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易經養生:中國養生智慧的源泉

2.《易經》的養生哲學:生生之謂易 7.太極與養生(1):太極養生的淵源 11.八卦人的養生方案(1):乾卦人的養生方案

圖書信息

出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3月1日)
叢書名: 圖解經典
平裝: 31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61344736, 7561344732
條形碼: 9787561344736
尺寸: 24 x 17.6 x 2.8 cm
重量: 821 g

內容簡介

圖解易經養生:中國養生智慧的源泉》精心選配了500餘幅精美的手繪插圖,用一種全新而生動的圖解表現形式,在《易經》與養生的結合點上,時時刻刻結合人們的日常生活來講述養生,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趣味性和可讀性。這讓《易經》養生的內容變得親切和讓人容易理解,使讀者在趣味無窮的玩索中,找到自己的養生真經。《易經》不僅是中國古代群經之首,同時也是一部蘊涵著豐富養生智慧的經典著作。《圖解易經養生》的特色在於:第一次系統而深入淺出地從陰陽和合、五行八卦、經絡按摩、飲食保養、人體生物鐘、房事生活、風水環境等方面闡《圖解易經養生:中國養生智慧的源泉》講述了《易經》深邃的養生智慧。◎ 第一次系統而深入淺出地解讀《易經》中的養生智慧,解析當下最流行的養生之道◎ 500餘幅精美手繪插圖,生動圖解表現手法,讓閱讀變得輕鬆而有趣◎ 獨具特色的八卦養生、性養生、風水養生理論,易理精髓與養生的完美結合提起《易經》,人們往往都認為它是一本占筮之書,跟養生學沒有什麼關係。事實上,《易經》與養生學有著深厚的淵源。《易經》的陰陽五行、太極八卦、天人合一等理論對養生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黃帝內經》被認為是中國人養生治病的經典,其實,它只不過是《易經》的一條分支,包括其在內的眾多醫學典籍,都是直接或間接的從《易經》發展而來。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醫不可無易,易不可無醫”。可見,醫易相通,只有把《易經》的精髓運用到養生和診療的實踐中去,才能達到盡享天年、懸壺濟世的目的。現今,市面上養生類的書籍林林總總,讓人眼花繚亂。針對廣大讀者的學習需求,適應越來越多的養生的需要,我們編輯出版了這本《圖解易經養生》,讓您在趣味無窮的閱讀中,輕鬆地領悟《易經》中所蘊藏的養生之道。《圖解易經養生:中國養生智慧的源泉》既不同於一般專門講《易經》的著作,又不同於一般專講養生學的著作,它是在《易經》與養生學相關的內容上進行闡釋,時時刻刻結合人們的日常生活來講述養生之道,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趣味性和可讀性。

目錄

易經養生食物卦象圖表
易經與養生
編者序:學習《易經》的養生之道
本書內容導航
第1章 《易經》養生源流:醫易相通
1.巫:易與醫的源頭
2.伏羲畫卦與養生:養生之祖
3.黃帝堯舜禹時代的養生(1):舞蹈養生法
4.黃帝堯舜禹時代的養生(2):“禹步”健身法
5.醫與易的密切關係(1):易具醫之理
6.醫與易的密切關係(2):醫得易為用
7.易學與養生學的關係:養生方法中蘊涵易理
8.《易》的先天自然演化系統與養生:太極圖的養生學意義
9.《易》的河圖洛書系統與養生:河圖洛書與人體臟腑
10.《黃帝內經》的易學養生思想:中醫養生思想
11.《易經》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1):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12.《易經》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2):不治已病治未病
13.《易經》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3):勞逸適度,保全形氣
14.《易經》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4):重視自身的完善氏
15.以易養生的醫學大家(1):張仲景與《傷寒論》
16.以易養生的醫學大家(2):孫思邈與《千金方》
17.張介賓與《醫易義》:運用易理象數系統整合中醫理論體系
第2章 《易經》養生思想:易經哲理,萬物皆適
1.一本最古老的養生經典:易經之理,關乎養生
2.《易經》的養生哲學:生生之謂易
3.《易經》養生的核心:肯定和重視生命
4.太極:無極與太極
5.人體細胞太極(1):人物出生與太極之象
6.人體細胞太極(2):細胞太極圖的演化
7.太極與養生(1):太極養生的淵源
8.太極與養生(2):太極元氣
9.太極與養生(3):太極原理對養生的啟示
10.太極與養生(4)先天太極養生和後天太極養生
11.兩儀:一切可以二分的事物
12.四象:四時、四方與四國
13.兩儀四象與養生:陰陽兩儀與養生選時的關係
14.通變致久:《易經》變易養生
第3章 生命活力的根本:陰陽平衡
1.神秘的陰陽(1):一陰一陽之謂道
2.神秘的陰陽(2):陰陽與中醫的融合
3.陰陽調和:中醫養生之基
4.保養好我們的陽氣:陽氣的盤表決定著生命的強弱
5.養陰之道:利用陰氣進行低溫養生
6.保養真陽抓三點:留住陽氣,延緩衰老
7.一生要防的6種陰毒:清除體內陰廢的垃圾
8.人體陰陽之氣與天地陰陽之氣:了解人體體質的陰陽屬性
9.四時陰陽與人體:順應四時陰陽的規律養生
10.人體之神與陰陽之氣:養生必先養神
11.陽虛會導致多種疾病:防治陽虛之病
12.抗陰保陽,防止衰老:中年和老年養生重點不同
13.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補氣、養血、輔陰
14.陰陽平衡,健康一生(1):養生的宗旨是維繫生命的陰陽平衡
15.陰陽平衡,健康一生(2):如何維持人體的陰陽平衡
第4章 五行八卦與養生:人體生命之謎
1.《易經》養生的八卦:構成天地萬物的8種元素
2.先天八卦養生:萬物萬象之形
3.後天八卦養生:順應自然萬物的變化
4.六十四卦養生:象徵人體的生命規律
5.八卦與健康:懂八卦,防疾病
6.人體八卦(1):人體的結構是《易經》的陰陽八卦圖
7.人體八卦(2):八卦與人體疾病
8.五行與養生:五行對養生具有指導意義
9.五行的生克乘侮:維持人體的生理平衡
10.五行之人:看看自己屬於哪一類型體質
11.八卦人的養生方案(1):乾卦人的養生方案
12.八卦人的養生方案(2):坎卦人和坤卦人的養生方案
13.八卦人養生方案(3):離卦人和巽卦人的養生方案
14.了解身體的五行狀態:人體的五行養生
15.人體體質養生:不同的體質要選用不同的養生方法
第5章 《易經》與經絡養生:自己動手按經絡
1.經絡理論是養生的基礎:什麼是經絡
2.經絡之氣是養生的根本:什麼是奇經八脈
3.人體經絡是養生治病的最好捷徑:經絡養生的神奇療效
4.十二經脈養生法(1):配合時辰保養臟腑
5.十二經脈養生法(2):輕輕鬆鬆保養臟腑
6.經絡養生的簡易技巧:按摩手腳,保養五臟
7.穴位按摩養生法:人體常用的按摩穴位
8.順四時脈象養生:四時的脈象
9.鍛鍊經絡,防病養生:經絡鍛鍊“512”健身法
10.自己動手按經絡:疏通經絡養生
第6章 《易經》與飲食養生:讓食物代替物
1.《易經》中涉及的飲食養生:豐富的飲食養生思想
2.飲食為人生存之本:食養的意義
3.謹和五味:五味調和可延年益壽
4.五味與臟腑:五味調和滿足人體臟腑的營養需要
5.五色養生法:妙用五色補五臟
6.五行與飲食禁忌:注意忌口
7.通過飲食養腦:食物養腦法
8.食物是可口的良藥:藥食同源,藥食互補
9.補泄適宜,損益平衡:四補五泄
10.《易經》中的飲酒養生:飲酒要適度
11.合理的飲食結構:適合中國人體質的飲食結構.
第7章《易經》的生物鐘養生: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1.調整作息時間:養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基礎
2.因時順養: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3.春季養生:春季“發陳”養肝
4.夏季養生:夏季“蕃秀”養心
5.秋季養生:秋季“容平”養肺
6.冬季養生:冬季“閉藏”養腎
7.一年六季養生法:藏醫季節養生
8.十二月養生法(1):順應自然,心志平和
9.十二月養生法(2):防暑降溫,分時調養
10.十二月養生法(3):避寒就溫,注意保暖
11.順應二十四節氣養生:節氣養生,事半功倍
12.二十四節氣養生(1):春季六節氣
13.二十四節氣養生(2):夏季六節氣
14.二十四節氣養生(3):秋季六節氣
15.二十四節氣養生(4):冬季六節氣
第8章 《易經》與性養生:和諧性生活中的養生之道
1.八卦和性養生關係密切:《易經》的八卦中包含了相當深刻的性內容
2.《易經》中的生殖文化:重視生命的延續
3.《易經》中的陰陽互補與房中術:性生活本乎自然之道,是養生延壽的重要內容
4.八卦和性度:互補男女雙方性度,建立和諧夫妻關係
5.中國古代性養生(1):善用八益,避免七損
6.中國古代性養生(2):動而少泄,固精養生
7.選擇具有特殊功效的膳食:妙用食物進行性養生
8.隨自然界氣候變化,性養生也應不同:適應四季進行性養生
第9章 《易經》與風水養生: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中獲得健康
1.《易經》的“風水養生”:風生水起,自然調和
2.建築選址的風水養生之道:選擇適宜的養生住宅
3.家居布置與風水養生:日常家居用品的五行屬性
4.臥室養生:臥室的最佳風水布局
5.衛生間風水養生:衛生問的最佳風水布局
6.風水與聚氣養生:氣場好才能身體好
7.健康與風水:好風水帶來好身體
8.查病知風水:人體疾病與陽宅風水
9.回歸自然:青山綠水就是不花錢的養生靈丹
10.愛情與風水養生:用風水催旺桃花星
11.植物與風水養生:住宅周圍適宜栽種的植物
第10章 《易經》疾病預測的奧秘:生命的警報
1.一葉知秋:解讀生命的警報
2.陰陽五行與人體疾病預測:從疾病看《易經》的預測功能
3.從五官辨人體疾病:“全息思維”看待疾病
4.定時為五臟體檢(1):面色異常體現各臟器病變
5.定時為五臟體檢(2):養眼要先養肝
6.定時為五臟體檢(3):唇、口揭示脾胃疾病
7.定時為五臟體檢(4):養膚要先養肺
8.定時為五臟體檢(5):齒、發揭示腎臟疾病
9.五誌異常累及五臟:情緒活動對內臟的損害
10.手能看人的壽命和疾病嗎:藏在五指中的健康預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