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學習立方體模型

三維學習立方體模型

三維學習立方體是歐洲學者費奧和博邁森提出的一個有效的學習立體模型.它反映的是管理技能中教與學的學習模式。因為此方法中含有實踐、交往、自主三方面的因素,正好可以構成一個正方體的八個頂點,所以被稱作三維學習立方體模型。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學習,還有助於我們對其它各類學習方法進行分析與比較。

內容

三維學習立方體模型 三維學習立方體模型圖解

三維學習立方體模型有三個軸,相對於空間中的坐標來說:

橫軸為實踐性。沿此軸越接近原點(A),則學習的內容越抽象化、概念化和理論化;

離原點越遠,則學習內容越具體化、可操作化、越具有套用導向性。

縱軸為交往性。沿此軸越接近原點(A),則學習越是個人獨立進行、與同事同學間隔離的;

反之,離原點越遠,則學習中與同事、同學間相互交往討論越多,採用形式必須是有組織的,如可建立班組制進行學習。

立軸為自主性。沿此軸越接近原點(A),則學習越是在教師或教學參考書嚴密監控與指導下進行的;

反之,離原點越遠,則無教師乃至書本指導而由學生自己去獨立摸索。

從實踐性、交流性與自主性三方面分析,尋找有效的管理教學方法。在企業開展培訓開發活動中,多以H點學習模型為主。

在培訓過程中應讓學員有更多的參與,使企業培訓必須強調實踐性,使學員在接受培訓後能較快地將所學到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工作中去。

意義

三維學習立方體模型三維學習立方體模型

三維學習立方體模型可以檢驗一種學習方法是否有效。

不過,由於管理者的具體情況不同,學習人員的素質差異,教學和培訓的內容不一,很難說明哪種模式最有效,只能根據具體情況找出最適合的模式。

例如,A模式在傳授知識上效率甚高,而C模式則更利於學員能力的培養。

應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條件等具體情況,也不排除採用幾個典型模型的混合運用的可能。

三維學習立方體模型可以有效地檢驗我們管理數學方法的效果

這個模型重要的地方在於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探索的方法,能讓人們從中學會根據自己的邏輯與現狀獨立地解決問題並做出決策

分析

三維學習立方體模型維學習立方體模型圖解

八個結點A、B、C、D、C、F、G、H正好代表了八種典型的教與學的模式。

在此模型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位於坐標原點的A點和與之沿立方體對角線相對應的另一頂點H。

A模式的特徵是結構式課堂講授,即教師要系統而又有條理地講解理論,學生聽、記。

H模式則相反,學習內容為某種實踐性很強的技巧,教師不參與或退居幕後,由學生們自己相互切磋討論。

至於其它B、C、D、E、F、G六個點,從坐標圖上我們很容易理解了。

比如說B點,即指實踐性很強,其餘兩方面很弱甚至沒有。

G點則是自主與實踐各占一半,而交往因素很微弱。遵循此三個維度,我們可以考查多種教學方法,比方說:案例討論課便是遵循H模式的.實驗性學習方法則側重於自主性的。

示例

三維學習立方體模型教學

前面案例教學法是遵循H模式的,為何這樣說,這還得從案例教學法本身找原因。

案例是指用一定的視聽媒介如文字、錄音錄像多媒體等所描述的客觀存在的真實情景。

它作為一種研究工具早已在社會科學的調研工作中得到廣泛運用。20世紀20年代起。哈佛商學院首先推出案例教學法用於管理教學。

案例用於教學具有三個特點:

首先,其內容應是真實的,不允許虛構。為了保密,有關人、單位地點名稱可改用或略去;

其次.教學案例中應包含一些與管理相關的問題,否則便失去了研究學習的價值

最後,教學案例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它的編寫與使用都是為某些既定的教學目的服務的。

基於案例的這三個特點,典型案例課的教學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一,個人學習。

二,小組討論。

三,全班的課堂討論階段。

個人學習是後兩個階段的基礎,學員必須首先認真自學。

小組討論則是一個重要的中間環節,它可以使學員間交流,集思廣益,還可以培養學員間溝通協調能力。全班集體討論則是大家的集體貢獻。

另外,對於有些大型綜合性案例,還要求每一個學員寫出書面分析報告。

延伸

三維學習立方體模型三維學習立方體模型

三維立體方培訓模型

利用三維立體方培訓模型有以下幾個作用:

一,開拓企業培訓方式設計思路

二,設計合適的培訓方式。

三,達到企業員工培訓的效果。

三維立體方培訓模型為企業員工培訓方式的設計開拓了廣闊的思維空間
所謂三維立體方培訓模型是從歐洲學者菲奧和波梅森提出的三維立體方學習模型的基礎上轉化過來的,菲奧和波梅森認為企業員工學習具有三個維度。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