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研究方法論》

《社會學研究方法論》

shehuixue fangfalun

社會學方法論

methodology of sociology

關於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理論,是社會學方法體系中的最高層次。它主要從哲學角度探討與學科體系和基本假設有關的一般原理問題,即指導社會研究的原則、邏輯基礎以及學科的研究程式和研究方法等問題。社會學方法論不同於社會學理論,前者是工具理論,它只涉及科學發現與檢驗的邏輯及規則,但不涉及具體的社會事實;後者則是包含經驗事實的實質理論。社會學方法論也不等同於研究方法或具體技術,它是對研究方法的系統研究和評價。社會學方法論探討的主要問題是:①社會現象的性質;②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設;③價值在社會研究中的作用。隨著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和發展,社會學的方法論研究逐漸脫離哲學而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社會學方法論問題不僅是學科創始人極為關注的主要課題,也是各種理論學派激烈爭論的主要焦點之一。

簡介

1111

作者:迪爾凱姆
譯者:胡偉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年:1988年12月
頁數:119頁
定價:2.25
叢書:二十世紀文庫
ISBN:9787800532979

主旨

顧名思義就是在探討使用什麼方法才合於研究社會現象,因此涂爾幹先就「社會現象」一詞作探討與釐清。

大家常常把「社會現象」的名詞,用來指示社會中所經過的一切現象,或於社會中多少有利益的普遍概括的現象;據這樣說來,那凡是人類的事,都無不可說是「社會現象」了,應予以重新界定。凡百「動作狀態」,有定或無定,是由外界的強制力而使個人感受的;又或一種強制力,普遍地存在於團體間,且有它固有的存在性,壓迫個人而使個人感受的,叫做社會現象。

探究這段話,涂爾幹認為「社會現象」是一種存在於個人身體以外的「行為」、「思想」和「感覺」,因一種強制力而施行於個人的。它並不同於「有機體」的現象,因為有機體的現象,其所存在的只是一些「表象」;它也不同於「心理」的現象,因為心理的現象只存在於個人的軀體內,或因個人的軀體而存在的,只有「社會的」一個名詞,可以概括它的大意。

此外,人類大多數的「意象」和「趨勢」,不是純由著他自己生成的,而是受外界的引導和壓迫以薰陶而成,實為不可爭論的事實,這就是涂爾幹下「強制」兩字的意思。「動作狀態」是指那些由「行為」、「思想」、「感覺」所產生的壓制力;而「存在狀態」則是指社會上所有一切的組織是社會現象,所以存在之較為永久的一種形式,這兩者只是表現的強弱程度不同,性質都是一樣的。當一種新的事物要被當做科學對象時,在我們腦里早有一些存在的意象,並且還有初具雛型的概念。

一件事要待考察、描寫或比較而後能知道的,大家不願意麻煩,只用自身的思考分析之;要用實際的科學考察才能得知的,大家只願用自身的意象評估之。要得這種分析和評估的方法,不能說他完全都不採用觀察,有時為了迎合他的想法,或是得出他所想像的結果,他也引證於事實以證明他的理想,而非將事實當作重要事項來研究。我們經常對事物帶有成見卻不暇考慮而以為那「成見」所感受到的都是真實的。因此,凡考察社會現象,都要觀察當中的真實事物,而不置入自己的意象。社會的現象是事物,要研究它,就要把它當成種事物。既然是一個事物的問題,則解釋它就無須理論它的性質,爭辯與它相類似的下等現象;只要把它所呈現於社會學者面前唯一可據的現象弄清楚就夠了。把一切現象都看作是件事,這才合於科學起首求證的方法,社會現象當然也是要用這種方法。

價值鑿然可據的,不是人們對於價值的理想,因為價值是不可捉摸的,它是那「價值」之於經濟交易上實實在在的關係。

道德之鑿然可據的,不是某某道德學家之概念和意思,而是在那許多關注於人生行為上之一些條例。

經濟之鑿然可據的,也不是在那「利用」和「富饒」的思想里,而是在那經濟組織之各種條例上。上述這段話指出,我們對於社會現象就要看作是社會本身的現象,擺脫我們對於該現象的主見,考求他,將它視為與己無關的外物;因為它所呈現於我們面前的是外物。若拿外物看作是外物,從外面以觀察它的內面,一些謬誤也就可以免除了。由此可得三項結論:

1.我們要條分理析的擺脫所有成見,笛卡爾的方法懷疑論中提到,創造科學方法時之其所以要設一種規律,把他所有先入的思想都擺在懷疑的地位,也是因為他只肯用科學的思想考就事物。一切事實都要經科學方法審查後,他才願意相信。

2.要使科學的定義稱得上是「客觀的」,必須在他表示那事物的現象時,是依據事物之本性的全體,而非根據他自己本身的對於該事物的意象與概念而言。當科學之起首時,就應該在事物的「外形」中,找出基本定義的物質,這種定義必定要能包含所有事物中所呈現的一個公共的性質而無例外。

3.社會現象之能客觀的表現出來與否,有賴於他能完全脫離用個人主觀的現象以感受與否以為定。而「感覺」之能為「客觀的」與否,還要看他所接觸的「客體」是固定的與否以為定,因為一切「客體」所應具的條件,都是要他能有一個固定的與始終如一的目標,大家才好根據此目標觀察那些現象。魯索與霍布斯認為社會與個人間有種橫斷線,人類本來生性是反對公共生活的,其所以有社會的組織,是由於強迫使然;社會的目的不惟與個人的目的只有一點之相交而不能完全相合,而且還是相反的,故人的目的既與社會的目的是相反而不相同,所以要個人組織社會當然要施以強迫力,而所謂社會組織之能事,也就是有社會制度中之一些強迫力。

品論

魯索與霍布斯一方面既承認社會是壓制個人的,另一方面又承認社會壓力是由人製造成功,也是由人毀壞改易的。與魯索、霍布斯之說相反的就是一些經濟學者、自然法律學者,其最近的就是斯賓賽,他認為社會生活是人類自動的生活,社會的組織成功也是人的一種自然的趨向,不待強迫而然的。涂爾幹反不認同前面兩種學說,他也是用「強制」兩字概括社會現象,但在這裡的「強制」不同於魯索等人說的完全是種機械,而是從個人臟腑里生使人心悅誠服而受的,是一些鑿然可據的「原因」的產物,並非魯索等之所言從契約裡面生出來的。涂爾幹是從民眾的思考為出發點,因為民眾生活可使個人本著他的自然而受制於團體;也就是一方面贊成社會生活是把個人屈服於社會強制之說,而一方面又承認社會強制是發生於人類自然的天性,將兩種極為相反的學說聯為一貫。涂爾幹之所謂「社會強制」與「自然」等字的解釋,意義非同於霍布斯的「社會強制」,斯賓賽的「自然」了。
是:實證主義(自然主義),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或主觀主義)

研究的兩種方法

早期的方法論觀點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K.馬克思
認為,對社會的研究可以成為科學,因為社會現象同自
然現象一樣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之間也同樣存在著
因果決定性,它們是可以被科學認識的,並且可由普遍
規律來說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第一次
使科學的社會學的出現成為可能”(列寧語),使社會
學與哲學和歷史學相分離,並且使社會研究擺脫了傳統
的思辨哲學方法。
另一創始人A.孔德主張,社會學應當是一門類似自
然科學的、以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為目的的學科,這門學
科應當採用建立在觀察基礎之上的實證主義方法。他在
社會領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學形成時建立的基本假設,即
知識的經驗性或實證性、研究的客觀性和世界的統一性。
孔德還具體論證了觀察方法、實驗方法、比較方法和歷
史方法對社會學的適用性。
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發展了孔德的實證主義,
他最先系統、詳細地論述了社會學方法論問題。在《社
會學方法的規則》(1894)一書中,他把社會現象界定為
普遍存在於群體間的、由外界的強制力施加於個人所引
起的社會行為、社會思想和社會感受。他認為社會現象
既不能歸結為個人行為,也不能歸結為生物現象和心理
現象。社會現象是一種集體的行為和觀念,它是可以觀
察的社會事實。通過這種界定,社會學就能夠採用自然
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與實證主義觀點相對立的是
源於哲學、歷史傳統的人文主義思潮。19世紀末期,德
國曾發生一場關於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論戰,德國社會哲
學家W.狄爾泰指出,社會科學的性質及對象與自然科學
有本質的不同。他認為,對社會和人類行為的研究離不
開價值判斷,社會科學的任務不僅是客觀描述社會,還
必須涉及倫理、宗教、藝術等價值觀念。此外,人具有
自由意志,人類行為既沒有規律性也無法預測。社會歷
史現象都是獨特的、偶然的,對此無法採用自然科學的
“規範”方法加以研究,而只能用人文科學的方法加以
闡述和記錄。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主張社會學研究的對
象是個人及其行為,而人的行為是受“合理化”的理性
支配的,與行為者的價值是相關的,但同時受環境的制
約,理性行為並不是絕對的意志自由,它受著具體的必
然因果律支配。因此,他建立的理解的社會學既反對人
文學派的主觀唯心論,也反對機械的實證論,主張“價
值相關”和“價值無涉”(見價值中立和價值參照)是
研究社會現象的兩條相互制約、相互補充的基本原則。
三大方法論傾向現代西方社會學的各個流派及其
關於方法論的不同觀點,大體可以區分為實證主義(自
然主義),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或主觀主義)兩大傾
向;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則獨樹一幟。
實證主義方法論西方社會學家大多在某種程度上
堅持由孔德和迪爾凱姆所開創的實證主義方向,其中包
括各種理論流派。儘管各派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是他們
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張社會學應當成為一門科學。社會學
不是探討“應該如何”,而只是客觀地闡明社會“究竟
是如何”,它不關注於獨特的歷史事件,而主要關注於社
會現象的原因和規律。他們堅持認為社會研究的邏輯方
法是假設演繹法,科學假說的陳述必須由經驗事實來檢
驗,理論僅當它得到經驗證據的完備支持時才是可接受
的。獲取經驗證據需要採用實驗、系統觀察、調查、訪
問、文獻考察等方法。雖然社會科學在方法、技術的運
用上有其特點,但它在理論構建、證據蒐集、證據分析
與評判、理論檢驗等方面所運用的方法,與自然科學方
法並無本質區別。實證主義者把自然科學方法論作為自
己的基本原則,把自然科學當作科學的範例,在他們看
來,社會學是符合科學的邏輯的。
在實證主義方法論流派中,較極端的派別是定量主
義和數理社會學派。定量主義受心理學的操作主義和生
物測量學的影響,強調在任何科學中都必須使用測量和
計量的方法。定量主義的倡導者、美國社會學家G.A.倫
德伯格主張,任何概念都可以測量,由於定義不明確而
無法測量的概念在科學研究中是沒有用處的。

社會學名著盤點

社會學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一門利用經驗考察與批判分析來研究人類社會結構與活動的學科。它的研究對象範圍廣泛,小到幾個人面對面的日常互動,大到全球化的社會趨勢及潮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