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卡

顯示卡

顯示卡又稱顯示器適配卡,顯示卡都是3D圖形加速卡。它是是連線主機與顯示器的接口卡,作用是控制顯示器的顯示方式。在顯示器里也有控制電路,但起主要作用的是顯示卡。從匯流排類型分,顯示卡有ISA、VESA、PCI、AGP、PCI-E五種。PCI顯示卡已非常普遍,廣泛套用於486和586電腦;比較高檔一些的是AGP顯示卡,Pentium II類的電腦多數都使用AGP的顯示卡。顯示卡的作用是在CPU的控制下,將主機送來的顯示數據轉換為視頻和同步信號送給顯示器,最後再由顯示器輸出各種各樣的圖像。

基本信息

作用

顯示卡顯示卡
顯示卡又稱顯示器適配卡,顯示卡都是3D圖形加速卡。它是是連線主機與顯示器的接口卡。其作用是將主機的輸出信息轉換成字元、圖形和顏色等信息,傳送到顯示器上顯示。顯示卡插在主機板的ISA、PCI、AGP擴展插槽中,ISA顯示卡現已基本淘汰。也有一些主機板是集成顯示卡的。

每一塊顯示卡基本上都是由“顯示主晶片”,“顯示快取”(簡稱顯存),“BIOS”,數字模擬轉換器(RAMDAC),“顯示卡的接口”以及卡上的電容、電阻等組成。多功能顯示卡還配備了視頻輸出以及輸入,供特殊需要。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大多數顯示卡都將RAMDAC集成到了主晶片了。

發展簡史

顯示卡顯示卡
1981年,IBM推出了個人電腦時,它提供了兩種顯示卡,一種是"單色顯示卡(簡稱MDA),一種是“彩色繪圖卡”(簡稱CGA)。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MDA是與單色顯示器配合使用的,它可以顯示80行×25列的文字,CGA則可以用在RGB的顯示屏上,它可以顯示的圖形和文字資料。1982年,IBM又推出了MGA(MonochromeGraphicAdapter),又稱HerculesCard(大力士卡),除了能顯示圖形外,還保留了原來MDA的功能。當年不少遊戲都需要這款顯示卡才能顯示動畫效果。而當時風行市場的還有Genoa公司做的EGA(EnhancedGraphicsAdapter),即加強型繪圖卡,可以模擬MDA和CGA,而且可以在單色螢幕上一點一點畫成圖形。EGA解析度為640×350,可以產生16色的圖形和文字。
1997年是3D顯示卡初露頭腳的一年,而1998年則是3D顯示卡如雨後春筍激烈競爭的一年。1998年的3D遊戲市場風起雲湧,大量更加精美的3D遊戲集體上市,從而讓用戶和廠商都期待出現更快更強的顯示卡。在Voodoo帶來的巨大榮譽和耀眼的光環下,3Dfx以高屋建瓴之勢推出了又一划時代的產品:Voodoo2。Voodoo2自帶8Mb/12MbEDO顯存,PCI接口,卡上有雙晶片,可以做到單周期多紋理運算1998年雖然是Voodoo2大放異彩的一年,但其他廠商也有一些經典之作。MatroxMGAG200在繼承了自己超一流的2D水準以外,3D方面有了革命性的提高,不但可以提供和Voodoo2差不多的處理速度和特技效果,另外還支持DVD硬解碼和視頻輸出,並且獨一無二的首創了128位獨立雙重匯流排技術,大大提高了性能,配合當時相當走紅的AGP匯流排技術,G200也贏得了不少用戶的喜愛。1998年的一個悲劇英雄是來自王者S3的野人系列Savage系列顯示卡,Savage3D採用128位匯流排結構及單周期三線性多重貼圖技術,最大像素填充率達到了125MPixels/s,三角形生成速率也達到了每秒500萬個。通過S3新設計的AGP引擎和S3TC紋理壓縮技術,支持Direct3D與OpenGL,最大顯存容量可達8MBSGRAM或SDRAM,支持AGP4×規範。在2000年,nVidia開發出了第五代的3D圖形加速卡---Geforce2,採用了0.18微米的工藝技術,不僅大大降低了發熱量,而且使得GeForce2的工作頻率可以提高到200MHz。2001年以後,顯示卡市場演變為nVidia與ATI兩雄爭霸的局勢。nVidia方面,憑藉剛剛推出的Geforce3系列占據了不少市場,Geforce3,Ti500,Geforce2Ti和Geforce3Ti,GeforceMX分別定位於高中低三線市場。
2002年,nVidia與ATI的競爭更加白熱化。為鞏固其圖形晶片市場霸主地位,nVidia推出了Geforce4系列,分別為GeForce4Ti4800,GeForce4Ti4600,GeForce4Ti4400,GeForce4Ti4200,GeForce4MX460,GeForce4MX440和GeForce4MX420。GeForce4Ti系列無疑是最具性價比的,其代號是NV25,它主要針對當時的高端圖形市場,是DirectX8時代下最強勁的GPU圖形處理器。晶片內部包含的電晶體數量高達6千3百萬,使用0.15微米工藝生產,採用了新的PBGA封裝,運行頻率達到了300MHz,配合頻率為650MHzDDR顯存,可以實現每秒49億次的採樣。GeForce4Ti核心內建4條渲染流水線,每條流水線包含2個TMU(材質貼圖單元)。
2003年的顯示卡市場依舊為nVidia與ATI所統治。nVidia的GeforceFX5800(NV30)系列擁有32位著色,顏色畫面有質的提高,在此基礎上推出的GeForceFX5900,提高了電晶體數,降低了核心頻率與顯存頻率,改用了256BITDDR以提高了顯存頻寬。後半年還推出了GFFX5950/5700系列,以取代GFFX5900/5600。而ATI推出了RADEON9800/pro/SE/XT,憑藉其超強的性能以及較低價的售價,再次打敗GeForceGX5800。這一年市場上的主流產品還有GFFX5600,GFFX5200和RADEON9600和RADEON9200。
2004年是ATI大放異彩的一年,不過其最大的功臣卻是來自於面向中低端的Radeon9550。這款2004年最具性價比的顯示卡,讓ATI在低端市場呼風喚雨。R9550基於RV350核心,採用0.13微米製程,核心頻率為250MHz,顯存頻率為400MHz,4條渲染管道,1個紋理單元,同時兼容64bit和128bit。
這款產品是9600的降頻版,但是通過改造,都可以變成R9600,性價比極強。而老對手的nVidia卡方面,卻只推出了一款新品GFFX5900XT/SE,與R9550處於同一競爭線的5200,5500與5700LE系列,雖然性能不錯,但價格卻沒有優勢,被R9550徹底打敗。
2005年,PCI-E平台已漸漸為普通用戶所了解和接受。顯示卡也逐漸進入到PCI-E平台的時代。nVidia的Geforce6200系列,6600系列,6800系列,與之對應的ATI的X300系列,X700系列,X800系列,讓整個顯示市場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就像AGP取代PCI一樣,PCI-E接口代替AGP接口的趨勢不可避免。而處於交接時代,AGP或者PCI-E,消費者也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

工作原理

顯示卡處理圖像數據的過程

1、CPU → 顯示卡

顯示卡顯示卡
CPU將有關作圖的指令和數據通過匯流排傳送給顯示卡。對於現代顯示卡,由於需要傳送大量的圖像數據,因而顯示卡接口在不斷改進,從最早的ISA接口到PCI、流行的AGP接口,以及正在普及的PCI-E接口,其數據吞吐能力不斷增強。

2、顯示卡內部圖像處理

GPU根據CPU的要求,完成圖像處理過程,並將最終圖像數據保存在顯存中。

3、最終圖像輸出

對於普通顯示卡 ,RAMDAC從顯存中讀取圖像數據,轉換成模擬信號傳送給顯示器

對於具有數字輸出接口的顯示卡,則直接將數據傳遞給數字顯示器

GPU的角色

GPU是顯示卡的核心部件,它負責大量的圖像數據運算和內部的控制工作。

GPU是否強大,直接影響到顯示卡圖像加速的性能。它所負責的圖像運算有: 2D圖像加速:{{{1}}}

3D圖像加速:GPU根據3D數據生成多邊形,並進行貼圖/渲染/光照/霧化等計算,以及Z-Buffer遮擋計算。在先進的GPU中,有多條流水線進行3D處理,因而具有強勁的性能。
GPU的加速功能可以通過支持程式打開(例如Windows的DirectX),從而分擔CPU的計算工作,提高整台電腦的性能。若圖形加速功能未打開,則電腦CPU必須承擔所有圖像生成所需的計算。

GPU的控制程式存放在顯示卡BIOS中,著名顯示卡廠商都提供顯示卡BIOS數據和升級程式。通過刷新顯示卡BIOS,可以使顯示卡具有更強的處理能力並消除舊版的缺陷。

類型

顯示卡顯示卡

按照接口類型可以分成ISA、PCI、AGP、PCI Express等幾種接口,按照適用類型可以分為普通和專業用顯示卡,按照使用的不同電腦還可以分為筆記本和台式機的顯示卡。

接口類型是指顯示卡與主機板連線所採用的接口種類。顯示卡的接口決定著顯示卡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的最大頻寬,也就是瞬間所能傳輸的最大數據量。不同的接口決定著主機板是否能夠使用此顯示卡,只有在主機板上有相應接口的情況下,顯示卡才能使用,並且不同的接口能為顯示卡帶來不同的性能。

目前各種3D遊戲和軟體對顯示卡的要求越來越高,主機板和顯示卡之間需要交換的數據量也越來越大,過去的顯示卡接口早已不能滿足這樣大量的數據交換,因此通常主機板上都帶有專門插顯示卡的插槽。假如顯示卡接口的傳輸速度不能滿足顯示卡的需求,顯示卡的性能就會受到巨大的限制,再好的顯示卡也無法發揮。顯示卡發展至今主要出現過ISA、PCI、AGP、PCI Express等幾種接口,所能提供的數據頻寬依次增加。其中2004年推出的PCI Express接口已經成為主流,以解決顯示卡與系統數據傳輸的瓶頸問題,而ISA、PCI接口的顯示卡已經基本被淘汰。

普通顯示卡

普通顯示卡就是普通台式機內所採用的顯示卡產品,也就是DIY市場內最為常見的顯示卡產品。之所以叫它普通顯示卡是相對於套用於圖形工作站上的專業顯示卡產品而言的,。普通顯示卡更多注重於民用級套用,更強調的是在用戶能接受的價位下提供更強大的娛樂辦公遊戲多媒體等方面的性能;而專業顯示卡則強調的是強大的性能、穩定性、繪圖的精確等方面。目前設計製造普通顯示卡顯示晶片的廠家主要有NVIDIA、ATI、SIS等,但主流的產品都是採用NVIDIA、ATI的顯示晶片。

專業顯示卡

專業顯示卡是指套用於圖形工作站上的顯示卡,它是圖形工作站的核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圖形工作站上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CPU。與針對遊戲、娛樂和辦公市場為主的消費類顯示卡相比,專業顯示卡主要針對的是三維動畫軟體(如3DS Max、Maya、Softimage|3D等)、渲染軟體(如LightScape、3DS VIZ等)、CAD軟體(如AutoCAD、Pro/Engineer、Unigraphics、SolidWorks等)、模型設計(如Rhino)以及部分科學套用等專業套用市場。專業顯示卡針對這些專業圖形圖像軟體進行必要的最佳化,都有著極佳的兼容性。

普通家用顯示卡主要針對Direct 3D加速,而專業顯示卡則是針對OpenGL來加速的。OpenGL(Open Graphics Library開放圖形庫)是目前科學和工程繪圖領域無可爭辯的圖形技術標準。OpenGL最初由SGI公司提出,在Win95、98及Windows NT/Windows 2000中均得到支持。OpenGL注重於快速繪製2D和3D物體用於CAD、仿真、科學套用可視化和照片級真實感的遊戲視景中。它是一個開放的三維圖形軟體包,它獨立於視窗系統和作業系統,能十分方便地在各平台間移植,它具有開放性、獨立性和兼容性三大特點。

專業顯示卡在多邊形產生速度或是像素填充率等指標上都要優於普通顯示卡,同時在調整驅動程式以及提供繪圖的精確性方面也要強很多。與普通顯示卡注重的生產成本不同,專業顯示卡更強調性能以及穩定性,而且受限於用戶群體較少,產量很小,因此專業顯示卡的價格都極為昂貴,不是普通用戶所能承受的。

目前專業顯示卡廠商有3DLabsNVIDIAATI等幾家公司,3DLabs公司主要有“強氧(OXYGEN)”和“野貓(Wildcat)”兩個系列的產品,是一家專注於設計、製造專業顯示卡的廠家。NVIDIA公司一直在家用顯示卡市場的中堅力量,專業顯示卡領域是近幾年才開始涉足,但憑藉其雄厚的技術力量,其Quadro系列顯示卡在專業市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ATI公司同樣也是涉足專業顯示卡時間不長,它是在收購了原來“帝盟(DIAMOND)”公司的FireGL分部後,才開始推出自己的專業顯示卡,目前FireGL同樣也有不俗的表現。市場還有艾爾莎麗台公司也在生產專業顯示卡,但其並不自主開發顯示晶片,而都採用上面三家公司的顯示晶片,生產自有品牌的專業顯示卡。

目前筆記本顯示卡主要有獨立與集成兩種。

ATI系列

顯示卡顯示卡
ATI一直是筆記本電腦顯示晶片的霸主,大多數筆記本電腦均採用ATI Mobility Radeon系列顯示卡。此產品與nVIDIA的Geforce GO系列在設計出發點上有所不同,主要針對筆記本電腦的特點,在不提高功耗的前提下最佳化3D性能。雖然ATI Mobility Radeon不支持硬體T&L,在3D性能上要略遜於Geforce GO系列,但它的功耗只有2.2W,並且帶有類似Intel筆記本專用CPU的SpeedStep節能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根據用電情況選擇核心頻率和電壓。

由於以前筆記本主要套用於商業領域,至於筆記本顯示卡在娛樂,特別是3D遊戲方面的欠佳表現,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太多注意。人們更關心它的功耗和2D性能,似乎筆記本電腦天生就與3D遊戲無緣。隨著筆記本電腦的功能不斷強大,以及套用領域的擴大,家庭用戶成為了筆記本電腦的龐大消費群體,這樣一來,提高筆記本顯示卡3D性能也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最新推出的ATI Mobility Radeon Graphics已經可以達到主流的台式機顯示卡的水平。Mobile Radeon擁有台式機專用Radeon絕大多數的特性,並且在主機板上集成了64M DDR顯存。完善的2D效果和超強3D水平試得它已經成為高端筆記本的首選顯示卡。

nVIDIA系列

作為顯示卡晶片王者的nVIDIA順應潮流,推出了多面手型的Geforce GO系列顯示晶片,這也是nVIDIA推出的移動顯示晶片。眾所周知nVIDA在台式機顯示卡中以優越的3D效果已經是廣大用戶的首選。Geforce GO系列的架構與Geforce系列相同,只是在MX的基礎上降低了頻率和功耗,Geforce GO系列的核心頻率和顯存頻率雖然Geforce系列比要低一些,但遠遠超出了ATI Mobility Radeon。打破了筆記本不適合玩遊戲的說法。

而Geforce GO搭配的顯存有SDRAM和DDR兩種,最多支持64/128位 64M顯存,最大頻寬2.6GB/S。將DDR技術套用在筆記本電腦的顯示卡中,可以算是一種飛躍了。Geforce GO系列還支持硬體的T&L,使3D遊戲表現得更加精彩。但是Geforce GO系列的功耗十分驚人,2.8W算是目前筆記本顯示卡晶片的最高記錄。而且Geforce GO不支持內嵌式的顯存,只能使用外部顯存,整個顯示系統占用的空間就會偏大。一般超輕薄的筆記本無法採用該系列顯示卡。

集成晶片

目前使用Intel、SIS和ALI的主機板的筆記本有部分是集成類顯示卡。這種集成顯示卡可以充分的縮小空間和降低筆記本的成本。其性能也完全能勝任一般商業用戶,不過要是運行較大型的3D遊戲當然會非常的吃力。

獨顯接口

獨顯接口分為三類,分別是PCI接口、AGP接口和PCIExpress接口。

PCI接口

PCI(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接口由英特爾(Intel)公司1991年推出的用於定義局部匯流排的標準。此標準允許在計算機內安裝多達10個遵從PCI標準的擴展卡。最早提出的PCI匯流排工作在33MHz頻率之下,傳輸頻寬達到133MB/s(33MHz*32bit/s),基本上滿足了當時處理器的發展需要。隨著對更高性能的要求,1993年又提出了64bit的PCI匯流排,後來又提出把PCI匯流排的頻率提升到66MHz。PCI接口的速率最高只有266MB/S,1998年之後便被AGP接口代替。不過仍然有新的PCI接口的顯示卡推出,因為有些伺服器主機板並沒有提供AGP或者PCI-E接口,或者需要組建多屏輸出,選購PCI顯示卡仍然是最實惠的方式。

AGP接口

AGP(AccelerateGraphicalPort,加速圖像處理連線埠)接口是Intel公司開發的一個視頻接口技術標準,是為了解決PCI匯流排的低頻寬而開發的接口技術。它通過將圖形卡與系統主記憶體連線起來,在CPU和圖形處理器之間直接開闢了更快的匯流排。其發展經歷了AGP1.0(AGP1X/2X)、AGP2.0(AGP4X)、AGP3.0(AGP8X)。最新的AGP8X其理論頻寬為2.1Gbit/秒。到2009年,已經被PCI-E接口基本取代(2006年大部分廠家已經停止生產)。

PCIExpress接口

PCIExpress(簡稱PCI-E)是新一代的匯流排接口,而採用此類接口的顯示卡產品,已經在2004年正式面世。早在2001年的春季“英特爾開發者論壇”上,英特爾公司就提出了要用新一代的技術取代PCI匯流排和多種晶片的內部連線,並稱之為第三代I/O匯流排技術。隨後在2001年底,包括Intel、AMD、DELL、IBM在內的20多家業界主導公司開始起草新技術的規範,並在2002年完成,對其正式命名為PCIExpress。

雙卡技術

SLI和CrossFire分別是Nvidia和ATI兩家的雙卡或多卡互連工作組模式。其本質是差不多的。只是叫法不同SLIScanLineInterlace(掃描線交錯)技術是3dfx公司套用於Voodoo上的技術,它通過把2塊Voodoo卡用SLI線物理連線起來,工作的時候一塊Voodoo卡負責渲染螢幕奇數行掃描,另一塊負責渲染偶數行掃描,從而達到將兩塊顯示卡“連線”在一起獲得“雙倍”的性能。SLI中文名速力,到2009年SLI工作模式與早期Voodoo有所不同,改為螢幕分區渲染。
CrossFire,中文名交叉火力,簡稱交火,是ATI的一款多重GPU技術,可讓多張顯示卡同時在一部電腦上並排使用,增加運算效能,與NVIDIA的SLI技術競爭。CrossFire技術於2005年6月1日,在ComputexTaipei2005正式發布,比SLI遲一年。從首度公開截至2009年,CrossFire經過了一次修訂。

支持條件

組建SLI和Crossfire,需要幾個方面。
1.需要2個以上的顯示卡,必須是PCI-E,不要求必須是相同核心,混合SLI可以用於不同核心顯示卡。
2.需要主機板支持,SLI授權已開放,支持SLI的主機板有NV自家的主機板
從上到下8800GTS(G80)6800Ultra6800GT
和Intel的主機板,如570SLI(AMD)、680iSLI(Intel)。Crossfire開放授權INTEL平台較高晶片組,945.965.P35.P31.P43.P45.X38.X48.。AMD自家的770X790X790FX790GX均可進行crossfire。
3.系統支持。
4.驅動支持。

並行工作

無論是Nvidia還是ATI,均可用自己最新的集成顯示卡和獨立顯示卡進行混合併行使用,但是由於驅動原因,Nvidia的MCP78隻能和低端的8400GS,8500GT混合SLI,ATi的780G,790GX只能和低端的2400PRO/XT,3450進行混合Crossfire。
5)不同型號顯示卡之間進行Crossfire
ATI部分新產品支持不同型號顯示卡之間進行交火,比如HD3870X2與HD3870組建交火系統,或者HD4870與HD4850之間組建交火系統。這種交火需要硬體以及驅動的支持,並不是所有型號之間都可以。HD4870與HD4850交火已取得不錯的成績。

選購

就目前的顯示卡市場來看,基於NVIDIA和ATI晶片的顯示卡牌子不下幾十個,促使產品的同質化日趨嚴重,各個品牌之間越演競爭的激烈,可謂是潛龍勿用。特別是隨著遊戲及一些高檔的套用軟體的不斷提升,使得一片顯示卡在一台電腦中所呈現出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在加之在絕大部分用戶當中,平時對遊戲和套用軟體使用頻率非常高。其實各個品牌的都是大同小異,作為消費者的來說,挑選一款具性價比的顯示卡才是的需要。如何購買一款好的顯示卡呢?

顯示卡選購原則

按需配置,不貪功能多

在購買顯示卡的時候,菜鳥們可能很缺乏主見,這時候經銷商的導購小姐往往就顯得很興奮。首先,她會很誠懇的問主要用來做什麼,大概買什麼價位的顯示卡等等。然後就會用一堆專業術語來轟炸,什麼新的保護功能,VIVO,雙BIOS、超頻保護等等。當“豁然開朗”之時,往往就是被“黑”之日。所以大家首先一定要明確自己究竟有什麼需要,然後按需選擇,避免浪費。比如說是PLMM, 那么有沒有雙BIOS對來說影響也是不大,因為買電腦是不會嘗試玩超頻的。也沒有必要買中高端的顯示卡,因為玩高難度3D遊戲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至於所謂的VIVO功能,99%的朋友都不用去考慮。除非是多媒體影像處理的愛好者,否則放棄。因為VIVO的控制晶片價格不扉。對於DIY玩家,我認為超頻保護還可以考慮,通過超頻可以提升一定的性能,超頻保護又可以讓超頻無後顧之憂。還有輸出接口方面,DVI、TV接口人們用的多不多,也要想清楚,要知道這些控制晶片也是要錢的,而且實際上大多數液晶也是VGA接口。

看清容量,不追大容量

在裝機時,如果說遊戲玩得多,那么導購小姐一定會向大力推薦大容量顯存的顯示卡,說什麼容量大就速度快,玩遊戲的時候畫面就更流暢,作圖的時候速度快,辦公速度也就更快等等。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裡面,64MB顯存的顯示卡定比32MB的速度快,128MB的就是比64MB的快,256MB就是比128MB的速度快!而我認為這種片面的理解,往往是JS們“殺黑”的不二法門。其實容量大固然好,問題是價格差別也大啊,就象64MB的FX5600與128MB的FX5600差價在100元左右,64MB的FX5200和128MB的FX5200差價也在100元左右,那么人們購買的時候是否一定要128MB的呢?對於顯存容量的了解可以參考文章《遊戲玩家:顯存容量到底要多大?》,大容量的顯存只有在高解析度、大型紋理貼圖等時候才能表現出它的價值,現在市場上有部分128MB的FX5200是64bit的,Radeon9200也是,還有FX也出現了!因此,人們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一味貪多顯存容量,還要注意其他的規格細節。

支持DX9.0的顯示卡是否需要

顯示卡顯示卡
隨著每一代圖形引擎的發布,顯示卡的性能都會邁入一個更高台階,其畫面的質量以及對各種新特性的支持也隨之達到一個新的水平。自從真正的3D顯示卡出現後,3D顯示卡與3D遊戲的關係也成為了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關係,每當有新的顯示卡規格出台,基於新規格的3D遊戲也會相繼推出。

顯示卡的一個重要規格就是對於不同DX版本的支持,支持DirectX9的顯示卡已經大量上市,NVIDIA的FX系列、ATI的Radeon9700/9500系列、Radeon9800/9600系列顯示卡都可以支持DirectX9.0,基於DirectX9的3D遊戲也會越來越多。而當前顯示卡市場狀況是:支持DirectX7、支持DirectX8、支持DirectX9的顯示卡並存,如果使用支持DirectX9的顯示卡,用來玩遊戲無疑是最好的,因為支持DirectX9的顯示卡都具備向下兼容的能力,而對於支持DirectX8、DirectX7的顯示卡來說,基於DirectX9的遊戲同樣可以運行,只是在遊戲中有時候表現少了一些場景特效,在畫質上表現沒有那么真實自然。

在顯示卡的選擇上,採用了Radeon9800SE為支持DirectX9.0的顯示卡代表,GF4 TI4200 8X為支持DirectX8.1的顯示卡代表,GF4 MX440 8X為支持DirectX7的顯示卡代表。

區別

顯示卡顯示卡
獨立顯示卡是指將顯示晶片、顯存及其相關電路單獨做在一塊電路板上,自成一體而作為一塊獨立的板卡存在,它需占用主機板的擴展插槽(ISA、PCI、AGP或PCI-E)。獨立顯示卡按接口類型分為ISA顯示卡、PCI顯示卡、AGP顯示卡、PCI-E顯示卡等,ISA顯示卡、PCI顯示卡已經淘汰,AGP顯示卡也面臨淘汰,PCI-E顯示卡是現在正在流行的顯示卡,它的接口傳輸速度最快。獨立顯示卡單獨安裝有顯存,一般不占用系統記憶體,在技術上也較集成顯示卡先進得多,比集成顯示卡能夠得到更好的顯示效果和性能,容易進行顯示卡的硬體升級;其缺點是系統功耗有所加大,發熱量也較大,需額外花費購買顯示卡的資金。

集成顯示卡是將顯示晶片、顯存及其相關電路都做在主機板上,與主機板融為一體;集成顯示卡的顯示晶片有單獨的,但現在大部分都集成在主機板的北橋晶片中;一些主機板集成的顯示卡也在主機板上單獨安裝了顯存,但其容量較小,目前絕大部分的集成顯示卡均不具備單獨的顯存,需使用系統記憶體來充當顯存,其使用量由系統自動調節;集成顯示卡的顯示效果與性能較差,不能對顯示卡進行硬體升級;其優點是系統功耗有所減少,不用花費額外的資金購買顯示卡。

性價比

隨著CPU主頻的逐步提升以及GPU的性能的日新月異,系統單位時間內所要處理的3D圖形和紋理越來越多,大量的數據要在極短的時間內頻繁地在CPU和GPU之間反覆交換,這使原來運行頻率為66MHz的AGP接口已越來越跟不上它們交換的速度,系統的性能因此而大受影響。

正像當年AGP取代PCI匯流排一樣,不管需要不需要,PCI-Express終於走上了時代的舞台。面對準備退出舞台的AGP8X,又何感想呢?畢竟它在顯示卡發展歷程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人們回顧一下AGP規範的的吧!

AGP規範

顯示卡顯示卡
AGP是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圖形加速連線埠)的縮寫,是顯示卡的專用擴展插槽,它是在PCI圖形接口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AGP規範是英特爾公司解決電腦處理(主要是顯示)3D圖形能力差的問題而出台的。AGP並不是一種匯流排,而是一種接口方式。隨著3D遊戲做得越來越複雜,使用了大量的3D特效和紋理,使原來傳輸速率為133MB/sec的PCI匯流排越來越不堪重負,籍此原因Intel才推出了擁有高頻寬的AGP接口。這是一種與PCI匯流排迥然不同的圖形接口,它完全獨立於PCI匯流排之外,直接把顯示卡與主機板控制晶片聯在一起,使得3D圖形數據省略了越過PCI匯流排的過程,從而很好地解決了低頻寬PCI接口造成的系統瓶頸問題。 可以說,AGP代替PCI成為新的圖形連線埠是技術發展的必然。AGP標準分為AGP1.0、AGP2.0和AGP3.0三種規格。

AGP 1.0規範

AGP 1.0規範由英特爾於1996年7月發布,分為1X和2X兩種模式。1X模式的AGP,這種圖形接口規範是在66MHz PCI2.1規範基礎上經過擴充和加強而形成的,工作頻率達到了PCI匯流排的兩倍—為66MHz,傳輸頻寬理論上可達到266MB/s,工作電壓為3.3v。

AGP 2X工作頻率同樣為66MHz,但是它使用了正負沿(一個時鐘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觸發的工作方式。在這種觸發方式中在一個時鐘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傳送一次數據,從而使得一個工作周期先後被觸發兩次,使傳輸頻寬達到了加倍的目的,而這種觸發信號的工作頻率為133MHz,這樣AGP 2X的傳輸頻寬就達到了266MB/s×2(觸發次數)=533MB/s的水準。

雖然AGP 1.0規範在一段時間內滿足了顯示設備系統交換數據的需要,但顯示晶片的發展實在是太快了,圖形卡單位時間內所能處理的數據呈幾何級數成倍增長,AGP 1.0圖形規範越來越難以滿足技術的進步了,由此AGP 2.0便應運而生了。

AGP 2.0規範

1998年5月份,AGP 2.0規範正式發布,工作頻率依然是66MHz,但工作電壓降低到了1.5v,並且增加了4x模式。AGP 4×仍使用了這種信號觸發方式,只是利用兩個觸發信號在每個時鐘周期的下降沿分別引起兩次觸發,從而達到了在一個時鐘周期中觸發4次的目的,這樣在理論上它就可以達到266MB/s×2(單信號觸發次數)×2(信號個數)=1064MB/s的頻寬了。

與AGP2.0同時推出的還有一個版—AGP Pro。這種規範其實是專為高端圖形工作站而設計的,套用該技術的圖形接口主要的特點是比AGP 4×略長一些,其加長部分可容納更多的電源引腳,使得這種接口可以驅動功耗更大(25-110w)或者處理能力更強大的AGP顯示卡,完全兼容AGP 4×規範,使得AGP 4×的顯示卡也可以插在這種插槽中正常使用,但AGP Pro顯示卡就不能插入一般的AGP4X插槽。

AGP Pro在原有AGP插槽的兩側進行延伸,提供額外的電能。它是用來增強,而不是取代現有AGP插槽的功能。根據所能提供能量的不同,可以把AGP Pro細分為AGP Pro110和AGP Pro50。

功耗在25W—50W 範圍內的AGP顯示卡就稱為AGP Pro50顯示卡,它要求留有足夠的散熱空間,由於其能耗較小,發熱量自然也較小,所以鄰近的一個PCI槽就能滿足要求,它的輸入、輸出托架也只有兩個插槽的寬度。AGP Pro110則是能耗在50W~100W之間的顯示卡,它要求在其正面有足夠的自身冷卻空間,因此必須空出鄰近的兩個PCI插槽,這兩個空置的PCI槽能提供55mm的空間,並且AGP Pro110高能耗顯示卡的一端安裝有一個特殊的有三個插槽寬的輸入、輸出托架來保證其專用空間。

AGP 3.0規範

顯示卡顯示卡
2000年8月,Intel推出AGP3.0規範,增加了8x模式,在AGP 8X規範中,仍是使用觸發模式,只是觸發信號的工作頻率變成了266MHz,兩個信號觸發點也變成了每個時鐘周期的上升沿,單信號觸發次數為4次,這樣它在一個時鐘周期所能傳輸的數據就從AGP 4×的4倍變成了8倍,理論傳輸頻寬將可達到266MB/s×4(單信號觸發次數)×2(信號個數)=2128MB/s。

在提升傳輸頻寬同時,AGP 3.0的工作電壓也降低了--在AGP 1.0規範中,其工作電壓是3.3v,而AGP 2.0是1.5v,到了AGP 3.0,工作電壓降到了0.8v。由於AGP 8x的標準工作電壓只有0.8v,它只能向下兼容到1.5v標準,即在1.5v的電壓下也可以正常運行,但在3.3v的電壓下是絕對無法工作的,所以無法兼容AGP 1x、2x的顯示卡。

除此之外,AGP 8x在規格上也有諸多提升之處,像是支持超大影像對映區(Large Aperture Size)、超大4MB分頁定址(4MB Paging)與虛擬定址能力,可以控制到2的40次方=1TB(=1024GB),AGP 8x的影像記憶體容量上限,理論上是AGP 4x(僅2的32次方=4GB)的256倍容量;同時記憶體管理以及讀寫效率會最佳化。

同時針對視訊編碼與解碼播放的串流化、流暢化,AGP8X規格中也預留了等速同步頻寬機制(Isochroous Mode,利用此功能在處理大的數據時就可以邊處理邊預先讀取,從而有效減少了數據塞車現象,使系統的性能得以全面地發揮,而不會在數據讀取上浪費太多的資源。)給廠商根據需要制定,此時頻寬降為128MB—640MB/s。

AGP標準AGP 1.0 AGP 1.0 AGP 2.0 AGP 3.0

AGP版本 AGP 1X AGP 2X AGP 4X AGP 8X

誕生時期 1996年7月 1996年7月 1998年5月 2002年9月

工作頻率 66Mhz 66Mhz 66Mhz 66Mhz

傳輸頻寬 266MB/s 533MB/s 1066MB/s 2133MB/s

匯流排頻率 66Mhz 133Mhz 266Mhz 533Mhz

工作電壓 3.3V 3.3V 1.5V 0.8V

數據傳輸位寬 32bit 32bit 32bit 32bit

觸發信號頻率 66Mhz 66Mhz 133Mhz 266Mhz

AGP8X .VS、PCI-E X16 誰劣誰優?

缺點

數據傳輸頻寬低是AGP的一大缺點。以目前AGP8X而言,其最大傳輸頻寬也只有2.1GB/s,僅僅達到PCI-E X4的水準。由於目前基於DirectX 8、9的遊戲程式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套用Vertex Shader,即使用針對幾何頂點的圖形程式,頂點就是角點,是構成多邊形的最基本圖元,Vertex Shader就是描述這些頂點位置的程式。

目前頂點著色引擎渲染已經完全交由GPU來執行,如果遊戲普遍套用大量的紋理素材比如1600x1200解析度或者立體式的Cube紋理來增加場景逼真度,因此顯示卡對於渲染指令的傳輸需要越來越高的頻寬。從理論上來說,人們只需要提升AGP的工作頻率就可以增加數據傳輸頻寬。

但嚴格上說,AGP不是一個具有概念上的匯流排,而是一個從PCI匯流排中抽離出來的獨立的單一匯流排技術,AGP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圖形數據越過頻寬嚴重不足的PCI匯流排,直接和MCH連線進入系統的圖形子系統。AGP的實際工作頻率只有66MHz,而且由於AGP採用並行並行傳輸模式,因此如果單純提升工作頻率將對系統帶來負面影響及大大增加顯示卡的設計複雜性。

同時AGP8X基礎之上引入類似Octal Data Rate八倍頻的傳輸設計(註:AGP 8x則是一種ODR(Octal Data Rate八倍頻的傳輸設計)技術,通過標準頻率66MHz輸入以及三條相位訊號線的控制,每一條數據訊號線可以用實際533MHz的頻率傳輸一個位訊號,有點象雙信道DDR技術)在成本上也顯得不切實際。

雖然Intel在制定AGP 8×時加入了一種新的設計--輸出端數橋接(Fan-out Bridge)技術,它可以使系統中安裝多個AGP 8×設備成為可能。每個AGP 8×連線埠配置一個橋接模組,這些模組通過邏輯主PCI匯流排並且通過統一出口同晶片組中的控制模組通訊,每個模組可以通過次級PCI匯流排(AGP 8×匯流排)連結至少兩個AGP 8×設備,不過兩個AGP 8×設備之間無法進行點對點傳輸,根本無法解決頻寬不足的困境。

PCI-E

顯示卡顯示卡
而最新PCI-E卻不存在AGP這樣的缺點。與AGP規範相比,PCI Express最大的特點是允許設備間採用點對點串列連線,如此一來即允許每個設備都有自己的專用連線,不需要向整個匯流排請求頻寬,同時利用串列的連線特點將能輕鬆將數據傳輸速度提到一個很高的頻率。

在傳輸速度上,由於PCI Express支持雙向傳輸模式,因此連線的每個裝置都可以使用最大頻寬。PCI Express的接口根據匯流排位寬不同而有所差異,包括x1、x4、x8以及x16(x2模式將用於內部接口而非插槽模式),其中X1的傳輸速度為250MB/s,而用於取代AGP的PCI-E X16擁有兩條專用信道,數據傳輸頻寬達到8GB/s,幾乎是AGP8X的4倍!

而且PCI Express匯流排支持多設備並行運行如支持nv40的SLI技術,兩個設備之間完全可以進行點對點傳輸,可以在原設備基礎之上進行簡單升級就可大大增加系統的圖形性能。這都是AGP8X所不能比擬的!

PCI Express與AGP傳輸速率比較表

類型 PCI Express傳輸頻寬 類型 AGP傳輸頻寬

X1 250MB/S(單工);500MB/S(全雙工) AGP1X 266MB/S

X2 500MB/S(單工);1G/S(全雙工) AGP2X 533MB/S

X4 1G/S(單工);2G/S(全雙工) AGP4X 1.06G/S

X8 2G/S(單工);4G/S(全雙工) AGP8X 2.1G/S

X16 4G/S(單工);8G/S(全雙工)   

優點

凡事都有兩面性。面對PCI-E,AGP也不是一無是處。與PCI-E X16相比,AGP最大優點在兼容性上。由於AGP8X具有向下兼容性,可以兼容AGP4X,無論是此前的i845、P4X533,還是目前的865、875或K8T800 PRO主機板都可以支持,這意味著即使是較老的P4平台,同樣可以將圖形系統升級到目前最頂級的顯示卡產品。

而如果選擇PCI-E X16顯示卡的話,用戶如果購買新款Intel晶片組主機板,他們必須放棄以往擁有的AGP圖形卡而購買新的PCI Express圖形卡。如果是一個正好要同時升級圖形卡的用戶,直接購買新的PCI Express圖形卡正中下懷;而如果對這部分並沒有要求,那就會覺得增加了購機或升級時的投資了。這也是為什麼ATI、NVIDIA針對主流平台仍首先發布AGP8X版本的NV40、R420圖形核心的原因。

而對於VIA和SIS這些晶片組廠商來說,它們同樣也採取比Intel更靈活的策略來凸現自己的產品特點—推出同時支持PCI-Express和AGP的晶片組產品,以便為客戶和消費者提供更多樣的選擇。因此PCI-Express技術取代AGP技術是大勢所趨,而這種取代過程要花費多少時間誰也不能確定。和很多技術一樣,人們只能在今後的實際套用中才能逐漸體會它所展現出的魅力。

而且從目前相關測試情況來看,無論是橋接支持PCI-E X16,還是原生支持PCI-E X16, PCI Express顯示卡並不比AGP顯示卡跑得快多少,PCI Express顯示卡在遊戲測試中高頻寬的優勢絲毫沒有得以體現。這主要是因為目前所有的遊戲均基於AGP時代的接口技術而開發,遊戲引擎並沒對特別對PCI Express進行最佳化。

而且目前的顯示卡均普遍配備了128MB的大容量快取,加上圖形核心處理能力越來越高,在DX9架構下的很多頂點、材質、紋理等數據已經完全能夠在顯示卡內部依靠30GB/s的頻寬解決。另一方面雖然PCI Express具備了高頻寬,但由於8b/10b編碼會造成20%的頻寬浪費以及數據通訊的延遲,在載入3D紋理時,一旦出現了延遲狀況,就會拖累整個進程,其對性能的影響不言而喻。

因此即使再次為顯示卡和系統平台之間的傳輸橋樑拓寬到PCI Express時代的8G,就目前的套用環境來看這種革新所帶來的性能提升也是微乎其微的—也許在套用性能若仿的情況,選擇價格相對低廉的AGP顯示卡無疑是玩家明智的選擇。

此外雖然增大數據傳輸頻寬,但是PCI Express x16接口的功耗也從AGP8X接口的25W猛增到65W,這無疑對設備的電源和散熱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意味著選擇PCI-E X16顯示卡時,或許連電源也需要升級。

結語

PCI Express看上去很美好,不管是保守的,還是激進的顯示卡廠商都推出了各自的PCI Express產品,那么作為普通的消費者,又該何去何從呢?

雖然PCI Express x16擁有4倍於AGP8X的傳輸頻寬,但高頻寬並不代表性能就會提升到4倍的水準,這取決於GPU與主機板、記憶體匯流排的使用情形而定;而用在什麼樣的軟體環境下,才需要如此高的頻寬流量,這都是人們是否放棄AGP8X、轉投PCI Express x16時所要考慮的要素。就目前的情況來看,PCI Express x16規範在相對於AGP 8x的性能提升幅度上,其實是相差有限,提高幅度僅為8%左右。

一般來說,對CPU、GPU以及圖形處理數據傳輸頻寬要求較高的套用軟體,特別是對硬體要求越高的遊戲,PCI Express x16帶來的性能提升幅度越是明顯。而真正讓PCI Express的雙向傳輸有著其獨到的架構得到充分發揮主要在多任務的並行工作上—如PCI Express所見長的千兆網、HD-TV、Raid系統、高清晰視頻的實時採集。現在唯一可以從PCI Express受益的套用只有HDTV視頻編輯,但又有多少朋友有這樣的需求呢?

為8%的性能提升,是否值得放棄目前所使用的系統、將機器進行全面升級呢?要知道PCI Express平台的其它配套配件的價格也不菲,特別是DDR2記憶體……因此,在PCI Express平台、相應產品、軟體更加成熟之前,目前的PCI匯流排+AGP的平台仍是更具性價比的解決方案

獨立顯示卡命名

SESE
SE(SimplifyEdition簡化版)通常只有64bit記憶體界面,或者是像素流水線數量減少。
Pro(ProfessionalEdition專業版)高頻版,一般比標版在管線數量/頂點數量還有頻率這些方面都要稍微高一點。
XT(eXTreme高端版)是ATi系列中高端的,而nVIDIA用作低端型號。
XTPE(eXTremePremiumEditionXT白金版)高端的型號。
XL(eXtremeLimited高端系列中的較低端型號)ATI最新推出的R430中的高頻版
XTX(XTeXtreme高端版)X1000系列發布之後的新的命名規則。
CE(CrossfireEdition交叉火力版)交叉火力。
VIVO(VIDEOINandVIDEOOUT)指顯示卡同時具備視頻輸入與視頻捕捉兩大功能。
HM(HyperMemory)可以占用記憶體的顯示卡

nVIDIA

顯示卡顯示卡
XT降頻版,而在ATi中表示最高端。
LE(LowerEdition低端版)和XT基本一樣,ATi也用過。
SE和LE相似基本是GS的簡化版最低端的幾個型號MX平價版,大眾類。
GS普通版或GT的簡化版。
GE也是簡化版不過略微強於GS一點點,影馳顯示卡用來表示"骨灰玩家版"的東東
GT常見的遊戲晶片。比GS高一個檔次,因為GT沒有縮減管線和頂點單元。
GTS介於GT和GTX之間的版本GT的加強版
GTX(GTeXtreme)代表著最強的版本簡化後成為成為GT
Ultra在GF8系列之前代表著最高端,但9系列最高端的命名就改為GTX。
GT2eXtreme雙GPU顯示卡。
TI(Titanium鈦)以前的用法一般就是代表了nVidia的高端版本。Go用於移動平台。
TC(TurboCache)可以占用記憶體的顯示卡GX2(GTeXtreme2)指兩塊顯示卡以SLI並組的方式整合為一塊顯示卡,不同於SLI的是只有一個接口。如9800GX27950GX2自G100系列之後,NVIDIA重新命名顯示卡後綴版本,使產品線更加整齊
GTX高端/性能級顯示卡gtx295gtx275GTX285GTX280GTX260
GT代表主流產品線GT120GT130GT140GTS250(9500GT9600GT9800GT9800GTX+)
G低端入門產品G100G110(9300GS9400GT)

開發代號

所謂開發代號就是顯示晶片製造商為了便於顯示晶片在設計、生產、銷售方面的管理和驅動架構的統一而對一個系列的顯示晶片給出的相應的基本的代號。開發代號作用是降低顯示晶片製造商的成本、豐富產品線以及實現驅動程式的統一。一般來說,顯示晶片製造商可以利用一個基本開發代號再通過控制渲染管線數量、頂點著色單元數量、顯存類型、顯存位寬、核心和顯存頻率、所支持的技術特性等方面來衍生出一系列的顯示晶片來滿足不同的性能、價格、市場等不同的定位,還可以把製造過程中具有部分瑕疵的高端顯示晶片產品通過禁止管線等方法處理成為完全合格的相應低端的顯示晶片產品出售,從而大幅度降低設計和製造的難度和成本,豐富自己的產品線。同一種開發代號的顯示晶片可以使用相同的驅動程式,這為顯示晶片製造商編寫驅動程式以及消費者使用顯示卡都提供了方便。

同一種開發代號的顯示晶片的渲染架構以及所支持的技術特性是基本上相同的,而且所採用的製程也相同,所以開發代號是判斷顯示卡性能和檔次的重要參數。同一類型號的不同版本可以是一個代號,例如:GeForce(GTX260、GTX280、GTX295)代號都是GT200;而Radeon(HD4850、HD4870)代號都是RV770等,但也有其他的情況,如:GeForce(9800GTX、9800GT)代號是G92;而GeForce(9600GT、9600GSO)代號都是G94等。

製造工藝

製造工藝指得是在生產GPU過程中,要進行加工各種電路和電子元件,製造導線連線各個元器件。通常其生產的精度以nm(納米)來表示(1mm=1000000nm),精度越高,生產工藝越先進。在同樣的材料中可以製造更多的電子元件,連線線也越細,提高晶片的集成度,晶片的功耗也越小。

製造工藝的微米是指IC(integratedcircuit積體電路)內電路與電路之間的距離。製造工藝的趨勢是向密集度愈高的方向發展。密度愈高的IC電路設計,意味著在同樣大小面積的IC中,可以擁有密度更高、功能更複雜的電路設計。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主要是靠工藝技術的不斷改進,使得器件的特徵尺寸不斷縮小,從而集成度不斷提高,功耗降低,器件性能得到提高。晶片製造工藝在1995年以後,從0.5微米、0.35微米、0.25微米、0.18微米、0.15微米、0.13微米、0.09微米,再到主流的65納米、55納米、40納米。

核心頻率

顯示卡的核心頻率是指顯示核心的工作頻率,其工作頻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顯示核心的性能,但顯示卡的性能是由核心頻率、流處理器單元、顯存頻率、顯存位寬等等多方面的情況所決定的,因此在顯示核心不同的情況下,核心頻率高並不代表此顯示卡性能強勁。比如GTS250的核心頻率達到了750MHz,要比GTX260+的576MHz高,但在性能上GTX260+絕對要強於GTS250。在同樣級別的晶片中,核心頻率高的則性能要強一些,提高核心頻率就是顯示卡超頻的方法之一。顯示晶片主流的只有ATI和NVIDIA兩家,兩家都提供顯示核心給第三方的廠商,在同樣的顯示核心下,部分廠商會適當提高其產品的顯示核心頻率,使其工作在高於顯示核心固定的頻率上以達到更高的性能。

集成和獨立

顯示卡顯示卡
獨立顯示卡是指將顯示晶片、顯存及其相關電路單獨做在一塊電路板上,自成一體而作為一塊獨立的板卡存在,它需占用主機板的擴展插槽(ISA、PCI、AGP或PCI-E)。獨立顯示卡按接口類型分為ISA顯示卡、PCI顯示卡、AGP顯示卡、PCI-E顯示卡等,ISA顯示卡、PCI顯示卡已經淘汰,AGP顯示卡也面臨淘汰,PCI-E顯示卡是現在正在流行的顯示卡,它的接口傳輸速度最快。獨立顯示卡單獨安裝有顯存,一般不占用系統記憶體,在技術上也較集成顯示卡先進得多,比集成顯示卡能夠得到更好的顯示效果和性能,容易進行顯示卡的硬體升級;其缺點是系統功耗有所加大,發熱量也較大,需額外花費購買顯示卡的資金。

集成顯示卡是將顯示晶片、顯存及其相關電路都做在主機板上,與主機板融為一體;集成顯示卡的顯示晶片有單獨的,但現在大部分都集成在主機板的北橋晶片中;一些主機板集成的顯示卡也在主機板上單獨安裝了顯存,但其容量較小,目前絕大部分的集成顯示卡均不具備單獨的顯存,需使用系統記憶體來充當顯存,其使用量由系統自動調節;集成顯示卡的顯示效果與性能較差,不能對顯示卡進行硬體升級;其優點是系統功耗有所減少,不用花費額外的資金購買顯示卡。

性能參數

核心頻率

顯示卡的核心頻率是指顯示核心的工作頻率,其工作頻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顯示核心的性能,但顯示卡的性能是由核心頻率、顯存、像素管線、像素填充率等等多方面的情況所決定的,因此在顯示核心不同的情況下,核心頻率高並不代表此顯示卡性能強勁。

在同樣級別的晶片中,核心頻率高的則性能要強一些,提高核心頻率就是顯示卡超頻的方法之一。顯示晶片主流的只有ATI和NVIDIA兩家,兩家都提供顯示核心給第三方的廠商,在同樣的顯示核心下,部分廠商會適當提高其產品的顯示核心頻率,使其工作在高於顯示核心固定的頻率上以達到更高的性能。

顯存頻率

顯存速度一般以ns(納秒)為單位。常見的顯存速度有7ns、6ns、5.5ns、5ns、4ns,3.6ns、2.8ns以及2.2ns。顯存的理論工作頻率計算公式是:額定工作頻率(MHz)=1000/顯存速度×n得到(n因顯存類型不同而不同,如果是SDRAM顯存,則n=1;DDR顯存則n=2;DDRⅡ顯存則n=4)。參考顯存頻率的計算方法

顯存容量

顯示卡容量也叫顯示記憶體容量,是指顯示卡上的顯示記憶體的大小。顯示記憶體的主要功能在將顯示晶片處理的資料暫時儲存在顯示記憶體中,然後再將顯示資料映像到顯示螢幕上,顯示卡欲達到的解析度越高,螢幕上顯示的像素點就越多,所需的顯示記憶體也就越多。而每一片顯示卡至少需要具備512KB的記憶體,顯示記憶體可以說是隨著3 D加速卡的演進而不斷地跟進。而顯示記憶體的種類也由早期的DRAM到現在廣泛流行的SDRAM及DDR,甚至DDR2/DDR3。

顯存位寬

顯存位寬是顯存在一個時鐘周期內所能傳送數據的位數,位數越大則瞬間所能傳輸的數據量越大,這是顯存的重要參數之一。目前市場上的顯存位寬有64位、128位和256位三種,人們習慣上叫的64位顯示卡、128位顯示卡和256位顯示卡就是指其相應的顯存位寬。顯存位寬越高,性能越好價格也就越高,因此256位寬的顯存更多套用於高端顯示卡,而主流顯示卡基本都採用128位顯存。

顯示卡顯示卡
大家知道顯存頻寬=顯存頻率X顯存位寬/8,那么在顯存頻率相當的情況下,顯存位寬將決定顯存頻寬的大小。比如說同樣顯存頻率為500MHz的128位和256位顯存,那么它倆的顯存頻寬將分別為:128位=500MHz*128∕8=8GB/s,而256位=500MHz*256∕8=16GB/s,是128位的2倍,可見顯存位寬在顯存數據中的重要性。顯示卡的顯存是由一塊塊的顯存晶片構成的,顯存總位寬同樣也是由顯存顆粒的位寬組成。顯存位寬=顯存顆粒位寬×顯存顆粒數。

查看顯存位寬

顯存顆粒上都帶有相關廠家的記憶體編號,可以去網上查找其編號,就能了解其位寬,再乘以顯存顆粒數,就能得到顯示卡的位寬。這是最為準確的方法,但施行起來較為麻煩下面教大家一個較為簡便,但只適應於一般情況,存在一些特殊情況,在大部分情況下能適用。

目前顯存的封裝形式主要有TSOP和BGA兩種,一般情況下BGA封裝的顯存是32位/顆的,而TSOP封裝的顆粒是16位?/顆的。如果顯示卡採用了四顆BGA封裝的顯存,那么它的位寬是128位的,而如果是八顆TSOP封裝顆粒,那么位寬也是128位的,但如果顯示卡只採用了四顆TSOP封裝顆粒,那么顯存位寬就只有64位。這只是一個一般情況下的技巧,不一定符合所有的情況,要做到最為準確的判斷,還是察看顯存編號吧。

分辨優劣

人們在購買顯示卡時常可以看到關於顯存的參數,主要有顯存的速度,以納秒為單位;顯存的工作頻率,以MHz為單位;顯存的數據位寬,以bit為單位。這裡顯存的速度決定了其工作頻率,如-7.5ns的顯存標準頻率可上133MHz,-5ns的顯存標準頻率可上200MHz。但在顯示卡上有時顯存工作頻率與其速度不成正比。

獨顯接口

PCI接口

PCI接口PCI接口
PCI(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接口由英特爾(Intel)公司1991年推出的用於定義局部匯流排的標準。此標準允許在計算機內安裝多達10個遵從PCI標準的擴展卡。最早提出的PCI匯流排工作在33MHz頻率之下,傳輸頻寬達到133MB/s(33MHz*32bit/s),基本上滿足了當時處理器的發展需要。隨著對更高性能的要求,1993年又提出了64bit的PCI匯流排,後來又提出把PCI匯流排的頻率提升到66MHz。PCI接口的速率最高只有266MB/S,1998年之後便被AGP接口代替。不過仍然有新的PCI接口的顯示卡推出,因為有些伺服器主機板並沒有提供AGP或者PCI-E接口,或者需要組建多屏輸出,選購PCI顯示卡仍然是最實惠的方式。

AGP接口

AGP(AccelerateGraphicalPort,加速圖像處理連線埠)接口是Intel公司開發的一個視頻接口技術標準,是為了解決PCI匯流排的低頻寬而開發的接口技術。它通過將圖形卡與系統主記憶體連線起來,在CPU和圖形處理器之間直接開闢了更快的匯流排。其發展經歷了AGP1.0(AGP1X/2X)、AGP2.0(AGP4X)、AGP3.0(AGP8X)。最新的AGP8X其理論頻寬為2.1Gbit/秒。到2009年,已經被PCI-E接口基本取代(2006年大部分廠家已經停止生產)。
PCIExpress接口
PCIExpress(簡稱PCI-E)是新一代的匯流排接口,而採用此類接口的顯示卡產品,已經在2004年正式面世。早在2001年的春季“英特爾開發者論壇”上,英特爾公司就提出了要用新一代的技術取代PCI匯流排和多種晶片的內部連線,並稱之為第三代I/O匯流排技術。隨後在2001年底,包括Intel、AMD、DELL、IBM在內的20多家業界主導公司開始起草新技術的規範,並在2002年完成,對其正式命名為PCIExpress。

故障處理

顯示卡是計算機系統里的重要配件之一,它能將CPU處理後的數據信號“翻譯”成顯示器能顯示的模擬信號,與顯示器組成了電腦的顯示子系統。正常情況下,顯示卡故障率並不高,但隨著套用增多和性能的提升,顯示卡故障率也在呈增長趨勢。而顯示器作為計算機主要的輸出設備,其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著使用效果,但對它來說——有些朋友們還比較陌生。下面就它們常見故障的真正“發病”原因和正確的處理辦法進行說明,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顯示卡驅動未能正常安裝

人們在安裝顯示卡驅動程式時,經常會遇到提示安裝失敗的麻煩,而且採用不同版本的驅動也無法解決問題,應該怎樣正確地安裝顯示卡驅動程式呢?(1)在機器啟動的時候,按“Del”鍵進入BIOS設定,找到“Chipset Features Setup”選項,將裡面的“Assign IRQ To VGA”設定為“Enable”,然後保存退出。許多顯示卡,特別是Matrox的顯示卡,當此項設定為“Disable”時一般都無法正確安裝其驅動。另外,對於ATI顯示卡,要先將顯示卡設定為標準VGA顯示卡後再安裝附帶驅動。(2)在安裝好作業系統以後,一定要安裝主機板晶片組補丁程式,特別是對於採用VIA晶片組的主機板而言,一定要記住安裝主機板最新的4IN1補丁程式。(3)安裝驅動程式:進入“設備管理器”後,右鍵單擊“顯示卡”下的顯示卡名稱,然後點擊右鍵選單中的“屬性”。進入顯示卡屬性後點擊“驅動程式”標籤,選擇“更新驅動程式”,然後選擇“顯示已知設備驅動程式的列表,從中選擇特定的驅動程式”,當彈出驅動列表後,選擇“從磁碟安裝”。接著點擊“瀏覽”按鈕,在彈出的查找視窗中找到驅動程式所在的資料夾,按“打開”按鈕,最後確定。此時驅動程式列表中出現了許多顯示晶片的名稱,根據的顯示卡類型,選中一款後按“確定”完成安裝。如果程式是非WHQL版,則系統會彈出一個警告視窗,不要理睬它,點擊“是”繼續安裝,最後根據系統提示重新啟動電腦即可。另外,顯示卡安裝不到位,往往也會引起驅動安裝的錯誤,因此在安裝顯示卡時,一定要注意顯示卡金手指要完全插入AGP插槽。

電腦啟動時黑屏故障

啟動電腦時,如果顯示器出現黑屏現象,且機箱喇叭發出一長兩短的報警聲,則說明很可能是顯示卡引發的故障。首先要確定一下是否由於顯示卡接觸不良引發的故障:關閉電源,打開機箱,將顯示卡拔出來,然後用毛筆刷將顯示卡板卡上的灰塵清理掉,特別是要注意將顯示卡風扇及散熱片上的灰塵處理掉。接著用橡皮擦來回擦拭板卡的“金手指”。完成這一步之後,將顯示卡重新安裝好(一定要將擋板螺絲擰緊),看故障是否已經解決。另外,針對接觸不良的顯示卡,比如一些劣質的機箱背後擋板的空檔不能和主機板AGP插槽對齊,在強行上緊顯示卡螺絲以後,過一段時間可能導致顯示卡的PCB變形的故障,只要嘗試著鬆開顯示卡的螺絲即可。如果使用的主機板AGP插槽用料不是很好,AGP槽和顯示卡PCB不能緊密接觸,可以使用寬膠帶將顯示卡擋板固定,如果還覺得不把握就把顯示卡兩邊的機箱都裝上,把顯示卡的擋板夾在中間。如果的顯示卡金手指遇到了氧化問題,而且使用橡皮清除銹漬顯示卡後仍不能正常工作的話,可以使用除銹劑清洗金手指,然後在金手指上輕輕的敷上一層焊錫,以增加金手指的厚度,但一定注意不要讓相鄰的金手指之間短路。

如果通過上面的方法不能解決問題的話,則可能是顯示卡與主機板有兼容問題,此時可以另外拿一塊顯示卡插在主機板上,如果故障解除,則說明兼容問題存在。當然,用戶還可以將該顯示卡插在另一塊主機板上,如果也沒有故障,則說明這塊顯示卡與原來的主機板確實存在兼容問題。對於這種故障,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換一塊顯示卡或者主機板。還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那就是顯示卡硬體上出問題了,一般是顯示晶片或顯存燒毀,建議將顯示卡拿到別的機器上試一試,若確認是顯示卡問題就只能更換了。

顯示花屏的故障

顯示卡花屏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顯示故障,大部分顯示卡花屏的故障都是由顯示卡本身引起的。如果開機顯示就花屏的話,首先應檢查顯示卡是不是存在散熱問題,用手觸摸一下顯存晶片的溫度,看看顯示卡的風扇是否停轉。再有要檢查一下主機板上的AGP插槽里是否有灰塵,看看顯示卡的金手指是否被氧化了,然後可根據具體情況把灰塵清除掉,用橡皮擦把金手指的氧化部分擦亮。如果散熱的確有問題的話,人們可以採用換個風扇或在顯存上加裝散熱片的方法解決。如果是在玩遊戲或做3D時出現花屏的話,就要考慮到是不是由於顯示卡驅動與程式本身不兼容或驅動存在BUG而造成的了,可以換一個版本的顯示卡驅動試一試。如果以上方法不能解決問題,可以嘗試著刷新顯示卡的BIOS,去顯示卡廠商的主頁看看有沒更新的BIOS下載。但是要注意——同一廠商同一型號的顯示卡的BIOS檔案往往也是不相同的,所以說刷新BIOS還是有一定風險的。

顯示卡顯示卡

還有一種情況,由於顯示器或顯示卡不支持高解析度往往也會造成顯示花屏的故障。遇到這類故障時人們可切換啟動模式到安全模式,在Win 98下進入顯示設定,在16色狀態下點選“套用”、“確定”按鈕。重新啟動,在Windows 98系統正常模式下刪掉顯示卡驅動程式,然後重新啟動計算機即可。當然也可以在純DOS的環境下,編輯SYSTEM.INI檔案,將display.drv=pnpdrver改為display.drv=vga.drv後,存檔退出,再在Windows里更新驅動程式,即解決問題。除此之外,擴顯存不當也很容易導致花屏,為了避免麻煩——在擴顯存時應使用相同品牌、相同速度的顯存。

CRT顯示器常見故障

目前大家最常用的還是CRT顯示器,但隨著使用時間增加,CRT顯示器的內部元件部分參數也會發生變化,導致顯示器出現故障,而這些故障很多是可以通過調整顯示器內部某些可調元件解決的。不過由於顯示器內有高壓電源,出現比較嚴重的異常問題後應及時送專業維修點維修,而不要自己隨意處理,以免出現火災、人身傷害等危險。

顯示卡顯示卡

顯示器出現偏色問題

顯示器出現偏色的現象也是人們常遇到的問題,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有:顯示器靠近磁性物品被磁化;搬動顯示器後,使機內偏轉線圈發生移位,產生色純不良;消磁電路損壞等。當然應首先排除顯示卡及顯示信號線的問題,很多時候信號線接觸不良將導致顯示器出現偏色的問題。

而大多數情況下很可能是顯示器被磁化導致。CRT顯示器會被有強磁場的東西所磁化而出現偏色的問題,比如未經磁禁止的低音喇叭等,一般較好的顯示器自身帶有一定的消磁功能,但對於較嚴重的磁化就有些無能為力了。這時需要用專門設備進行消磁消磁器可購買,也可自制。但無論哪種消磁法,朋友們都要注意安全。通電後手握消磁器不斷晃動,逐漸靠近螢光屏,對帶磁部位可反覆進行,然後一邊晃動消磁器一邊後退到離螢光屏2米左右再關掉電源。每次通電時間不宜過長,如果一次消磁效果不好可反覆進行幾次。

如果是由於搬動顯示器後造成的偏色問題,人們可打開顯示器後蓋將偏轉線圈恢復到原來的位置,並將偏轉線圈螺釘擰緊即可。對於因機內消磁電路損壞引起的色純不良,可先檢查一下熱敏消磁電阻是否損壞,將其取下,用手搖如發出“嘩嘩”的聲音,則為熱敏電阻已壞。用萬用表查其引腳電阻值,如阻值小於8歐或大於50歐則說明消磁電阻內RTC元件已壞,沒有辦法只能換新了。如消磁電阻阻值正常的話,則應重點檢查消磁線圈的引線,插頭,插座之間有無鬆動和接觸不良的問題。

顯示卡顯示卡

另外,還有一個令人容易忽視的故障原因——螢幕灰塵過多也會導致螢幕顯示白色時偏紅!此類故障多發生在色溫偏暖的顯示器中(很多顯示器能自行設定色溫),所以說,遇到白色(和相近顏色)偏紅故障時最好是先清潔一下顯示屏後再進行其它的檢查,如果故障消失——就可以少走彎路了!當然,某些機型的亮度值設定得過低也會造成這一“故障”的現象。

無法調整刷新頻率故障

在“顯示屬性”中顯示器刷新頻率無法調整的問題,恐怕朋友們都曾遇到過吧!其實無法調整顯示器刷新頻率大多是因為人們沒有選擇正確的顯示器類型或者顯示卡的驅動程式安裝不正確所造成的。顯示器類型的選擇往往容易被忽視,許多用戶將顯示器類型設為“SUPER VGA”之類,結果就會造成無法調整顯示卡的刷新頻率的問題。要知道錯誤的刷新頻率參數有可能對顯示器產生危害,所以對於系統不能識別的顯示器,應一律按照最保守的默認狀態進行設定(60Hz)。解決的方法就是在顯示屬性中選擇正確的顯示器類型,如果使用的是Windows不能識別的,可以隨便選擇一個性能接近的產品替代。如果是驅動程式的原因,用戶重新安裝驅動程式即可,因為有時突然當機後,顯示卡的驅動就丟失了。

再有,顯示器的刷新率不要設定的太高,超過其標準刷新率太多,確實會燒壞顯示器或縮短其壽命。為此顯示器最好安裝自己的驅動,不要盲目使用高檔顯示器的驅動。其次,Windows中“隱藏顯示器不支持的刷新率”項也不要去掉,否則會導致用戶使用顯示器不支持的刷新率。

顯示器螢幕抖動故障

顯示卡顯示卡
有時候顯示器會莫名其妙的抖動起來,而眼看著螢幕不停的抖動可就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是不是很煩人啊!這種狀態會造成電腦使用者眼睛的疲勞,久而久之還會給電腦使用者帶來眼疾。造成此類故障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劣質電源或電源設備已經老化:往往雜牌電腦電源所使用的元件、用料都是很差的,很容易造成電腦的電路不暢或供電能力跟不上,當系統繁忙時,顯示器尤其會出現螢幕抖動的現象。電腦的電源設備開始老化時,也容易造成相同的問題。

顯示器刷新頻率設定不正確:把顯示器的解析度和刷新率設定得偏高或過低的話也可能造成此類故障,所以可把解析度和刷新率設定成中間值試試(註:長期工作於超頻狀態會使某些元件老化而出現此故障,而且故障點比較難找)。
顯示卡接觸不良:重插顯示卡後,故障即可得到解決。

病毒作怪:有些計算機病毒會擾亂螢幕顯示。
Windows 95/98系統後寫快取引起:如屬於這種原因,在控制臺→系統→性能→檔案系統→疑難解答中禁用所有驅動器後寫式高速快取,即可解決問題。

電源濾波電容損壞:打開機箱,如果看到電源濾波電容(電路板上個頭最大的電容)頂部鼓起,說明電容已壞。換個電容問題解決。

音箱與顯示器放得太近:有些音箱的磁場效應會干擾顯示器的正常工作。

電源變壓器離顯示器和機箱太近:許多外設電源變壓器(掃瞄器、印表機等)工作時會造成較大的電磁干擾,造成螢幕抖動。把電源變壓器放在遠離機箱和顯示器的地方,問題即可解決。

液晶顯示器常見故障

出現水波紋和花屏問題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仔細檢查一下電腦周邊是否存在電磁干擾源,然後更換一塊顯示卡,或將顯示器接到另一台電腦上,確認顯示卡本身沒有問題,再調整一下刷新頻率。如果排除以上原因,很可能就是該液晶顯示器的質量問題了,比如存在熱穩定性不好的問題。出現水波紋是液晶顯示器比較常見的質量問題,自己無法解決,建議儘快更換或送修。

有些液晶顯示器在啟動時會出現花屏問題,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有高頻電磁干擾一樣,螢幕上的字跡非常模糊且呈鋸齒狀。這種現象一般是由於顯示卡上沒有數字接口,而通過內部的數字/模擬轉換電路與顯示卡的VGA接口相連線。這種連線形式雖然解決了信號匹配的問題,但它又帶來了容易受到干擾而出現失真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液晶顯示器本身的時鐘頻率很難與輸入模擬信號的時鐘頻率保持百分之百的同步,特別是在模擬同步信號頻率不斷變化的時候,如果此時液晶顯示器的同步電路,或者是與顯示卡同步信號連線的傳輸線路出現了短路、接觸不良等問題,而不能及時調整跟進以保持必要的同步關係的話,就會出現花屏的問題。

顯示解析度設定不當

由於液晶顯示器的顯示原理與CRT顯示器完全不同,它是屬於一種直接的像素一一對應顯示方式。工作在最佳解析度下的液晶顯示器把顯示卡輸出的模擬顯示信號通過處理,轉換成帶具體地址信息(該像素在螢幕上的絕對地址)的顯示信號,然後再送入液晶板,直接把顯示信號加到相對應的像素上的驅動管上,有些跟記憶體的定址和寫入類似。所以液晶顯示器的螢幕解析度不能隨意設定,而傳統的CRT顯示器對於所支持的解析度較有彈性。LCD只能支持所謂的“真實解析度”,而且只有在真實解析度下,才能顯現最佳影像。當設定為真實解析度以外的解析度時,一般通過擴大或縮小螢幕顯示範圍,顯示效果保持不變,超過部分則黑屏處理。比如液晶顯示器工作在低解析度下800*600的時候,如果顯示器仍然採用像素一一對應的顯示方式的話,那就只能把畫面縮小居中利用螢幕中心的那800*600個像素來顯示,雖然畫面仍然清晰,但是顯示區域太小,不僅在感覺上不太舒服而且對於價格昂貴的液晶顯示板也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另外也可使用插值等方法,無論在什麼解析度下仍保持全螢幕顯示,但這時顯示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此外液晶顯示器的刷新率設定與畫面質量也有一定的關係。朋友們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定合適的刷新率,一般情況下還是設定為60Hz最好

顯示卡超頻

顯示卡顯示卡
為了更好的超頻,超頻原理不可不學。以超頻最有效果的CPU為例,目前CPU的生產可以說是非常精密的,以至於生產廠家都無法控制每塊CPU到底可以在什麼樣的頻率下工作,廠家實際上就已經自己做了次測試,將能工作在高頻率下的CPU標記為高頻率的,然後可以賣更高的價錢。但為了保證它的質量,這些標記都有一定的富餘,也就是說,一塊工作在600MHZ的CPU,很有可能在800MHZ下依然穩定工作,為了發掘這些潛在的富餘部分,我們可以進行超頻。

此外,我們還可以藉助一些手段來使CPU穩定工作在更高的頻率上,這些手段主要是兩點:增加散熱效果、增加工作電壓。

對於電腦的其它配件,依然利用這樣的原理進行超頻,如顯示卡、記憶體、甚至滑鼠等等。

超頻準備

別著急,超頻之前要做一些準備,這些準備將使你超頻可以順利進行。磨刀不誤砍柴工,多準備一點沒壞處。

CPU散熱風扇——非常關鍵的超頻工具,一定要買好風扇,絕對很值得!

導熱矽膠——一般用來往晶片上貼上小的散熱片,給主機板晶片降溫、顯示卡晶片降溫、給記憶體晶片降溫用。

小散熱片——輔助降溫用,主要用來給發熱略大的晶片降溫。

超頻顯示卡

對於狂熱的超頻愛好者來說,任何一個超頻的機會也不容錯過,顯示卡是電腦中第二個可以超頻的對象,自然也倍受青睞,超頻顯示卡也要看顯示卡的晶片核心工藝,越先進的越耐超。

超頻顯示卡除了超頻核心頻率以外,還可以超頻顯存頻率,為什麼市面上出現了很多使用5.5ns的顯存的顯示卡呢?就是因為顯存的反應時間越小,可超的頻率就越高,6ns顯存一般也能超到200M,5.5ns自然可超到更高。超頻顯存可能會帶來很多熱量,我們可以在顯存上貼上散熱片來緩解這個問題。

測試

顯示卡測試包括:顯示卡型號測試、顯示卡性能測試、顯示卡超頻測試、顯示卡工作狀態監控;還有就是顯示卡OpenGL測試、顯示卡DirectX測試(詳細內容請看下文)。

上面介紹了顯示卡測試的種類,乾什麼都要有一定的方法,顯示卡測試也不例外。顯示卡測試的方法包括:顯示卡測試軟體測試、遊戲測試、還有一些權威測評網站做的顯示卡測評。最常用到的就是顯示卡測試軟體測試和去權威測評網站查看相關顯示卡的測評。遊戲測試最簡單,下載一款遊戲,試玩一下,觀察機器用行是否很卡;畫質是否舒服等等。就可以知道顯示卡的大致水平,不過得不到測試數據。如果想精確得知數據,還是前兩項標準。

顯示卡測試軟體:針對顯示卡進行測試的常用軟體有3dmark2001se、3dmark03、3dmark05、3dmark06、aquamark3、POWERSTRIP 、RivaTuner。

遊戲測試:而常用的3d測試遊戲有unreal tournament 2003、魔獸爭霸3、quake iii、馬克斯·佩恩、極品飛車(地下狂飆) Half Life 2等經典和重量級遊戲。

測評網站:中關村線上顯示卡測評 太平洋電腦網顯示卡評測

可以提升顯示卡性能的軟體:PCI Latency Tool

品牌廠商

顯示卡顯示卡

3DFX - nVidia - S3 - 3D labs - Trident - Tseng - ASUS華碩 - A-Trend中凌 - Avance Logic - ATI

Asmart阿斯瑪特 - CARDEX耕宇 - CIRRUS - CREATIVE創通 - DIAMOND帝盟 - DTK創宏 - EAGLE金鷹

ELSE艾爾莎 - GIGA技嘉 - GVC致福 - HERCULES - INTEL英特爾 - LEADTEK麗台 - MATROX - SIS矽統

STB - triplex啟亨 - T&W同維 - UNIKA小影霸 - 雙敏

故障排查

常見故障一:開機無顯示
此類故障一般是因為顯示卡與主機板接觸不良或主機板插槽有問題造成。對於一些集成顯示卡的主機板,如果顯存共用主記憶體,則需注意記憶體條的位置,一般在第一個記憶體條插槽上應插有記憶體條。由於顯示卡原因造成的開機無顯示故障,開機後一般會發出一長兩短的蜂鳴聲(對於AWARDBIOS顯示卡而言)。
常見故障二:顯示花屏,看不清字跡此類故障一般是由於顯示器或顯示卡不支持高解析度而造成的。花屏時可切換啟動模式到安全模式,然後再在Windows98下進入顯示設定,在16色狀態下點選“套用”、“確定”按鈕。重新啟動,在Windows98系統正常模式下刪掉顯示卡驅動程式,重新啟動計算機即可。也可不進入安全模式,在純DOS環境下,編輯SYSTEM.INI檔案,將display.drv=pnpdrver改為display.drv=vga.drv後,存檔退出,再在Windows里更新驅動程式。

顯示卡顯示卡
常見故障三:顏色顯示不正常,此類故障一般有以下原因:
1.顯示卡與顯示器信號線接觸不良
2.顯示器自身故障
3.在某些軟體里運行時顏色不正常,一般常見於老式機,在BIOS里有一項校驗顏色的選項,將其開啟即可
4.顯示卡損壞;
5.顯示器被磁化,此類現象一般是由於與有磁性能的物體過分接近所致,磁化後還可能會引起顯示畫面出現偏轉的現象。
常見故障四:當機
出現此類故障一般多見於主機板與顯示卡的不兼容或主機板與顯示卡接觸不良;顯示卡與其它擴展卡不兼容也會造成當機。
常見故障五:螢幕出現異常雜點或圖案
此類故障一般是由於顯示卡的顯存出現問題或顯示卡與主機板接觸不良造成。需清潔顯示卡金手指部位或更換顯示卡。
常見故障六:顯示卡驅動程式丟失
顯示卡驅動程式載入,運行一段時間後驅動程式自動丟失,此類故障一般是由於顯示卡質量不佳或顯示卡與主機板不兼容,使得顯示卡溫度太高,從而導致系統運行不穩定或出現當機,此時只有更換顯示卡。
此外,還有一類特殊情況,以前能載入顯示卡驅動程式,但在顯示卡驅動程式載入後,進入Windows時出現當機。可更換其它型號的顯示卡在載入其驅動程式後,插入舊顯示卡予以解決。如若還不能解決此類故障,則說明註冊表故障,對註冊表進行恢復或重新安裝作業系統即可

顯示卡基本概念

顯示卡作為電腦最重要的配件之一,每個想要買電腦的人都需要了解它的基本知識,以便能挑到最適合自己的顯示卡。這個任務會簡要介紹顯示卡的一些重要的名詞概念。

電腦配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