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州

舒州

舒州:舒州位於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是安徽省安慶市的前身。西漢置皖縣,西晉廢。東晉為懷寧縣,以潛山(天柱山)命名。西部山區盛產竹、松、杉、油桐、茶葉、漆。東部平原主產稻、小麥、豆類、油菜籽、甘薯等。另產茯苓、天麻、黃芪等藥材,特產"舒席"。礦產有金紅石、大理石、水晶。工業有機械、電器、化學、建材等。合九鐵路經此。名勝古蹟有天柱山、太平塔、石牛洞、吳塘堰等。

基本情況

1)春秋齊地,亦作徐州,在山東省滕州市,《史記索隱》俆音舒,《正義》“齊之西北界土地名,”齊陳恆執齊簡公於舒州,即此,參看徐州條。

人文歷史

春秋時期,舒州系皖國封地,為皖國所轄、皖國都城,安徽省簡稱皖,即源出於此。東漢獻帝初平末年(公元193年),廬江太守陸康為遠避戰亂,將廬江郡治遷至皖縣城。此後,袁、曹、孫三家交替據有此地,皖城成為兵爭的重鎮。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馬光祖築安慶新城於盛唐灣之宜城並廢舒州府以前,舒州為郡、州、府治所駐地隋時由熙州改為同安郡,轄境相當今安徽省天柱山、桐城市以南,銅陵縣以西的長江以北地區(大體為安慶地區)。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為舒州。天寶元年(742年)復為同安郡,至德二載(757年)又改盛唐郡。北宋初年,稱為舒州同安郡,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改為舒州德慶軍(註:軍,宋朝時一種地方行政單位)。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取“同安”、“德慶”首字合稱“安慶”,稱為安慶軍。慶元元年(1195年),又升為安慶府,直歸朝廷管轄,府治設在懷寧縣(指今安慶潛山縣,今之懷寧縣,乃南宋端平年間(公元1234一1236年)所移也。)千百年來,舒州這片神奇美麗的土地,留下了 李白、李翱、李德修、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李師中、陸游等歷史名人的人文遺蹟。今之安徽省潛山縣也有別名“舒州”。

歷史沿革

熙州——>同安郡——>舒州——>同安郡——>盛唐郡(安史大亂後,唐朝忌諱安祿山的姓氏“安”)——>舒州同安郡——>舒州德慶軍——>安慶軍——>安慶府(府治今潛山縣)——>安慶府(府治今安慶市市轄區)。

行政區劃

古舒州領今天安徽省安慶市轄區的懷寧、宿松、太湖、望江、岳西、桐城五縣。

唐武德四年,改隋同安郡為舒州,以古舒國為名,治懷寧,領懷寧、宿松、太湖、望江、同安5個縣。其年,割宿松縣置嚴州。五年,又割望江縣置高州,又改高州為智州。六年,置舒州總管府,管舒、嚴、智3個州。七年,廢智州,望江縣改屬嚴州。八年,廢嚴州,以望江、宿松2個縣屬舒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舒州仍治懷寧,仍領5個縣,全在安徽境內。

懷寧縣:漢皖縣地。晉改置懷寧縣,治今潛山縣城梅城鎮。至隋末唐初,仍為懷寧縣。唐武德五年,分為皖城、安樂、梅城、皖陽4個縣。當年,撤銷安樂縣。七年,撤銷皖城、梅城、皖陽3個縣,均併入懷寧縣,仍治今潛山縣城梅城鎮。

宿松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唐武德四年,置嚴州,治宿松,領宿松1個縣。七年,增轄望江縣,領2個縣。八年,廢嚴州,2個縣改隸舒州,仍治今宿松縣城關鎮。

望江縣:隋開皇十八年定名。唐武德四年,置高州,鏇改智州,治望江縣,領望江1個縣。六年,廢智州,望江縣改屬舒州,仍治望江縣城(今改名雷陽鎮)。

太湖縣:隋開皇十八年復名。唐武德四年,析置青城、荊陽2個縣。七年,撤銷青城縣,併入荊陽縣。八年,撤銷荊陽縣,併入太湖縣,仍治今太湖縣老城晉熙鎮。

同安縣:隋開皇十八年定名。大業九年(613年),遷治今桐城市區東。大業十三年,李子通攻克,城廢,仍遷治今樅陽縣下樅陽鎮。開元間,遷治山城,又名山焦城,位今桐城市區東南。

唐初,在舒州境內廢棄的州、縣有嚴、高(智)2個州及皖城、安樂、梅城、皖陽、青城、荊陽、東陽7個縣。

區位地理

舒州地處大別山南麓,南靠長江黃金水道,為吳楚走廊魚米之鄉,素稱“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境位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農業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春雨連綿,夏熱多雨,秋高氣爽,冬季乾冷,多年平均氣溫16.2℃。

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梅城鎮)距天柱山機場和長江水運碼頭50公里,105國道(北京-珠海)、318國道(上海-新疆聶拉木)和滬蓉高速、合九鐵路、東香高速(東營-香港)貫穿全境,形成了公路、鐵路、水運、空中運輸立體交通網路。距周邊的合肥、南京、武漢、南昌四大省會城市均在3小時交通圈內。

人文遺蹟和景點

薛家崗遺址

玉鉞 薛家崗古文化遺址出土玉鉞 薛家崗古文化遺址出土

薛家崗古文化遺址,即薛家崗新石器文化遺址,至今已有五、六千年歷史,位於潛山縣城南7.5公里處的河鎮鄉利華村與水崗村交界處。該處已出土的一千多件古文物可供參觀憑弔,對研究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晚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理想場所。

該遺址坐落在潛河邊上,高出附近農田3-7米,為一橢圓形台地,總面積約有六萬多平方米。在已經開挖過的一千多平方米方塘中,人們從土質結構上可以看到五個自然層。第一層為耕土層,第二層為唐、宋文化層,第三層為殷商文化層,第四、五層為新石器文化層。從四、五層疊壓關係和隨葬品的組合變化來看,新石器時期的潛山人,已經脫離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逐漸走向定居,並且創造了相當進步的生活、生產用具。

這裡三面臨水、一面靠山,在此定居,既便於飲水、耕作、養殖,也便於上山避災。這一具有獨特環境的定居點,被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命名為“薛家崗文化”,被安徽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為我國研究新石器時代人類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活和生產活動之狀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此外,在舒州(潛山縣城)內的天寧寨,亦發現了一處新的古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證明,在五六千年前,己有另外一個氏族,在潛山定居了。

從已經出土的一千多件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來看,其石器大都經過通體精磨,刃部非常鋒利。有一把石挫,光澤晶瑩,可以照見人影。尤其是石刀,有一、三、五、七、九等奇數刀孔,更屬國內罕見。石器有盆、碗、壺、杯等,大都為當時人民的生活用品。陶器尤為精美,有泥質和夾砂兩種,外表為素麵磨光,少數有弦紋、刻劃紋、針刺紋、堆紋等。折腹壺、雞冠耳手碗等,形式多樣,製作甚為精細。

在這些陶器中,還有數十個球,小的中空有丸,搖之叮哨作響,大球鏤有十四個對稱圓孔,內有七個小丸,亦搖之有聲。這些珍貴的陶器,告訴了人們,早期的潛山人已經掌握了很高的制陶技藝。出土的玉器多為裝飾品。有玲成剔透的玉環、玉管、玉瓊等。在這些豐富多彩的器物中,以孔眼石刀上的紅色花果圖案最具有代表性。它構圖嚴謹、線條勻稱,布局優美,是薛崗氏族特有的器物。

在第三層中出土了許多具有殷商時代特徵的青銅器,如箭鐮等,為研究安徽省及長江北岸青銅器文化造型藝術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致於唐、宋時期的文物就更多了,有唐朝的磚、瓦、當,宋代的瓶、碗、紡錘等許多生活用品,這說明此時的潛山人己具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產技能。

天柱山

舒州天柱山,又稱皖公山舒州天柱山,又稱皖公山

位於古舒州(潛山縣)境內天柱山是安徽之源,中國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區(2011年5月5日批准)、國家級森林公園、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中國最早五嶽之南嶽(古南嶽)。

天柱山東臨長江,西連大別山,雄峙江淮。風景區面積82.46平方公里,境內山奇水秀,古蹟眾多,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天柱山因主峰雄偉峭拔如“擎天一柱”而得名。古為皖山、皖公山, 安徽簡稱皖即源於此。據《史記.封禪書》載,公無前106年,漢武帝南巡,登臨天柱,封為“南嶽”。至公元589年,隋文帝開拓南疆,改封湖南衡山為南嶽,天柱山仍以古南嶽而受人仰慕。天柱風光,雄秀兼備,四十五峰各有千秋 。 這裡處於南溫帶和北亞熱帶的交匯地帶,動植物種類豐富 ,珍貴植物有香果樹、紅豆杉、天女花,特別是成片的珍珠黃楊與雲錦杜鵑 ,伴生於海拔千米地帶,形成高山特殊的景觀。珍貴動物有花面狸、琴鳥、四聲杜鵑、娃娃魚等。天柱山有很多文物古蹟。

山谷寺(三祖寺)

三祖禪寺三祖禪寺

三祖寺,一名山谷寺,又稱乾元禪寺,坐落在舒州西北9公理處的谷口鳳形山上。鳳形山,唐宋以來人們習慣稱之為三祖山,這裡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天柱山的南大門,環境清幽,景色怡人。三祖山一峰獨秀,翠黛蒼鬱,東西兩側崗巒逶迤,向南蜿蜒伸展,對三祖寺呈環圍合抱之勢,使山前形天一個天然谷口。清澈甘冽的山谷流泉從三祖山西側谷底潺潺流出,滾珠嘎玉,泠泠有聲,向南經谷口匯入潛河。寬闊的潛水河像一條潔白的玉帶,自西向東輕盈舒展,繫於山前。河水清漣,波光粼粼,映現著青山塔影。水光山色,渾作一體,構成了谷口的獨物風貌,成為天柱山風景名勝的重要一景。

山谷寺始建於梁武帝時,為高僧寶志禪師首創。相傳:南朝梁時,白鶴道人、寶志和尚兩人都想在此建道場,梁武帝命他兩各施法寶識地,得者居之,道人放白鶴,和尚拋錫杖,鶴飛在前,將落地時被錫杖飛來聲所驚,止於他處,錫杖卓立此地,寶志即在此建寺。大同二年(536年)武帝蕭衍賜名為山谷寺,佛教二祖曾在此駐錫,境內三祖寺系禪宗三祖祖庭,佛教禪宗在中國的第三代祖師僧璨禪師在此圓寂,肉身葬於寺後小丘上,後人又稱為三祖寺。 寺院內覺寂塔俗稱三祖塔,建於唐玄宗時,塔下藏三祖舍利百粒,代宗大曆七年,賜號曰覺寂,塔高六丈,七層八面,結構精巧,壁雕佛像栩栩如生,北有石級可登,外鏇中空,螺鏇而上。每層有四門相對,兩虛兩實,虛實分設。遊人登塔,常被虛實所迷。

建寺1500年來,這裡道教、佛教文化幾度輝煌,鼎盛時期有“三千道人八百僧”之說。現今寺門上高懸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朴初題寫的“山谷寺”匾額。佛道寺觀達3600餘間,現為全國重點對外開放寺廟。

石牛古洞

石牛古洞王安石石刻石牛古洞王安石石刻

石牛古洞位於天柱山腳下、三祖寺西邊的山谷里 ,谷中大石累累,溪水潺潺,蒼松翠柏,紫峰白雲,風光秀麗。山谷腹部有個露天巨洞,洞前有一巨石,重約百噸,狀如一頭水牛臥於溪澗邊,在石牛旁有兩崖相接,蔥蘢植被填補了其間的空隙,構成了不是洞的洞門,從石牛後面看似石牛歸洞,故稱“石牛古洞”。據《潛山縣誌》記載:如牛的大石有兩處,一在上游,巨石如牛伏溪底,借流水為浴,僅留腹背在外,水經其腹側,人行其肋上,有兩隻天然牛蹄印嵌於近脊背處。一處在下游數十米,大石酷似牛的全身,頭、背、腹、腿,線條分明,單個地跪臥溪畔,狀如飽飲清洌泉水之後,昂首醉賞松竹交翠美景,諦聽三祖寺里鐘鼓之聲。

相傳,很久以前的一個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牛郎把牛放在銀河岩上,就迫不及待地和織女到天柱山上幽會去了。神牛看見風光秀麗的天柱山下,地曠人少,男女老少墾荒耕種,十分艱辛,頓現勤勞本性,就悄悄下凡,來到天柱山幫助人們墾荒耕地。由於牛郎織女十分迷戀天柱山的景色,一連幾天樂不思蜀,王母知道後,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將將牛郎織女押回天庭。然而神牛眷戀人間美景,不願重回天庭,於是遁跡山林,沒入千年古洞,變成了石牛。神奇、勇猛、倔強的石牛便被傳為千古佳話。

古往今來,維妙維肖的石牛令南來北往的遊客嘆為觀止,寫下了許多讚美石牛的詩篇。明代詩人羅莊贊曰:“天生好景在人間,閬苑蓬萊奚足貴”。清代詩人丁珠在《石牛古洞》一詩中讚美石牛是“一品神仙”:“古洞悠然小洞天,石牛得此本無全。誰迎紫氣誰能杖,不糞黃金不受鞭。齒潔無勞臨水漱,心閒唯愛枕雲眠。千秋山谷真知己,信是煙霞一品仙。”

石牛經過風風雨雨,走過了數千年,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文革”中,愚昧無知的山民把石牛當做“牛鬼蛇神”,炸去了石牛的頭,只留下了殘缺不全的牛身。

唐宋以來,李白、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李柬之、留正、張同之等都酷愛潛山山水。李白在詩中表達了“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的意願。在舒州(今潛山縣)任團練副使的蘇東坡想定居潛山,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平生愛舒州風土,欲卜居為終老之計”。黃庭堅更是把自已當成潛山人,他特別喜愛石牛古洞的林泉之勝,自號山谷道人,常騎在石牛背上讀書,讓宋代第一畫家李公麟為他畫“黃山谷坐牛圖”,刻於崖壁之上。他在山谷築室讀書,寫下了十幾篇歌頌潛山山水的名篇詩作,在《題潛山》一詩小序中滿懷深情地寫道:“余家潛山,實為名山福地”。後人為紀念他,在其讀書處建起了“涪翁亭”。

黃庭堅遊歷潛山過程中,最令他流連忘返的是“石牛古洞”。

置身“仙境”的黃庭堅,面對詩崖,感慨萬千,寫下了《題山谷大石》、《題山谷石牛洞》、《書石牛溪大石上》、《題青牛篇》等多篇詩文。他在詩中抒發了當時的心情:“鬱郁竊竊天官宅,諸峰排霄帝不隔。六時謁天開關鑰,我身金華牧羊客。羊眠野草我世間,高真眾靈思我還。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駕我山谷路。”陶醉於石牛古洞的黃庭堅,雖身處世間,卻已思接千載。人生的痛苦、仕途的艱辛、旅途的勞頓都已統統拋開,石牛古洞就是心中唯一讓他快樂的世外桃源。他經常騎著青牛,像仙人一樣優遊在山谷林泉之中。

孔雀東南飛舊地

孔雀東南飛舊地——小吏港孔雀東南飛舊地——小吏港

在舒州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上,千百年來,流傳著許多迷人的傳說,發生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1000多年前,我國最早的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從舒州府(今安徽潛山縣梅城)出發,沿梅河西岸向東南行4.5公里,便是焦仲卿的故鄉-----焦家畈。焦仲卿為漢末建安年間廬江府內一小吏,娶聰明美麗的民女劉蘭芝為妻,夫妻恩愛情深。兇狠的焦母不容蘭芝,以種種藉口逼迫焦仲卿將劉蘭芝休棄,焦、劉二人被迫分離。離別時,兩人發誓生死相愛,不復嫁娶。於是,蘭芝在家兄逼迫再嫁時投水自盡,焦仲卿得此訊息,也自縊於庭中樹上。後來焦劉兩家將二人合葬於華山,墓旁種有松柏、梧桐。樹木間枝枝相蓋,葉葉相連,常常有鴛鴦鳥飛落其間,仰頭相啼,如泣如訴達五更。在今小吏港老街東側的華山崗上可見新修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墓,人們習慣稱之為孔雀墳。

如今的焦家畈,早已不見當年小吏的蹤跡,但從一些老人娓娓的講述中,從孔雀台、小吏港及一些民間習俗里,仍強烈地感受到人們對焦、劉的懷念,焦劉二人名字早已溶入了這片山川、河流。儘管焦家畈已沒有焦家後代,但焦家畈的地名一直保留至今。小吏港也是因焦仲卿曾是府中小吏而得名。孔雀台更是紀念焦、劉二人的建築。在今小吏港的下街,可見當年孔雀台的遺址。據史料記載,這座孔雀台始建於唐朝末年。初建時為土台,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規模最大時有幾十間房屋,占地百餘平方米。台為上下二層,磚木結構。台內側門上有焦仲卿、劉蘭芝畫像。逢年過節,常有外地名班名角來此演出,唱唱“仰頭相對鳴,夜夜達五更”等有關焦仲卿、劉蘭芝忠貞愛情的戲文。在焦、劉的故鄉習俗里,人們把折磨媳婦的惡婆婆叫“焦八叉”,把受苦難的媳婦稱作“苦芝子”。

孔雀東南飛主人公焦劉合葬墓地孔雀東南飛主人公焦劉合葬墓地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這一古老的愛情悲劇千百年來感動著無數讀者,這淒麗的故事曾被改編過越劇、彈腔、黃梅戲等多種劇本,深受人同喜愛。遙想當年,潛山何等繁華。縣城為廬江府府治和皖縣縣治所在地,車水馬龍,商賈雲集。今日潛山,在改革開發的新形勢下,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紀的到來。城內高樓林立,城區面貌日新月異,孔雀東南飛的故鄉正在皖西南崛起。在今城區東南廣場上,矗立著一座雕塑-------《孔雀東南飛》。這座造型優美的雕塑,為古老的文明縣城增添了艷麗,同時也在向後人訴說著那震撼世人的千古絕唱。

古愛情絕唱《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首最偉大的長篇敘事詩,被譽為“長詩之聖”。我縣小市港就是故事的發生地。古鎮小吏港,歷史上曾名焦吏港、曉市港、小市港,舊志載“以漢廬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漢代就有其址。 小吏港位於皖水中游,距安慶市5 0 公里,抵天柱山風景區8 公里,與潛山縣隔河相望。舊時分上街、中街、下街。今稱舊時的三街為老街,新建的區域為新街。 古時,小吏港為水運港口,又是官道驛站。設有各種商行、貨棧、店堂、飯鋪、旅館、賭場、澡堂、作坊五百餘家,白天車水馬龍,夜晚燈火輝煌,常年人聲鼎沸,喧囂熱鬧。最具盛名的是竹簟行,上達三江,下抵蘇杭,客商雲集,把外埠的貨物帶到小吏港,把小市的特產斑竹簟銷往全國各地,日成交額高峰達數萬條。

小吏港遺有大量《孔雀東南飛》遺蹟,鎮東一華里有一個村莊名劉家山 ,是《孔雀東南飛》女主人公劉蘭芝娘家所在地。劉家山有一口古井曰“苦水井”,相傳劉蘭芝作姑娘時,在此井汲水,井水清澈甘甜,蘭芝死後,井水變苦,無法飲用,故稱苦水井,後百姓將其填平。古鎮西,一河之隔是焦家坂,焦家坂內有一村莊名焦家園,是焦仲卿家所在地。漢時,小吏港、劉家山焦家園同是廬江郡轄地。今小吏港、劉家山屬懷寧縣,焦家園屬潛山縣。 小吏港鎮東有一山崗,曰花山。“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古時“花”、“華”通用,花山即華山。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在花山上。焦、劉合葬墓,當地民眾稱為“孔雀墳”。三十年代初期,墓前還曾有古青磚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節和臘月都有大批民眾到此焚香祭祀。八十年代,懷寧縣人民政府對此墓進行了修繕,用大理石製作了墓碑,碑文曰“漢焦仲卿劉蘭芝之墓”。 距“孔雀墳”不遠有“望雀墩”,墩上原建有“望雀亭”。相傳劉蘭芝死後,當地人們築墩建亭,逢年過節,攜老帶幼,攀墩登亭,祈盼孔雀歸來。 . 古鎮東有一廟,名“相公廟”,為紀念焦仲卿焦相公所建。有一座橋名“蘭芝橋”,為懷念劉蘭芝所建。 小吏港還有一個名聞遐邇的古建築——孔雀台,與南京鳳凰台、武漢黃鶴樓並稱為“長江流域三大精靈”。“到安慶必登塔,到小市必登台”。孔雀台亦名萬年台,相傳是焦仲卿、劉蘭芝定情的場所,後人為歌頌紀念這一對對愛情忠貞不二的男女青年,築台以示懷念,故而得名。據碑文記載,此台始建於唐末,為一土墩台。元朝在土墩上搭了竹棚,上蓋竹簟。明朝永樂年間,台基用石條砌築,台身是磚木結構。到清朝,則修繕成氣勢恢宏的古戲台。各行業都在特定的日期,相邀戲班在孔雀台演出,少則幾日,多則十天半月,這也是小吏港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 孔雀台四周有一組古建築群,台右是振風亭,又名化紙亭、字紙亭,系磚砌五層寶塔,塔心是焚燒字紙的場所。小吏港遺風,凡寫有文字的紙張,不可隨意扔,街道上有專人拾起丟棄的字紙,虔誠地送到字紙亭焚燒,表現出當時人民對文字的尊重和敬仰。遺憾的是“孔雀台”及周圍古建築毀於“文革”期間。 距小吏港東一華里地,是著名的新石器遺址“王家山遺址”。距小吏港北三華里地植有著名的“乾隆牡丹”,年代久遠,花盤碩大,最著特色的是一株枝上盛開幾種不同顏色的花,每年牡丹盛開之時,觀賞遊客數以萬計。

當地政府和人民正抓緊恢復《孔雀東南飛》遺蹟原貌,旅遊部門將小吏港列為安慶——天柱山旅遊線路中一個旅遊景區。不久的將來,《孔雀東南飛》將以其獨有的文化底蘊,成為皖西南又一亮麗的旅遊景點。

三國時期南國佳麗——二喬故里

新《三國演義》二喬劇照新《三國演義》二喬劇照

大、小二喬,廬江皖縣(今安徽潛山)人也。父喬國老德尊於時。大喬國色流離、資貌絕倫。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術那裡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皖城東郊,溪流環繞,松竹掩映著一個村莊——喬公寓所,後人稱之為喬公故宅。喬公有二女國色天香,又聰慧過人,遠近聞名。因遣人禮聘,得邀喬公允許,送入一對姊妹花。於是,便有了孫策納大喬、周瑜娶小喬的韻事。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按照傳統觀點,堪稱郎才女貌,美滿姻緣了。作為艷名傾動一時的美女,江東二喬很自然地成了文學藝術的對象。最早而著名的作品當推唐代詩人杜牧那首膾炙人口的《赤壁》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在喬公故宅的後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傳二喬姐妹常在此梳妝打扮,可謂“修眉細細寫春山,松竹簫佩環”。每次妝罷,她倆便將殘脂剩粉丟棄井中,長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胭脂香了。於是,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稱。有詩曰:“喬公二女秀色鍾,秋水並蒂開芙蓉”。

頌揚舒州的詩歌

舒州山水舒州山水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唐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

九華山路雲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

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