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紀事

《每日紀事》(Acta Diurna),又稱《羅馬公報》。古羅馬公告式的官方公報,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官方公報,古代統治者採用的重要傳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59年愷撒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會的議事記錄,用尖筆書寫在羅馬議事廳外一塊塗有石膏的白色木板上,作為公告式的官方公報。當時的名稱是“ALBUM”,後來被人們稱為《每日紀聞》。作為當時政府機構的“喉舌”,它書寫的內容多為政府要事,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公元前6年,屋大維恢復《每日紀聞》,從此該手寫公報時斷時續刊布會議記錄、帝國政事、宗教祭祀、貴族的婚喪嫁娶、戰爭訊息等,一直到公元330年遷都君士坦丁堡為止。
發展歷史:《每日紀事》(Acta Diurna)起源於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元老院記事錄(Acta Senatus ,or Commentarii Senatus)。元老院記事錄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31年,用來記錄元老院會議的討論和決議。但是其內容是保密的,統治者禁止把它公之於眾。
公元前59年,尤利烏斯·愷撒當選為羅馬共和國執政官。當時羅馬正處在奴隸主城邦共和制的後期,極少數豪門貴族把持著最高國家機構元老院,壓制平民和騎士階層,反對任何具有進步性的變革,因此貴族派和民主派的鬥爭十分激烈。凱撒是民主派的新首領,為限制元老院對他的約束,把上層會議的內容公諸於眾,爭取輿論的支持,擴展自己的政治影響,他當選為執政官後不久,即發布命令:“今後元老院的工作報告,務須每日公布。”為此,羅馬政府就在羅馬議事廳外大街上立了一塊塗上石膏的白色木板,每天用尖筆在上面書寫文字,報導元老院的議事紀錄。當時稱其為“阿爾布(AIbum)”,後人則稱其為《每日紀事》。《每日紀事》在形式上與現代的閱報欄頗為相似。其內容除元老院的會議記錄外,還有政府政令、遠征軍戰績、司法訊息、稅收情況,以及一些社會新聞,包括本城嬰兒出生和死亡的人數,貴族活動等情形。當愷撒拒絕稱王時,《每日紀事》還發表評論讚揚他。此外,愷撒派專人,將《每日紀事》的內容書寫在布匹上,帶到各個行政省的首府,並在那裡翻譯成各種語言,再通過公告欄的形式發布給民眾。這一信息傳播的方式對西方後世影響甚重。愷撒在公元前44年遇刺身亡,經過一番激烈的權力鬥爭,他的外甥屋大維成了羅馬最高統治者。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推尊為“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由此成立。在公元前6年,屋大維創辦了《每日紀聞》。其報導內容,主要有帝國政事、戰爭訊息、刑事案件、名人言論、宗教活動和議會紀錄等等。
作用:凱撒創設《每日紀事》的目的,就是爭取輿論支持,擴大政治影響。這表示新聞傳播當時已經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至公元2世紀時,羅馬帝國的版圖已把現在的西班牙、德國、英國、土耳其、伊拉克西部和非洲北部包括其中。《每日紀事》也傳播到了上述各地。歷史學家們認為,羅馬帝國之所以能統治遼闊的疆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它有一個發達的、包括《每日紀事》在內的信息傳播系統,這一公報溝通了統治機構的內部聯繫,起了維護帝國統治的作用;而其滅亡,部分原因也與其擴張過甚,傳播系統跟不上去有關。《每日紀事》的停辦,使其傳播組織遠落後于軍事、商業、行政等社會組織的發展,無法協調複雜的活動。
影響:羅馬《每日紀事》在世界新聞傳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官方公報。
“張隆棟認為,凱撒下令逐日頒布的《羅馬公報》(Acta Diurna)是一種手抄的布告,張貼在羅馬公共場所,並由書記抄寫多份,傳送到羅馬各省加以張貼。他還引用蘇聯羅馬史專家科瓦略夫的話,指出這份公報是‘歷史上的第一份官方的報紙’。(《外國新聞事業史簡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羅馬《每日紀事》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現代報紙出版業和政府公報的濫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