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兒西木傳》

《痴兒西木傳》

這是一本描寫小人物西木的傳記。作者是德國作家,漢斯·雅科布·克里斯托夫·封·格里美爾斯豪森。它講述了發生在德國三十年戰爭時期一個小人物的故事。主人公西木是個孤兒,為在黑暗與無道的亂世中求生,變得機警、狡詐,慣鬧惡作劇,在歷盡艱險後終於找到一片淨土。該書出版(1668)後廣受歡迎,在德國已家喻戶曉,被譽為十七世紀德國文學的頂峰。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漢斯·雅科布·克里斯托夫·封·格里美爾斯豪森(HansJakobChristoffelvonGrimmelshausen,1622—1676),德國小說家。他出身貴族,但早年便成為孤兒,從未受過正規教育。十二歲時被擄入軍隊充當馬童,從此經歷了1618-1648年的德國三十年戰爭,當過龍騎兵、步兵、軍隊文書,走遍德國,歷盡戰爭苦難。1639年成為一名司令官秘書管家,1662年在一位富有的醫生家當管家,有機會博覽群書,獲得豐富知識。晚年創作了十卷本的流浪漢小說《痴兒故事集》,其中一至五卷《痴兒西木傳》最為有名。該書出版(1668)後廣受歡迎,三百多年來,在德國已家喻戶曉,被譽為十七世紀德國文學的頂峰。

作者名言

1、好事總是需要時間,不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勞動是做不成大事的。想吃核桃,就是得首先咬開堅硬的果殼。

2、世界上沒有任何歡樂不伴隨憂慮,沒有任何和平不連著糾紛,沒有任何愛情不埋下猜疑,沒有任何安寧不隱伏恐懼,沒有任何滿足不帶有缺陷,沒有任何榮譽不留下恥辱。

3、沒有教養、沒有學識、沒有實踐的人的心靈好比一塊田地,這塊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經耕耘和播種,也是結不出果實來的。

內容介紹

《痴兒西木傳》《痴兒西木傳》

這是發生在德國三十年戰爭時期一個小人物的故事。主人公西木是個孤兒,從小被一位農民收養,思想極其單純。戰亂中他逃入森林,夜遇隱士,隱士對他的愚鈍無知感到非常驚訝,便教他種種知識。隱士去世後,西木離開森林,進入人間社會。他先當書童小丑,後在軍隊服役。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應變能力,他屢建戰功,成為一名智勇雙全的獵兵,風光一時。後來,他受騙到了巴黎,陷入“愛神之堡”。在逃離巴黎回國途中,他不幸得了天花,喪失了美貌和財物,最後淪為賣假藥的人、騙子、兵痞和強盜。經歷了今日天堂明日地獄的種種曲折之後,西木終於萬念俱灰,厭倦人生,決心返回森林,重過隱居生活。
《痴兒西木傳》繼承了16世紀德國“愚人文學”的傳統,同時也借鑑了西班牙的流浪漢小說,敘述了痴兒西木在德國三十年戰爭中的經歷,全文歸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痴兒因遭搶劫而逃入森林,被隱士收養,但因愚鈍無知,較之基督教教義,對乳酪更感興趣,遂由隱士取名為“西木卜里切烏斯”,意為“單純”。
第二階段,即隱士死後,西木被捲入動亂的社會,當過封建主宮廷的小丑、騎兵、強盜、俘虜等角色,跨進過巴黎的貴族社會,也因天花而墮落底層。總的來說,是個悲喜無常,由善入惡的過程。
第三階段,西木終於看破人世浮沉,皈依基督理性,重又歸隱山林。

相關評價

1、這是一部具有不可抗拒魅力的敘事作品,它豐富多彩、粗野狂放、詼諧有趣、令人愛不釋手,生活氣息濃厚而又震撼人心,猶如我們親臨厄運,親臨死亡。它的結局是對一個流血的、掠奪的、在荒淫中沉淪的世界徹底的悔恨與厭倦。它在充滿罪孽的、痛苦悲慘的廣闊畫卷中是不朽的。我想這是不錯的,他反映了那個時代,那個時代人物的心靈。(托馬斯·曼

2、是德國巴羅克文學的豐碑。(譯本序)

思想價值

《痴兒西木傳》《痴兒西木傳》插圖

這部描寫一個小人物在德國三十年戰爭(1618—1648)中的遭遇的作品,重哲理而隱晦難懂,雖然早為文學史家確認為十七世紀文學高峰,卻很少有人從巴羅克流派的角度來加以分析闡述,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巴羅克作為這一種藝術流派從它一開始便被判為“教會與封建的文化運動”,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才獲得平反。二次大戰後,尤其從六十年代起,在歐美諸國蓬勃開展的巴羅克文學研究中,《痴兒西木傳》恰如群山之巔,巍然屹立。如今它已有了世界各國譯本。當漢譯本於一九八四年在北京出版以後,才使我們有機會獲得豐富的有關信息,看清了它絢麗而多彩的面目。
歐洲“流浪漢小說”從格里美爾豪森的《痴兒西木傳》開始的,主人公往往憨拙、淳樸,他們來自社會的最底層,有著底層社會的人生體驗和與生俱來的那份善良。但是,惡劣的人情事態又常常使他們懷疑,甚至否定自己良知的存在價值。在嚴酷的生存競爭中,他們不得不採取隨波逐流、玩世不恭甚至是厚顏無恥的生活方式,以此獲得病態的輕鬆與滿足,最終被社會“同化”。這是典型的二十世紀前的流浪漢小說的模式。
《西木》的作者格里美爾斯豪森的文化造詣並非來自學校,是來自艱苦豐富的人生經歷,他稱得上是位奇才,他的《西木》具有馬羅克藝術風格的種種特點,而在思想上並不受教會與封建社會種種規範原則的約束。德國著名作家托馬斯·曼評論《西木》道:“這是一座極為罕見的文學與人生的豐碑。它歷經近三百年的滄桑,依然充滿生機,並將在未來的歲月里更長久地巍然屹立;這是一部具有不可抗拒魅力的敘事作品,它豐富多彩、粗野狂放、詼諧有趣、令人愛不釋手,生活氣息濃厚而又振撼人心,猶如我們親臨厄運,親臨死亡。它的結局是對一個流血的、掠奪的、在荒淫中沉淪的世界徹底的悔恨與厭倦。它在充滿罪孽的、痛苦悲慘的廣闊畫卷中是不朽的。”小說借這樣迥異於常人的主人公之口展開敘述,便獲得了一個特殊的視角,通過怪誕和扭曲的方式,將生活中的虛偽荒謬揭露得充分淋漓,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抗議。在語言表達上,都有意識地追求俚俗粗鄙色彩,充滿挖苦、反諷誇張鬧劇因素,悲劇喜劇、慘痛和滑稽雜糅並存,以作品風格的混亂不堪來摹擬現實世界的瘋狂狀態。
德意志人民,忍欺受騙。為更高理想,在鬥爭中血流成河,歷盡苦難。單純的心靈啊!變得桀驁不馴。繆斯賦予了靈感,德意志人民,你本是那——他筆下描繪的可憐的西木!
這段銘刻在《痴兒西木傳》的作者漢斯·雅科布·克里斯托夫·封·格里美爾斯豪森(HansJakobChristoffelvonGrimmelshausen)紀念碑上的詩行,足以說明這部長篇小說何以能經受三百年的沉浮,在德意志人民中間深深紮根,成為德國家喻戶曉的作品的內在因素了。

與其他作品相比

《痴兒西木傳》與《鐵皮鼓》在創作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1、兩者所處的都是戰亂動盪時期,皆是人類裸露原始欲望,瘋狂犯罪的時代,皆存在是非判斷的顛倒或喪失,人們都需要重新確立一個價值判斷標準。
2、兩個主人公都以下層人物的視角,通過經歷一系列罪行的方式發現真理。兩者繼承了“流浪漢小說”中的諷刺形式,塑造出適應時代要求的丑角

黑格爾《美學》中論諷刺的一段話正好可以概括對兩者的時代與人物共性的理解,黑格爾指出:“一種高尚的精神和道德的情操無法在一個罪惡的愚蠢的世界裡實現它的自覺的理想,於是帶著一腔火熱的憤怒或是微妙的機智和冷酷辛辣的語調去反對當前的事物,對和他關於道德與真理的抽象概念起直接衝突的那個世界不是痛恨就是鄙視。以描繪這種有限的主體與腐化墮落的外在世界之間矛盾為任務的形式就是諷刺。”西木與奧斯卡都有過醜行,以丑角出現,成為自我批判的對象。

兩個主人公和他們的時代所產生的許多不顧嚴重後果的行為是源於人類自私肉慾、殺戮等癲狂之舉。這些罪行從另一方面講,是他們在探求真理的矛盾過程中不可避免產生的謬誤,在短暫的歡樂之後,他們通過自責、發泄、黑色幽默等形式進行反思,對這些行為提出質疑或否定,因此這個思索實踐過程都是作者所說的“啟蒙過程”,但其中包含著對“理性傳統”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不同。

目錄

生平
痴兒西木離開父母,遇見隱士
三十年戰爭
背景知識
痴兒西木自己也成了隱士
痴兒西木在哈瑙城差點兒進監獄,文書的有用建議
痴兒西木的問題
背景知識
肚子的反應,痴兒西木還是找到了一份差事
……喔,假如我是個小丑……
背景知識
哈瑙城的美好成為往事,痴兒西木找到了一個朋友又失去r他
巫婆(與巫師)
背景知識
痴兒西木男扮女裝,重現原形,來到樂園
索斯特的獵人被捕,獲得自由又立刻失去自由

編輯推薦

學外語,離不開閱讀。本套德語讀物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精心策劃的引進版讀物,由國內德語教學界資深教師進行了合理註譯。其構思獨特,風格新穎,結構清晰。該套讀物是讀物,但甚於讀物,有以下一些優點:
融經典與現代、雅俗共賞;
語言生動地道、實用性強;
難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練習題型新穎、內容豐富;
編排圖文並茂、全彩印刷;
錄音純正優美、便於模仿。
相信,如果讀者您能夠充分利用好該系列讀物,一定能卓有成效地提高您的德語綜合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