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系列專題:

1、台式機:相關名詞解釋2、投影機系列名詞解釋 3、顯示卡大詞典4、主機板術語大詞典

本專題收集了關於液晶顯示器的系列名詞術語解釋,所有資源均來自網際網路,非本人所有,在此只希望能夠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一定的方便。(2006年5月26日全部更新完畢)
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所收錄的術語:


-----------------------------------------------------------------------------------------------------------------------------------------------------------------

1、夜景板類型

常見的液晶顯示器按物理結構分為四種:

(1)扭曲向列型(TN-Twisted Nematic);

(2)超扭曲向列型(STN-Super TN);

(3)雙層超扭曲向列型(DSTN-Dual Scan Tortuosity Nomograph);

(4)薄膜電晶體型(TFT-Thin Film Transistor)。

1.TN型採用的是液晶顯示器中最基本的顯示技術,而之後其它種類的液晶顯示器也是以TN型為基礎來進行改良。而且,它的運作原理也較其它技術來的簡單。請參照下方的圖片。圖中所表示的是TN型液晶顯示器的簡易構造圖,包括了垂直方向與水平方向的偏光板,具有細紋溝槽的配向膜,液晶材料以及導電的玻璃基板。

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2.STN型的顯示原理與TN相類似。不同的是,TN扭轉式向列場效應的液晶分子是將入射光鏇轉90度,而STN超扭轉式向列場效應是將入射光鏇轉180~270度。

3.DSTN是通過雙掃描方式來掃描扭曲向列型液晶顯示屏,從而達到完成顯示目的。DSTN是由超扭曲向列型顯示器(STN)發展而來的。由於DSTN採用雙掃描技術,因此顯示效果相對STN來說,有大幅度提高。

4.TFT型的液晶顯示器較為複雜,主要是由:螢光管、導光板、偏光板、濾光板、玻璃基板、配向膜、液晶材料、薄模式電晶體等等構成。首先,液晶顯示器必須先利用背光源,也就是螢光燈管投射出光源,這些光源會先經過一個偏光板然後再經過液晶。這時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就會改變穿透液晶的光線角度,然後這些光線還必須經過前方的彩色的濾光膜與另一塊偏光板。因此我們只要改變加在液晶上的電壓值就可以控制最後出現的光線強度與色彩,這樣就能在液晶面板上變化出有不同色調的顏色組合了。是目前主流液晶顯示器的面板。

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 返回頂部 =
-----------------------------------------------------------------------------------------------------------------------------------------------------------------

2、接口類型

顯示器通常有15針D-SubDVI接口兩種:

15針D-Sub輸入接口:也叫VGA接口,CRT彩顯因為設計製造上的原因,只能接受模擬信號輸入,最基本的包含R\G\B\H\V(分別為紅、綠、藍、行、場)5個分量,不管以何種類型的接口接入,其信號中至少包含以上這5個分量。大多數PC機顯示卡最普遍的接口為D-15,即D形三排15針插口,其中有一些是無用的,連線使用的信號線上也是空缺的。除了這5個必不可少的分量外,最重要的是在96年以後的彩顯中還增加入DDC數據分量,用於讀取顯示器EPROM中記載的有關彩顯品牌、型號、生產日期、序列號、指標參數等信息內容,以實現WINDOWS所要求的PnP(即插即用)功能。

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DVI數字輸入接口: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數字視頻接口)是近年來隨著數位化顯示設備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顯示接口。普通的模擬RGB接口在顯示過程中,首先要在計算機的顯示卡中經過數字/模擬轉換,將數位訊號轉換為模擬信號傳輸到顯示設備中,而在數位化顯示設備中,又要經模擬/數字轉換將模擬信號轉換成數位訊號,然後顯示。在經過2次轉換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信息的丟失,對圖像質量也有一定影響。而DVI接口中,計算機直接以數位訊號的方式將顯示信息傳送到顯示設備中,避免了2次轉換過程,因此從理論上講,採用DVI接口的顯示設備的圖像質量要更好。另外DVI接口實現了真正的即插即用和熱插拔,免除了在連線過程中需關閉計算機和顯示設備的麻煩。現在很多液晶顯示器都採用該接口,CRT顯示器使用DVI接口的比例比較少。

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DVI接口

DVI全稱為Digital Visual Interface,它是1999年由Silicon Image、Intel(英特爾)、Compaq(康柏)、IBM、HP(惠普)、NEC、Fujitsu(富士通)等公司共同組成DDWG(Digital Display Working Group,數字顯示工作組)推出的接口標準。它是以Silicon Image公司的PanalLink接口技術為基礎,基於TMDS(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最小化傳輸差分信號)電子協定作為基本電氣連線。TMDS是一種微分信號機制,可以將象素數據編碼,並通過串列連線傳遞。顯示卡產生的數位訊號由傳送器按照TMDS協定編碼後通過TMDS通道傳送給接收器,經過解碼送給數字顯示設備。一個DVI顯示系統包括一個傳送器和一個接收器。傳送器是信號的來源,可以內建在顯示卡晶片中,也可以以附加晶片的形式出現在顯示卡PCB上;而接收器則是顯示器上的一塊電路,它可以接受數位訊號,將其解碼並傳遞到數字顯示電路中,通過這兩者,顯示卡發出的信號成為顯示器上的圖象。

目前的DVI接口分為兩種,一個是DVI-D接口,只能接收數位訊號,接口上只有3排8列共24個針腳,其中右上角的一個針腳為空。不兼容模擬信號。

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另外一種則是DVI-I接??不意味著模擬信號的接口D-Sub接口可以連線在DVI-I接口上,而是必須通過一個轉換接頭才能使用,一般採用這種接口的顯示卡都會帶有相關的轉換接頭。

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考慮到兼容性問題,目前顯示卡一般會採用DVD-I接口,這樣可以通過轉換接頭連線到普通的VGA接口。而帶有DVI接口的顯示器一般使用DVI-D接口,因為這樣的顯示器一般也帶有VGA接口,因此不需要帶有模擬信號的DVI-I接口。當然也有少數例外,有些顯示器只有DVI-I接口而沒有VGA接口。顯示設備採用DVI接口具有主要有以下兩大優點:

一、速度快

DVI傳輸的是數位訊號,數字圖像信息不需經過任何轉換,就會直接被傳送到顯示設備上,因此減少了數字→模擬→數字繁瑣的轉換過程,大大節省了時間,因此它的速度更快,有效消除拖影現象,而且使用DVI進行數據傳輸,信號沒有衰減,色彩更純淨,更逼真。

二、畫面清晰

計算機內部傳輸的是二進制的數位訊號,使用VGA接口連線液晶顯示器的話就需要先把信號通過顯示卡中的D/A(數字/模擬)轉換器轉變為R、G、B三原色信號和行、場同步信號,這些信號通過模擬信號線傳輸到液晶內部還需要相應的A/D(模擬/數字)轉換器將模擬信號再一次轉變成數位訊號才能在液晶上顯示出圖像來。在上述的D/A、A/D轉換和信號傳輸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信號的損失和受到干擾,導致圖像出現失真甚至顯示錯誤,而DVI接口無需進行這些轉換,避免了信號的損失,使圖像的清晰度和細節表現力都得到了大大提高。

= 返回頂部 =
-----------------------------------------------------------------------------------------------------------------------------------------------------------------

3、螢幕尺寸

螢幕尺寸是指液晶顯示器螢幕對角線的長度,單位為英寸。與CRT顯示器不同的是,由於液晶顯示器標稱的螢幕尺寸就是實際螢幕顯示的尺寸,所以17英寸的液晶顯示器的可視面積接近19英寸的CRT純平顯示器。目前主流產品的螢幕尺寸主要以17英寸和19英寸為主。

對於目前越來越多的寬屏液晶顯示器而言,其螢幕尺寸仍然是指液晶顯示器螢幕對角線的長度,目前市售產品主要以19英寸為主。現在寬屏液晶顯示器的螢幕比例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常見的有16:9和16:10兩種。由於寬屏液晶顯示器相對於普通液晶顯示器具有有效可視範圍更大等優勢,或許會成為液晶顯示器的發展方向,未來可能會成為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螢幕尺寸下,無論是16:9還是16:10的寬屏液晶顯示器,其實際螢幕面積其實都要比普通的4:3液晶顯示器要小。

= 返回頂部 =
-----------------------------------------------------------------------------------------------------------------------------------------------------------------

4、點距

LCD顯示器的像素間距(pixel pitch)的意義類似於CRT的點距(dot pitch)。點距一般是指顯示屏相鄰兩個象素點之間的距離。我們看到的畫面是由許多的點所形成的,而畫質的細膩度就是由點距來決定的,點距的計算方式是以面板尺寸除以解析度所得的數值,不過LCD的點距對於產品性能的重要性卻遠沒有對後者那么高。

CRT的點距會因為蔭罩或光柵的設計、視頻卡的種類、垂直或水平掃描頻率的不同而有所改變,而LCD顯示器的像素數量則是固定的,因此在尺寸與解析度都相同的情況下,大多數液晶顯示器的像素間距基本相同。解析度為1024×768的15英寸LCD顯示器,其像素間距均為0.297mm(亦有某些產品標示為0.30mm),而17寸的基本都為0.264mm。所以對於同尺寸的LCD的價格一般與點距基本沒有關係。

= 返回頂部 =
-----------------------------------------------------------------------------------------------------------------------------------------------------------------

5、亮度

亮度是指畫面的明亮程度,單位是堪德拉每平米(cd/m2)或稱nits,也就是每平方公尺分之燭光。目前提高亮度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提高LCD面板的光通過率;另一種就是增加背景燈光的亮度,即增加燈管數量。

需要注意的是,較亮的產品不見得就是較好的產品,顯示器畫面過亮常常會令人感覺不適,一方面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同時也使純黑與純白的對比降低,影響色階和灰階的表現。因此提高顯示器亮度的同時,也要提高其對比度,否則就會出現整個顯示屏發白的現象。此外亮度的均勻性也非常重要,但在液晶顯示器產品規格說明書里通常不做標註。亮度均勻與否,和背光源與反光鏡的數量與配置方式息息相關,品質較佳的顯示器,畫面亮度均勻,柔和不刺目,無明顯的暗區。

現在在LCD亮度的技術研究方面,目前已經達到800甚至更高,已經接近CRT顯示器水準。此外液晶顯示器的亮度有不同標稱方式,例如典型亮度為350,最大亮度可能是400,具體是那種,廠商一般不做說明。因此會出現在一定範圍內不能僅通過參數區分顯示器好壞的情況,購買液晶顯示器時還要綜合考慮對比度等因素,最好實際觀看顯示效果。

= 返回頂部 =
-----------------------------------------------------------------------------------------------------------------------------------------------------------------

6、對比度

液晶顯示器的對比度實際上就是亮度的比值,定義是:在暗室中,白色畫面(最亮時)下的亮度除以黑色畫面(最暗時)下的亮度。更精準地說,對比度就是把白色信號在100%和0%的飽和度相減,再除以用Lux(光照度,即勒克斯,每平方米的流明值)為計量單位下0%的白色值(0%的白色信號實際上就是黑色),所得到的數值。對比度是最黑與最白亮度單位的相除值。因此白色越亮、黑色越暗,對比度就越高。對比度是液晶顯示器的一個重要參數,在合理的亮度值下,對比度越高,其所能顯示的色彩層次越豐富。

目前提高對比度有兩種方法:
1、提高白色畫面的亮度。
2、讓黑色更黑,降低最低亮度,這個也許有些不好理解,首先,需要知道控制液晶顯示器光線的明暗變化,是不可能通過發光燈管開、關來即使調整至純黑畫面,液晶顯示器還是會有一些亮度的。這是個分母、分子的問題,分子小了對比度自然就高了。

提高亮度增加對比度的方法相對簡單,不過受到燈管壽命、液晶漏光等問題,亮度不能無限量提高。第二種方法是很多高端液晶廠家的發展方向,這也是為什麼亮度不高的液晶能夠達到高對比度的原因。在購買液晶顯示器時,應該注意挑選顯示器畫面有沒有因高亮而色彩失真,因為那樣的高對比度是沒有參考價值的。更重要的是,虛高的亮度並不會帶來更好的顯示效果,它只會使淺色圖像變成茫茫一片,而對暗部表現卻毫無幫助。

此外,廠商在宣傳單上標註的對比度參數分兩種,一種是典型值,就是在同一畫面下的對比度,另一種是最大值,就是整個顯示器在亮度不一定的狀態下所取的最大、最小亮度所比的對比度,例如某款液晶最大對比度為550:1,而典型值為500:1。那么其中的最大值也就不具備參考性,典型值才是真正的對比度,最大對比度實際上也就是廠商所玩的數字遊戲。

另外,還有些廠商所標註的對比度是所謂的“動態對比度”。所謂動態對比度,指的是液晶顯示器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測得的對比度數值,例如逐一測試螢幕的每一個區域,將對比度最大的區域的對比度值,作為該產品的對比度參數。不同廠商對於動態對比度的測量方法可能也不盡相同,但其本質也萬變不離其宗。動態對比度與真正的對比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般同一台液晶顯示器的動態對比度是實際對比度的3-5倍。所以,動態對比度也不過就是廠商所玩的數字遊戲,並沒有實際意義。

目前主流液晶顯示器的對比度大多集中在400:1至600:1的水平上,而加拿大公司Brightside推出的採用LED背光技術的DR-37P超高動態範圍液晶顯示器居然號稱擁有200000:1的超高對比度,真是令人有點瞠目結舌了。

= 返回頂部 =
-----------------------------------------------------------------------------------------------------------------------------------------------------------------

7、色彩數

色彩數就是螢幕上最多顯示多少種顏色的總數。對螢幕上的每一個像素來說,256種顏色要用8位二進制數表示,即2的8次方,因此我們也把256色圖形叫做8點陣圖;如果每個像素的顏色用16位二進制數表示,我們就叫它16點陣圖,它可以表達2的16次方即65536種顏色;還有24位彩色圖,可以表達16,777,216種顏色。

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目前液晶顯示器常見的顏色種類有兩種,一種是24位色,也叫24位真彩。這24位真彩是由紅綠藍三原色每種顏色8位色彩組成,所以這種液晶板也叫8bit液晶板。每種顏色8位,紅綠藍三原色組合起來就是24位真彩,這種液晶顯示器的顏色一般標稱為16.7M或者16.77M。另一種液晶顯示器三原色每種只有6bit,也叫6bit液晶板,這種液晶板通過“抖動”的技術,通過局部快速切換相近顏色,利用人眼的殘留效應獲得缺失色彩。這種抖動的技術不能獲得完整的8bit(256色)效果,通常是253種顏色,那么三個253相乘就基本是16.2M色。也就是說我們通常用16.7M表示真正的24位真彩(8bit板),而用16.2M表示6bit板。兩者實際視覺效果差別不算太大,目前高端液晶顯示器以16.7M色占主流。

= 返回頂部 =
-----------------------------------------------------------------------------------------------------------------------------------------------------------------

8、黑白回響時間

所謂黑白回響時間是液晶顯示器各像素點對輸入信號反應的速度,即像素由暗轉亮或由亮轉暗所需要的時間(其原理是在液晶分子內施加電壓,使液晶分子扭轉與回復)。常說的25ms、16ms就是指的這個回響時間,回響時間越短則使用者在看動態畫面時越不會有尾影拖曳的感覺。一般將黑白回響時間分為兩個部分:上升時間(Rise time)和下降時間(Fall time),而表示時以兩者之和為準。

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CRT顯示器中,只要電子束擊打螢光粉立刻就能發光,而輝光殘留時間極短,因此傳統CRT顯示器回響時間僅為1~3ms。所以,回響時間在CRT顯示器中一般不會被人們提及。而由於液晶顯示器是利用液晶分子扭轉控制光的通斷,而液晶分子的扭轉需要一個過程,所以LCD顯示器的回響時間要明顯長於CRT。

從早期的25ms到大家熟知的16ms再到最近出現的12ms甚至8ms,回響時間被不斷縮短,液晶顯示器不適合娛樂的陳舊觀念正在受到巨大挑戰。可以先做一個簡單的換算:30毫秒=1/0.030=每秒鐘顯示33幀畫面;25毫秒=1/0.025=每秒鐘顯示40幀畫面;16毫秒=1/0.016=每秒鐘顯示63幀畫面;12毫秒=1/0.012=每秒鐘顯示83幀畫面。可以看出12ms的誕生意味著液晶製造的一個巨大進步。

但要注意的是,液晶顯示器都有一個掃描頻率的限制,特別是對於場頻(又稱刷新率),很多都限制在75Hz以下,而就一般概念而言,75Hz意味著一秒刷新75幀畫面,這樣看上去就達不到12ms對應的每秒83幀畫面了。

實際上,我們上面所說的12ms回響時間是針對全黑和全白畫面之間切換所需要的時間,這種全白全黑畫面的切換所需的驅動電壓是比較高的,所以切換速度比較快,可以達到12ms;而實際套用中大多數都是灰階畫面的切換(其實質是液晶不完全扭轉,不完全透光),所需的驅動電壓比較低,故切換速度相對較慢。因此從2005年開始,很多廠商已經開始強調灰階回響時間的重要性,不過灰階回響時間可以通過特殊方法提高,因此與黑白回響時間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對應關係,相當於一個全新的描述回響時間的參數。

據數據表明:回響時間30毫秒=1/0.030=每秒鐘顯示器能夠顯示33幀畫面,這是已經能滿足DVD播放的需要;回響時間25毫秒=1/0.025=每秒鐘顯示器能夠顯示40幀畫面,完全滿足DVD播放以及大部分遊戲的需要;而玩那種激烈的動作遊戲(如QUAKEIII、UT2003、DOMMIII)、極速追逐賽等遊戲要達到毫無拖影的話,所需要的畫面顯示速度都要在每秒60幀以上,即需要的回響時間=1/每秒鐘顯示器能夠顯示60幀畫面=16.6毫秒。

= 返回頂部 =
-----------------------------------------------------------------------------------------------------------------------------------------------------------------

9、灰階回響時間

說到灰階回響時間,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灰階。我們看到液晶螢幕上的每一個點,即一個像素,它都是由紅、綠、藍(RGB)三個子像素組成的,要實現畫面色彩的變化,就必須對RGB三個子像素分別做出不同的明暗度的控制,以“調配”出不同的色彩。這中間明暗度的層次越多,所能夠呈現的畫面效果也就越細膩。以8 bit的面板為例,它能表現出256個亮度層次(2的8次方),我們就稱之為256灰階。

由於液晶分子的轉動,LCD螢幕上每個點由前一種色彩過渡到後一種色彩的變化,這會有一個時間的過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回響時間。因為每一個像素點不同灰階之間的轉換過程,是長短不一、錯綜複雜的,很難用一個客觀的尺度來進行表示。因此,傳統的關於液晶回響時間的定義,試圖以液晶分子由全黑到全白之間的轉換速度作為液晶面板的回響時間。由於液晶分子“由黑到白”與“由白到黑”的轉換速度並不是完全一致的,為了能夠儘量有意義的標示出液晶面板的反應速度,傳統的回響時間的定義,基本以“黑—白—黑”全程回響時間作為標準。

但是當我們玩遊戲或看電影時,螢幕內容不可能只是做最黑與最白之間的切換,而是五顏六色的多彩畫面,或深淺不同的層次變化,這些都是在做灰階間的轉換。事實上,液晶分子轉換速度及扭轉角度由施加電壓的大小來決定。從全黑到全白液晶分子面臨最大的扭轉角度,需施以較大的電壓,此時液晶分子扭轉速度較快。但涉及到不同不同明暗的灰度切換,實現起來就困難了,並且日常在顯示器上看到的所有圖像,都是灰階變化的結果,因此黑白回響的測量方式已經不能正確的表達出實際的意義,為此,灰階回響時間的概念就順應而出了。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灰階回響更難控制,需要的時間更長,但實際情況卻有可能完全相反。因為廠商可以通過特殊的技術,使灰階回響時間大大提高,反過來比傳統的黑白回響時間短很多。比如使用回響時間加速晶片,可以使25ms黑白回響時間的產品擁有8ms的灰階回響時間。灰階回響時間與原來的黑白回響時間含義和性質差別很大,兩者之間沒有明確的對應關係,但又都是對液晶回響時間的描述。

從2005年開始灰階回響逐漸為眾多廠商所使用,總的來說,這些產品通常使用了更好的回響時間控制方式,比如各個象素的回響時間更加穩定、統一。灰階回響時間短的產品脫影現象也更少一些,畫面質量也更好,尤其在播放運動圖像的時候,因此遊戲玩家或者愛看影碟的用戶可以更多考慮液晶顯示器的這個參數。

= 返回頂部 =
-----------------------------------------------------------------------------------------------------------------------------------------------------------------

10、水平掃描頻率

也稱為水平刷新率,它是指顯示器每秒鐘的掃描線數,單位為KHz。行頻=行數*場頻,例如在800*600的解析度下,當刷新率為85Hz時(通常表述為800*600@85Hz),行頻=600*85Hz=51Khz。

= 返回頂部 =
-----------------------------------------------------------------------------------------------------------------------------------------------------------------

11、垂直掃描頻率

也稱刷新率,是顯示器每秒刷新螢幕的次數,單位為Hz。場頻越低,圖像的閃爍、抖動越厲害,但LCD顯示器畫面掃描頻率的意義有別於CRT,指顯示器單位時間內接收信號並對畫面進行更新的次數。由於LCD顯示器像素的亮滅狀態只有在畫面內容改變時才有變化,因此即使掃描頻率很低,也能保證穩定的顯示,一般有60Hz就足夠了,但在部分行業套用如醫療、監控中,要求液晶的刷新率能夠達到70Hz甚至85Hz,主要是要求能夠以較快的頻率讀取數據進行顯示。

= 返回頂部 =
-----------------------------------------------------------------------------------------------------------------------------------------------------------------

12、頻寬

頻寬代表顯示器顯示能力的一個綜合指標,指每秒鐘所掃描的圖素個數,即單位時間內所有掃描線上顯示的頻點數總和,以MHz為單位。頻寬越大表明顯示控制能力越強,顯示效果越佳。

頻寬的詳細計算公式如下:理論上頻寬 B=r(x) ×r(y) ×V

r(x)表示每條水平掃描線上的圖素個數

r(y)表示每楨畫面的水平掃描線數

V 表示每秒畫面刷新率(即場頻)

B 表示頻寬

= 返回頂部 =
-----------------------------------------------------------------------------------------------------------------------------------------------------------------

13、可視角度

它是指用戶可以從不同的方向清晰地觀察螢幕上所有內容的角度。由於提供LCD顯示器顯示的光源經折射和反射後輸出時已有一定的方向性,在超出這一範圍觀看就會產生色彩失真現象,CRT顯示器不會有這個問題。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LCD顯示器的可視角度都是左右對稱的,但上下就不一定對稱了,常常是上下角度小於左右角度。當我們說可視角是左右80度時,表示站在始於螢幕法線(就是顯示器正中間的假想線)80度的位置時仍可清晰看見螢幕圖像。視角越大,觀看的角度越好,LCD顯示器也就更具有適用性。

由於每個人的視力不同,因此我們以對比度為準,在最大可視角度時所量到的對比度越大就越好。目前市場上大多數產品的可視角度在120度以上,部分產品達到了170度以上。需要說說明的是,在不同測量方式下,可視角度的標稱值也不同,由於顯示器廠商通常沒有說明具體的測量方式,因此總的來說,可視角度是一個參考值。

= 返回頂部 =
-----------------------------------------------------------------------------------------------------------------------------------------------------------------

14、寬屏

我們一般把螢幕寬度和高度的比例稱為長寬比(Aspect Ratio,也稱為縱橫比或者就叫做螢幕比例),寬屏的特點就是螢幕的寬度明顯超過高度。目前標準的螢幕比例一般有4:3和16:9兩種,不過16:9也有幾個“變種”,比如15:9和16:10,由於其比例和16:9比較接近,因此這三種螢幕比例的液晶顯示器都可以稱為寬屏。此外,如果還有比較特殊的比例,例如24:9,當然也算f="uploads/26/11486261239792000000117154.jpg" target="_blank">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4:3液晶顯示器

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16:9液晶顯示器

從19世紀末期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幾乎所有電影的畫面比例都是標準的1.33:1(準確地說是1.37:1,但作為標準來說統稱為1.33:1)。也就是說,電影畫面的寬度是高度的1.33倍。這種比例有時也表達為4:3,就是說寬度為4個單位,高度為3個單位,目前我們所接收到的電視節目都是這樣的比例。由於這樣的傳統,所以液晶顯示器的螢幕比例目前也還以4:3為主。

然而現在真正的電影一般都是寬銀幕的,將寬銀幕的電影轉換為4:3總會造成畫面質量、形狀或者內容的損失。而今計算機的功能已不只是文書及上網了,在越來越經常的觀賞電影節目時、在越來越多的各種數碼產品採用了16:9的比例作為表現時,為了在計算機上更好的收看影視,寬屏的液晶顯示器出現了。並且由於未來的高清晰電視主要會使用16:9的比例,因此目前越來越多的液晶顯示器採用了寬屏的比例。寬屏的比例更接近黃金分割比,也更適合人的眼睛,在觀看影片時給人的感受也更舒服。此外針對辦公套用或是行業套用,寬屏產品可以在一個螢幕內顯示兩個完整的Web頁面或是平鋪更多的視窗,能夠有效的提高辦公效率。在數字圖像處理和多媒體編輯等工作中,寬屏更具優勢,較寬的觀看視角,適合商務人士展示商業設計方案,是辦公的較佳選擇。甚至目前的越來越多的遊戲也開始支持寬屏顯示,歸根結底,寬屏更適合人眼睛的視覺特性。

此外,寬屏的液晶顯示器在生產時主要變化就是改變了切割比例,但並不會增加成本,因此售價也不會更高。

= 返回頂部 =
-----------------------------------------------------------------------------------------------------------------------------------------------------------------

15、解析度

LCD液晶顯示器和傳統的CRT顯示器,解析度都是重要的參數之一。傳統CRT顯示器所支持的解析度較有彈性,而LCD的像素間距已經固定,所以支持的顯示模式不像CRT那么多。LCD的最佳解析度,也叫最大解析度,在該解析度下,液晶顯示器才能顯現最佳影像。

目前15英寸LCD的最佳解析度為1024×768,17~19英寸的最佳解析度通常為1280×1024,更大尺寸擁有更大的最佳解析度。

LCD顯示器呈現解析度較低的顯示模式時,有兩種方式進行顯示。第一種為居中顯示:例如在XGA 1024×768的螢幕上顯示SVGA 800×600的畫面時,只有螢幕居中的800×600個像素被呈現出來,其它沒有被呈現出來的像素則維持黑暗,目前該方法較少採用。另一種稱為擴展顯示:在顯示低於最佳解析度的畫面時,各像素點通過差動算法擴充到相鄰像素點顯示,從而使整個畫面被充滿。這樣也使畫面失去原來的清晰度和真實的色彩

由於現在相同尺寸的液晶顯示器的最大解析度通常是一致的,所以對於同尺寸的LCD的價格一般與解析度基本沒有關係。

= 返回頂部 =
-----------------------------------------------------------------------------------------------------------------------------------------------------------------

16、安規認證

對顯示器來說最重要的安規認證是電磁幅射標準,即指限制顯示器所發出的電磁幅射量的國際標準。目前有兩項重要的標準是由下列兩個瑞典權威機構所定出來的規則:MPR-II,原先是一項由瑞典勞工部所提出的標準,制定了顯示器所放出的電磁幅射量的最高範圍,現在已被採用為世界標準。TCO,瑞典TCO組織於1991年制定了一個比MPR-II更嚴格的標準,特別是為交流電場(AEF)而定。

MPR認證

MPR標準是由SWEDAC(Swedish National Board For Measurement And Testing瑞典國家技術部)制訂的電磁場輻射規範(包括電場、靜電場強度)。包括有著名的MPR I、MPR II。MPR I誕生於1987年,是由瑞典國家測量測試局就電場和磁場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而提出的一個標準,目前這個標準已經顯得比較寬鬆了。1990年,MPR I進一步擴展變成了MPR II,進一步詳細列出了21項顯示器標準,包括閃爍度、跳動、線性、光亮度、反光度及字型大小等,對ELF(超低頻)和VLF(甚低頻)輻射提出了最大限制,已經成了一種比較嚴格的電磁輻射標準。現在市場上被認為的低輻射顯示器,一般都符合這一標準。

TCO認證

所謂的TCO標準保證,是由瑞典專業雇員聯盟(Swedish Confederationof Professional Employess)推出的。隨著不斷擴充和改進,逐漸演變成了現在通用的世界性標準,引起了顯示器生產廠商的廣泛重視。它不僅包括輻射和環保的多項指標,還對舒適、美觀等多方面提出嚴格的要求。

TCO認證自從1991年推出以後,主要面向質量和環境,對象則主要是辦公室里常見的電子設備,如手提式計算機、顯示器、鍵盤、系統機、印表機等,並且為行動電話也頒布了一個新的標準“TCO'01 Mobile Phones”。連同前段時間發布的TCO'03 Displays標準,面向計算機監視器及外設的TCO認證一共走過了四代不同的標準(面向行動電話的TCO'01標準不算在其中),從TCO’92、TCO’95、TCO’99到TCO'03,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人們健康、環保意識的加強,加之科技進步所能帶來的產品質量改觀,TCO認證標準也一代比一代更為嚴格。

截止2003年5月27日,通過了TCO’92(該項認證已經停止)認證的顯示器型號有1050個,通過了TCO’95與TCO’99認證的顯示器型號則分別高達2085個和2286個;而通過最新的TCO’03認證的顯示器型號則為61個。

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液晶顯示器術語大詞典

= 返回頂部 =
-----------------------------------------------------------------------------------------------------------------------------------------------------------------

17、LCD顯示a>

液晶顯示器(LCD)英文全稱為Liquid Crystal Display,它一種是採用了液晶控制透光度技術來實現色彩的顯示器。和CRT顯示器相比,LCD的優點是很明顯的。由於通過控制是否透光來控制亮和暗,當色彩不變時,液晶也保持不變,這樣就無須考慮刷新率的問題。對於畫面穩定、無閃爍感的液晶顯示器,刷新率不高但圖像也很穩定。LCD顯示器還通過液晶控制透光度的技術原理讓底板整體發光,所以它做到了真正的完全平面。一些高檔的數字LCD顯示器採用了數字方式傳輸數據、顯示圖像,這樣就不會產生由於顯示卡造成的色彩偏差或損失。完全沒有輻射的優點,即使長時間觀看LCD顯示器螢幕也不會對眼睛造成很大傷害。體積小、能耗低也是CRT顯示器無法比擬的,一般一台15寸LCD顯示器的耗電量也就相當於17寸純平CRT顯示器的三分之一。

目前相比CRT顯示器,LCD顯示器圖像質量仍不夠完善。色彩表現和飽和度LCD顯示器都在不同程度上輸給了CRT顯示器,而且液晶顯示器的回響時間也比CRT顯示器長,當畫面靜止的時候還可以,一旦用於玩遊戲、看影碟這些畫面更新速度塊而劇烈的顯示時,液晶顯示器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畫面延遲會產生重影、脫尾等現象,嚴重影響顯示質量。

LCD顯示器的工作原理:從液晶顯示器的結構來看,無論是筆記本電腦還是桌面系統,採用的LCD顯示屏都是由不同部分組成的分層結構。LCD由兩塊玻璃板構成,厚約1mm,其間由包含有液晶材料的5μm均勻間隔隔開。因為液晶材料本身並不發光,所以在顯示屏兩邊都設有作為光源的燈管,而在液晶顯示屏背面有一塊背光板(或稱勻光板)和反光膜,背光板是由螢光物質組成的可以發射光線,其作用主要是提供均勻的背景光源。

背光板發出的光線在穿過第一層偏振過濾層之後進入包含成千上萬液晶液滴的液晶層。液晶層中的液滴都被包含在細小的單元格結構中,一個或多個單元格構成螢幕上的一個像素。在玻璃板與液晶材料之間是透明的電極,電極分為行和列,在行與列的交叉點上,通過改變電壓而改變液晶的鏇光狀態,液晶材料的作用類似於一個個小的光閥。在液晶材料周邊是控制電路部分和驅動電路部分。當LCD中的電極產生電場時,液晶分子就會產生扭曲,從而將穿越其中的光線進行有規則的折射,然後經過第二層過濾層的過濾在螢幕上顯示出來。

液晶顯示技術也存在弱點和技術瓶頸,與CRT顯示器相比亮度、畫面均勻度、可視角度和反應時間上都存在明顯的差距。其中反應時間和可視角度均取決於液晶面板的質量,畫面均勻度和輔助光學模組有很大關係。

對於液晶顯示器來說,亮度往往和他的背板光源有關。背板光源越亮,整個液晶顯示器的亮度也會隨之提高。而在早期的液晶顯示器中,因為只使用2個冷光源燈管,往往會造成亮度不均勻等現象,同時明亮度也不盡人意。一直到後來使用4個冷光源燈管產品的推出,才有很大的改善。

信號反應時間也就是液晶顯示器的液晶單元回響延遲。實際上就是指的液晶單元從一種分子排列狀態轉變成另外一種分子排列狀態所需要的時間,回響時間愈小愈好,它反應了液晶顯示器各像素點對輸入信號反應的速度,即螢幕由暗轉亮或由亮轉暗的速度。回響時間越小則使用者在看運動畫面時不會出現尾影拖拽的感覺。有些廠商會通過將液晶體內的導電離子濃度降低來實現信號的快速回響,但其色彩飽和度、亮度、對比度就會產生相應的降低,甚至產生偏色的現象。這樣信號反應時間上去了,但卻犧牲了液晶顯示器的顯示效果。有些廠商採用的是在顯示電路中加入了一片IC圖像輸出控制晶片,專門對顯示信號進行處理的方法來實現的。IC晶片可以根據VGA輸出顯示卡信號頻率,調整信號回響時間。由於沒有改變液晶體的物理性質,因此對其亮度、對比度、 色彩飽和度都沒有影響,這種方法的製造成本也相對較高。

由上便可看出,液晶面板的質量並不能完全代表液晶顯示器的品質,沒有出色的顯示電路配合,再好的面板也不能做出性能優異的液晶顯示器。隨著LCD產品產量的增加、成本的下降,液晶顯示器會大量普及。

= 返回頂部 =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