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萊義民》

《加萊義民》

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於1884-1886年,現存法國加萊市。 群像富有戲劇性地被排列在一塊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這六個義民的造型各自獨立,然而其動勢又相互聯繫著。組雕是一個整體,是一種充滿著可歌可泣的義舉形象的整體。羅丹以徹底逼近真實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銳的心理刻畫和強烈的性格表現在震撼著人民的心。

概述

《加萊義民》《加萊義民》

加萊義民,青銅,208.5×239×190.5厘米,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於1884-1886年,現存法國加萊市。

1884年,當羅丹正埋頭於《地獄之門》的創作時,加萊市當局邀請他製作一座忠魂碑。義民赴難這一事件,源出於法國的歷史年鑑:14世紀百年戰爭時期,英國軍隊即將攻陷法國的加萊市,加萊市被英軍圍困將近兩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經過雙方的談判,英王愛德華三世提出殘酷的條件:加萊市必須選出六個高貴的市民任他們處死,並規定這六個人出城時要光頭、赤足、鎖頸,把城門鑰匙拿在手裡,才可保全城市。這是法國人民永難忘懷的歷史悲劇。加萊市本要求羅丹製作義民中的一個,但羅丹了解到歷史後,答應只收一個雕像的報酬而塑造六個雕像。

《加萊義民》分為兩組,前邊三個一組,後邊三個一組,他們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間一個頭髮稍長,眼睛向下凝視的,是最年長,最有聲望的歐斯達治,他邁著沉著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遲疑和恐懼,他那剛毅的神情,顯示了他內心的強烈悲憤與犧牲的決心。由於他的堅強,鼓動著其餘的人。最右邊站立的一個稍為年輕的人,皺起的雙眉和緊抿的嘴流露著悲憤,兩手緊握著城門鑰匙,他茫然望著前方,似乎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在心中無聲地抗議著。右邊第三個義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雙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驅散惡夢,但仍不能避開這個悲劇的命運。左邊第二個,內心表現出無比的憤怒,那舉手向天的手勢,不是祈禱,而是對上帝未能主持正義的譴責。他目光向下凝視,半開著的口似乎要說著什麼。他身邊的一個義民,年紀較輕,他似乎被迸發出的愛國熱情所衝動,但由於想到轉瞬間將離開人世,不免引起生離死別的悲憤情感,他蹙起眉頭,攤開雙手,表示無可奈何的神態。在他們身後的一個義民,兩手抱頭,陷入無比的痛苦之中。雖然後面的三個義民沒有前面的那么堅定勇敢,但他們仍然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犧牲,這種壯舉同樣值得尊敬。

詳細介紹

加萊義民加萊義民

1886年,羅丹的又一件輝煌的英雄紀念碑組雕《加萊義民》完成了。這座群像組雕標誌著他的現實主義藝術的傑出成就。1884年,羅丹正埋頭於《地獄之門》的創作時,接到加萊城一位朋友的來信,信上說該城正籌劃建立一座忠魂碑,擬請他製作雕像。羅丹異常興奮地接受了加萊市這一委託。內政部準備在全國範圍內出售1法郎1張的彩票,以此來籌集45000法郎,作為製作雕像的資金,並決定把鑄像豎立在加萊城裡。

羅丹在這尊組雕上的不朽貢獻,是首次注意了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表現。

本來加萊市政當局只要求羅丹製作義民之中一個叫歐斯達治•德•聖彼爾的烈士像。羅丹研究了歷史,發現當時為拯救全城生命而被處絞刑的義民,除歐斯達治外還有五人,於是他決定塑造一組六個義民在交出城門鑰匙走向斷頭台時的情景。經與市政當局再三協商,羅丹接受了只收一個像的報酬但塑造六個像的協定。義民赴難這個事件,源出於法國的歷史年鑑:14世紀百年戰爭中,英王愛德華三世圍攻加萊市,加萊城被英軍圍困近兩年,人們因飢餓而發生恐慌,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後經過談判,雙方媾和,英方提出媾和的條件是,加萊城內必須選出六個高貴的市民任他們處死,並規定這六人出城時要光頭,赤足,鎖頸,把城門鑰匙拿在手裡。訊息傳出後,全城一片緘默。只有歐斯達治和另外五個義士挺身而出,願為全城人民的安全作自我犧牲。羅丹選擇了義士們按照敵人的條件穿戴好,準備朝城外走去時的一瞬間,塑造了這一組雕。

《加萊義民》組雕上共有六尊雕像,前邊三個一組,後邊三個一組,他們身材相似,都站立著,中間一個頭髮稍長,眼睛向下凝視的,是最年長,最有聲望的歐斯達治,他那剛毅的神情,顯示了他內心的強烈悲憤與犧牲的決心。左邊站立的一個緊閉雙唇,兩手緊握城門鑰匙,顯得情緒激動,為拯救市內民眾,他視死如歸,步子走得十分堅定。右邊的一個身體轉向右側,略微抬起右手,似乎在對旁邊的人說著什麼,或鼓勵對方在死亡面前抬起頭來。後邊一個兩手抱頭,陷入無比的痛苦之中。另一個年紀較輕的,用手遮住眼睛,眉宇間流露出對死亡的恐怖。最後一個人最年輕,顯得情緒有點躊躇,表現出一種無可奈何的不安。群像富有戲劇性地被排列在一塊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這六個義民的造型各自獨立,然其動勢又相互聯繫著。組雕是一個整體,是一種充滿著可歌可泣的義舉形象的整體。

當時,市政當局看了《加萊義民》的草稿,認為感情過於悲痛,希望羅丹修改。但羅丹不滿足於通常作英雄紀念碑的慣例,他力圖再現當年事件的真相,把人物真實的內心世界告訴後代人民,因此沒有作大的修改。後來由於資金不足,一再拖延,直到十年後的1895年,這座組雕才在加萊市的里席爾廣場上正式揭幕。由於台座很低,按羅丹的要求,雕像直接安放在廣場地面上,於是六個義士就象當年在街上行走時一樣,對人民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可是組雕問世後,羅丹的藝術再次導致社會的激烈爭論。這說明一個有創造性的偉大藝術家,其藝術道路上的每邁一步都會遭到保守勢力的非難。儘管如此,《加萊義民》在現實主義藝術史上的地位,仍是不可動搖的。

有人說,羅丹的藝術在現實主義範圍內是特殊的,它不是一種純粹的學派,他的榮譽遲遲到來也就在此。可是《加萊義民》卻向我們提示:羅丹那種徹底逼近真實和深入探索的精神,那尖銳的心理刻畫和強烈的性格表現在震撼著人們的心。這件作品不論就其結構,或就其對紀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對英雄人物的闡述,都具有革新的意義,顯示了羅丹藝術的光輝不凡。

以十年辛勞塑造成的《加萊義民》組雕,將永遠成為羅丹的紀念碑!雕像製作的年代為1884~1886年;青銅鑄件尺寸為208.5×239×190.5厘米,現在法國加萊市。

背後的故事

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爆發後,法軍節節敗退。1347年8月,英王愛德華三世指揮大軍在克雷西大敗法軍,受傷的法王腓力六世率領殘軍落荒而逃。英軍乘勝追擊,北上包圍了港口城市加萊,斷絕了進城的糧草。加萊人奮勇抗戰,拚死守城,但是腓力六世不願派兵增援。在堅持了11個月後,彈盡糧絕的加萊人被迫乞降——加萊市長約翰·德維耶納(JohndeVienne)爬上城垛舉起了英國國旗。

加萊人乞降,終於讓愛德華三世鬆了口氣,不禁竊喜,便派他的手下沃爾特·曼尼和巴西特前往恰談.約翰·德維耶納對他們說:“尊敬的先生,你們是非常勇敢的騎士,應該知道我們是作為法王的臣民,奉旨守衛這座城市,我們已經竭盡全力了。沒有得到增援的希望,我們已陷入絕境;如果你們的主人,仁慈的國王,不憐憫我們,我們必定飢餓而死。因此,我懇請你們在你們國王面前為我們求情,請他同情同情我們,給我們一條生路;我們願意交出這座城市及其所有的一切。”加萊自古就是海盜的根據地,英國商船常遭掠奪,英王一直對加萊人有很深的敵意。這次圍困加萊,不僅軍事上損失慘重,而且惹得國內怨聲載道,軍隊差點還發生譁變。因此,愛德華三世並不想輕易放過加萊人,要好好羞辱他們一番。他提出:“如果加萊市長讓六名有聲望的加萊市民身著襯衣,光頭赤腳,頸套繩索,帶著加萊城門的鑰匙前來,並任由我們處置,其他人則可饒恕。”約翰·德維耶納來到市場,敲響了集合的鐘聲,全城男女老少蜂擁而至。他向市民宣布了英國人提出的條件。聽罷這種屈辱的條件,人們無不悲傷和絕望,就連市長也泣不成聲。不一會兒,尤斯塔斯·德·聖皮埃爾,全市最富有的市民,站起來說:“先生們,如果我們本來能找到辦法使市民不因飢餓而大量喪生,我們卻沒有去做,那將是最大的遺憾;如果我們能夠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在吾主耶穌基督眼裡也將是值得稱道的。如果我的犧牲能拯救我的同胞,我願成為六人中的第一個。”尤斯塔斯話音剛落,人們全體起立,向他表示敬意。接著,富有而又受人尊敬的約翰·戴爾站起身說,他願意成為第二個。此後,又有四人相繼報名。
悲痛欲絕的市民護送六位勇士到了城門口,約翰·德維耶納帶著他們六人出了城。他對沃爾特·曼尼說:“作為加萊市長,在市民的同意下,我把這六人交給你;我向你發誓,他們過去、現在都是加萊最富有、最受人尊敬的居民。我懇求你哀求你們的國王不要處死他們。”

當六人由沃爾特·曼尼帶到愛德華三世面前後,他們雙腿下跪,雙手高舉,說道:“英武無比的國王,在您面前的是六位加萊市民,我們都是富有的商人,給您帶來了城門的鑰匙。我們完全遵照您的意願投降,是為了拯救饑寒交迫的加萊市民。因此,懇求仁慈的國王慈悲為懷,寬恕我們吧。”

目睹此情此景,在場的所有男爵、騎士、護衛無不流下了同情的淚水。愛德華三世怒目而視,命令砍下六人的頭。在場的所有人乞求國王慈悲為懷,寬恕他們,可是國王根本不聽。這時,沃爾特·曼尼力諫道:“仁慈的陛下,請息怒。陛下有偉大而高尚心靈的美譽,不能因此事而受損,陛下也不要因此事讓他人鄙視。如果陛下處死了這六位令人尊敬的人,全世界會說陛下殘酷無情,因為他們是自願向仁慈的陛下投降,是為了拯救他們的同胞。”愛德華三世還是無動於衷,說道:“朕意已決。”並下令處死他們。

這時,身懷六甲的王后親自下跪,淚流滿面地哀求說:“仁慈的陛下,既然我冒著千難萬險渡海來看陛下,我以前從未求過陛下什麼事,現在我懇求陛下,為了仁慈的聖母瑪麗亞之子耶穌基督,為了陛下對我的愛,寬恕這六個人,以作為陛下送給我的禮物吧。”國王看著王后,沉默良久,然後說道:“喔,親愛的,朕真希望你在別處而不是在這裡;既然你以這種方式求朕,朕怎么能拒絕;就把他們交給你吧,由你全權處置。”王后把這六位市民帶到她下榻處,讓人解開套在他們頸上的繩索,給他們換上新衣服,為他們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然後,給他們每人六個金幣,由護衛送他們安全離開了營地。

六位義民英勇赴難的精神感動了整個加萊市,被市民奉為加萊的城市英雄。他們的故事也一代一代地被人們傳頌。1884年,為了紀念這六位義民,加萊市市長邀請雕塑家羅丹製作一座忠魂碑。羅丹興奮地接受了這一任務,創作了不朽的《加萊義民》群雕。這組雕像於1895年揭幕,如今仍矗立在加萊市的里席爾廣場。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一次投降,一次屈辱的投降,這六人代表加萊屈辱地投降,怎么能算義民?但是,我們也不能說只有那些寧死不屈者才是真英雄吧。投降不是好事,是屈辱,卻也不應一味反對。如果是竭盡全力仍不敵而降,又有什麼可值得指責的呢?再說,中國不是還有句老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盤點著名的雕塑作品

雕塑是指以立體視覺藝術為載體的造型藝術。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雕塑作品中不僅有美,更有無盡的現實意義,讓我們來盤點那些著名的雕塑作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