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韭菜

山韭菜

山韭菜,中藥名。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星韭的全草。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具有活血散瘀,祛風止癢之功效。《滇南本草》:“作菜食,能養血健脾,強筋骨,增氣力。連根搗汁,治跌打損傷,敷患處;根同赤石脂搗爛,曬乾為末,擦刀斧傷,生肌長肉,神效。此刀傷之聖藥也。”

基本信息

山韭菜山韭菜

基本信息

中藥名山韭菜
別名長生草、不死草、野韭菜、野麥冬、書帶草《滇南本草》,黑花野韭《中藥大辭典》,黑花韭(雲南)。
拼音shanjiucai
原植物AlliumwallichiiKunth
科屬分類百合科
藥用部位以植物的全草入藥。
功效分類祛瘀藥;止痛藥。[1][2]
附註植物描述,詳見詞條:多星韭

中藥藥性

性味歸經
味辛;甘;性平。[1]
功效主治
活血散瘀;祛風止癢。跌打損傷;槍傷;蕁麻疹;牛皮癬;漆瘡。[1]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1]
各家論述
⑴《滇南本草》:“作菜食,能養血健脾,強筋骨,增氣力。連根搗汁,治跌打損傷,敷患處;根同赤石脂搗爛,曬乾為末,擦刀斧傷,生肌長肉,神效。此刀傷之聖藥也。”
⑵《全國中草藥彙編》“拔異物,止癢。主治異物入肉,漆瘡,蕁麻疹,瘧疾,牛皮癬。”[1]黑花野韭。

藥材來源

品種考證
《滇南本草》云:“生山中,形似家韭,其葉稍大。”即指該種而言。[1]
藥材基源
為百合科植物多星韭AlliumwallichiiKunth的全草。[1][3]
產地溯源
產於西南及湖南、廣西、西藏等地。[1]

植物形態

山韭菜
多年生草本,高30厘米左右。鱗莖圓柱形,具纖維狀鱗毛。葉根生,狹線形,長5~20厘米,寬約0.3厘米,全緣。花莖從葉叢中抽出,傘形花序,頂生,花黑紫色。蒴果。
山韭菜山韭菜

生於山澗、荒坡草叢中。分布雲南等地。

採集

夏、秋採收。

性味

甘,平。

功用主治

散瘀止痛。作菜食可健脾養血,強筋壯骨。

選方

治跌打損傷,刀槍傷:鮮山韭菜搗爛敷患處。

配圖

山韭菜山韭菜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