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基年譜簡編

八月,弟紹京應湖南鄉試,中舉人。 ”十二月二十日,出都回濟南度歲。 《十月三十日登舟》云:“一年不出遊,似負一身債。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湖湘文庫
湖湘文庫《湖南人物年譜》第二冊 何紹基年譜簡編
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3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書號:ISBN 978-7-5438-9343-6
何紹基年譜簡編
何華中編著
嘉慶四年 己未 公元一七九九年 出生至一歲
農曆十二月初五日(公元1799年12月30日),紹基與紹業孿生於湖南道州東門外農舍之中。紹基,字子貞,號蝯叟;紹業,字子毅,號研芸。父凌漢課徒“鶴鳴軒”私塾,收入微薄,家境貧寒。
嘉慶五年 庚申 公元一八〇〇年 二歲
與孿弟紹業隨父母居住道州東門外,父收入微薄,家境貧寒。後丁丑年(1817年)作《生日書懷》云:“室有四壁立,家無三月賒。”苗夔著《使黔草序》云:“子貞幼歷寒苦。”
嘉慶六年 辛酉 公元一八〇一年 三歲
父凌漢辛酉科成拔貢生,入京都供職。三弟紹祺生於嘉慶六年十月十七日。紹祺初名為紹聞,字子敬,號勗潛。母廖氏攜紹基、紹業、紹祺三子移居道州西鄉小坪娘家,與其弟廖輯侯一同生活,一家人生活艱辛。舅廖輯侯,一寒士諸生,且耕且讀。舅待紹基兄弟如己子。丁丑年作《生日書懷》云:“余昔三歲時,未離慈母懷。家君拔萃初,北上長安街。室有四壁立,家無三月賒。便辭東郭門,言歸舅氏家。舅視如己子,咻噢意有加。”
嘉慶七年 壬戌 公元一八〇二年 四歲
父凌漢在京城參加朝考,成績一等,授吏部官職。紹基三兄弟仍隨母仍寄居道州西鄉小坪村舅家。是年,廖夫人入山採薪,刺傷左眼,後雖經多方醫治,但仍終生未愈。
嘉慶八年 癸亥 公元一八〇三年 五歲
紹基三兄弟隨母仍寄居舅家。有鹹豐三年(癸丑,時年五十五歲)《自題騎牛圖二首,同諸君子限韻二首》詩為證。
嘉慶九年 甲子 公元一八〇四年 六歲
父凌漢在京城參加順天府鄉試,成甲子科鄉試舉人。是年,紹基、紹業兄弟開始在舅氏指導下學習。《生日書懷》云:“六歲入國小,宅相交矜誇。授我兔園冊,之乎喧童哇。……凌晨舅有行,戒兒慎無嘩。入暮舅言鏇,攜兒笑咿呀。生我者父母,成我者舅邪。”
嘉慶十年 乙丑 公元一八〇五年 七歲
父凌漢參加殿試,名列第四,呈上御批時,嘉慶皇帝欣賞其筆墨飛舞,將其拔置一甲三名(探花),成為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秋冬間,父假歸道州東門,以聖命服接廖夫人及紹基、紹業、紹祺兄弟於西鄉小坪村歸東門村。《家母廖夫人七十生辰征詩文事略》云:“歲乙丑,家君及第歸。”
嘉慶十一年 丙寅 公元一八〇六年 八歲
是年夏秋間,凌漢夫婦攜紹基、紹業、紹祺三兄弟自道州啟程移居京城。《先妣廖夫人墓誌》云:“丙寅冬偕至京師。”《送黃惺溪太史南鏇》記云:“憶我八歲時,便上長安道……。”
嘉慶十二年 丁卯 公元一八〇七年 九歲
全家居住京城,紹基、紹業、紹祺兄弟在京城濡染家學。父凌漢充任丁卯科廣東副考官,奉命前往廣東主持鄉試。孿弟紹業大病。《仲弟子毅哀辭》云:“紹業成童而後,三年大病。肝腸洗煎,寒暑更易。父母顧喜,謂此子活,雖愚亦慰。豈知沉痼,得大智慧。”
嘉慶十三年 戊辰 公元一八〇八年 十歲
全家居住京城。父凌漢任戊辰恩科順天同考官。
嘉慶十四年 己巳 公元一八〇九年 十一歲
拜錢塘孫鏡塘為館師。孫鏡塘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四弟紹京在京城出生,字子愚,號誦華。
嘉慶十五年 庚午 公元一八一〇年 十二歲
仍居京,就學於孫鏡塘師。學為詩。
嘉慶十六年 辛未 公元一八一一年 十三歲
仍居京,就學於孫鏡塘。是年始有詩稿存世。
嘉慶十七年 壬申 公元一八一二年 十四歲
仍居京。傳承家學,少年即富有才名,得到眾多社會名流、著名學者的賞識。
嘉慶十八年 癸酉 公元一八一三年 十五歲
仍居京。有《落葉柬周午橋誥表叔》癸酉拔貢等詩文。
嘉慶十九年 甲戌 公元一八一四年 十六歲
與諸多名流才士交遊。有《送周翰博丈承宗南歸》甲戌等詩四首。癸亥作《徐柳臣前輩壽詩並序》云:“憶餘十六歲時,先公官少司成,十八省癸酉科選拔生肄業成均者彬彬然執贄門下,余得盡識其才俊,為余有交遊之始。”
嘉慶二十年 乙亥 公元一八一五年 十七歲
隨全家人居住京城。有《聞浙東大荒,本省亦受波累,感事一首》乙亥,其中有句云:“昨歲連冬未見白,雪澤不及望雨澤。……民間不免有菜色,那堪又效移粟策?……農壇默禱求神力,庶幾待刈王官麥,我輩何勞憂勸糴?”
嘉慶二十一年 丙子 公元一八一六年 十八歲
隨全家人居住京城,於嘉慶二十一年在京師首次參加鄉試。見紹基獨子慶涵撰《先府君墓表》:“丙子應京兆試,取謄錄”。
嘉慶二十二年 丁丑 公元一八一七年 十九歲
隨全家人居住京城,拜張掖垣(進士)為師。讀書甚勤博強記,坐臥不釋卷。
嘉慶二十三年 戊寅 公元一八一八年 二十歲
仍隨父母居京城,並在京城參加戊寅恩科鄉試。始讀《說文》,寫篆字。所聘張氏未婚而殞,有《寄懷黃香鐵,時香鐵幕游獲鹿縣署,余所聘張氏未婚而殞》為證。
嘉慶二十四年 己卯 公元一八一九年 二十一歲
父凌漢,出任己卯科福建正考官,擢祭酒。是年秋,紹基在京城參加鄉試。是年秋,師顧耕石督學粵東,約紹基同往襄校,紹基以將就姻山右,未成行。《九月初一日將之山右,出門有作》云:“兒生二十年,今日出門去。臨別牽母衣,驪駒已在路。兒淚含不垂,母淚如綆縻。囑兒毋憶母,兒聞心骨悲……回首憶阿爺,使節天之涯。知兒出門日,不見兒上車。”冬日與陶氏完婚于山右鳳台縣署。本年有《臘月十九日,季壽丈招同人拜坡公生日有詩,命次韻》詩三首、《憶夢》等詩。
嘉慶二十五年 庚辰 公元一八二〇年 二十二歲
是年春,攜陶夫人由山右返回京城。《元配陶安人傳》云:“庚辰春至都,事吾父文安公吾母廖夫人,能得其歡心,吾父母愛之如女。夙有胃氣疾,或一歲數發,或間歲一發,漸致四肢不能力。……與余伉儷和好,笑語時聞,然抑抑恭敬,未嘗有戲言褻容,年俱半百,室中尚不能正視。以余嗜飲,嘗儲酒以待不時。”
道光元年 辛巳 公元一八二一年 二十三歲
父凌漢仍任祭酒。仲弟紹業(子毅)得四品蔭生。秋杪,與弟紹祺一同歸湘應湖南鄉試,此行為紹基第一次歸湘應試。紹基與紹祺在長沙居住師張掖垣家。鄉試發榜,紹基未中。鏇與弟紹祺一同返回故鄉道州,此次為紹基八歲離開道州後第一次返回道州,也是全家人離開道州後首歸道州的人。《兒歸來篇二十首序》云:“余自丙寅隨宦入都,辛巳秋杪初次南鏇。”詩曰:“父老道我前,寓此鶴鳴軒。前臨好山水,傍帶花木園。軒中亦何有?但有圖與史。”;“開軒縱遐睎,門對東洲山。……吾父居此久,流風有餘馥。”;“還家如做客,敝廬無一椽。”可見父母的故居早已蕩然無存。十月,與弟紹祺夫婦匆匆北返,一路過湘陰、渡洞庭,均有詩文記述。十一月中下旬得家書,《得家書》詩云:“半載雙親別,家書到已遲。遙知出門後,總是望兒時。兒女中年感,饑寒遠道悲。欣聞把杯處,一笑已含飴。”此時紹基方知,七月二十日已得子,取名慶涵,字伯源。
道光二年 壬午 公元一八二二年 二十四歲
在京城參加壬午科鄉試。秋,父凌漢任壬午科山東鄉試主考官,並留督山東學政。《陳秋舫屬題秋齋餞別圖》云:“道光壬午秋,家君典試山左,即留視學。余於秋杪奉母出都,將都寓藏書暫存秋舫處,手寫目錄,以水車連日運往,並車騾俱付之。秋舫將作此圖,囑先題句。……君設五簋會,客惟五人:包慎伯、龔定庵及余常在坐,黃修存與子毅弟或偶一至,他人皆不得與。” 秋,紹基與紹業、紹祺、紹京兄弟侍奉母親廖夫人出都至山東,全家隨侍父凌漢于山東學政署。
道光三年 癸未 公元一八二三年 二十五歲
父凌漢仍留任山東學政。母廖夫人與紹基、紹業、紹祺、紹京兄弟仍隨侍于山東。春,與孿弟紹業登泰山頂,有《同子毅早起至岱頂》詩。隨父凌漢至武定試院,有《由濟南至武定道中作》詩。舅廖先瑞專程由道州來山東探親,與紹基未得見面,有《癸未重陽,武定試院寄子毅、子敬、誦華諸弟,即送舅氏行,並柬黃岵生、吳麟台、林浺厓、向筠舫諸君子》詩記述。
道光四年 甲申 公元一八二四年 二十六歲
父凌漢仍留任山東學政,轉通政司副使。母廖夫人與紹基、紹業、紹祺、紹京仍隨侍于山東。曾與石蘭墅、李小坡、歐子進、甘摶南、子毅、子敬弟登蓬萊閣觀海,有《蓬萊閣觀海,石蘭墅、李小坡、歐子進、甘摶南、子毅、子敬弟》甲申詩。
道光五年 乙酉 公元一八二五年 二十七歲
春,全家仍居濟南。紹基兄弟時常隨父凌漢視學各地,夏間觀海於登州。是年春,於濟南得奚林和尚所藏天下孤本《張黑女墓誌》及《石門頌》拓本。此後常攜身邊寂坐欣賞,獲益匪淺。《跋魏張黑女墓誌拓本》云:“余自得此帖後,鏇觀海於登州,既而鏇楚,次年丙戌入都;丁亥游汴,復入都鏇楚;戊子冬復入都,往返二萬餘里,是本無日不在篋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賞,所得多矣。”秋初,自濟南啟程前往長沙參加湖南鄉試,此為紹基第二次歸湘應試,仍未中。
道光六年 丙戌 公元一八二六年 二十八歲
春間,父凌漢擢任順天府尹,舉家移京。紹基在湘應試,於乙酉年秋返湘鄉試後即滯留在湘,至次年丙戌補諸生後始返京。
道光七年 丁亥 公元一八二七年 二十九歲
父凌漢任順天府尹,全家居住京城。是年春夏,與孿弟紹業一同出遊河南,端午時在河南開封,有《閏端午詩,和湯薇堂韻,時在河南糧道署丁亥》詩。《長夏雜詩》六首,注云:“毅弟病脅癰,致嵩游遲滯。”父凌漢摯友陶澍五十壽,作《壽陶雲汀中丞丈五十初度》詩。紹基與弟紹業秋末返回京都後,鏇即與弟紹京一同啟程赴湘。
道光八年 戊子 公元一八二八年 三十歲
父凌漢在京任職,全家居住京城。戊子春,與紹京歸道州探望。此為紹基第二次回道州,是紹京唯一的一次回道州。秋間,紹基補廩膳生。再入都已是冬季,前一日降雪,有《入都前一日值雪三首》詩。
道光九年 己丑 公元一八二九年 三十一歲
全家仍居京城,有《壽李燮亭太翁八十》、《寄吳鞠裳南陵》、《寄懷王魯之濟南》等詩。
道光十年 庚寅 公元一八三〇年 三十二歲
全家仍居京城。《清史稿·何凌漢傳》云:“八月,凌漢遷大理寺卿,仍兼順天府尹。”
道光十一年 辛卯 公元一八三一年 三十三歲
《先考文安公墓誌》云:“父典試浙江留督學政,辛卯科浙江正考官,提督學政。”是年,與弟紹祺一同返回湖南參加鄉試,紹基鄉試取得優貢。河間苗夔(仙露)、平定張穆(石舟)為同年優貢。慶涵《先府君墓表》云:“辛卯取優貢生,學使程春海、邵丹畦兩先生皆以國士目之。”
道光十二年 壬辰 公元一八三二年 三十四歲
父凌漢任浙江學政。紹基是年作《寄子毅、子敬、子愚弟,時毅、愚奉母出都,子敬由湘中來浙》詩。春,父凌漢按試寧波,紹基隨侍。曾登范氏天一閣。鏇隨父按試台州,有《台州試院和陳九香韻》詩。秋,回京城應試。苗夔《使黔草序》云:“壬辰應朝考至都,同年鹹集,獨與何子貞、張石舟以說經講國小最相得。”試畢,秋冬間起程南行。十一月,至焦山,冒雪手拓《瘞鶴銘》,《十二月十三日陳恪勤公生日征同人詩,敬賦長句》云:“余每至焦山,必手拓鶴銘。”
道光十三年 癸巳 公元一八三三年 三十五歲
父凌漢由浙江學政調吏部右侍郎,兼順天府尹,聖命即赴京供職。春,游杭州定香亭,與六舟上人品評古今書畫甚快意。跋《晏雲唐雙鉤大字麻姑山仙壇記》、《開元寺鐘銘》。鏇過吳門,獲睹《智永千字文》宋拓本。
道光十四年 甲午 公元一八三四年 三十六歲
父凌漢升左都御史兼順天府尹,賜紫禁城騎馬,晉工部尚書,兼署左都御史。夏,由京歸湘,此為紹基第五次歸湘應試。途中苦旱,有詩二首紀事。秋,居長沙,“臥病逾十旬”。十一月初,至吳門,謁江蘇巡撫林則徐,相與論書。十一月十一日由吳門至鎮江,坐小漁船獨酌渡江,有詩記之。
道光十五年 乙未 公元一八三五年 三十七歲
父凌漢,任乙未科會試副總裁,教習庶吉士(見《先考文安公墓誌》)。紹基上半年居京。六月二十二日將赴湖南應鄉試,此為紹基第六次歸湘應試,也是最後一次歸湘應試。行前走別李星沅、陳起詩、程恩澤。七月至長沙,謁湖南巡撫吳榮光,至陳柏心等人處,借觀吳氏《定武蘭亭》、舊拓《皇甫碑》、《石鼓文》、董臨《麻姑女史箴》及雜刻蘇東坡自書詩文。八月初八日入場應試,十六日出場。九月初七至衡山縣,初九日冒雨上南嶽,登祝融峰,惟見雲海。九月初十日,上午始見劉稚泉攜《乙未科題名錄》,得知中解元,鏇啟程回省城。《奉題羅慎齋鴻臚嘉慶丁卯重宴鹿鳴圖》云:“餘年三十七,僥倖領秋試。成舉人。”十三日赴鹿鳴宴。見是科正考官翰林院編修吳鍾駿(松甫)、副考官刑部侍郎王庭蘭(春綬)。十月二十七日至開封,謁楊桂山,楊賜《皇清經解》一部為賀儀。十一月十二日入保定,至南司署,見謝信齋藏傅山草書十幅,議為“極龍蛇飛舞之致,然太近散漫者”。
道光十六年 丙申 公元一八三六年 三十八歲
父凌漢署吏部尚書。三月,紹基參加丙申恩科會試成貢士。四月,參加殿試。廷對策為長文襄、阮文達兩相國所激賞,已置大魁(一甲第一名狀元),因“語疵”抑落二甲第八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成進士。入翰林庶常館學習,阮元、穆彰阿為教習。何慶涵《先府君墓表》云:“丙申恩科成進士,廷對策為長文襄、阮文達兩相國師所激賞,已置大魁,因語疵抑落二甲第八名,改庶吉士。”女韶雲出生,為妾王氏所生。
道光十七年 丁酉 公元一八三七年 三十九歲
在翰林院庶常館學習。有《石龜硯詩,為張石洲同年作》、《恭送王春綬師觀察蜀中,兼頌四旬有一華誕》、《陶雲汀宮保丈六十壽》等詩。是年,吳榮光致書龔定庵(自珍)請絕交,書藏何家。
道光十八年 戊戌 公元一八三八年 四十歲
春,仍在翰林院庶常館學習,五月十四日散館。慶涵撰《先府君墓表》云:“成績一等,授翰林院編修,歷充文淵閣校理、國史館協修、纂修、總纂、提調,武英殿協修、纂修、總纂。”五月上諭著準阮元以大學士致仕,八月阮元奏請回籍,晉加太子太保銜。其間紹基有《送儀征阮宮太保相國師予告歸里敘》為其送行。六月,代父作《宋元學案敘》。八月,長子慶涵與湘陰李楣完婚。李氏諱楣,字月裳,李星沅之女。紹基甚滿意長媳,後有“吾兒有福得賢妻”詩句。
道光十九年 己亥 公元一八三九年 四十一歲
五月前,紹基居京,任職史館,充武英殿總纂。大考二等,賜文綺。五月奉旨赴閩,任鄉試正考官。紹基日記:“五月十六日辰初三刻報到,奉旨福建正考官著(翰林院編修)何紹基,副考官著(江南道御史)蔡家玕。”《清史稿·何凌漢傳》云:“十九年調戶部尚書。……是年,典順天鄉試。子紹基亦典試福建,父子同持文柄,時人榮之。”六月始蓄鬚,有《六月初二日留蓄》詩云:“人到中年意思殊,自然珍惜到髭鬚。”是年,與弟紹業均有詩留別龔自珍出京。八月,弟紹京應湖南鄉試,中舉人。冬,孿弟紹業(子毅)卒於十一月二十日,年僅41歲。紹基撰《仲弟子毅哀辭》。紹基、紹業兄弟兩人志趣尤為相合,可惜紹業英年早逝,致使紹基終身難以忘懷。
道光二十年 庚子 公元一八四〇年 四十二歲
二月五日申時,父凌漢病逝於戶部尚書任上。《清史列傳》云:“遺疏入,諭曰:戶部尚書何凌漢……品行端謹,辦事勤慎。……著加恩賞太子太保,……賜祭葬,予諡文安。”八月,紹基等奉柩由潞河舟行南歸;九月扶柩過揚州,請太傅阮元撰《誥授光祿大夫經筵講官戶部尚書晉贈太子太保諡文安何公神道碑碑銘》;訪好友魏源於揚州絜園,揮毫書“果味滿園”四大字相賦,並賦詩《揚州魏默深留飲絜園》致謝。十二月二十一日抵長沙,二十四日厝居於南門外洪恩寺。一年無詩稿。
道光二十一年 辛丑 公元一八四一年 四十三歲
正月,習看堪輿家書,略明其理。二月,外出看山,冒雨跋涉長沙東西南北四鄉為父尋塋地。四月,紹基等葬父於長沙河西谷山九子嶺(今屬望城)之陽,並始廬墓山中,同時授徒于山廬。《先考文安公墓表》:“昔伯父以丁酉歲葬於長沙之東鄉,公嘆曰:‘家無一畝,歸里為艱,吾他日其亦將卜兆於湘中矣。’”四月,孿弟紹業亦卜葬於長沙。紹基撰《仲弟子毅墓誌》:“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三日葬於長沙谷山竹子沖壬山丙向,西距文安公葬地三里,東距健園公葬地五十里,北距其前室李孺人遷葬地里許。”紹基在《仲弟子毅哀辭》中寫道:“冀我兄弟,或共長久。何期今日?松摧竹隕。孿生之兒,兄強弟弱。風雪一朝,形單影隻。痛乎!痛乎!” 紹基撰《先考文安公家奠文》、《先考文安公袝廟祭文》、《先考文安公墓表》、《先考文安公墓誌》等祭文。紹基書丹、勒石御賜祭文,又撰寫、書丹、勒石何凌漢墓志銘。一年無詩稿。
道光二十二年 壬寅 公元一八四二年 四十四歲
二月,服闋,紹基自長沙前往金陵與母親及家人會合。有《草堂日記》記曰:“(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廿二日)……得家書知吾母以下皆已出京暫往金陵矣……(十二月廿九日)見桂兒與梅生書知伯母以下於(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廿日抵金陵住釣魚台公館。”《金陵雜述》記曰:“壬寅春夏,與子敬子愚兩弟奉母寓釣魚台行館,大孫鍾曾(維朴)始生。”八月,全家由金陵奉母入都,《望九子嶺》序云:“次年服闋由江南奉母入都供職。”復翰林院編修職。《十九日到史館作》:“服闋後直國史館兼辦傳志,每三六九館期風雨無間。”十二月十三日,為曾國藩作祖父母壽文;十六日曾國藩來訪;十九日曾國藩來看壽屏;廿三日曾國藩見紹基作書,嘆曰:“真學養兼到,天下事皆須沉潛為之,乃有所成,道藝一也。”弟紹京道光十九年鄉試考取舉人後,不與會試,專侍奉老母於宣南西磚胡同本宅。
道光二十三年 癸卯 公元一八四三年 四十五歲
紹基仍寓京。癸卯大考又獲二等。供職國史館兼辦傳志。《十九日到史館作》云:“近撰松文清、文文恭、陳忠愍諸傳。”夏,集資與同人創建顧炎武先生祠“於城西慈仁寺之隙地,軒亭靜奧”以舉行公祭。苗夔《使黔草序》:“歲癸卯,子貞集同人勼資創建亭林顧先生祠於城西慈仁寺西隅隙地。每歲春秋及先生生日,皆舉祀事。”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崑山顧亭林先生,昔僑寓京師城西偏,即今之慈仁寺也。道州何子貞師就舊址為營顧祠,俾同志知所仰止。”秋,與姚瑩、梅曾亮、陳頌南、朱琦、王拯等九人聚於萬柳堂。跋《李季雲藏宋人九老圖》。
道光二十四年 甲辰 公元一八四四年 四十六歲
顧亭林祠二月二十五日舉行初祭禮。《顧炎武祠會祭題名第一卷子》云:“與祭者有何紹基、張穆、苗夔、徐松、陳慶鏞、許瀚、魏源、何秋濤、王梓材、馮桂芬、趙振祚、鄭復光等14人,俱為當時名士。”四月,友人林昌彝在京患病,紹基、魏源等資助醫藥費。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八)云:“益陽湯海秋正郎(鵬)於甲辰七月卒於都下。是年四月底,余病垂死而復生……何子貞、朱伯韓侍郎、魏默深司馬、李梅生太史、何子愚世叔,鹹佽錢以為醫藥之資”。五月一日,奉命充甲辰科貴州省鄉試副考官,萬青藜(藕舲)為正考官。十九日到史館作別。《五月初一日奉命應貴州副考官,紀恩恭賦》云:“花磚接武忝家聲,作賦優沾賜錦榮。(己亥、癸卯廷試俱被文綺之賜。)八掌文衡先績炳,重銜使命小臣驚。”《出都四首》云:“自從前月來,吾母下階墜。步履艱未復,撫摩要勤至。諸孫粲成行,苦不盡解事。萬緒只一端,再拜別吾季。”六月,赴黔抵荊州,陸路為水所斷,改由水驛。到常德與萬青藜游桃源縣桃花源、秦人洞諸勝,又晤楊荔農。《入黔省界作詩寄子愚弟》云:“入黔省界,中丞丈遣吏來迎,意當有家書先至黔,卻寄來此,乃不可得。”八月鄉試應試,試子達三千六百人。九月榜發,得四十賢。黔中人士盛稱得士之盛,前所未有。秋,北歸至常德,晤楊季鸞,十年不見,有詩記之。《題王蓬心先生永州畫冊》云:“鄧湘皋丈、楊紫卿兄皆以為必過里門,豈知出使非請假,不得擅歸也。”紹基這次雖途經湖南,但因公務在身沒有返回道州探望;也未能往長沙祭掃父親凌漢的墓地。十二月廿六日入都宿楊墨林寓園,喬星農、黃壽臣、李竹朋等來集飲,有詩。廿七日復命後抵家。《再得子敬弟廣通書》云:“前日得弟書,花燈為我喜。言兄使黔來,千里如尺咫。今日得弟書,淒淚不能止。言兄使黔歸,千里如萬里。……聞之丈人言,賢聲首屈指。(藉丈云:子敬為滇中好官第一)。”
道光二十五年 乙巳 公元一八四五年 四十七歲
仍居京城,供職國史館。李元度著《國朝先正事略》云:“紹基昔直史館,恭錄《高宗實錄》得四十冊,欲以繼《東華錄》之後也。”朱琦、梅曾亮、戴絅孫、苗夔、張穆、鄔鴻逵、楊季鸞等人為《使黔草》作序。
道光二十六年 丙午 公元一八四六年 四十八歲
仍居京城,供職國史館,充任提調職。季春,題《瘞鶴銘》,寄還楊龍石,有詩。此銘紹基曾三次手拓,最先為道光壬辰冬仲,冒雪打碑,致為得意,鏇晤龍兄見示水拓片幅,嘆為稀有。《十月十二日約黃海華等小集吾齋為消寒第一集》云:“因館中照例進書,皆一品二品大臣傳,無三品以下傳,雖經高宗屢次嚴旨申諭,史館仍因循至今。因創擬條例,欲遍搜官書及前人文集,補辦國初以來三品以下名臣各傳,商之總裁穆師相,堅不見允,余即日辭提調矣。”《峨眉縣齋贈秦丈》云:“余提調史館,見高宗命辦三品以下列傳之旨,欲掌院奏請補辦,不見允,因辭提調。”
道光二十七年 丁未 公元一八四七年 四十九歲
仍居京城,供職國史館,大考二等,贈文綺。閏端午日,韓小亭招集龍樹寺,作圖紀事,有詩。詩末注曰:“丁亥閏端午,余於子毅游汴中,宴於湯薇堂廣文齋,今薇翁及毅弟俱作古人矣”足見對亡弟紹業之情篤。十月十四日,於薦雷書屋撰書《十月十四日拜潛邱先生生日於薦雷書屋》詩。是年,紹基與吳式芬等審定的《簠齋印集》,鏇出鈐印本。
道光二十八年 戊申 公元一八四八年 五十歲
仍在京城,供職國史館。《元配陶安人傳》云:“今年四月,侄女越雲年十八,侄兒慶深年二十,皆因時疫於四月逝世。”《種竹日記》云:“十三日杏兒自昨日來自知病不起……巳初一刻去世,痛極……兩幼相去五日間,真如風雨之疾,豈非奇慘……是日即杏侄廿歲生日也。”文中“杏兒”、“杏侄”即指紹基長侄、紹業長子慶深。六月十二日,酉刻,夫人陶氏飲酒啜粥,思就寢,轉側間已奄然逝矣。冬,作《五十歲初度日,題所藏翁題延年益壽瓦當拓本,用蘇齋原韻四首》詩三首,再疊韻四首,第一首注云:“子毅弟與余孿生,死別忽十年矣。今年慘痛頻仍,尤難縷述。老母恐兒傷感,特命置酒,勿許拒賀客。”
道光二十九年 己酉 公元一八四九年 五十一歲
春,仍供職國史館。與張筱浦、葉士香、呂鶴田、梁子恭等酬唱題詠頗多。夏,奉命典試廣東鄉試,張穆等三十二人在顧祠祭顧炎武誕辰後為子貞餞行。《題莊滋圃傳經圖》:“我來持節采儒風,經術居然盛粵東。”《清史稿·本傳》:“歷典福建、貴州、廣東鄉試,均稱得人。”五月二十八日出都。八月舉行鄉試。鏇北歸。返程至曲江,游九成台,有詩。至大庾嶺登舟,沿贛江行。十二月初四日,回京城復命。十二月初五日,寅時,母廖夫人偶感寒咳,逝於京寓,享年八十二歲。逝時,紹京侍側。紹祺由江南押運至都,甫回蘇,星夜奔回。紹基雖先一日歸,當日蒙上召對復命,返家時母已去世。《先妣廖夫人墓誌》云:“紹基使粵東,先一日鏇都,母於是日猶兩餐,促令赴園復命。次日蒙成皇帝召對後,回家已哀號莫及矣。”
道光三十年 庚戌 公元一八五〇年 五十二歲
是年三月,奉母柩南鏇歸湘。舟過槜李亭下本覺寺,觀蘇東坡《三過詩》石刻。跋《王覺斯蘭石草木本》。過蘇州,訪拙政園,跋《宋誦清藏文衡山拙政園圖冊》。六月,過杭州,因酷暑暫寓淨慈寺之萬峰庵。與六舟上人同游靈隱寺,與之談藝五六十餘日,盡覽其藏金石書畫。《僧六舟金石書畫編年錄序》曰:“晨夕談藝者五六十餘日。”冬間,回至長沙。是年,上命中外大臣保舉人才,以備破格錄用。時紹基丁母憂回籍,張筱浦少寇,特為紹基薦牘。一年無詩稿。
鹹豐元年 辛亥 公元一八五一年 五十三歲
正月十五日葬母於長沙縣北原豐壩之回龍坡。旋迴道州,此為紹基第三次回道州,邀集族人重修祠堂及先父鶴鳴軒書塾。《東洲草堂詩鈔》卷二十四之《鶴鳴軒》記曰:“鶴鳴軒本先公授經地,昔年居此。因門對東洲山,復榜曰‘東洲草堂’,並題‘詩境’匾,補放翁古蹟。構小軒於新買橘園之前,修譜其中,題曰‘譜軒’。東廂有小池,石樑跨之,先公題‘望瀛’二大字。東南方余建六角亭,題曰‘環秀’。今書房各景俱毀,惟石樑及六角亭在耳。”一年無詩稿。
鹹豐二年 壬子 公元一八五二年 五十四歲
三月,母喪服闋後曾游安徽黃山、山東德州等地,俱有詩。七月入都,因道光三十年春上命中外大臣保舉人才以備破格錄用,以侍郎張芾保舉,鹹豐帝召對圓明園。八月初六日簡放四川學政,初九日,鹹豐帝復於乾清宮召見。約六刻始出,除詢及家世外,遍及於經、史、宋五子書及《說文》、篆、分之學。湖湘被太平軍攻破情形以及由京入蜀關河道路,亦加垂詢。《授四川學政謝折》云:“本月初六日,內閣奉上諭:‘四川學政著何紹基去,欽此。’……鹹豐二年八月初九日奏。”《何紹基墓表》云:“鹹豐壬子七月經侍郎張文毅公保舉,文宗顯皇帝召見,……八月授四川學政。……時甫除廖夫人服未與考,蓋特簡也。”顧林亭祠建成已十年,秋祭之日同人集亭林祠舉行秋祭並為子貞餞行,有詩留別。又為四弟紹京畫菊作別,有詩記。一路經過河北、山西、陝西,經韓侯嶺、黃河岸、馬崽坡、鳳翔東湖、大散關、張良廟、終南山、寧羌州、劍閣、龐士元墓等地均有詩文紀事。十月十九日在陝西西安省城奏《擬請鑄用大錢折》。十一月二十日馳抵成都,二十二日接印視事,二十四日上《恭報到任日期折》。鹹豐三年正月十八日奉到朱批:“知道了。地方一切情形,隨時訪察具奏。”發布《四川學政到任通行告示》云:“本院早傳家學,世受國恩,忝列詞垣,屢司文炳。茲復恭承簡命,視學四川。……本院職在斯文,主持風教,求賢若渴,疾惡如仇,執法從事,非得已也。”是年,太平軍進駐道州,紹基修建的“鶴鳴軒”即“東洲草堂”全毀。
鹹豐三年 癸丑 公元一八五三年 五十五歲
到任後整頓試事,外極嚴而處以寬,士皆畏悅。自上年末至本年春,歷時三月,主持考試,方竣事。正月十六日成都省垣歲試力求整頓,四月十八日奏《恭報歲試成都省垣情形折》;四月出省城先後按試眉州、嘉州、敘州、瀘州、重慶、酉陽、涪州、忠州等。於敘州試院買蘭百盆,題曰“百蘭山館”,均有詩紀。在嘉州試院構萬景亭。夏初捐銀一千兩軍餉,五月十一日交部從優議敘。五月奏報考試情形,奉朱批“汝能如是認真,朕甚嘉悅”。八月,於酉陽試院跋《小字麻姑仙壇記》。十月,按試忠州。十一月初七根據按試各州了解的弊端,奏《請旨飭查川省捐輸廣額各數暨辦理土匪事涉及兩歧並參將擅造關防需索騷擾折》。十二月初五日又上《擬請推廣捐輸並自行續捐折》,續捐銀一千五百兩,紹京捐銀三百兩,並發布《推廣捐輸告示》。結果奉旨得清廷賞給六品頂戴並隨帶加三級。
鹹豐四年 甲寅 公元一八五四年 五十六歲
在四川學政任上,繼而按試果州。正月初七人日暫回成都。游杜甫草堂題聯云:“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春間按試江油、龍安,由灌縣鏇成都。游青城山,有《龍安試畢,由灌縣鏇成都雜詩》。五月二十四日上《請旨交議整頓考試力除弊竇折》云:“臣自按試以來,力除弊竇,務拔真才,非不漸有端緒。惟積習相沿,有顯違舊章,急需整頓者;有時勢不同,應議變通者。謹擇其尤要,為我皇上陳之。”七月出省,舉邛州、雅州、寧遠、西昌諸府歲科並試。有《雅州考古》、《西昌試院中秋》等詩。九月十七日回成都。二十五日奏《請旨飭行速辦土司爭襲案折》云:“竊臣於八月按試寧遠府途次,接據黑白夷民以河東土司安安氏、安平康母子襲職一案,紛紛呈訴。……為此恭折馳奏,伏祈皇上訓示,飭下地方官速行辦理。”後欽差大臣前來查辦,悉如所議平反辦結。川督黃宗漢轉御賜匾額,褒為“忠勤正直”。十一月二十二日上《敬陳地方情形折》。作《猿臂翁》詩:“書律本與射理同,貴在懸臂能園空……氣自踵息極指頂,屈伸進退皆玲瓏。平居習書頗悟此,將四十載無成功……皆用我法勝我巧,巧不可傳法可公。惟當努力躡前古,莫嗤小技如雕蟲。烏乎書本六藝一,蘄進於道養務充。閱理萬端讀萬卷,消長得失惟反躬。”從此自號“蝯叟”。
鹹豐五年 乙卯 公元一八五五年 五十七歲
春間,出省按試,復過眉州,重謁三蘇祠,作《重謁三蘇祠詩稿冊頁》。五月二十四日,由潼川科試畢回至成都,得知由於四月縷陳時務十二事,鹹豐帝責以肆意妄言,由部議以“私罪”降調。實因奉朱批:“不避權貴,直陳無隱,致權貴側目,謗譏熾騰,獲掛義鐫秩之收場。”六月八日交印於四川總督黃壽臣,即移居中協閒署,清厘解部冊卷畢。七月初一日,出遊峨眉、瓦屋,曾至金頂寺,見佛光。至八月二日回省。將紀游之作編為《峨眉瓦屋游草》。市民紛紛挽留,義創草堂書院,聘為主講,均婉謝。黃壽臣總督、樂彥亭將軍皆以民望所歸留,但紹基已“決計去蜀入秦,他日或入都補官,或暫還鄉里,從容在計”。士民紛紛上匾建祠立碑。秋,孿弟紹業夫人汪氏帶著慶澄(乳名鼎官)、三侄慶治(乳名聯官)二侄及侄女等到成都相聚探望。《去蜀入秦紀事抒懷,卻寄蜀中士民三十二首》中記述:“二弟子毅早逝,娣氏攜兒女同來蜀;三弟子敬兒女新從湘中來,頗有歡聚之樂。兒侄輩檢理行裝。余日與三數冷交飲酒賦詩,談碑道古,致多閒趣。”“廿七日,偕吳壽恬、顧幼耕、程小松、朱眉君、黃濟川諸君及兒慶涵、侄慶澄、慶治、孫鍾曾,宴集於草堂寺。”十二月十五日,出遊鹹陽、醴泉、周至。十九日宿樓觀台,有詩。不久,封印不復篆刻。鏇游藍田輞川。歲暮從終南山歸西安。
鹹豐六年 丙辰 公元一八五六年 五十八歲
正月初九日曉發西安,游西嶽華山,登頂有詩。鏇東下,出潼關,陟岱頂。五月抵江蘇興化小住。吳平齋招寓泰州行館。九月九日彭雪嵋與孫紀堂招游濟南大明湖,有詩紀事。連夕與兒女孫限韻作詩十餘首。十月二十三日,楷書《前後赤壁賦》於濟南旅寓。秋間,游靈岩山訪李北海書《靈岩碑記》未獲。遍問寺僧無人知曉,冬初再訪問朱時齋乃得半截《李北海書靈岩碑》殘碑於魯般洞,有詩紀。十二月六日、廿一日均有詩柬與山東巡撫崇恩,多有倡和。除夕與兒女孫限韻作詩,極盡天倫之樂。
鹹豐七年 丁巳 公元一八五七年 五十九歲
三月由濟南至京城。春杪,朱琦、葉潤臣、王拯、孔繡山等與紹基聚顧祠,戲畫蘭。五月十九日,尋碑京城上方山小西天,《五月十九日上方山小西天有懷子恭》詩云:“並馬穿花人不至,尋碑獨上小西天。”夏,一時酬唱極盛,《迭韻答門人朱眉君》詩云:“東洲居士百不進,剩有閒懷偶拈韻。耿然孤抱渺難收,肯向前人乞餘潤……薄游輦下轉淡泊,靜閱時豪莽奔迅……丈夫有志期百世,下士求名榮一瞬。”九月廿六日,由京城返濟南。作《贈吳子雋紈扇》詩。跋《化度寺碑》。《九月廿六日由都門歸歷下,雨舲中丞於前數日閱兵出省》云:“荷花綣我春明住,公來述職花前晤……黃花時節歸舊廬,值公閱武臨青徐。”十月廿五日,別濟南城南居,移住濼源書院。應山東巡撫崇恩邀請主講濼源書院。十二月至吳門,寓滄浪亭可園。跋《黃忠瑞公與喬柘田手札》,再跋《張黑女墓誌》。十二月廿八日至杭州,看三弟紹祺,並在杭州度歲。是年三月魏源病逝於杭州僧舍,紹基時在北京,無法憑弔,至十一月南下始為魏源手訂遺集於杭州紹祺寓所,並撰聯挽曰:“煙雨漫湖山,佳壤初封,千古儒林憑弔奠;姓名留宇宙,遺篇在案,幾行涕淚點斑斕。”
鹹豐八年 戊午 公元一八五八年 六十歲
正月十一日杭州與三弟子敬作別,繼續編訂《魏源詩集》。是月,旋迴吳門,仍寓滄浪亭可園。江蘇巡撫連日招飲。門人梁平仲贈《宋刻蘭亭》於吳門。約於春末返回濟南,仍主講濼源書院授徒。收得一些舊碑拓。朱伯韓由京城來,邀嵇春源、牛仲遠、王子梅等集於新築草堂,有詩。九月,子慶涵中順天鄉試舉人,援例為刑部郎中。是年,於濼源書院始專習八分書,東漢諸碑,次第臨寫,每天自立課程,鍥而不捨。
鹹豐九年 己未 公元一八五九年 六十一歲
主講濟南濼源書院。上年歲末始臨《孔和碑》,至是年元旦始竟。四月八日從兗州請靈石來,供奉龍王廟,與崇恩中丞率屬每日兩次步禱,祈雨驅旱,有詩記。十九日夜得弟侄書,知蘇杭苦雨不晴,並告長沙城南書院主講無人,湘中大吏邀約返鄉,遲疑未決。六月十六日重修落成古歷下亭與陳弼夫諸友宴飲,有詩。紹基遵囑撰寫“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楹聯和《重修歷下亭記碑》、《歷下亭詩碑》。冬間入都,與祁雋藻等唱酬。《嘉平廿日出都》云:“京師兩年別,馳驅千里程。雖無在官業,固有戀闕城……即今兩月來,過從滿吾契……兒孫在濼社,家書連日贅。又復巾吾車,去度山東歲。”十二月二十日,出都回濟南度歲。
鹹豐十年 庚申 公元一八六〇年 六十二歲
春夏間,仍主講濼源書院。初春,登泰山,有《登岱至五大夫松遇大雪返》詩云:“我昨沖寒出,直造岱壇下……狂哉五日游,仍稅濼社駕。”九月,思歸心切,作南鏇計,鏇別濟南返湘。過東阿、東昌、輝縣、新鄉、成皋等地。途中登嵩山,手拓《三石闕》。登洛陽城樓、天津橋、風穴山,游南陽臥龍岡武侯祠等。《胡詠芝由英山移營太湖書來相迓》詩云:“遇四弟紹京(子愚)由都回湘,同行到安陸。胡林翼來信接紹基往太湖小住。與之晤,留至十二月廿五日始別。華星春引太湖路,積雪夜明多桂軒。”除夕日到黃州雪堂,有《寄懷詠芝》詩。作《為秋粟書雪堂度歲獨游詩軸》。
據光緒《再續高郵州志》卷四《人物誌·流寓》,紹基居太湖期間曾移寓高郵(揚州):“十年移寓高郵,書名冠當代,宗顏法為多,晚年涉筆成趣,人以為怪,而不知其皆中鋒也。”
鹹豐十一年 辛酉 公元一八六一年 六十三歲
二月回到長沙,僦居於長沙化龍池寓齋之磻石山房。時弟紹祺(子敬)已於上年九月返湘。弟紹京(子愚)亦於秋間歸湘,弟兄相聚,慰甚。紹祺以省會繁奢,於秋冬間移居長沙東鄉小橋山莊,距城七十里,躬耕度日。紹京鏇北上。《題圉令張君碑三首》云:“辛酉七月十九、二十日記於長沙化龍池寓齋之磻石山房。”八月二十六日胡林翼逝世於武昌,聞訊有詩惋之。是日開忠義錄書局於長沙又一村,有詩紀事。冬間,長孫維朴至武陵完婚。慶涵公長子諱維朴,配余氏,常德舉人廣東陽江廳同知余祚馨女,生道光甲辰(1844年)九月十八日。
同治元年 壬戌 公元一八六二年 六十四歲
仍僦居城內化龍池。是年,開始主講長沙城南書院。正月初九日,有《野性》詩:“嵩洛歸來狎薜蘿,山巢粗構息心窩。無端野性隨春發,萬迭奇山入夢多。”遂起程游桂林,途經祁陽、永州。二十三日達祁陽,於桐軒大令陪游浯溪。知楊海琴太守(永州太守楊翰號海琴)方議重修浯溪勝跡。正月二十五日在永州,至海琴郡齋與知府楊翰談《中興頌碑》,有用山谷韻詩,詩中云:“歸舟十次經浯溪,兩番手拓中興碑。外觀筆勢雖壯闊,中有細筋堅若絲。鹹豐紀元舊題在,時方失恃悲孤兒(石柱上有餘辛亥年題字);次年持節使蜀西,劍州刻如飢鶴棲(劍州有此碑翻本)。既無真墨本上石,何事輾轉鉤摹為?唐人書易北碑法,惟有平原吾所師。次山雄文籍不朽,公偉其人筆與揮。當代無人敢同調,宋賢竊效弱且危。涪翁扶藜凍雨里,但感元杜頌與詩。公書固挾忠義出,何乃嗇不贊一詞?海琴桐軒喜我至,珍墨名楮紛相隨。書律深處請詳究,拓本成堆吁可悲!”(此摩崖至今仍在永州市祁陽縣“浯溪碑林”)二月,回道州掃墓,此次為紹基第四次回道州,也是此生最後一次回道州。至鶴鳴軒舊址,唯環秀亭在,屋廬林木盪盡,俱毀於壬子(1852年)粵逆。鏇至寧遠,游舜陵、游九嶷,宿縣署,與陶勤子大令話游。在馬王廟拓乾隆十九年重修廟碑記,何氏列名自太高祖輩至祖輩共四十八人。復買舟下瀟水溯湘江至全州,下興安出斗河,入大融到陽朔看山。三月初溯江而上,游桂林諸山及岩洞。三月初九離桂林至永州,楊翰陪游陽華岩,一路多詩。三月初九日過靈川縣,中旬返回長沙。五月五日過又一村志局與丁果翁、羅研(汝懷)叟閒話。六月廿三日同羅汝懷到芋園看荷。題《白蘭言學使藏宋拓小字麻姑記》。七月,為郴州陳起書撰《陳松心撼山草堂詩集序》。八月十四日過曠寄園,有詩贈胡恕堂。九十月間到芋園看菊,同李仲雲諸老集。十二月,作賞雪詩多首。與胡恕堂、毛蘭陔塾師等諸多唱和。五日,臨《衡方碑》一通。於化龍池寓所作《為小帆書徐老海棠詩軸》。除夕,至小橋山莊,與紹祺一家共同度歲。
同治二年 癸亥 公元一八六三年 六十五歲
是年,仍居長沙化龍池寓所,仍主講長沙城南書院。正月二十日,為吳觀禮(子雋)與小女韶雲完婚,是為繼室,觀禮前妻為紹祺之女彤雲,丁巳(1857年)夏歿於京。二月初,啟程赴粵東遊,經衡州等地有詩。抵廣州,寓廣州潘仕成海山仙館別墅。龍蘭簃招游水北山莊,初嘗荔枝甚美,有詩。鏇游順德、南海。於南海跋《南海伍紫坦藏化度寺碑》。三月十五日回海山仙館,有《戲用坡公荔支嘆韻》詩,中有句頗憾嶺南無牡丹,不能“兩美”和合。移居長壽寺額居屋為“半帆”。三月二十四日,於長壽寺半帆亭宴集門人,與會者有何梅士、沈史雲等二十四人,有詩紀。鏇門人林昌彝、金百惠召集學海堂,紹基題“海天琴思”四字,又題《黃山谷鷺鷥帖》。三四月間乘火輪船游澳門、香港,同行有陳亞蘇、董文卿等。一日澳門,一日香港,往返三日,計水程二千里。鏇又至南海神廟觀韓碑,有詩。七月,自廣州返回長沙。新得曾孫,胡恕堂有詩賀,作詩答謝。八月初七日,新賃居劉文恪相國舊第,有成邸書“思馨堂”大字匾。初十夜,酒余失足成蹇步。九月重陽,胡恕堂招飲,因傷足未赴,有詩。不久,有《題奎垣欣遇卷,為羅研生作》詩十八首。有“半生未識《蘭亭》面,肯信姜、俞一輩人”句,又有“余兩年來習《公方碑》百通”等語注。十月,楊翰自永州寄贈鄉物並問足傷,作《楊海琴觀察自永州寄贈鄉物,小詩奉謝》詩。稚女端雲出生。《哭稚女端雲》:“不聽啼嬰廿七年,掌中欣獲智珠園。”紹基女兒韶雲出生於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下推廿七年,端雲當是此年出生。
同治三年 甲子 公元一八六四年 六十六歲
是年,仍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四月廿三日,種竹後大雨,邀熊雨臚、胡恕堂等酌集,弟紹祺亦由小橋山莊至城同聚。四月廿八日,長孫維朴生日,兒慶涵攜孫回道州童生試,得成秀才,為何家十四世秀才。十月,城南書院收課後即買舟與朱樂賢、吳芷生、朱子典等作金陵之游。三十日登舟。坐炮船至楊林磯,途中作《舟中雜詩》三十一首。《十月三十日登舟》云:“一年不出遊,似負一身債。講社已閒冷,夜夢成孤邁。卻乘良月杪,翩然一帆掛。兒孫歡笑送,暫別不須拜。問翁將何之?且到前途話。”抵金陵,曾國藩數次招飲。十二月二十日至鎮江焦山,廿五日坐炮船別焦山過吳門,有詩留別,注云:“每至焦山,必手拓《鶴銘》,今老懶矣。”即於焦山度歲,有《焦山留別四首》。
同治四年 乙丑 公元一八六五年 六十七歲
仍主講長沙城南書院。春初至蘇州,過滄浪亭可園。於吳門旅次為古虞跋廿年前舊作小楷冊頁《郁氏書畫記》、《石渠隨筆》詩一首。為吳平齋跋《泰秦山二十九字》拓本、《石鼓文》宋拓本、《粵山寺》、《爭座位》宋拓本等。晤李鴻章於吳門,有《喜晤李少泉中丞》詩。與李笙漁同往上海,雪凍舟不得行,仍返吳寓。有《題吳平齋藏石濤畫冊》、《題潘玉洤詩集》、《題座位貼》、《題智師千文》等詩。又為題《文衡山畫拙政園圖》、《仇十洲畫桃花源圖》等。春間,至上海,兩次坐輪船出吳淞口觀海。復至吳門居“抱罍室”。四月,至杭州,哭侄女彤雲墓。《杭州哭侄女彤雲墓》云:“小時日日戀吾懷,今日桂花深處埋。”立夏先五日,作《為丁雨生(日昌)書絜園記》六屏。閏五月,回到長沙。先至東鄉小橋山莊晤弟紹祺,有《喜晤子敬三弟時回湘先過小橋莊居閏五月望日》詩云:“雨聲暫慰客懷孤,元氣三湘漸可蘇。試問東鄉老農夫,今年農事有秋無?”十月十二日,約胡恕堂、李次青、黃海華等集自齋,作消寒第一集,時李次青見示所輯《國朝先正事略》,感嘆作長詩。今存《國朝先正事略詩記冊頁》。是夜,聞大孫鍾曾順天鄉試得北闈副榜,喜有示諸孫詩。十一月冬至節,與羅汝懷、黃海華、李元度(字次青)等雅集於胡恕堂中丞之曠寄園,有長詩紀事。
同治五年 丙寅 公元一八六六年 六十八歲
仍主講長沙城南書院。正月有詩贈曹穎生。辟圃種菜,名之“無園”,有《無園種菜》詩十八首,其四云:“正是城南起課時,老翁懷抱有春知。添來半月閒忙味,補竹栽花並鑿池。”春季,有《次韻和黃南坡新開疏圃,時為題“寒畦”兩大字詩》,謂:“論交四十年,眼中朋舊,未有早於君者。”為羅研生題《麓山寺碑》詩,贊李北海書為“法門又一變”、“顏公李公論應時出,書壇並樹大將旗。”為鄧石如後人鄧守之作《石交圖詩》,稱“懷寧布衣鄧完白,奇氣崚嶒當代只”,兼述兩家世誼。作詩送楊翰回辰沅道任。送湯敏齋太常歸越州。秋重陽日,稚女端雲病逝。
同治六年 丁卯 公元一八六七年 六十九歲
仍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居無園。春,病後體漸康復。手定《東洲草堂詩抄》刻將竟,《東洲草堂詩鈔·自序》云:“童年即學為詩,弱冠時多擬古樂府。辛巳南鏇,稿本落水失去……性既平拙,復守嚴訓,一切豪誕語、牢騷語、綺艷語、疵貶語,皆所不喜,亦不敢也。先公之言曰:‘立身涉世,除卻克己慎獨,更無著力處。詩文之道,何能外是?’十年以來,慶涵日事搜輯,茲最錄丙寅以前詩得二十八卷,求弁言於檢端。因書此為兒孫勉。同治六年丁卯仲冬月,蝯叟何紹基識。時年六十有九。”
同治七年 戊辰 公元一八六八年 七十歲
仍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居無園。元旦瑞雪,用東坡韻有五言詩三首。三弟處屢有信函至,告疾患事,因之尤堪。戊辰二月紹祺病逝。夫人亦於本年九月初十日無疾而終。三月,作《小橋山莊見山桃》云:“愴絕商量語未終,拼將老淚付東風。忽經半月鴒原痛,忍見山桃兩樹紅。”紹基悲切難抑,因過度憂傷,胃痛甚劇。其春日《彭於蕃前輩於丁卯季冬月喜得曾孫》詩云:“鄉居五旬返城市,胸胃酸淒貫跟肘。”
同治八年 己巳 公元一八六九年 七十一歲
因病辭去長沙城南書院講席。冬薄游皖城。慶涵《元配李恭人墓表》云:“吾父視學四川,僑居秦中,掌教歷下、吳門,回湘後主講城南書院,恭人皆隨侍庇家政,米鹽瑣屑,區畫井井。”撰《黃南坡囑題唐陶山先生書山谷詩幅》詩四首,其末首云:“當時弱冠與成童,老健相看面頰紅。六十年前耆舊事,談芬如雨落杯中。”
同治九年 庚午 公元一八七〇年 七十二歲
一病經五年,始康復。早春,應丁日昌(雨生)中丞約,赴吳門,寓蘇州金獅橋巷,有與丁雨生中丞詩數首。《丁雨生中丞贈花詩以奉謝》云:“早春忽系吳門船,金獅巷頭賃一椽……我方葺屋補漏穿,奇書古畫四壁懸。”春,吳子雋及紹基女夫婦侍母於蘇州。有“春至吳門時適吳氏女(韶雲)隨婿(吳觀禮)侍母在蘇,相見歡甚”紀事。春,曾國藩及江蘇巡撫丁日昌延請主蘇州、揚州書局,為校刊大字《十三經註疏》。時浙江楊石泉中丞亦聘主孝廉堂講席,紹基往來吳、越,觴詠留連,意興頗適。《四月十九日得湘中信,知次孫祐曾侄孫裕曾同入泮》序云:“四月十九日得湘中信,知次孫(維榗)、侄孫裕曾(維棟)入泮為秀才,喜而有詩。六月,有《訪沈韻初舍人,得觀熹平石經殘字拓本,即黃小松舊藏,而翁覃溪所題也》詩,述冒風往返,致不適數日而得觀之經過。秋,重遊杭州。十月六日與丁雲墀、姜瀛仙、許秋樵等宴於定香亭,與壽蘅學使為盡日歡,有二律詩。作《聞徐壽衡學使陪李若農主司江上觀潮,喜成十二句,時十月初三日》詩記述。《重摹御書岳祠匾額記》云:“同治九年,延康由桐城故里檢得仲弟鉤本來杭,天章煥然,蓋有神靈呵護。將謀重製,以復舊觀。適紹基薄游至杭,與楊石泉中丞、徐壽蘅學使敬謹展觀。”冬,以寒疾不得出,囑壽蘅作《臥雪迎年圖》,有詩紀事。
同治十年 辛未 公元一八七一年 七十三歲
仍主蘇州書局、揚州書局。《吳門觀燈詞以題為韻時辛未正月初十日》云:“余於廿六怯寒一睡,初一方起。數日奇冷,令大孫作《臥雪迎年圖》。”穀雨節後,跋《王蓬心仿宋元人山水粉本卷》。時書局同仁多游湖去,而紹基老病不得出。夏,有《補竹》等詩。沈仲復觀察與乃弟綬恬陪游金山、焦山,又以紅船送紹基往金陵,別後有詩述懷。有詩示書局諸子,述主張先刊行經籍,後印史籍及諸子百家書之旨。夏,曾國藩以閱武至揚州,見紹基校刊大字《十三經註疏》已有端緒,為之甚喜。有詩紀事。七月二十日,長子慶涵五十一歲生日,切念孑然一身,獨居在外,思子及孫,愴然不已。是年,大字《十三經註疏》校定完竣。
同治十一年 壬申 公元一八七二年 七十四歲
仍主蘇州書局、揚州書局兼主孝廉堂講席。身體狀況不佳,有《答恩竹樵中丞詩》云:“手顫腰疲百體慵,豈知心氣更惺忪。”五月十一日,初嘗荔枝十八枚,竟夜不適。有《戲吟二十八字》詩,中云:“誰知久別翻成醉,愧對傾城十八娘(荔枝別名)。”句意尚戲謔。是年,作《題應敏齋方伯申江輿通誦冊子》詩。有“時艱仍滿眼,何日杞憂蠲”句,足見感時傷事之心。
同治十二年 癸酉 公元一八七三年 七十五歲
是年,仍寓居蘇州。孫維棣成癸酉科舉人。上半年,與吳門文人相從談碑論書、飲酒賦詩於古梅修竹之間,以養閒。同治十二年癸酉七月二十日(公元1873年9月11日)丑時,何紹基遽告終於蘇州省寓。享壽七十有五歲。配陶夫人,於道光戊申年先卒。側室王氏、王氏、陳氏。子一慶涵,鹹豐戊午舉人,刑部郎中。女四:長、次,陶夫人出,幼殤;三適仁和編修吳觀禮;四殤,皆側室出。孫七:維朴,副貢生,內閣中書;維榗,庠生;維棣,舉人;維棨、維槱、維乾、維植。女孫二:長殤,次幼。子慶涵扶柩回湘。
同治十三年 甲戌 公元一八七四年
十二月十九日,子慶涵扶柩葬父於善化縣南鄉八都石人沖內苦竹坡之原。今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新開鋪街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