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八中

鄂州八中

鄂州八中是吳都古城的一顆璀璨的教育明珠,位於洋瀾路與濱湖路交匯處,抱山襟湖,風景秀麗,環境幽雅。 鄂州高中起源於1905年的寒溪學堂,當時為鄂城最大的集國小、國中教育於一體的學堂;中間幾易地址和校名;1976年改名為鄂城縣第一中學、鄂州市第一中學;1985年高中部遷至古城南路 38號,1987年正式命名為湖北省鄂州高中,從此,鄂州八中進入了最輝煌的發展時期,2002年8月,學校整體搬遷至濱湖南路特1號。

基本信息

校園環境

新鄂高建築規模宏大,校園占地340畝,總建設面積達63780平方米。學校建有12000平方米的廣場和標準運動場(含四周看台塑膠跑道、人工草皮足球場、籃球場8個,排球場4個)。學校還投資409萬元建起了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校園網路。為拓展校園網路的套用領域,學校在每個教室都配置了多媒體接口、播放機、網際網路接口,教師可以利用課件、音視頻媒體輔助教學;新建了兩個學生機房(裝備方正品牌計算機120台)和一個多媒體課件製作室(安裝了方正品牌計算機25台),極大地滿足了廣大師生在計算機上學習、在網上瀏覽教學信息,茆以教學資料的需要。此外,一個具備多媒體視音播放系統的綜合型智慧型化的國際學術報告廳和兩個現代化的多功能階梯教室已經建成,為學校開展輛外學術交流及各項觀摩課、公開課、示範課提供了高規格的活動場所。

領導團隊

一流的領導集體,一流的管理水平。在校黨委書記、校長丁永輝的帶領下,校領導班子成員團結協作,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學校確立了“實施全面管理,推進素質教育”的辦學思路,樹立了“尊重人、發展人”的辦學理念和“教是為了不教”的育人理念,不斷最佳化育人環境。建章立制,明確職責,從日常行為規範入手,建立了以校長為中心的決策系統和管理網路系統,學校各處室、年級組、各教學班都實行目標管理。通過競爭激勵上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師資隊伍

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教研成果。學校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擁有特級教師10人,高級教師63人,國家級、省級骨幹教師20人,有3人當選為“鄂州十大名師”,他們具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全面的知識結構,先進的教學手段和較強的科研意識。“教研興校,以研促教”已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學校教師樹立了教研協作的群體意識,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到目前為止,學校已獲立項的國家級課題7項,省市有課題12項,幾項重點課題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創新學習”課題組有3篇論文發表,“英語閱讀”課題組有5篇論文參加市級競賽獲獎,近期又爭取了“研究性學習”和“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兩個課題。廣大教師還勤於筆耕,將教研成果理論化,僅過去的一學年,學校教師在國家級、省級報刊發表論文12篇,出版專著3本;在國家級、省級論文評比中,有12人獲獎。

教學質量

一流的教育學府,一流的教育質量。作為鄂州基礎教育最高學府的鄂州高中,1987年經湖北省教委綜合評估,躋身於湖北省重點高中行列,從此學校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各項建設蓬勃發展,教學設施日臻完善,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1985年以來,學校以“勤奮、自強、求是、創新”為校訓,共向高校輸送優秀學生11000餘名,其中進入全國重點院校學生4300餘名,進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三大校”學生132名,每年畢業生的合格率和高考升學率在湖北省名列前茅,享譽省內外。黨和政府也給予了鄂高許多榮譽,近年來,學校先後被授予“文明學校”、“湖北省校園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鄂州市最佳文明單位”、“鄂州市十面紅旗單位”、“湖北省規範考點”、“衛生工作先進學校”、“檔案管理先進單位”等百餘次榮譽稱號,2002年12月,順利通過了市級示範高中的驗收。

校長寄語

丁永輝說:成績只能代表過去,作為我市高中的領頭羊,鄂高肩負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只有不斷努力,創造新的輝煌,才能不辜負學生及家長的期望。

丁永輝說:開展課內比教學活動,就是要以課堂教學為抓手,強化教學基本功訓練,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組織教師開展課外訪萬家活動,就是要以家訪為抓手,搭建家校溝通橋樑,促進教師踐行職業道德規範,不斷提高師德素養。通過這兩項活動,提高師德師能,努力打造一支德藝雙馨的教師隊伍,把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實到每一個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之中。

未來目標

鄂州高中整體搬遷,給學校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對新機遇和挑戰,鄂高人團結一心,頑強拼搏,克服困難,決心把學校建設成為教學設施現代化、教育合作國際化、學校管理標準化、教書育人規範化的“湖北之最,全國一流”的名校,早日跨入全國1000所示範高中行列。

優秀畢業生

汪奠基

(1900年10月9日)出生於湖北鄂城段家店永三村。1916年夏天,16歲的汪奠基寒溪學堂(今鄂州高中)畢業後到京城讀書。開始入北京大學理科學生主辦的補習班學習半年,接著旁聽分析數學和解析幾何及哲學、文史等課程。1919年秋,汪奠基赴 法國勤工儉學。他先後在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等校學習高等數學、哲學與科學、數理邏輯等課程。1924年夏,入巴黎大學研究班繼續深造。1925年5月,回國到北京大學教哲學、法文和西洋邏輯史等課程,先後任講師、教授;1925年還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法大學服爾德學院、中國大學和北京女師大兼任教授。此後曾執教於暨南大學、中華大學、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中國大學、廣西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湖北師範學院等院校。他還是湖北師範學院(今湖北大學)的首任院長(校長)。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到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授,講授西方邏輯史、邏輯學等課程。1955年調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1978年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要從事中國邏輯思想史的研究工作。60年代指導了中國邏輯思想史研究生,並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講授中國邏輯史課程。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先後出版了《老子樸素辯證的邏輯思想———無名論》、《中國邏輯思想史料分析》、《中國邏輯思想史》等著作。

霍秉權

字重衡,1903年2月27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樊口鎮一個小商人家庭。早年在私塾讀書,後獨身到鄂城縣寒溪中學(今鄂州高中)讀書。高中畢業後,考入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前身)。1929年在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隨即留校任助教。1930年考取湖北省公費留學英國,先後在倫敦大學和劍橋大學從事物理學研究工作。1935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1943年赴美國華盛頓卡內基(Carnegie)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1944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46—1949);東北工學院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51—1952);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教授(1952—1955)。1956年到河南省籌建鄭州大學,歷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校長助理、副校長。還當選為第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兼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河南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河南省第四、五屆副主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河南省科學院副院長;中國高能物理學會理事、河南省物理學會理事長、河南省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

朱松純

朱松純博士,男,1968年生,湖北鄂州人,1986年畢業於湖北省鄂州高中,199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1996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為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正教授(終身制),並任該校計算視覺與圖像科學中心主任。

朱松純在國際一流刊物及會議上發表論文70餘篇,累計被SCI正面他引740餘次,並曾獲得多項美國國家級獎勵及國際大獎,其中包括2003年於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頒發的馬爾獎(Marr Prize,該獎為計算機視覺及圖像科學領域最高榮譽,每兩年授予一次),1999年獲馬爾獎榮譽提名。2001年獲Sloan研究基金頒發的學者獎(Sloan Fellowship,又稱小諾貝爾獎)等等。曾主持多項美國國家科研項目,包括多項自然科學基金課題。

朱松純教授被國際模式識別委員會(IAPR)授予2008年度“J. K.Aggarwal獎”。這是該獎項自設立後的第二度頒獎。該獎項是為紀念J.K. Aggarwal教授在計算機視覺領域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而設立,是該領域裡一項重要獎項,要求獲獎者為年齡在40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研究成果對計算機視覺領域模式識別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