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風景區

天柱山風景區

天柱山風景區位於安慶市潛山縣境內,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文明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區。據《史記》和《漢書》記載,公元前106年天柱山曾被漢武天柱山風景區天柱山風景區帝封為南嶽。

基本信息

概述

1
天柱山風景區位於安慶市潛山縣境內。據《史記》和《漢書》記載,公元前106年天柱山曾被漢武帝封為南嶽。

天柱山被道教尊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規劃面積333平方公里,主景區82.46平方公里。全山分為八大景區和三個外圍景點,有45峰、17嶺、18崖、22洞、86怪石、18瀑、17泉。海拔1100米的煉丹湖為全國第三大高山平湖;山麓的石牛古洞摩崖石刻數量之多,品位之高,冠蓋全省;有植物119科,千種以上,主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5%;珍稀動物數十種,至今仍有虎豹出沒於深山密林。

安徽之源——天柱山,又名皖山。位於安徽省的西南部潛山縣境內,因其主

天柱山風景區天柱山風景區
峰“一柱擎天”而得名。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時封其為“南嶽”,後為隋文帝詔廢,故被人們尊為“古南嶽”。又因春秋時為皖國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 天柱山主景區面積82.46平方公里,分八個景區。景區內“峰雄、石奇、洞幽、水秀”,兼有豐富的人文景觀,集北山之雄,南山之秀於一身。1982年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區勝區,92年又被批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這裡有號稱“花崗岩第一秘府”的神秘谷;有中華禪宗第三代祖庭三祖禪寺;有天下奇觀石牛古洞摩崖石刻;還有人稱“江淮第一漂”的潛河漂流。步入“中國第一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會使您產生無限的遐想;走近三國時大喬、小喬梳妝的胭脂井會讓您領悟“雄姿英發”的深遂內涵。這裡不但引來了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文人墨客,也走出了“京劇鼻祖”程長庚、“章回小說大家”張恨水,也是雜技皇后夏菊花、黃梅戲新秀韓再芬的故鄉。

天柱山的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秀。“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白居易讚美天柱山的詩句;李白的“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蘇東坡的“平生愛舒州風土,欲居為終老之計”,流露出他們把天柱山選為 自己歸宿的願望,足見其迷人之處非同一般。她既有充溢陽剛之氣的“擎天一柱”,又有構成挺拔之軀的45峰;既有奇松怪石、流泉飛瀑,又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還有全國第三大高山人工湖“煉丹湖”,真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來天柱山旅遊,走在古皖大地上,你還可以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家崗文化遺址”領略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文明,可以在中國最早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的主人公焦仲卿、劉蘭芝合葬的孔雀墳前,體會他們那不屈的反抗精神,舒王台,留下了王安石秉燭夜讀的身影;胭脂井,映照過三國美人大喬、小喬的容顏。始建於清乾隆初年的萬澗古戲樓上餘音繞樑,石牛古洞邊的摩岩石刻,黃庭堅等文人墨客留下的書法神韻猶存。登臨覺寂塔、太平塔,心曠神怡;乘竹筏皖河漂流,則情趣無窮。天柱山的靈氣還孕育出了京劇創始人程長庚、現代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雜技皇后夏菊花、黃梅新秀韓再芬等藝術精英。

國家文明森林公園

國家AAAA級旅遊區

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

自然景點

天柱峰

天柱山風景區天柱峰

天柱峰,海拔1488.4米。它凌空聳立,一柱擎天,渾身石骨,嶙峋奇絕,瑰偉秀麗,如柱、如錐、如炬、如劍、如樓台,又如生花妙筆,幫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天柱歸來不看峰”之讚譽!唐代大詩人李白路過宿松長江江面時,望見天柱峰的雄奇壯麗,放聲高歌:“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冥皖公山,巉絕稱人意。……”白居易也曾詠嘆:“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宋朱熹大發感嘆:“屹然天一柱,雄鎮翰維東。只說乾坤大,誰知立極功。”明李庚也贊曰:“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躋猶未半,身已在蓬島。憑虛舉鸞鶴,舉步煙雲繞。天下有奇山,爭似此山好。”
天柱峰孤峰突起,山峰險絕,很難登攀,據記載,至目前為止,作為遊客登上極頂的只有兩人。
天柱峰還有許多別名:

朝陽峰

1
天柱峰屹立在群峰之上,太陽一出地平線,最早一縷陽光投到峰尖,最晚一束陽光也在峰尖收散。一天都朝陽,全年多不見。因江淮多雲霧,主峰全年約有一半時間在雲霧裡。
司命峰:天柱山是道教名山,稱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屬司命真君管轄,主峰故稱司命峰。
鶴駕峰:舊志載:每年仲春(二月)有數千隻白鶴由西南方向飛來朝天柱峰,在峰頂盤鏇翻飛。這其實是春回大地,候鳥遷徙的原故。
皖伯尖:天柱山區域古為皖國地方,皖國是由皖公(伯)而來,因此天柱峰就是皖伯山的山尖。
筍子尖:以形名,清人儲光黔在《皖山遊記》中寫道:天柱峰“銳上而豐下,四面嶙峋,如春筍破土張其籜”,峰頂南崖壁有橫書“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個大字,字形五尺見方,“孤立擎霄”由清朝曾國藩部將、清軍都統李雲麟駐軍潛山時所書,由藥農賀良謀、賀良佐刻。“中天一柱”是國民黨第五戰區副司令張淦游天柱時所題,由賀良謀曾孫賀來朝、賀來賓刻上去的。

飛來峰

飛來峰在“龍吟虎嘯崖”的最西端,一峰獨立入雲,峰頂巨石如蓋,渾身石骨,淺淺的水痕遍布全身,這就是天柱山第三高峰----飛來峰。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為一整塊巨石構成,頂有一石長約3丈有餘,圍長30餘丈,高丈余,渾圓如蓋壓在頂峰,似從天外飛來,石稱“飛來石”,峰因石名,峰頂的飛來石,像一頂華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頂。許多遊人看到飛來峰,都十分驚奇。同時又有一份擔憂:萬一哪天颳風,把那個飛來石刮下來,可怎么辦?

傳說天柱山在26億年前是一片茫茫無際的西海,西海里許多精在興風作浪,擾得民不聊生。後一太上老君路見不平,運用法力從東海龍王處借來一塊鎮妖石壓在飛來峰上,用來鎮妖。

又傳清朝乾隆皇帝來到天柱山,並不相信這個飛來石是從九天之外飛來的。真命天子隨口吟道:“飛來未必是飛來,定是世人胡亂猜……”。話音未落,頓時電閃雷鳴,飛來峰上烏雲蓋日,飛來石隆隆作響,將要飛起……嚇得乾隆皇帝趕緊改口道:“飛來一定是飛來,不是世人胡亂猜。既然飛來又飛去,何必當初要飛來”。言畢,天空一碧千里,詳雲繞騰。飛來石也穩穩噹噹地蓋在飛來峰頂。

飛來峰,從南面看,如帽如笠;從北面看,如棋如磨;從東看,如球如拳;從西看,則如牛眠虎臥。飛來峰的西部的石壁上,由於泉水的長期侵蝕,形成一塊石鱗斑斑酷似“龍鱗”的斑塊。細心的遊客不難發現,那外圍輪廓與我們現在安徽省地圖的輪廊有著驚人的相似呢!你看那是淮河,那是長江……

在飛來峰南面的是“寶月峰”。峰頂東西有兩個觸角狀的巧石,中間平坦一塊方桌狀的石板,兩塊巧石像兩位老者各自向後微微傾斜,好一幅悠閒自得的神態----“二仙對弈”;從東向西望,似一彎新月掛在藍天----“寶月”;而從東南方向西北觀望又變成了“金雞唱晚”,真可謂移步換景,妙趣橫生!東邊,天蛙峰、丹砂峰、飛虎峰、佛子峰、迎真峰、石紐峰、麟角峰、覆盆峰、天獅峰等,群峰起伏,清秀挺拔……。

三祖寺

三祖寺,又名乾元寺、山谷寺,佛教禪宗三祖僧璨的道場。
南朝時,今南京道林寺高僧寶志,看中了谷口鳳形山。江南雲遊方士白鶴道人,也看中了此處。兩人向梁武帝具奏,都想在此建觀造剎。武帝命二人各顯神通以物識地,得者而居。寶志與白鶴道士鬥法術,卓錫於此。寶志得了這塊寶地。他先居洞習靜,後何氏三兄弟獻私宅,於公元505年建“菩提庵”。武帝於公元536年賜名“山谷寺”。

佛光寺

緣起
佛光寺原名馬祖庵,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唐代高僧六祖慧能徒孫馬祖道一禪師雲遊至天柱山,觀蒼松挺拔,山水秀麗,聖即菩提,故在此參禪習靜多年。主題『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後人為紀念他,在洞旁建庵,名曰馬祖庵。

煉丹湖

煉丹湖,水面面積近3萬平方米,蓄水量8萬立方米,海拔高1100米,在中國名山中可以和天山“天池”、長白山“天池”相媲美。它水質清澈、碧綠如玉,四周群山羅列,環境優雅,天晴無風,湖如明鏡,藍天白雲,映入其中;四周群峰,蒼崖青松倒影其中,如錦如織,給這平靜的水面增添了生機;微風徐來,湖水蕩漾,波光粼粼,又是一番景象,泛舟其上,如入瑤池。在“煉丹湖”平靜的水面之下,原來未修湖以前,稱“良藥坪”,又叫“上煉丹”。漢未明道左慈曾在此採藥煉丹,現在“煉丹湖”名即來源於此。左慈當年煉丹住過的“煉丹房”與煉丹起爐的“煉丹台”還在。在“煉丹台”,舉目四望,西關群峰,歷歷在目,飛來如墜,寶月如錫,銜珠欲墜,天柱在望。獅峰聳於左,青龍背橫於右,登仙打鼓諸峰在其東,麟角、覆盆、迎真諸峰峙其南,遠瞻近矚,可盡天柱一山之勝。

人文景點

石牛古洞

三祖寺西澗,有大石如牛眠,周圍環崖如洞,幽泉潺潺,故名。黃庭堅曾在此築室讀書,大畫家李公麟畫有其 坐石 牛像,宋仁宗皇佑中,王安石游其處有詩刻。
“石牛古洞”、“山谷流泉”均為潛陽十景,存有唐、宋、明、清石刻百餘處。
石牛古洞的詩文題刻,有的字大如斗,有的字小如盅;有的鐫鑿於百尺峭壁之上,有的雕刻於幽邃洞岩之中。從體裁上看,,文體齊備;字形上分楷、行、隸、篆、草書俱全。刻石方法陰陽兼有,方圓相濟。從石刻年代上看,唐、宋、元、明、清、民國、直到現代,每個朝代都有,少則2方,多則109方,沒有斷代。

黃庭堅題刻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於元豐三年(1080年)赴任吉州泰和縣(今江西泰和)途中,經舒州,游三祖山、山谷寺與石牛古洞,樂其林泉之勝,常坐石上讀書,自號“山谷道人”。

王安石題刻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於皇佑三年(1051年)任舒州通判,這年秋天視察州屬各地,途中游三祖寺與石牛古洞,留下題刻記其事:“皇佑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過寺宿,與道人文銑、弟安國擁火游。見李翱習之書。坐石聽泉久之。明日復游。刻習之後。”他還在泉邊石上刻詩“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

孔雀東南飛

古愛情絕唱《孔雀東南飛》 ,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首最偉大的長篇敘事詩,被譽為“長詩之聖”。我縣小市鎮的小吏港就是故事的發生地。 古鎮小吏港,歷史上曾名焦吏港、曉市港、小市港,舊志載“以漢廬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漢代就有其址。 小吏港位於皖水中游,距安慶市5 0 公里,抵天柱山風景區8 公里,與潛山縣隔河相望。舊時分上街、中街、下街。今稱舊時的三街為老街,新建的區域為新街。 古時,小吏港為水運港口,又是官道驛站。設有各種商行、貨棧、店堂、飯鋪、旅館、賭場、澡堂、作坊五百餘家,白天車水馬龍,夜晚燈火輝煌,常年人聲鼎沸,喧囂熱鬧。最具盛名的是竹簟行,上達三江,下抵蘇杭,客商雲集,把外埠的貨物帶到小吏港,把小市的特產斑竹簟銷往全國各地,日成交額高峰達數萬條。

小吏港遺有大量《孔雀東南飛》遺蹟,鎮東一華里有一個村莊名劉家山 ,是《孔雀東南飛》女主人公劉蘭芝娘家所在地。劉家山 有一口古井曰“苦水井”,相傳劉蘭芝作姑娘時,在此井汲水,井水清澈甘甜,蘭芝死後,井水變苦,無法飲用,故稱苦水井,後百姓將其填平。古鎮西,一河之隔是焦家坂,焦家坂內有一村莊名焦家園,是焦仲卿家所在地。漢時,小吏港、劉家山 焦家園同是廬江郡轄地。今小吏港、劉家山 屬懷寧縣,焦家園屬潛山縣。 小吏港鎮東有一山崗,曰花山。“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古時“花”、“華”通用,花山即華山。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在花山上。焦、劉合葬墓,當地民眾稱為“孔雀墳”。三十年代初期,墓前還曾有古青磚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節和臘月都有大批民眾到此焚香祭祀。八十年代,懷寧縣人民政府對此墓進行了修繕,用大理石 製作了墓碑,碑文曰“漢焦仲卿劉蘭芝之墓”。 距“孔雀墳”不遠有“望雀墩”,墩上原建有“望雀亭”。相傳劉蘭芝死後,當地人們築墩建亭,逢年過節,攜老帶幼,攀墩登亭,祈盼孔雀歸來。 . 古鎮東有一廟,名“相公廟”,為紀念焦仲卿焦相公所建。有一座橋名“蘭芝橋”,為懷念劉蘭芝所建。 小吏港還有一個名聞遐邇的古建築——孔雀台,與南京鳳凰台、武漢黃鶴樓並稱為“長江流域三大精靈”。“到安慶必登塔,到小市必登台”。孔雀台亦名萬年台,相傳是焦仲卿、劉蘭芝定情的場所,後人為歌頌紀念這一對對愛情忠貞不二的男女青年,築台以示懷念,故而得名。據碑文記載,此台始建於唐末,為一土墩台。元朝在土墩上搭了竹棚,上蓋竹簟。明朝永樂年間,台基用石條砌築,台身是磚木結構。到清朝,則修繕成氣勢恢宏的古戲台。各行業都在特定的日期,相邀戲班在 孔雀台演出,少則幾日,多則十天半月,這也是小吏港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 孔雀台四周有一組古建築群,台右是振風亭,又名化紙亭、字紙亭,系磚砌五層寶塔,塔心是焚燒字紙的場所。小吏港遺風,凡寫有文字的紙張,不可隨意扔,街道上有專人拾起丟棄的字紙,虔誠地送到字紙亭焚燒,表現出當時人民對文字的尊重和敬仰。 遺憾的是“孔雀台”及周圍古建築毀於“文革”期間。 距小吏港東一華里地,是著名的新石器遺址“王家山遺址”。距小吏港北三華里地植有著名的“乾隆牡丹”,年代久遠,花盤碩大,最著特色的是一株枝上盛開幾種不同顏色的花,每年牡丹盛開之時,觀賞遊客數以萬計。   目前,當地政府和人民正抓緊恢復《孔雀東南飛》遺蹟原貌,旅遊部門將小吏港列為安慶——天柱山旅遊線路中一個旅遊景區。不久的將來,《孔雀東南飛》將以其獨有的文化底蘊,成為皖西南又一亮麗的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