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區

下城區

下城區地處杭州市城區中心,北依京杭古運河,南瀕秀麗的西子湖,西靠省委、省政府駐地、北靠市委、市政府駐地,東臨古城河貼沙河。總面積29.33平方千米 ,總人口52.61萬人(2010年),轄八個街道,區政府駐文暉路1號。

2011年,全區生產總值598.80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55.6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43.15億元。專利申請量4064件,專利授權量3293件。

2018年,入選中國城區100強。

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確認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下城區位於杭州市老城區中部 , 因地處故南宋皇城北,杭州習慣以北為下,而稱下城區。下城區歷史悠久。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境西北蕃衍生息。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滅楚置錢唐縣,下城為其北境,屬會稽郡。西漢元始四年(4)改錢唐為泉亭,下城為泉亭縣。東漢興武元年(25)複錢唐縣舊名,建武六年(30)錢唐縣併入餘杭縣,下城從之。隋開皇九年(589)“平陳廢郡割吳興,吳郡之地置杭州”,州轄錢唐、富陽、餘杭、於潛、鹽官、武康大縣,下城為錢唐縣。唐武德四年(621),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為錢塘,下城因之。後梁龍德二年(922),“吳越割錢塘、鹽官兩縣各半及富春縣之長壽、安吉二鄉置錢江縣”,下城為錢江縣。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8)吳越納土歸宗,翌年改錢江為仁和,下城自此為仁和縣歷宗元明德,達933年之久。

民國元年(1912)2月,廢杭州府並了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下城隸屬於杭縣,稱城區。十六年(1927)5月,劃杭縣所屬之城區、西湖、會堡、湖墅、塘、江乾六區置杭州市,十九年(1930)市劃十三個區,下城為第五、第六區,計轄11坊、162閭、1156鄰。三十四年(1945)抗戰勝利,市轄區劃為八個(三城區、五郊區)下城為第三區。翌年裁撤坊閭整編保甲,轄33保905甲。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6月建下城區。改革開放以來,城區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杭城新的商貿中心、金融中心、新聞中心、文體中心。下城區行政建制數度變遷,1997年杭州市區劃調整後,城區面積擴大到31.46平方公里,轄1個鎮6個街道。2004年8月,下城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石橋鎮、潮鳴街道辦事處、艮山街道辦事處建制,設立石橋、東新、文暉、潮鳴4個街道辦事處,保留天水、武林、長慶、朝暉街道區劃不變。

下城區 下城區

行政區劃

下城區 下城區

截至2013年末,下城區轄8個街道:武林街道、天水街道、朝暉街道、潮鳴街道、長慶街道、石橋街道、東新街道、文暉街道。

區域面積人口辦事處駐地
天水街道1.31平方千米3.89萬人武林新村104號
武林街道1.24平方千米4.79萬人中山北路觀巷47號
長慶街道1.39平方千米4.78萬人青春坊31幢
潮鳴街道1.98平方千米6.54萬人潮鳴苑16幢
朝暉街道3.03平方千米7.92萬人朝暉三區48幢
文暉街道5.48平方千米4.59萬人流水東苑3幢
東新街道7.3平方千米6.35萬人東新路435號
石橋街道9.73平方千米1.67萬人石橋路308號

地理環境

位置

下城區地處杭州市城區中心。西南瀕臨西子湖;東以貼沙河河道、滬杭 鐵路線與江乾區相間;西以環城西路、京杭大運河與西湖區、拱墅區相鄰; 北聯沈半路與拱墅區接壤;南抵慶春路與上城區隔街相望。

氣候

受東亞季風的影響,下城區形成了光、熱、水同季且配合良好的氣候特徵,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6.2℃,夏季平均氣溫為28.6℃,冬季平均氣溫為3.8℃,無霜期230天到260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43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在74%到85%之間。

水文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又被稱為大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連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河流。

上塘河

上塘河又名沈塘河,隋代時為江南運河南端的水道,自杭州施家橋起,流經臨平、許村、長安至鹽官止,全長48.3公里,行政區域包括杭州市下城區、江乾區、半山區、餘杭縣臨平區,海寧縣許村、長安及鹽官等鄉鎮。流域面積 414平方公里。

人口

2013年末,下城區戶籍人口405966人,按戶籍性質分,非農業人口405963人;按性別分,男性204468人,女性201498人。2013年全區人口出生率9.74‰,死亡率4.15‰,自然增長率5.59‰。

經濟概況

2013年,下城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2.84億元,同比增長25.56%,總量與增幅均創歷史新高。重點項目區領導聯繫、推進協調和進度督查制度取得明顯成效,148個年度重點計畫項目進展順利。開工創新創業新天地東方茂、捷運文化廣場站上蓋物業等項目35個,實現新開工面積136.08萬平方米;竣工燈塔商貿大樓、新華廣場等項目34個,竣工面積138.18萬平方米;實施政府投資項目36個,投資額3.53億元,其中城市基礎設施投資1.66億元。實現工業技改投資2.66億元,同比增長103.30%,增幅位列主城區第一位。  

2013年,下城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0億元,同比增長13.10%。特色街區建設成效明顯,武林夜市、孩兒巷嬰童街相繼開業,中國絲綢城、武林路時尚女裝街、紹興路汽車文化精品街區實現銷售額169.40億元。成功舉辦2013“浙江省金秋購物節”以及“天堂絲綢、武林衣秀”等促銷活動。成立武林中央商務區企業聯盟,引導企業跨界合作;推動企業創新行銷模式,鼓勵重點商貿企業建立電子商務平台、知名品牌開設商品體驗店和體驗專櫃;以武林微信服務上線為標誌的“智慧型武林”項目正式啟動。武林中央商務區榮獲“2013中國最具競爭力中央商務區”稱號。  

2013年,下城區共到位杭外資金146.45億元,同比增長3.89%,到位浙商項目資金53.08億元,同比增長3.44%。引進契約外資4.82億美元,到位外資2.45億美元。實現外貿出口18.39億美元,同比增長12.08%;離岸外包契約執行金額2.69億美元,同比增長134.74%。創新南北聯動招商方式,強化招商引資實績考核,初步形成產業、樓宇、科技多元招商格局。積極推進企業上市,一批科技型、新商業模式企業在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一批優質企業列為重點培育上市對象。與臨安的區市協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安排專項協作資金2300萬元,落實重點協作項目10個;對口幫扶貴州黎平、四川爐霍等地,共落實幫扶資金615萬元。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區)達41262元,比上年增長10.0%。  

2013年安排就業再就業專項資金3800萬元,加大就業創業的政策扶持,新增城鎮就業人數28754人,完成市目標121.84%。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6650人,完成市目標132.14%,其中安置就業困難人員7127人,完成市目標210.86%。發放失業人員創業小額擔保貸款300萬元,落實應屆高校畢業生實名制登記工作。加強社保擴面工作,養老保險參保淨增9413人,完成市考核指標144.82%,工傷保險參保淨增9145人,完成市考核指標157.67%,生育保險參保淨增9896人,完成市考核指標162.23%,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99.66%,居主城區前列。組織實施72153名企退人員的健康體檢,落實企退人員困難幫扶3423人。

科技事業

下城區 下城區

2013年成功認定為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首批浙江省創新型試點城區,順利通過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現場驗收和省科技強區覆核,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和杭州市區、縣(市)黨政領導科技進步考核優勝單位,成功認定為杭州市首批低碳城區試點單位。  

2013年創新中國產業園正式開園,園區入駐率達到85%,超過預定目標25個百分點。省級孵化器績效考核評為良好,獲獎勵經費40萬元。  

2013年全區科學素質成員單位達到44個,在冊科普志願者達到1524人,組織開展200多項科普活動,參與居民民眾7萬餘人次;鞏固科普農貿市場、科普公園、科普庭院、科普樓宇、科普老年食堂和科普超市六大科普場所,形成了社會化大科普的工作格局,新建2所科普館、國內首個3D列印科普體驗園——“凡達3D列印科普體驗園”。  

教育事業

2013年,新增東園嬰幼園刀茅園區、新華實驗幼托園新華園區。新增1所市特級幼稚園,全區等級幼稚園覆蓋率繼續保持100%。  

2013年,全年共開設158個培訓項目,完成中國小音樂等20個班的90學時集中研訓,並組織開展138個班的短項目研訓。  

旅遊景點

西湖文化廣場

環球中心,距市政府僅0.5公里,距西湖僅2公里,是耀江集團開發的甲級風範寫字樓。  

武林廣場

杭州傳統市中心,老牌商圈坐落於此。

武林路女裝街

杭州是國家重要的服裝生產基地,杭派女裝是主導,而武林路則是女裝的天堂。

陸游故居(下城區文史館)

位於孩兒巷98號。陸游是山陰人(今浙江紹興),曾長年寓居與此。

司徒雷登故居

美來華傳教士,原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的故居。司徒雷登是美國血統的中國人,生於杭州,杭州話說得非常地道,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和中美交流合作。因當年毛主席的《別了,司徒雷登》而被世人熟知。

紅樓(杭州城市建設展示館)

磚木結構歷史保護建築,因通體由紅磚建成而得名,原為浙江省杭縣地方法院。

現任領導

下城區委書記:劉穎任

浙江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