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風·雄雉》

《邶風·雄雉》

《邶風·雄雉》出自《詩經·國風·邶風》,本詩描寫遠行在個的親人久久不歸,內心憂悉不安的思念感情,並斥責了造成別離的“君子”,表達了詩人的怨怒。

《邶風·雄雉》雄雉
《邶風·雄雉》出自《詩經·國風·邶風》,本詩描寫遠行在個的親人久久不歸,內心憂悉不安的思念感情,並斥責了造成別離的“君子”,表達了詩人的怨怒。詩以雄雉遠飛起興,比說親人被迫遠征。或上或下飛鳴的聲音,更像當別離的聲響,浩蕩起思念的層層思緒。但《雄雉》沒有僅僅停留在一般的思念上,而是對造成別離的君子行為的指斥,顯示了新的構思,又更好地表達了詩的主題

原文

雄雉于飛,泄泄其羽。

《邶風·雄雉》《邶風·雄雉》

我之懷矣,自詒伊阻

雄雉于飛,下上其音。

展矣君子,實勞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雲遠,曷雲能來?

百爾君子,不知德行。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譯文

雄雉空中飛,撲翅真舒暢。我在想念她,音信恨渺茫。

雄雉空中飛,上下咯咯唱。只是那個人,讓我心憂傷。

看看那日月,思念更悠長。路途太遙遠,哪能回故鄉?

所有這些人,全不知修養。你若不去貪,哪有不順當。

注釋

1、泄泄(音意):《集傳》:“飛之緩也。”徐徐飛翔的樣子。

《邶風·雄雉》詩經

2、詒(音夷):通“貽。”遺留。伊:作語助。阻:艱難,憂患。

3、展:誠實。

4、云:語助詞。

5、百爾君子:《箋》:“汝眾君子。”所有。

6、忮(音至):嫉恨、害也。求:貪心。臧(髒):善。

讀解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生是夫君人,死是夫君鬼。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一代又一代循著這條既定的軌跡往前走,走得慣了,成了傳統,成了心理習慣,就不會再去想東想西,而是安於現狀,習慣成自然。

我們現在常說,愛情是婚姻的基礎,沒有愛情的婚姻,正如沒有靈魂的肉體,注定要死亡。或名存實亡。這不過是今天的觀念。我們很難構想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年代,人們是怎么維繫婚姻家庭關係的。

《邶風·雄雉》《邶風·雄雉》

其實,事情完全可以顛倒過來:沒有愛情也可以結婚成家,也就是先結婚後戀愛,這樣的關係或許更加穩定。結婚按照父母之命、媒約之言進行,新郎新娘未曾謀面就進了洞房,沒有任何挑選和商討的餘地。兩人朝夕相處,耳鬢廝摩,不斷磨合,漸入佳境,產生出濃得化也化不開的戀情來。

考慮到這樣的實際生存狀態,完全可以說,前代流傳下來的征夫怨婦表達思念的歌詩,便是一類特殊的情詩。先人們以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表達特殊的依戀之情。

特殊就特殊在它不似純情的少男少女的戀情。少年不識愁知味,天真爛漫確乎可貴可愛,但卻少了幾分厚度和深度,難以經得起生活中的坎坷、甚至油鹽柴米的瑣碎的考驗。浪漫天真的激情消退之後,便是赤裸直露的生活現實,反差強烈得讓人難以接受。征夫怨婦的戀情,恰好把這個過程顛倒了過來。經歷過坎坷波折、瑣屑沉悶、平淡無奇之後,才發現由此產生的依戀竟會強烈地爆發出來。朝夕相處的體驗,為思念中的想像提供了無數的觸媒和內涵,因此堅實而厚重。分別越久,思念和想像就越強烈,也越加確信情感和心靈的歸依。

這樣來讀征夫怨婦的詩,可能就進入了其境界。

鑑賞

《毛詩序》說:“《雄雉》,刺衛宣公也。淫亂不恤國事,軍旅數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曠,國人患之,而作是詩。”說刺衛宣公,詩中沒有提及。而“丈夫久役、男女怨曠”點明了詩旨所在,即此詩為婦人思念遠役丈夫的詩。方玉潤《詩經原始》認為其主題為“期友不歸,思而共勖”,也可備一說。

《邶風·雄雉》《邶風·雄雉》

詩的前二章都是以雄雉起興。雄雉就在眼前,能見到它舒暢地拍翅膀,能聽到它咯咯的叫聲。而丈夫久役,既不能見其人,也不能聞其聲。先是懷想,後是勞心,思婦的感情層層迭起。

三章以日月的迭來迭往,來興丈夫久役不歸。同時,以日月久長來擬自己的悠悠思緒。而關河阻隔,悵問丈夫歸來何期,亦可見思婦懷念之切。四章語氣一轉,憂其丈夫仕於亂世,希望他善能周全,可見其深思至愛之意。

雉是耿介之鳥,就其品性可比君子,《兔爰》“雉離於羅”,即比君子遭罪。末章“不知德行”從反面伸足此義,就其品性來諷勸君子。一二章只舉雄雉,不言雙飛,正道出離別,引出下文“懷”“勞”的情緒,寫雄雉,又是從“飛”這一動態去描寫它的神情(“泄泄其羽”)和聲音(“上下其音”),突出其反覆不止,意在喻丈夫久役不息,思婦懷想不已。

三章“瞻”涵蓋思婦所見。思婦與所見的日月構成意象空間,讓人想見思婦正在佇立遙望的情景,加以前文所見雄雉的點染,便傳遞出強烈的畫面感。“道之雲遠”把思婦的視線指向其久役的丈夫,它與一章“自詒伊阻”相承為義,分別從空間的距離(“遠”)和空間的間斷(“阻”)來說的。“曷雲能來”,是對思婦“悠悠我思”的現實回答,也是思婦瞻望的必然結果。道遠路阻,丈夫無法回來,這也深深透露出對當時現實的無奈。

牛運震《詩志》指出:“‘實勞我心’、‘悠悠我思’,從‘自詒伊阻’生來,卻為末章含蓄起勢,此通篇結構貫串處。”陳震《讀詩識小錄》評曰:“篇法上虛下實,前三章曼聲長吟,愁嘆之音也;後一章心懼語急,悚切之旨也。全詩皆為‘不臧’而言,文陣單行直走。”可謂善於解說。

劉緒義評論

沿著詩經曲曲折折的畫廊,我從《邶風》一路走來,我不由得感慨三千年前的女子,在詩人的歌詠中,充滿了那么一種高潔、幽雅的美人氣質,處處洋溢著一股青春、純淨的素女情懷。那樣一種氣質,那樣一種情懷,顯示著女子在社會中的形象。誰說女子是尤物?誰說女人沒地位?非得把女性高高地捧上神龕,才顯示女性與男人平等嗎?

自古淑女以配君子,帥哥配美女。《雄雉》一詩中,便是以漂亮的雄雉起興,隱隱地對應詩中的主角,想必那也是一個娉婷的大家閨秀

青春易逝,良宵苦短,是古今每一個愛情中的女子的感嘆。而這個時候,別人都在家裡想著清福,獨獨把我的帥哥打發到外地出差,久久不歸。關山重重,音訊不通。那時又沒有郵差,更沒有手機,良人在外,是生是死,能不操碎小女子的心嗎?(手機固然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不過卻使去了許多的詩意。)

戶外是漂亮的雄雉在瀟灑地飛呵飛,旁邊竟然有雌雉也應合百爾著他炫耀自己的羽毛。此情此景,我就想到了我的那隻“雄雉”,如今天各一方,他會不會也像這雄雉那樣,會不會也有誰動了我的雄雉?

戶外那漂亮的雄雉在瀟灑地飛啊飛,他的下邊竟然有隻雌雉和他音聲相和,此時此刻,我的那隻“雄雉”卻不以半點音信慰藉我,實在讓我讓我勞神傷心。

我望著日月交替,晝夜循環,悠悠不息,一如我心中的情思,綿綿無盡。遠在天涯的哥哥,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我的身旁?

眼睛的雄雉很快變成了朝廷里那些所謂的君子的模樣了,就是你們這些老爺君子,毫不講德行,讓君子在野,小人在朝,要是你們不貪不妒,怎么會幹出這么多缺德事?怎么會動我的帥哥?讓我的帥哥到外地去當差?

這首詩的妙處,喬億說得極是:“《燕燕》《雄雉》詩各四章,前三章纏綿悱惻,漢人猶能之;至後一章,萬萬不可企,蓋性術所流者異矣。”

所謂“性術所流”,就是性情、人性之流變,人們失去了那種素樸而靈動的心智,自然也就寫不出這種句子來。

前三章觸景生情,把自己思念的男人想像成這隻漂亮的雄雉,因而擔心有誰動了她心愛的人兒;末一章思緒一轉,眼前可愛的雄雉變成了惱恨的小人和“淫亂不恤國事”的國君的化身(“百爾君子”),於是把幽怨之火撒到他們頭上,顯示出一個女子的正氣和識見。

讀詩經,兼讀毛氏說詩,頗為奇怪,古人為什麼總愛以女子的口氣來抒發詩人之志呢?詩經中那么多女性形象,每一個都個性十足,絕不雷同,每一個都那么可愛,絕對純潔,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聯想到女人的另一面,即古代的人,又總愛把亡國的根源追溯到女人身上,把一些令人討厭的形象加諸於女性身上,說什麼紅顏禍水,夏之亡也,與妹喜喜歡聽“裂帛”有關;商紂之滅,滅於褒姒。諸如此類。說什麼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說什麼女人都是尤物等等,這又是為什麼?

似乎,女人在男人心目中,幾近一種極端,要么好得不得了,要么壞得不行。一如我們今天,要么把心目中的英雄說得是十分完美,要么把敵人說得是一無是處,壞到透頂?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這是不是意味著,古代,至少在詩經時代,女人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太重要了?這樣一種強烈的愛憎,本身是不是就說明他們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十分重大?

不妨看看,古人賦予女性的道德責任感有哪些內容呢?當然,首先在一個德字。女子無才便是德。德就是後來的婦道,當然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婦道中的貞節、孝順等,這與後世恰恰形成鮮明的對照,古代從來不見把美看成是女子的一種必然要求。而婦道中的貞節、孝順等一向被現代的人們看成是男性中加於女性身上的枷鎖,是男性自私的表現,也是男性話語權下的產物。

這一些,在當代幾乎形成一致的公論,不容置疑,也成了女性解放的當然要求和飄揚的旗幟。然而,固不必說存在就是合理,但如果平心去想,這些德目或者婦道,真的都僅僅是為了男人自己嗎?我不這么認為。

《邶風·雄雉》詩經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構織而成的宗族社會,是一個以倫理為本位的家國。小而言之是家,推而廣之是國。家國一體。那么,既然是以血緣為紐帶,首先就要確保血緣的純潔。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觀點固然武斷了一些、絕對了一些,但未必就沒有一點道理。

而眾所周知,女性既擔負著作為一個妻子的責任,同時還要擔任一個母親的責任。如果說前者只屬於一個男人;那么後者則關係到整個家族,推而言之,關係一個種族、民族。無論是從生物學上還是社會學上來看,母親這個角色都太重要了。倘若一個女人完全無所顧忌,像原始初民那樣群婚雜交,那么,可想而知,不僅這個家族的血統無法確保純潔性,而且還有滅種亡族的可能性。

從史籍來看,古代男女兩性關係的建立也是效仿天地秩序的,所謂“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就是以天地對應男女,而尊卑並非後世所說的貴賤,而是以地來比女性,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是因為女性好比大地,養育了萬物,養育了人類。是故,作為妻子的女性,又常常要求是丈夫的好幫手、賢內助,在男性,也是應先把妻子擺在第一位,像文王那樣,“刑於寡妻,至於兄弟”,就是要以禮法對待妻子和兄弟,“以御邦家”。

因此,詩經的女性畫廊里,所展現的周代社會男女交往的原始生活畫卷,表現出的是對人的生命本體的尊崇和對人的個體價值的強烈追求。《詩經》塑造的那么多的豐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或者純真爛漫,或者哀婉悲戚;或者情意綿長,或者懦弱痴情;或者熱情潑辣,或者彷徨疑懼,其個性都是非常鮮明的,這也表明古人並沒有否定女性的個性存在,而是相反。而且既歌頌了女性的外在美,又充分表現了她們的內在美,更多的還是內外兼修,脫去了後世女性的脂粉味和媚俗氣。這也是詩經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古代有思想的君子也肯定在人性的天然的因素,如認識到“飲食男婦,人之大欲存焉”。而在這一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度”的規範,過分了就是淫。可見,貞節觀念並非僅僅是出於男人自私,而其中實有深厚的人類學、社會學的根子。作為一個倫理本位的社會,賦予女性以德、以貞節、孝順等要求,我覺得實在是自然不過的了。如果僅僅出於男女兩性的自然本能,而放縱對兩性倫理上的要求,人類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我不敢想像。正是出於這女性這種角色的重要性的認識,古人才愛之惟恐歌之詠之不及,恨之惟恐咒之罵之而不足。

觀點

丫頭曾讀《衛風·氓》後,很是為舊時婦女的無奈命運而鳴不平,雖其中的同胞也決絕憤爭,可畢竟是一個不快樂、讓人不滿意的結果,所以,有好一段時間,心裡都是沉沉的明朗不起來。今天再讀《邶風·雄雉》,便是不想讓自己再有同樣的心理負擔,也便只想從那幽怨的文字里感受到對遠方愛人遙遙的思念。許這也如看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又如賞花,左看也是花,右看也是花呢。

《邶風·雄雉》雄雉

所以,丫頭讀到《雄雉》,就真真切切的聽到一首幽怨綿長的歌兒,飄飄渺渺的由夜的空里流進來,留進丫頭的心底,與丫頭的柔軟處共鳴起來。丫頭實實在在的被一根線兒牢牢的牽引著一步一步的走了進去,走近思婦身邊,傾聽思婦的心聲。

思婦就坐在昏黃幽暗的油燈下,手中的活計並沒有做,只是痴痴的望著燈花處出神。在燈紅的搖曳里,在燈花的跳躍里,她似乎才可以捕捉到昨日他們相親相愛的快樂、幸福的影子:她可以拉起他的手兒,她可以體會他撫摩她的臉兒的溫存,她可以依偎在他的懷裡,她可以靠在他的肩上,一次次感受愛情的溫欣甜蜜。今天呢?在外的愛人啊,你只知道展著有力的翅膀在飛翔,你怎么不知道愛你的人思念你那滿心的憂傷;你只知道在外面無拘無束的歌唱,你怎么就不知道愛你的人為你操勞不見你而心彷徨。突然的,那艷艷的、紅紅的燈花,如極遠處爆竹的響,輕輕的,鈍鈍的,又如窗外靜夜的炸雷,轟然的,炸驚般,不,只如那枝頭的花兒,帶著絲竹的雅韻,帶著流水的清澈,似初生的嬰兒那脆響的啼哭般讓人驚喜的在這個時候清晰的開了。思婦的臉上掠過一抹從內心升起的興奮,燈花的開放,是喜幸的預兆,定是思念的人兒即將回到自己的身邊,這怎么能讓日也怨,夜也怨的她不將喜悅掛在臉上。

思婦就站在村頭那棵古槐樹下,秋風吹亂了她的黑髮,卻吹不走她滿眼思念的光華;歲月腐蝕著她日以憔悴的面頰,卻風乾不了她等待思念的人兒迴轉的信念;那身粉紅的嫁衣雖早失卻了舊時的鮮亮,卻依舊穿在她的身上。日夜思念的人兒啊,天下的君子千千萬,愛你的人只愛你品德高尚,沒有貪念;日夜思念的人兒啊,燈花開過一遍又一遍,滿心的希望如落花地面鋪遍,為什麼依然不見你迴轉;站在這無人的大樹下,滿心的期盼伴著淒涼將歲月染。古有望夫石,今日愛你的人一樣願意為你將凡體改變。日夜思念的人兒啊,有心前往把你探,怎奈重山峻岭相阻隔,怎奈你在的地方路途好遙遠,你讓愛你的人、一個弱女子如何不愛你、思你、想你、念你、又把你怨。

讀到此,李清照的怨,劉蘭芝的怨,崔英英的怨……撲面而來,丫頭不想再沉重的心還是沉重了起來。也許,古之思就是今之思,古之怨就是今之怨,古之人就是今之人。古今之人,他們的情思,他們的哀怨,他們的生活,本來就是相通相同的呢。

丫頭與思婦就這樣的近了,丫頭與思婦就這樣的容在了一起……

子路風範

《詩經·邶風·雄雉》描寫了婦人由徐徐飛翔、上下鳴叫的雄雉,而懷念遠征在外、久久未歸的親人,心中充滿難以排遣的憂心。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思念也越來越悠長。不知遠道而行的親人身在何方,音訊杳渺不知什麼時候能回來。最後,思婦對於造成家庭離散的官僚們表達了不滿,並相信自己淳樸善良的丈夫一定會有善果。

《邶風·雄雉》《邶風·雄雉》

孔子曾用《雄雉》中詩句稱許過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門生,素有勇力,事親至孝,聞過則喜。孔子說過:“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對於符合禮法的正言規勸,誰能不聽從呢?但只有以之來修正自己的不足才彌足可貴。人往往能聽規勸而不能改。而子路卻不是這樣,子路有聞,一定致力去行;如不能做到,則惟恐有聞。

有一次,孔子感嘆地說:“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一個人穿著破棉袍與穿華貴裘袍的貴族站在一起而沒感到羞愧的,大概只有子路有這個氣量吧。孔子引用《雄雉》里的詩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來肯定子路的行止風範。

《雄雉》中的這句話表示一個正直、誠實的君子在遭遇不平待遇時不嫉恨別人,對非份財色也不起貪求之心,這樣的君子怎會沒有善果呢?子路聽到後,終身背誦這句詩。雖然如此,孔子擔心子路耿直尚義、聞斯行諸的性格在不清明的政局環境裡會給自己帶來不測。孔子曾說:“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路後做衛國大夫孔悝之蒲邑宰,衛國貴族發生內訌,孔悝的母親伯姬謀立其弟蒯聵為君,脅迫孔悝弒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子路本來在外沒事,孔悝其實也沒有生命危險。子路聽說孔悝被挾持後奮不顧身隻身進城去解救孔悝。蒯聵命將眾攻擊子路,子路身受重傷冠纓也給打掉了,臨終喝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最後扶正帽子,系好冠纓,從容就死。

好多人感嘆善人不得善終,而怪怨天道不公。孔子說:“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一個人達致了自己一直以來的精神追求,即使遇到些挫折,有什麼可怨可嘆的呢?每個人的生命或長或短都是有限的,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子路以他的至孝、果敢、誠信、重諾的風範,歷千年猶被傳誦,也稱得上精神不滅了。

雉雞

生活習性

1.適應性廣,抗寒,耐粗生活環境從平原到山區,從河流到峽谷,棲息在海拔300—3000米的陸地各種生態環境中,夏季能耐受32℃以上高溫,冬季零下35℃也能在冰天雪地行動覓食,飲冰碴水,不怕雨淋。

2.集群性強繁殖季節以雄雉雞為核心,組成相對穩定的繁殖群,獨處一地活動,其他雄雉群不能侵入,否則開展強烈爭鬥。自然狀態下,由雌雉雞孵蛋,雛雉雞出生後,由雌雉雞帶領初生的雛雉雞活動。待雛雉雞長大後,又重新組成群體,到處覓食,形成覓食群。群體可大可小,因此,人工養殖的雉雞,可以適合大群飼養環境,但密度過大時,妨礙採食,常發生互啄現象。

3.膽怯機警雉雞在平時覓食過程中,時常抬起頭機警地向四周觀望,如有動靜,迅速逃竄,尤其在人工籠養情況下,當突然受到人或動物的驚嚇或有激烈的嘈雜噪音刺激時,會使雉雞群驚飛亂撞,發生撞傷,頭破血流或造成死亡。籠養雄雉雞在繁殖季節,有主動攻擊人的行為,野生成年雌雄雉雞常佯裝跛行或拍打翅膀引開敵害,以保護幼雉雞。因此,養殖場要求保持環境安靜,防止動作粗暴及產生突然的尖銳聲響,以防雉雞群受驚。

4.食量小,食性雜雉雞胃囊較小,容納的食物也少,喜歡吃一點就走,轉一圈回來再吃。雉雞是雜食鳥,喜歡各種昆蟲、小型兩棲動物、穀類、豆類、草籽、綠葉嫩枝等。人工養殖的雉雞,以植物飼料為主,配以魚粉等動物性飼料。據觀察,家養雉雞上午比下午採食多,早晨天剛亮和下午5—6時,是全天2次採食高峰;夜間不吃食,喜歡安靜環境。

5.性情活潑,善於奔走,不善飛行雉雞喜歡遊走覓食,奔跑速度快,高飛能力差,只能短距離低飛,而且不能持久。

6.叫聲特殊雉雞在相互聯繫,相互呼喚時常發出悅耳的叫聲。就像“柯—哆—囉”或“咯一克一咯”。當突然受驚時,則暴發出一個或系列尖銳的“咯咯”聲,繁殖季節,雄雉雞在天剛亮時,發出“克—多—多”歡喜清脆的啼鳴聲,日間炎熱時,雄雌雉雞不叫或很少鳴叫。

文學解釋

亦作“野雞”。1.雉的別名。《史記·封禪書》:“野雞夜雊。”裴駰集解引如淳曰:“野雞,雉也。”宋陸游《雜題》詩之四:“黍醅新壓野雞肥,茆店酣歌送落暉。”《醒世姻緣傳》第七一回:“野雞戴著皮帽,還充得甚么鷹?”一說即為郊野所畜養的雞。《廣雅·釋鳥》:“野雞,雉也。”王念孫疏證:“謂之野雉者,野鄙所畜之雞矣。”

2.指漢代呂后。唐劉知幾《史通·鑑識》:“案弘非劉氏,而竊養漢宮。時天下無主,呂宗稱制,故借其歲月,寄以編年。而野雞行事,自具《外戚》。”浦起龍通釋引《史記·封禪書》裴駰集解所引如淳曰:“呂后名雉,故曰野雞。”

3.泛指姬妾。清馬鑾《虞姬》詩:“泉台猶著楚宮羅,垓下同歌不再歌。若問野雞當日事,可憐當日愧顏多。”

4.星名。《晉書·天文志上》:“野雞一星,主變怪,在軍市中。”

5.指不合規章而經營的。鄒韜奮《患難餘生記》第一章:“我立刻告辭,叫了一輛野雞汽車,賓士回寓。”

6.舊社會謂沿街拉客的游娼。歐陽予倩車夫之家》:“你為甚么不叫你的女兒去當野雞?你們都是班強盜,吃人的鬼!”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