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時代》[法國雕塑]

《青銅時代》[法國雕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青銅時代》,青銅,高1.74米,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於1876-1877年,現位於法國盧森堡公園。

基本信息

《青銅時代》《青銅時代》

雕塑作品《青銅時代》

英文名稱 The The Bronze Age

曾用名 戰敗者

英文名稱 The Vanquished

類型 雕塑

材料 青銅

創作地點 比利時

創作時間 1876-1877年

尺寸 1.74米高

現位於法國盧森堡公園。

基本簡介

《青銅時代》,青銅,高1.74米,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於1876-1877年,現位於法國盧森堡公園。

《青銅時代》原題為《愛的戰士》,雕像手中原來拿著棍子,後羅丹接受別人的建議,將雕像手中的棍子去掉,並將雕塑易名為《青銅時代》,羅丹的裸體男人被賦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現出人的憂慮、羞怯和敬畏感。

創作歷程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奧古斯特·羅丹懷著盲目的民族主義愛國之情應徵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無分文的羅丹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師卡里埃·貝勒斯的名字去賺錢,被人發現後趕出了工作室。一個也曾在貝勒斯工作室學習過的人,拉著他合夥作些傳統雕像賣錢。不久,羅丹對這一切感到厭惡,他想逃出來,想呼吸一點真正的藝術空氣。他用手中僅有的一點錢去了荷蘭和義大利,在那裡他為米開朗基羅所折服。在他心中醞釀已久的創作衝動終於爆發出來。他匆匆趕回了比利時,用了18個月的時間雕塑了一個男人體。他請一個身材優美的年輕士兵給他作模特兒。他把這個雕像做成左手拿著棍子,正在走動中,突然被眼前的什麼事怔住了,收住腳步,抬頭呆望著,右手揪著自己的頭髮,那樣子非常天真而自然。羅丹的裸體男人被賦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現出人的憂慮、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樣大小,羅丹最初把它命名為“被征服者”。

作品含義

青銅時代是繼石器時代之後的人類的早期階段,這個名字使雕塑具有了象徵人類的最初覺醒和擺脫蒙昧的深刻含義,雕塑家真實地塑造了一個勻稱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體,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脫一切束縛,開始發出內在的力量。

作品描述

雕塑家真實地塑造了一個勻稱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體,他的體態非常自然生動,左腿支撐全身,右腿稍彎曲,腳趾微微著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舉起,手扶在頭頂,使軀幹和四肢的肌肉隨之發生起伏變化。他的頭微向後仰,雙目合閉,好似即將從夢中醒來。整個姿態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諧,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脫一切束縛,開始發出內在的力量。

全身的輪廓結構不僅均勻、完美,並體現了精確的解剖知識。在展覽會上,《青銅時代》被評論界認為是用人體澆鑄而成的,一時間羅丹成了下流的騙子。羅丹向美術院提出抗議,美術院則派了五名雕塑家組成的評審團來到羅丹的工作室。羅丹沒有參照任何模特兒,當眾塑造了一個男性裸體。在這個即興創作的人像上,羅丹令人無可懷疑地表現了他那精確的解剖知識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無言地擊敗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攻擊。

作品賞析

《青銅時代》是羅丹依據真實人物塑造的男子裸體雕塑,手法寫實,以“青銅時代”為題,與石器時代、黑鐵時代的說法類似,象徵人類的啟蒙時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頭,面孔昂起作思索狀。右腿微微起步,似乎還不敢邁步,只能輕輕地踮起腳,作出欲邁步的恣態。他的眼睛似乎帶著朦朧的睡意,然而他的身體是伸展的。整個雕塑充滿了青春活力,如羅丹所說的“緩慢地從深深的夢鄉里甦醒”,意味著人類剛從蒙味、野蠻的狀態中解脫出來,逐漸具有清醒的意識,即將進入文明智慧時期。

背景故事

《青銅時代》《青銅時代》

1875年,羅丹開始創作這件著名的雕塑作品,準備將其送交沙龍展覽。“青銅時代”這一名字看似與這個裸體男人沒有關係,它實際上是指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與石器時代、黑鐵時代的說法類似。這個裸體男人正舒展身體,如羅丹所說的“緩慢地從深深的夢鄉里甦醒。”這一動作象徵著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開始。在這件作品的製作過程中,羅丹曾前往義大利,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的藝術風格對這件作品產生了影響。從這件作品開始,羅丹開始以人的形體來象徵某種文化意義。

《青銅時代》是羅丹在結束布魯塞爾的遊學時創作的作品。他想拿出一件打得響的作品,向人們證明"我是雕塑家了"。開始羅丹的構思比較簡單:一個傷兵,左手拄著棍子。一名叫AugustNeyt的佛拉芒士兵給他作了十八個月的模特。後來經朋友建議取消了多此一舉的棍子。雕像又幾次易名,曾叫過《森林人》,《被征服者》,《原始人》,《覺醒》等等,最後定為《青銅時代》,表現一個年輕人體魄完美健康,準備投身未知世界。

《青銅時代》展出後,因為它與真人非常相似,有人懷疑這種寫實手法所造成的逼真效果,指責這件作品一定是羅丹用真人澆鑄模子製作的。羅丹被迫拿出模特和雕像的照片為自己辯白。

三年以後,法國政府買下了這座雕塑。這座雕塑得到允許後共複製了27座,也有人說複製了150座,這個數字足以證明"青銅時代"的成功。

《青銅時代》的大小和真人一模一樣,一米八二的身高,美麗健壯的身體,令人驚嘆羅丹是怎么能用手揉捏出這樣一個完美的男性身軀,這樣的作品當然可以征服整個世界。

作品影響

《青銅時代》本是一個比古典主義更“古”的題材,羅丹卻擺脫了食古不化的學院派刻板方法,以寫實主義手法塑造了一個真實且有血有肉的形象。由於這座雕像與真人一樣大小,又十分逼真,當時曾引起了許多人對羅丹人體藝術的誤解。官方評審團斷定《青銅時代》是從模特身上模印下來的而拒絕展出。羅丹提出抗議,美術院只好派出評審團現場鑑定。羅丹沒有參照任何模特兒,當眾塑造了一個男性裸體。在這個即興創作的人像上,羅丹表現了他那精確的解剖知識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無言地擊退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攻擊。這場鬥爭也給羅丹帶來了更大的聲譽。

作者介紹

弗朗索瓦·奧古斯特·羅丹弗朗索瓦·奧古斯特·羅丹

弗朗索瓦·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羅丹(AugusteRodin)法國著名雕塑家。他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

羅丹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走路的人》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畫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羅丹主要作品有:《傷鼻的男子》(1864)、《青銅時代》(1876)、《聖約翰的說教》(1878)、《地獄之門》(1880-1917)、《亞當》(1880)、《夏娃》(1881)、《加萊義民》(1884-1886)、《吻》(1886)、《巴爾扎克》(1897)、《雨果》(1897)。他的代表作《地獄之門》共186個形體,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獨立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

作品評論

在展覽會上遭到失敗後,范·拉斯布爾鼓勵他,建議羅丹把那根棍子取消,並改名為《青銅時代》。應該說這個名字是很貼切的,它重新為雕像賦予了深意。它表現了人類從原始社會中過渡到青銅時代,它象徵著“人類黎明”或“人類的覺醒”。雕塑家真實地塑造了一個勻稱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體,他的體態非常自然生動,左腿支撐全身,右腿稍彎曲,腳趾微微著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舉起,手扶在頭頂,使軀幹和四肢的肌肉隨之發生起伏變化。他的頭微向後仰,雙目合閉,好似即將從夢中醒來。整個姿態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諧,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脫一切束縛,開始發出內在的力量。全身的輪廓結構不僅均勻、完美,並體現了精確的解剖知識。

在展覽會上,《青銅時代》被評論界認為是用人體澆鑄而成的,一時間羅丹成了下流的騙子。羅丹向美術院提出抗議,美術院則派了五名雕塑家組成的評審團來到羅丹的工作室。羅丹沒有參照任何模特兒,當眾塑造了一個男性裸體。在這個即興創作的人像上,羅丹令人無可懷疑地表現了他那精確的解剖知識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無言地擊敗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攻擊。

盤點著名的雕塑作品

雕塑是指以立體視覺藝術為載體的造型藝術。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雕塑作品中不僅有美,更有無盡的現實意義,讓我們來盤點那些著名的雕塑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