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灣鎮

東灣鎮

東灣鎮位於奇台縣城西南部,天山山脈北麓,南與吐魯番、鄯善隔山相望,北與大泉塔塔爾鄉相接,東與奇台縣吉布庫鎮相鄰,西與吉木薩爾縣相連,總面積191.74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東灣鎮東灣鎮
東灣鎮位於奇台縣城西南部,天山山脈北麓,南與吐魯番鄯善隔山相望,北與大泉塔塔爾鄉相接,東與奇台縣吉布庫鎮相鄰,西與吉木薩爾縣相連,總面積191.74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距奇台縣城39公里,距烏市185公里,烏奇公路橫貫鎮境北側,全鎮有5個行政村,2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570人,其中農業人口9870人,主要居住有漢、維、回、、滿五個民族

鄉鎮概況

東灣鎮東灣鎮
鎮政府所在地距奇台縣城39公里,距烏市185公里,烏奇公路橫貫鎮境北側,全鎮有5個行政村,2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570人,其中農業人口9870人,主要居住有漢、維、回、蒙、滿五個民族。東灣鎮政府所在地位於烏奇公路以南15公里處,政府辦公大樓座落於東街北側,圍繞政府樓及十字路口,分布有8個村民小組,居民點道路均已開通,綠化良好,家家通有自來水;醫院文化中心、學校等15個機關單位及商店、餐館等服務行業分別分布在集鎮主街道兩側。

自然條件

東灣鎮 東灣鎮 東灣鎮

東灣鎮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無霜期平均為155天;受地形地貌的影響,全鎮形成三個不同區域:上山丘陵旱作河灌區,中部戈壁井河水混灌區和下部平原井灌區。東灣鎮的氣溫環境和自然條件特別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全鎮耕地面積8.6萬畝,主要種植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亞麻打瓜裸仁南瓜等。 林業資源豐富。 自2000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目前共退耕還林1.2萬畝。國家林業局黨組成員楊繼平、國家林業部森防站站長趙良平、測報處處長趙鐵良等領導曾多次來東灣鎮視察林業工程建設。以趙洪山為首的十幾戶農民致力於發展育苗業,現有面積85畝,樹種主要有榆樹、楊樹,樹苗銷往全疆各地。鎮域內還有仁用杏、鮮食杏、葡萄、金蓋酥梨、栗子等水果,因汁多味美而廣受歡迎;有冷香玫瑰、文冠果等優質原料。

經濟發展

東灣鎮 東灣鎮
路沿經濟發展迅速。位於S303省道沿線大泉村的村民在沿線從事修理、美發、餐飲等行業的有50多家。2005年由14戶農民自籌資金105萬元修建的兩層16間高檔商鋪現已投入使用。2006年,大泉村被確定為縣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後。2008年,計畫在大泉村沿路繼續修建12套高標準的商鋪,建成以大泉村為中心,富有少數民族特色的農畜產品交易、餐飲和加工維修、金融教育商業一條街。
在畜牧業發展上,綿羊早冬羔直線育肥和生豬養殖是東灣鎮的兩大特色,東灣鎮積極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觀念,發動農民開展直線育肥。目前共有育肥大戶21戶,全年育肥牛2189頭,育肥羊27508隻。生豬養殖成效顯著,現有養豬大戶21戶,其中飼養量300口以上的養殖戶9戶,飼養200口以上的飼養戶6戶,飼養100口以上的飼養戶10戶,飼養50口以上的飼養戶12戶。農業結構繼續最佳化。圍繞龍頭企業、畜牧業和市場繼續調優種植業結構,糧經草比為1:0.36:0.03,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2007年,預計可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6035萬元。種植業人均純收入2350元,二三產業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155元,畜牧業發展實現新突破,全鎮牲畜最高飼養量達到16.76萬頭(只),畜牧業產人均純收入2498元。

林業資源豐富。自2000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目前共退耕還林1.2萬畝。國家林業局黨組成員楊繼平、國家林業部森防站站長趙良平、測報處處長趙鐵良等領導曾多次來東灣鎮視察林業工程建設。以趙洪山為首的十幾戶農民致力於發展育苗業,現有面積85畝,樹種主要有榆樹、楊樹,樹苗銷往全疆各地。鎮域內還有仁用杏、鮮食杏、葡萄、金蓋酥梨、栗子等水果,因汁多味美而廣受歡迎;有冷香玫瑰、文冠果等優質原料。
農業結構繼續最佳化。圍繞龍頭企業、畜牧業和市場繼續調優種植業結構,糧經草比為1:0.36:0.03,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2007年,預計可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6035萬元。種植業人均純收入2350元,二三產業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155元,畜牧業發展實現新突破,全鎮牲畜最高飼養量達到16.76萬頭(只),畜牧業產人均純收入2498元。

旅遊資源

東灣鎮東灣鎮
旅遊業方面。2004年,實現招商引資項目1個,到位資金200萬元,對中渠村蘋果園渡假村進行全面改造,提升了服務檔次。2005年,實現招商引資項目1個,到位資金800萬元,在S303沿線中渠十八村處建成一座集加油、停車、住宿餐飲與一體的多功能加油站——光大加油站。2006年,爭取到項目性資金51萬元,新修白楊河村文化室,擴建鎮文化中心,為我鎮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國家投資600萬元修建根葛爾水庫,有效緩解水土矛盾。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投入資金70萬元,新修了獸醫站,建成生豬養殖小區,為我鎮畜牧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投入資金36萬元,新修了420平方米的綜合醫療用房,為農民看病提供了良好的就醫條件。

特色產業

東灣鎮仁用杏示範園
東灣鎮退耕還林工程

自2000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全鎮共完成退耕地造林12155畝,其中生態林占70%以上,樹種主要為榆樹、沙棗、紅柳、楊樹等,經濟林約占30%,樹種主要為仁用杏、鮮食杏、文冠果等。全鎮共有退耕戶142戶,分布在4個行政村20個自然村。
文冠果又名文冠樹、文官果、木瓜等,無患子科文冠果屬落葉喬木,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作為生物柴油原料的發展潛力極大。文冠果全身是寶。其木材堅硬質密,色澤棕褐,紋理美觀,抗腐性強,可製作家具。其果殼、葉子及木材的提取物有抗炎、改善記憶、防治心血管疾病、抗病毒、抗癌等功效,可製作醫藥。其葉子經加工可作一種健康的茶葉。但用途最大的部位應該是種子。文冠果種子率高,籽油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可作高級食用油,在工業上還可以生產潤滑劑、油漆、肥皂以及髮蠟。據東北師範大學等單位的研究,用文冠果籽油製取的生物柴油符合現行的優質生物柴油指標。文冠果種子作為能源利用有很多優勢,文冠果是我國北方惟一的木本油料樹種,分布廣,可栽培的面積大,果實採收容易,而且具有荒山綠化、水土保持、防風固沙

東灣鎮東灣鎮鑫源種豬
和觀賞等諸多生態功能。退耕還林大戶劉東建成文冠果示範園1個,文冠面積1000畝,2006年初步開始掛果。
仁用杏樹全身都是寶,它不僅是經濟效益高的乾果林,而且是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防護林。杏仁的營養價值很高,它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及鈣、磷、等多種礦物質,是上等的滋補品,也是食品工業的良好原料。帶殼的杏仁可製成開口杏(炒貨),杏仁可以加工成高級糕點、罐頭、杏仁粉、杏仁露、杏仁霜、杏仁茶、杏仁醬、杏仁豆腐、杏仁朱古力、五香杏仁和八寶杏仁菜等。杏肉可加工成杏脯、杏乾、杏飲料、果丹皮和杏醬等。杏核(殼)是燒制高級活性炭、炭條和炭黑的原料。杏仁中所含的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抗壞血酸等是極其珍貴的藥用物質,具有潤肺、散寒、驅風、止瀉、潤燥等功能,所以醫藥上常用杏仁作為治療支氣管炎、哮喘和喉炎等疾病的良藥。國際醫學界的研究還發現杏仁中含有維生素B17,可在人體內轉化成安息香酸和氰化物,能抑制和殺死癌細胞。該鎮共有仁用杏1400畝,2005年初步掛果,2007年預計產量可達5噸。
東灣鎮東灣鎮根葛爾水庫
東灣鎮鑫源種豬場
鑫源種豬場地處東灣鎮中渠村十七組,成立於1998年,2006年元月被自治區畜牧廳認定為自治區級種豬場、全疆首家民營種豬場。該廠從1998年至今先後投入資金800萬元擴建辦場,全場占地面積65000平方米,現代化封閉式圈舍7棟占地8000多平方米,高標準庫房9棟占地500平方米。2006年又投資80萬元,新建了10棟高標準圈舍,現已擁有產床40個,培育床40個,種豬1400多口,專業技術人員3名,僱工8人,年收入可達80萬元。

東灣鎮根葛爾水庫
東灣鎮根葛爾水庫位於東灣鎮西南7km根葛爾河出山口處,壩址處最低海拔高程1351m,地理坐標為東經89。18′30″,北緯43。45′32″,是一座山區攔河水庫。根葛爾水庫原設計庫容為160萬m3,壩高30m,水庫屬於小(I)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由攔河大壩和放水涵洞兩部分組成,無溢洪道。水庫目前控制灌溉面積0.8萬畝。奇台縣根葛爾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於2006年5月10日開工,2006年11月30日完工。根葛爾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工後,可控制灌溉面積0.8萬畝,緩解灌區的灌溉旱情,為灌區濟發展提供基本保證。

教育文化

東灣鎮中心學校是一所漢語授課的九年制學校,創建於1959年,歷經近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經幾代教師的不懈努力,由一個師生加起來不足20人的村辦學校發展成一個鎮級中心校。東灣鎮中心學校現有教學班17個,有學生653人,其中國中生255人,國小生398人,現有教職工50人,其中國中教師23人,國小教師27人。東灣鎮中心學校占地面積40畝,校舍建築面積4640平方米,有2700多平方米教學樓兩棟。

甘肅靖遠縣東灣鎮

東灣鎮甘肅靖遠縣東灣鎮
東灣鎮位於靖遠縣城東北部,東與平川區寶雞鎮、共和鎮接壤,南連烏蘭鎮,西臨黃河,與糜灘、三灘隔河相望,北靠平川區陡城鎮。因黃河由西而來至此轉北流去,呈彎形,又在縣城之東而得名--東灣。

東灣鎮總面積229.3平方公里,折合34.4萬畝,有效耕地4.464萬畝,現轄三合、大壩、瓜園、楊柳、砂梁、南頭、東灣、紅柳、滋泥水、馮園10個村,78個村民小組,1個銀三角社區,2個居民小組,10405戶,4.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721人,全屬漢族,全鎮人多地少,平均每平方公里196人。

東灣鎮政府駐地東灣村,距縣城15公里。解放前設鄉公所,1949年解放後,改為靖遠第三區區公所,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東灣人民公社,1963年體制調整為區公所,下轄6個小公社,1968年恢復東灣公社原稱,1989年由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鄉人民政府,2002年撤鄉建鎮,沿用至今。

全鎮自南到北為不規則長方形,天賜黃河谷底環境,氣候宜人,土地肥沃,黃河流經東灣24公里,有7個村處於黃河沿岸,地勢平坦,自流澆灌,3個村處於山谷地帶,土地寬闊,有地下水資源。屬大陸性溫帶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溫8.3℃,年平均降水量229毫米,多集中在秋季,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冬春季多風,夏季高溫乾燥。

在漫長的歲月中,東灣鎮歷經滄桑,幾度興衰,經濟建設的歷程艱難而曲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完善的水利設施,蘊育了東灣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優質稻米聞名遐邇,反季節蔬菜享譽隴上。逐步形成了水稻、蔬菜、養殖三大主導產業。

豐富充裕的黃河水資源,使東灣成了“魚米之鎮”。鎮水稻協會大力引進示範新品種,選育出了86XW—16、89JW—37、花—55等優良品種,並建立了瓜園良種繁育基地,每年可向外提供良種6萬公斤,現在,全鎮已發展有萬畝優質水稻生產基地,所產精米已獲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

東灣素有素有“蔬菜之鎮”之美譽,尤其是二代日光溫室蔬菜基地建設為東灣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蔬菜規模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蔬菜品種以茄子、辣椒、大白菜、蓮花白、西紅柿為主,近銷白銀三縣兩區,遠銷青海、四川、陝西、內蒙古、西藏、新疆、寧夏等地。東灣的日光溫室經過10年的發展,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面積達1萬畝,形成了4個千畝連片基地和三合無公害辣椒生產基地、大壩高科技示範園區。日光溫室以其明顯的產量和價格優勢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7年全鎮日光溫室總產量8000萬斤,產值近2億元,生產的茄子、辣椒和西甜瓜獲國家A級綠標認證。

東灣鎮地處城郊,緊連廠礦城市,鄉鎮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楊柳建材工業小區、水溝化工陶瓷小區、砂梁機械租賃小區、銀三角非公經濟集中區4個工業小區初具規模,主要生產磷肥、水泥、電石、各種陶瓷製品、各類機磚機瓦製品,2007年底,全鎮各類企業發展到228家,從業人員5600多人,總產值達3.4億元;商業、貿易、交通運輸發展迅速,現有個體商店280多家,飯館、理髮店、裁縫部60多處,蔬菜批發市場有三合、東灣兩處,位於國道109線路旁,全鎮流通活躍,經濟繁榮。

東灣鍾靈毓秀,風景秀麗,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法泉寺,位於楊稍溝紅山岔中,岩崖之下有水湧出,故名法泉寺,是靖遠古八景之一。該寺始建於隋唐之際,在宋代崇仁年間及明代景泰、嘉靖、萬曆年間均多次維修或重建。每年農曆四月八為傳統的廟會,這天,萬眾雲集,遊客如織,明人路升有“法泉地靈”詩云:

曾岩疊嶂倚天邊,路人煙霞見法泉,

萬斛珠璣隨地涌,清流晝夜白涓涓。

由於天災人禍、洞窟及建築物遭到毀壞,近年當地民眾自願募捐重建,保持了原有建築的風格特徵。法泉寺現有天橋一座,長30多米,橋上修建中樓亭,石獅4座,佛洞23個,大小佛像1030多尊。法泉寺雖為佛教道場聖地,染儒教先師孔子、道教先師老子的全身塑像與佛祖釋迦牟尼及弟子的全身塑像居於同一廟堂內,反映出“三教”融合的歷史文化現象。

東灣社會各項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城鄉低保、民政優撫等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教育、文化、衛生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相關詞條

中國鄉鎮大全3

中國的鄉鎮很多,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