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這部傳記片描寫17世紀巴洛克風格作曲家兼大提琴家科隆伯帶徒弟的故事。科隆伯是一個神秘、執著、才華橫溢的人,而徒弟瑪拉雖然貴為凡爾賽宮廷音樂家,成就卻較為平庸。本片榮獲1992年法國凱撒獎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電影原聲、最佳音效、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Anne Brochet)和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17世紀的義大利,音樂大師桑德•哥倫布(Jean-Pierre Marielle 飾)沉浸在喪妻之痛中無法自拔,他帶著兩個女兒遠離喧囂,過著隱居的生活,每當他演奏手中的維奧爾琴時,妻子的倩影便會出現在他的面前。

英俊瀟灑、才華橫溢的年輕人馬萊斯(Gérard Depardieu 飾)拜入哥倫布的門下,向其學習音樂。心高氣傲的他無心師傅的教誨,一心憑著技藝躋身凡爾賽著名琴師行列。師徒倆由此決裂,而哥倫布的大女兒瑪德琳(Anne Brochet 飾)則緊隨愛人馬萊斯的身後。

紙醉金迷,物慾橫流,被奢華表象所迷惑的馬勒斯漸漸喪失原有的真性情,他與瑪德琳的愛情破碎,那曾經為愛人創作的《夢中的女孩》也變成不堪的回憶……


演員陣容

演出陣容強大,演馬涵的,是德帕蒂約父子,傑拉爾德的演技自不必說,他家公子吉榮(Guillaume Depardieu)比他青年時代英挺得多,戲也做得很好。瑪德蕾則是大鼻子情聖里德帕蒂約和瑞士小生文尚貝赫(Vincent Perez)共同的心上人。出演聖哥隆布先生的讓.皮埃爾.馬赫耶(Jean-Pierre Marielle)曾演過很多法文名作改編的影片,比如童書名篇大莫爾納(Le Grand Meaulnes)、派屈克.莫迪亞諾小說依風的香水(Le Parfum d'Yvonne)、前幾年菲利普.克羅岱爾暢銷小說灰暗靈魂(Les Âmes Grise)等等,這部電影,也有小說後援。他飾演的角色大多陰晴不定、個性複雜,那么乍一看聖哥隆布先生,層次感就很豐富了。

角色介紹

聖哥倫布(讓-皮埃爾·馬里埃爾飾演):大提琴家,是一位畢生追求音樂真諦的古典大提琴演奏家,他對音樂的理解同樣如此。他認為音樂不是生者的語言所能夠表達,音樂是一種寂靜之聲,是可以呈現給死者的禮物。聖哥倫布隱居避世,為亡故的妻子演奏出一曲又一曲的心靈之音。哥倫布堅信音樂的目的就是傳遞靈魂。他在為亡妻演奏時不看樂譜,不記樂譜,因為妻子的模樣總在他腦海中浮現,妻子的聲音總在他心田中縈繞,哥倫布要做的,就只是聽憑內心的感召,在琴弦上抒發出此時此刻熾烈專注的情感。哥倫布對他的弟子說:“寫在紙上的樂譜什麼都不是,重要的是其他更深層次的東西。”
馬萊(傑拉爾·德帕迪約飾演):哥倫布的弟子,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才體味到聖哥倫布所說的“寫在紙上的樂譜什麼都不是,重要的是其他更深層次的東西。”的涵義。馬萊熱情洋溢卻野心勃勃,他輕易的俘獲了哥倫布大女兒的芳心,偷學了哥倫布不傳的技藝,又始亂終棄、貪圖名利,選擇踏入皇宮為貴族演奏。這一邊女兒含恨而終,琴師孑然一身;那一邊馬萊聲名顯赫,靈魂卻漸漸乾涸。

影片視點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曾獲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電影、原聲、導演等七項大獎,是公認的經典之作。油畫般的質感,莊嚴雅正的古大提琴,整部電影蘊涵著中世紀法國音樂的迷情。“聲音”與“沉寂”在鏡頭流轉間表現的那么強烈,以至讓人沉醉又讓人戰慄。如果想要欣賞真正優秀的文藝電影,這一部便是不可錯過的佳作。

片中一開始Colombe為亡妻所譜的“墓之悲歌”實在讓人有悲傷的近乎窒息的感覺,他對亡妻的思念已經到了一種挖心掏肺、靈魂完全榨乾的境界。
影片中沒有多少人物的對話,因為音樂可以表達語言所不能表達的話。有的只是寧靜的樂聲,還有低回的旁白娓娓道來,琴聲如訴。

幕後製作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影片採用追憶倒敘的方式,瑪拉在晚年時向他的學生們講述起他與師傅科隆伯之間的恩怨情仇。瑪拉還是科隆伯的女婿,可惜在瑪拉入宮後拋棄糟糠另結新歡,導致妻子自盡。瑪拉一角由德帕迪約父子扮演。影片節奏緩慢,台詞不多,卻有非常濃厚的傳奇片色彩,對藝術的痴迷和情感交纏的複雜心理都有出色的描繪,影像和音樂非常出眾,畫面模擬古典繪畫。本片榮獲七項凱撒獎,並在法國成為熱門影片。

關於背景

一部敘述17世紀法國低音古大提琴大師柯龍貝以及其弟子馬來斯之間習藝的故事。
看過的人除了對於柯龍貝的深情與馬來斯的忘恩負義印象深刻之外,相信一定不能忘懷那深情低吟的古大提琴之音。
影片裡收錄柯龍貝與馬來斯當時為低音古大提琴所寫的奏曲外,還包括了著名法國作曲家盧利庫普蘭所寫的樂曲。
擔任獨奏的Jordi Favall 是低音大提琴的權威,他的演奏莊嚴雅正,充分掌握樂曲氛圍。錄音由名錄音師Pierre Verany操刀,樂器質感與空間感一流。
在法國電影凱撒獎中獲得包括「最佳音樂」與「最佳音效」在內的兩項大獎。
原著 巴斯卡.季聶Pascal Quignard
一九九一年創作的《世界的每一個早晨》(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人物原型

呂利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義大利裔法國作曲家。1632年出生於佛羅倫斯一個富足的磨房主家庭。10歲時進入法國宮廷,從此開始藝術生涯。呂里有著多方面的才能,他擔任過芭蕾演員小提琴手,後成為樂隊指揮,並為王室創作芭蕾舞曲。1652年奉命為宮廷狂歡節編排《今夜芭蕾》,整個演出聲勢浩大,壯麗輝煌,並請路易十四登台出演太陽神。因此成為路易十四的寵臣,被任命為“宮廷御用舞蹈家和音樂家”,從此主宰了法國宮庭的音樂。1664-1671年間,他與戲劇家莫里哀合作,創作了十餘部舞劇及音樂喜劇,對法國歌劇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1672年出任皇家舞蹈學院院長,培養了許多舞蹈人才。
呂利是法國巴洛克音樂的代表性人物。他創立了法國民族歌劇學派,其風格注重舞蹈,場面華麗,唱腔充分展現了法語的優雅韻律,創造了法國式序曲慢-快-慢的形式。在舞蹈上將義大利即興喜劇的成分揉進了法國芭蕾舞劇之中,形成了“幕間芭蕾”的芭蕾新形式。其代表性的歌劇有《阿爾采斯特》(Alceste)、《黛賽》、《阿爾米達》(Armide)、《伊西斯》、《阿馬第斯》等;舞劇有:《貴人迷》(La Bourgeois Gentilhomme)、《逼婚記》(均與莫里哀合作)等。此外還有不少嬉遊曲、歌曲、教堂音樂與其他體裁的音樂作品。
Marin Marais
馬林•馬雷
(1656-1728)
法國作曲家,古大提琴演奏家。1656年5月31日出生於巴黎。一生生活在巴黎,大部分涯是為路易十四服務。少年時代,在聖熱爾梅娜-歐澤華(St.Germaine-l'Auxerrois)教堂充當歌童,變聲之後,隨神秘的藝人、維奧爾琴大師科倫布(Monsieur Sainte Columbe)學習了六個月的維奧爾琴(viol)。1676年回到凡爾賽宮,為皇家服務,被任命為皇家維奧爾琴樂師(Ordinaire de la chambre du Roi pour la viole)。此後他又隨凡爾賽宮的呂里學習作曲,並在這一時期創作了四部歌劇。他在凡爾賽宮一直服務到1725年退休。他的職位由兒子樊尚(Vincent)繼承,他有19個孩子,其中許多都以音樂知名。
馬雷於1728年8月15日逝世於巴黎。
馬雷是一位多產作曲家,創作了大量的維奧爾琴作品,而重要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686-1725年之間出版的五部作品集中。其中包括了 550 首作品,創意新奇,變化多樣,充滿了藝術趣味。
他與老師科倫布的故事,被拍攝成電影,名為《塵世里的每一個清晨》(Tous Les Martins du Monde)。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作品:
Alcyone, 歌劇《亞克安娜》
STIL 1405 SAN 81 塞謝/舞廳與笑聲歌舞團(選,小步舞曲,Menuet)
Le badinage, 諧謔曲
Astrée E 8833 蒙泰耶
Suite en mi mineur, E小調組曲
Astrée E 8833 菲茨威廉樂團(選,迴旋曲)


有關樂器知識

維奧爾琴
(義大利文:Viola da gamba、法文:viole、英文:viol)早在十六世紀初的時候最終定型,並在義大利、西班牙的宮廷、民間的廣範圍內流傳開來。到十八世紀中葉為止,在整個歐洲是一種相當常見的低音弦樂器。這種樂器一般是六根弦,分別是D、G、c、e、a、d1弦。基本上是四度的調弦,當然第三、四弦之間為三度也是特徵之一。大約到了十七世紀,這種樂器開始在法國流行起來。而在此之前維奧爾琴也只是作為通奏低音樂器之一而存在的。維奧爾琴在法國宮廷、民間流行起來後,除了樂器本身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除了形體上的變化,由於法國人演奏家的努力,原來的六弦維奧爾琴產生出具有更大音域和更豐富音質的七弦維奧爾琴。這第七根弦也就是最低音弦1A。雖然沒有台完整的依據,但是學者們還是認為法國著名維奧爾琴演奏家、作曲家科倫布(Sainte Colombe)、馬林•瑪瑞斯(Marin Marais)、弗克萊爾(Antoine Forqueray)等對維奧爾琴的這種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是由於這幾位著名的法國維奧爾琴音樂作曲家的卓絕努力,維奧爾琴也逐漸的成了非常受歡迎的鏇律(獨奏)樂器。略晚一些的時候在英倫島,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維奧爾琴也在獨奏作品中占據了相當耀眼的位置。巧得很,整個維奧爾琴活躍的時代大約就是被稱為古典音樂的整個巴洛克時代了。至於維奧爾琴為何在舞台上突然消失了,原因也不少,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爭論。不過維奧爾琴本身的音質、空間音響性與古典音樂的社會性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音樂社會學範疇的事項了)也是不得忽視的原因之一。……例如音樂演奏的空間漸漸的巨大化,原來只是在宮廷、貴族堂館小空間演奏的樂器,到了市民文化所需的大型音樂廳的情況下顯然在音量上變得不適應了。這樣的樂器有許多了,其中就包括了維奧爾琴。……音樂走向社會成為普通市民能夠欣賞的狀態下,其音樂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些樂器也就逐漸的退出了舞台銷聲匿跡了……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的 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么大,弧形也不那么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義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o,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 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適合扮演各種角色: 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嘆息;有時則以中間兩根弦起到節奏中堅的作用。  
 
弓弦樂器
主要用於16-18世紀室內樂。其調音為兩個四度,一個大三度,兩個四度。琴頸有腸衣制的底弦,分別定弦為d,G(或A)和D。後來在這些型號以外又另外增加了維奧隆內琴,定弦常比低音維奧爾琴低八度,維奧爾琴的特點是琴肩傾削;側板寬、琴背薄而平;演奏時豎著拉琴,把琴的底部放在膝上或夾在兩腿間,所以又稱做膝持維奧爾琴。琴馬略彎以增加寬度使弓能夠分別接觸每根弦。17世紀,器樂創作風格強調高音區表現象人聲的音響。由於小提琴的興起,中音和高音維奧爾琴趨於衰頹。到17世紀末葉,這—正常型號的低音維奧爾琴用在巴羅克時期的器樂曲中。進入18世紀,低音維奧爾琴獨奏繼續在德國和法國流行,尤其是法國,它甚至加用了第七根低音弦,定弦為A’。當作曲家在比較新的古典風格中創作完整的上聲部和聲時,維奧爾琴完全被廢棄不用。20世紀,為了演奏文藝復興時期巴羅克時期的音樂,維奧爾琴又成功地復甦了。

精彩對白

整部影片除了維奧爾古琴的奏鳴曲調,就是詩歌一般的語言,它自始至終探討著一個問題:什麼是音樂。
聖哥倫布準備收馬萊為徒。
聖哥倫布:你的演奏很好,姿勢也好,感情豐富。運弓有力,左手也運用得很好,裝飾音也不錯。但是,沒能從你的演奏里聽出音樂。你適合做舞蹈和戲劇的伴奏。作出來的曲子,必須讓世人接受才行。你在音樂中有豐富的生活,但是卻不能成為音樂家。最重要的是謙虛,注意聽那些世俗的聲音。但是你進了合唱隊,我覺得很遺憾。做我的弟子吧。
聖哥倫布和馬萊淋著雨,奔向房子。
客廳里。
聖哥倫布:可以吧,你的耳朵里到處是感動。
馬萊:(對大女兒)昨天在國王面前彈了琴,士兵發現樂器上有個燒焦的地方。。。(專注地弄著琴)
聖哥倫布:(暴怒,拍凳子)彈吧!(沖向馬萊,一把奪過琴,向牆壁摔去。)
馬萊癱坐下來,大小女兒分別抱住他們。聖哥倫布走到櫥那裡,笑了笑拿出一包錢,走到馬萊跟前,馬萊站起,一臉不服氣。大女兒伏在地上哭泣。
馬萊:(拿過錢)沒想到事情鬧得這么大。
聖哥倫布:你知道樂器是什麼,樂器不是音樂。這筆錢可以買一匹雜技團的馬。好好聽聽我女兒的哭聲,比你彈的琴更接近音樂。你出去吧,你是一個了不起的表演師。裝模作樣也許很行,但是做不了真正的音樂家。
大女兒死後的某個夜晚,馬萊想再聽聖哥倫布的演奏,來到木屋。
聖哥倫布:夜這么晚,有誰在這裡?
馬萊:是過來尋求音樂的人。
聖哥倫布:音樂中有什麼可以追求的東西?
馬萊:我需要的是悲哀和淚。
聖哥倫布:請坐。
馬萊:能夠求你給我上最後一課嗎?
聖哥倫布:不,只是我給你上的最初一課。可以嗎?音樂就是表達那些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所以音樂不能是世俗的東西。你應該知道音樂不是國王能擁有的。
馬萊:是上帝的東西嗎?
聖哥倫布:不,神是可以表達出來的。
馬萊:可以用耳朵聽嗎?
聖哥倫布:耳朵不能接受真正的音樂。
馬萊:那是不是可以用錢買到的?(聖哥倫布搖頭)那名聲呢?音樂是一種沉默?
聖哥倫布:沉默只不過是一種內在的語言。
馬萊:其他的音樂家呢?我跟他們不一樣。愛能感受音樂嗎?音樂是不是由愛引起的恨?是不是自暴自棄?
聖哥倫布:都不是。
馬萊:是不是一種貢品?
聖哥倫布:也不是,你說的貢品是什麼,你是說那些點心?那算不了什麼。
馬萊:我不明白。是不是給死者的禮物?
聖哥倫布:是的。
馬萊:是給那些不能講話的人低聲的安慰?給那些小孩子的身影,讓鞋廠的錘聲變得柔和,給那些不能來到世間的嬰兒一份禮物?
聖哥倫布:(緊握馬萊的手)剛才你應該聽到我的嘆息聲,我離死神不遠,曲子也將消亡,到時怕是沒有人悲傷。把死者叫醒,這樣的曲子只能由你來完成了。

原聲音樂

本片的音樂,除了有Sainte-Colombe與Marin Marais師徒的作品,還有十七世紀法國大師Francois Couperin及Jean-Baptiste Lully的大作。
Couperin的聖詠"Troisieme Lecon de Tenebres",不斷地重複要求著主的懲罰,似乎是Marais回憶中無盡的自責。最委婉動人的一首,是Marais為Madelaine所寫的“La Reveuse”(夢中的女子),簡潔純情,象徵他對藝術永遠的追求。然後最感人的一首,莫過於Colombe寫的"les Pleurs"(淚水),在其中師徒二人因著對音樂的熱愛與回歸一同含淚合奏。

專輯曲目: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01.Marche pour la ceremonies des Tures (J.B. Lully)
02.Improvisation sur les Folies d'Espange (M. Marais)
03.Prelude pour Mr Vauquelin (J. Savall)
04.gavotte du Tendre (Sainte Colombe)
05.Une jeune fillette (Melodie populaire - arrangement J. Savall)
06.Les Pleurs (Sainte Colombe): version viole seule de J. Savall
07.Concet a deux Violes ``Le Retour'' (Sainte Colombe)
08.La Reveuse (M. Marais)
09.Troisieme Lecon de Tenebres a 2 voix (F. Couperin)
10.L'Arabesque (M. Marais)
11.Fantaisie en mi mineur (Anonyme XVIIe siecle - J. Savall)
12.Les Pleurs (Sainte Colombe): version a 2 violes
13.Le Badinage (M. Marais)
14.Tombeau pour Mr de Sainte Colombe (M. Marais)
15.Muzettes I-II (M. Marais)
16.Sonnerie de Ste Genevieve du Mont-de-Paris (M. Marais)

所獲獎項

本片榮獲1992年法國凱撒獎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電影原聲、最佳音效、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Anne Brochet)和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

演奏者介紹

演奏者Jordi Savall(約第·沙瓦爾)
約第·沙瓦爾約第·沙瓦爾
過去二十年來,所有帶動音樂復甦的人當中,約第·沙瓦爾(Jordi Savall)這位維奧爾提琴奏家、指揮家、研究學者與教師,可說是復興古樂的先鋒。他和蒙賽拉.菲格拉斯以及卞塔魯亞皇家教堂(Hesperion、 Capella Reial de Catalunya)及卞塔魯亞皇家合奏團(Le Concert des Nations)這幾個樂團,建立了一份讓人印象深刻的唱片目錄,以其多樣性、品質、數量和原創性而令人望塵莫及。
沙瓦爾的琴音有著如絲和天鵝絨般的音色。他的雅緻和細膩、敏銳,是今日世上無人能匹敵的。他自創品牌AliaVox以來,已發行20張專輯,並榮獲無數國際大獎。他的夫人蒙賽拉.菲格拉斯(Montserrat Figueras)不但是沙瓦爾生活上的好伴侶,更是AliaVox的重要幕後功臣之一。
 
創立AliaVox這個新品牌的目的,便是在彰顯約第·沙瓦爾、蒙賽拉.菲格拉斯以及他們的合奏團體在音樂復興上的特質:對基本曲目的選擇性研究、奠基於原始資料來源;根據每一時期的風格與技術規範重新詮釋概念;而最重要的,身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家,對那些曾被不公平地遺忘的曲目和樂器,均有著不妥協而嚴謹對待的責任。
約第·沙瓦爾於1941年生於巴塞隆納(Barcelona)的伊瓜拉達(Igualada)。在六歲時即已開始了他的音樂事業:在他故鄉的合唱團的細心照顧下,累積了音經驗、練習與訓練,並於1965年於「巴塞隆納高級音樂學院」(Conservatori Superior de Musica de Barcelona)完成了音樂與大提琴教育。在探究新的領域時,他很快地便了解到古樂的重要性…有重新評估幾乎被遺忘的樂器,如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的需要,以及重要而鮮為人知的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的音樂遺產。自1968年起,他便在瑞士的Scho La Cantorum Ba Siliensis接受訓練,並於1973年成為他的老師奧古斯特溫辛格(August Wenzinger)的接班人。
從1970年開始,他灌錄唱片以演奏音樂大師的大提琴小品而廣為大眾所知,並很快地為國際樂評公認為最了不起、最具天賦的古大提琴演奏家。他對於挖掘已被遺忘的作品樂此不疲,並且1974年至1989年間創立了不同的合奏團,因此而演奏了相當廣泛的曲目,包今了中世紀至十九世紀初的樂曲。1974年,他與女高音蒙賽拉.菲格拉斯(Montserrat Figueras)和幾位來自不同國家的音樂家們合組了晚星20古樂團,這個古樂合奏團很快地便以其特的音樂活力及最佳的歷史精確度的新觀念獨樹一幟,而成為演奏方面的先導。
他在1987年返回巴塞隆納時,創立了La Capella Reial De Catalunya,這個由獨唱家與聲樂團所組成的團體,其目標即在於演唱1800年前的音樂。
由約第·沙瓦爾所指揮的最年輕的團體,則是創立於1989年的LE CONCERT DE NATIONS,這個巴洛克與古典時期的樂團團員,主要都是來自南方國家的年輕音樂家,而目都專擅於演奏巴洛克與古典時期的樂器。
約第·沙瓦爾已被一致公認是現今最重的古典演奏家之一,最多才藝的音樂家:維奧爾(Viol)提琴演奏家家,以及風格清楚的創建者,他的音樂會、教育與研究,使他列身目前重新評估歷史音樂的主要建構者之一。藉由他對艾倫.可(Alain Corneru)的電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該片曾榮獲七項凱撒獎,其中一項即為最佳電影配樂)的不可或缺的貢獻,他證明了古樂並非只限於精英份子或少數人所能欣賞,而是能吸引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及更多的聽眾。這部電影的原聲帶在法國及國外均獲得壓倒性的成功。

影片賞析

片名“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世界上的每一個清晨,都發生了些什麼;很意味深長的譯名“日出時讓悲傷終結”,原來阿哲的那一首名,不是原創,而是源於這部拍攝於1991年的電影;海報上,鬱鬱蔥蔥的色調,婉轉流暢的字型,都令人長時間地凝視。
18世紀的法國宮廷,華麗的服飾,喧囂的演奏,粗暴的官員,還有一張老淚縱橫的粗糙面容,他呻吟著叫他們停下,然後兀自拿起Viol,緩緩拉響一曲哀怨深沉的《Tombeau Les Regrets》,熱淚滾滾。。。
時光陡然迴轉到17世紀的法國鄉村,Colombe一直沉浸在喪妻的痛苦之中,妻子的幻影是他活下去唯一的支持,他不再公開演出,只躲在一件鄉間的茅屋中,面對幻影,創作了絕世的《Le Tombeau des Regrets》。青澀的Marin來到Colombe家,為了能進入宮廷演奏而想拜後者為師,他彈奏了一曲,Colombe聽後拒絕了他的請求:“Vous faites de la musique. Mais vous n'êtes pas un musician。”

在女兒們的要求下,Colombe準他再拉了一首他創作的曲子——為他年輕的愛人Colombe的女兒Madeleine寫的《La rêveuse》,Colombe有點心動了,讓他過一個月再來。他再來的時候,Colombe終於同意收他為徒弟,但是Colome也告訴他,收他為徒,並不是因為他的演奏打動了自己,而是因為他眼中的悲傷。

他們的師徒情分在Marin再次為宮廷演出後斷絕,Colombe發瘋似地把Marin趕出家門,而此時Madeleine已經深深迷戀上了Marin,她偷偷教Marin她從父親那裡學來的技巧,並且同他一起偷聽父親的創作和演奏,使得Marin一步步走向宮廷樂隊的至高位置。
為了名利,Marin背叛了老師,背棄了為他忍辱負重的女子,在奢華安逸的宮廷生活中,少年的悲慘回憶漸漸遠去。然而只是遠去,卻沒有消失。當他看到形同枯槁的Madeleine,臨終的願望只是再聽他彈奏一遍《La rêveuse》,一切都回來了。他夜不成眠,他悔不當初,他空虛至極,唯一的安慰就是來到當年偷聽老師演奏的木屋邊,在冬日凌厲的寒風中,夜夜與星月為伴,如《La rêveuse》之於垂死前的Madeleine,他只想再親耳聽一遍老師彈奏《Le Tombeau des Regrets》,因為他終於懂得了其中深藏的傷痛。

苦等的第23個夜晚,他終生難忘,命不久已的老師聽見他在屋外的動靜,請他進門。他留著淚懇求老師為他上最後一課,老師輕輕握住他的手,第一次溫柔地對他說:“先生,如果可以,請允許我為您上第一節課。先生,音樂,是為了表達我們無法言說的情感。”
於是,師徒二人,相視而笑,噙著淚,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合奏了《Le Tombeau des Regrets》。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sont sans retour,小說中的這句話是片名的來源,世界上所有的清晨,都一去不復返。故人已去不再回,悲傷終結亦不再返,名利更如過眼雲煙,什麼才是永恆呢?是音樂嗎?還是深藏在靈魂深處,對永恒生命的恆切呼喚?
《Le Tombeau des Regrets》,貫穿全劇的曲目,電影中譯為《悲傷之墓》,實際是《遺憾之墓》,Colombe一直很懊悔,在他深愛的妻子離世的那一刻,沒能在她床前陪伴。當Marin多年後彈奏的時候,也帶著相似的遺憾與悔恨,當然其中有悲傷的成分,但只簡單的說是悲傷之墓,太不負責任。
Vous faites de la musique. Mais vous n'êtes pas un musician. Colombe對只想出名的Marin說,你會演奏音樂,但你不是真正的音樂家。
《La rêveuse》,Marin為他年輕的愛人作的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