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寺

無相寺

無相寺、二祖禪堂系佛教禪宗二祖慧可之道場,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西北牛鎮鄉薛義河村獅子山上。

景區簡介

無相寺、二祖禪堂系佛教禪宗二祖慧可之道場,位於安徽省安慶太湖縣西北牛鎮鄉薛義河村獅子山上。

慧可大師(487-593年),洛陽武牢(今洛陽東人)。少為儒士,博覽群書,通達老莊易學,後出家,又名神光,又稱僧可,精研佛典。40歲時,禮禪宗菩提達摩祖師,立雪斷臂求法,達摩感而許之,賜法名慧可,繼禪宗法嗣,受達摩衣缽,為禪宗二祖。天平初(534年),至東魏鄴都傳禪,受異派迫害。北周武帝滅佛,慧可率弟子逃難,投錫於獅子山(又名九龍山)上,在大葫蘆石洞內面壁參禪,修建禪堂,拜佛誦經,收徒傳道,開設道場,使禪宗逃脫了武周劫難。

至今在薛家河(即薛義河)葫蘆石,濯錫潭邊仍留有慧可足跡。太湖山區流傳著二祖懲惡行善,重建太湖城的故事。

獅子山一直被尊為二祖仙山。慧可吟唱的詩文:

躍過三湖四澤中,一肩擔月上九龍;

龕得葫蘆可禪定,榻依岩石悟能空。

禪衣破處裁雲補,冷腹飢時飲露充;

物與民胞共寒暑,調和風雨萬幫同。

詳情

曾刻于山上,“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但仍在民間傳頌。慧可於司空山傳法於三祖僧璨,僧璨傳回四祖道信,隨信傳五祖弘忍,弘忍傳慧能神秀,南能北秀,弘揚禪法。自後東渡西來者田盛,中華禪宗又傳入朝鮮、日本並擴大到東南亞及西歐北美各國。二祖慧可承前啟後。向為佛教界所推祟。

二祖道場歷經滄桑,幾度廢興。唐天寶二年(公元629)僧本淨在司空山建“無相禪寺”造下院九庵四寺,是時香客雲集、遊人躋踵,一時名場中外。唐國公狄仁傑貶任彭澤縣令時,捐資修獅子山二祖禪堂,適時“香菸繚繞芳千古,聖澤長明照萬秋”。越五代至宋,又有正德、真際、園通、清曉等高僧繼重光祖剎,香火鼎盛,禪業大興。經唐、宋、元、明、清兵燹相連,二祖道場幾經劫難,至“文革”期間,所存無幾。

“文化大革命”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經安徽省政府有關部門批准,修復無相寺,重光五祖道場。

此善舉得到了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的支持。1986年秋,趙朴初居士賦調寄《江城子》詞一首,“久縈魂夢故鄉山,赤宕懸,彩雲間。太白書聲,流水所潺潺!欲問可公訊息在,空谷石,與心安?”詞中表達了朴老對修復二祖道場的殷殷至心。

趙朴初會長於1988年7月14日指出:恢復太湖縣薛義河二祖道場,與潛山三祖、湖北黃梅四祖、五祖道場聯結起來,對發展旅遊事業都有好處。1989年5月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親筆題寫:“無相寺”寺名和“二祖禪堂”匾額,使這座古剎寶鏡重光。

此後,在佛教界及廣大信徒支持下,在宏行住持的具體主持下,無相寺二祖道場正在逐漸恢復昔日的輝煌。

二祖道場的修復,將使二、三、四、五祖的道場聯成一片,成為舉世矚目的禪宗勝地。

無相寺位於柯村西南頭陀嶺下。今天,我們到地我相寺去參觀,主要是欣賞頭陀嶺的秀麗風光,尋訪古人的遊蹤,領略舊剎的興廢,喜看古寺的重輝。無相寺始建於唐末。原為青陽名士、唐鹹通進士王季文隱居的書堂。王臨終前召囑智英和尚,願舍宅為寺。宋初香火鼎盛,規模宏大,設東、南、西、北院,治平元年(1064)賜額。此處風光秀麗,寺閣如畫,令遊客騷人留連忘返。南宋末陳岩《頭陀嶺列相院》詩云:“頭陀嶺下招提境,畫閣欄桿幾度憑。遊客騷人還倏去,看山輸與在家僧。”明正統、景泰年間寺相繼重建和擴建。寺南有“金沙泉”,泉水由石罅中沸出,大不盈甌,四時不竭。金沙為底,清澈鑒容。明代大理學家王守仁於正德十四年(1519)游訪時作有《無相寺金沙泉次韻》:“黃金不布地,傾沙瀉流泉,潭淨 鏡,池分或鑄蓮;興云為大雨,濟世作豐年。縱有貪夫過,清風自洒然。”清同治年間寺成叢林,鹹豐年間毀於兵火。後成一片廢墟,公存明、清《重建無相寺》碑刻2方,清鑄火金鐘1座。無相寺是九華山重點古寺之一,古代輝煌的歷史和當今開放的機遇,激勵今住持僧果富發願重建寺宇。在舊址西新建了宮殿式寺藏殿和竹木結構的大雄寶殿,清雅古樸,別具一格;又在原無相寺東院舊址(二聖村與宋村接壤處,公路西側)新建幽冥鐘樓和上客寮,為接待遊人、香客提供了方便。

從無相寺下,沿著九華河古道行1.5公里可以看到千年古村--老田吳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