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學術文化隨筆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一級研究員。 中國現代史學家,“古史辨”學派的創建人。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一級研究員。

內容介紹

顧頡剛(1893―1980)
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史學
家,“古史辨”學派的創建
人。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
文科中國哲學門。歷任廈門、
中山、燕京、北京、雲南、
齊魯、中央、復旦、蘭州等
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歷史語
言研究所主任、北平研究院
史學研究會歷史組主任、齊
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等
職。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
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一級研究
員。生平著述極富,主要有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原名
《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
識初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
峰山》、《顧頡剛古史論文集》、
《顧頡剛讀書筆記》等。

作者介紹

顧頡剛(1893-1980)
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史學
家,“古史辨”學派的創建
人。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
文科中國哲學門。歷任廈門、
中山、燕京、北京、雲南、
齊魯、中央、復旦、蘭州等
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歷史語
言研究所主任、北平研究院
史學研究會歷史組主任、齊
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等
職。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
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一級研究
員。生平著述極富,主要有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原名
《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
識初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
峰山》、《顧頡剛古史論文集》、
《顧頡剛讀書筆記》等。

作品目錄

總序/王岳川
第一編 史學篇
編中國歷史之中心問題
蕃姓與漢姓
統一之要求、口號與實現
中國古代歷史的總趨勢
三個三、五
三皇五帝
堯傳說中之都城(平陽、晉陽濟陰中山)
陶唐
晉、齊楚越之舜跡

戰國人已疑禹不稱帝
禹、夔、鯀
高山族之蛇圖騰
禹誕
鯀殛而禹興
《兼愛》中言禹治水
共工

三代異制
泰山與夷、夏之爭
夏東向發展,故與夷人多關係
夏都均在河南,山西之為大夏當在夏亡後
夏地之所以廣
大夏
西夏即大夏,為湯滅夏後所建之國
大夏與睹貨邏
夏族起源與發展
甲骨文中之王亥
殷人自西徂東
商承夏祖,周承商祖
盤庚自奄遷殷恐與東夷有關
殷、周年曆無法確定
成周與王城
“諸夏”與“蠻、夷、戎、狄”
夷、蠻、戎、狄與東南、西北
周族東漸
戎地化為周邑
赤狄與白狄之疆界
七國所得之異族血統
海濱文化與大陸文化
鳥夷以鳥為圖騰
鳥夷
飛廉神禽與鳥夷
秦墓與周墓
龍鳳
申為西方大國
西方傳說由戎人之遷而東移
春秋形勢
諸夏集團
春秋時代重要之會盟及戰爭
七國廣袤
戰國時強國干涉弱國內政
齊、魯立國精神
齊、魯婦女道德之異
孟嘗君品質
范睢個性
第一次外戚之禍
趙貴婦人;周愛老人;秦愛小兒
賤老與?報
秦人無嫡庶之別
封建與井田之矛盾
時代潮流與改革
天子建諸侯之觀念,在秦、漢間絕難打破
秦、漢間所謂“王天下”還是封諸侯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不能並立
昭君嫁呼韓邪正值漢強匈弱之際
冒頓所並國
“滇越”是緬甸或暹羅
(地理沿革小史》提要
地理沿革之資料
戰國人地理知識
商品流通與地理知識
漢輿地圖著外國地
司馬遷在廬山所見之九江
九州
鬼方與九州
春秋時郡制之醞釀
郡與縣
“郡”字義
集權制與分權制
郡之始義及其發展
河濟間記載曠絕之故
棧道有四
六大在五官上
卜、祝之由尊而賤
夏祝、商祝周祝
社祀
古諸侯有守山川與守社稷二類
搜以治兵,非為祭山
冬季狩獵
順承王記秋操事
春秋為用人葬與用俑葬之交替期
今、古文家說“九族”
餘子中能出才士
封建社會中之長子與餘子
餘子
“大師’二義
耄年亦可稱小子
瞽、瞍、?之別
伯、仲季皆僅一人而叔數無限
家譜
陡氏宗譜
顧氏
毀古與考古
古人日用器物當作考定
關於山東博物館之商討
新出土文物與文獻之結合
第二編 典籍篇
經與禮
當時記載與事後記載
引《詩》、(書)易混
《易》與《詩》狀物均自下而上
刪《詩》說之非
舊有者為小,新起者為大
有聲無詞之樂調
起興之與下文不相關者
采野生植物非必婦女事
《尚書》可分三組
朱熹分《尚書》文字為兩派
《尚書》中幾篇大文字
韻文體之《尚書》
<堯典>三本子
<禹貢>不以江分界
地理脫離數術形法自<禹貢>始
<呂刑>疑是楚王刑書
《春秋》與《左傳》
《春秋》之褒貶
《左傳》中有必不可編年之文
《左傳》中之楚國文學
季札觀樂一篇作於戰國後期
《三墳》、《九丘》
《國語》與《左傳》
<晉語>中雜入戰國時語
《紀年》始夏與始黃帝,
《山海經》賴《汲冢書》而傳
《韓非?十過》與《楚辭》
西漢三言詩與《楚辭》
《史記》、《漢書》取捨之異
邵晉涵論《史記》、《史記》評價
《史記》尊王
史載評語
鄒陽書中故事多失傳
史遷用六國史料未盡
史遷缺作列傳人物
現代《史記》工作;瀧川資言簡史
古編年史三種
《史記》中之戲劇性故事
<周本紀>之缺點及其改作方法
李陵得名之故
<季布欒布傳贊>與<報任少卿書>
《律書》必是兵書
第三編 學術篇
三次辨偽運動
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
疑古思想之由來
疑古思想由於封建勢力之下降而產生
科學思維與宗教神話之聯繫;向新的知識領域探索
之不易
《古史辨》與史料學
戰國時四大事
創造古史為適應環境
戰國共術之古史
五胡托中國古帝
萬章疑古史
齊國為故事發源地
漢人整齊故事手腕
崔述對故事之取捨態度
神與鬼
古人口中之虛數
武乙、紂、宋康王相同之故事
齊太公故事
趙讖
息夫人故事
《文昭關》與《武昭關》
孔子遇難;子路與張飛、李逵
望梅止渴與青梅煮酒兩故事
山海關孟姜女廟/279
搗練詩與送寒衣故事
李師師、李香君殉國?
鍾馗故事
安源煤礦工人運動中之神話
《天方夜談》與中國故事
研究中國古史必由經學入手
經學史
經學清理工作
《四庫全書》造成之學風
清代迄今之治學目的
今人與前人讀書之不同
近三百年學術可分四階段
清代校勘學分二級
義理、考證詞章三學
學案
劉、莊、徐遺著
清代揚州學派
王、段、俞三家著作之高下
近代治古典之數巨子
清代學術的歷史背景
近百年學人無記載
《劉申叔遺書》卷帙之富
記崔適先生
錢玄同先生
曾運乾及其他
錢海岳傳略
零碎資料與系統知識
浪口村隨筆序
林下清言序
第四編 文化篇
戰國時順時勢與逆時勢之學派
孔、孟論王、霸之異
孔子與儒教、儒教與道教
孔廟從祀為各時代學術思想之反映
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之年代
法、道兩家論尚賢之弊
呂思勉論齊學
鄒衍與禮家之推的方式
縱橫家保存戰國及漢初史料
黃老學派在趙齊燕之發展
和與同
性不能判善惡
淫、殺牽涉道學
才子與舉子
信命運之故
中國天文學不發達之故
中世紀思想
中國宗教
重鬼神而輕現實
現代風水說
東漢人言父母自感情慾
漢人處家之偽
禮制和感情的矛盾
功過格
六藝
經與文不可隔絕
詩補史缺
對於文學作品之附會
緯書與經學
史書之缺失與修改
桐城派評點
《古今圖書集成》之版本
《清實錄》
黃?輯逸書
王灝刻《畿輔叢書》
上海白雲觀《道藏》
清末至日本訪書者
書價論斤
與馮沅君討論古書用韻
戰國韻文
文言改為白話
口語與文言
成語難解
方言中之顛倒成文及一名敬鄙之異
中國語非單音節
“朝”不必指晨
玩弄文字之扁額
尺牘書“左空”
《千百年眼》
《古文觀止》
《三國演義》、《水滸傳》之政治背景
《批本隨園詩話》之作者
分類本《聊齋志異》
馮夢龍著述
湖南巫師
孟塗為夏大巫所居曰大巫山;聽巴人訟
巫相
《莊子》中之巫
《楚辭》中之巫
醫家之秘密作風與自由思想
巫醫兼施
明代科場關節,為普通事
京官不能自給,常從外官乞貸,自唐至清末皆然
清崇文門監督一職,日可得賄二萬元,其收入供宮延脂

歙商遷蘇、杭
杭商胡雪岩
吳中三名妓
杭州之汴京化
太監與廟宇
記歷史博物館所見
“天涯海角”與蘇東坡
湛江湖光岩李綱題字
蘇州城河,
利屣與纏足
中關村名義
地名之變與遷
牛馬多畜牝
十二生肖無鹿
第五編 藝術篇
全本戲與折子戲
宋代說平話時不止一人
明雜劇
民國的小戲
近代劇種之優劣
豫劇向陝、甘發展
茂腔戲,湘劇
平民文學與貴族文學之鬥爭
王夫之鄙視民間文藝
江穎年論美術
故宮繪畫館所見
變文名義
書法通畫理
何紹基與楊翰
楊惠之塑像及其保存
古代之舞
智化寺京音樂
園林
顧頡剛年譜簡編
跋:為創建中國現代史學奠立第一塊基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