿市場,不老屯大街實施了部分改造。尤其是在創建國家級生態縣過程中,縣、鎮投入100多萬元,為各村配備鐵制垃圾桶690個,專用垃圾車2輛,成立了由94人組成覆蓋26個行政村的專職保潔隊伍,建立了長效保潔機制,為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按照“高標準、低成本、能承受、可推廣”的原則,2005年重點抓了學各莊村、董各莊村、南香峪村、半城子村4個生態文明村建設。生態文明村建設各具特色,各有特點。受到了市、縣領導和專家的肯定,全部一次性通過市、縣驗收。2006年,市級生態文明村創建5個(大窩鋪、不老屯、學藝廠、永樂、車道嶺),新農村建設試點1個(黃土坎)。今年5個市級生態文明村已經通過市、縣專家組驗收,黃土坎新農村建設已完成村域規劃、排洪渠綠化、污水處理和飲用水工程,改廁、道路硬化、公共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峻工或正在施工。生態文明村和新農村試點村建設,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特別是道路、飲水、綠化、亮化、新能源利用,為民眾提供了優美的生活環境,同時也提高了民眾的生活質量。

16平方公里風沙源工程,完成了排洪渠、護地壩、防護壩、護村壩、谷坊壩的等工程1.2萬米,同時完成水保林65公頃,封禁治理900公頃,觀光園路面硬化1500米,風沙源工程防止了水土流失,保護了密雲水庫環境。履行了水庫生態涵養區的職責。

社會事業

不老屯鎮不老屯鎮

需要鋪設有線光纜180千米,建設有線電視機房2處。光纜全部鋪設進村,正在入戶安裝,已有10個村看上了有線電視節目。全鎮民眾都能收看到54套有線節目。五一之前,工商所聯合鎮安全與經濟辦公室等單位開展了食品安全檢查,共檢查市場一處、食品經營戶26家、規範食品台帳4戶、發放《密雲縣工商分局致市場食品經營者的倡議書》15份。

不老屯鎮地處密雲水庫北岸,是密雲縣第十一五規劃的水庫上游生態涵養發展區,全鎮一產從業人員6372人,占從業人員的68.5%二產從業人員1583人,占從業人員的17%三產從業人員1351人,占從業人員的14.5%,富餘勞動力1801人。鎮域內有兩個居委會,非農業1892戶2216口人,實有失業人員21人。

本地區特點:

不老屯鎮是農業,林業大鎮,為保護密雲水庫這盆淨水,企業發展受到制約,沒有規模型企業安置勞動力,沒有龍頭企業,缺乏經濟成長點全鎮所有企業一年稅收只有20餘萬元,是造成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再有就是農、林發展還停留在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不能給農民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因此經濟成長較慢,富餘勞動力較多是我鎮的突出特點。

不老屯鎮不老屯鎮
勞動力就業培訓計畫

真對我鎮富餘勞動力較多這一實際情況,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簽到了勞務輸出指標和就業培訓指標責任書,並制定了2006年勞動力就業培訓計畫,年內培訓300--350人,其中職業技能培訓150人,轉移引導性培訓150――200人。

發展思路及措施:

根據密雲縣十一五規劃的首都水源區發展戰略,結合我鎮的實際,確定了我鎮“打牢農業基礎,突出生態建設,發展休閒經濟”的發展思路”。具體措施是,發展休閒農業,休閒旅遊業,從而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實現保水富民的統一,其次就是要抓好林果業的發展,聘請專業人士進行規劃,引進果品深加工企業落戶我鎮,增加農民收入,解決勞動力就業。再有就是從勞動力自身素質抓起,以成人學校為載體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有一技之長,增大就業機會。還要舉辦一些農業、林業、畜牧業等方面的實用技術培訓班,為觀光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林業

不老屯鎮位於燕山山脈西側,密雲水庫北岸,總面積264111畝,有耕地15841畝,有林業用地244698畝,森林覆蓋率68.32%,林木覆蓋率68.60%,林木蓄積量135907.9m3,其中果樹占地面積72451.7畝,1730443株,年產果品量1000萬公斤,鮮果650萬公斤,乾果350萬公斤,林業總收入2927.8萬元。萬畝天然油松次生林和雲峰山自然保護區分布在鎮域內,全鎮共有人口8390戶,23937口人。

旅遊資源

不老屯鎮不老屯鎮

燕落村鴨梨園區

燕落鴨梨觀光採摘園坐落在密雲水庫北岸的不老屯鎮燕落村,總面積2500畝,主要栽植品種為鴨梨、京白梨、雪花梨。燕落村鴨梨屬於黃土坎鴨梨的一部分,4月中下旬,園區內一朵朵梨花俏綻枝頭,一片片、一簇簇,如雪之潔,玉之質,雲之奇。9月下旬—10月上旬,進入採摘季節,金黃的鴨梨綴滿枝頭,景象蔚為壯觀。前來觀光、遊玩、採摘的客人為這豐收的景色注入的勃勃生機,為整個園區營造了熱鬧的氣氛。平均每年園區可為市場提供250萬公斤的優質鴨梨,不僅滿足附近市場的需求,部分鴨梨經過進一步加工出口國外,這也為產區果農帶來了實惠。

黃土坎村鴨梨園區

黃土坎鴨梨觀光採摘園坐落在密雲水庫正北岸的不老屯鎮黃土坎村,總面積2500畝,主要栽植品種為鴨梨、京白梨、雪花梨。黃土坎鴨梨果體碩大,單果足有半斤重,果皮金黃,果肉細嫩,含糖量高,果核細小,肉厚酥脆;果味甘美香醇,清香可口,具有隔夜不變色,耐貯運的特點,素有“梨中之王”的美譽,在明清兩代被列為貢品。4月中下旬,園區內梨花似海,一簇簇、一片片,開滿枝、映滿坡;9月下旬—10月上旬,進入採摘季節,滿樹金黃,燦燦生輝。來觀光、遊玩、採摘的客人也為這豐收的景色增添了幾分熱鬧的氣氛。每年整個園區可為市場提供250萬公斤的優質鴨梨,滿足附近市場的需求。
不老屯鎮雲峰山

尋幽訪古雲峰山

雲峰山因是密雲縣誌中的“八景”之一而馳名都下。山前,有距今4100年前的古城池遺址,有十幾個州、郡、縣城的遺蹟。這裡曾是古戰場,唐代“安史之亂”再此結束。山上,有包括縣內第一座廟宇等十多座寺院,古人崖穴遺址,石峰峭壁上的摩崖石刻群稱為北京之最。還有與石刻相關的美麗傳說。山中特產皆為貢品,並得以清乾隆皇帝的詩歌讚譽。歷代名人雅士在雲峰山寫過許多婉轉優美、寓意深刻的詩篇,使這一名山更增添了壯麗奇妙的色彩。雲峰山位於北京密雲縣不老屯鎮燕落村北3公里處,距密雲縣城60公里。雲峰山古稱朝卷山,海拔675米。春則野花吐秀,滿谷幽香,百鳥歡唱;夏則流水潺潺,萬木蔥蘢,風清氣爽;秋則層層紅葉,如火似錦,艷若春花;冬則雪積蒼松,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四時之景,無不令人賞心悅目。

桃花盛景

桃花盛景亦稱雲峰桃花或庵畔桃花,是密雲縣“舊八景”之一,光緒八年縣誌載:“在石匣西北,地極清幽,山路迴環,清泉曲繞,當春令桃花盛開,尤為佳絕,時人比之武陵桃花源”。當時,每到桃花開放的季節,車如流水,人聲如潮,真可謂“小橋野店人爭席,縹緲松煙入午飲”。可見,古時觀賞“桃花盛景”的遊客,擠滿客店的情景。人們在觀賞桃花之餘,要到廟宇中去供奉佛祖,欣賞摩崖石刻的書法藝術和雲峰山十景,詩山泉水醫療疾。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詩句,其中?緦人孔法祖“雲峰桃花”詩云:好景迎人媚,行人目未停。波光明作練,山色翠為屏。鳥語云中樹,魚杴水上萍。余情收不盡,留說與丹青。雲峰山美景千年不衰,最近出版的新《密雲縣誌》雲,燕落村北的雲峰山風景區,是一處山清水秀,環境幽雅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風景區,山上有唐代建超勝庵,庵後有一天然花崗岩石洞,洞內塑有端莊的觀世音菩薩像,山上有唐代前後宮吏所提詩、字的摩崖石刻。人們在此植樹造林。每到春季,果花爭艷,漫山遍野,果花香 四溢,春風暖人心。和古時桃花盛景相比,更加綺麗多姿。

神宅仙居

世上名山僧占多。雲峰山孤峰突起,險峰難攀,竟然有十多出神宅和仙居。超勝庵,又稱朝卷安。建在雲峰山的高台上。南北長45米,東西寬32米,占地面積144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環山,風景宜人。該庵分前後兩進院落。前院有儀門三間,中間為山門過亭,門的兩側有泥塑彩繪的站馬、馬童座像。前院正殿三間為天王殿,內有泥塑四大天王像。通過天王殿旁的園門進入後院,正殿三間是大佛殿,又稱大雄寶殿。在大雄寶殿東西兩側牆上,均繪有五尊五方佛。

中國鄉鎮大全3

中國的鄉鎮很多,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密雲縣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