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城異俠錄》

一直以來想做一個要命的人,當然不是要人老命,是讓別人覺得很要命。或許,是不甘於平凡。

作者

要命的小三

作者自我評價

一直以來想做一個要命的人,當然不是要人老命,是讓別人覺得很要命。或許,是不甘於平凡。

作者寫作由來

譙城,即今安徽省亳州市,是我的家鄉。

亳州,曾經出了不少名人:商湯王、老子、莊子、曹操、華佗、花木蘭、陳摶張樂行……不勝枚舉。

亳州,是一座古城。老子廟、華佗庵、花戲樓、曹操運兵道、曹氏墓群等古蹟至今保存完好。

一直以來,想寫一部,卻由於年輕識淺,難以構造出一個出色的背景。

但是後來一想,為何不以我最為熟悉的故鄉為背景呢?

於是,一開始的背景就是譙城。

譙城本有許多可寫之處,由於在下才力有限,力有不逮,就不一一盡述了。

說來慚愧,身在譙城二十有一年,就是之中寫到的地點,有些地方我都沒去過。

也許,是因為太熟悉了,熟悉得就如自己的家一般。我本在家中,又何必去呢?

呵呵,不打機鋒了。因為如此,書中的紕漏之處還請大家諒解。

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渦河,是亳州人的母親河。

小時候,曾經在渦水之畔的外婆家待過很長一段時間。溫柔的渦河之水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喜歡水,喜歡水一般的溫柔。

儘管到現在我都沒能學會游泳。

但我,

還是喜歡。

喜歡水,喜歡水一般的溫柔。

的主人公出身漁家,擁有神奇的水技,那豈非正是我的夢想。

渦水,

我心中的女神。

譙城,

我魂牽夢縈的故鄉!

作品簡介

一個普通的漁家少年,卻被告知自己是元末起義軍首領漢王陳友諒的孫子,此時的天子建文帝因受到燕王朱棣的威脅,正在招募能人異士出謀劃策,身負國讎家恨的陳嗣祖(張存信)又將怎樣利用這個機會,顛覆大明王朝呢?

作品框架

楔子第一章漁家少年第二章風塵三隱第三章驚變
第四章身世之謎第五章黃山奇觀第六章曹公寶庫第七章夏侯(一)
第八章夏侯(二)第九章夏侯(三)第十章夏侯(四)第十一章夏侯(五)
第十二章道德中宮第十三章考驗第十四章夏侯家主第十五章無名十三掌
第十六章重返莊園第十七章石弓山第十八章情定第十九章黑衣女子
第二十章九公主第二十一章假意投誠第二十二章道逢故人第二十三章妖僧道衍
第二十四章將至應天(一)第二十五章將至應天(二)第二十六章將至應天(三)第二十七章鑄劍谷(一)
第二十八章鑄劍谷(二)第二十九章行醫(一)第三十章行醫(二)第三十一章陰謀
第三十二章賞劍大會第三十三章石屋第三十四章石屋主人(一)第三十五章石屋主人(二)
第三十六章憶往昔(一)第三十七章憶往昔(二)第三十八章憶往昔(三)第三十九章弄巧成拙
第四十章皇城應天第四十一章意外遇伏第四十二章山雨欲來(一)第四十三章山雨欲來(二)
第四十四章山雨欲來(三)第四十五章山雨欲來(四)第四十六章魏國公(一)第四十七章魏國公(二)
第四十八章徐菁的秘密第四十九章情斷

作品相關

這是我的第一部作品,開始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寫著玩,沒想到還真有人支持我,喜歡我的文字。
沒想過靠這個出名,憑這個賺錢,所以收藏和推薦票大家自願,我不強求,只是希望你們繼續支持我,鼓勵我。你們的支持是我唯一的動力,我也希望能把這部書寫完。

一、錦衣衛
按照時間順序,先談談由朱元璋建立的錦衣衛。明初的軍制比較簡單,其基層單位是“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5000人,其下設所,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48處。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決定改革禁衛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

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一個頓號,基本上把錦衣衛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門。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基本上與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麼兩樣,其中比較著名的為“大漢將軍”。這些人雖名位“將軍”,其實只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兼做保衛工作,說白了,就是是在皇宮大殿上的樁子。當然,這些“樁子”也非等閒之輩,一般都是牛高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氣十足,聲音宏亮,從外表上看頗有威嚴,對不了解明廷底細的人有一定震懾作用。大漢將軍在錦衣衛中自成一營,初期約有1500人,到明末,由於官僚機構的膨脹,大漢將軍也一度增加到5000餘人。至於“巡查緝捕”,則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也是它為什麼能為人們牢牢記住的原因。其實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初衷也只是用來鹵簿儀仗,但後來由於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覺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來不太順手,於是將錦衣衛的保衛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為皇帝的私人警察。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傳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執行緝盜拿奸任務時,被稱為“緹騎”(大家對這個名詞一定很熟悉)。緹騎的數量,最少時為1000,最多時多達60000之眾。錦衣衛官校一般從民間選拔孔武有力,無不良記錄的良民入充,之後憑能力和資歷逐級升遷。同時,錦衣衛的官職也允許世襲

明朝前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於其出身的特殊性,對皇權的維護有其他朝代所沒有的強烈欲望。這就使得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無限度的擴大了。一般來講,錦衣衛的工作只限於偵察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一旦適逢一個野心大、心腸狠的指揮使掌權,就會利用職務之便不遺餘力地製造事端,既可以打擊異己,也可以作為自己升遷的資本。如成祖時的紀綱、英宗時的逯杲、武宗時的錢寧等,在他們掌權時,緹騎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他們的監視之下,對他們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臭名昭著的北鎮撫司大牢中更是關滿了各種各樣無辜的人們,死於錦衣衛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計其數。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恐怖的氛圍,與唐武則天時期的短期出現不同,終明一朝幾乎是綿綿不絕,這種無節制的濫捕極大地影響了皇帝與官僚機構之間的關係,使百官、民眾、軍隊與皇帝離心離德,難怪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流寇,而是亡於廠衛。

錦衣衛另一項著名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的士大夫的一項酷刑。一旦哪位倒霉官員觸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綁雙手,押至行刑地點午門。在那裡,司禮監掌印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一左一右早已嚴陣以待。受刑者裹在一個大布里,隨著一聲“打”字,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為錦衣衛校尉,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技藝純熟,能夠準確根據司禮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這兩人兩腳象八字形張開,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內靠攏,則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杖完之後,還要提起裹著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後再重重摔下,此時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條命。廷杖之刑對士大夫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損害,但明朝的皇帝卻樂此不疲,錦衣衛將校對它也是情有獨鍾。

縱觀有明一朝的錦衣衛,儘管也出過袁彬牟斌這樣比較正直的指揮使,但總的來說,其職能主要還是為明朝的極端專制制度充當幫凶。有了錦衣衛這樣高效率的工具,明朝的皇帝壓制起士大夫階層、下層民眾就顯得更加得心應手,但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社會活力的極大降低,這也是為什麼明朝雖有200多年歷史,但在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上卻無所進展甚至還有所倒退的主要原因。

二、東廠

東廠的發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朱棣的精神一直處在高度緊張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是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持。為了鞏固政權,朱棣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專制機構,但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過很大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繫起來也比較方便。

就這樣,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建立了一個由宦官掌領的偵緝機構,由於其地址位於東安門北側(今王府井大街北部東廠胡同),因此被命名為東廠。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除此以外,東廠中設千戶一名,百戶一名,掌班、領班、司房若干,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也稱檔頭,番役就是我們俗稱的番子。

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一些重要衙門的檔案,如兵部的各種邊報、塘報,東廠都要派人查看;甚至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察範圍之內。東廠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錦衣衛必須採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匯報,要方便的多。東廠府衙的布置比較搞笑,大廳旁邊的小廳,供著岳飛的雕像,廳右的影壁上,刻著胰式芏案的故事。歷屆東廠廠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廳西側的祠堂里,堂前還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東廠人員的所作所為與他們這些偶像實在相差太遠,東廠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裡面活動,並非完全為朝廷辦事,更多的是為自己謀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賴良民,之後就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到了明中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搞的舉國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與錦衣衛的關係上,東廠則是後來居上。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衛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小說中將東廠寫成明成祖朱棣還在做燕王時就有了,實際上是錯誤的,把這個時間給提前了。都怪小張一開始沒查清楚,現在只好將錯就錯,一錯到底了。

所幸寫的不是歷史小說,還請各位讀者不必深究。

寫書真的很累人呀!今天為了讓小陳同學從道德經中悟出一套武功來,我研讀了一個上午的道德經,看得我頭都大了!前面我說不在乎收藏和推薦,我現在後悔了!因為我需要更多的支持,我要看到你們的行動,不然真的沒有動力寫下去了!希望喜歡這本書的讀者千萬不要吝嗇啊!有票的砸我,沒票的也要收藏一下,舉手之勞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