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The Second World War)是英國前首相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邱吉爾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之後著作的六部書。本書是邱吉爾在二次大戰剛結束,被英國人民以選票請下台後,花費六年時間完成的曠世巨作,洋洋灑灑360萬字,收錄大量政府檔案、會議記錄、來往函電、個人保存資料,以及200多幅珍貴史料圖片,卷帙繁浩,氣勢磅礴。全書記述30年代初期一直到二戰結束後,當代重大國際事件和進程,極具史料價值。

基本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基本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共六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著)贈《永不言敗》
作者:(英)溫斯頓·邱吉爾
譯者:吳萬沈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ISBN:7806608052
·條碼:9787806608050
·版次:2005-07-0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套裝數量:6

內容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全景式歷史巨著
入選美國“當代文庫100”——20世紀百大英文非小說
“一項文學獎本來意在把榮譽給予作者,而這一次卻相反,是作者給了這項文學獎以榮譽。”
 ——瑞典文學院院士在為邱吉爾頒發諾貝爾獎時致辭
“在黑暗的年代裡,他的言語以及與之相應的行動,喚起了世界各地千百萬人們心中的信念和希望……在人類衝突的領域裡,以前還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如此眾多的人都應該深深地感激一個人。”
 ——瑞典文學院院士利列斯特蘭德
“這確實是一本偉大的書,它撼動了人們的心靈,並為這段影響歷史的過程留下了忠實記錄。”
 ——《西部郵訊》
“何其幸運,我們擁有這些珍貴財產,它將會流傳後世,讓後人們閱讀再三。”
 ——查爾斯·韋博斯爵士

1941年上半年,英國仍在北非、地中海、中東和大西洋上孤軍奮戰,損失軍艦和商船共300萬噸之巨,情勢非常危急。羅斯福決定在冰島設立基地,由美軍參與護航。
4月13日,日蘇簽定中立條約;美日間有關太平洋問題的談判卻毫無進展,因為美方堅持日本先從中國撤兵。
6月22日,蘇聯突遭德軍襲擊,頃刻間西部邊界就被全線突破,損失慘重。邱吉爾當初預期德、蘇必將開戰的時刻,終於到來。英國向蘇軍輸送軍火物資,改變了英國孤立作戰的情勢。
7月起,美國大力供應英蘇所需軍火;8月份,英、美通過“大西洋憲章”,奠定日後建立聯合國的思想基礎。
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德國向美國宣戰,美國正式參戰。邱吉爾所構想的英、美、蘇三國的偉大聯盟終於實現。

作者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邱吉爾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首相政治家演說家作家,1940-1945,1951-1955兩度任首相,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帶領英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早年生活與家庭背景

邱吉爾出生於英國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上約翰·邱吉爾因在“光榮革命”中支持威廉三世,且又在對西班牙和法國的戰爭中做為軍隊總司令取得勝利而於1702年被安妮女王封為馬爾巴羅公爵(Duke of Malborough),馬爾巴羅家族在19世紀英國20個王室以外的公爵家族中名列第十。邱吉爾的父親倫道夫·邱吉爾勳爵(d Randolph Churchill)是馬爾巴羅公爵七世的第三個兒子,是保守黨“櫻草會”(保守黨中的一個派系,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創辦人,曾擔任過內閣中僅次於首相的財政大臣。邱吉爾的母親珍妮·傑羅姆是美國百萬富翁、《紐約時報》股東之一的倫納德·傑羅姆的女兒。

1881年,7歲的邱吉爾被送入一個貴族子弟學校讀書,邱吉爾是學校中最頑皮、成績最差的學生之一,因此經常遭到老師的體罰,後來不得不轉學到另一所學校。1888年邱吉爾進入僅次於伊頓公學的哈羅公學就讀,但是成績依然不佳,雖然邱吉爾的學習成績不好,可是他後來之所以成功,關鍵取決於他的綜合素質,倫道夫勳爵於是決定在兒子畢業後將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1893年8月,邱吉爾進入該校的騎兵專業學習。兩年後,政壇上不得志的父親早逝,同年2月,邱吉爾從軍校畢業,被分配到第四驃騎兵團任中尉。

1895年10月,剛剛當上中尉的邱吉爾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親身體驗一下西班牙和古巴當地人民起義的戰爭。由於其父親的關係邱吉爾還被英國情報部門看中,要他負責收集西班牙軍隊所使用的槍彈的情報,此外,《每日紀事報》也聘請他為隨軍記者,為該報發稿。一個月後,歷經了戰火、身懷一枚西班牙紅十字勳章的邱吉爾回到英國。古巴之旅使邱吉爾愛上寫作和記者的生活。

1896年,邱吉爾隨部隊調往印度,在那裡他有時間閱讀大量的歷史、哲學作品。一年後印度北部部落爆發了反抗英軍的武裝起義,得知訊息後邱吉爾立即請了假,以《加爾各答先驅報》和《每日電訊報》記者的身份採訪了英國的軍事行動,他在向兩張報紙所發出的稿件的基礎上再加入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資料,寫出了第一部著作《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1898年該書在英國出版。之後他又相繼出版了自己的小說《薩伏羅拉》和有關英國和蘇丹戰爭的《河上的戰爭》。

1899年9月,已經辭去軍職的邱吉爾以《晨郵報》記者的身份前往南非,採訪英布戰爭。在隨英軍士兵行進途中被後成為南非總理的史末資所俘虜。邱吉爾雖然是隨軍記者,但是因其攜帶武器並參加戰鬥,布爾人拒絕釋放他。1899年12月,邱吉爾極為大膽地獨自一人越獄成功,在當地一個英國僑民的幫助下逃到了洛倫索-馬貴斯(今莫三比克首都馬普托)的英國領事館。這一事件使得他在英國的名聲大噪;1900年3月,又經歷了幾次戰鬥的邱吉爾終於回到英國,通過越獄事件而聞名全國的邱吉爾決定抓住機會,踏入政壇。
早期政治經歷

1900年10月,代表英國保守黨參選的邱吉爾順利當選議員,從此開始了長達61年的政治生涯。不過在議會中他雖然是保守黨成員,卻抨擊保守黨政府的多項政策,批評政府在英布戰爭中的政策,並堅持反對政府的擴軍計畫。在成功阻擋政府的擴軍提案在下議院通過後,邱吉爾又在貿易問題上走到了政府的對立面:他公開表示反對首相尼維爾·張伯倫的貿易壁壘政策,堅持維護自由貿易原則,這使得他與保守黨徹底決裂,1904年他自稱“獨立的保守黨人”,並最終於1905年1月被保守黨取消了黨員資格。4個月後,他坐到了反對黨的議席中。

1906年自由黨上台,邱吉爾獲任命為殖民地事務部次官,在任內最重要的成就是推動南非取得自治地位。1908年,阿斯奎斯首相上台,邱吉爾被任命為商務大臣,正式進入內閣,任內推動了強制性工人失業和傷殘保險,並阻撓海軍增加財政預算。

1910年邱吉爾出任內政大臣,雖然他在監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貢獻,但是由於當面對工人遊行罷工時採取的毫無手軟的態度而遭到指責,他在任內曾經多次下令軍警鎮壓罷工和遊行活動。他最著名的一次行動是發生在1911年1月的“塞德奈街殺戮事件”,當警方得知有一夥東歐無政府主義者搶劫了一家珠寶店後,邱吉爾親自到達現場指揮包圍行動,調動了大炮、軍隊。一名攝影記者拍下了邱吉爾在現場的照片,邱吉爾被拍到在塞德奈街殺戮事件現場的照片事件被大肆渲染,保守黨領袖阿瑟·巴爾福嘲諷邱吉爾道:“他[邱吉爾]和那名攝影師都將自己寶貴的生命置之不顧。我知道這位攝影師正在做什麼,但這位可敬的紳士又在做什麼?”

1911年10月,邱吉爾獲任命為海軍大臣,一開始時他和他的下屬發生了許多磨擦,邱吉爾要求下屬官員嚴格服從自己的權威,將不屈從自己的官員革職,而且邱吉爾允許基層官兵發表批評自己長官的言論,雖然在基層中引來好評,卻使得直接隸屬於海軍大臣的四名海務大臣感到不滿。上任海軍大臣後,邱吉爾改變過去一味要求裁減軍費的作風,開始主張與德國進行海軍軍備競賽,確保英國在海軍方面的優勢無法受到挑戰。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次年1月,邱吉爾批准了海軍攻占達達尼爾海峽的計畫,但是最後海軍卻無法攻占下該海峽,並付出了巨大代價,英國在戰事之初的優勢喪失,也使得邱吉爾成為保守黨猛烈攻擊的對象。5月,已經決定要與保守黨人共組聯合政府的阿斯奎斯首相免除了邱吉爾海軍大臣的職務,派他出任內閣中地位最低的不管部大臣。被排擠在政治圈之外的邱吉爾決定辭職,趕赴法國前線親自參加戰爭。

1916年5月,邱吉爾卸任皇家蘇格蘭毛瑟槍團第6營營長,並放棄了中校軍銜,回到議會。9月,達達尼爾海峽戰事調查委員會成立,次年1月該委員會發表報告,將事件的主要原因歸咎於首相阿斯奎斯和陸軍大臣,而邱吉爾在事件中的責任被認為不是那么重大,這份報告的發表為邱吉爾重新在政壇崛起提供了契機。

1917年7月,自由黨黨魁勞合·喬治宣布任命邱吉爾為軍需大臣。喬治原本準備讓邱吉爾擔任更高的職務,但是因與自由黨組聯合政府的保守黨人的堅決反對而作罷。而即時是任命邱吉爾為軍需大臣也引起了一場大風波,輿論與保守黨人士都表示強烈的反對,但是在首相的堅持下邱吉爾照常上任。邱吉爾在軍需大臣任內推動了多項對今後戰爭產生深遠影響的新發明,包括坦克、飛機和化學毒氣。在邱吉爾的提議下,英國迅速擴大了坦克的生產規模。此外他還極力推動飛機在戰爭中的套用,他本人甚至也學會了開飛機。

1919年11月英國舉行一戰後的首次大選,選後邱吉爾在內閣內兼任陸軍大臣和空軍大臣兩項職務。他開始對英國軍隊進行調整,並且主張積極干預俄國內戰。他稱英國應該讓布爾什維克主義“胎死腹中”,將共產黨人稱為“殘暴的大猩猩”。邱吉爾也從此以堅定的反共立場而聞名,唯一的例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21年,邱吉爾轉任殖民地事務部大臣,但同時繼續兼任空軍大臣,任內開始與愛爾蘭新芬黨談判,最終允許愛爾蘭成為英帝國內的一個自治領。

自由黨在1922年的大選中慘敗,而邱吉爾本人也在自己的選區中意外失利。多年的戰爭使得選民變得左傾,原本支持自由黨的選民大批大批地倒向工黨。在次年的選舉中邱吉爾再度落敗,而工黨則獲得勝利,組建了第一個工黨政府。邱吉爾意識到自由黨的勢力已經開始衰敗,很難再成為政壇上可以與保守黨抗衡的政治勢力,於是他逐漸疏遠自由黨,轉而向保守黨靠攏。在1924年3月的補選中,邱吉爾以“獨立的反社會主義者”身份參選,提出自由黨等其他所有反對黨都應該向實力較強的保守黨靠攏。最後選舉結果邱吉爾還是以43票之差落敗。著名的社會主義者、劇作家肖伯納在競選期間寫了一封信給邱吉爾,諷刺他的對俄政策,稱他無法支持花了英國人“1億英鎊試圖將俄國的時鐘撥回封建時代”的人。

1924年夏,剛剛成立了9個月的工黨政府倒台,邱吉爾代表保守黨參選以高票當選,並被首相斯坦利·鮑德溫任命為財政大臣,這是內閣中地位僅次於首相的職位,也是邱吉爾父親曾經擔任過的職務。但是邱吉爾本人對財政一竅不通,在任內推動了英國重新採用金本位制,這一決策後來被著名的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凱恩斯批評,給英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英國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上升了12%。金本位制最終在1931年被取消。1926年英國職工總會因礦工薪資問題宣布舉行全國大罷工,邱吉爾在罷工中採取強硬立場,據稱還建議用機關槍驅散罷工礦工。因印刷工人也加入到罷工行列中,報紙無法出版,邱吉爾下令由政府發行《英國公報》,宣傳政府的政策。

青年時代的邱吉爾1929年5月英國再度舉行大選,這次選舉中邱吉爾本人雖然險勝,但是在全國,保守黨和自由黨慘敗,拉姆齊·麥克唐納的工黨政府重新執政。這段後來被稱為“在野歲月”的日子是邱吉爾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他在議會中除了批評政府提出的印度自治方案,並決定與國大黨談判外,大部分時間用於寫作,包括已經在連載中的《世界危機》以及《我的早年生活》,還有一本關於祖先馬爾巴羅公爵一世的傳記。此外他還訪問美國,拜訪美國各界人士和政治領袖。1931年12月,在邱吉爾的第二次美國之行中他遭遇車禍,內臟嚴重出血,不過幸好治癒得當,住院8天后就出院。

綏靖政策

一戰後的英國迷漫著和平主義的氣氛,從政黨領袖到平民百姓都鼓吹裁軍,人民天真地相信,一戰後將再也不會有一場如此殘酷的戰爭了。邱吉爾是議會中極少數反對裁軍,並警告德國正在撕毀《凡爾賽條約》的人。邱吉爾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獨裁將給歐洲帶來災難,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導致文明的毀滅,他督促英國應當重整軍備,並鼓勵盟友法國加強軍事勢力,而不是“裁減你的武器,增加你的義務”。但是多數人都將他的警告視為危言聳聽。

1936年3月7日,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國會宣布,德國軍隊已經重新占領了萊茵蘭非軍事區。對這一明確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行為,英法兩國都未表示強烈的反對,只有邱吉爾警告這么做不僅違反條約,而且對荷蘭、比利時和法國都造成威脅。邱吉爾再次呼籲,英國應該向法國提供協助,以維持歐洲大陸的權力平衡。

1938年3月11日,納粹德國兼併奧地利;4月,在希特勒的教唆下,位於捷克斯洛伐克境內日耳曼人的聚居區蘇台德地區的納粹頭子提出自治。7月英國首相尼維爾·張伯倫派出的代表團訪問捷克,討論和平解決蘇台德問題。9月15日,實行綏靖政策的張伯倫親自訪問慕尼黑,與希特勒商討蘇台德問題。會談中希特勒明確提出要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張伯倫表示同意,在得到法國的首肯後,兩國駐捷克的公使於9月20日拜會總統貝奈斯,極力遊說他接受希特勒的要求。得知訊息後邱吉爾向倫敦新聞界發表了一份聲明:“這無異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但是情況到9月22日進一步惡化:希特勒提出了具體的時限:捷克政府必須在9月28日下午2時之前作出決定,否則德國就將發起進攻,英國的內閣表示無法接受,戰爭一時間似乎近在眼前。

但是到9月28日,由墨索里尼出面邀請英法德意四國領袖到慕尼黑召開會議,一直幻想避免戰爭的張伯倫喜出望外,於次日趕到慕尼黑。邱吉爾認識到張伯倫有可能做出讓步,因此想提議由反對黨人和保守黨中持反對意見的人士發表一個聯合聲明,敦促張伯倫堅持立場,但是無人附議。9月30日,慕尼黑會議結束,英法兩國接受了希特勒的要求,迫使捷克從10月1日起撤軍,否則戰爭一旦爆發英法將不會支援捷克。張伯倫帶著希特勒一份保證不會有進一步領土要求的聲明回到倫敦,以勝利者的姿態接受歡呼:“在我國歷史上這是第二次把光榮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唐寧街。”

在議會,只有邱吉爾等少數人還在抨擊綏靖政策,他稱“我們已經遭到一次完全、徹底的失敗”。他的發言引起一片抗議之聲,但邱吉爾還是在噓聲中結束了自己的演講。由於其反對綏靖政策的立場,邱吉爾還曾一度遭到自己選區的保守黨黨部彈劾動議,最終以3比2的信任票保住自己的議席。

1939年3月13日,德國吞併了捷克的剩餘部分,斯洛伐克則在德國的支持下獨立,宣告綏靖政策的徹底失敗。張伯倫3月31日在下院發表演講時保證,如果波蘭遭受侵略,英國將予以支持。5個月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邱吉爾後來將二戰稱為“非必然的戰爭”,認為這次戰爭原本在開始時就可以輕易制止,但因英國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腸而讓壞人重新武裝”。

戰時內閣首相

9月1日早晨,戰爭爆發後的數小時,張伯倫召見邱吉爾,邀請他加入戰時內閣。9月3日,邱吉爾被重新任命為海軍大臣。由於戰事進展不順利,下院議員們在1940年5月對張伯倫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案,將矛頭指向張伯倫。5月8日,張伯倫政府僅以81票的多數獲得信任案,但是張伯倫感到他無法繼續執政,因此準備組建聯合政府,並讓出首相位置。他原本希望由外交大臣、綏靖政策的積極貫徹者哈利法克斯勳爵接任,但是無法得到邱吉爾的支持。張伯倫十分清楚,一旦邱吉爾離開內閣就要垮台。此外工黨也向張伯倫施嚴,十分明確地向他表明,工黨將不會再支持由張伯倫或其親信所領導的內閣。於是張伯倫只得向國王提出辭呈,並建議由邱吉爾組閣。

5月10日下午6時,國王召見邱吉爾,令其組閣;一小時後邱吉爾會見工黨領袖艾德禮,邀請工黨加入內閣並獲得支持。3天后邱吉爾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議院會議,發表了著名的講話:“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獻給大家……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么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么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下議院最終以381票對0票的絕對優勢表明了對邱吉爾政府的支持。

上任後邱吉爾首先訪問法國,他驚訝地得知法國即將投降,但是他向法國領導人表明,即使法國被打敗了,英國仍將繼續戰鬥。5月26日,邱吉爾下令撤出在法的英軍,代號為“發電機計畫”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在短短的8天中,被圍困在敦刻爾克周圍一小塊地區的盟軍奇蹟般地撤出33萬多人,政府號召英國沿海居民利用自己的小艇救援在海峽對岸的士兵,連海軍部的軍官們也親自加入到救援行列。6月4日邱吉爾在下院通報了敦刻爾克撤退成功,但是也提醒“戰爭不是靠撤退打贏的。”之後邱吉爾就發表了大概是二戰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講話: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入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箇舊世界。”

6月13日邱吉爾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以首相身份訪問法國,他希望遊說法國政府繼續作戰,但是很明顯的法國政府已經決定投降。6月17日戴高樂將軍抵達英國,次日邱吉爾在下院發表了另一篇鼓舞士氣的講話:“讓我們勇敢地承擔義務,以致英帝國和她的聯邦在1000年後人們也可以這么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8月,不列顛戰役正式打響,英德空軍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空戰,戰役期間德軍每天平均出動飛機1,000架次,而英國皇家空軍的飛行員們人數上處於劣勢,一個人每天必須執行3次左右的任務。8月20日邱吉爾在下院讚揚英國空軍飛行員的英勇表現:“在人類戰爭的領域裡,從來沒有過這么少的人對這么多的人作出過這么大的貢獻。”到了9月7日,德國決定停止空戰,改以轟炸倫敦,這給英國一個喘息的機會,也是不列顛戰役最重要的轉折點。

從9月7日到11月3日,德軍以每晚平均200架飛機的數量連續57天對倫敦進行轟炸,僅頭兩天就造成800多人死亡。這期間邱吉爾幾乎每周都親自到被炸現場視察。雖然邱吉爾不止一次地在被炸毀的房屋現場流下熱淚,他依然以鋼鐵般的意志繼續帶領人民戰鬥。9月19日,希特勒決定無限期推延登入計畫,不列顛計畫以英國的勝利告終。

邱吉爾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良好的私人關係幫助英國在最關鍵的時刻獲得了美國大量的支援物資。1940年7月,羅斯福不顧國內激烈的反對聲浪,向英國出售包括50萬支步槍、8萬挺機關槍、1億3千萬發子彈、100萬發炮彈等武器彈藥。8月,在邱吉爾的提議下,經過兩國艱苦的磋商,以及羅斯福本人對美國國會的遊說,美國最終同意向英國海軍提供50艘驅逐艦,英國則以租賃的形式將其在海外的軍事基地交給美國。到12月8日,英國的美元儲備已經枯竭,45億美元中的大部分已經用於訂購所有美國願意提供的武器軍火。於是邱吉爾親自寫信給羅斯福,坦率地表明英國的資金短缺,但是依然希望美國能夠幫助英國:“如果大不列顛在這場鬥爭的高潮中被奪去它全部可以銷售的資產,使得我們用鮮血贏得了勝利,拯救了文明,替美國爭取了充分裝備以防不測後卻一貧如洗,那在原則上是錯誤的。”羅斯福收到該信後提出以“租賃”的形式將武器彈藥支援英國,兩個月後,租賃法案在國會獲得通過,在羅斯福12月30日的著名講話中,稱“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宣戰。當晚邱吉爾就向全國民眾發表講話,稱現在必須與從前的敵人蘇聯合作:“在過去的25年中,沒有一個人像我那樣始終一貫地反對共產主義。我並不想收回我說過的話,但是這一切再正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情景對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任何對第三帝國作戰的個人或國家,都將得到我們的援助。任何跟著希特勒走的個人或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1941年8月,邱吉爾出訪美國,與美國總統簽署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發生,原本處於中立的美國也參戰。邱吉爾相信,勝利已經不可扭轉。12月22日,邱吉爾冒著被德國潛艇襲擊的風險訪問美國;1942年1月1日,邱吉爾代表英國和美國、中國以及蘇聯的代表在《聯合國宣言》草稿上籤字,為戰後的世界做出規劃。之後邱吉爾又出席了雅爾達會議波茨坦會議等會議,與羅斯福史達林等領導人多次會面,商討戰後世界局勢。

戰爭中邱吉爾與史達林的關係是十分特殊的。邱吉爾是著名的反共分子,但是在二戰中卻願意與史達林合作對抗納粹德國。1942年8月邱吉爾親自訪問莫斯科,向史達林保證盟軍很快就會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減輕蘇聯獨自面對德軍的壓力。1944年6月6日,在又拖延了兩年後,盟軍的諾曼第登入行動終於開始,史達林向邱吉爾表示祝賀,稱這次行動在“戰爭史從來也沒有過足以與之類比的事業”。從此之後盟軍很快就解放了法國,然後開始向德國本土進攻。次年4月,盟軍和蘇聯軍隊在易北河會師,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7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次日邱吉爾向英國人民宣告,英國已經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戰後歲月

戰爭結束後,戰時內閣也必須解散。5月23日邱吉爾辭職,並將大選定於7月5日舉行。原本信心滿滿、認為憑藉邱吉爾在戰爭中的功勞定能順利當選的保守黨,卻在大選中慘敗,邱吉爾本人雖然當選議員,但是保守黨只獲得了197席,而工黨卻贏得393席,得以組閣,工黨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當選首相。這主要是因為工黨提出的建設福利國家的目標對戰後一貧如洗的英國社會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帶領英國人民走向勝利的邱吉爾卻被拋棄了,他後來引用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話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7月26日,邱吉爾正式卸下了首相職務。

下台後的邱吉爾開始計畫撰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憶錄,並多次提到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合眾國”的構想。1946年邱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在當時這篇演講被媒體猛烈抨擊,因為此時蘇聯和西方國家的關係還未破裂,很多人把邱吉爾看成戰爭販子。但是今天邱吉爾的鐵幕演說被認為是冷戰開始的標誌。邱吉爾也很早就提出要恢復德國的實力,共同抵禦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散。

在1951年的大選中,保守黨重奪政權,邱吉爾再度出任首相。1953年伊莉莎白二世即位,授予邱吉爾最高榮譽嘉德勳章,並有意封邱吉爾為倫敦公爵以表彰其為英國所做出的貢獻,但最終邱吉爾接受了其子倫道夫的建議,拒絕了倫敦公爵的封號。12月10日邱吉爾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他精通歷史和傳記的藝術以及他那捍衛崇高的人類價值的光輝演說。”但這時的邱吉爾因為年事已高已經難以勝任首相一職,而且他又恢復到二戰爆發之前的反共立場,發表了如"蘇聯會強加給英國一個蓋世太保"等等的反共言論,這導致眾人的不滿,成為其日後辭職的一個重要因素.1954年11月30日是邱吉爾80華誕,議會兩院在西敏寺為他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1955年4月5日,邱吉爾因健康原因辭職,當他走出唐寧街10號首相府官邸時他吸著雪茄,打出有名的“V”手勢向民眾致意,然後就坐上汽車,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離去

個人生活

1908年9月2日,邱吉爾與出生貴族卻家境貧寒的克萊門蒂娜·霍齊爾結婚,當時邱吉爾擔任海軍大臣,大約有1400人出席了婚禮,國王還向這對新人贈送了一根刻有馬爾巴羅家族族徽的手杖。邱吉爾一共育有5個孩子:黛安娜(後來成為一名電影演員)、倫道夫、莎拉、瑪格麗特(夭折)和瑪麗。其中莎拉後來成了一名電影演員,倫道夫則踏入政壇,成為一名保守黨議員,但是卻不如他的父親那樣成功。

邱吉爾是一名優秀的作家和歷史學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還創作了《倫道夫·邱吉爾勳爵傳》、《英語民族史》等多部小說和回憶錄。195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此外他十分喜歡繪畫,年輕時曾有多幅作品在拍賣會上被買走。

■晚年生活

1956年4月,邱吉爾訪問聯邦德國,因其對推動歐洲一體化的貢獻而被授予“查理曼獎”;1958年11月,邱吉爾訪問巴黎,獲戴高樂總統授予“解放獎章”;1959年11月,邱吉爾繼承了“下院之父”的稱號。1963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授予邱吉爾美國榮譽公民稱號,邱吉爾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人士。1965年1月24日,邱吉爾因中風去世。巧合的是,邱吉爾的父親也是在70年前的1月24日去世的。邱吉爾活了95歲。

英國政府為邱吉爾舉行了國葬。他的靈柩在西敏寺停放,供民眾弔唁,議會也休會三天;靈柩由議會議長和3名政黨領袖,以及國防和海陸空參謀長守護,大約有32萬民眾前來向邱吉爾致敬,包括幾十位各國的國家元首和領導人。根據邱吉爾的遺願,儀式結束後靈柩用遊艇運到滑鐵盧火車站,在那裡鳴禮炮19響,然後用火車把靈柩運到他的出生地布倫海姆宮附近的一個教堂中,與他的父母親葬在一起。

直到今天邱吉爾還被英國人看作是最偉大的一位首相之一,在2002年由BBC主辦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票選活動中,邱吉爾高居榜首。
傳奇人物

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偉 大勝利的民族英雄,是與史達林、羅斯福並立的“三巨頭”之一,是矗立於世界史冊上的一 代偉人。 邱吉爾出身於聲名顯赫的貴族家庭。他的祖先馬爾巴羅公爵是英國歷史上的著名軍事統 帥,是安妮女王統治時期英國政界權傾一時的風雲人物;他的父親倫道夫勳爵是上世紀末英國的傑出政治家,曾任索爾茲伯里內閣的財政大臣。祖先的豐功偉績、父輩的政治成就以及 家族的榮耀和政治傳統,無疑對邱吉爾的一生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在他成長為英國一代 名相的過程中具有關鍵性作用。他們為邱吉爾提供了學習的榜樣,樹立了奮鬥目標,也培育了他對祖國的歷史責任感,成為邱吉爾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建功立業的強大驅動力。邱吉爾未上過大學,他的淵博知識和多方面才能是經過刻苦自學得來的。他年輕時駐軍 於印度南部的班加羅爾,在那裡有半年多的時間裡他“每天閱讀四小時或五小時的歷史和哲 學著作”。
自那以後,邱吉爾從柏拉圖、吉本、麥考利、叔本華、萊基、馬爾薩斯、達爾文、王爾德 等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生物學家的著作中吸取了豐富的思想營養。這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刻,人生信念更加堅定,也使他成長為“我們生活的時代里最傑出和多才多藝的 人”。
邱吉爾的頭上戴有許多流光溢彩的桂冠,他是著作等身的作家、辯才無礙的演說家、經 邦治國的政治家、戰爭中的傳奇英雄。他一生中寫出了26部共45卷(本)專著,幾乎每部 著作出版後都在英國和世界上引起轟動,獲得如潮好評,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國廣為 發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報》曾斷言:“20世紀很少有人比邱吉爾拿的稿費還多。”
1953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他在一生中多次經歷的議員競選中,在議會的辯論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要時刻,發表了許多富於技巧而且打動人心的演講,給人們 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來生最願意做的事也是想跟某人對話:他的來生是想與王爾德對話。邱吉爾之所以青睞奧斯卡·王爾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王爾德的機智與辯才。瑞典文學院在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中說:“邱吉爾成熟的演 說,目的敏捷準確,內容壯觀動人。猶如一股鑄造歷史環節的力。……邱吉爾在自由和人性 尊重的關鍵時刻的滔滔不絕的演說,卻另有一番動人心魄的魔力。也許他自己正是以這偉大 的演說,建立了永垂不朽的豐碑。”S·席瓦茲院士在頒獎詞中還說,“邱吉爾在政治上和文學上的成就如此之大,……此前從未有過一位領袖人物能兩樣兼備而且如此傑出。” 的確,為邱吉爾樹立了永垂不朽的豐碑的不僅是他的作品和演講,而且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和反法西斯鬥士的光輝業績。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當選為議員,曾多次在內閣中擔任要職。他經歷了許多次政治上的升沉起伏,每次都以不屈不撓的努力,從不畏懼的鬥志戰 勝艱難險阻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最終登上了光輝的頂峰,在英國處於歷史危機的嚴峻關頭, 成為眾望所歸的政治領袖。連他政治上的對手也說:“邱吉爾是大家一致認為永遠不能成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樣也是在這危急關頭獲得大家一致歡迎,認為是唯一可能出任領袖的人。”;“人們不能不喜歡他,他的才能與朝氣是無與倫比的。”在通向勝利的漫長歲月里,邱吉爾在其演講中多次發出戰鬥到底的誓言,表達了英國人民的心聲。他說:“我們將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讓步,全國人民已立誓要負起這一任 務:在歐洲掃清納粹的毒害,把世界從新的黑暗時代中拯救出來。……我們想奪取的是希特勒和希特勒主義的生命和靈魂。僅此而已,別無其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邱吉爾在世 人心目中已成為英國人民英勇不屈的鬥爭精神的集中象徵。
《星期日泰晤士報》評論說: “今天,溫斯頓·邱吉爾不僅是英國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們的堅強領袖。不僅英國人,整個自由世界都對他無比信任。”還值得注意的是,邱吉爾是有名的頑固反共人物。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刻,在 處理對蘇關係問題上,他以一個傑出政治家的巨大勇氣和高度靈活性,從英國人民的根本利 益出發,完成了英國政治和他本人政治生涯中的重大歷史性轉折,毫不猶豫地與蘇聯結為盟 國,使不同意識形態下的反法西斯力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結成了統一戰線,從而保證了贏 得戰爭的最後勝利。史達林稱讚邱吉爾是“百年才出現一個的人物”。
此外,邱吉爾還可以稱之為預言家發明家戰略家外交家。他早在三十年代對未來 戰爭中的一些重大技術發展所作的預見後來都變成了現實;他以超乎尋常的驚人敏感和極大的勇氣,冒著和平主義浪潮的巨大壓力和“在政治上幾乎有被消滅的危險”,一天也不放棄 向國人發出預言式的戰爭警告,使英國人作好了戰爭來臨的精神準備。他在用雷達偵察來襲 敵機的方法正式使用前4年就提出對此問題的研究。他因動用海軍經費改進和大量建造“陸地行舟”,使輪式裝甲汽車演變成為威力巨大的現代坦克而被尊為“坦克之父”。他主持制定了“二戰”中的許多戰略計畫。他親自著意培育了在當時乃至後來左右世界政治格局的英美關係。總之,邱吉爾是一位人生內涵極為豐富的傳奇人物。

目錄

第一卷
上部 勝利的浪潮
 第一章 D日
 第二章 從諾曼第到巴黎
 第三章 無人駕駛武器的轟炸
 第四章 向法國南部進攻?
 第五章 巴爾幹的動亂,俄國人的勝利
 第六章 義大利與里維埃拉的登入
 第七章 羅馬,希臘問題
 第八章 亞歷山大的夏季攻勢
 第九章 華少的殉難
 第十章 第二次魁北克會議
 第十一章 在緬甸境內挺進
 第十二章 雷伊泰灣戰役
 第十三章 西歐的解放
 第十四章 訪問莫斯科的序幕
 第十五章 10月在莫斯科
 第十六章 巴黎
 第十七章 阿登的反仆
 第十八章 英國對希臘的干涉
 第十九章 在雅典過聖誕節
下部 鐵幕
 第二十章 一個新的會議的準備
 第二十一章 雅爾達:世界和平計畫 
 第二十二章 俄國和波蘭:蘇聯的諾言
 第二十三章 雅爾達尾聲
 第二十四章 渡過萊茵河
 第二十五章 關於波蘭的爭議
 第二十六章 蘇聯的懷疑
 第二十七章 西方在戰略上的分歧
 第二十八章 高潮:羅斯福逝世
 第二十九章 跟蘇聯的磨擦不斷增長
 第三十章 最後的進軍
 第三十一章 亞歷山大在義大利的勝利
 第三十二章 德國的投降
 第三十三章 一段令人不安的插曲
 第三十四章 分歧的開始
 第三十五章 聯合政府的結束
 第三十六章 一個命運攸關的決定
 第三十七章 擊敗日本 
 第三十八章 波茨坦:核子彈
 第三十九章 波茨坦:波蘭邊界問題
 第四十章 我的記載的結束
附錄
(1)縮寫表
(2)代號表
(3)首相研發出的指示、節略和電報
(4)向法國南部進攻
(5)英國、盟國和中立國船舶因敵人的行動而造成的損失每月統計
(6)首相的勝利廣播演說
(7)大西洋戰役:最後階段商船被德國潛艇擊沉情況
(8)大臣任命表

第二卷
最光輝的時刻

第三卷
偉大的同盟

第四卷
命運的關鍵

第五卷
緊縮包圍圈

第六卷
勝利與悲劇

插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