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養生法》

在古代科學未分化以前,醫學和易學源出一家。人體知識曾是易學素材之一,《易傳·繫辭》曾說:“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易學把人體臟腑器官納入易的框架,例如《易傳·說卦》:“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身,離為目,艮為首,兌為口”,這是在巫術醫學時代以占斷病所循按的依據,可謂“醫易同源”。

基本信息

簡介

易經養生法易經養生法

中醫學是中國的傳統醫學,和中國古代的其他發明相比,它是惟一的體系完整、科學思想與操作技術與易經養生法完美結合的發明創造,又是惟一的繼續發揮著功能並仍舊產生著影響的東方科學。

和西醫學相比,中醫學從醫學觀、思維方式、理論構成皆大異其趨。以此,中醫學的行進路線和學術大廈的形態完全不同於西醫學。同是以防治人體疾病為目標的醫學能有如此不同,關鍵在於中醫學受易學的理論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中醫學以有機論整體觀審視人體,重點研究人體功能和變化過程而非實體結構;中醫學重視人體的時間特性,以時間統攝空間,明顯區別於西醫學著重闡述人體空間,以空間統攝時間;在理論構建方面,中醫以模型化的方式和西醫西方科學公理化絕然不同。中醫學的這些特色是受易學的影響而鑄就的。中醫學的經典《黃帝內經》就是在《周易》的影響下結合醫學實踐而形成的。此後又隨著醫學實踐的豐富不斷援用新創生的易學理論而構建醫學理論,在漢代象數易學爻辰說的影響下,中醫發軔了五運六氣;在宋代易學圖書學派盛論太極圖時,明代中醫學有幾種命門學說的形成,呈現了中醫學理論演化進程中“醫易相關”的特徵。

易學的影響

易學對中醫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醫學觀念、醫學理論和醫學方法三個方面。

易學與中醫學的有機論人體觀

在古代科學未分化以前,醫學和易學源出一家。人體知識曾是易學素材之一,《易傳·繫辭》曾說:“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易學把人體臟腑器官納入易的框架,例如《易傳·說卦》:“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身,離為目,艮為首,兌為口”,這是在巫術醫學時代以占斷病所循按的依據,可謂“醫易同源”。隨著先民實踐的發展,醫學分化為獨立的學科,但醫家的基本觀念仍和“大道之原”的易理一致,易的基本觀念也便成為醫學的基本觀念,這些觀念集中體現於《黃帝內經》並延續至今,我們把中醫學的醫學觀概之為有機論人體觀。有機論人體觀著重於人的整體性和自發性,研究人體自身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和協同,從天地人之間的複雜內在聯繫探求人體的健康和疾病。有機論人體觀是由整體觀、動態觀和陰陽穩態觀等構成。

中醫學的整體觀是易學天地人三才統一的整體觀在醫學的體現。《易傳·說卦》言:“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人曰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這種三才統一的思想,又稱天人觀,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之一分子,即從天地人的大系統的開放體系,以其聯繫、變化、相互制約等關係審視人。由此《內經》多次強調“人與天地相應”、“人與天地相參”,甚至對人的定義也是:“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易傳·文言·乾》提出了人身小宇宙之論:“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後世進而廣論,《呂氏春秋》曰:“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淮南子》曰:“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內經》則發揮了“小宇宙”的思想,《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天地之大紀,人身之通應也。”值得論及的是,西醫學也講整體觀,但所論述的是由器官組織等部分合成的整體,是共性的整體,卻從沒將人與天地大系統聯繫在一起。《靈樞·營衛生會》以“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對中醫人體的整體觀做了深刻的描述,中醫學就是循此思想闡述健康、論治疾病的。

中醫學的動態觀就是易學“唯變所適”的變易觀在醫學的體現。《易傳·繫辭上》謂“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肯定萬物變化“日新”,新事物“生生”不已。認為“變動不居”是宇宙萬物的基本特性,人們處理事情應“唯變所適”,即《易傳·繫辭》所論:“《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中醫學就是以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觀點去審視生命的健康和疾病。《素問·六微旨大論》把“動而不已”作為自然界和生命的基本規律;“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動態觀引導古代醫家對人體進行聯繫時間和空間的詳盡觀察,發現生命在時間維度上不可逆轉的特性,即《素問》二次強調的“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中醫學以此重視時間,以時間統攝空間。又發現了人體具有自適應、自修復、自組織的能力,《內經》稱此為“神機”。《素問·移精變氣論》認為動態觀最為重要:“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動態觀又成為中醫研究和認識的一種方法,以此認識到人體生長發育狀態,包括脈象變化有常有變,例如四時三脈有弦、鉤、浮(或毛)、營(或石、或沉)之異。以此告訓醫生要“知常知變”或“通權達變”,這正是《易經》的不易和變易之理的運用。

“易以道陰陽”,《易傳·繫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中醫學不僅承襲《易經》陰陽的理論,而且在《內經》成書的二千餘年後,對陰陽學說不斷發展,不只是豐富了易經哲學的陰陽理論,而且有其質的提升,其中重要一點就是建立了人體的陰陽穩態觀。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陰陽對待、陰陽勻平、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逆順、陰陽離合、陰陽交爭、陰陽轉化等一系列規律,並用以概括醫學現象成為醫學理論。由此,陰陽在醫學中不僅僅是觀念、方法和思維方式,已經成為中醫學的一種理論範式,成為中醫學的本體論內容,例如八綱有陰陽兩綱,五臟經絡皆有陰陽,如腎陰、腎陽等等。陰陽的發生,從先民農業文明的方位觀,草原文化的生殖、交媾觀念,到占筮諸卦的陰爻、陽爻的比應關係,在《內經》中被升華為“陰陽應象”的系統理論,其中最重要的是陰陽平衡的法則,認為陰陽相交為泰,不交為否;陰陽平秘是穩態,是健康,陰陽失衡是偏態,是疾病,即“偏陰偏陽之疾”。這是中醫學發展易學陰陽建立的陰陽穩態觀,是中醫對健康和疾病界定的原則,而對疾病的治療也還是於此,《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故爾治病講“平”與“和”,以此成為中醫治病的第一原則。這裡還應該指出,陰陽雖然具有辨證法思想,但是陰陽不等於矛盾的對立統一,因為第一,陰陽是一個事物中的“對待”或兩種相反的運動形式,存在於一體中不能分割;而矛盾是兩個對立的事物。第二,陰、陽之間互相依賴和補充;而矛盾的雙方是對立和排斥,無涉於相輔相成。

易學與中醫學的基本理論模式

醫學理論源於實踐。中醫學把實踐升華為理論一般是以哲學為間架,把實踐襻附於其上。受經學的影響,中醫學理論體系奠立之初也走上了經學化的道路,把原創的初始著作稱之為“經”,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等。漢代經學以《易經》為首,影響最大。在它的影響下當時醫學家們的思維模式也是取象比類的思維模式。它由“象”和“數”兩方面內容構成。《易經》六十四卦的推演主要看卦象,對卦象的分析有實象、假象、義象、用象四者。例如乾卦象天,為實象;以乾為父,為假象;以乾為健,為義象;乾有元、亨、利、貞為用象等。戰國時代《易經》哲理化《易傳》成書以後,對“象”尤為重視,《易傳·繫辭上》所謂:“《易》者,象也。”“象”作為《易經》的重要觀念之一,可分為現象、意象、法象三者。《繫辭》之“天垂象”、“在天成象”、“觀象於天”、“見乃謂之象”是為現象;所言之“設卦觀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君子居則觀其象”以及“進退之象”、“晝夜之象”是為意象;“天垂象,聖人則之”和“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為法象。就是說,事物自然的人為的靜態或動態的顯露,能為人目視所見的對象為現象;由抽象思維的意念虛擬的想像為意象;由現象和意象的推理而取法者為法象。象數易學的“數”和卦爻一樣,也屬於易學的符號系統,用數字把卦象的涵義進一步抽象,使“數”表達一種規律,由此“數”也從符號而達到比類思維的效果。象數易學就是以“象”和“數”來表達事物特徵,進行比類推理。故《內經》強調醫者要“合於術數”。

中醫藏象理論的構建就是象數易學運用於醫學的體現。《內經》里已經有“器”(《素問·六節藏象論》)、“官”(《素問·靈蘭秘典論》)、臟腑等概念,但醫家們對臟腑、經絡、器官等除有“其死可解剖而視之”(《靈樞·經水》)的“現象”認識之外,還採用了活體的、動態的、聯繫的觀察方法,包括由表推里及由病理反推生理。《素問·五藏生成篇》說:“五藏之象可以類推”。此類推的有關論述是藏象理論中的意象。對活的生命,內部臟腑的功能不能直接觀察或解剖而視之,但可用“司外揣內”、“司內揣外”、“由我知彼,由表知里”(《靈樞·外揣》)的間接方法而達到“視其外應,以知內臟”。例如,汗出過多而心慌,可推出“汗為心之液”,因受寒尿多而推理為“寒氣通於腎”等。《素問·玉機真藏論》所言之“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是由病理而推生理,該篇作者認識到有時只有在疾病情況下才能捕獲到健康情況的信息。

藏象理論所論述的人體特徵,也有因於法象者。古人把臟腑功能和四時等因素聯繫起來,如惲鐵樵所言:“《內經》的五臟,是四時的五臟”,並包括方位、顏色等諸多因素,如肝的特徵是:“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色蒼”、“通於春氣”、“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等,皆為法象。由是而知,《內經》的藏象,包括現象、意象、法象的綜合,直觀所見的臟腑是現象,形見於外可閱的功能論述援自意象,由於取法比類而論述的是法象。這表明藏象理論是解剖觀察、臨床實踐和理論思維的綜合,遠遠超越了臟腑。這也是中醫和西醫理論重大區別之一。又因為比象取類的原型不同,僅《內經》中就有三種藏象。《靈樞·九宮八風》是人體臟腑和八卦對應,是為“八卦藏象”;在《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有按六爻遞進,把一年分為六節,對應六腑的六節藏象等。在《內經》中,最有價值的是五行全息藏象。《易經》的六十四卦已經具有全息的思維方式,認識到任何一卦,可有六十四卦的信息。《呂氏春秋》等也有人身有天地萬物信息的思想。《內經》也多處詳論了人身局部狹小區域內有五臟六腑的信息,如《靈樞》之《五色》、《大惑論》、《師傳》等篇,這種局部和整體在功能或信息上有對應、同構和共效的關係為全息。又在西漢初的京房“納甲”易學中,已經把陰陽、八卦、五行、五方、月相、天干等綜合起來,建立了統一的象數模式,《內經》的幾篇作者,如《素問·金匱真言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就是把納甲的框架和藏象理論、全息思路結合起來,形成了五臟同五行、五數、五味、五色、五方、五季等體系的藏象理論,筆者稱此為五行全息藏象論。這一理論不僅體現了人體有序性和整體最最佳化的原則,而且具有診斷和治療的實用價值。

易學在漢代又有多種預測疾病和災害的方法,如五行預測、六氣預測。東漢時鄭玄將十二爻、十二辰、十二律與二十八宿相配推出了象數易學的“爻辰說”,這個學說可以兼容五行和六氣兩種預測法。後來,在“七篇大論”中又以乾支的配合與醫學知識相結合,就形成了五運六氣學說。它雖然在唐代被王冰納入《內經》,但學者們多數認為成書於東漢晚期。五運六氣對醫學的貢獻不僅僅是預測,而且把五行發展為五運,提出了亢害承制和病機十九條等理論,這是易學對中醫理論構建的又一大貢獻。 宋代理學的圖書學派推出了多種易圖,包括河圖、洛書、太極圖、無極圖等多種。太極圖又有五層太極圖、陰陽魚太極圖等數種,其中,黑白回互的陰陽魚太極圖最為精煉概括,當時的醫家們不僅接受了“物物具太極”的全息思想,而且在實踐中探索人身之太極。開始時,李東垣以脾胃是人身之太極,之後孫一奎、趙獻可、張介賓都認定,命門就是人身之太極,主宰一切。孫一奎提出了“動氣命門”學說,趙獻可提出了“腎間命門”學說,張介賓提出了“水火命門”學說。三家命門理論雖然內容各異,但都企圖以命門為最高主宰,統一陰陽和五行,雖然沒能得到公認,但是,其突破意識並以此推助了溫補學派的創立,這對中醫學理論的發展是有貢獻的。

易學與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的操作體系。中醫臨床重視因時而異的證,重視個體特異性,而又提出六經等分證模型,易的思維方式是其產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蠻荒時代,人和動物一樣對創傷也有一定的治療本能,對疾病是採用嘗百草的隨機治療方式,之後逐漸積累一些“對症”治療的經驗,但此時仍是以巫術為主,巫術中也可能包括一些經驗方法。再之後,經驗的積累形成了醫學理論,開始了理論醫學的時代。巫術醫學時代或巫醫並存的時代,醫生曾經以《易經》作為治療疾病的依據。例如《左傳·昭公元年》晉侯有疾,求醫於秦伯,使醫和視之,診為“蠱”。趙孟問何為蠱,醫和按蠱卦之卦理解說:“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可見《易經》的卦曾被用為病證的模型。類似情況後世也有所沿用,例如否證與否卦,未濟卦為心腎不交等。

《易經》的變易觀念和它的辨證邏輯思維方式是中醫學走上辨證論治道路的根本原因。易學的動態觀則是動態地看待疾病。《易傳·繫辭》言“開當而名,辨物正言”,要求對待疾病重在“辨”。《易傳·文言》強調“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要符合客觀規律。在“唯變所適”、“通權達變”、“與四時合其序”、“與天地合其德”等思想合力的影響下,在《內經》理論的基礎上,以《傷寒論》為標誌,中醫創立了辨證論治。

從《傷寒論》到《內經》,是在中國醫學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範式轉換,它從《內經》的整體通治性思維範式,轉向個例針對性思維範式,其主要突破有三點:一是六經辨證的確立。《傷寒論》把熱病按其表現分六個層面,每經都有明確的界定標準,即後世醫家所言之“提綱”,並對不同的變證有針對的治法治方,這是《內經》三篇熱論所不能比擬的。六經有《易經》六爻之變的思想,但以其具體而有“垂方法,立津梁”的意義。二是體現個例分析與精確相結合,不僅理法方藥一線貫通,而且對觀察的病程及方劑中諸藥劑量都做了詳細的論述。三是以其治療的“套路”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系統性。六經是一個大套路,其中的某些證,也可以因為用方之先後形成有效的套路而提高療效。《傷寒論》有些證名如“心下否”,有些方名如白虎湯、青龍湯、承氣湯等與《易經》理論有些關係。但對《內經》的範式轉換才是至為重要的。 《周易》對醫學理論的影響,除上述三方面外,其“思患而豫防之”開“上工治未病”的中醫學擬豫卦、頤卦等思想之心智,開發了武術、導引、氣功等養生保健手段。為此,《內經》把“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作為理論綱領,這正是最恰當的概括。

綜上所述,中醫學從觀念到理論到臨證方法,受從《易經》到《易傳》到易學的影響隨處可見。特別是易學的聯繫性原理和易學把規律統一起來的範式,被中醫學接受和運用,使中醫學成為一個“理論體系”。正是由於中醫學的理論得以體系化,它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發展至今,這也是從《周易》到易學對中醫的最大貢獻。

圖書信息

基本信息

易經養生法易經養生法

作 者: 《養生》欄目 編著易經養生法 

出 版 社: 中國城市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0-1

字 數: 120000

版 次: 1 頁 

數: 231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7419993

包 裝: 平裝

定價:¥29.80

編輯推薦

易經養生(群經之首,從陰陽五行變化中學習養生);

易經養生:易是用來講解陰陽道理的,《易傳·繫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中醫學不僅承襲《易經》陰陽的理論,而且在《內經》成書的兩千餘年後,對陰陽學說不斷發展,其中重要一點就是建立了人體的陰陽穩太觀。

數十載研究精華,幫你把《易經》《黃帝內經》打包帶回家!

大型《養生》欄目權威主講專業。

25年教研,40年行醫,近100場公益講座,蜚聲海內外的。首次系統傳授千年中華經典《易經》中的最現代養生新法“易經養生法”。

北京、山東、內蒙古、新疆、江蘇、海南等全國多個(區)市觀眾火爆致電欄目組,熱情讚譽“易經養生法”。楊力教授的“易經養生”隨著其20多年近1500萬字的多部作品影響遍及中國、英國、日本、韓國等世界各國。

只要能讓中國人多活10年,寧願自己少活10年。——楊力

中國中醫科學院楊力教授真誠傳授。  

埋藏在千年典籍《易經》中的養生健康瑰寶。

家常里短中話養生,油鹽醬醋談保健。

精選近百個養生小秘方和長壽小貼士。

聽故事中悟出袪病大道理。

楊力易經養生箴言:老年人的身體已經退化,重點應該保養五臟,運動為輔。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自然會“五毒俱全”,所以我們就要會排毒。

子時要提防心臟病和低血糖的發生。

對右腦的開發上,一定要注意利用每天早上剛剛清醒的那段時間。

患上神經衰弱,你越重視,症狀就越明顯。

要護膚先要養肺;要強肌健肉,則要補補脾氣

肘、腋這些關節裡面的窩,都是一些精氣匯集的地方,要經常拍打它。

決明子茶可以降血壓、通大便;靈芝茶可以增加抵抗力。

穴位養生抗衰老。首要按摩湧泉穴。

房事不節,傷腎更傷腦。

一般人通常把床放在臥室邊上,其實放在中間最好,因為這裡氣場最足。

內容簡介

融華夏千年智慧,閱中醫養生大典

別關掉你的腎精之氣

腎精之氣是先天而來、與生俱來的。它不像空氣、水谷之氣通過後天的呼吸、飲食而得來的。這種氣和精有密切的關係,它對於人體來說就像個火種,所以要節約使用,這種氣你要用完了,那么你的腎陽就會虛,命門就會衰,你的生命之火也將熄滅。

睡午覺要平躺

平躺,你的肝臟才可以正常地把血液輸送到你的大腦,此外還可以保護你的頸椎、你的腰椎。人的骨架,就像房子的柱樑,一天到晚的撐著身體,何其累也,所以你看年紀大的人,骨頭的病就多。午睡躺下,頸椎休息,腰也可以歇一會兒,長此以往,你就不會得腰椎增生、頸椎病,也不會得坐骨神經病等等。

活動你的指頭

人到老年以後,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你的手指頭靈活不靈活,手指[1][2]反映大腦。為什麼教大家練手指操,就是要活動你的腦部。如果出現指麻、指軟、指抖這三個症狀,那么說明你的腦血管已經堵了八成,你要是還不去通血脈。還大魚大肉地吃,又不運動,腦血管就會堵到九五成以上。

很多佐料都有小毒

現在中國的烹飪存在的一個弊端就是佐料太多、味道太厚。味厚味大,有些人相當喜歡,但是有些病毒也很喜歡味厚,比如說直腸癌。所以,我們應少吃經過各種佐料調和出來的食物,因為很多佐料都是有小毒的,像大料、花椒等。我們可以通過原材料之間的搭配來創造鮮美。

作者簡介

楊力,中國首席中醫養生專家

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著名中醫學家、易學家、作家、學者、北京《周易》研究會會長。楊力教授學識淵博、精通文史哲醫和養生文化,行醫40年。研究《易經》、《黃帝內經》已逾25年。近年來又投入中醫養生文化的傳播和普及,其中醫養生公益講座已在全國巡講數百場。累計出版著作近1500萬字。

1946年出生於書香人家,祖籍江蘇,自幼熟讀詩書,十二歲即開始研究《易經》,精通文、史、哲、醫。八十年代,即以一部《周易與中醫學》,蜚聲海內外,目前累計印數已達十四萬冊,現已有中、英、日、韓、漢繁體等多種版本在全世界暢銷,影響甚大。更以《中醫運氣學》、《中醫疾病預測學》奠定了其在中醫學術界的地位。

目錄

第一章 養生先養氣——“氣”是生命的本源

人活一口“氣” 我們體內充滿了寶貝——保養身體元氣的吞津功 別讓身體受寒 向大雁、青蛙和烏龜學習呼吸之法 強正氣才能強五臟

第二章 太極生命鍾——陰陽運行對養生的啟示 陽氣的強弱決定著我們生命的盛衰 一生當中都要保養好我們的陽氣 保養人體真陽的三個要領 防止衰老就是要抗陰保陽 學會排陰毒 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第三章 人和天地“同呼吸,共命運” 跟著自然學養生,順自然而行 日養生——十二時辰養生法 什麼時辰吃什麼藥 年養生——順應四季的三個規律

第四章 我們都在五行中——五行八卦與體質養生之秘 《易經》的八卦學說 不同卦象體質的人的養生方案 節能養生正當時

第五章 健腦重在用腦 大腦不衰則全身不衰 人腦也是一個太極圖 左右腦的交替使用有利於腦養生 鍛鍊大腦的方法 通過飲食來養腦

第六章 開開心心活百歲——七情養生漫談 七情是五臟的溫度表 踩了老虎的尾巴,心理別失衡 不可小視的“心理障礙” “一夜暴富”與心理危機 “神經衰弱”別去理它 七情養生歸根結底是德養生

第七章 解讀身體發出的警報——《易經》與疾病的預測 疾病可以“一葉知秋” “陰陽轉換”與防病治病 手部就是個小人體——“全息思維”看待疾病 從體外為“五臟”體檢——五臟的藏象 陰陽和經絡里的生命信息

第八章 管好你的嘴——食療進補、排毒兩手抓 《易經》里的“選單” 食物的“顏色”和“味道”也能養生 吃東西要“補”也要“泄” 正確的飲食結構——“二兩五一” 食物是好的藥

第九章 經絡疏通,人活百歲尚年輕——經絡養生的神奇功效 中醫獨特的保健方法 人人都能掌握的經絡養生技巧

第十章 夫妻間的保健操——《易經》與房事養生 中醫自古就十分重視性與養生的關係 不節制行為等於用利斧砍自己 不育症的保健法

第十一章 沒有生態平衡就沒有生命——環境與人的養生 《易經》的“風水養生” 風水養生中的觀水、看風和看氣 選好家居風水,有益全家健康 擁抱自然,陰陽協調,才能健康

生書摘插圖

第一章 養生先養氣——“氣”是生命的本源

人活一口“氣”

腎精之氣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它不像空氣、水谷之氣通過後天的呼吸、飲食而得來。這種氣和精有密切的關係,它對於人體來說就像個火種,這個氣你要用完了,那么你的腎陽就會稀,命門就會衰,你的生命之火也將熄滅。所以,藏於腎精的這個元氣,我們一定要保養。

氣是人的本源

我們中國人常說:“人活一口氣。”那么在易學和中醫學上,這個氣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氣對於生命到底有什麼重要意義?我們又應該如何保養我們體內的氣呢? 早在三千多年前,當人類思考“人怎么來的”這個生命起源命題的時候,西方世界很多人回答不出,就說人是上帝創造的。唯獨我們東方的《易經》說不。我們的祖先認為人是由一種物質構成的。這種物質就是“氣”。

《易經》中有非常著名的八個字:“天地氤氳,萬物化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最早的混沌原始之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元素。人是由“氣”化成的,我們的祖先由此來解答生命的起源。這個氣就是宇宙的運動,宇宙運動以後就產生了氣,即“天地氤氳,萬物化醇”。

我們再看“易”字。“易”在甲骨文中,是一個象形文字。它由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組成,由此可知它意為宇宙天體的一部分,強調的是宇宙天體運動。最早的人類就是由宇宙運動產生的氣慢慢演化成各種各樣的物質,最後演化到人,然後男女交媾,陰陽合德產生人。

這就是說人的產生,從古至今都是經過了氣的物質化,這是個過程,其實人的生存就是爭一口氣。《易經》告訴我們這個“氣”是一種“氤氳之氣”。這氤氳之氣開始就是一團氤氳在一起的氣,然後陰陽氣化形成陰氣和陽氣,陰氣陽氣相互作用,才誕生了萬事萬物。《易經》中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可見生命的形成,是逐漸的氣化過程,陰陽二氣相互作用化生萬物。

熱門的中醫養生類書籍匯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