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

《鄂州》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漢為鄂縣,屬江夏郡。 公元1573年(明萬曆元年),始建武昌石城。 公元1914年(民國三年),壽昌縣改名鄂城縣,屬鄂東道。

基本信息

鄂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數千年來,先輩們用勤勞的雙手,在鄂州大地創造了不朽的業績。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湖北省轄的中等城市。轄鄂城區華容區梁子湖區三個縣級行政區和國營長港農場

【地理】

鄂州市位於湖北省的東部,長江中游南岸。地處東經114°32′-115°05′,北緯30°00′-30°06′。西接“九省通衢”武漢,東連“礦冶之城”黃石,北與黃岡地區隔江相望,南同鹹寧地區瀕湖毗鄰。這裡曾為三國吳王故都,又是

《鄂州》《鄂州》
歷史文化名城。全市總面積1504平方公里,整個版圖輪廓呈“三葉型”。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中間低平;最高點“四峰山”海拔485.8米,最低點梁子湖的“梁子湖”,海拔11.7米。境內擁有大小湖泊133個,水域面積65萬畝,是著名的“百湖之市”、“魚米之鄉”。其中,全國十大名湖之一的梁子湖方圓30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島,島中有湖。

【歷史】

鄂州歷史悠久,自春秋戰國以來,始為東楚首府,繼為鄂邑、鄂郡、鄂縣,其間曾兩度成為帝王的都城。在歷史上,即是鄂東南的重要商埠,亦是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國時期,東吳立國60年,鄂州作為其國都和陪都,先後達45年之久,與南京(古稱“建業”)並稱“東都”、“西都”。兩晉迄於宋遼,鄂州時為郡治,時為州府,始終是長江沿岸的政治和軍事重鎮。

【人文】

鄂州人文薈萃,英俊輩出。楚熊渠、吳孫權、晉陶侃等歷代王侯重臣,或承封襲爵,或建都駐蹕,都曾在這塊土地上金戈鐵馬,縱橫馳騁,鄂王城、吳王城、點將台等遺蹟故址,記載著他們在鄂州的文治武功。唐李白、宋蘇軾、元丁鶴年等騷壇首領,或結廬隱居,或慕名遊歷,都曾在鄂州揮毫濡墨,舒喉放歌,《武昌釣台篇》、《武昌西山詩》、《松風閣》等詩詞歌賦,飽含著他們對鄂州的殷殷深情。尤其是在近現代,鄂州更是人才輩出,為中國革命和歷史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彭楚藩、吳兆麟為代表的鄂州熱血男兒,在辛亥革命中首舉義旗,為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而血灑江城;范鴻戢、劉伯垂等一大批優秀知識分子,積極向國人傳播馬列主義,參與創建了北京和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為我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此外,還有如影響晚清書壇百餘年的一代宗師張裕釗,中國工人運動的著名女活動家張金保,被譽為“武林奇”的近代武術教育家萬籟聲,中國現代話劇事業的拓荒者萬籟平,全國戰鬥英雄趙怡忠等,他們如同燦爛的群星,為鄂州的歷史增添了異彩。

【氣候】

鄂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位於中緯度地區,季風氣候明顯,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五霜期長。嚴冬暑期時間短,主要災害天氣有暴雨乾旱大風冰雹冰凍等。

【春季】(3至5月中旬)氣候特徵:

升溫快、雨日多、天氣變化劇烈。

【夏季】(5至7月上旬)氣候特徵:

《鄂州》《鄂州》

初夏:暴雨多、濕度大、雨量集中。

盛夏(7月中旬至8月)後:晴熱少雨、高溫高濕,日照強,蒸發大。

【秋季】(9至11月)氣候特徵:

秋高氣爽,晴多少雨。秋季是夏季向冬季過度的季節,北方冷空氣迅速南夏,本地常受單一的冷 氣團控制,氣溫比較穩定,有利於秋收秋播。

入秋後,氣溫下降比較快。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氣候特徵:

寒冷少雨,氣候乾燥,以偏北風為主。寒潮過後天氣回暖時,早晚有霜凍現象。

【氣溫】

本市年均氣溫17.0攝氏度,為鄂東地區最高值。

【地溫】

本市地溫的變化同氣溫一致,也系冬低夏高,最低月在元月,最高月在八月。月際變化與氣溫一 樣。隨著深度的增加年平均地溫基本無變化。

【降水】

本市年平均降水量為1282.8毫米,年際變化大。

本市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特點是:西北部略多於東南部,中部和西南部介於量者之間。

【風】

本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節氣候十分明顯,秋、冬兩季主導風向是偏北風,春、夏兩季主導 風向是偏東風。

【日照】

本市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03.7小時,平均每天5.5小時。

本市年平均日照率為45%,為鄂東地區高值區。

【交通】

鄂州地理位置優越,在長江流域處於“得中”地位。東去上海,西上重慶,水路距

《鄂州》《鄂州》
離都在1100公里左右。萬里長江依市而過,境內江岸線長達90公里,有大小港口5座,江海直達,常年可泊5000噸級輪船。106國道縱貫市區南北,武(昌)九(江)鐵路、316國道和宜(昌)黃(石)一級公路三線並行,橫穿鄂州東西。這種“江湖海直通、水鐵公聯運”的優勢,使鄂州得以成為鄂東南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寧(南京)漢(武漢)渝(重慶)光纜數控通訊工程的開通,又使鄂州成為鄂東南地區的通訊樞紐。鄂州基礎設施完備,通訊供電供水條件完備。

【旅遊】

鄂州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城市。東漢以前為鄂邑、鄂郡、鄂縣。三國時吳王孫權在此建都,改稱武昌。此後,鄂州或為郡治,或為州府,始終是長江中游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 鄂州是一座風光秀麗的城市,是長江之濱的旅遊城市,、城渾然一體,以西山梁子湖洋瀾湖為主體的山水自然景觀,以“怡亭銘”摩崖、吳王城、觀音閣為重點的古蹟景觀,以孫權、元結、蘇軾等歷史名人的遺蹟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及以佛教“淨土宗”發祥地古靈泉寺為標誌的佛教景觀,是國內有名的“古銅鏡之鄉”的發祥地。遍布全市各地,使鄂州成為“三國旅遊線”和“長江旅遊帶”上的重要城市,成為湖北楚文化旅遊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經濟】

鄂州是長江中游南岸的一座新興工業城市。是鄂東“冶金走廊”、“服裝走廊”、“建材走廊”的重要支撐,形成了以冶金服裝建材醫藥化工機械電子、輕工為主體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是湖北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和鄂東的商品集散中心。

【基礎設施】

通 訊:15萬門程控電話與國際國內聯網,圖文傳真、移動電話、無線尋呼等現代通訊設施齊備,特快傳遞及一些高速優質的郵政服務一應俱全

供 電:鄂州地處華中電網中部,電力供應充足,市區現有220千伏、110千伏變電站各2座。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的鄂州電廠第一期工程60萬千瓦已建成發電。

供 水:市區建有自來水廠兩座,日供水40萬噸。

其 它: 鄂州市是全省文明城市和衛生城市,市區內各類銀行和證券機構齊全,擁有6座公園、遊園,8個大中型購物商場,30多家賓館,其中三星級以上賓館4家。

【開放】

鄂州投資環境優越。1985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鄂州為乙類對外開放城市。1988年,湖北省為擴大對外開放,實施“在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批准鄂州為全省的“經濟改革開放試驗區”。鄂州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視窗,是國家確定的開放城市和對外開放口岸,是湖北省唯一的“經濟改革開放試驗區”,湖北省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二十佳開發區之一,湖北省紅蓮湖旅遊度假區、花湖民營開發區已具有一定規模。近300多箇中外合資項目已在這片沃土上生根開花結果,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裡建立了經濟技術文化關係。 1990年,省政府又把“湖北省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放在鄂州市葛店鎮。因此,鄂州實際上成為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對外開放幾年來,鄂州緊緊抓住“兩區”建設的有利機遇,積極擴大開放引進,先後同美國、日本等十幾個國家以及台灣、香港等地區建立子廣泛的經濟、技術、貿易和文化交流聯繫,與美國俄亥俄州瑪瑞塔市和日本三條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大批外商和港澳台商紛紛來鄂州投資,“三資”企業逐年增加,外向型經濟比重也日趨增大。

【資源】

鄂州礦藏資源豐富,發展冶金、機械、建材等產業具有良好的物質基礎。從已探明的地質資料看,計有鐵、銅、鈷、金、銀等金屬礦數十種和沸石、膨潤土、珍珠岩石等非金屬礦30餘種,其中尤以鉛礦藏儲量大品質好。早在3000多年前,鄂州先民就大規模地開發地下礦藏,並發展了冶煉事業,史稱“冶石為器,千爐齊設”。三國時期,鄂州的金屬采煉、瓷器製造、銅鏡加工和造船業就相當發達,是長江中游著名的礦冶古城和手工業中心,又是“古銅鏡之鄉”。聞名於世的“銅綠山礦冶遺址”實際上就是鄂州先民的傑作。宋乾德5年(公元967年)割武昌三鄉置大冶縣,將今黃石、大冶一帶都劃了出去,礦產資源亦隨之划去不少,但在這方面仍有優勢。

【工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從鄂州的資源優勢出發,對鄂州進行了重點投資開發建設,相繼興辦了一批重點企業,其中包括武漢鋼鐵公司的重要礦山-程潮鐵礦,湖北省最大的地方鋼鐵基地鄂城鋼鐵廠,國內有名的立窯水泥廠-鄂城水泥廠。今日鄂州已是鄂東“冶金走廊”和“建材走廊”中的重要一環。 1983年鄂州市成立以後,在鞏固提高冶金、建材、機械等基礎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了食品紡織、服裝工等新興產業,從而逐漸成為產業結構比較協調、產品布局比較合理的新興工業城市。已動工的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鄂州電廠建設起來後,鄂州又將為鄂東南的重要能源基地。以鋼鐵為主體的冶金工業,以服裝和紡織為主體的紡織工業,以陶瓷、水泥和新型建築材料為主體的建材工業,以工具機、模具和汽車零部件為主體的機械工業,以鍶鹽、化肥、精細化工為主體的化學工業,以食品、造紙和日用消費用品為主體的輕工業,以新型抗生素、生化藥品、中成藥為主的醫藥工業。

【高新技術產業】

以高新技術裝備的電子通訊、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

【農業】

鄂州農業向稱發達,是名副其實的江南魚米之鄉。全市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丘陵平原湖區組成,尤以湖泊眾多而著稱,號作“百湖之市”。市域內,湖泊、庫塘星羅棋布,港汊溝渠連成網路,共有水域面積近50萬畝,可養殖面積30多萬畝,適於養魚、育蚌、植蓮,是馳名海內外的武昌魚的故鄉。 鄂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區,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具有發展種養業的良好條件。全市有稻、麥、豆等農作物品種200多個,銀魚,胭脂魚、螃蟹等水生動物100餘種,蓮、菱、芡實等水生植物20多種,等畜禽品種近百個,等樹木數百種,主產糧、棉、油,也是湖北省珍珠、螃蟹、茭頭等農副產品的重要出口基地。 鄂州集鎮稠密,計有大小集鎮78個,平均不到20平方公里就有一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鄂州的鄉鎮企業有了迅速發展,已吸收五分之二的農村勞動力,農村工業化、鄉村集鎮化已成為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並已初步形

《鄂州》《鄂州》
成“以市帶鎮,以鎮帶村,城鄉並進,共同繁榮”的局面。 “四荒”開發,糧、油、果樹、蔬菜、花卉等農作物優質高新品種、新技術開發,蔬菜、花卉無土栽培系列化生產,優良種畜種禽、水產苗種繁育,名特優水產品養殖,糧食、蔬菜、水果、肉食品、水產品貯藏、保鮮、乾燥、加工新技術、新設備。

市樹:樟樹

市花:梅花

【鄂州歷史演變】

新石器文化遺存、夏商周 (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1年)據考古發現,公元前3000年前後,境內即有人類繁衍生息。華容和尚山村落遺址具屈家嶺文化特徵。蒲團吳家大灣村落遺址具龍山文化特徵。新廟羅家嘴、西山團魚山、葛店墳山地、華容螺絲眼、廟嶺大山、太和金盆垴、長嶺雞鳴祠等地亦發現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及文化遺存

約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堯時為樊國。羅泌《路史·國名紀》載:“帝堯時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

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為古三苗之地。

公元前1600——前1046年,殷商時為鄂國。《史記 殷本紀》載:“紂王封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沙窩陳林寨、燕磯側船地、七窯山及太和梅家祠等地遺址出土商代青銅觚、爵和陶器,其中青銅器大都有氏族銘文及族徽。

公元前879年(西周夷王七年),楚君熊渠伐揚越,至鄂。封中子紅為鄂王,築鄂王城。熊渠卒,熊紅嗣位,仍居鄂;傳六王至熊咢猶居於此,為楚之國都。熊咢鑄“夜雨楚公鍾”(宋政和三年出土)。有汀祖官山、新廟樓塘、華容碼頭、沼山金老墳、葛店平頂山、段店城子山、塗鎮金盆地、公友龜山等西周至東周遺址。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時為楚之別都。楚共王熊審封其三子子皙為鄂君。始鑄銅鏡。子皙與鄂地越人泛舟於鄂渚,有越人歌謠流傳。靈王時,子皙為楚之令尹。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六年),伍子胥奔吳,舊傳縣東三里有接渡石。澤林申映灣傳為申包胥故里。

公元前475——前221年,戰國時為鄂邑。

公元前323年(楚懷王六年),懷王封其弟啟為鄂君,頒發“鄂君啟金節”(安徽壽縣出土),鄂邑水陸商隊貨運楚國各地。

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屈原放逐江南,行吟鄂渚。《九章·涉江》云:“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西山有屈原“望楚亭”。

公元前223年(楚負芻五年),秦攻楚,俘楚王,秦王嬴政從漢水至鄂渚樊口,廢負芻為庶人。楚亡。

秦漢三國(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縣,屬南郡。其領域西北界長江、東抵江西、南接湖南。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漢為鄂縣,屬江夏郡。劉邦封大將樊噲於鄂縣,灌嬰築鄂縣城。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荊王劉賈於沼山大戰淮南王英布,戰死,劉邦為其立荊王廟。

公元208年(漢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關羽駐軍樊口。孫劉聯軍大破曹軍於赤壁,魏、蜀、吳三國鼎立勢成。

公元209年(漢建安十四年),孫權與周瑜、魯肅、張昭於城東虎頭山商議建都大計,聞鳳鳴,遂築鳳凰台。

公元220年(魏黃初元年),孫權在樊口設樊山戍。

《鄂州》《鄂州》

公元221年(魏黃初二年),四月孫權自公安遷鄂縣,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縣。分江夏立武昌郡,轄武昌、陽新、沙羡、下雉、柴桑、潯陽等六縣。八月曹丕封孫權為吳王。築吳王城。次年鑄數千銅釜。

公元224年(吳黃武三年),佛門名士支謙與印度僧人維祗難、竺律炎居武昌,共譯《法句經》、《太子瑞應本起經》,江南始傳佛教。

公元226年(吳黃武五年),孫權采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後出土有孫權之侄銘文弩機、侄孫“孫將軍門樓”。朱應、康泰出使南海諸國,朱應著《扶南異物志》,康泰著《吳時外國傳》。

公元229年(吳黃龍元年),四月孫權稱帝,是為吳大帝;在南郊築壇祭天。傳有黃龍蟠於江心磯上積日方去,遂改元黃龍。由建業遷富戶千家落籍武昌,居民增至10萬。於西山建避暑宮、讀書堂。頒屯田令,鼓勵墾荒。武昌為全國四大鑄鏡中心之一,有“銅鏡之鄉”美譽。九月遷都建業,陸遜輔太子孫登留守武昌,為吳陪都。

公元238年(吳赤烏元年),傳武昌麒麟現。

公元265年(吳甘露元年),九月,末帝孫皓自建業遷都武昌。不願意離建業者編唱“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童謠,樊口鯿魚始名“武昌魚”。次年十二月還都建業。

公元271年(吳建衡三年),吳監池司馬孟宗卒。宗居武昌,事母至孝,民間流傳“孟宗哭竹冬生筍”故事。

兩晉南北朝(公元280——581年)

公元280年(吳天紀四年西晉太康元年),三月龍驤將軍王濬率巴蜀之軍克武昌,進逼建業,吳亡,三國歸晉。分武昌縣復置鄂縣。武昌仍為郡治,屬荊州。

公元291年(西晉元康元年),武昌郡屬江州。

公元311年(西晉永嘉五年),陶侃任武昌太守,於城東辟“夷市”,開集貿;城西植“官柳”。西山東麓建陶侃讀書堂,堂前有“陶公井”。後出土“侃”字印。

公元322年(東晉永昌元年),荊州刺史王敦鎮守武昌,兩年後殺郭璞於南岡,叛晉。溫嶠、庾亮討伐王敦。東晉鹹和元年,溫嶠守武昌。鹹和三年,溫嶠、庾亮推陶侃為盟主,率武昌兵攻建康平蘇峻、祖約叛軍。

公元334年(東晉鹹和九年),陶侃卒於樊口。庾亮接任江荊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鎮武昌。世稱南樓為庾亮樓

公元307——312年(東晉永嘉年間),葛洪駐足武昌,結廬煉丹,養生修道。葛山、洪港、葛店及神山鄉、洪道鄉因其得名。有葛山石洞、洗藥池、琴床石、葛店鬥牛觀、白鹿磯等遺蹟。

公元381年(東晉太元六年),高僧慧遠掛錫寒溪,於吳王避暑宮故基建寺,倡“淨土宗”。清同治三年,湖廣總督官文重修此寺,更名“古靈泉寺”。

公元420年(東晉元熙二年),車胤卒,葬燕磯車湖。胤幼貧勤學,囊螢照讀,傳千古佳話,後封臨湘侯。植物學家、武昌人戴凱之著中國第一部《竹譜》。

公元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武昌郡領武昌、陽新、鄂三縣屬郢州,州治設夏口。

公元532年(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分郢州置北新州,州治設武昌。

公元546年(南朝梁大同十二年),邵陵王蕭綸於樊山建無相寺

公元551年(南朝梁大寶二年),湘東王蕭繹派王僧辯、陳霸先率軍平侯景之亂,大敗侯景於蘆洲。

公元557年(南朝陳永定元年),武昌郡仍屬郢州,領武昌、鄂、西陵三縣。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廢鄂、西陵二縣歸武昌縣,置武昌郡,改郢州為鄂州,武昌縣隸屬鄂州。

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晉王楊廣於白雉山煉銅鑄錢,開鄂邑鑄銅幣之端。

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縣令羲仕暄在葛店白滸鎮築城塘城。又築武昌縣城。

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改鄂州為江夏郡,分武昌縣西境置城塘縣,同屬江夏郡。

公元613年(隋大業九年),廢城塘縣仍併入武昌縣。

公元755年(唐天寶14年),韓仲卿(韓愈之父) 任武昌縣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李白作《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李白來武昌,任宋若思幕府參謀,登南樓作《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詩。孟浩然、劉長卿、常建、岑參、錢起、盧綸遊歷武昌,留詩甚多。

公元763年(唐廣德元年),元結辭官隱居武昌,自號“漫郎”,撰《退谷銘》、《抔湖銘》、《廣宴亭記》等。

公元765年(唐永泰元年),名士裴鶠於小北門外江邊建亭,書法家李陽冰以篆書題名“怡亭”並序,裴虬擬銘文,李莒以八分體書銘刻於崖,世稱“三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842年(唐會昌二年),杜牧任黃州刺史,游武昌作《南樓夜》《悲吳王城》等詩。

公元900——960年(唐末至五代),武昌陶瓷工藝發達,今梁子島有瓦窯澥遺址。

宋 元(公元960——1368年)

公元1080年(宋元豐三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常泛舟南來,遊憩於樊口、西山。寫有《與子由同游寒溪西山》、《樊山記》、《菩薩泉銘並序》等。蘇轍有《陪子瞻游武昌西山》、《武昌九曲亭記》詩文。元佑元年,蘇軾於汴京作《武昌西山詩》,蘇轍、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等三十餘名士唱和。西山寺“東坡餅”為江南名點。

公元1078——1085年(宋元豐年間),潘鯁居樊口開酒肆,史稱“潘生酒”。詩人潘大臨從蘇黃游,有“滿城風雨近重陽”詩句傳世。

公元1101年(宋建中靖國元年)秋,黃庭堅重遊西山,寫有《松風閣》詩(原件為書法史珍品,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張耒、秦觀、范成大、王十朋等游武昌,留有詩作。

公元1102——1106年(宋崇寧年間),獎勸農桑,武昌人口比唐時倍增。

公元1134年(宋紹興四年),岳飛抗金有功,被封為武昌縣開國子,次年晉封為武昌郡開國侯,有岳鄂王廟遺址。

公元1162年(宋紹興三十二年),縣令薛季宣建城台、弦歌堂,重修殊亭、寒溪堂,撰《松風閣記》、《武昌土俗編》。

公元1171年(宋乾道七年),陸游游武昌,作《武昌感事》《泊三江口》詩。

公元1221年(宋嘉定十四年),武昌縣升為武昌軍,次年改名壽昌軍,為江西路治所。

公元1239年(宋嘉熙三年),宋將孟珙屢敗蒙軍,後諭葬武昌金紫山。

公元1277年(宋景炎二年),壽昌軍升為散府,仍領武昌縣。

公元1301年(元大德五年),廢散府,武昌縣屬武昌路。

公元1345年(元至正五年),蒙古人鐵山任武昌監邑,於江中龍蟠磯建寺,後名觀音閣。

公元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陳友諒占領武昌,縣治一度遷保全。

公元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丁鶴年避亂武昌,人稱“丁孝子”,隱居南湖畔,留詩甚多。

明清(公元1368——1911年)

公元1374年(明洪武七年),朱元璋游太和清峰寺,御書“清峰古剎”匾額。

公元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諶謙建文星塔,次年在鳳凰台建鳳台書院。乾隆年間書院重修,更名“古鳳鳴寺”。

公元1570年(明隆慶四年),知縣李有朋建鳳凰塔。

公元1571年(明隆慶五年),抗倭名將、武昌人熊桴卒。西山有“伏虎樓”遺址。

公元1573年(明萬曆元年),始建武昌石城。

公元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武昌人孟登任雲南知州,後歸隱西山,建積煙樓、冷光亭,著有《吳游草》、《詩經匡說》、《史諷韻語》。

公元1634年(明崇禎七年),三月地震,綿亘地動二千餘里。

公元1637年(明崇禎十年),馬跡鄉李華率農民起義。

公元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攻占武昌城。

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武昌人鄔明昌辭錢塘令歸隱峒山,峒山有“鄔進士墓”。

公元1645年(清順治二年),李自成與清軍戰於武昌。

公元1666年(清康熙五年),知縣熊登重修文星塔、松風閣、庾亮樓;始纂修《武昌縣誌》。

公元1723年(清雍正元年),葛店白滸鎮創辦全縣第一家鑄造作坊。

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長嶺人張裕釗考授內閣中書,歷任武昌勺庭、江寧鳳池、保定蓮池、襄陽鹿門等書院主講。其書法衍為宗派,並傳入日本。著有《濂亭文集》。

公元1852年(清鹹豐二年),彭大士、柯一貴、王安德等聚眾於靈溪、馬跡山區反清,號稱“三十六王”,與太平軍相呼應。

公元1862年(清同治元年),葛店人范鳴和任內閣中書,曾為太子侍讀,帝賜御書“門生天子”匾額。著有《澹災蠡述》。

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湖廣總督張之洞重修西山九曲亭。

公元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知縣宗景藩捐俸銀購回桑苗,倡導植桑養蠶織綢,人稱“宗公桑”、“宗公綢”。

公元1878年(清光緒四年),兵部尚書彭玉麟考察樊湖,提出修堤建閘、江湖分治方案。西山有其梅花石刻。

公元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武昌人黃大華著《東漢皇子王世系表》等十多種歷史分類詳表,被世界書局刊入《二十五史補編》。

公元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廢書院,辦學堂,改壽昌書院為武昌高等國小。

公元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創辦武昌郵政局和金牛、葛店支局。太和人朱子春、朱夢春、朱茂春“同胞三進士”傳為佳話。

公元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義大利神甫來武昌,建城關天主堂。

公元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興辦寒溪學堂,民國元年改名寒溪中學。澤林人程清泉創製軋花機和人力紡織機,在全國工業機械促進會上獲銀質獎。

公元1910年(清宣統二年),成立縣商會。

中華民國(公元1911——1949年)

公元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彭楚藩等三烈士英勇就義。吳兆麟被推舉為革命軍臨時總指揮(後授陸軍上將)。胡廷佐、胡廷翼、馬榮、徐達明、程正瀛、周德勝、余品龍等八十餘名鄂州籍志士參加進攻督署和陽夏之戰,功勳卓著。

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武昌縣改名壽昌縣,屬武漢黃德道。熊晉槐創辦小輪公司,首辟漢口至葛店航線。

公元1914年(民國三年),壽昌縣改名鄂城縣,屬鄂東道。

公元1919年(民國八年),王遇甲組建第一家官商企業鄂城鐵礦有限公司。

公元1920年(民國九年)夏,段店人劉伯垂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回湖北創建中共武漢支部。

公元1922年(民國十一年)。吳兆麟督修樊口大堤和民信閘、民生閘。

公元1924年(民國十三年),設立菸酒事務局。如意齋石印館開業。

公元1926年(民國十五年),中共鄂城縣特別支部、國民黨鄂城縣黨部分別成立。

公元1927年(民國十六年),城關集會慶祝北伐勝利。賀龍所率國民革命軍移駐鄂城,並整編獨立第十五師。縣總工會、縣農民協會、縣婦女協會、共青團鄂城縣委會成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員、葛店人范鴻劼與李大釗在北京英勇就義。葉挺率第二十四師追剿叛軍夏斗寅部師次鄂城。

公元1928年(民國十七年),葛店人張金保當選為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開設鄂城電報支局。

公元1929年(民國十八年),張南生創辦震寰電燈公司。

公元1930年(民國十九年),彭德懷率工農紅軍進入鄂城。縣蘇維埃政府成立。

公元1931年(民國二十年),8月長江水位26.1米,粑鋪大堤潰口。

公元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盛浩如組織農民運動被國民黨殺害於長嶺。陳扶生開辦震亞機器米廠。

公元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武漢至鄂城電話線架通,設立鄂城電話局、葛店電話所。武漢至鄂城公路建成通車。城關首映無聲電影。

公元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8月28日,日軍飛機四次轟炸鄂城。國民政府軍第五十五師率民眾浴血奮戰。 10月23日,鄂城淪陷。王水、況公僕、王蘇等組建梁湖抗日游擊隊。

公元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日軍進犯梁子,造成高橋慘案。

公元1941年(民國三十年),中共鄂南中心縣委遭日偽襲擊,造成葛店夏家榜慘案。新四軍鄂南獨立第五團成立,抗日鋤奸,開展游擊戰爭。

公元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新四軍五師挺進鄂南,會戰談家橋。日偽軍下鄉掃蕩,製造郭家壋慘案。中共建立以麻羊垴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據地。

公元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王震、王首道率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挺進鄂南。張體學指揮月山戰鬥,殲滅頑匪馬欽武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全城歡慶勝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49———— )

公元1949年5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四十三軍渡江,鄂城解放。6月,鄂城縣人民政府、中共鄂城縣委員會成立。鄂城為大冶專區治所。

公元1950年,組建鄂南文工團、縣文藝工作團。鄂城鑫亞京劇團成立。

公元1952年,撤銷大冶專區,鄂城縣屬黃岡專區。

公元1953年,建國後首次人口普查,全縣人口48.7萬。

公元1954年,武漢關水位29.23米,新港、三江口、雷山腳下三處分洪。楊先台抗洪犧牲被省政府追認為烈士。

公元1955年,李先念視察鄂城。

公元1956年,第一屆縣人民代表大會、縣政協委員會會議召開。毛澤東寫《水調歌頭·游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詞句使武昌魚蜚聲中外。肖敬滿創造水稻良種豐產經驗。

公元1957年,鄂城鋼鐵廠興建。

公元1958年,毛澤東途經臨江視察棉花生產。武(昌)大(冶)鐵路通車。武鋼程潮鐵礦興建。

公元1959年,國家運動健將、臨江人董良駒在莫斯科國際手槍射擊比賽中破國家紀錄。人工繁殖武昌魚成功。

公元1960年,董必武視察楊家巷電灌站。撤銷鄂城縣,設立鄂城市。次年恢復鄂城縣。

公元1965年,鄂城縣劃屬鹹寧地區。

公元1972年,鄂城銀魚、鱖魚、鯽魚、武昌魚被省列為名貴魚種。

公元1973年,樊口大閘建成。

公元1974年,興建花馬湖泵站。橋樑專家、段店人熊清章逝世。

公元1977年,興建樊口電排站。磨刀磯節制閘建成。戲劇家、葛店人萬籟天逝世。

公元1979年,鄂城縣、市分設,同時劃屬黃岡地區。全縣遭受大冰雹和8級大風。雕刻藝人陳新堂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刻制巨幅屏風。哲學教授、段店人汪奠基逝世。

公元1983年,撤銷鄂城市、鄂城縣,將黃岡縣黃州鎮併入,合併成立省轄鄂州市。下設鄂城、黃州兩個直轄區和華容、長港、程潮、梁子湖四個派出區。

公元1984年,鄂州職業大學、廣播電視大學成立。《鄂州報》創刊。市政府公布第一批91處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國民黨陸軍中將、太和人鄧定遠在台灣逝世。

公元1985年,鄂州市被批准為乙類對外開放城市。第一個鄂港合資企業鄂州製衣有限公司成立。

公元1986年,左嶺鎮劃屬武漢市洪山區。

公元1987年,黃州區劃歸黃岡縣,撤銷四個派出區,設立鄂城、華容、梁子湖三個市轄區。中央軍委授予鄂州籍趙怡忠烈士“戰鬥英雄”稱號。西山列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公元1988年,鄂州市被批准為全省第一批改革開放試驗區。

公元1989年,出土文物孫將軍門樓、鎏金畫文帶神獸鏡、柿蒂八鳳鏡等調中國歷史博物館供《中國通史陳列》用。

公元1990年,設立湖北省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

公元1992年,李鵬來鄂州考察。鄂州市與日本三條市(SANJO CITY OF JAPAN)、非洲象牙海岸阿本古努市(ABENGOUROU CITY OF COTED’ IVOIRE)、澳大利亞懷阿拉市(WHYALLA CITY OF AUSTRALIA)先後結為友好城市。武術家、葛店人萬籟聲逝世。

公元1993年,省政府公布鄂州為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

公元1994年,鄂州電廠興建。

公元1997年,多佳股份有限公司獲準股票上市。國泰證券有限公司營業部開業。

公元1998年,長江發生特大洪水,樊口外江水位達27.26米。鄂黃長江公路大橋開工。濱湖大廈落成,中共鄂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遷入辦公。

公元1999年,楊葉派出所率先實行治安承諾制受公安部表彰。鄂州獲“湖北省小康市”稱號。

公元2000年,童話京劇《小鳳》獲國家“文華獎”。鄂州被命名為“湖北省書法藝術之鄉”。 西山重建吳王避暑宮、議政殿、讀書堂、武昌樓。全市總人口102萬。

公元2001年,中日合建的張裕釗陵園竣工。梁子湖被列為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興建鳳凰廣場,重建鳳凰台。

網頁

1.中國鄂州 http://www.ezhou.gov.cn/
2.鄂州博物館 http://www.ezbwg.com/1.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