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的邏輯》

《實踐的邏輯》

“實踐”常被崇拜為孕育一切力量、奠基一切真理、打開一切命門鑰匙的自明性存在,這迫切需要“祛魅”。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實踐的邏輯實踐的邏輯

作者:劉森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4-1
版次:1

頁數:255

字數:285000

印刷時間:2009-4-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SBN:9787509707388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它是理念、計畫的貫徹,還是複雜“習性”左右的結果?行動者所處的情境,及其作為詮釋者所理解的情境,非施動者的詮釋者所理解的情境,是不同的。遺憾的是,常見的解釋恰是第三種情境的產物。以“勞動”和“製作”替代“實踐”,“實踐”的科學化,理論與實踐的二分法,近代主體性解釋模式的日益伸張,尤其值得反思。以“勞動”作為主體性根基解釋“實踐”,仍是從“自然”而非“社會”出發,把“實踐”自然化,視之為先驗的自然性事實(而非社會性事實),故未超出政治經濟學意識形態的解釋模式。“自然化”必導致“浪漫化”的反撥。馬克思繼承黑格爾試圖使兩者和解,這必然把實踐與辯證法融為一體。告別自然性模式,真正走向辯證論模式,在檢思“實踐”觀念當代變遷的基礎上,凸現實踐內含的複雜、異質、多元、自悖謬性,區分不同層次,把“勞動”邏輯提升到“實踐”邏輯,尤其關注和約束其中日趨加重的外推邏輯的延展,合理釋解和規範“實踐”,構成本書的基本指歸。

作者簡介

劉森林,1965年生,山東昌樂人,現任中山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教授,系副主任、副所長,兼任《現代哲學》副主編。主要代表作:《發展哲學引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辯證法的社會空間》(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追尋主體》(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曾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研究類),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等。

目錄

第一部分 去魅“實踐”
第一章 去魅及方法
一 去魅
二 方法論的反思
第二章 實踐解釋模式的癥結:“勞動”的替代與科學化
一 癥結之一:以“製作”和“勞動”替代“實踐”
二 癥結之二:實踐及實踐世界的科學化
第三章 實踐解釋模式的癥結(三):理論-實踐二分法(從哲學寫作的角度看)
一 三種模式
二 大眾社會的哲學寫作
三 馬克思的寫作模式
四 進一步的討論
第四章 實踐的主休性解釋模式批判
一 視角的轉變:從個體到群體
二 從主體性模式到生活世界模式
三自悖性的凸現
四總結:走向一種新的主體性
第二部分 實踐的近代邏輯及其突破
第五章 從主體性到社會性
第六章 整合“實踐”的“勞動”:邁向自然化
一出發點:“自然”還是文化(意識形態)
二 物質與文化,自然與社會的不可分性
三“勞動”是政治經濟學的意識形態概念?
四 從“勞動”的自然化到唯物史觀的自然化
第七章“實踐”的自然化:從“發展”的視角看
一(超歷史的)一般對(歷史的)特殊
二“歷史”的現代化=普遍化?
三 發展主義與三種“情境”
第八章 自然化與浪漫化及其統
一 實踐的自然化及其後果
二 實踐的浪漫化
三 和解與統一是否可能
第九章 實踐、和解與現代辯證法
一 現代啟蒙辯證法:範圍與根基的拓寬 
第三部分 實踐的邏輯
第十章 解釋的遞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解釋
第十一章 從“勞動”到“實踐”
第十二章 實踐的邏輯 
第十三章 自悖謬、外推與實踐邏輯

社會學名著盤點

社會學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一門利用經驗考察與批判分析來研究人類社會結構與活動的學科。它的研究對象範圍廣泛,小到幾個人面對面的日常互動,大到全球化的社會趨勢及潮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