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歌手樂隊

Maiden Maiden altern

搖滾歌手樂隊匯總

1.林肯公園(linkin park)
2.邦喬維(bon jovi)
3.夜願(nightwish)
4.涅磐(nirvana)
5.德國戰車(rammstiein)
6.x-japan
7.SUM41
8.U2
9.酷玩樂隊(coldplay)
10.艾薇兒(avril)
11.槍炮與玫瑰樂隊(Guns N' Roses)
12.皇后樂隊(Queen)
13.金屬樂隊(metallica)
14.瑪麗蓮·曼森(Marilyn Manson)
15.Duffy
16.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yod)
17.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又譯甲殼蟲樂隊)
18.活結樂隊(slipknot)
19.基恩樂隊(Keane)
20.騷動樂隊(Disturbed)
21.Renegade Five
22.塞壬海妖(Sirenia)
23.布魯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
24.聖獸(Therion)
25.簡單計畫simple plan
26.Candlemass
27.碎南瓜樂隊(Smashing Pumpkins)
28.綠日(Green Day,p.s喜歡~)
29.性手槍(Sex Pistols)
30.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
31.污點(blur)
32.白獅(White Lion
33.窮街樂隊Skid Row
34.惡魔殿下樂隊(HIM,His Infernal Majesty
35.淚湖(Lake Of Tears,p.s舒服~)
36.山羊皮樂隊(suede
37.墮落體制(System Of A Down
38.魔力紅樂隊(Maroon5)
39.綠洲樂隊(Oasis)
40.消極樂隊(Negative)
41.愛情病毒樂隊(lovebugs)
42.靈雲樂隊(Stratovarius)
43.Korpiklaani(p.s 民謠金屬,歡快~)
44.誘惑本質WITHIN TEMPTATION
45.老鷹樂隊(The Eagles)
46.伊凡塞斯Evanescence
47.Nickelback
48.翻鬧小子樂團fall out boy
49.電台司令樂隊(Radiohead)
50.永恆沉睡(Sopor Aeternus0

介紹

Linkin Park——世界上最優秀的現場表演搖滾團體之一,你可以說以前從沒有聽說過,也可以用你對音樂對時尚最挑剔的眼光審視他們,但是無論如何,林肯公園的確是這個時代最獨一無二的混種音樂霸王,他們早已在全球大放異彩,盡情炫出E時代音樂風情。他們博採眾家之長,容各派之精華,不經意間,首張大碟《Hybrid Theory》狂賣1500萬張,銷量驚人。終成大器的Linkin Park在世界範圍內狂掀陣陣Linkin熱浪,引發一場場“時尚風暴”。也因為樂隊成員的亞裔血統而使亞洲不甘人後的新一代青年發現自身力量,衝鋒陷陣於世界時尚的最前沿。Linkin Park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混合的音樂、前衛的時尚,在他的身後是新世代年輕人自由、博大、包容的精神世界。
 不能不說林肯公園是樂壇的一個奇蹟,然而奇蹟的發生也總是有一些必然的理由。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我們不能否認Linkin Park今日的鋒芒大大得益於Rap Metal和Thash-Hop以及Nu Metal風潮走勢持續強勁的推波助瀾, 林肯公園最關鍵的成功之道在於通過雙主音演唱交錯演繹下,同時精準地加入DJ 手法以及Hip Hop Groove而形成了一種能夠同時討好多種類型樂迷的模式,他們的理念並不超前,只是十分聰明地走在主流接受範圍的前列;另一方面,歌曲中副歌鏇律所蘊含的不流俗的商業潛質,又能在不經意間虜獲一般樂迷的心。此外,和過去的一些重型說唱樂隊不同的是,年輕的林肯公園從不以發泄為藉口而濫用粗俗字眼,專輯中的歌曲大部分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積極意義。林肯公園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混合的音樂、前衛的時尚,在他們的身後是新世代年輕人自由、博大、包容的精神世界。
在林肯公園的音樂中,你會聽到各式各樣的元素:重金屬、嘻哈樂、電子舞曲等等,在聽覺上各有所愛的樂迷們肯定能在他們的音樂亂燉中挑出自己好的那一口兒。體現出林肯公園音樂最完美之處的經典歌曲莫過於歌曲《Somewhere I Belong》,聽著主唱之一查斯特在副歌唱出充滿希望與期待的感受:“I wanna heal? I wanns feel……somewhere I belong!”那份觸動心靈的程度絕對不亞於貝多芬的《命運》。歌曲的情緒可以使很多處於低迷狀態的人?擺脫情緒的低谷。而歌曲《In the End》也是他們的經典曲目,高潮是一段非常優美的高音向低音的轉折,讓很多焦慮地迷失在四壁高牆中的年輕人,尋求到了些許療傷般的安慰和充滿震撼的共鳴。歌曲《One Step Closer》是林肯公園最初的歌曲,通常也被安排在演唱會的最後當閉幕曲,每當這首歌曲的前奏響起,耳際不斷傳來群情洶湧的吶喊聲已足以讓人感受到此乃全場最高潮所在。
林肯公園的現場,絕對是一種低調的搖滾震撼。過去五年來林肯公園以無以計數的現場表演讓歌迷們激動不已,其中光在2001年他們就做了324場的現場表演,不難想像他們現在已經被視為最優秀的現場表演搖滾團體之一。眾所周知,巨大的成就並未讓林肯公園成員們變得不可一世、恃寵而驕,反之他們一直重視與樂迷之間的互動,所以在他們的現場,最激動人心的就是樂隊成員那份如同剛出道的樂隊一般傾盡全力的熱情,以及真摯而靦腆的他們和歌迷之間像孩子般開心的交流。而樂隊雙主唱的編制和精妙的配合,也是現場令歌迷血脈賁張的看點,一個是饒舌,另一個是嘶喊式的重搖滾腔,往往先來段饒舌唱白,再接上易入耳的唱腔...

歷史成績
2001年全美銷售總冠軍,首張專輯《Hybrid Theory》全球銷量一千五百萬張,並得到格萊美、滾石雜誌、Billboard以及MTV高度評價。
2002年同時空降英美專輯榜冠軍。
2003年首支單曲《Somewhere I Belong(我的歸宿)》首周便奪得全美搖滾榜冠軍。
《Somewhere I Belong(我的歸宿)》榮獲美國Billboard榜“現代搖滾”、“主流搖滾”冠軍。
全球發行首周突破400萬張銷售紀錄。
成為德國、英國、義大利、中國港台、日本等18個國家及地區的專輯榜冠軍。
第三屆MTV亞洲大獎上獲得“國際最受歡迎搖滾樂隊”和“國際最佳音樂錄影帶”兩項大獎。
全球累計專集銷量4000萬張。
Billboard 2007年度“Hot Modern Rock Songs”年終榜單,《What I've Done》位列首席、《Bleed It Out》第十三名。
Billboard 2008年度“Hot Modern Rock Songs”年終榜單,《Shadow Of The Day》第九名、《Given Up》第十名。
歷史銷量
48,300,000 (3張大碟《Hybrid Theory》、《Meteora》和《Minutes to Midnight》)

 邦喬維
 說Bon Jovi領導了pop-metal的時代潮流一點也不過分,他近10年來走在時代前沿支配著主流硬搖滾、金屬搖滾的發展趨向!在商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讓他們名利雙收!樂隊的成員只有Jon bon jovi(喬恩·邦·喬維, 吉它兼主唱)、AlecJohnSuch(艾力克·約翰·薩其,貝司手)、Tico Torres(蒂考·托勒斯,鼓手 )、Richie Sambora(里奇·薩姆鮑勒, 吉他手)和大衛·布萊恩(David Bryan, 鍵盤手,1962年2月7日生於新澤西州)。從80年代至今,樂隊一直保持著健康而充滿活力的音樂風格。在充滿了叛逆性的重金屬搖滾樂中,這是頗為罕見的。
Jon Bon Jovi(瓊·邦·喬維)1962年3月2日生於新澤西州,作為樂隊的靈魂人物,他的才能體現在歌曲的創作上!高亢的嗓音與Def Leppard不相上下!早在他少年時,就和當地的David Rashbaum(大衛·布萊恩,)玩起了rock & roll,1983年5月,他們同當地樂手Richie Sambora(里奇·薩姆鮑勒),AlecJohnSuch(艾力克·約翰·薩其,貝司手)、Tico Torres(蒂考·托勒斯,鼓手)組成了這支在未來注定要成就一番事業的樂隊!1984年1月,Bon Jovi.推出了首張同名專輯,其中單曲RunAway很快進入了英美排行榜前40名。1985年5月,專輯《7800 Degrees Fahrenheit》以50萬的銷量成為
樂隊首張金唱片。1986年10月,專輯《slippery When Wet》在美國名列榜首,直到第二年底,銷量已達到800萬張。同年11月,一首《You Give Love A Bad Name》在美國billboard排名第一,成了他們第一首銷量達百萬的單曲。1989年,樂隊又發行了一張重要的新專輯,《New Jersey》,此時的Bon Jovi已經是世界重量級的搖滾巨星了!世界各地排行榜都要給他們留出冠軍寶座!這時他們開始了長達18個月的國際巡迴表演,之後就保持了一段時間的沉默,1992年終於推出專輯《Keep The Faith》,做為硬搖滾的老大級人物雖然專輯並沒有引起巨大的轟動,但仍然是一張舉足輕重的絕好作品!1994樂隊出了歷年精選合輯!1995年他們又發行了專輯《These Days》,在英美和亞洲各地均獲成功。2000年的《Crush》被譽為讓新一代美國人重新燃起象他們的長輩一樣熱愛搖滾火炬之作,在 CNN Worldbeat, 歐洲總排行, 英國, 德國, 荷蘭, 義大利, 比利時, 瑞士, 澳大利亞, 巴西, 阿根廷, 墨西哥, 秘魯, 印度, 芬蘭等國排名第一。2002年《Bounce》Billboard 200排名第二, 在歐洲總排行列第一。2005年《Have a Nice Day》,德國, 日本, 加拿大, 澳大利亞, 墨西哥, 荷蘭, 瑞士, 奧地利, 秘魯, 韓國等排名第一,在美國, 英國, 西班牙, 土耳其, 香港, 希臘等排名第二。2007年的《Lost Highway》第一周就成為Billboard 200榜首專輯,並在德國, 荷蘭, 泰國, 日本, 瑞士, 奧地利, 台灣, 加拿大, 丹麥,歐洲總排行列第一,在英國, 澳大利亞, 西班牙, 紐西蘭等成為亞軍專輯。
樂隊25年來始終保持著超一流樂隊的水平和商業成績,全球唱片銷量超過一億兩千張。邦喬維樂隊至今保持著硬搖滾專輯在Billboard上的兩項紀錄。專輯:Slippery When Wet 保持了Billboard 200榜首最多周的紀錄。專輯:New Jersey 同時五首歌進入前十,這是硬搖滾專輯的另一紀錄。其職業生涯至今的十張唱片,有九張在美國成為白金。在澳大利亞,七張成為排行榜榜首專輯;在歐洲和加拿大,六張成為排行榜榜首專輯;在英國,五張成為排行榜榜首專輯;在日本,四張成為排行榜榜首專輯;在美國,三張成為Billboard排行榜榜首專輯:Slippery When Wet,New Jersey 和 Lost Highway。另外,樂隊在 Billboard Hot 100 單曲榜中有十九首歌進入前四十,五首成為榜首:("You Give Love a Bad Name", "Livin' on a Prayer", "Bad Medicine", "I'll Be There for You",“Blaze of Glory”)。此外,在其他排行榜如CNN World Beat,Hot Country Songs chart等有更多專輯或單曲成為榜首。
邦喬維Bon Jovi在“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十大搖滾樂隊排名”中排名第九,由華爾街100名新聞記者和社會學家評選得出。邦喬維Bon Jovi 在一次全球有史以來最佳搖滾樂隊的評選結果中取得亞軍,全球四十多個國家數百萬人參與了評選。
音樂風格
Hard Rock(硬搖滾),Pop-Metal(流行金屬), Album Rock(專輯搖滾),Arena Rock(舞台搖滾),Hair Metal(微金屬), Hardcore(硬核),Heavy Metal(重金屬), Pop/Rock(流行/搖滾)
 而真正讓Bon Jovi嘗到大紅大紫滋味的應該是1986年推出的第三張決定性專輯Slippery When Wet(難以捉摸)。這張堪稱Bon Jovi音樂註冊商標的專輯,首支單曲You Give Love A Bad Name一推出就攻占Billboard單曲排行冠軍,第二首讓樂迷朗朗上口的單曲Livin' On A Prayer同樣成績斐然,流暢但不落俗套的編曲至今仍讓樂迷們念念難忘。這張專輯讓Bon Jovi獲得空前的成功,不但蟬連Billboard專輯榜冠軍寶座長達8周,更在榜上停留了40周之久,並晉身搖滾巨星的行列。而Bon Jovi團員得天獨厚的開麥拉費司和親和力不但為80年代末期開拓出硬式搖滾曲風的女性聽眾版圖,他們融合了搖滾與流行樂的音樂風格更是吸引許多新進樂團爭相學習。接著1988年推出的專輯New Jersey(新澤西)又為Bon Jovi的歌唱事業掀起另一波高潮。這張展現出更純熟音樂風格及深富意含歌詞內容的專輯,為Bon Jovi締造出多首經典歌曲如:Bad Medicine、Born To Be My Baby、I'll Be There For You等。Bon Jovi受全球歡迎的程度,也讓他們成為第一個受蘇聯官方邀請表演的西洋團體。然而在歷經無數精疲力竭的巡迴演唱會後,Bon Jovi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他們在歌唱事業高峰暫時退出樂壇,期間只有主唱Jon Bon Jovi和吉他手Richie Sambora推出個人專輯,直到1992年時Bon Jovi才再以全新的姿態復出樂壇。
Bon Jovi或許不是搖滾歷史上獲得樂評眾多讚揚與肯定的搖滾樂團,但他們將艱澀的硬式搖滾流行化而吸引更廣大歌迷的創舉卻是不爭的事實。隨著這10年來音樂型態的流轉變遷,Bon Jovi仍堅定自己的搖滾路線,以真實的自我,在每個音樂交替的世代呈現出最具震撼力的作品。
Nightwish
樂隊資料
成立於1996年的芬蘭交響哥特金屬團Nightwish是芬蘭的一寶,北歐的淳厚的古典積澱和新金屬的濃烈氛圍,造就了Nightwish的天籟之音。
樂隊風格:Heavy metal(重金屬) Progressive metal(前衛金屬) symphonic metal(交響金屬) Power meatal(力量金屬Gothic metal(哥特金屬)
1996年七月的一個夜晚,當Tuomas與他的朋友們在樹林裡坐在篝火旁聚會的時候,Nightwish這個想法第一次出現在他們的腦海里,他們當時就創作了三首歌曲並於當年12月錄製了出來.最初樂隊的成員只有三人Tuomas,tarjaemppu.後來大家覺的這些歌需要有鼓聲,因此Jukka也加入了進來.Emppu將原來的箱琴換成了電琴,Nightwish又創作了些新歌,他們在97年4月花了一星期的時間錄製了7首作品.97年樂隊與Spinefarm簽訂了兩張專輯的契約.這樣他們又創作了4首作品.其中Carpenter這首歌登上了芬蘭單曲榜的第8位.97年11月樂隊首張專輯Angels FallFirst正式發行,聽眾反映良好,但樂隊很快就停止了活動。Emppu和Jukka要服兵役而Tarja要完成學業.大家與公司協商後延長了契約並將專輯數量變為三張.98年5月公司為Nightwish發布了Carpenter等歌的Video.而同年夏天,貝司手SamiVANSka加入到樂隊中.8月Nightwish備齊人馬開始了新的工作.先錄製了單曲的video,到12月7日,樂隊至今最成功的專輯Oceanborn發布了.它登上了專輯榜第五名,其中單曲sacrament ofwilderness成功的坐上了單曲榜的頭把交椅.Nightwish開始全國巡演,等到99年春天,Oceanborn在海外成功發行.樂隊在歐洲特別是德國極受歡迎,所有作品全部熱賣,他們開始參加大型音樂節並進行歐洲巡演了.
2000年Nightwish開始製作自己的第三張專輯,可樂隊在歐洲電視網芬蘭歌曲大賽中的參賽歌曲Sleep Walker牽扯了大家的精力不得不暫停工作,最終Sleep Walker得到了第二名,而公眾評判則是第一名.同年樂隊的最新大碟Wishmaster終於發布.一經售賣立刻登上了芬蘭排行榜首位,並停留了三個星期.而且被德國Rock Hard評為了2000年6月的最佳大碟(超過了Bon Jovi和Iron Maiden的新專輯)並成為金唱片.
Angels Fall First》是樂隊的首張大碟,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很快這幾個芬蘭人又帶來了新作《Oceanborn》。tarja的女聲還是那么特別,把古典元素細緻的融入金屬樂,與Therion不同的是,Tarja 的音質更富冒險。她更多的按單音節清晰發音,一個完整使用元音歌劇花腔女高音似乎更適合這種交響力量金屬。個人也更樂意聽到她這 種歌劇層次化的嗓音,特別是在類似"Swanheart"和"Walking in the air"這樣的歌曲中。
當然,如果你聽過本世紀2大歌劇女高音Maria Callas和Kirsten flagstad會領略到更精深的唱腔,但在金屬一派,能與Tarja匹敵的還真不多。
專輯的詞多出自Tuomas,他同時還負責演奏合成器和低沉的男音嘶吼,Marco加入樂隊後改為由Marco負責男聲演唱。Nightwish在他們的歌曲中涉及到了幻象和神話,為細心的聽者編織出一個夢一般的仙境。
如前面所提,Nightwish玩的是交響力量金屬,這很容易讓人想到他們的另一支芬蘭金屬同伴--Stratovarius。特別是"Swanheart"中的長笛鏇律段;類似"Stargazers"和"Gethsemane"中的器樂合奏;"Devil And The Deep Dark Ocean"中走出的跳躍、清馨的節奏;而"Moondance"更是一首俄羅斯民族鏇律穿梭其間的器樂曲。美侖、一致的歌曲創作和清晰的唱片製作無疑是錦上添花。
NIRVANA
樂隊簡介
Nirvana(涅盤)是一支80年代末誕生的,九十代盛行一時的搖滾樂隊。
組隊國籍: 美國
組建時間: 1987
解散時間: 1994
風格類型:Grunge
樂隊網址:
http://www.nirvanaclub.com/
http://www.nirvanaweb.com/
http://www.digitalnirvana.net
http://www.cnnirvana.com/(涅盤中文網)
樂隊成員
主音吉他/主唱:Kurt cobain (1967—1994)NIRVANA樂隊靈魂人物,是搖滾樂壇Grunge風格的代表者。
柯特生於1967年2月20日,8歲時父母離異,隨母親生活。在14歲生日那天他得到了第一把吉它, 從此與搖滾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同少年好友奎斯·諾沃瑟里克(Chris Novoselic)以及後來加入其中 的戴夫·格羅爾(Dave Grohl)組成了震撼世界的樂隊——Nirvana。柯特和Nirvana在搖滾界取得的巨大成功,時至今日人們還覺得不可思議。評論界對柯特音樂的衝擊力與震撼力讚不絕口,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為他們的音樂所傾倒。他們的成功給地下音樂界帶來了一場革命,從此Grunge的大旗高高飄揚。取得巨大成功後的柯特·科本卻不堪聲名帶給他的重負,他最終發現在那些榮譽與歡呼聲背後,人們並不真正理解他的音樂,只是盲目地一哄而上,他感到徹骨的悲愴與孤獨,只好將迷幻和麻醉作為逃避,終於,1994年4月的一天,他以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從此Nirvana也隨之解散。
貝司:Krist Novoselic Nirvana的低音貝司手。 Chris有時常將自己的名字拼為Krist,就像Kurt喜歡用Kurdt,Cobain也即是Kobain一樣。Krist 1965年5月16日出生於加州的康普敦,其父母是從克羅埃西亞來的移民。其全家於1979年遷至阿伯丁。同Kurt一樣,Krist安靜,沉悶,只喜歡聽搖滾樂。1983年其父母離異,他無所事事的從高中畢了業,就呆在家裡苦練吉他。在the Melvins排練使他遇到了Kurt,兩人同病相憐的成了死黨。
鼓手:Dave Grohl 1987年 Aaron Burckhard 成為他們的鼓手,1988年Nirvana 簽約 Sub Pop,由於 Burckhard 經常不參
加樂隊的排練,被 Chad Channing 替代。1989年2月Channing離開了 Nirvana,Dave Grohl 加入:Dave Grohl。 1969年1月14日出生於俄亥俄州的沃倫。6歲時父母離異。高中時組建了他的第一支樂隊,當時他彈吉他。當他發現樂隊鼓手技術太粗糙時,便自己坐到鼓架前狂練鼓技,他瘋狂的扒帶,16歲時加入了當地的Scream作鼓手,並就此退學1990年9月,當Dave
所在的Scream巡演到洛杉磯市,樂隊的貝司手因為感情問題退出,巡演停止,Dave囊中羞澀進退兩難,他的朋友、the Melvins的奧斯本讓他同涅磐聯繫,在短暫的交談後,Dave立即飛到了西雅圖。
發展歷程
90年代,美國的失業危機重新抬頭,朋克樂在音樂界再度爆炸,西雅圖的Grunge音樂風暴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與轟動,Nirvana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樂隊由Kurt Cobain和前The Melvins的成員 Krist Novoselic組建,Dave Grohl在錄製第二張唱片《Nevermind》固定了的鼓手位置,Kurt Cobain負責主音和吉它, Chris負責低音吉它。
1988年11月Nirvana推出了第一張Single:Love Buzz/Big Cheese,1989年6月發行第一張專集《Bleach》。Nirvana的第一張專輯,Dale crover負責Floyd the Barder, Paper Cuts, Downer的鼓,其餘由Chad Channing負責。唱片的錄製費用是6.17,付錢的是Jason Everman,他在唱片裡面連名字都未給提起。唱片的錄製時間是30小時。 Downer只收錄在CD版本裡面。唱片由Sup Pop Records發行,92年4月Geffen公司Remaster發行。
1991年四月,Nirvana正式和Geffen Records 唱片公司簽約。同年九月,專集《Nevermind》發行,剛推出5周銷量就已達到50萬張,並且在排行榜上勢如破竹,節節上升, 92年1月11日成為美國銷量第一的唱片,全球的銷量超過一千萬大關。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單曲《Smells Like Teen Spirit》在美國BillBoard公告排行榜上迅速攀升。《Nevermind》使Nirvana步向成功,同時也開始了一個神話和一場心靈的悲劇。
在《Nevermind》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後,Nirvana把以前Singles的Side-B的和一些還沒發行過的歌收集在一起,於1992年12月15日,推出專集《Incesticide》。這是一張典型的地下音樂專輯,他們表示推出這張唱片的目的是為了試試聽眾和電台DJ接受地下搖滾的極限。
1993年9月,請來了著名的反商業的製作人Steve Albini為他們作監製,發行了《In Utero》,這是搖滾史上最佳朋克專集之一,樂隊配合的天衣無縫,把Kurt Cobain 內心的狂燥、憤怒、壓抑、扭曲、病態、激烈的矛盾衝突完全顯示了出來,同時也反映了Kurt溫柔、感性的一面。使Grunge風暴達到了極點,接近燃燒。Steve Albini試圖錄製一張原汁原味的朋克專輯。他運用了比以前更為豐富的音樂素材,並且在其核心蘊涵著袒露Cobain最深層的恐懼和脆弱的心,象《Rape Me》這樣個人化的歌曲的直面痛苦的展現,在現在作一回顧,也許可以看作是一種警告,它在當初被與這個煩惱的歌手最親密的人們所忽視。但是作為藝術,這正是它的朋克所在。
1993年11月18日,Nirvana應邀為MTV 製作"Unplugged"演唱會,演出了一場極致美麗的演唱會。
1994年3月1日,Nirvana在德國慕尼黑的演出成為樂隊最後的一次公開表演。
1994年4月8日,一個電工在 Kurt的住所發現了他的屍體,屍體身邊帶有一封遺書。西雅圖警方證明Kurt Cobain於三天前自殺身亡。
最終,Nirvana留下的只是他們音樂里有的那種躁動不安和最深的孤獨。
搖滾的神話
在“涅盤”獲得成功之前,另類音樂對大唱片公司和名製作室而言只是一個奇怪的概念和一樣不能帶來利潤的東西。但當 1991年他們的《別介意》(Nevermind)一經上市,另類搖滾的狂潮立刻淹沒了其他一切音樂。“涅盤”是垃圾搖滾以及地下搖滾流行文化的代名詞,他們將另類音樂納入了美國的主流文化,在他們之前這是從未有過的事。
“涅盤”的音樂路線源自於”討厭鬼”(Melvins)和“低級戲法”(Cheap Trick)。他們的音樂理念深深地紮根於地下搖滾的土壤中,在他們的音樂里,你可以感受到“雨衣”(Raincoat)、“藝術朋克”的色彩以及“肉偶”(Meat Puppet)帶有騷動鄉村味的“硬核”。“涅盤”是支奇怪的樂隊,儘管他們堅守地下搖滾的信條,但他們也愛使用流行的鏇律。在他們的影響下,“後工業金屬”和“白色嗓音”等風格也開始受到人們的青睞。另類樂隊是離奇的一族,“簡之癮”(Jean‘s Addiction)和“聲響花園”(Soundgardon)向重金屬樂迷證實自己也能做出很“重”的音樂,“妖精”(The Pixies)則將流行的感覺注入到“白色噪音”中去,而“涅盤”更是成功地將這兩種元素融合進Grunge。因而“涅盤”既是一支鬧哄哄的樂隊,但又不乏鏇律感。“涅盤”這種“騎牆派”的態度在為他們樹立超級巨星形象的同時,也使他們成為歷史上最具爭議性的“反搖滾”明星之一。在1993年推出《在母體》(In Utero)後,主唱柯特·科本(Kurt Cobain)因不堪忍受胃痛,藥物及成功帶來的壓力,拔槍自殺。從而奏響了搖滾史上最悲壯燦爛的一曲。儘管不久後“涅盤”的神話宣告破滅,但無論如何,”涅盤”這個名字已在搖滾史上留下了重要而又獨特的一頁。
柯特·科本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距西雅圖100英里遠的阿伯丁小鎮上。他的童年是在父母離異的陰影下度過的。在父母離婚後,科本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這一時期他開始對“披頭士”(The Beatles)和重金屬音樂發生興趣,但最終美國的硬核朋克音樂征服了他。“討厭鬼”——一支來自奧林匹亞的“重量級”地下朋克樂隊是他當時崇拜的偶像。通過“討厭鬼”的主唱巴茲·奧斯本(Buzz Osbourne),科本結識了另一個朋克音樂的擁戴者克里斯特·諾沃塞利克(Krist Novoselic)。科本與諾沃塞利克決定組建一支樂隊,一開始他們將隊名定為Stiff Woodies,由科本任鼓手,諾沃塞利克任貝司手,並對外招聘吉他手和主唱。後來他們又決定由科本自任歌手和吉他手,隊名也變更為“窮街”(Skid Row),並接納了新鼓手阿倫·伯克哈特(Aaron Burkhart)。到1986年,查德·錢寧(Chad Channing)接替了伯哈特。最終在1987年,“涅盤”這個隊名才真正地確定下來。
“涅盤”最初在奧林匹亞謀求發展。1987 年,樂隊在傑克·恩迪諾(Jack Endino)的幫助下,完成了10首歌曲的樣帶,恩迪諾是專門面對地下搖滾的西雅圖獨立唱片公司Sub Pop主要負責人喬納森·龐曼(Jonathan Poneman)的簽約製作人。在“涅盤”加盟Sub Pop後,他們於1988年12月發行了第1首單曲《愛情嗡嗡》(Love Buzz)。這首單曲獲得了眾多的好評。於是“涅盤”緊接著推出了首張專輯《漂白》(Bleach)。《漂白》於1989年春錄製,總共才花費了600多美元。這張專輯出人意料地成為了大學電台的熱門歌曲,它總共銷出了3500張。“涅盤”由此成為了大學校園裡的新寵。
當年夏季,在布奇·瓦伊格(Butch VIG)的製作下,“涅盤”又錄製了《碎片》(Sliver)和《跳水》(Dive)兩首單曲,從這個時期開始,瓦伊格開始成為他們的製作人。而來自另一支地下樂隊“奶油”(Cream)的戴夫·格羅爾(Dave Grohl)成為了“涅盤”的鼓手。不久後,“涅盤”改簽Geffen旗下的DGC公司。在為“音速青年”(Sonic Youth)的歐洲巡演做暖場嘉賓後,他們的《別介意》於1991年9月初出版,這張專輯在美國行情火爆,首批5萬張迅速告罄,一時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景象。其中單曲《少年心氣》(Smells like Teen Spirit)的MTV頻密瘋狂的播放令樂隊一時間聲名遠揚。在1992年初,這首歌打入了美國排行前10名。而《別介意》最終也將麥可·傑克遜(Michael Jackson)的《危險》(Dangerous)從專輯榜首位拉下馬來。不久,《別介意》又打入了英國榜的前10名。僅2個月,這張專輯就已達到3白金的銷量。
“涅盤”的成功給音樂界帶來了一個大大的震驚。同時突如其來的成就也令他們自己不知所措。在《別介意》出版後,樂隊成員頻繁地參加各類巡演、頒獎活動。在一次“星期六晚間現場演出”中,他們仿效吉米·亨德里克斯(Jimmy Hendrix)在台上火燒吉他、搗毀器材,並且諾沃塞利克和格羅爾竟還在大庭廣眾之下相擁接吻,這使得現場的氣氛達到了沸騰。這瘋狂的舉動預示著又一個搖滾神話時代的開端,但不同的是這個神話的構築者是年輕一代憤懣、厭世和極度焦慮情緒的綜合載體。從那張陰冷、壓抑、迷亂的《漂白》中就已經可以隱約看到他們崩潰的前兆。
1992 年,科本娶了另一支地下搖滾樂隊--“洞穴”(Hole)的主唱歌手康妮·拉芙(Courtney Love)為妻。不久後他們宣布他們的孩子將於當年秋天降生。但這時有傳聞說這對夫妻都是毒癮很大的海洛因嗜好者。而當“涅盤”接二連三地取消夏季的演唱會時這種說法似乎已被證實了。科本則辯稱那是他患慢性胃病的緣故。但當有人在報紙上撰文稱洛夫在懷孕期間仍繼續服用毒品時,輿論一片譁然。科本和拉芙自然對這篇文章進行了嚴厲的反擊。1992年8月18日,拉芙產下了一個健康的嬰兒,但由於文章的影響,根據洛杉礬兒童保護條例,這個名叫弗朗斯·比恩·科班(France Bean Cobain)的女嬰一出世便與父母隔離開來,直到1993年初科班夫婦才重獲對她的監護權。
正當科班被吸毒醜聞搞得精疲力竭之際,DGC公司卻不失時機地推出了《亂倫》(Incesticide)。這張專輯收錄了一些現場錄音、B面歌曲及翻唱歇曲,較上兩張專輯而言,《亂倫》更顯古怪離奇。由於它無整體性概念,所以對“涅盤”極端和矛盾的一面倒是有了充分的體現。《亂倫》獲得了美國榜第39名和英國榜第 14名的成績。1993年初樂隊決定推出第4張專輯《子宮內部》,這次他們請來“妖精”和“飼養員” (Breeders)的製作人史蒂夫·阿爾比尼(Steve Albini)督陣。不巧的是這時發生了科班因服用海洛因過量而欲自殺的事件,這令“涅盤”幾乎崩潰,同時DGC 對《子宮內部》樣帶非商業化的處理表示極為不滿。於是R.E.M.的製作人斯科特·利特(Scott Litt)走馬上任,接替了阿爾比尼的位置。終於在1993年9月,《子宮內部》面世。它的成功無疑給處於內外交困中的“涅盤”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這張唱片一經推出,即打上英美兩地排行榜的首位。為此“涅盤”於當年秋天舉辦了全國巡演,並在年終之際赴 MTV 舉行了歷史上最為有名的一個“不插電”演唱會。之後,他們又赴歐洲巡演。但在羅馬期間,科班又萌生了自殺的念頭,人們還發現了他寫好的遺書。
回國後,科班被強制送往康復中心戒毒。但僅過了兩天,他便成功地從醫院逃脫。1994年4月5日,科班在他西雅圖的住所開槍自殺,3天以後他的屍體才被人發現。在科班死後,他迅速地被人貫之以新時代青年代言人的稱號,年輕人更是將他當做在現代受難的耶穌加以膜拜。
諾沃塞利克和格羅爾原打算在1994年底出版一套雙唱片,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推出《MTV紐約不插電音樂會》(MTV Unplugged in New York)這張現場錄音專輯。這張唱片再次打上英美兩地的榜首。1996年,它的電聲專輯《維斯卡的泥濘河岸》(Muddy Banks of the Wishkah)推出。“涅盤”散夥後,格羅爾另組Foo Fighters,並於1995年推出首張專輯。諾沃塞利克則另組3人樂隊Sweet75,並於1997年出版了處女作。
儘管庫爾特 ·科班井非真正的搖滾殉道者,但“涅盤”倒的確是一個時代的代表。科班的死,“涅盤”的解散歸根結底都是對另類文化,甚至是搖滾文化宿命的寫照。人們更願意相信一個英雄化的科班和一個被神化的“涅盤”,但科班畢竟不是搖滾樂的救世主,他的死井非是禪義上的超脫,相反倒成為了唱片商炒作的賣點。是否如同包括科班在內的多位搖滾哲人所懷疑的: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圈套,包括搖滾樂本身?
關於涅磐
Nirvana是一支80年代末誕生,在九十年代盛極一時的搖滾樂隊。靈魂人物Kurt Cobain 和前The Melvins樂隊成員Krist(後來改成Chris) Novoselic組成了樂隊的核心,樂隊的鼓手和樂隊的名字多次更換,在錄製第二張唱片的時候固定了Dave Grohl的鼓手位置。Kurt負責主音和吉它,Chris負責低音吉它。樂隊名字的意思是:完美的天賜的福。經過無數次舞台表演後,Nirvana在 1988年11月推出第一張單曲唱片:LoveBuzz/BigCheese,1989年6月發行第一張專集:「Bleach」,才花費了600多美元。這張專輯出人意料地成了大學電台的熱門貨,總共銷出了3500張。Nirvana由此成為了大學校園裡的新寵。從此,Nirvana從地下音樂樂隊開始登入世界搖滾樂壇。1991年4月,Nirvana和Geffen Records唱片公司正式簽約。同年九月,「Nevermind」發行,第一周在美國Billboard榜上排第144位。1992年1月11日成為美國銷量第一的唱片。這張只用了一個半星期就錄製完的唱片開頭並未被唱片公司看好,事實證明,這張專輯在美國行情火爆,首批5萬張迅速告罄,一時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景象。
其中的單曲"痛苦心靈的氣息"(SmellsLike Teen Spirit)的MTV頻密瘋狂的播放令樂隊一時間聲名遠揚。在1992年初,這首歌打入了美國排行榜的前10名。而「Nevermind」最終也將麥可.傑克遜(Michael Jackson)的《危險》(Dangerous)從專輯榜首位拉下馬來。不多久,又打入了英國榜的前10名。僅到2月,這張專輯就已達到3000萬張的銷量。同時,樂隊成員頻繁地參加各類巡演、頒獎活動。在一次 "星期六晚間現場演出"中,他們仿效Jimi Hendrix在台上火燒吉他、搗毀器材,並且Novoselic和Grohl竟還在大庭廣眾之下相擁接吻,這使得現場的氣氛達到了沸騰。
Kurt Cobain認為他們的成功只是湊巧。"在美國至少有15支樂隊比我們更好,他們想的話,他們也可以做到的。"Kurt的創作風格在這次錄製中給別人留下很深印象,他經常在錄製前幾分鐘亂改鏇律和歌詞。鼓手Dave說並不想做什麼"失落的一代"的代言人,雖然輿論界這樣稱呼他們。1992年,Kurt娶了另一支地下搖滾樂隊--"洞穴"(Hole)的主唱歌手考特尼.洛夫(CourtneyLove)為妻。
不久後宣布他們的孩子將於當年秋天降生。但這時有傳聞說這對夫妻都是毒癮很大的海洛因嗜好者。而當Nirvana接二連三地取消夏季的演唱會時這種說法似乎已被證實了。Cobain 則辯稱那是他患慢性胃病的緣故。但當有人在報紙上撰文稱洛夫在懷孕期間仍繼續服用毒品時,輿論譁然了。Cobain和Love自然對這篇文章進行了嚴厲的批駁。1992年8月18日,Love產下了一個健康的嬰兒,但由於文章的影響,根據洛杉磯兒童保護條例這個名叫弗朗斯.比恩.科班(France Bean Cobain)的女嬰一出世便與父母隔離開來,直到1993年初Cobain夫婦才重獲對她的監護權。Nirvana並沒有因為取得成功就失落掉地下搖滾樂隊的風範。
他們把以前Singles的Side-B的和一些還沒發行過的歌收集在一起,於1992年12月15日,推出專集「Incesticide」。樂隊成員表示這張唱片的目的是為了試試聽眾和電台DJ接受地下搖滾的極限。"不管是聽收音機或者看電視MTV的歌迷,我確實想試試他們到底他們能不能忍受我們這張唱片。"較上兩張專輯而言,《亂倫》更顯古怪離奇。由於它無整體性慨念,所以對"涅盤"極端和矛盾的一面倒是有了充分的體現。該專輯獲得了美國榜第39名和英國榜第14名的成績。1993年九月,專集「In Utero」(子宮內部)發行。公司請來了著名的製作人Steve Albini為他們監製唱片。不巧的是這時發生了Cobain因服用海洛因過量而欲拔槍自殺的事件,這令Nirvana幾乎崩潰,同時DGC對「In Utero」小樣非商業化的處理表示極為不滿。於是R.E.M的製作人斯科特.利特(Scott Litt)走馬上任,接替了Albini的位置。它的成功無疑給處於內外交困中的"涅盤"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這張唱片一經推出,即打上英美兩地排行榜的首位。樂隊本身技巧的日益成熟加上更為嚴格的製作,使這張唱片顯得非常專業化。樂器的編排和混音的效果讓人感覺到Nirvana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喜歡在小型舞台表演的樂隊了。
1993年11月18日,Nirvana應邀為MTV製作Unplugged演唱會。樂隊三個成員極少有地坐在凳子上,穿著乾淨整齊,演出了一場比他們想像中感覺要好的演唱會。"我們演出前一天還在討論會不會坐在那裡象傻子那樣,可是當攝影鏡頭慢慢搖過來的時候,感覺突然好起來了。""你知道,這種演唱會按道理來說不會好到那裡去的,我意思是說,我們根本就覺得討厭,可是結果還挺讓我們滿意,我們很驚奇地感到愉快。。。"
一個月後,MTV在全美播出這場演唱會。之後,他們又赴歐洲巡演。但在羅馬期間,Cobain又萌生了自殺的念頭,人們還發現了他寫好的遺書。1994年3月1日,Nirvana在德國慕尼黑的演出成為樂隊最後的一次公開表演。回國後,Cobain被強制送往康復中心戒毒。但僅過了兩天,他便成功地從醫院逃脫。1994年4月5日,Kurt Cobain開槍自殺。3天后,一個電工在工作時發現了Kurt Cobain的屍體,屍體身邊帶有一封遺書。在葬禮上,遺孀Courtney當眾口述了此遺書。1994年11月,Nirvana在MTV演出的錄音作為專集『Unplugged in New York』發行。1996年10月,原樂隊低音吉它手Chris在超過100個小時的演唱會錄音裡面挑出16首歌,作為演唱會錄音剪輯。 『From the Muddy Banks Of The Wishkah』發行。
科本的死亡
一九九四年四月五日,涅盤(Nirvana)樂隊主唱 kurt Cobain 在西雅圖寓所開槍自殺。三天后屍體被發現,Kurt Cobain 因死而被媒體和樂迷們奉為為“聖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晚期,美國流行樂壇另類音樂復甦,憤怒的情緒在音樂的外殼下迅速而有力地對流行樂壇實施了衝擊。涅盤樂隊的出現正好順應了這一社會潮流,他們的成功也就成了必然。
一九九一年涅盤樂隊的專輯《Nevermind》發行,這張朋克風格的作品獲得了巨大的商業上的成功,涅盤在一瞬間成了名人,成為了受人頂禮膜拜的偶像樂團。
The Cure 的創始人 Robert Smith 曾這樣說:“Punk總是推翻自己的想法,只要是曾經樹立起來的東西,他們就要想辦法去否定它。”而涅盤樂隊的反對和憤怒也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無微不至,他們反對恐懼、反對壓抑、反對主流、反對搖滾,甚至反對生命。然而與此同時,涅盤又在不遺餘力地按照六十年代的前輩們所創造的形式去贏得更多的喝彩。他們的髮型、服飾源自 The who 和 Sex Pistols,他們用火焚燒吉它,擊打音響器材以引起歌迷瘋狂的舉動則來自Jim Hendrix。他們用老一輩另類音樂人的表現套路和心理情緒構建了一個新的比偶像更加偶像的地位。憤怒、迷亂、厭世,涅盤講出了許多年青人無法理解和承受的精神狀態。但涅盤沒有指明出路,因為 Kurt Cobain 很滿足於這樣的個人音樂理念,他想到的只是毀滅而沒有建設。
《Nevermind》的成功讓涅盤措手不及,他們參加了大量的巡演和頒獎活動。Kurt Cobain 說,他不喜歡出名,成功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毒癮之中。與其說 Kurt Cobain 是因為出名的苦惱而變本加厲地吸毒,還不如說盛名之下的他無法在榮譽中面對真實的自我精神世界。《Nevermind》、《Incesticide》及《In Utero》之後,涅盤已經從非主流的境地成為了現實中年青人的一面旗幟,Kurt Cobain 嘶啞的嗓子裡發出的氣流讓這面大旗高高飄揚。曾經反對一切,如今要怎樣來反對自己。反對涅盤成名之後Kurt Cobain無法再用以往的心靈和情感進行創作,他的專輯也呈現出古怪和混亂的狀態,比如《Incesticide》。朋克音樂以“反社會”為榮,而可悲的是,他們在推廣這一理念時本身已變成了一種“社會性”情緒。Kurt Cobain 反對習俗,而音樂的商業運作又使他始終處於游離狀態。涅盤的音樂在唱片公司的運作下最終必然會走向商業化,而他們在廣被接受之後又成為了最風行的時尚音樂主流,Kurt Cobain 在一系列思想和現實的矛盾中無法為自己找到一條自我靈魂生存的出路,他不知道當他成為了自己曾經所痛恨的人的時候,他還應當去反對什麼,因而在心靈與思想無奈的矛盾對立與衝撞中最後也只有走向崩潰。
特定的歷史環境造就了涅盤,而他們的靈魂人物 Kurt Cobain 對世界的態度限制了他的音樂創作空間。激烈的態度引導涅盤走向極端,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有力地攻擊世俗和偽善,他們缺乏寬容和責任感,他們無法看到他們所見的醜陋人性的另一面還有著仁愛、善良與光明。Kurt Cobain 的一意孤行最終只會導致自己和朋克音樂的死亡。
九三年十月十八日,涅盤參加了紐約不插電演唱會。用非電聲樂器進行演出是涅磐對朋克的反抗。從《Unplugged In New York》中我感到涅盤其實已經開始觸到了另一個音樂空間,這可能是他們新的出路,可他們僅僅看了一眼這扇門後就走開了。
Kurt Cobain 的自殺並不是他想表明自己對社會的抗爭態度,而是因為他脆弱的心靈無法承受自己迷亂的精神世界。他的死是不負責任的,至少對不起他那不滿兩歲的孩子。 Kurt Cobain 不是受難者,因為他面對困苦時選擇的是放棄,他是脆弱的,死後的 Kurt Cobain 不會也無法重生。涅盤代表的音樂與其所傳遞的生命精神只屬於人類文明和社會進程中的一個片斷,它在歷史輪梯鏇轉的某一時刻會衰敗,而在另一個未來時期可能又會以另外的面孔出現。
輝煌的記錄
涅盤樂隊從來就不是一支僅僅停留在抱怨生命的陰暗面(比如吸毒和自殺)層面上的樂隊,如其他偉大的搖滾樂隊一樣,他們用自己的音樂至少隱秘地改變了這個世界的某一部分。讓我們回憶他們全部歷程中的25個閃光點,以為真摯的紀念。
25.《愛情嗡嗡》(Love Buzz)
此曲原為荷蘭搖滾樂隊“震顫的藍”(shocking blue)在1968年的作品。涅盤樂隊的翻唱版本產生了全新的意味:混亂、略帶金屬風情的曲風帶出科特.柯本最擅用的輕薄的吉他RIFF。由奎斯.諾沃瑟里克(Krist Novoselic)睿智空靈的貝斯引入,然後迸入聲響回授與重搖滾的海洋。《愛情嗡嗡》舉重若輕地將涅盤樂隊與SUB POP旗下的其他藝人區分了開來,更重要的是,這支《愛情嗡嗡》是涅盤樂隊最早錄製的單曲,我們可以知道在那時涅盤樂隊便已經向人們證明了,他們已經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樂種——垃圾搖滾(Grunge Rock)
精彩瞬間:開曲15秒處,柯本的吉他咆哮著衝進第一個和弦的那一剎那。
收錄:《漂白》(Bleach)(Sub Pop 1989)
24.奇裝出席“帳篷之球”
時間:1991年10月25日
瑞奇.羅哲曼(Riki Rachtman)是MTV台重金屬節目“帳篷之球”(TheHeadbanger 's Ball)的主持人。那時候,他正在尋找一支與以往的樂隊決然不同的樂隊,它必須正在飛速竄紅,還要與以往出現在“帳篷之球”節目中的樂隊截然不同。他最終選擇了涅盤樂隊,不幸的是上節目之前柯本已經被杯中物迷得飄飄欲仙了。
“他出現的時候,穿著他日常所著的街頭裝束”,瑞奇.羅哲曼回憶說,“然後,他就去了更衣室。”用柯本自己的話說,在做節目的前一夜,他已經與柯妮.拉芙(Courtney Love)廝混了整整一晚上——酗酒然後造愛,昏昏欲睡的他不想與任何人交談。結果在節目開始的時候,他才穿著一件黃色的睡衣從更衣室踱出來,整個人看上去像一個球,他對瑞奇.羅哲曼說:“這個節目叫“帳篷之球”,我穿這一身好像正合適。”
瑞奇.羅哲曼卻不這樣以為,他後來說:“他穿那樣滑稽的衣服,無異於在對我們說,笨蛋,讓我下床,別打攪我!”
23.《鋰》(Lithium)
《鋰》中那些焦躁不安又如點火器一般的吉他和弦,預示出柯本對那些詭異鏇律和扭曲的吉他的無限迷戀。這首歌與他們更著名的那首《少年心氣》(Smells Like Teen Spirit,被樂隊自我反省為過於向大眾趣味獻媚)一同出現,沙啞的人聲與簡單的歌詞營造出一個兄弟會男仔的意象。除去銹跡斑駁的吉他,簡單的歌詞也趣味盎然:我這么醜陋,但這又有什麼,因為至少還有你墊底。
精彩瞬間:開曲38秒,柯本的唱腔轉緩慢後的“Yeah,Yeah,Yeahs……”
收錄:《別介意》(Nevermind)(Geffen 1991)
22.吉他手帕特.斯密爾加入涅盤樂隊
時間:1993年10月
“在《子宮中》(In Utero)出版以前,我讀到了一篇關於柯本的採訪,他說“涅盤”將會成為一支四人樂隊,他們在尋找一名合適的吉他手。我認為他們要找的人就是我。”帕特.斯密爾(Pat Smear)後來解釋說。帕特.斯密爾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是柯妮.拉芙的朋友,於是他開始向朋友們要柯本的電話號碼,然而柯本卻先打電話給他了,因為他聽說帕特.斯密爾有一盤“胚芽”樂隊(Germs)的私錄帶。後來,帕特.斯密爾把這盤伴隨了自己長達15年之久的私錄帶送給了柯本。他成為了涅盤樂隊的新成員,與柯本、奎斯.諾沃瑟里克、代夫.格羅(Dave Grohl)一起在西雅圖進行音樂創作,並參加了樂隊發行《子宮中》後的美國巡演。
“那真是一場引人入勝的巡迴演出,我感覺到樂隊中的每個人都那么友善、有趣。我感覺到與他們一起演出是一生中最幸福的事。” 帕特.斯密爾說。在涅盤樂隊解體以後,帕特.斯密爾又與代夫.格羅開始了在“噴火戰機”樂隊(Foo Fighters)的合作,直到1997年。
21.涅盤樂隊蕩平“長發金屬”
時間:1991年9月以前
“長發金屬”(Hair Metal)被用來指代那些穿纖維褲子留長頭髮的男人們所演奏的那些重型音樂。那些在上個世紀80年代長大的美國人對這種音樂耳熟能詳。然而,隨著《別介意》的發行,此前創作這些音樂的樂隊如“毒藥”(Poison)等,發現自己的“業績”被篡奪了,“長發金屬”不再是青少年們所寵愛,他們有了新的選擇——垃圾樂。人們稱這種音樂現象為“另類音樂的革命”(Alternative Revolution)。 這一現象影響了很多樂隊和藝人,比如已經擁有兩張白金唱片的“聲名狼藉”樂隊(Warrant)。面對風光不再的尷尬境況,樂隊試圖在外在形象上來迎合歌迷們,他們開始穿上破牛仔褲和從舊貨市場買來的二手衣服,然而結果卻是招來了歌迷們更多的嘲笑。“毒藥”樂隊的布若特.麥可斯(Bret Michaels)說:“我們至少為歌迷們提供了一個搖滾派對,令人疑惑的是歌迷們還是蜂擁而去涅盤樂隊或者“蜜漿”(Mudhoney)的現場,他們為什麼花60美元去購買沮喪?”
20《關於一個女孩》(About A Girl)
隱藏在研磨不息的處子專輯《漂白》中的《關於一個女孩》,其實是一首令人心碎的歌謠,與專輯內的其他歌曲有著驚人的不同。支離破碎的和弦和沙啞的嗓音中,流淌著令人窒息的和諧與心碎。如果說《漂白》中的《關於一個女孩》還有著回憶的洋洋得意的話,那么5年後在MTV台的不插電版本則揭示出了光鮮表殼後的無盡傷感與抑鬱。
精彩瞬間:2分38秒,柯本吐出“I Do”這兩個詞的那一瞬。
收錄:《漂白》(Bleach)(Sub Pop 1989),《涅盤:MTV紐約不插電》(Nirvana,MTV Unplugged In New York)(Geffen 1994)
19.涅盤樂隊成為四人樂隊
時間:1989年4月
在《漂白》錄製完成以後,長發吉他手傑森.俄曼(Jason Eerman)加入了涅盤樂隊,樂隊編制由三人變為四人。俄曼從未參與樂隊的錄音工作,他對樂隊的唯一貢獻或許只是為樂隊支付了606.17美元的錄音費用。作為一個樂手,俄曼更喜歡親近金屬樂而非朋克樂。正因為如此,俄曼與樂隊的其他成員的關係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有傳言說,由於音樂理念上相去太遠,俄曼在1989年8月被辭退了。俄曼則一直稱是自己主動退出了涅盤樂隊。“我感覺自己是一個局外人”,他說,“我從來沒有被邀請參與哪一首歌的創作或者修改。儘管我知道每個樂隊都存在這種狀況,我還是主動提出離開了,這不是我所渴望的樂隊。”
18.《撕裂》(Sliver)
《撕裂》出版於1990年,錄製過程中由“蜜漿”樂隊的丹.皮特斯(Dan Peters)擔任鼓手一職。《撕裂》是《漂白》中的令人昏昏欲睡的朋克Riff和《別介意》中的混亂無鏇律之間的過渡。通過講述對柯本的祖父母的一次拜訪行為,《撕裂》在順暢的嚎叫和誠懇的請求中轉換不停,柯本喊道:“祖父,帶我回家。”由布奇.維格(Butch Vig)製作的這首單曲鮮明地指引出了《別介意》的發展路線。在製作完這張專輯後,布奇.維格幫助樂隊製作了一張包含六首單曲的小樣,這張小樣最後發展成了《別介意》。歷史就這樣被創造了出來。
閃光瞬間:1分21秒的時候,柯本站在自己的肺葉尖上高唱:“晚飯後,我們吃冰淇淋。”
收錄:《亂倫》(Incesticide)(Geffen 1992)
17.1989年SUB POP歐洲巡迴演出
時間:1989年10月至12月
1989年,SUB POP旗下風頭最勁的樂隊是“蜜漿”,那時候人們認為他們才是時代的弄潮兒,沒有人想到涅盤樂隊。“蜜漿”樂隊的靈魂人物馬克.阿姆(Mark Arm)說:“涅盤樂隊那時候更像我們的小弟弟,我們更善於演奏比較流行的音樂。”1989年10月,涅盤樂隊和蜜漿樂隊結伴開始了他們為期36天的歐洲聯合巡演。最初在歐洲,涅盤樂隊根本不為人們所知。然而演出開始後,風向變了。人們越來越關注小弟弟——涅盤樂隊了。轉折點在10月27日出現。當時兩支樂隊在倫敦的東方及非洲研究學校(Shool Of Oriental & African Study)演出,場面十分宏大,最終失去控制,以現場設備被狂熱的歌迷搗毀而告終。事後,一位音樂記者這樣描述到:“那是一個瘋狂的夜,最終榮譽的星由蜜漿樂隊滑向了‘涅盤’。”
16.《心形盒子》(Heart-shaped Box)
專輯《子宮中》的高潮之作,一首關於愛、性、死亡與疾病的歌。歌詞寫道:當你的身體變黑的時候,我希望我能吃掉你的癌,讓人憔悴的感情如融化的油脂一般灼疼了人們的心。
閃光瞬間:49秒鐘,當柯本唱出第一聲的時候。
收錄:《子宮中》(Geffen 1993)
15.送“耶穌蜥蜴”(Jesus Lizard)一首英國排行榜單曲
時間:1993年3月6日
“我們第一次遇見涅盤樂隊的時候便邀請他們與我們一起創作一首單曲”,已經解散的芝加哥搖滾樂隊“耶穌蜥蜴”的靈魂人物大衛.周(David Yow)回憶說,“那一天我們和他們一起在新澤西州做了一場演出,我對他們簡直是一見鍾情。”儘管涅盤樂隊的財富雪球在迅速滾大,柯本仍保持著對創作的良好熱情,他熱心地促成了這個計畫。他為“耶穌蜥蜴”寫了《噢,罪過》(Oh The Guilt),這支單曲後來在1993年2月發行。這支單曲幫助“耶穌蜥蜴”登上了英國單曲排行榜的12名,是該樂隊在流行排行榜上的最好成績。
14.入侵1992雷丁音樂節(Reading Festival 1992)
時間:1992年8月30日
最初有謠言說這是涅盤樂隊的最後一場現場演出,有人稱柯本的精神已經死亡,事後人們認為傳言太言過其實了,但是涅盤樂隊確實自這一場演出後就開始衰落了。這場演出成功的積極意義或許僅僅在於在當時揭穿了人們的謊言罷了。此外,柯本選出了一些樂隊與他在同一天演出,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柯本將一批他所喜歡的樂隊加上了演出名單,然後告訴組織演出的人:“如果他們不演,我們也不演。”這些樂隊包括L7、“人行道”(Pavement)、“討厭鬼”(The Melvins)等。結果這些樂隊成功地幫助了“涅盤”成為了這個音樂節最後一天的真正主角,並讓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難以將他們忘卻。
13.《所有的歉意》(All Apologies)
混合了明確的自省和自我懷疑意識的《所有的歉意》,有著最簡單的鏇律和遊走不定的吉他回授。一半是自嘲,一半是悔過,《所有的歉意》令人們回憶起所有困撓柯本的事與非。
精彩瞬間:2分16秒時,在一次吉他回授後,柯本唱出的“Yeah,Yeah,Yeah”。
收錄:《子宮中》(Geffen 1993)
12.《別介意》搗醒唱片公司
時間:1992年1月
隨著1991年下半年《別介意》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成功,主流廠牌開始將他們的注意力轉向在過去10年裡被忽略不計的美國獨立音樂。那時候,地下音樂圈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網路,既有Kill Rock Stars和Touch&Go這樣已經很成熟的獨立音樂廠牌,也有為數眾多的獨立音樂雜誌和忠誠的獨立音樂樂迷。很多獨立音樂製作人都被主流唱片公司網羅而去,希望他們能發掘出下一個涅盤樂隊。 蜜漿樂隊便是最大的受益者。樂隊的馬克.阿姆說:“主流廠牌在獨立音樂中嗅到了金錢的氣味。他們匆忙地簽下那些獨立樂隊,希望他們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金錢。我們也是這些樂隊中的一支。不過,我們通過三張唱片向這些主流唱片公司證明了我們並沒有可被利用的商業價值。哈哈。”
11.“涅盤”震聾喬納森.羅斯(Jonathan Ross)
時間:1991年12月6日
在參加BBC2台的脫口秀節目“今晚與喬納森.羅斯同在”之前,涅盤樂隊已經擁有了很大的名聲,而且這名聲似乎越來越大。此外他們也已經參加了很多電視節目,對其中的貓膩已經一清二楚,有些厭倦了。這或許是柯本後來做出出格舉動的根本原因所在。節目監製預感到有問題要發生,這些搖滾樂隊總是惹麻煩,他只是沒想到這次會這樣。節目正式開始前,樂隊在下午按電視台的要求進行彩排,柯本拒絕彩排,於是只有奎斯.諾沃瑟里克和代夫.格羅在那裡鼓搗。在直播開始前一個小時,柯本才加入進來開始排練。播出開始後,樂隊演奏預先準備好的《鋰》,但是這個現場版本完全走調了。作為樂隊的歌迷的喬納森.羅斯也沒有聽出他們是在演奏這首歌。在舞台監督示意樂隊停止演奏的時候,柯本開始拆毀舞台,然後揚長而去。後來代夫向主持人道歉後尾隨柯本而去,只有他們可憐的經紀人跑過來愁眉苦臉地道歉說:“我們會包賠一切損失的,真抱歉。”
10.《出賣世界的人》(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這是大衛.鮑伊1970年的一首作品,在MTV不插電的演唱會上,涅盤樂隊翻唱了這首歌。這時候,涅盤樂隊剛剛結束了為支持《子宮中》的銷售而舉行的巡迴演出,柯本也暫時忘卻了在搖滾明星與內心世界的位置之間的困惑與痛苦。在這個翻唱版本中,柯本加入了更多自己的情緒和風格。
閃光瞬間:50秒時,第一聲“噢,不,不是我”。
收錄:《MTV紐約不插電》(MTV Unplugged In New York)(Geffen 1994)
9. 代夫.格羅加入涅盤樂隊
時間:1990年9月25日
1989年9月份,由於不滿柯本在巡演過程中放浪形骸的諸多舉止,樂隊原來的鼓手查德.查明(Chad Channing)最終離開了樂隊。“涅盤”開始物色一個合適的鼓手。
“過去的三年里,我和樂隊的其他人一起度過”,查德說,“那是相當艱辛的生活,坐小貨車四處演出,卻收不到一分酬勞。我不能再忍受這樣的生活,這是我離開的原因,我們之間沒有任何不愉快發生。”樂隊一邊演出,一邊檢驗那些前來應聘的鼓手是否適合自己樂隊的風格。這其中包括蜜漿樂隊的丹.皮特斯,《撕裂》中的鼓就是他打的。後來最佳人選的位置終於落到了代夫.格羅的位置上,他此前待在華盛頓特區的硬核樂隊“驚聲尖叫”(Scream)中。“我聽了涅盤樂隊的《漂白》,我想他們棒極了”,代夫.格羅回憶說,“驚聲尖叫樂隊後來在洛杉磯解散了,一個朋友告訴我柯本他們正在尋找一個鼓手,所以我就去見了他們並在正式加入以前觀察了他們幾天。柯本是一個孩子,這是我見到他的第一印象。他就是那種從自家屋頂上跳下,看看自己能不能飛起來的那種異想天開的孩子。他是我一生之中見到的最特別的一個人。西雅圖和洛杉磯如此不同,這裡的人穿著古怪的衣服,下起雨來多日不散,太陽在下午三點就落山了。我在這裡一個人也不認識,他們卻要我加入樂隊。儘管如此,我還是加入了進來,是他們的音樂吸引了我,我們通過音樂做著世界上最完美的交流,以致於很多時候,我們之間根本不用說話就可以知道對方的意思。”
8.柯本震動世界
時間:1991年11月8日
涅盤樂隊首次在英國亮相是參加英國國家電視台的一檔名為“詞語”(The Word)的節目,樂隊被要求演唱《少年心氣》(Smells Like Teen Spirit)。可以想像,整個過程不會太順利。“我們象傻子一樣被涅盤樂隊要求去做這個做那個”,製片人說,“我們按節目要求縮減了樂隊表演的時間,遭到了樂隊的激烈反對。”涅盤樂隊的表現令英國人震驚,柯本在節目中宣稱:“洞穴樂隊的柯妮.拉芙是世界上最他媽牛B的人。我認為我們不用做什麼狗屁介紹了,讓我們開始演出吧。”最終工作人員帶著能拿動的設備撤離了現場,而樂隊的經紀人還在追著製片人為樂隊受到的不公待遇討說法,無論如何,這場演出令英國人見識了柯本的瘋勁,也為柯本與柯妮.拉芙的的婚姻鋪平了道路。
7.錄製《少年心氣》
時間:1991年5月2日
受他當時的女友——“比基尼殺戮”樂隊(bikini Kill)的凱塞林.漢娜(Kathleen Hannah)的啟發,柯本創作了《少年心氣》(Smells Like Teen Spirit原指美國的一種除臭劑),這首歌最終使得涅盤樂隊成為了垃圾樂派中的第一個超級明星。樂隊在加利福尼亞的一家錄音室工作,製作人是布奇.維格。錄音工作進行得很慢,樂隊經常在沙發上待著或者玩彈球遊戲。
直到有一天,他們開始錄製《少年心氣》,情況發生了迅速的改變。維格後來回憶說:“我讓他們反覆地演唱這首歌,然後去了另外一個房間,我對自己說,這是一首偉大的歌曲。我很高興自己見證了它的誕生。”後來,維格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涅盤樂隊採納了他的建議,對原作進行了一定的改動。這支單曲在1991年9月10日上市,很快就受到了人們瘋狂的吹捧,到10月底的時候,已經成為了金唱片,它也帶動了收錄這首單曲的專輯《別介意》上升為白金唱片。
6.柯本迎娶柯妮.拉芙
時間:1992年2月24日
婚禮本來定在情人節舉行,但是柯本堅持要做財產公正證明,結果拖延了一周多的時間。婚禮舉行前,拉芙已經為柯本誕下一個女嬰,柯本找來他的朋友迪倫.卡爾森(Dylan Carlson)來作孩子的教父(順便也讓他為自己帶來了一些罪惡的古柯鹼)。兩個隊友代夫.格羅和奎斯.諾沃瑟里克均受邀參加婚禮,但是因為柯本拒絕讓後者的妻子參加婚禮,所以奎斯.諾沃瑟里克也沒來,而且兩人的默契關係也被就此葬送。
“那件事情以後,我們都裝出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樣子”,奎斯.諾沃瑟里克說,“我們依然在討論樂隊日後發展的方向。但是冥冥中,我們似乎都已經感到涅盤樂隊已經走到了盡頭。這一發現令我們無限傷感。” 這場婚姻給了柯妮.拉芙很多經濟上的幫助,她的樂隊“洞穴”的成功肯定借了她是一個搖滾明星的妻子這一事實的幫助。還有,柯本死後,她也獲得了一筆很可觀的財產,和涅盤樂隊的大部分音樂著作權。
5.1991雷丁音樂節
時間:1991年8月23日
八月的波克夏(Berkshire)已經很冷了,演出在有風的下午進行。演出一開始,“銀魚”樂隊(silverfish)用他們推土機式的吉他RIFF點燃了觀眾們的熱烈情緒。在另外一支已經很有名氣的樂隊“進化者”(Revolver)登台以後,等待上場的是一支尚沒有什麼名氣的西雅圖朋克樂隊,那就是涅盤樂隊。人們以為他們只是一支用傳統的三大件演奏嘈雜音樂的小樂隊。但是,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樂隊良好的現場表現力令人們很吃驚。“演出結束後,樂隊的其他兩個成員走下了舞台,柯本卻走到了舞台前”,一位見證者說,“他背對著觀眾,突然起跳,然後重重地落在了鼓架上。我想他一定弄傷了自己。我看到音速青年樂隊的成員在那裡大笑,心想,他們一定看到過柯本這樣傷害自己。”後來,人們看到柯本吊著胳膊在後台喝酒,更多的人則在互相探詢:“看到那個弄傷自己的人了嗎?”
4.將麥可.傑克遜拉下榜首
時間:1991年12月28日
“我們什麼都沒有做”,在涅盤樂隊的唱片《別介意》將麥可.傑克遜拉下榜首後,Geffen Records唱片的主席艾德.羅森布朗特(Ed Rosenblatt)得意洋洋地說,“我們從未想過這張專輯能登上公告牌排行榜,這畢竟是一張與人們的聽覺習慣相左的唱片。” 
1991年9月24日發行的這張唱片,僅僅被唱片公司期望實現金唱片銷量即可,孰料剛一面世就衝上排行榜的144位。此後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飛速上升,最終將占據榜首位置的麥可.傑克遜的《危險》(Dangerous)拉了下來。《別介意》如此好的成績固然有在全美四十大電台熱播的原因,然而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它自身的超群品質。自此樂隊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垃圾樂之王”,並最終成為20世紀90年代另類搖滾的最高峰。
3.《少年心氣》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少年心氣》的歌詞其實是流行樂裡面常見的垃圾。咆哮的演唱風格和熟悉的曲風使得人們形成這樣的印象:這是一首樂隊另一種風格的作品。其實是美國青少年當時的口味將它“塑造”成了一首流行金曲,而涅盤樂隊從來沒有承認這是他們最喜歡的作品。
精彩瞬間:3分42秒,柯本唱道:“我艱難地發現,找尋希望太困難……算了吧,別介意。”
收錄:《別介意》(Geffen 1993)
2.在“流行排行榜”節目中演唱
時間:1991年11月28日
“流行排行榜”(The Top Of The Pops)的攝影師從來沒有看到類似的情形。演唱《少年心氣》的柯本仿佛把自己的嗓子深深嵌進了麥克風,而混合了莫里西(Morrissey)與“牛心上校”(Captain Beefheart)的嗓音的唱法更是前所未聞。沒有人知道柯本如此奇怪的唱法師從何人。那時候他們正在謝菲爾德演出,人們驚奇地看著這一幕的發生。“我們當時和他們一起巡演來著”,尤吉恩.凱利(Eugene Kelly)說,“當流行排行榜節目的攝影師開始工作的時候,人們都擠到那個房間裡去,試圖看清他們究竟在乾什麼。柯本他們看起來很害羞,有點緊張,隨後他們就那樣開始演唱了,沒想到效果會那么好。真是陰錯陽差。”
1. 錄製《MTV紐約不插電》
時間:1993年11月18日
這檔電視節目錄製於11月份,5個月後MTV台開始反覆播放它,那時柯本剛剛自殺身亡。今天看來正是涅盤樂隊改變了不插電演出的模式與風格,在當時給樂迷以巨大影響,並引發了一場錄製不插電專輯的風潮。“如果你要問是什麼導致了我們的那一場表演滿布愁雲”,帕特.斯密爾說,“那么我只能告訴你,是恐懼的原因。我們從未想過在那樣一個地方演出,我們太緊張了。”這場演出避開了他們的流行金曲《少年心氣》,翻唱了六首歌曲,還請了嘉賓出席,所有MTV台的俗套都沒有免除。從樂隊的神情上可以看出他們當時很緊張,然而音樂拯救了他們,當他們專注於表演的時候,緊張感被清除了。節目製片人說:“我們請樂隊的其他隊員都做了必要的演講來介紹個人情況,唯獨柯本沒有,他一直在躲閃。後來我們就不再勉強他了。我們明白,他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和態度。不過後來,柯本讓我們為他拍了一個他微笑著的鏡頭,我想這個微笑里,他給我們留下了某個提示。5個月後,他就離開了我們。”
德國戰車
樂隊:
【樂隊簡介】
德國戰車(RAMMSTEIN)是一支德國的重金屬樂隊,由東德地區一群厭倦了工廠生活的無產階級組成。它們的音樂混雜了工業和電子成分。
國籍:德國
組隊時間:1994年
樂隊風格:前衛金屬,工業金屬,另類金屬,重金屬
他們的名字來源於Ramstein空軍基地(加了個“m”),也就是Ramstein空難的發生地。1988年8月28日,在一次美國空軍的飛行表演中飛機相撞造成80人死傷。樂隊起這樣的名字旨在讓人們不要忘記發生在空軍基地的悲劇。從字面上看,“ram stein”其實是“石頭大槌”的意思。
由於他們國籍的緣故,以及樂隊陰暗的風格和軍國主義的意象,他們被控為法西斯分子,當然事實上並非如此。Rammstein不想和政治扯上關係,假如非要有關,那他們是左翼。
【樂隊成員】
Richard Kruspe: 吉他
Paul Landers: 吉他
Till Lindemann: 主唱
Oliver Riedel: 貝司
Christoph Schneider: 鼓
Flake: 鍵盤 採樣
【發展歷程】
90年代最偉大的德國工業金屬樂隊——Rammstein(戰車),他們秉承了德國電子樂的一貫作風----無感情、冷冰冰、有著金屬般的質感。他們通過吉它採樣的方式進行創作,完全用德語演唱,背景里常常穿插了陰冷而飄渺的伴唱,類似中世紀的感覺。戰車是什麼?戰車來自德國,前東德,一個被專政的國家,這讓我們不由而然的產生了一種同志似的感情。也更能理解他們音樂中的機械性和悲壯的英雄主義色彩。
Rammstein樂隊1994年成立於德國東柏林,由於著名影視導演David·Lynch的支持而逐漸成為當今最為著名的另類搖滾樂隊。如今,Rammstein那暴烈、令人精神錯亂的演唱會讓他們紅遍整個歐羅巴。Rammstein的成員包括主唱Till·Lindemann(曾經是前東德奧運游泳隊成員),吉他手Richard·Kruspe及Paul·Landers,貝斯手Oliver·Riedel,鼓手Christoph·Schneider以及鍵盤手Flake·Lorenz。與著名視覺搖滾樂隊KISS相似,Rammstein也使用煙火來烘托演出現場氣氛,但Rammstein略帶專制主義的歌詞和工業重金屬的音樂風格表明他們反對商業化。儘管樂隊極力否認,但Rammstein的樂迷主要以持有右派政治觀點的人為主,因為他們的歌曲總是在反映對諸如少年性騷擾、人為災害、生態問題等的不滿。
Rammstein這個單詞直譯為古代攻城用的一種石制衝車,但樂隊則指出Rammstein這個名字來源於1988年發生的一次航展空難,當時有88人遇難。他們的首張專輯《Herzeleid》在瑞典錄製,儘管推銷的預算緊張,但這張專輯僅僅在德國就獲得了超過50萬張的銷量,這也昭示了樂隊極有潛力的商業前景。到1997年專輯《Sehnsucht》推出後,Rammstein的形象一夜之間就占領了歐洲各大報章。在著名導演David·Lynch的電影“Lost highway”中引用了兩首《Sehnsucht》的歌曲後,美國那些追隨Marilyn·Manson以及kmfdm的樂迷也開始迷上了Rammstein。和Marilyn·Manson一樣,Rammstein樂隊也捲入了美國哥倫比亞校園槍擊事件之中,因為在1999年四月的那次事件中,兩名開槍殺死其它15位同學的學生稱其行為動機來自於Rammstein的演唱會,結果樂隊之後售出的每一張專輯都被用紅色註明了那次流血事件。新專輯《Mutter》依然充滿悲壯的英雄主義色彩,從一開始的大氣的鋪墊到中間那幾首充滿隆隆鋼聲與工業味十足的樂風,到後面那首悲壯的慢歌,依然顯現出一支足以用“偉大”來形容的樂隊風範。
在Rammstein的祖國,沒有多少人會認為這支頗受非議的樂隊能有多大的前途。但事實的發展常常出人意料:冷硬扭曲的工業金屬噪音,狂熱雜亂的節奏打擊和無與倫比的放火癖,是他們一下子闖入美國,並迅速征服了追求刺激的美國聽眾的耳朵。
【作品簡介】
1993年在德國的東柏林,幾個厭倦枯燥生活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於是一個在當時並不太惹人喜愛的樂隊誕生了。他們並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去創建一種獨特的風格,RICHARD KRUSPE和PAUL LANDER的吉他緊緊地圍繞著貝司手OLIVER RIEDEL和鼓手CHRISTOPH SCHNEIDER的構織的節奏骨架展開,這多少是他們的音樂顯得有點兒死板。而最特別的感覺來自於主唱—前奧運會游泳選手TILL LINDEMANN富有詩意歌詞和鍵盤手FLAKE快速進行的低音部和聲。
1995年,RAMMSTEIN的首張專輯“HERZELEID”(“心痛”)發行後獲得很大成功,其同名主打歌“心痛”打入德國排行榜並一直保持到樂隊兩年後發行第二張LP為止,在瑞士,奧地利等國家也都有不錯的反應。憑藉此張專輯,RAMMSTEIN開始跨入歐洲流行樂壇。與此同時,責難卻接踵而來:樂隊被德國媒體尖銳地指控為新納粹分子和法西斯崇拜者, 原因或許源自於樂隊的現場演出氣氛。用RAMMSTEIN 自己的話說:“我們是恐怖浪漫主義者。”他們的演出混合了許多戲劇和魔術的效果,尤其是對以火焰為道具樂此不疲。於是有人職責他們的服飾,演出時赤裸上身的行為以及一個襯托在火光下的巨大黃花的背景都是一個新種族主義萌發的預兆。此外,還有人把主唱LINDEMANN的演唱與HITLER的演說相提並論。然而事實上,RAMMSTEIND音樂不過是詠誦失去的愛情和對它的渴望以及對背叛的憤怒,並沒有絲毫涉及歷史遺留問題的言論和政治傾向。
1997年8月,RAMMSTEIN的第二張專輯“SEHNSUCHT”(“渴望”)發行後,迅速幾如德國排行榜的首位,並在一周之內陸續登上歐洲各國的排行榜。“SEHNSUCHT”不僅在德國突破了雙白金銷量,在許多非德語國家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1998年,此張專輯率先有SLASH公司在美國發行,引起了美國樂迷的極大關注,這無疑成為RAMMSTEIN音樂道路上的又一個里程碑。隨後,樂隊在美國舉行了一場小型演出,這也是他們在美國的首場演出。雖然存在語言障礙,但這絲毫沒有影響觀眾的熱情。這正應了那句老話:音樂是不分國界的。何況還有另人眼花繚亂的舞台表演,這不禁讓人依稀回憶起當年華麗搖滾盛行的情景。前不久,RAMMSTEIN又以‘第二主角’的身份參加了KORN樂隊的’FAMILY valueS’演唱會。樂隊本次的表演異常出色,在場觀眾無不為他們狂熱的演出氣氛而感染,其聲勢簡直要壓倒主人KORN了。
看來無論如何,都有一點不容質疑:RAMMSTEIN絕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改變自己,除非他們想那么做。火焰遊戲還會繼續,歌詞仍然會用德文,錄影帶還是採用帶裝...否則,他們就不是RAMMSTEIN了。用樂隊的話來講:“RAMMSTEIN就是RAMMSTEIN,我們決不改變自己的方式。”
x japan
X,就是意味著無限的意思。
我們心中的神—— X JAPAN
 89年在涉谷公堂作了一次Blue Blood TourLIVE,成為第一支在此作LIVE BAND SHOW的樂隊,打破了日本的POP的天下! 89年4月21日,X發表了出道首張MAJOR大碟"BLUE BLOOD",大碟震撼了日本的音樂界,使得METAL衝出了地下,第一周就登上日本唱片榜Oricon 第四位.其後又是LIVE(Rose & Blood Tour)又是發表VIDEO("爆發寸前GIG"),使X成為了日本最紅的樂隊。
9月1日和12月31日,X接連推出MAJOR單曲碟”紅”,單曲碟"ENDLESS RAIN"在Oricon榜上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X獲得當年年終日本有線大賞秀新人獎,全日本有線大賞最優秀新人獎,1989年Oricon新人Single銷量最高。 90年3月獲得第4回日本Gold Disk大賞“New Artist of the Year”。
4月21日,第三張單曲WEEK END產生,當周登上Oricon榜第五位. 9月1日,發行了video"CELEbratION-VISUAL SHOCK Vol.2.5". 當年底獲得日本有線大賞有線音樂優秀賞。 1991年3月第5回日本Gold Disk “Music Video”大賞。
1991年7月1日發表了第二張MAJOR大碟JEALOUSY,勇奪Oricon榜的第一位.7月31日在仙台舉行“JT Super Sound ’91”。8月23日初次於Tokyo Dome舉行演唱會,觀眾超過5萬名。10月17、18、19日在新宿Power Station舉行“X於朋友們”、“安靜的X”、“奇怪的X”演唱會。24日在橫濱的Arena公演,Yoshiki在Drum Solo當中倒下,演唱會中斷並延期。29日在武道館舉行“Extasy Summit’91”,Yoshiki復出。11月12、13日在橫濱的Arena舉行延期的演唱會。17日在澀谷的Egg Man舉行Live House Gig。25日宣布準備向海外進軍。 12月1日單曲碟"Say Anything"推出,12月8日在NHK Hall舉行“X With Orchestra”,與交響樂團同台演出。20日在武道館舉行“Violence In Jealousy Tour Final”。12月31日,X第一次參加NHK紅白歌賽,演出“Silent Jealousy”。
1992年1月5、6、7日成為第一支連續三天在Tokyo Dome公演的樂隊。
1月31日,正當X如日沖天的時候,BASS手TAIJI離隊,加入LOUDNESS,理由是音樂理念不同而退出。8月25日轉投華納唱片公司,新的貝斯手Heath加入,與MMG(即East West Japan)簽約。同時,因為美國已有一支同名樂隊,正式改名為X-Japan。10月29日“Extasy Summit 1992”在大阪城Hall舉行,31日在日本武道館舉行。12月31日在第43回紅白歌戰中演出"紅"(Kurenai),Yoshiki為紅白主題曲作詞曲,並親自以管風琴伴奏。
同年,BASS手HEATH加入,於是,X JAPAN的成員穩定下來為:主唱(Vocal)TOSHI,鋼琴兼鼓手(Drums & piano)YOSHIKI,吉他手(Guitar)PATA,吉他手(Guitar)HIDE,貝司手(Bass)HEATH。
93年8月25日,X-Japan正式發表MINI大碟"ART OF LIFE", 這首長達30分鐘的巨作一舉登上Oricon榜首席.11月21日,專輯“X Singles”發售。 當年在NHK紅白演唱會上演唱"TEARS" . 94年11月30、31日“X-Japan Tokyo Dome 2 Day”(青的夜,白的夜)在Tokyo Dome舉行。年底在NHK紅白演唱會上演唱"Rasty Nail" 。
95 年1月1日現場版“1992.1.7 Tokyo Dome Live”發售。11月29日“Dahlia Tour 1995-1996”展開。單曲"Longing~跡切Melody~" ,"LONGING ~ 切望の夜"相繼產生。 96年3月19日由CLAMP創作的動畫巨片"X"公映,其主題曲是X-Japan的"Forever Love",它成為X-Japan 最傑出的代表作.7月8日"Forever Love"作為X的第十二張單曲正式發行.11月4日專輯“Dahlia”發售,Oricon第一位。11月1日“B.O.X CD Best of X”發售。11月30、31日“Dahlia Tour Final”在Tokyo Dome舉行。 三張單曲"DAHLIA","crucify my love""Scars"同年產生.本年是X-Japan最多產的一年,也是最輝煌的一年。
解散
正當X-Japan達到了頂峰時, 97年4月22日,主唱TOSHI以音樂取向不同的理由提出退出, 9月22日正式離開了X-Japan,離開20年的朋友YOSHIKI,離開了X的所有歌迷,他象洗了腦一樣地,否認了過去,否認了自己否認了和他一起度過艱苦歲月的友人,以及X-Japan.讓所有歌迷傷心欲絕.這樣,17年歷史的X(X-Japan)就解散了. 10月15日“Live Live Live Tokyo Dome 1993-1996”發售。11月15日“Live Live Live Extra”發售,主要收錄Solo。12月19日“Ballad Collection”發售。12月25日“Singles Atlantic Years”發售。12月31日“The last Live”在Tokyo Dome舉行,同天在紅白歌戰演奏“Forever Love”。X的歷史畫上了句號。
希望破滅
98年5月2日8:52AM,原名松本秀人的HIDE在家中上吊自盡,終年33歲.X-Japan傳說中的2000年重組計畫的最後希望也因此破滅.他的死至今為止都是一個謎.對於一個感情、事業皆得意的人來說,自殺真是不可思議,難道是忍受不住X-Japan解散所帶來的悲傷?由於追隨hide而自殺的事件在數日內不斷發生,在5月7日在本願寺舉行的葬禮中,雲集了從全國起來的5萬名樂迷,送葬的隊伍超過兩公里長、有197人在這個當年最炎熱的日子里貧血昏倒被送往醫院,東京消防廳表示“除了發生意外事故之外,第一次有這么多人昏倒”,非常驚訝hide龐大的影響力。
結語
X-Japan帶給日本的,不只是音樂的財富,雖然這支超級樂隊的才華橫溢在日本似乎只有"安全地帶"可以與之媲美.更重要的是,他們帶出了一種X的精神,永不言敗的精神,革命的,反叛的精神,.X前期的華麗服裝和髮型,曾一度被人是為是神經的,現在已成為了X的象徵,作為視覺搖滾(Visual rock)的始祖,X-Japan對後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不僅僅體現在行為,衣著上,更多的是體現在精神力量上。
奮鬥中的PATA & HEATH、自由的HIDE、詩旅的TOSHI、Violet U.K.的YOSHIKI、「FILM GIG」……舞台……
X-JAPAN的名曲介紹:
Kurenai 紅
詞/曲: YOSHIKI
單曲介紹:
可以說「紅」的出現是X早期轉折點的重要標誌。至此,X已不只是「超有影響力的Indeis Band」,這支異軍突起、早期走Metal路線的Band真正的實力開始無可限量的爆發。歌詞「紅」所代表的那種突破束縛、狂亂、熱情的精神狀態,正是當時X所期待和追求的。
在原「KURANAI」基礎上,各Member均作了編曲工作。這近乎於完美的作品一段時期內到達了連YO自己都無法超越的境界,也確定了今後X作品基調——淚、叫ぶ、傷害、探求、無助以及Set for free的強烈願望,被廣大Fans爭相傳唱,從此確定了很大一批鐵桿追隨者。
樂曲開頭就營造出淒涼、無望的心境,隨之將一切鬱塞的情緒突然的爆發出來,這樣的喧囂給人以振奮。間奏的演奏更讓人慾罷不能,高速的BASS、極速跨越多個音階的吉他,顯示出X強大、嫻熟的演奏技巧! 
1989年9月1日發售 最高第5位
Endless Rain
詞/曲: YOSHIKI
單曲介紹:
作為一首連YOSHIKI自己都沒有辦法再超越的作品,聽似平實的鏇律帶給人的卻是揮之不去的傷感及回憶;作品不是為雨而作,感覺卻是雨為之而下。
曲中升調時是感情宣洩的最高峰,演奏中鼓的表現相當突出,吉他的solo似是回憶思緒交織紊亂之時精神狀態。唯一的遺憾——沒有辦法到現場去體會那無盡之雨…… 
1989年12月1日發售,最高第3位。
Week End
詞/曲: YOSHIKI
單曲介紹:
起初聽「Blue blood」專輯時這首「Week end」沒有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很奇怪後來為什麼會如此痴迷次曲? 鏇律有很多似是婉轉的傾訴,聽到這裡胸中總有想要宣洩的情感,每次聽都有這樣的感覺,是所有X樂曲里我最想跟著唱的,會溶入忘我的境界。鼓在演奏中經常的間歇,給人以強烈的層次感。開頭吉他的表現也讓人耳目一新,到了曲中鏇律變柔和時好似 HIDE「pink spider」那樣的剛柔結合,我想這才是「Week end」最出色的地方吧。
令人意外在live中「Week end」與鋼琴的配合竟然是那么完美,極慢鏇律的piano和toshi蘭調清澈流水般聲線配合得天衣無縫,這更好的表現了此曲的另一面吧,這也是我認為它超過其續章「Rusty Nail」的地方。「FINAL DAHLIA TOUR 96」中YOSHIKI從piano換回Drum間歇一段閃爍燈光給人極大的震撼、窒息的感覺!「Week end」實在太棒了。
1990年4月21日發售,最高第二位
Silent Jealousy
詞/曲:YOSHIKI
單曲介紹:
1991年7月1日發表了第二張MAJOR大碟JEALOUSY,勇奪Oricon榜的第一位,這是其主打歌,裡面深深地刻下了TAIJI的痕跡,擁有硬搖滾的痕跡,當然YOSHIKI的演出也同樣精彩!
1991年9月11日發售,最高第3位。
Say Anything
詞/曲: YOSHIKI
單曲簡介:
這首「Say anyting」是jOSSITIX最早買到在做CD媒體上的X的歌了,X的早期作品,它的單曲當然已經買不到了。也是日劇「搖籃曲刑警91」的主題曲。這是YOSHIKI為了超越「Endless Rain」而創作的歌曲,然而YOSHIKI又說他自己也無法超越「Endless Rain」了。之後又說希望「amethyst」能夠超越「Endless Rain」。X-Japan的慢歌也不算少的了,不過聽起來還是非常非常讓人感動,仔細體會歌詞你會發現,YOSHIKI的詞總是有一種完美詩意的韻律,不懂歌詞的話可就遺憾了,因為隱藏在動聽鏇律後的是更加悽美的靈魂。
關於歌名的中文意思,以前電台曾經翻譯成為「暢所欲言」,現在想想,他們是完全誤解了……
1991年12月1日發售,最高第3位。
Tears
詞:白鳥瞳 曲:YOSHIKI
單曲介紹:
Tears真正精彩的部分應該不在它的高潮,總覺得X要表達的、所追求的應該就是想tears這樣的鏇律與配樂……從YOSHIKI獨白的部分來看,很明顯這首歌是YOSHIKI著送給在他幼年時自殺的父親,而「白鳥瞳」這個名字大家也許即熟悉又陌生:其實「白鳥瞳」就是YOSHIKI作詞時用的變名,拿「X」和「オルガスム」這兩首曲子來舉例,寫狂熱或是破壞性的詞就用這個變名,YOSHIKI用了“臨時身份”來代替自己,「人是脆弱的,而強烈的部分就用白鳥瞳來描繪。」在使用臨時身份時,惡意怨恨是白鳥瞳,作為人失責的是YOSHIKI——可以這么理解吧。英語歌詞是回憶過去的部分,其中「you」解釋為YOSHIKI父親的意見比較多,應該說「TEARS」的詞是白鳥瞳和YOSHIKI共同作的詞的。
Forever Love
詞/曲:YOSHIKI
單曲介紹:
每次Forever Love在耳邊緩緩響起,便又一次深深的被感動了,這份永恆的感動正如這首《永恆的愛》,每個熱愛X-Japan的人,聽到Forever Love,總是會心潮澎湃。不只是因為它是X-Japan的超成名曲,不只是因為它是96頗有名氣劇場版動畫「X戰記」的主題曲,我們不會忘記的是在X-Japan告別演唱會“最後の夜”中的TOSHI泣不成聲的演唱,看到TOSHI和YOSHIKI擁抱時,斑竹哭了,X-Japan將失去的就是這永恆的愛啊!失去Hide的時候,追悼會中隊員們紀念他的也是它,我們只是希望你永遠留在身邊啊,誰よりも...這首曲子實在是留給我們太多太多的感傷了……
鼓聲的加入震撼人心。YOSHIKI在其中念的詩“獨自一人無法行走”有其特殊含義,反映了YOSHIKI當時的狀態。
用心去體會…每一句話……令人傷感的只是歌詞嗎…………?
Forever X-Japan, Forever Love!!
1996年7月8日發售 最高第一位
Crucify my love
詞/曲: YOSHIKI
單曲介紹:
第一次是在沒有歌詞的情況下聽到Crucify my love的,非常淒涼唯美的感覺。音樂以弦樂開頭,然後提琴成為背景,冷靜而流暢的鋼琴成為主要的伴奏器樂;這樣的柔和,這樣的境界。“不愧是我喜歡的X-Japan啊~”當時就產生了這樣的想法。YOSHIKI的歌就是寫給TOSHI的,也只有TOSHI才能唱出這樣的感覺吧。TOSHI的演唱非常到位,他用一種對月抒情詩人的情調演唱愛的失落,演唱愛的悲傷,也只有X-Japan才能給我們帶來這么動聽的music!
1996年8月26日發售,最高第二位
Art of Life
詞/曲:YOSHIKI
單曲介紹:
X JAPAN三十分鐘的巨作ART OF LIFE,是日本流行樂界少數中非常了不起的作品之一。這首曲子原先預定是與專輯JEALOUSY一同收錄成一張雙CD的大專輯,但是最後因要嚴守出片日期,團員身體狀況不佳,以及錄音工作趕不及等種種原因,還是沒有與JEALOUSY一同推出。而是在JEALOUSY推出的兩年之後,也就是九三年八月才正式發片。其實YOSHIKI自己也覺得這首歌與其它的歌不太相容,所以最後是以單曲專輯的形式發售。
這首歌放棄了流行音樂一般簡單明了易記易學的形式,而改採交響樂曲中分樂章的作法,可能在搖滾樂界和流行樂界都算是未有先例的作品。用整首曲子的結構來看,開頭第一段算是序奏,漸漸進入主題,描述一個人在夢境與現實內心的掙扎,與想尋找自我卻開始瘋狂,不停的懷疑著生命的價值的心路歷程。第二段長達七分多鐘瘋狂的鋼琴三重奏,用音樂直接描述出一個人在不安中開始混亂而瘋狂,再漸漸找回自我的過程。緊接著最後一段延續第二段的結尾,把自己從自己製造的幻境中追回,努力的繼續著未完的旅程
看了上面一堆形容,可能有很多人會覺得這首歌有點難以想像。最好的辦法還是自己去聽聽看。因為這首歌是YOSHIKI半生的體驗寫成的歌,是他因為在演唱會中途昏倒,在醫院裡獨自與病魔奮鬥的時候所寫出來的人生體驗,所以整首歌完全不像一般的流行音樂,純粹是在無病呻吟,而是充滿著悲哀、痛苦、徬徨、絕望、瘋狂、迷惘、還有對愛的探求和對人生的疑問的作品,就像是自己走向荊棘叢裏,在裏面痛苦的掙扎一般。YOSHIKI本人也對自己寫出這個作品的這件事感到恐怖。他自己說這首歌只是序章,但不知他指的是這首歌還會有第二部還是他以後的歌將進入另一個新階段。(我個人認為比較可能是後者)。
在音樂方面,除了一般搖滾樂所使用的、X的基本樂器之外,YOSHIKI特別找了倫敦愛樂交響樂團演奏管弦樂部份的編曲,所以在這首歌中聽見的弦樂與其它聲音,都是由真的樂器所演奏而非電子合成。中間的鋼琴部份,是循環的伴奏加上即興演奏混合而成。有很多人聽了都很受不了,但是如果多聽幾次,就可以找到某種規律存在。
這首曲子曾在演唱會中演出過三次,第一次是在1991年的X with Orchestra上演出鋼琴獨奏的部份,第二次是在1992年的「YOSHIKI TALK LIFE」上與七十七人的交響樂團演奏古典版,1993年末的東京巨蛋演唱會,才是演出這首作品的搖滾樂版。
其實我本身是不太喜歡把聽音樂的樂趣加上沉重的枷鎖,但是這首曲子十分特別,如果用一般聽流行音樂的心情去聽它一定會受不了,而不聽又非常的可惜。特此介紹一些這首歌的背景上來,希望喜歡聽的人能對它有多一點的認識,打算聽的人能有一些心理準備,而受不了的也能體會一下這首歌的內涵。也希望日本流行音樂的聽眾都能知道,能在ORICON專輯排行榜上第一周就拿下第一名的作品,並不是只有現在在台灣紅的那些而已。
在這首歌正式發行之前,歌迷們只是知道有這首歌曲的存在,而真正等到它發行則用了好幾年的時間。這首ART OF LIFE是由YOSHIKI這句話開始的「津田さん、30分くらいの曲ができそうなんだけど、聴いてくれる」——這是1990年春天的事。同年夏天,ART OF LIFE開始了它長達半年的創作歷程……據說這首歌曲描述了YOSHIKI的前半生,歌詞也前所未有的達到了新的境地。封面上YOSHIKI一半破損的臉龐喻示內心與現實、逃避與接受的微妙對立關係,頗長的pinao solo將這個『對立』分為兩個部分,代表了心境的升華和變遷。事實上,正因為這首氣勢恢弘的Rock巧妙的吸收了古典以及流行的要素,因而在很多fans的心中它是作為完美的對象而存在的……
sum41
成員介紹
Sum41於1999年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成立.
成員分別為:Deryck Whibley (吉他,主唱)(與Avril Lavigne(7/15/2006)於加州正式結婚)
Dave Baksh (吉他,主唱)『已離隊
Cone McCaslin (貝斯)
Steve Jocz(鼓手)
樂隊以他們在現場強有力的吉他和狂躁的節奏,立即在當地的音樂圈內名聲大噪。99年年底,他們得到了Island唱片的賞識並與該公司簽約。 2000年6月,樂隊推出了他們的首張專集“Half Hour of Power ”。這張唱片的開場曲“Grab the Devil by the Horns and Him up the Ass”就足以顛覆所有人的耳朵。在這首僅1分06秒的歌曲中,人們仿佛可以體驗到舊日英國金屬的味道,Iron Maiden(鐵娘子)式的調子隨處可見。在這首多少有點回顧意義的作品之後,專集馬上被鋪天蓋地的流行朋克鏇律所覆蓋了。象“Make No Difference”和“Summer”這樣的作品,都帶著很悅耳的hook line,但也有的樂評人認為,這張專集並不出色,其中相當一部分作品多少帶著早期Green Day和Blink182的影子,那樣的作品在電台中是難以得到好的評價的。 此後,他們得到了與Mighty Mighty Bosstones,the Offspring和blink 182等這樣的樂隊同台演出的機會。樂隊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2001年,樂隊帶著在巡演中積累的豐富經驗進棚錄音。樂隊找到了知名製作人Jerry Finn為他們製作第二張專輯“All Killer No Filler”(Green Day的“dookie”和Blink182的“enema of the States”和“Take off your pants and jacket”均為Jerry Finn製作)。這張專集讓組隊還不到兩年的Sum41一躍成了MTV台的大明星。熱門單曲“Fat Lip”被人形容為Green Day 和Beastie Boys的混合體,並收錄進了青春片“American Pie 2”電影原聲帶。
Sum41是以流行朋克為風格的加拿大樂隊,巧妙地將強勁的吉他演奏與硬核搖滾元素相結合,在當今搖滾樂領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成立經過
早在樂隊正式成立之前,都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吉他手兼主唱Bizzy D(原名Derick Whibley)、鼓手Stevo32(原名Steve Jocz)、吉他手Dave Brownsound(原名Dave Baksh)以及貝司手Cone McCaslin於1997年的夏天,就在他們即將從高中畢業的41天之前,(也有另外的說法說離夏天還有41天,summer簡稱sum).這四個瘋狂的傢伙毅然決定組建一支樂隊,並以此為靈感,將樂隊取名為Sum41.
經過了一年多的磨合之後,他們開始與加拿大當地的獨立廠牌Aquarius洽談契約事宜,而此時,擁有U2這樣的大牌樂隊的主流廠牌Island也對Sum41青睞有加。Island的官員對於樂隊獨立完成的電子檔案的宣傳創意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在這一套完全DIY的宣傳檔案中,包含了Sum41充滿爆發力的現場演出實錄以及樂隊成員詼諧幽默的自白
1999年年底,他們得到了Island唱片的賞識並與該公司簽約。
2000年6月,樂隊推出了他們的首張專集“Half Hour of Power
”。這張唱片的開場曲“Grab the Devil by the Horns and [內容被過濾,請注意論壇文明] Him up the Ass”就足以顛覆所有人的耳朵。在這首僅1分06秒的歌曲中,人們仿佛可以體驗到舊日英國金屬的味道,Iron Maiden(鐵娘子)式的調子隨處可見。在這首多少有點回顧意義的作品之後,專集馬上被鋪天蓋地的流行朋克鏇律所覆蓋了。象“Make No Difference”和“Summer”這樣的作品,都帶著很悅耳的hook line,但也有的樂評人認為,這張專輯並不出色,其中相當一部分作品多少帶著早期Green Day和Blink182的影子,那樣的作品在電台中是難以得到好的評價的。
此後,他們得到了與Mighty Mighty Bosstones,the Offspring和Blink 182等這樣的樂隊同台演出的機會。樂隊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2001年,樂隊帶著在巡演中積累的豐富經驗進棚錄音。樂隊找到了知名製作人Jerry Finn為他們製作第二張專集“All Killer No Filler”(Green Day的“Dookie”和Blink182的“Enema of the States”和“Take off your pants and jacket”均為Jerry Finn製作)。這張專集讓組隊還不到兩年的Sum41一躍成了MTV台的大明星。熱門單曲“Fat Lip”被人形容為Green Day 和Beastie Boys的混合體,並收錄進了青春片“American Pie 2”電影原聲帶。
在於2000年6月發表了他們的首張專輯《Half Hour of Power》之後,Sum41這支來自加拿大的朋克新貴,憑藉著讓人耳目一新的“金屬+朋克”式的音樂標籤,迅速在搖滾樂壇占據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並且在2000年的夏天,與Blink182、the Offspring等知名樂隊一同參加了一年一度的Vans Warped Tour。緊接著,他們與曾經為Green Day和Blink182操刀的製作人Jerry Finn一起,開始著手錄製他們的第二張專輯《All Killer No Filler》。這張唱片於2001年5月正式推出,專輯中的兩首單曲《In Too Deep》和《Fat Lip》成為電台和電視台的大熱作品。而他們最具特色的詼諧與幽默,加上狂野而極具張力的現場表演,為這張專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All Killer No Filler》也成為當年最受歡迎的搖滾樂唱片之一。進入2002年,高產的Sum41又在年底為大家奉上了樂隊兩年半以來的第三張專輯《Does This Look Infected?》。這是一張標誌樂隊走向成熟的唱片,Sum41不再通過製造悅耳的音符來討好聽眾了,專輯中金屬與硬核的成分明顯的加重,而歌詞上則是用更多的尖銳諷刺代替了原先無厘頭式的幽默。在熱門單曲《Still Waiting》的MV里,樂隊更是大大的諷刺了一把當時正火的兩支樂隊the Strokes以及the hives,一度成為媒體熱炒的話題。
沒想到,聽到Sum41的全新專輯時竟然已是兩年以後了,他們明顯的放慢了發片的速度。而對於這張名為《Chuck》新專輯,有人不禁要問了,這個Chuck到底是誰呢?說來話長,今年5月,Sum41前往正處在戰亂中的剛果,幫助一家名為“War Child Canada”的慈善機構拍攝一部反映當地內戰的記錄片。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樂隊四位成員對於戰爭的殘酷有了清晰而強烈的親身體驗,他們不但親歷了居民疏散行動,還因戰事激烈而不得不躲在飯店浴室里。最後由於當地內戰愈演愈烈,他們必須在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保護下逃往鄰國烏干達,而在此期間,正是一位名叫Chuck Pelletier的維和部隊戰士,載著樂隊四人,駕駛著裝甲坦克穿越槍林彈雨,並最終逃離了滿是炸彈和地雷的戰區。為了感激這位挽救他們生命的勇士,樂隊決定用他的名字命名新唱片。而新專輯《Chuck》中大多數作品的靈感也都來自於這次難忘的歷險,並充滿了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和控訴。正如首支單曲《We’re All to Blame》中所迸發出的狂熱亢進的金屬氣息,讓我們看到Sum41似乎決意沿襲上一張專輯的路線,並且走得更加極端。此外,無論是《The Bitter End》里向Thrash-Metal先驅Anthrax 取經的吉他Solo,還是頗有Linkin Park風範的《There’s No Solution》,都帶有明顯的金屬取向。而在《No Reason》這樣快速強勁的作品中,“Oi!Oi!”這一聲聲憤怒的嚎叫讓人不難看出樂隊對硬核的偏好。在一首首斬釘截鐵式的作品中,Sum41直截了當的在不到30分鐘的時間裡將整張專輯一氣呵成。
看來,死裡逃生的經歷讓Sum41這支年輕的樂隊更加成熟,而他們的音樂也愈加的我行我素、別具一格。從他們飽含力量的每一個音符里,我們聽到的是震撼人心的呼喊,我們也仿佛看到了戰火中一個個逝去的亡靈。
 U2
U2樂隊
U2是一支成立於1976年的愛爾蘭都柏林搖滾樂隊,自80年代竄起走紅之後,一直到進入21世紀的今天,仍然非常活躍於全球流行音樂樂壇。音樂風格上,除了傳統的另類搖滾之外,在90年代中、後期U2也曾一度嘗試過將搖滾與電子舞曲融合的流行搖滾。在歌曲主題上U2的創作內容也非常廣泛,尤其是對於政治性的話題並不避諱,例如對社會公平公正的追求以及對人權問題的探討。迄今為止U2樂隊的專輯銷量在世界範圍內已高達1億7千萬張,滾石雜誌把U2列入全世界最偉大的100位藝人之一,由於其極高的知名度與良好的形象,今日的U2已經成為愛爾蘭重要的象徵之一。
U2
風 格: alternative rock(另類搖滾) Pop Rock(流行搖滾) Post-Punk(後朋克) Album Rock(專輯搖滾) College Rock(學院搖滾)
介 紹:
無可爭議,80年代英國和愛爾蘭最受矚目的偉大樂隊是U2,他們1977年在都柏林的一所學校里開始了音樂生涯。主唱博諾.沃克斯(Bono Vox),原名保羅.休森(Paul Hewson),1960年5月10日生於都柏林,主音吉他手“刀刃”(The Edge),原名戴維.埃文斯(David Evans),1961年8月8日生於埃塞克斯的巴金,貝司手亞當.克萊頓(Adam Clayton),1960年3月13日生於英格蘭牛津,鼓手拉里.馬倫(Larry Mullen Jr.,1960年10月1日生於都柏林。U2樂隊在建隊之初命名為“回授”(Feedback)樂隊並演唱過一些“滾石”(The Rolling Stone)及“衝浪”(The Beach boys)樂隊的老歌。後來他們更名為hype,到了1977年改稱U2,那年他們在利默里克舉行的一個選拔賽上獲勝,投到保羅.麥吉尼斯(Paul McGuinness)門下順利地與愛爾蘭的CBS唱片公司簽了約。在愛爾蘭的首張EP專輯《U2:3》及單曲“失去控制”(Out of Control)(1979)把樂隊帶到愛爾蘭排行榜第1名的位置。他們1980年的單曲“另一天”(Another Day)再創此佳績,這首歌還得到英國CBS公司的接受,使樂隊得以與愛爾蘭以外的Island唱片公司簽約。在英國的首張單曲“嘀嘀噠噠11點鐘”(11 O' Clock Tick Tock)由馬丁.漢內特(Martin Hannett)製作,雖然很受歡迎卻未能上榜。後來的“一天沒有我”(A Day Without Me)和“我將跟隨”(I Will Follow)兩首單曲有了一定的銷量,這時,他們正在為出版首張專輯做準備,它將由史蒂夫.利利懷特(Steve Lillywhite) 擔任製作。
酷玩樂隊
【樂隊簡介】
Coldplay ( 1996 - )
風格:
Britpop/Alternative Rock
樂團成員:
主 唱:Chris Martin
吉他手:Jon Buckland
貝司手:Guy Berryman
鼓 手:Will Champion
【樂隊歷程】
98年,樂隊自己出資製作了第一張EP《Safety》,這張EP錄製於“同步城市”錄音棚,錄製了500張,有三首歌囊括其中:《Bigger Stronger》,《No More Keeping My Feet On The Ground》,《Such A Rush》,令他們異常興奮的是這張EP在5月份得以在LONDON周邊地區做商業發行,Phil Harvey 成了他們的經紀人。可事情的結果是EP大部分都被朋友們要走了,還有一部分被用於送給各個唱片公司。最後只剩下大約50張。但是如願以償的是----宇宙唱片的Debs Wild 對他們的作品很感興趣,他把這張EP送給了Parlophone 唱片公司的Dan Keeling 和BMP出版社的Caroline Ellery 。於是COLDPLAY在99年的夏天同時和這倆家公司簽了唱片約。
99年是樂隊快速成長的一年。
4月份,樂隊出版了EP《Brothers & Sisters》。隨後,Simon Williams,倫敦“兇猛的熊貓”唱片的主管(98年11月在Camden Falcon.看了COLDPLAY的現場演出。)約他們為他的公司錄製一首歌。事後,樂隊正式簽約到EMI旗下品牌Parlophone。同時,著名的電台DJ Steve Lamacq 開始在電台---“夜間1頻道”播放他們《Brothers & Sisters》裡面的歌,EP在排行榜上爬到了92名。而切在這一年,英國最權威的音樂媒體“NME”開始注意COLDPLAY樂隊,“NME”稱樂隊是有著清澈的眼睛,誠實的臉龐的,等待一鳴驚人的年輕樂團。
6月份,他們出現在專門推出新樂隊的Glastonbury的舞台上,並且和BETA樂隊的製作人Chris Allison一起完成了三首作品:《Dont Panic》、《See You Soon》、《High Speed》。
10月《Bigger Stronger》和《Such A Rush》被作為附贈曲目出版了EP《The Blue Room》。EP推出後,“NME”表示了極大的驚喜“如此完美的處女唱片,很象Nick Drake,很英國化!”報紙上的報導則寫到:“這隻樂隊的歌聲讓你無限親近地沉浸在對過去的美好記憶之中,樂隊的小伙子們就象畫家壁櫥上擺放的小甜餅一樣誘人。”和Bellatrix一起巡演的“夜間1頻道”的DJ Jo Whiley 開始在巡演中大力推崇COLDPLAY樂隊。這一年,樂隊在許多重要的地方贏得了大量的歌迷。
2000年1月,樂隊和“NME”的頂梁極樂隊Shack, Campag Velocet and Les Rythmes Digitales開始名為“NME Carling Premier Tour”的全國巡演。
3月份,樂隊在威爾斯和利物浦的“街道幼魚”錄音棚錄製了單曲戰慄,B面歌曲是為你和小心你站著的地方,“NME”稱此唱片是“年輕的人,成熟的音樂。”這隻歌成了他們的驚世之做,當他們和TERRIS樂隊正一起巡演時,此曲一下子打進排行榜的前35名。馬丁談及這首歌時說,“這首歌寫的是關於一個對自己喪失熱情的女孩的故事,她那樣的孤立無援,沒人關心她-----但是當歌寫完以後,事情變的奇怪起來,這女孩似乎有了代表性,象是在討論無回報的愛的問題----有的愛得不到回報,這由來已久的問題她知道嗎?我想她當然知道。所以她不在被那個問題困擾。”緊接著,樂隊歌曲《YELLOW》完成,它徹底為後面專輯的成功鋪平了道路。
5月份樂隊開始和導演Jools Holland一起拍攝《YELLOW》和《戰慄》的MTV。
6月份,樂隊單曲唱片《YELLOW》面世經過在Saturday afternoon at Glastonbury和highlight of the festival的演出後,這張單曲衝上了英國單曲榜的第4名。關於這首歌,馬丁說道,“這是一首威爾斯歌曲,它是在利物浦和威爾斯寫的,那時我們正在錄音,那裡美麗的景色給了我無限的靈感,在一個異常美麗的夜晚,我完成了它,這首歌聽上去並不那么時髦,而且很簡單,但我在創作和演唱的時候確實全心全意的。
7月份,專輯製作完成,發行演出是在牛津街的HMV唱片店,人們在街道上排起了長隊。樂隊成了“MME”的頭版,讚譽之聲席捲了COLDPLAY的整個世界。專輯只用幾周時間就坐穩了英國專輯銷量榜的第1名。很快專輯被 Mercury Music Prize提名,同一月里,樂隊在電台作了幾次《YELLOW》和《SHIVER》的不插電演出以後,最終在伯明罕的Ronnie Scott's 舉行了整張專輯的不插電演唱會。
8月出盡風頭的樂隊受到來自 Alan McGee的攻擊,他說樂隊是一群只知道爬在床上自慰的弱智。對此JONNY作出了經典的回答,“我們不得不按我們認為好的去做,確實是這樣,如果我們為了作明星而去裝瘋癲或者裝出一副搖滾巨星的樣子那無疑是悲哀的。” PS:值得我們國內圈內人士思考。
9月Mercury Music Prize被Badly Drawn Boy奪得COLDPLAY獲得3等獎。
10月,樂隊開始在全英最大的巡演。
.......
2002年面世的《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Chris Martin細膩深情的嗓音為這張新作保留了與首發專輯《Parachutes》一樣精彩美妙的色調,但他們顯然在風格轉變上花了不少功夫。比如那首“God Put a Smile upon Your Face”,極具魔幻色彩;而“A Whisper”中溫暖得催人入眠的歌聲則讓人無比懷念Jefferson Airplane。除此之外,11首曲子(無論是文學氣息濃厚的“In My Place”還是上世紀60年代頌歌“Daylight”)中都瀰漫Martin和Coldplay極富衝擊力的鋼琴,還有氣勢宏大的管弦樂聲。“Give me real, don't give me fake”(給我來點真誠,我不要欺騙)Martin在首唱曲目“Plitik”中這樣唱著,沉靜且恰如其分地表明了這張唱片絕不妥協的立場。
........
在4座葛萊美獎、4座全英音樂獎加持和兩張專輯累積全球1700萬張銷售之後,費時一年半籌劃而成的全新專輯《X&Y》面世,曾被主唱克里斯馬汀形容為:“可能再也做不出來。”就知道外界對Coldplay全新專輯的期待、這張專輯同時也是EMI唱片年度最重要的發行!克里斯馬汀表示:“這張專輯是我們最真摯的宣言,音樂所表現出的就是真正的我們,我們四人沒有一人可被別人取代,Jonny、Guy和Will都做到我想都想不到的程度!對我而言,這比得到葛萊美獎或是全英音樂獎都來得更重要,因為我從中得到真正的感動。當然,能得到肯定也是很好啦,但我們並不是為了得獎而做音樂的。我們希望能夠做出自己一聽到就會被感動的音樂,因為在掌聲、獎座或喝彩沉澱下來之後,能感動人的音樂才是最重要的。”克里斯馬汀如貫的文藝式發言,或許正是擄獲嬌妻-葛妮絲派特洛的秘密武器!
這次Coldplay的新專輯中除了自己獨特地風格外還會融入其他電子音樂等音樂元素。Coldplay為製作這張新專輯可謂煞費苦心,不但選擇在倫敦錄音,而且邀請Danton Supple和Ken Nelson等著名製作人來製作,相信這次Coldplay一定會給歌迷們一個驚喜。
專輯的封套的設計與1990年的一款電腦遊戲Teris很相像,這背後究竟蘊藏了什麼特殊含義不得而知。不過最重要的是音樂本身,主唱Chris注入了無限傷感情緒,動人的嗓音唱著溫柔的鏇律,從而在Coldplay的歌曲中經常能體會出一種憂鬱的感覺。
就個人來說,這是一隻能夠在音樂上和人格上將我徹底征服的團體,他們是我生活中不折不扣的偶像。我想,如果在地球滅亡之前世界會有100000000個天才,那么他們一定是其中四個,但是他們在歷史上的價值又肯定。
酷玩樂隊全新專輯《生命萬歲》08年六月十二號在倫敦正式發行。專輯裡的一首新歌《紫羅蘭山丘》已經提前放在網上供歌迷下載,7天的下載量超過200萬人次。樂隊宣布,將在新專輯發行兩周內,先在倫敦、巴塞隆納及紐約舉辦3場免費新專輯發布會,接著展開全球售票巡迴演唱會。 2008年6月15日,《生命萬歲》在英國專輯排行榜上登頂,儘管只是剛剛發行了三天。當時專輯已銷售302000張;BBC稱其為“英國歷史上銷售最快的專輯之一”。到6月底,專輯又創造了下載量的新紀錄。 2008年10月,《生命萬歲》在倫敦格羅維納酒店贏得Q音樂獎最佳專輯獎和當今最佳藝人獎。 2008年10月16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第一電台Zane Lowe的採訪時,馬丁暗示樂隊計畫在2009年在赫特福郡的奈伯沃斯公園辦一場演唱會。
樂隊緊隨《生命萬歲》於11月25日推出EP《Prospekt's March》,並且第五張錄音室專輯將會在2009年12月發行。

艾薇兒
絕不平凡!這對Avril Lavigne而言已經算是溫和的形容詞了。她是一個引領流行文化的女子、一個爆發力十足的靈魂,一個狂野不羈的女孩。她是那種大約兩歲左右,就能夠以聲音引起人們激賞的怪胎。她是那種沒辦法乖乖坐在課堂上,但是卻充滿了自信和決心,並且一個人跑到紐約和洛杉磯去磨練創作技巧的小鎮女孩。她是那種完全靠著自己的力量,為了成功不計代價,思想前衛的十七歲叛逆青年。“我才剛出道,我要清楚地做自己,我寫出自己的感受,從不在乎其他人怎么想,”Avril坦誠。“我要穿出本色,做出本色,唱出本色。”
很明顯地,Avril生來就是為了做這些瘋狂的事。身為排行中間的老二,卻“老是想成為注意力焦點”的小孩,她注定要離開加拿大安大略省那個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鎮納帕尼(Napanee)。“我記得很小的時候,我站在床上,就像它是舞台一樣,我扯著喉嚨大聲地唱,想像有好幾千個人圍繞著我。”從臥室開始,不論何時何地她都可以唱,像是在教堂里唱聖歌,或是參加音樂節,然後在展覽會和歌唱比賽上表演鄉村音樂,直到她被Arista唱片所發崛。
在送出去給各唱片公司她唱歌表演的錄影帶之後,她得到Nettwerk唱片公司的回覆,並告知她希望跟她簽下試唱歌手的契約,這是她期待已久能夠讓她離開這個小鎮的大好機會,“後來他們也要我幫忙寫詞這點很吸引我,於是我搬到紐約,因為我要和他們共同創作一段時間。”
這個發展聽起來很簡單,不過命運的發展卻讓Avril從此改變。“有一天,一個Arista的人來錄音室聽到我錄音,後來他馬上就請”LA”瑞德(Arista的老闆)來聽,”她繼續說:“我就為他唱了兩首,結果他馬上就要和我簽約,我還沒機會和其他唱片公司談呢,不過這狀況真的很少,我是說,有人花了10年才談到契約,所以我真是非常非常非常幸運!”
讓”LA”瑞德和所有員工感到興奮的是Avril生氣蓬勃的鮮明個性和純真的魅力,以及嗓音酷似娜塔莉和莉莎洛普的甜美流行、和艾拉妮絲莫莉賽特和蔻特妮勒芙的狂放不羈。“雖然有人這么說我,也不會讓我改變,”她說:“我不在乎別人說什麼,我只要做我自己,我也不會去學別人,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想要每天高高興興的過日子還有誠實做自己就好,真的很希望,大家能看到這一點。”
十六歲時,她搬到曼哈頓著手進行她的首張專輯。Avril投入創作過程。“我熱愛創作,”她解釋道。“當我心情不好或是真的需要脫離那種情緒的時候,我會拿起吉他。有時候我覺得我的吉他就是我的治療師。”
儘管在紐約的管制時期中,Avril實際上是住在錄音室里,但是她的努力一開始並沒有獲得回報。“我開始和這些才華洋溢的人們工作,但我就是沒有那種感覺;那些歌曲並不能代表我,”她承認。“接著他們開始提到要找人寫歌給我唱,但是我得自己動筆才行。我得做我自己的音樂。那時候壓力真的好大,但是我從來沒想過要放棄。”相反地,她飛到西岸去了。洛杉磯給了她所需要的嶄新開始。
就是在那兒她遇到了製作人兼創作者克里夫麥格尼斯(CLIF Magness),“我就像是,‘耶!我找到我要的人了!’”她燃起了熱情。‘我們實在太合了,因為他只管讓我當頭頭,他真的了解我,而且讓我做自己的事。’在麥格尼斯以及後來加入的製作小組“母體”(The Matrix)的掌舵下,為《Let Go》所寫的歌曲開始陸續出爐。很快地,Avril也與曾經捧紅莎拉克勞克蘭Sarah McLachlan)、蒂朵(Dido)、“酷玩樂團”(Coldplay)以及“夏天41合唱團”(SUM 41)的“網路經紀公司”(Nettwerk Management)搭上了線。
對於唱片的成果,Avril非常興奮。“在過去的一年裡,我真的蛻變成一個創作者了。〈Complicated〉並不是特別描寫某一個人。基本上它是一首關於生活、偽裝的人們和人際關係的歌曲。”至於她最愛的歌曲之一,“girlfriend”,她說,“它講的就是我的某一個前男友,他在情感上並沒有滿足我的需求。”Avril笑著說,“但現在都無所謂了,至少我因此而寫出了一首好歌。”
艾薇兒的音樂卻足以同時感動女孩與男孩,以及一些富於冒險精神的成人,而她也正盡力地朝此方向努力。“我等不及要出場了。我想要搖撼這個世界!我要人們知道我的音樂是真實而且誠懇的,是發自內心的。我只是想忠於自己。”
 早期生活(1984-2000)
擁有法國血統的加拿大天主教徒約翰·拉維尼(父)與朱迪·拉維尼(母)在安大略省(Ontario)Belleville生下了艾薇兒。艾薇兒五歲時跟隨家人遷居到安大略省的Napanee, 在那兒的一個唱詩班唱歌並於十二歲時自學了吉它。
當她在安大略省Kingston的一家Chapters連鎖書店唱鄉村歌曲時,艾薇兒的演唱和表演才能被她的第一位經紀人Cliff Fabri所發現。在一次Lennox社區劇院的演出中, Avril被當地鄉村歌手Steve Medd所看中,Steve Medd邀請她去唱他的歌Touch The Sky(收錄在他1999年的專輯Quinte Spirit中),之後Avril還為他後面的專輯My Window To You(2000年發行)唱了Temple Of Life和Two Rivers。
明星之路:Let Go(2001-2003)
在16歲時, 愛麗斯塔唱片(Arista Records)的"藝術家與曲目"(A&R)代表Ken Krongard與她簽約。Ken Krongard把艾薇兒帶到紐約市的一個錄音室錄音,並邀請了他的老闆,愛麗斯塔高層之一Antonio "L.A." Reid,去聽她的演唱。Antonio "L.A." Reid肯定了艾薇兒的音樂才能,並讓她完成了她的第一張專輯。
《Let Go》 (2002)曾被報導為:“早期為她寫歌但她沒有滿意,最後Lavigne 搬到了California(加利福尼亞州)Los Angeles(洛杉磯)與Clif Magness 和歌曲創作團隊The Matrix共同創作專輯,與她一起工作的還有Sheena Easton與克莉絲汀。”她說她的第一張專輯《Let Go》是一張包含“數首搖滾歌曲”的流行音樂(POP)專輯,並表達希望創作更多搖滾歌曲的願望。 Arista 在美國2002年6月4日發布了這張專輯,在那兒的排行榜達到第2位並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和英國的排行榜上得到第一(使得Lavigne這位年輕的女藝術家擁有了英國第一專輯)。 這張專輯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裡獲得了RIAA(唱片工業協會)的四次白金認證,到2004年十二月時已在全球銷售了一千五百萬張。
四張單曲發布時都取得了很好的結果。"Complicated"在澳大利亞取得排名第一的同時,在美國的“熱門單曲100(U.S. Hot 100)”上取得了第二的位置,也是加拿大2002年銷售量最好的單曲。"Sk8er boi "在美國進了前十,在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都是第一,"I'm with You"在美國進了前五,同時"Losing Grip"在加拿大和台灣分別取得了第一和前十,在智利也進了前二十。媒體總是拿艾薇兒 與艾拉妮絲·莫莉塞特比較,她也是加拿大人,同時也是一個像Vanessa Carlton 和Michelle Branch的創作型歌手,她與艾薇兒在相同的時期出現並流行,也是面向青年音樂市場推出的創作型歌手。
艾薇兒在2002 MTV 音樂錄像帶大獎(Video Music Awards)上獲得了“最佳新人(Best New Artist)”稱號,在2003年的Juno Awards 上獲得了六個提名中的四個獎項,也獲得了在世界音樂大獎(World Music Award )上“世界唱片銷量最高的加拿大藝術家(World's Best-Selling Canadian Artist)”的稱號,同時也獲得了八項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的提名。
大眾認同:Under My Skin(2003-2005)
Under My Skin (2004)是艾薇兒的第二張專輯。Under My Skin,在2004年5月25日的美國發行。在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西班牙、愛爾蘭、泰國、韓國和香港均取得了第一,在美國發行的第一周就售出了38萬張。Lavigne 和加拿大創作型歌手Chantal Kreviazuk合作了大部分歌曲,其中幾首是艾薇兒與Ben Moody (Evanescence樂隊的前成員)和Marvelous 3樂隊的Butch Walker合作的,剩下的是艾薇兒與她的前首席吉它手Evan Taubenfeld合作的。Kreviazuk的丈夫,Our Lady Peace的首席歌手Raine Maida與Butch Walker和Don Gilmore也參與了這張專輯的製作。
主打歌Don't Tell Me在阿根廷取得第一,在加拿大和英國取得了前五,在巴西和澳大利亞取得了前十。My Happy Ending在美國取得前十,也是她第三次在美國取得前十,但是第三首單曲Nobody's Home雖然在加拿大取得了第一,但在美國沒進前四十。最後一張單曲He Wasn't是她在放出Complicated這張單曲後第八次在加拿大取得第一,但這張單曲在英國沒有成功地進入前二十,並且沒有在美國發布。
艾薇兒在2004年World Music Awards 上獲得了世界最佳流行/搖滾藝術家(World's Best Pop/Rock Artist) 和世界唱片銷量最高的加拿大藝術家(World's Best-Selling Canadian Artist)兩項大獎。她在2005年獲得了Juno Award 的五項提名,並獲得了其中的三項,包括:歌迷選擇獎(Fan Choice Award),年度藝術家(Artist of the Year)和年度最佳流行專輯(Pop Album of the Year)。 她也在第18屆Annual Nickelodeon 青少年選擇獎(Annual Nickelodeon Kids' Choice Awards)獲得了最受歡迎的女星歌手(Favourite Female Singer )的稱號。
艾薇兒參與創作,凱莉·克萊森(Kelly Clarkson)所演唱的Breakaway,公主日記2:皇家婚約( The Princess Diaries 2: Royal Engagement (2004))的主題歌,並在不久之後收錄進了凱莉·克萊森的第二張專輯中。當 Breakaway被當作單曲單獨發布時,獲得了美國音樂排行榜的第六位,並確立了凱莉·克萊森在樂壇中的地位。
活動(2005-2006)
艾薇兒在動畫電影《Over the Hedge》中首次在大銀幕亮相,這部電影是根據同名漫畫改編的,參演的明星還有William Shatner、Bruce Willis 和Gary Shandling。她也參演了Richard Gere的電影《The FLOCK》,她參演的第三部電影《Fast Food Nation》是根據她最喜愛的書所改編的,和他共同參演這部電影的還有Patricia Arquette、Bobby Cannavale、Ethan Hawke和Greg Kinnear。
在2006年1月,艾薇兒簽約了福特模特兒公司(Ford Models)。她以全新形象出現在二月版的《Harpers Bazaar》時尚雜誌(Harpers Bazaar Fashion Magazine)。她的第三張專輯將會在2007年頭推出。應該會像她先前的專輯一樣會收錄與Kreviazuk和Maida的合作。
艾薇兒在義大利都靈200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為加拿大溫哥華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八分鐘上演唱了Who Knows。
Lavigne 與流行朋克樂隊SUM 41的Deryck Whibley在2005年夏季訂婚,並於2006年7月15日於加州舉行了婚禮。
最近的活動(2007-2008)
第三張專輯《The Best Damn Thing》已於4月17日推出,首支單曲Girlfriend推出後,唱片公司更是特別錄製了漢語版、日語版、義大利語版、法語版、德語版、葡萄牙語版和西班牙語版多語言版本的Girlfriend.近段時間Avril再次挑戰中文-HOT中文版也隆重登場了!

2008年,艾薇兒還進行了全球巡演,把中國作為巡演的最後一站。共有五個城市。最後在北京畫上圓滿的句號。
【個人生活】
艾薇兒的老公
Deryck Whibley (sum41的主唱德瑞克)
與Avril Lavigne(7/15/2006)於加州正式結婚
加拿大人,身高:1.65
2003年之前,艾薇兒旅行時總是帶著一大包東西,內有三十條領帶。其中一部分是她買的,剩下的則是她從父親那裡拿的或歌迷寄給她的。艾薇兒在2003年不再戴領帶,因為她被媒體經常報導她利用這種妝扮來掩飾她的音樂和開始在她的歌迷間引導潮流的說法所震驚了。
她在左手腕的內側紋了一顆星星,與此同時作為朋友與音樂助理的Ben Moody也紋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圖案。2004年下半年,她的右手腕上出現了一個粉紅色包含字母“D”的心形紋身圖案——是被認為表未婚夫 Deryck Whibley。她與他在Beverly Hills買了一套房子。
2004年3月,她開始捲入與希拉蕊·達芙等等名人之間的不和,傳聞希拉蕊·達芙批評艾薇兒,在她公然的對她的支持者生氣,因為她的穿著像艾薇兒。希拉蕊·達芙批評她“心胸狹窄”,並說:“你應該因為支持你感到高興。”於是在波士頓電台的訪談期間,艾薇兒說希拉蕊·達芙是mommy's girl和自命清高的人.她並對希拉蕊·達芙說(希拉蕊·達芙並未出席該訪談節目):“你可以去自己毀了自己!”據說,艾薇兒也說起希拉蕊·達芙:“我確定她人真的很好很甜.我確定她滿面笑容.”她在Rollingstone.com承認她在某一天晚上與人打架。“那一個晚上,我打了三次架。”艾薇兒說道:“那晚我在club里,一些女孩正在對我擺架子,她推了我一把,我把她撲倒在地上,警衛過來,但因為我是在上面,所以警衛把我丟出去。”
在2002年,艾薇兒在一場三月的音樂錄像帶大獎(MMVA)表演上露臀溝。這件事造成了些小小的爭議,最終艾薇兒在數本音樂雜誌上說明她的臀溝是她最大的個人標誌。
槍炮與玫瑰樂隊
樂隊簡介
組隊國籍: 美國
組建時間: 1985
風格類型:Hard Rock(硬搖滾)POP Rock(流行搖滾)
槍炮玫瑰樂隊(Guns N' Roses,簡稱GNR,國內簡稱“槍花”)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擁有最多歌迷的硬搖滾樂隊了,他們曾經創下了音樂歷史上處子作專輯的最高銷售紀錄,擁有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樂專輯之一的《毀滅的欲望》(Appetite For Destruction),擁有兩張專輯同時成為Billboard 200排行榜冠亞軍的神話,他們曾經是整個世界流行音樂界最耀眼的商業明星。當1988年槍炮玫瑰樂隊的單曲《Sweet Child O'''' Mine》第一次闖入了主流流行音樂市場的時候,他們就像主流搖滾樂中的叛逆戰士一樣,吹響了橫行無阻的流行金屬時代的熄燈號。在那個迪斯科舞曲和流行搖滾樂的最鼎盛時代,槍炮玫瑰不同於80年代中後期盛行的以Def Leppard和Motley Crue樂隊為代表的長髮流行金屬,也不同於史密斯飛船樂隊(Aerosmith)這樣明顯留有七十年代布魯斯搖滾樂痕跡的樂隊,更不同於金屬樂隊(Metallica)這樣的速度金屬和鞭笞重金屬樂隊。
槍炮玫瑰樂隊的音樂最初是基於布魯斯搖滾樂,與流行金屬相比更為強硬,歌詞更為囂張,同時具有朋克的自由主義色彩,樂隊的成員具有十足的地下搖滾樂特徵,骯髒、暴力、頹廢,而他們的音樂則具有喧囂但是出色的鏇律,同時擁有鏇律非常出色的樂器演奏,特別是主音吉他手Slash和節奏吉他手兼樂隊的核心創作者Izzy Stradlin的吉他演奏,無論是riff段還是Slash的solo都成為歌迷們追捧的對象,而主唱Axl Rose華麗的外形,以及高亢至極的嗓音更是為樂隊征服了無數女歌迷的心,再加上長相帥氣十足但個性特例獨行的貝司手、天生的朋克小子Duff McKagan以及放縱不羈的鼓手Steven Adler,正是這些綜合的元素才讓這支原本不為人知的樂隊迅速的走紅全世界,隨著之後樂隊成功的商業化包裝,更是成為了世界硬搖滾樂界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最具標誌性的樂隊。
十年過去了,儘管槍炮玫瑰樂隊發生了許多的變化,樂隊人員幾乎全部更換了新人,只剩下一個Axl Rose依然憑藉高亢的聲音在支撐著,但是儘管如此,在世界上的每個熱愛搖滾樂的角落裡,只要出現槍炮玫瑰名義的唱片那就一定會成為唱片店最搶手的商品。這張槍炮玫瑰的精選輯雖然遭到了樂隊原始成員及Axl Rose的一致抵制,但是畢竟是樂隊第一張精選輯,而槍炮玫瑰樂隊在十年之後依然在全世界範圍內保持著非常強大的號召力,在美國發行首周就售出了16萬9千張,成為了Billboard 200排行榜的季軍,這是槍炮玫瑰樂隊的專輯自從1992年以來首次進入排行榜三甲。而在世界其他地方,這張專輯同樣非常受歡迎,專輯銷售不到一周就已經成為了包括挪威在內的歐洲一些國家專輯排行榜的冠軍,槍炮玫瑰的強勁勢頭不減當年。
先說這選的曲目。不知道Geffen唱片公司里的哪個傻冒覺得精選輯就是每張專輯裡都要選取一些單曲收錄,這簡直是放屁。既然是精選,就要不論單曲處在哪張專輯,只要他是槍炮玫瑰樂隊最好的單曲,那就要選出,某些專輯裡沒有有實力入選的作品就千萬別收錄。看看這張精選所選的單曲,連《Sympathy for the Devil》《Ain''''t It Fun》這樣在槍炮玫瑰音樂里不入流的作品都選進來了!如果重新選擇的話,從最經典專輯《Appetite for Destruction》里隨便挑出兩首單曲都比這個效果,比如《Rocket Queen》《Mr. Brownstone》《Nightrain》等等等等,畢竟那張專輯裡每一首單曲都比《Sympathy for the Devil》以及專輯《The Spaghetti Incident?》里的作品強的多。就算在《Use Your Illusion I》和《Use Your Illusion II》里挑選,恐怕從兩張專輯裡挑出十首比這好的都不止。但凡是任何一個聽說過槍炮玫瑰樂隊的歌迷都知道,《The Spaghetti Incident?》這張朋克翻唱專輯是槍炮玫瑰歷史上相對來說最差的一張專輯,而這些唱片公司的人員偏偏從這裡邊挑選了兩首單曲,不知道是不是抽籤抽出來的。而選擇了翻唱滾石樂隊的《Sympathy for the Devil》則完全是神經質的表現,這首單曲作為電影《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的電影原聲,根本就是直接導致樂隊分裂的導火索,此時的人員都已經不整,而這些人居然還從垃圾堆里找到了這首歌,居然還把他列入了“精選輯”,難道這幫人在這兒顯示自己智商和負數多么接近?這些東西根本不能代表槍炮玫瑰真正的風格。這張精選輯里其他的單曲倒是選擇的還可以,不過還是錯過了不少,除了上邊說的幾首,起碼應該包括的還有《Double Talkin'''' Jive》《Coma》《estranged》等等單曲。
說完了這張精選輯最差勁的地方再說說他的優點,他的優點就是起碼唱片公司這幫神經質沒有忘了把《Don't Cry》《November Rain》《Sweet Child O'''' Mine》選進精選輯。其實這張精選輯除了在《The Spaghetti Incident?》中選了幾首以及把《Sympathy for the Devil》選進來之外,其他的單曲選擇還是可以的,包括槍炮玫瑰真正的柔情代表歌曲《Patience》。《Live and Let Die》和《Civil War》這兩首也是最能體現槍炮玫瑰風格和思想內容的作品,儘管前者是一首翻唱作品。《You Could Be Mine》不僅是電影《終結者2》(Terminator 2)的主題曲,同時也是樂隊最成功的硬搖滾單曲之一。另外還有《Welcome to the Jungle》,作為歷史上最經典硬搖滾專輯的開篇曲目,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單曲能夠替代他而成為精選輯的開篇第一首單曲了。
假如這張精選能夠根本不從《The Spaghetti Incident?》中選擇單曲,並且排除《Sympathy for the Devil》,只從那幾張經典專輯中選取,並且安排好順序,那將是一張非常出色的精選輯。從《The Spaghetti Incident?》中選擇單曲不僅不能體現出槍炮玫瑰最好的水平,同時還破壞了槍炮玫瑰在全盛時期的硬搖滾風格。這張精選輯並沒有能夠體現出槍炮玫瑰樂隊真正的風格,同時也沒有能夠收錄槍炮玫瑰真正最好的單曲。槍炮玫瑰擁有許多好歌,只是如何選擇如何排序的問題。而這張專輯就像是從一個偉大的數學家那裡胡亂拿來了幾張稿紙,其中還包括錯誤的稿紙,結果編成的著作既不能體現出數學家的偉大,也達不到出版著作為了精品收藏的目的。
 1985年,Duff McKagan把Axl Rose和Izzy Stradlin以及Slash和Steven Adler等人組合到了一起。Duff McKagan把正在L.A. Guns樂隊中的Axl Rose以及L.A. Guns樂隊的核心、主音吉他手Tracii Guns和鼓手Rob Gardner,以及在L.A. Guns樂隊擔任主唱的Axl Rose,加上Izzy Stradlin共同組建了槍炮玫瑰樂隊的前身,樂隊名字也叫做“Guns N'''' Roses”,名字的本意是吸取“L.A. Guns”和“Hollywood Rose”的各一半。但是在不久之後,Tracii Guns不甘擔任樂隊的非絕對核心,離開了此時規模初顯的“Guns N'''' Roses”,繼續領導他的同樣取得非常大成功的L.A. Guns樂隊,同時和他一起離開的還包括鼓手Rob Gardner。就在樂隊再次出現人員危機的時候,遠在西雅圖的Duff McKagan向樂隊推薦了曾經Road Crew樂隊的隊友Slash和Steven Adler,正好是一個主音吉他手和一個鼓手!Axl Rose和Izzy Stradlin非常高興的把新成員加入了樂隊,並且從此把樂隊名稱正式定為“Guns N'''' Roses”,影響搖滾樂歷史的五個人終於走在了一起,時間是1985年6月6日
但是槍炮玫瑰樂隊成立之初,樂隊的狀況並沒有什麼本質的改變,特別是鼓手Steven Adler的眾所周知的毒癮,更是讓樂隊其他成員頭疼不已,但是不希望再次看到樂隊分裂的Duff McKagan強烈支持Steven Adler繼續在樂隊中擔任鼓手。槍炮玫瑰樂隊隨後在洛杉磯當地的酒吧和夜總會中開始演出,其中包括著名的誕生過多支八十年代搖滾樂隊的Sunset Strip,正式通過在這裡的演出,這些天才終於被伯樂發掘。1986年,Geffen Records唱片公司在沒有進行更多試音的情況下就立即與這支樂隊簽訂了工作契約,並且於1986年錄製了只有四首歌的現場EP唱片《Live! Like a Suicide》。
1987年,Geffen Records唱片公司錄製並發行了槍炮玫瑰樂隊第一張錄音室專輯《毀滅的欲望》。由於專輯的插圖中採用了由畫家Robert Williams繪製的一幅名為“毀滅的欲望”的描述機器人強姦一個女人的怪誕畫,因而立即遭到了大多數零售商的抵制,未能順利發行。隨後樂隊的這張專輯在發行之後依然堅持強硬,但是一直悄無聲息,直到1988年,MTV電視台播放了槍炮玫瑰樂隊的單曲《Sweet Child O'''' Mine》之後,立即在音樂界和歌迷群體中引起了暴動,默默無聞的槍炮玫瑰樂隊一舉吸引了數千萬計的歌迷,迅速成為了主流音樂界的明星。他們的這張《毀滅的欲望》立即攀升至Billboard 200排行榜的榜首,《Sweet Child O'''' Mine》也成為了單曲排行榜的冠軍。隨後他們重新打榜的單曲《Welcome to the Jungle》以及《Paradise City》兩首單曲同樣衝進了單曲榜的前十名。隨後的時間裡,由於一系列巡演的推廣,槍炮玫瑰的這張給予布魯斯搖滾樂的囂張的《毀滅的欲望》連續保持在排行榜榜首,並且在排行榜上駐紮了長達147周的時間,這張專輯的銷量僅在美國就突破了1500萬張,成為了鑽石唱片,並且時至今日這張專輯每周仍能擁有數千張的銷量,這張專輯也創下了藝人首張專輯銷售的最高銷售紀錄。這張專輯同時還贏得了評論界幾乎完全一致的稱讚,被認為是搖滾樂歷史上最經典的專輯之一,在《滾石》雜誌評選的歷史上最偉大的五百張專輯中,這張專輯名列第61位。隨著完善的商業形象包裝,吉他手Slash和Izzy Stradlin的頹廢,主唱Axl Rose的富於表演才能和強烈的表現欲,貝司手Duff McKagan帥氣的的朋克氣質,以及鼓手Steven Adler的叛逆不羈,一舉建立了槍炮玫瑰時代,他們成為了搖滾樂的代表,但是在他們的演唱會中始終伴雜的是毒品,暴力等問題,有暴力傾向的Axl Rose曾經多次在演唱會途中下台與歌迷單挑,多次因為演唱會的暴動無法控制而被迫宣布演唱會取消,槍炮玫瑰的演唱會也成了美國警察的頭號公敵。
1988年末,槍炮玫瑰樂隊發行了第一張錄音室EP專輯《G N'''' R Lies》,這張只有八首歌的EP專輯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完全使用原聲樂器演奏的柔情歌曲《Patience》,這首歌同樣進入了單曲榜前五名,不過引起更大爭議的則是另一首歌《One in a Million》,這首嚴重暴力傾向並且帶有歧視色彩的偏激歌曲引起了相當大範圍的討論。儘管這只是一張的EP唱片,但是這張專輯依然在發行之後的1989年初衝到了Billboard 200排行榜的亞軍位置,而同時槍炮玫瑰的首張專輯《毀滅的欲望》仍然高居排行榜前列,這是美國流行音樂歷史上十五年以來第一次有同一個藝人的兩張專輯雙雙進入了排行榜的前五名。最終這張普通的EP唱片也在排行榜上堅挺了53周時間,最終銷量突破五百萬張。據Duff McKagan講,當時原本沒有想要錄製這張唱片,但是那天晚上整個樂隊的成員都喝醉了,突發奇想想要錄製些歌曲,結果正是在那酒醉之後的一夜裡,這張唱片被錄製了出來,並且很快就正式發行了。
就在《G N'''' R Lies》這張唱片錄製完沒有多久,槍炮玫瑰樂隊立即投入到新專輯的製作之中,隨後的意念時間他們都在精心的製作自己的新專輯。1990年4月,槍炮玫瑰樂隊接收了鍵盤手Dizzy Reed入隊,樂隊從此進入了六人時代。但是僅僅過了三個月,樂隊鼓手Steven Adler由於常年的吸毒導致身體條件日益下滑,樂隊成員紛紛開始警告他儘快遠離毒品的侵蝕,但是Steven Adler並沒有能夠和毒品劃清界限,1990年10月,Steven Adler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已經無法完成鼓手的責任,更無法繼續幫助樂隊錄製專輯,樂隊成員包括曾經推薦他入隊的Duff McKagan一起宣布將他開除出隊,但是隨後Steven Adler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槍炮玫瑰樂隊對開除他的行為予以賠償,最終這件案子在隨後一年審結,槍炮玫瑰樂隊補償給他250萬美元之後正式將他開除出了樂隊。原the Cult樂隊的鼓手Matt Sorum隨即被應招入隊,代替Steven Adler的職位,並且全程參與了槍炮玫瑰樂隊新專輯的製作。Matt Sorum出生於1960年11月19日,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Venice Beach。
由於槍炮玫瑰樂隊增加了鍵盤手,因而樂隊的音樂也開始漸漸的偏離了布魯斯為基礎的硬搖滾樂的道路。1991年9月,槍炮玫瑰樂隊同時發行了兩張專輯《運用你的幻想I》(Use Your Illusion I)和《運用你的幻想II》(Use Your Illusion II),這兩張專輯在發行之後立即雙雙成為了Billboard 200排行榜的冠亞軍,再次上演了兩張專輯同時包攬冠亞軍的奇蹟,這次樂隊這兩張專輯對於排行榜的霸占是長久的,槍炮玫瑰樂隊也隨著這兩張專輯的發行而登上了樂隊歷史上的最顛峰。其中《運用你的幻想I》的兩首單曲《Don''''t Cry》和《November Rain》被公認為是樂隊歷史上最經典的兩首單曲,而在《運用你的幻想II》同樣產出了樂隊最好的翻唱單曲,翻唱搖滾樂先驅Bob Dylan的《Knockin'''' on Heaven''''s Door》,專輯中的另一首單曲《You Could Be Mine》則成為了好萊塢動作片巨星阿諾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著名科幻電影《終結者2》(Terminator 2)的主題曲。這兩張專輯分別採用了畫家Mark Kostabi的畫作為封面,一個主色調為紅色,另一個的主色調為藍色。雖然開始的商業成績與《毀滅的欲望》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這張專輯卻並沒有能夠在評論界得到一致的稱讚,因為這張專輯中使用了很多鋼琴的伴奏,這讓樂隊失去了原本以布魯斯搖滾為基礎的搖滾樂隊本色,同時樂隊在這兩張專輯中還更多的使用了小號,薩克斯,以及女聲的和聲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Duff McKagan的妻子Matthew McKagan也在這張專輯的錄製中擔任小號。正是由於過多的使用了這些非搖滾樂的元素,讓那些批評家紛紛批評樂隊喪失了原本最純粹搖滾樂的本色,而其中的一些柔情小調似的歌曲同時也影響了專輯的整體風格,讓這兩張專輯看起來並不是那么夠硬。 運用你的幻想I》和《運用你的幻想II》由於其風格漸漸的開始偏離槍炮玫瑰樂隊原來的以布魯斯搖滾為基礎的硬搖滾風格,因而也讓樂隊兩位吉他手Slash和Izzy Stradlin開始對樂隊風格的變化感到擔憂。特別是Izzy Stradlin,這位創作天才是槍炮玫瑰樂隊音樂創作的真正靈魂,他一直希望樂隊能夠重新回歸到以布魯斯搖滾樂為基礎的硬搖滾風格上,而Slash也是這么認為,但是Axl Rose卻和他們有完全不同的想法,Axl Rose與Izzy Stradlin和Slash的矛盾開始顯現,實際上這種矛盾在錄製《運用你的幻想I》和《運用你的幻想II》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顯露出來,結果導致了風格的不統一。在專輯發行之後,雖然銷售成績令人矚目,但是樂隊的矛盾已經開始產生。隨後,樂隊展開了空前規模的歷時近兩年的世界性巡演,巡演從1991年下半年開始,遊歷世界各大州總計27個國家和地區。
槍炮玫瑰樂隊的解體終於在這場曠日持久的世界巡演中開始了,1991年11月,樂隊賴以創作的棟樑Izzy Stradlin以不習慣大規模世界巡演的疲勞為由,宣布離開了槍炮玫瑰樂隊。而事實證明,Izzy Stradlin的離隊對於槍炮玫瑰樂隊的影響是致命性的,在Izzy Stradlin離隊之後,至今槍炮玫瑰樂隊都沒有創作出任何一首好歌,更不要說是一張專輯了。原Kill for Thrills樂隊的吉他手Gilby Clarke入隊代替了Izzy Stradlin的節奏吉他手位置,但是他並不能像Izzy Stradlin一樣給樂隊帶來同樣的好的歌曲創作靈感。Gilby Clarke出生於1962年8月17日,同樣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市。
就在槍炮玫瑰樂隊的世界性巡演依然在繼續的時候,一張具有歷史意義的專輯登上了排行榜冠軍,這就是涅磐樂隊(Nirvana)的突破性專輯《Nevermind》。涅磐樂隊給整個流行音樂界帶來的打擊是徹底而致命的,他們徹底埋葬了搖滾樂的時代,涅磐樂隊的grunge音樂讓所有的流行搖滾樂隊看起來就象是小丑一樣,並且沒有任何的思想和靈魂,即便是在1992年初仍然處於顛峰狀態的槍炮玫瑰樂隊也一樣逃脫不了涅磐樂隊的衝擊,最終,他們也同樣的沒能經受住衝擊,《運用你的幻想I》和《運用你的幻想II》在排行榜上也漸漸的力不從心,而此時他們依然疲憊的進行著無休止的世界巡演。當樂隊的世界巡演終於結束之後,世界早已變成了另一副模樣。搖滾樂的時代徹底被涅磐樂隊摧毀,世界上最風光的樂隊已經不是他們了。在這次世界巡演中,槍炮玫瑰樂隊只是在1992年的時候發行了樂隊在東京演唱會的實況錄影帶《Illusion Tour I & II 1992 - Tokyo 【live】》。
漫長的巡演結束之後標誌著槍炮玫瑰樂隊進入了真正的衰退期。在這個涅磐王朝中,槍炮玫瑰樂隊希望能夠在1993年通過發行一張朋克歌曲的翻唱專輯來扭轉乾坤,這就是《細麵條事件》(The Spaghetti Incident?)。雖然這張專輯得到了許多好評,但是無奈此時他們已經風光不再,這張專輯成為了樂隊歷史上銷售成績最差的一張作品,而這張失敗的翻唱專輯最終使樂隊走向了不可挽回的衰退。而在樂隊的發展成為困難的時候,外界也傳出了樂隊即將解散的傳聞,儘管樂隊成員一再的出來闢謠,但是實際上此時Axl Rose與Slash的矛盾已經不可調解,Axl Rose此時開始堅持將樂隊的音樂風格從之前的硬搖滾風格轉向更為噪音的工業金屬風格,而Slash作為樂隊的主音吉他手,自幼受到了布魯斯搖滾樂吉他手的薰陶,希望能夠繼續堅持樂隊以前的以布魯斯搖滾樂為基礎的硬搖滾風格,再加上Izzy Stradlin走後一直沒有能夠創作出像樣的單曲,他們兩個人的矛盾一直心照不宣,而一向喜歡充當樂隊指揮者的Duff McKagan也希望樂隊能夠保存朋克的能量。
在專輯《細麵條事件》發行之後的三年內樂隊一直毫無作為,槍炮玫瑰樂隊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由於相互矛盾嚴重,樂隊成員開始四分五裂,紛紛從事自己的工作。與Axl Rose矛盾嚴重的Slash實際上離開了槍炮玫瑰樂隊開始在自己的Slash''''s Snakepit樂隊中繼續工作,並發行了專輯《It''''s Five O''''Clock Somewhere》。1995年1月,槍炮玫瑰樂隊的節奏吉他手Gilby Clarke被開除出隊,同時,Axl Rose也開始自己組織人馬組建自己的樂隊,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Dave Navarro,不過他隨後不久就離開了,Axl Rose招攏的其他人還包括前Perfect樂隊和Bash & Pop樂隊的貝司手Tommy Stinson(Thomas Stinson),前Nine Inch Nails樂隊的吉他手Robin Finck。此時槍炮玫瑰樂隊的其他成員並沒有正式宣布離隊,因而Axl Rose這樣的行為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滿,特別是Axl Rose準備讓自己另一名兒時的好友Paul Huge(Paul Tobias)入隊的時候,遭到了其他所有成員的一致反對,這樣的情況也引起了外界更多的猜測。當槍炮玫瑰樂隊準備為電影《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的電影原聲重新錄製滾石樂隊(Rolling Stones)的老歌《Sympathy for the Devil》的時候,Axl Rose由於已經強行趕走了Gilby Clarke,而私自讓Paul Huge錄製了這首歌的節奏吉他部分,隨後私自將原本已經錄好的單曲重新混錄,用Paul Huge的節奏吉他代替了原有的部分,並且之前未與任何樂隊成員協商,在製作完成之後才告知其他隊友,這立即成為了樂隊徹底分裂的導火索。
1996年,Slash發表正式聲明宣布離開槍炮與玫瑰樂隊,聲稱自己從1995年之後就被排斥到槍炮玫瑰樂隊之外。此時,槍炮玫瑰樂隊依舊是毫無作為,而Duff McKagan依然保持著名義上的槍炮玫瑰樂隊成員身份,但是他也已經開始忙碌自己的事情。1997年初,槍炮與玫瑰樂隊的全盛時期除Axl Rose以外的最後一名成員Duff McKagan正式離隊,Axl Rose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同年不久之後,Axl Rose一直忙於購買整個槍炮玫瑰樂隊的“Guns N'''' Roses”商標問題終於搞定,Axl Rose成為了“Guns N'''' Roses”商標的持有者,也就是成為了槍炮玫瑰樂隊的擁有者。
擁有了槍炮玫瑰樂隊的Axl Rose開始把他之前招攬的那些人馬吸收入隊,重組槍炮玫瑰樂隊。不過從1997年之後槍炮玫瑰樂隊仍然沒有任何作為,直到1999年底,由Axl Rose領導的全新的槍炮玫瑰樂隊才錄製了八年以來的第一首自己的單曲《Oh My God》,一首工業金屬風格的作品。這首歌是為了阿諾德·施瓦辛格的電影《末世天劫》(End Of Days)的電影原聲而創作的。在此之前樂隊唯一的貢獻是在1998年的時候發行了非常成功的音樂錄影帶合輯《Welcome to the Videos》。1999年,槍炮玫瑰樂隊發行了顛峰時期的雙CD現場專輯《Live Era: ''''87-''''93》。
進入新千年以後,Axl Rose的槍炮玫瑰樂隊依然在招兵買馬充實實力來錄製和發行新專輯。除了原來招來的吉他手前Nine Inch Nails樂隊的吉他手Robin Finck之外,又招來了另一名實力非常強的,但是行為詭異的工業金屬吉他手Buckethead擔任主音吉他手,再加上Axl Rose的好友Paul Huge,樂隊形成了三名吉他手的陣容,貝司手依然是Axl Rose先前招來的Tommy Stinson,鼓手位置自從樂隊解體,Matt Sorum跟隨Slash,Duff McKagan等人離隊之後,一度換成Josh Freese,但是自從1999年之後,這個位置就一直由前Primus樂隊的鼓手Brian Mantia(Brian "Brain" Mantia)擔任,只有鍵盤手依然是曾經經歷過槍炮玫瑰鼎盛時期的Dizzy Reed。
迎接2001年的拉斯維加斯除夕夜演出中,久未露面的Axl Rose的槍炮玫瑰樂隊再次引起了轟動,舉行了轟動全場的演出,這是槍炮玫瑰樂隊七年來的首次現場演出,不久又出現在了里約州搖滾音樂節的現場他們再次令全場沸騰。在這幾場演出中,Axl Rose宣稱槍炮玫瑰樂隊的新專輯《Chinese Democracy》將在夏天上市,但是快到秋天了也沒有見到新專輯的影子,原本計畫的夏季歐洲巡演也提前取消,因為Axl Rose聲明說樂隊要潛心製作新專輯,直到2002年新年才會露面。
2002年,Axl Rose並沒有帶來任何的新的好訊息,倒是前槍炮玫瑰樂隊成員Slash,Duff McKagan以及Matt Sorum為了Izzy Stradlin的新專輯《River》的製作而重新走到了一起,並且在專輯的製作上重新聘請了曾經為《毀滅的欲望》和《運用你的幻想I&II》三張專輯擔任製作人的Mike clink,雖然只是短暫的合作,但是槍炮玫瑰原始成員正在密謀複合的傳聞不脛而走,這一訊息甚至已經超過了Axl Rose的槍炮玫瑰樂隊的新專輯何時發行的受關注度。在2002年夏天,槍炮玫瑰樂隊的吉他手Paul Huge自動離隊,Axl Rose馬上找來了前Love Spit Love樂隊和Psychadelic Furs樂隊的吉他手Richard Fortus入隊代替Paul Huge。儘管在這一年,Axl Rose帶領槍炮玫瑰樂隊在這年的MTV台音樂錄影帶獎頒獎典禮(MTV Music Video Awards)上擔任嘉賓演出,但是他們的新專輯依然毫無蹤跡。儘管如此,槍炮玫瑰樂隊在這一年中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樂隊,2002年12月5日,他們的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演唱會門票在開始發售幾分鐘之內就被搶購一空。槍炮玫瑰樂隊舉行了八年來的第一次有規模的巡迴演出,在歐洲和日本,槍炮玫瑰樂隊成功的舉行了演出,但是在北美巡演的時候,樂隊在溫哥華和費城的兩場演唱會雙雙因為Axl Rose或中途停止演出或開始就不肯出場分別引起的觀眾暴動而不得不臨時取消。Axl Rose再次通過這種手段讓他的樂隊演出訊息上了頭條新聞。然而在這兩場演出之後,Axl Rose和他的槍炮玫瑰樂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們的這次北美巡演被主辦方宣布全部取消。
2003年傳來的最重要的新聞就是前槍炮玫瑰樂隊成員Slash,Izzy Stradlin,Duff McKagan以及Matt Sorum重新組合了樂隊,名為“The Project”,並且樂隊公開招募主唱,包括前Skid Row樂隊的主唱Sebastian Bach在內的眾多演唱好手都前去應聘,結果都沒能被吸收,最後是Stone Temple Pilots樂隊的主唱Scott Weiland成為了幸運兒,與這批前槍炮玫瑰樂隊成員一起為電影《義大利任務》錄製了電影原聲,但是隨後不久,Scott Weiland因為在他的汽車上發現了毒品而被關進了監獄,“The Project”樂隊也就沒有了下文。在2003年中,Axl Rose和他的槍炮玫瑰樂隊依舊參加了一些活動的演出,但是他們的新專輯依舊沒有任何蹤跡。
2004年,Axl Rose和他的槍炮玫瑰樂隊原本計畫繼續參加世界各地的幾個搖滾音樂節的演出,但是在樂隊成員出席了2月份的第46屆歌來美頒獎典禮的星光大道之後,樂隊的主音吉他手Buckethead在3月中旬突然宣布離開他已經效力了四年的槍炮玫瑰樂隊。2004年3月30日,Axl Rose強烈批評了Buckethead私自離隊的做法,並且由於尚未找到替代人選,因而被迫宣布取消原定計畫,其中包括將在里約音樂節上的演出。更令Axl Rose的是在Buckethead宣布離隊的同時,美國地方法院判定Geffen唱片公司有權發行槍炮玫瑰樂隊的精選輯,此前Axl Rose與樂隊前成員Slash和Duff McKagan在樂隊分裂之後首次聯手,向法院提起訴訟,控告唱片公司在未經他們允許的情況下擅自挑選歌曲組成精選輯,並且整個專輯的單曲挑選,順序安排以及專輯的藝術設計完全沒有允許他們的參與,此外這張精選輯的發行也將嚴重影響他們的新專輯《Chinese Democracy》的發行計畫,他們要求阻止這張精選輯的發行。但是隨著敗訴,2004年3月23日,槍炮玫瑰樂隊的精選輯《Greatest Hits》被Geffen唱片公司發行。而此時禍不單行的槍炮玫瑰樂隊的新專輯《Chinese Democracy》依然毫無蹤影。
2004年,Axl Rose和他的槍炮玫瑰樂隊原本計畫繼續參加世界各地的幾個搖滾音樂節的演出,但是在樂隊成員出席了2月份的第46屆歌來美頒獎典禮的星光大道之後,樂隊的主音吉他手Buckethead在3月中旬突然宣布離開他已經效力了四年的槍炮玫瑰樂隊。2004年3月30日,Axl Rose強烈批評了Buckethead私自離隊的做法,並且由於尚未找到替代人選,因而被迫宣布取消原定計畫,其中包括將在里約音樂節上的演出。更令Axl Rose的是在Buckethead宣布離隊的同時,美國地方法院判定Geffen唱片公司有權發行槍炮玫瑰樂隊的精選輯,此前Axl Rose與樂隊前成員Slash和Duff McKagan在樂隊分裂之後首次聯手,向法院提起訴訟,控告唱片公司在未經他們允許的情況下擅自挑選歌曲組成精選輯,並且整個專輯的單曲挑選,順序安排以及專輯的藝術設計完全沒有允許他們的參與,此外這張精選輯的發行也將嚴重影響他們的新專輯《Chinese Democracy》的發行計畫,他們要求阻止這張精選輯的發行。但是隨著敗訴,2004年3月23日,槍炮玫瑰樂隊的精選輯《Greatest Hits》被Geffen唱片公司發行。而此時禍不單行的槍炮玫瑰樂隊的新專輯《Chinese Democracy》依然毫無蹤影
在主音吉他手Buckethead離隊之後,槍炮玫瑰樂隊的成員減少到了七名。除了擁有恆久魅力的主唱Axl Rose之外,樂隊現在的成員還包括老鍵盤手Dizzy Reed,原名Darren Reed,1963年6月18日出生在美國伊里諾伊州的Hinsdale,1990年4月入隊;吉他手Robin Finck,1971年11月7日出生在美國喬治亞州的Marietta,1996年以後正式入隊;吉他手Richard Fortus,曾經為“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以及超級男孩組合(N''''Sync)擔任過吉他手,2002年夏天入隊;貝司手Thomas Stinson,又名Tommy Stinson,1966年10月6日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Minneapolis,1996年正式入隊;鼓手Brian Mantia,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San Jose,1999年入隊;鍵盤手Chris Pitman,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Independence,從1998年開始一直擔任樂隊在演出時的第二鍵盤手。
無論時間如何的變幻,如今的槍炮玫瑰樂隊成員如何的變更,曾經創造了搖滾樂傳奇的槍炮玫瑰樂隊的五名原始成員將被永遠的留在音樂歷史中,這些藝術家們不僅創造了奇蹟,創造了搖滾樂歷史,同時他們還擁有著歷史上最偉大的硬搖滾專輯《毀滅的欲望》。早在槍炮玫瑰樂隊顛峰時期,Axl Rose和其他的樂隊成員就曾經多次表示,他們的音樂作品不求數量只求質量,他們寧可四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打造出一張儘可能完美的作品奉獻給歌迷,也不願意把粗製濫造的作品每年都發行一張來賺錢。或許這正是槍炮玫瑰樂隊的音樂在是多年來依然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歌迷的重要原因,世界各地在至今仍然擁有數千萬數億計的忠實的槍炮玫瑰樂隊歌迷在支持著他們,並且在期待著他們即將發行的新專輯《Chinese Democracy》。
皇后樂隊
 樂隊名稱:Queen (皇后)
組建時間: 1971
國 籍: 英國
風格類型:Album Rock(專輯搖滾)、Arena Rock(舞台搖滾)、British Metal(英國金屬)、Glam Rock(迷惑搖滾)、Hard Rock(硬搖滾)、Pop/Rock(流行/搖滾)、Prog-Rock/art rock(前衛/藝術搖滾)
引子
無數搖滾樂迷懷念著六七十年代,那一個灼燒般的,帶著熾烈與灰燼氣息的瘋狂年代。二戰後的平靜是一個愈傷期,也意味著一大片迷茫的濃霧,所有人在壓抑中迷失方向,空氣中封存著躁動的危險因子,一切顯得那么陳腐可憎,一切等待著被破壞,被覆滅,被重建。
一群憤青們首先拖著他們骯髒破舊的牛仔褲,被這一把隨時有可能被砸碎的吉他跳上街頭,狂笑著嘶吼著,揮舞著愚蠢而有力的拳頭消耗他們的青春。英國,這個由危險而冷峻的物質構成的孤島,這個大西洋中顯得陰鬱而溢滿火藥味的古老戰艦,成為這場躁動的舞台。披頭士的蘑菇頭引來少女們的陣陣尖叫——但這不是全部,The Who用吉他殘片引爆了全場的瘋狂 ,Rolling Stone孜孜不倦地甩著蓬亂濃密的長髮在街頭的舞台上咆哮著,Sex Pistols壞笑著給專輯封面上英國女王的耳朵別上別針…… 一切在不安與死寂中開場,若干年後以決絕的姿態撲向覆滅。其間,英倫三島的肥沃土地上瘋狂滋長著各種植物——苔蘚還是向日葵,荊棘還是紫羅蘭,這都不重要。它們都以自身的存在繼續著那個時代的瘋狂,其中,有一朵花最為艷麗,盛開的也最為放肆。
它的名字叫Queen。
之所以花如此多的筆墨去渲染那個由嬉皮士運動,朋克運動等等交織的時代,是因為那一切都是Queen,這朵艷麗花朵的溫床。它吸收著那些帶著腥味與熱度的養料,卻綻放出有別於粗糙朋克們的華美與優雅。Queen,這是一支風格無法被界定的搖滾樂隊,它有著招牌式的華麗吉他Solo,卻不似一般金屬樂隊的繁冗嘈雜,而是在宏大與華麗中滲出一絲規整與雋永;它早期的作品泛著些許實驗味道,卻不似Pink Floyd般空蕩清冷,而是沾著人間煙火的暖意;它也曾有過自省與探討末日的歌詞,卻並非哥特樂隊般整日沉在淒絕(或是故作淒絕)的異世界裡。它屬於人間,紮根塵俗,卻透著超塵脫俗的芬芳。
主唱Freddie Mercury 華美,就連四位成員的面容也一樣,有時你很難從他們秀麗的臉蛋上相信他們是實力派。主唱Freddie Mercury有著波斯血統,骨骼奇駿,狹長的眼梢泛著一絲陰柔;吉他手Brian May則是一位標準的英式美男——挺拔的鼻樑,分明的輪廓透著高貴的憂鬱;貝司手John Deacon的微笑永遠是個謎,柔和的面部線條在寂靜中熠熠生輝;鼓手Roger Taylor的美已經無法形容,芭比娃娃般無懈可擊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熱情的笑容。
發展
追根溯源,Queen的誕生是建立在樂隊Smile的基礎上的。1968年,英國倫敦帝國大學的Brian May帶著他自製的吉他Red Special與醫學院學生Roger Taylor,以及同學Tim Staffell成立了Smile。樂隊風格主要為硬朗的重金屬,Brian富有感染力的吉他solo在這個時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oger有力而具爆炸性的鼓點也初具端倪。而這時的Freddie Bulsara,後來的Queen靈魂主唱剛從伊令大學畢業,並在畢業後的服裝生意中認識了Roger Taylor,也因此成為Smile第一批聽眾 。不過,這個時期的Freddie輾轉於數隻樂隊中,並未加入Smile,值得一提的是,那時的他與樂隊的每名成員都私交甚篤——生意夥伴Roger Taylor後來乾脆讓Freddie搬進了自己的公寓,Tim Staffell更是他多年的同學。或許正是這為日後Queen的默契奠定了基礎。
不久,Tim Staffell決定離開Smile,從另一支樂隊Sour Milk Sea解散風波中出走的Freddie在Tim走的同一天便加入了Smile。這一成員變動對於日後的Queen是有里程碑意義的。而後Freddie決定將樂隊名改為Queen。1971年2月,畢業於倫敦大學切爾西學院電子工程系的John Deacon正式加入Queen。樂隊宣告誕生。
John Deacon花了些時間融入Queen這個團體,他的加入有些陰差陽錯的味道 。招貝斯手時,Freddie的一位朋友Chris也參與了競爭,Chris同樣技藝精湛,又與Freddie交情不錯,眼看天時地利人和的事情被Chris的發揮失常攪黃了。吉他手Biran May最終選擇了更為穩重嚴謹的John,Freddie本人自然有些失望。John這個“外人”的身份變得很微妙。不過很快,John以實力贏得了信任,他沉靜穩重的bass line給Queen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曲風一條準繩,使得Queen的作品曲折多姿而又不顯凌亂。另外,這位理科高材生 深諳理財之道,在成功炒掉兩個只關心如何壓榨樂隊利益的豬頭經紀人後,他開始打點起Queen的內外事務來。
吉他手Biran May 說到理科高材生,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成員,吉他手Brian May了,這個樂隊基石式的人物是Queen“高貴血統”的一大源頭。Brian後來成為英國倫敦帝國大學星體物理學博士,精密的理性思維卻毫不妨礙感性靈感的發揮,他的吉他solo不再只是歌曲的點綴——若把Queen比作一個人,Roger的鼓點與John的bass line是筋骨,Brian的吉他solo就是其間的血肉。
而主唱Freddie,則擔任了靈魂的角色。
說到這裡,該解釋一下為何之前稱他為Freddie Bulsara了。事實上,Freddie Mercury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藝名,Freddie原名Farrkoh Bulsara,少年時代得到了“Freddie”這個外號,17歲到英國時便以Freddie自居。再後來,Freddie創作歌曲《My Fairy King》時得到一句歌詞啟發,決定將姓改為Mercury(這也和Queen所屬廠牌Mercury一拍即合),故而有了後來為人熟知的Freddie Mercury這個名字。
在1973年推出的處女作《Queen I》中。可以明顯聽出Led Zepplin對Queen曲風的影響(Led Zepplin和Jimi Hendrix是Queen的偶像),曲風雖在華麗風格上初顯端倪,但Freddie高音段的叫喊有些模仿Led Zepplin主唱Robert Plant的痕跡。不過,這張處女作總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1974年,Queen推出第二張專輯《Queen II》,在這張專輯中,Queen邁出了非常可貴的一步,他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風格,Freddie原本略顯單薄的嗓音處於瘋狂的蛻變中,它變得更為豐盛多姿,也更具有內在的爆發力。進步更明顯的是Queen整體富有奇幻歌劇色彩的編曲,其中吉他手Brian May的solo個人認為在這個時期已開始走向成熟。當然,這一時期的編曲製作有些花哨浮躁之感——像一個剛步入文壇的青年作家,拚命在行文中顯露辭藻一般。
貝司手John Deacon 《Queen II》誕生出了Queen的第一首熱門單曲《Seven seas of rhye》,除此之外,有一首歌很值得一提,它並非熱門歌曲,卻為後來Queen的傳世經典《Bohemian Rhapsody》奠定了基礎,那便是《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Bohemian Rhapsody》就像是《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的究級進化版。泛著超現實主義氣息的歌詞,集詭異、黑暗、精緻為一體的曲風,還有華麗又略顯俏皮的吉他solo與Bass line——或許最大區別的便是演繹了,《Bohemian Rhapsody》中間部分的歌劇色彩更濃,主唱Freddie的駕馭也更為精彩絕倫(甚至可以說,Freddie在《Bohemian Rhapsody》中的演唱蓋住了其同樣出色編曲的光芒。)。
緊接著,Queen推出了第三張專輯《Sheer Heart Attack》,這是Queen輝煌的真正開始。一個非常明顯的標誌便是Freddie聲線上的破繭成蝶,無論是輕靈婉轉的《Killer Queen》《Mis Fire》,還是金屬風格強烈的《Stone Cold crazzy》,他都駕馭的遊刃有餘。真正到達爐火純青地步的,還有編曲製作。此時的Queen已經在磨練中懂得取捨,不在過於泛濫的疊加花哨的段子,而是明了在美輪美奐中尋求一種和諧與整體感。在熱門單曲《Killer Queen》中,Freddie光潔頑皮的聲音巧妙地穿梭於Brian May靈動輕快的吉他solo中,配以詼諧的和聲,使得這首歌在悅耳的同時充滿了黑色幽默。《Killer Queen》從一定程度上已經達到了Queen的巔峰水準,它的大熱似乎也預示著一個華麗王朝的到來。
巔峰
1975年,Queen憑藉巔峰之作《A Night At The Opera》皇袍加身。這張專輯不但是所有Queen迷頂禮膜拜的傳世經典,也是搖滾史上一座光彩奪目的里程碑(若是初次接觸Queen的朋友,不妨從這張專輯聽起,因為它從任何一個角度都代表Queen的最高水準 。)
在這張專輯中,抒情小曲、金屬力作、歌劇斷章在整體上錯落有致,張弛有度,真正呈現了一個多彩的皇后。專輯以風格頗具諷刺與火藥味的《Death On Two Legs》開始,幾經情感起伏與動靜轉換,以一段英國國歌《God Save the Queen》的吉他華彩結束,歌曲間的契合可謂渾然天成。而單看每首歌曲,也都完美的無可挑剔。主場作品極少的鼓手Roger Taylor的《I’m Love With My car》 氣勢十足,Roger沙啞而富於顆粒感的嗓音將歌曲打造的極具荷爾蒙氣息,而後《 ’39》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帶著文藝氣質的吉他手Brian May抱起木吉他,輕輕吟唱起一個哀而不傷的故事,純木吉他的伴奏泛著鄉村氣息,這在Queen的作品中是非常少見的。
鼓手Roger Taylor 至於Freddie Mercury在此專輯中的表現 ,已無須多言了。該如何形容他的聲音呢?華麗?太過淺薄;性感?似乎過於輕佻。他時而淺吟低唱,時而高聲吶喊,聲音的每個細枝末節都開出詭異的花朵。Queen的魔力就在於此,他們能輕易製造一座宮殿,又可以用一個吉他撥弦讓它頃刻灰飛煙滅,此時你已被Freddie帶領到皎潔月光中,當你快要昏睡在那片溫柔中時,一切又陷於荒涼,片刻前的呢喃已變成一連串痛苦的吶喊……
完美力作自然萬眾矚目。《A Night At The Opera》剛上市預定量就達500萬張,其中熱門單曲《Bohemian Rhapsody》更是以風捲殘雲之勢橫掃各大排行榜,並占據英國排行榜冠軍寶座達破紀錄的9周之久!甚至在十多年後的 1992 年,《 Bohemian Rhapsody 》還在美國單曲排行榜上獲得過數周的亞軍成績。專輯封面的著名鳥冠圖案由主唱Freddie親自設計,其中的巨蟹、室女、獅子分別代表樂隊成員的星座。這一圖案的變體也沿用在Queen後來的專輯《A Day At The Race》和《Greatest II》上。
然而,巔峰往往也是一種死刑的宣判,事情往往是這樣,就像拉斐爾的前無古人注定了古典細膩派畫風的後無來者。《A Night At The Opera》之後,無論Queen如何努力,都無法再逾越這個巔峰——它太完美了,以至於後來的一切都被稱為“複製品”。跳開來看,而後發行的《A Day At The Race》《News Of The World》以及《Jazz》都是精品之作,但在人們的心中,它們只能存在於《A Night At The Opera》的陰影下。
儘管如此,這三張專輯還是誕生了很多經典之作,其中《We Are The Champions》和《We Will Rock You》無疑是Queen傳唱度最高的作品(相信很多中國樂迷都是由它們認識Queen的),他們出現在無數的體育賽事、廣告中,也在大多數人眼中成為Queen的標誌。
在此需要特別說明一下,在筆者寫此文之前,國內所有有關Queen的介紹都別有用心的說“富有同性戀色彩的樂隊”“放縱奢靡”等等。不錯,主唱Freddie確實是雙性戀,但擁有同性戀成員的樂隊不勝枚舉,例如The Police和U2(貝司手Aadam Clapton),同性戀歌手也不少,如Elton John,David Bowie,George Michael,唯獨輪到Queen,就因一個成員的身份給整支樂隊貼上“強烈同性戀色彩”的標籤,實在荒謬之極。的確,個別歌曲中確實含有一定的暗示色彩(如《God Old Fashioned Lover Boy》),但因為個別案例就想當然的認為Queen的音樂都是同性戀讚歌,著實欠妥。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對《We Are The Champions》的理解,說什麼“具有諷刺意味的是,QUEEN那首關於同性戀的讚歌We Are The Champions卻成了弘揚體育精神和奧運冠軍的經典慶賀曲目”,Freddie當初的創作初衷便是組曲,即使有個人色彩,也是一種希望得到一視同仁的抗爭,何來讚歌之說?Freddie一生都希望不因自己的gay身份受歧視,而某些資料對他的歪曲甚至污衊,若他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Queen音樂內容極為豐富,其餘三位成員也都才華橫溢,那些一孔之見不僅是對Freddie的侮辱,更是對Queen這個團隊的不尊重。
 Queen早期作品以不使用合成器著稱,然而那些絢麗多姿的歌劇效果又是如何製作的呢?這就又要提一下那兩位理科高材生——吉他手Brian May和貝司手John Deacon了。這二人不僅在音樂上有著過人的才華,在機械製作方面更是一流。Brian那把幾十年如一日的紅黑吉他Red Special是他自行製作而成的(據說最初的材料是家中的門板),Red Special音色特別,Brian操持的得心應手,它不僅成為Brian May的一個標誌,後來還專門成立了吉他廠牌。除此之外,他還製作了Treble Booster Pedal(高音升壓踏板,用於完善高音部音色)。電子工程系科班出身的John Deacon更厲害,他用一堆廢棄的電晶體拼裝的神奇功放Deacy Amp為Queen音樂藝術聲效立下了汗馬功勞。Treble Booster Pedal與Deacy Amp後經改良誕生了錄製套組Vox Brian May Special,後來也作為獨立產品發售。這個套組,加上Vox AC30(一種音響模擬效果器),以及搖滾三大件,便是Queen華美音效的全部家什了。
在錄製方面,Brian May一般採取多個音軌疊加錄製的方法,他們對於錄製效果也非常精益求精 ,《 Bohemian Rhapsody 》的創作時間僅花去Freddie Mercury15分鐘,後期製作卻花去好幾個星期!在那個沒有先進錄製技術的時代,Queen以嚴謹的態度拒絕了快捷但缺乏真實感的合成器,以自己的發明與努力做出了永載史冊的音樂,這一點很值得當今很多花樣繁多,卻心浮氣躁的樂隊學習。
低潮
80年代是Queen音樂上的一道分水嶺。首先,Freddie剪短了之前的捲髮,蓄起了漆黑的鬍鬚,演唱會上的著裝也從之前酷似芭蕾舞服的緊身衣,換成了男士外套甚至背心。另外,鼓手Roger Taylor和貝司手JohnDeacon也都剪去長發,一改以往陰柔氣質。唯一沒怎么變的變是吉他手Brian May了,他的一頭“蘑菇雲”直到今天還是老樣子。
比形象上的轉變更大的是Queen的曲風。Queen之前一直討厭朋克,在歌曲《We Will Rock You》與《Sheer Heart Attack》中都有諷刺Sex Pistols的味道。然而,它們都沒抵擋住80年代流行舞曲風潮的襲擊。
總的說,這個時期Queen內部分為兩個陣營。Brian和Roger堅持金屬風格,John卻對pop、funk有著濃厚興趣,Freddie是站在John一邊的——他本來就是靈魂歌后Aretha Franklin的忠實歌迷,對Michael Jackson也頗為讚賞。在這種局面下,樂隊在80年代先後發行了《The Game》《Flash Gordon》《Hot Space》《The Works》《A Kind Of Magic》《Live Magic》《The Miracle》7張專輯。
這些專輯裹挾著濃厚的舞曲氣息,原本清晰的鼓點模糊了,歌曲鏇律也越來越討巧上口。Freddie的嗓音大不如前,酒精與香菸(包括少量古柯鹼)將他原本清澈光潤的嗓子變得有些沙啞,聲音中內在的張力也磨損不少。總之,它們的確不如Queen70年代的那些作品了。不過媒體對此的惡評如潮,其實也過於誇張,這幾張專輯無論如何也沒有評論中那么一無是處,仔細看來,它們不但誕生了《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Radio Ga Ga》《I Want To Break Free》等優秀作品,也產生了些新的東西——吉他手Brian May的數首作品倒是出奇的悅耳,不過很遺憾,這一點在一片惡評中被忽略了。
不過,有些批評也不無道理,至少對《Flash Gordon》說來,批評毫不過分。1980年,英國名導Mike Hodges找來Queen為科幻電影《Flash Gordon》製作配樂,Queen決定做個嘗試。非常遺憾的是,這次嘗試的成果是一張堪稱Queen最差作品的專輯,為了配合電影科幻娛樂還有些傻呵呵的風格,以不使用合成器著稱的Queen居然開始使用合成器,而且很顯然,他們倒騰出來了一堆完全不符合Queen水準的音樂,那種帶有劣質科幻大戰模擬音的空洞端子令人失望透頂。專輯銷量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滑鐵盧。
 《Flash Gordon》僅是Queen低潮期的開始,而後專輯銷量的下降,是的Queen在1982年決定臨時解散,Queen的各個成員業發展起自己的事業,Brian May和Freddie Mercury都發行了個人專輯,Roger Taylor也組建了樂隊The Cross並擔任主唱。這一時期,三位成員皆有不俗成績,但與QUEEN樂隊的輝煌相比,還是不值得一提。1985年的Live Aid成為一個契機,Queen重聚了。Live Aid中Freddie的風頭蓋過了所有人,Queen在那場經典義演中的表現,也成為其低迷80年代一個可貴的亮點。
縱觀Queen的80年代,可以體會到俗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貼切。儘管專輯成績欠佳,Queen的一系列演唱會卻大放異彩,他們用事實證明了,他們是為數不多的擁有無敵現場的樂隊之一。Queen70年代演唱會不多,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彩虹演唱會。詭異幽暗的燈光,精緻的服裝,尚且年輕的四人旺盛的活力都顯得這場演唱會無比唯美。而Queen80年代演唱會卻更為出彩。
Freddie此時的嗓音狀態已不如從前,演唱會上高音部全部做降調處理(鼓手Roger Taylor的高音倒是飆的肆無忌憚),但這絲毫未減損他的風采。Freddie Mercury,這個私下裡有些靦腆的男人仿佛在舞台上才能找回他另一個自己——瘋狂,妖嬈,富有表現力與無限的活力,可以一次次掀起全場狂潮——這些在Queen的幾場著名演唱會Live in Wembley,Live in Budapest都有體現。這一時期,他們在亞洲、南美也都進行了大規模巡演,比如Magic Tour,We Will Rock You等等。可以說,Queen八十年代的LOGO便是Freddie Mercury高舉話筒的樣子。
1987年,Freddie Mercury與西班牙著名女高音Montserrat Caballé在巴塞隆納的拉尼特音樂節上共同演繹了經典曲目《Barcelona》。這首歌由Freddie所做,完美的融合了搖滾的激昂與美聲的高貴唯美。這位張揚的搖滾主唱破天荒的穿上了藍色的禮服,與Caballé攜手演唱了它。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原本要將《Barcelona》定為該屆奧運會的主題曲,但由於Freddie在1991年便與世長辭,臨時取消了這一決定,這引起Queen歌迷的強烈不滿,Caballé本人也決定拒絕出席巴塞隆納奧運會的開幕式。然而,多年以後的無數次最佳奧運歌曲評選中,《Barcelona》都名列前茅——所有人已然將它視作那屆奧運會的主鏇律。
消逝
然而此時的Freddie已經接到死刑的宣判,他患上了愛滋病,時日無多。
很多人用“迴光返照”形容Queen1991年發行的專輯《innuendo》。Innuendo,諷刺。這張給人以皇后華麗王朝復興希望的專輯卻是一份遺書,它擁有《A Night At The Opera》的恢弘與華麗,也有著自身深沉黑暗的核心,同名歌《Innuendo》的迷幻感覺令人內心恍然——聽這首歌時你會忘記你置身的環境,溺進一種幻境中,Freddie以一個末世先知的身份吟唱著。而據稱是Freddie遺作的《I'm Going Slightly Mad》中卻透出令人心悸的訊息——他似乎已經超然脫世,整首歌浸透著一種詭異與癲狂,I'm Going Slightly Mad,漸入癲狂。
上帝要毀滅一人,必先令其瘋狂。
《Innuendo》口碑與銷量上的雙豐收沒有減緩死神逼近的步伐,1991年11月24日,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因愛滋病引發的肺炎與世長辭,享年45歲。
Freddie的葬禮由英國樂壇教父Elton John主持,成千上萬的歌迷為Freddie送行,送葬的鮮花堆積如山。
當Elton John把一朵玫瑰輕輕放在Freddie的棺木上時,我們知道,一個時代結束了。
Queen,這支獨一無二的藝術金屬大師級樂隊,這支在全世界擁有無數歌迷(在亞洲美洲的影響力已經超過Beatles)的樂隊,這支見證搖滾興衰,做出無數開創,給與我們無數驚喜的樂隊,它的歷史終結於1991年。
但請記住,Queen這朵艷麗花朵,永不凋零。
後序
1992年,由Queen其餘三位成員發起的“紀念Freddie Mercury演唱會”在倫敦溫布利體育場舉行,重回溫布利,那個1986年Freddie穿著經典黃色外套引吭高歌的地方。一切物是人非,斯人已逝,取而代之的是眾多圈中好友的鼎力演繹,其中不乏搖滾樂壇舉足輕重的地方。那種氣氛,悲鳴與激情交織的人群的歡呼,是無法用任何文字描述的,歌迷們依舊高舉著寫有Freddie名字的氣質大聲喊著他的名字,Brian哽咽地唱著《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Robert Plant,這位led zeppelin樂隊主唱也到場了,led zeppelin是Freddie生前的偶像,而Robert Plant此時卻唱著Freddie的歌,以緬懷逝去的他……
Freddie去世後,貝司手John Deacon退出Queen,決定金盆洗手,儘管後來也小試牛刀了幾回,但總體已經退出樂壇。吉他手Brian May自行單飛,鼓手Roger Taylor與樂隊The Cross繼續發展。
1996年,Queen最後一張專輯《Made In Heaven》依照Freddie遺願發行。專輯是Freddie在病床上錄製完成的,浸透他最後的悲鳴。專輯一經上市,被搶購一空。
1998年,吉他手Brian May與鼓手Roger Taylor推出紀念Freddie的單曲《No One But You》。
進入新世紀,Brian May與Roger Taylor再度合作,與原Bad Company主唱Paul Rodgers一同以“Queen+Paul Rodgers”名義巡演,2008年推出新專輯《COSMOs Rock》。這張專輯是Brian May與Roger Taylor音樂生涯新的篇章,但已於我們熟知的那個Queen無關。
金屬樂隊
Metallica樂隊的故事應該從他們的鼓手Lars Ulrich講起。這不光是因為Lars是Metallica的創始人和發言人,也因為他走上搖滾樂道路多少帶一點傳奇色彩。 1963年11月26日,Lars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的一個體育世家,他的父親是丹麥著名網球明星Tobin Ulrich,他自小就隨父親在世界各地參加比賽,並且在父親的影響下開始進行專業的網球訓練。少年Lars在網球上非常成功,十幾歲時就已經成為丹麥網球的“明日之星”,這一切似乎都說明Lars將子承父業,向成為體育明星的道路邁進。但就在1973年,著名的重金屬樂隊Deep Purple巡迴演出到了丹麥,Lars隨祖父看了這場音樂會以後,就愛上了搖滾樂。兩年以後,Lars開始練習打鼓,那時他只有12歲。 1980年,Lars被送往美國洛杉磯進行網球訓練,這成了他生活的一個轉折點。由於在美國沒有什麼朋友,Lars在訓練之餘的時間就一個人練習打鼓。漸漸地,音樂取代了網球的地位,Lars最終放棄網球,離開了通向Wimbledon的道路,走上了他所熱愛的搖滾樂之路。值得一提的是,Lars最終還是到了Wimbledon的體育場,不過不是參加著名的Wimbledon公開賽,而是Metallica樂隊的演唱會。 當時正值“不列顛重金屬新浪潮”(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興起,Lars對此極為著迷。他在Recyler雜誌(這是一家可以刊登免費廣告的雜誌,許多搖滾樂隊都通過它尋找需要的人員,後來著名的Hole樂隊就是通過這家雜誌組建的)上刊登廣告,尋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藝術家,但是沒有得到回應。失望之餘,Lars隻身飛往倫敦追尋他的音樂夢想。 1981年,Lars返回洛杉磯,他遇到了James Hetfield。James是洛杉磯當地人,當時是一家印刷廠的工人。他從小受Black Sabbath等樂隊的影響,很早就開始學習彈吉它,在高中時期,James就組織過一支名為Obsession的搖滾樂隊。James在舊雜誌上發現了Lars的廣告,並且找到了他,兩人一見如故,立即著手組織樂隊。他們首先找到了James在Obsession樂隊的同伴貝司手Ron McGoveny。由於James希望自己作為吉它手,他們一直在尋找一位主唱,但是沒有合適的人選,於是James就兼任了主唱。不久James發現自己很難同時演唱並演奏主音吉它,他們就招收了Lloyd Grand作為主音吉它手,而James則改任節奏吉它。他們將自己的樂隊命名為Metallica,這就是樂隊最初成立的陣容。 Metallica被認為是最近二十年中最流行和最具有影響力的重金屬樂隊,80年代的銷量達幾百萬張。90年代樂隊風格變得更加複雜,通過電台和MTV贏得了更多的觀眾。 Metallica於1981年在洛山磯組建,包括James Hetfield(主唱/鏇律吉他),Lars Ulrich(鼓手),Dave Mustaine(吉他)和Ron McGovney(貝斯)。這隻四人組合為1982年發行的專輯《Metal Massacre 1》錄製了四首歌,另為《No Life 'Til Leather.》錄製了四首歌,很快擁有了樂迷。1983時樂隊遷至舊金山,與Megaforce Records公司簽約, Cliff Burton代替了McGovney,前 Exodus樂隊的Kirk Hammet代替了Mustaine。五月,新樂隊發行了《Kill 'Em All》,(原標題《Metal Up Your Ass》)。與Venom合作的歐洲巡迴演出結束後, Metallica 於1984年發行《Ride the Lightning》,風格更加複雜,並吸引了更多的樂迷。 改簽Elektra Records公司後,Metallica於1986年發行專輯《Master of Puppets》。同年晚些時候的歐洲巡迴演出為樂隊帶來了悲劇--1986年9月27日,在至Stockholm途中,貝斯手Burton 跌出車窗,當場死亡。樂隊回到美國後,吸收了flotsam and jetsam樂隊的貝斯手Jason Newsted,錄製了專輯《Garage Days Re-Revisited》。 Metallica於1988發行的專輯《And Justice For All》大獲成功,進入榜首前十,儘管只進行了有限的宣傳。後Metallica決定採取主流風格,於1991年發行同名專輯。專輯榮登榜首,銷量達七百萬張。全黑封面使之被稱為“Black Album”,包括單曲《Enter Sandman》, 《Wherever I May Roam》,《The Unforgiven》和《Nothing Else Matters》。在樂隊進行世界巡演期間,Elektra公司於1993年發行了合集《Live Shit: Binge and Purge》。 Metallica於1996年發行《Load》,1997年發行《Reload》,全都登上榜首,最新的專輯是雙CD《Garage Inc.》,1998年11月發行。 專輯: 1983 Kill 'Em All 把他們都殺光 1984 Ride The Lighting 駕馭閃電 1986 Master Of Puppets 玩偶的主人 1987 Garage Days Re-Revisited(EP) 重返車庫歲月 1988 ...And Justice For All 為一切的公證 1991 Metallica(Black) 同名(黑色) 1993 Binge & Purge Live Shit 1996 Load 裝載 1997 Reload 再裝載 1998 Garage Inc.(Disk1-2) 修車公司 1998 S&M(Disk1-2) 交響樂和Metallica
瑪麗蓮·曼森
瑪莉蓮·曼森(Marilyn Manson)是美國工業金屬音樂團體,以主唱藝名命名。
來自 美國,俄亥俄州
類型 工業金屬 休克搖滾
Marilyn Manson既是一支來自佛羅里達的樂隊的名稱,又是該樂隊主音歌手的名字。 這個來自美國中西部的歌手原名
Brian Warner,在俄亥俄州的Canton度過孩提時代。他從小不和父母同住,嚮往著有朝一日成為象Ozzy Osbourne一樣的個性英雄。18歲時,移居佛羅里達,在當地的Tampa灣地區從事音樂評論工作。1989年他化名Manson,遇到了吉他手Scott Mitchell(真名為Scott Putesky)。這兩人一拍即合,彼此發現其對南佛羅里達音樂景象的看法極其相似。根據Manson在小型談話節目中得到的經驗和由60年代兩個著名名詞組合而來的名字的啟發,他給Scott起名Daisy Berkowitz,分別來源於公爵Daisy的爵士樂組合和殺手David Berkowitz。在貝司手Gidget Gein和鍵盤手Madonna Wayne-Gracy加入之後,名為Marilyn Manson & the Spooky kids的樂隊正式成立。
組建之初,他們出演一些付費預定的演出,錄製了自己的盒帶並自創些特殊的聲響效果。很快他們找到了合適的鼓手Sara Lee Lucas替代原先採用的電子鼓機,稍後又以Ginger Fish替換了Sara。他們的風格也逐漸從工業轉向硬核。在1992年他們被當地樂迷提名為南佛羅里達州Slammie獎的最佳非主流硬搖滾樂隊和年度最佳樂隊獎。樂隊成員認為名字太長而難以被記住,一致決定去掉後綴,簡稱為Marilyn Manson。但這並沒有使他們的歌迷有所混淆,1993年夏,他們獲得了5個Slammie獎提名,並且最終贏得了份量很重的榮譽棗年度最佳樂隊。更重要的是Nine Inch Nails的Trent Reznor把Marilyn Manson召入他的Nothing唱片旗下簽訂契約,並達成在1994年春為Nine Inch Nails樂隊的巡演做開場演出的意向.首張專輯《Portrait Of An American Family》(美國家庭的寫照)也順利於1994年7月推出.
Nine Inch Nails的巡演開始給Marilyn Manson足夠的表現機會,與此同時,Twiggy Ramirez出任新的貝司手替代陷入毒癮中的Gidget Gein。這次巡演中,不安分的Marilyn Manson顯現出其肆無忌憚的個性,引出了不少插曲。除了在猶他州的鹽湖城的Delta中心被禁演,Manson在受Nine Inch Nails的邀請上台表演時,他撕碎了一本名為《摩門教之典》的宗教書籍,這導致了服裝室被憤怒的人們瘋狂地搗毀。同年10月,他安排了與撒旦教堂的創建人Anton Szandor LaVey博士的會面,並被貫以'可尊敬'的稱號。在Manson結束巡演回到佛羅里達後,他就因在Jacksonville的裸體演出中的涉嫌強姦指控而被送入監獄。當他一獲保釋,樂隊繼續開始獨立巡演,這次他們成了真正的主角。在南卡羅萊那州,他們又捲入了由'小雞事件'引起的爭論。事情起因於樂隊決定在演出時從台上扔只小雞到台下的歌迷中,以期引起更瘋狂火爆的場面。但實際上,這隻小雞並沒有被好戰的歌迷所撕碎,反而被一個歌迷搭救。可是,小動物的最終命運並沒有驅散Manson藉此向撒旦敬獻祭禮的流言。由此,Manson也逐漸與邪惡主義联系了起來。 1995年10月,EP專輯'Smells Like Children'(孩子氣息)推出,並且經典作品'Sweet Dreams'(甜夢)受到MTV在內的眾多媒體的關注。突然之間,Marilyn Manson開始被廣泛報導。但歷時5個月的巡演中,樂隊既逐日聲望大增,又面臨了內部爆發的矛盾,其中暴戾的Manson在紐約竟把Berkowitz推下舞台。
在他們回到佛羅里達後,Berkowitz退出樂隊。雖然後來一些內部人士宣稱Berkowitz沒有參與創作Marilyn Manson1996年推出的專輯《Antichrist Superstar》(反基督超級明星),但他的名字後來還是出現在專輯的出演名單上,致使此後Berkowitz控告Manson,要求享有應支付的版稅。糾紛後,為尋找合適吉他手,樂隊在《鄉村之聲》雜誌上刊登廣告,經過在150名應徵者中的篩選,選中了Zim Zum。專輯於1996年10月推出,迅速在Billboard排行榜上獲得第3名的成績,並大受好評。這些歌與他們早先狂歡式的效果相比,在詞作上注入了更深更多的熱情,也更具嚴肅的效果。
主要介紹
主音瑪莉蓮·曼森, 原名Brian Warner,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就學於基督教學校,但他很快就脫離了基督教,覺得它是一個以恐懼強逼人相信的宗教。曼森的造型也是以基督教對末世的觀念作為靈感的。
瑪莉蓮·曼森除了同名主音外, 還有三位成員,全都以連環殺手或變態殺人狂的名字與一些美女明星的名字組合起來為藝名。他們可以說是全美家長最不喜歡的團體,長輩們一天到晚告誡子女不要聽曼森的“惡魔音樂”,多數人都認為曼森是反基督團體,他們更是不怕的將其中一張專輯取名為Antichrist Superstar(反基督巨星)。然而,實際上,瑪莉蓮·曼森根本不如普羅大眾所說般反基督,反宗教云云。而樂隊的主音瑪莉蓮·曼森(主音與樂隊名稱相同)亦有說過,他是以自己的方法信神和理解聖經。
瑪莉蓮·曼森其實是一個樂團名。樂隊原名Marilyn Manson and the Spooky Kids,Marilyn Manson是主音的藝名,而Spooky Kids則是指團中其他隊員,在一九九二年,名字縮短至Marilyn Manson。樂隊中每人的名稱均以出名殺人犯為姓,和美艷藝人為名。如主音的名稱就是取材自性感女神Marilyn Monroe(瑪麗蓮·夢露)以及美國殺人魔王Charles Manson(查爾斯·曼森)。他們取名的原因是喜歡“美麗”與“恐怖”的矛盾和對比。
既然這么的離經叛道,就可以知道他們的音樂不會是太主流的流行音樂。他們的主要演奏重金屬音樂,每張專輯都改變音樂風格,由工業搖滾至華麗搖滾都有。
瑪莉蓮·曼森在1996年發行的大碟Antichrist Superstar為其帶來巨大的商業成就,專輯在1998年獲得了一百四十萬張的銷量。而抵制瑪莉蓮·曼森的聲音的規模亦在此時達到頂峰,一些成功的抗議甚至能夠使其取消某地即將舉行的音樂會。即使如此還是不減瑪莉蓮·曼森我行我素的音樂風格。
看慣了瑪麗蓮-曼森一貫的白面魔鬼造型,其實很少人知道這位本名布萊恩華納的真實生活是如何。在他們組團之前,布萊恩是滾石雜誌的名樂評,曾經寫過像嗆紅辣椒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之後他決定自己踏入幕前,不過一般樂迷對他過於前衛的音樂理念似乎無法接受,甚至讓瑪麗蓮-曼森漸漸的成為邪惡的代名詞,不過他也否認了外傳他是撒旦教的忠實信徒,他說只是把這個宗教當成是一種藝術,他並不比一般人更邪惡,別人怎么對他,他就會以相同的方式回報。除了邪惡的化身之外,瑪麗蓮-曼森甚至還有“性愛之神”的封號,之前這位性愛之神可能就是因為瘋過頭了,竟然做出把自己的重要部位拿去觸碰自己保鏢頭部的舉動,讓這位保鏢是氣的一狀告上法院,這則新聞也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或許就是因為他的舉動無法讓常人來預測,例如他說他不曾嫖過妓,不過他卻曾為了美金100元賣過身;他說他不會在男人的重要部位刺青,只因為那會很痛;他身為巨星身價不凡,卻喜歡在各大飯店偷偷小東西;他平常休閒活動喜歡繪畫,沒事還來辦個畫展;日常生活深居簡出,一周只願意出門兩到三次,這就是瑪麗蓮曼森。或許他能一直堅持他的特異獨行,在這個無奇不有的現在,這位搞怪始祖似乎是終於找到了認同,美國累積高達六百萬張的銷售天量,這次他的再出發似乎是要像他的專輯名稱一般驚世駭俗,不得不佩服瑪麗蓮-曼森的勇氣,因為他們以靈魂跟魔鬼交換了這場華美奪目的驚悚盛宴!
發展過程
Marilyn Manson and the Spooky Kids時期 (89-93年)
1989年化名為Manson的Brian Warner在佛羅里達州遇到吉他手Scoot Mitchell,二人一拍即合,決定共同從事音樂活動。Scoot Mitchell並改名為Daisy Berkowitz(公爵Daisy和狂人狂David Berkowitz),加上後來加入的Gidget Gein和M.W.Gacy成立了最初的Marilyn Manson & the Spooky kids,即Marilyn Manson的前身。
這個時期的Marilyn Manson因為欠缺資金和名氣不大,最初只在佛羅里達的一些小酒吧里表演,亦沒有正式出版過大碟。不過他們有自行錄製CD和錄音帶在公開演出時出售。這個時期的Marilyn Manson還未有後來化妝的傳統。
Portrait Of An American Family時期(94-95年)
這個時期的Marilyn Manson出版了單曲Get Your Gunn及專輯Portrait Of An American Family,最重大的改變是樂隊加入了唱片公司Nothing Records,某程度上亦告別了Marilyn Manson and the Spooky Kids時期的籍籍無名階段。
Smells Like Children時期(95年)
Marilyn Manson在出版Smells Like Children專輯的時期最引人注意的是他們在演出時的誇張服裝及妝容。樂隊開始在演出時穿上SM意味濃厚的服裝,而主音Marilyn Manson開始配戴裝飾性的隱形眼鏡,以及塗上誇張的眼影及口紅。主音Marilyn Manson雖然說過:“任何藝人都必須經過扮演米奇老鼠取悅大眾的道路”,但化妝卻在後來變成了樂隊的演出傳統。
主音Marilyn Manson瘋狂的演唱方式也引起不少負面波瀾,例如在台上撕毀宗教經典或是被指控裸體演出而被指控並送入監獄, .........之後一連串離經叛道的行徑不斷推出,加上詭異的外型,樂隊開始被宗教和保守人士大力韃伐。由此,Manson也逐漸與邪教畫上等號。
Antichrist Superstar時期(96-98年)
被喻為Marilyn Manson最成功的專輯Antichrist Superstar隨著Marilyn Manson不斷累積知名度和演出經驗,隨之而來的還有來自美國社會保守人士升級的攻擊;不過經典作品Sweet Dreams卻令樂隊一夜之間大受主流媒體關注,九六年十月推出的大碟Antichrist Superstar不只在銷量上成積傲人,大碟推出不久後便進駐Billboard排行榜的第三名。前所未有的聲勢也奠定了Marilyn Manson的音樂地位。
雖然大碟取名為"Antichrist Superstar",而一般聽眾亦多有認為它是反基督音樂。但事實上Antichrist Superstar的概念是來自哲學家尼采的。雖然它的概念被刻意迷糊,讓聽眾自行分辨。專輯的音樂是以搖滾為主。
Mechanical Animals時期(98-99年)
Mechanical Animals唱片封面,外星人造形。這個時期的Marilyn Manson無論在音樂或外型上也有了改變。與Antichrist Superstar時期的他們相比,樂隊的音樂取經自七十年代的華麗搖滾,主音亦曾經表示這個時期的Marilyn Manson是仿效七十年代最當時得令的華麗搖滾代表人物 大衛·鮑伊。
在專輯Mechanical Animals里Marilyn Manson以雌雄同體的外星人造形示人。主音表示Mechanical Animals是一張比以往更具鏇律性的專輯,與以前的作品相比這張專輯更具流行性及觸及電子音樂的版圖。但題材涉及毒品(Track.9:Don't Like The Drugs (But The Drugs Like Me)及前衛暴露的專輯封面及平面廣告使得Mechanical Animals被全美大型賣場及媒體一致抵制。不過諷刺的是,大碟一經推出,即登美國大碟榜榜首,銷量數字更是可觀。這個時期的樂隊成員在外型上傾向中性,衣著華麗,沒有明確的性別界限。
Holy Wood時期(00-01年)
Manson表示,基督耶穌、約翰甘迺迪總統、滾石合唱團、披頭四都是《Holy Wood》專輯的靈感源頭,在經歷前三張自傳體格局的專輯後,新作更是一張置身這個“在無用的文化下求生存”年代的成長見證。
Golden Age Of Grotesque時期(02-04年)
Golden Age Of Grotesque時期的樂隊告別了以往誇張或中性的造形,開始向紳士般的華貴風格靠攏。而Marilyn Manson曾表示專輯Golden Age Of Grotesque的背景來自三十年代的好萊塢風華、也受到戰後柏林的達達主義影響。在音樂方面Golden Age Of Grotesque被樂迷喻為Marilyn Manson最“流行”的作品,受到達達主義影響的這張專輯變得鏇律化的同時卻更形戲劇化,節奏顯得怪誕而急促。
Marilyn Manson如此談及這張專輯與德國文化的關係:“我將藝術與墮落作類比,30年代的柏林,處理事情都有很不錯的觀點,一些偉大的事情就這樣被創造出來,這些偉大的事情遭受到邪惡、忌妒與保守勢力的衝擊,相同的狀況也在美國發生,還連續發生很多次,就發生在藝術跟我身上。關係之間也會發生這種狀況,大家想要改變你,把你變成另外一個人,這就是這張專輯所觸及的,這張唱片處處充滿狠勁,感覺就像是重生。”
零四年三月,主音Marilyn Manson於官方網站中宣布 John5 離隊的訊息
Eat Me, Drink Me時期(07年-現在)
Marilyn Manson在2007年的最新唱片Eat Me, Drink Me是主音Marilyn Manson跟妻子DitaVon Teese離婚後,跟Tim Skold共同製作的大碟。與先前的大碟相比,Eat Me, Drink Me尤如主音Marilyn Manson的自傳,個人心情(特別是Marilyn Manson的愛情經歷)及自省部分占據了專輯的大半部分,與之前宣揚其個人哲學的風格迥然不同。除此之外Marilyn Manson在歌曲中的咬字也清晰了不少,放在大碟開首的If I Was Your Vampire是他被妻子通知離婚之後即席填詞的,談及這首歌時他說:“這首歌就像是一首新的Bela Lugosi的《Dead》,後者一直是公認的哥德國歌。”
Marilyn Manson談及這張專輯的靈感時表示:“名字的靈感來自數年前一個徵求被吃掉的德國男人,以及那個吃了他的人。雖然我與他們的關係沒有聯繫,但我覺得這故事浪漫得非常令人感嘆。我覺得人們不會視之為浪漫,對他們那是噁心,而對我也有一點認同。”
此外,Marilyn Manson的女友Evan Rachel Wood也亮相於"Heart-Shaped Glasses (When the Heart Guides the Hand)" 的MV里,因為涉及性愛場面此曲的MV亦自然難逃禁播或刪剪的命運。

Duffy
duffyDuffy於1984年6月1日生於威爾斯.靈魂歌手出身的Duffy,在2007年成為A&M Records公司的簽約歌手.2007年11月23日,Duffy在BBC2的電視節目"Later with Jools Holland"中的表演使得她獲得了參加歡祝新年前夜的節目"Hootenanny"的資格.這次活動中,和Duffy同台演出的有靈魂音樂的傳奇人物Eddie Floyd.2008年2月,Duffy第三次登上了"Later with Jools Holland"節目的舞台,並且演唱了Rockferry, Mercy和Stepping Stone三首歌曲.在威爾斯,Duffy就是流行樂界的"女中音katherine jenkins".
Duffy的首張專輯"Rockferry"將於2008年3月3日發行.Duffy說,Rockferry位於英國的利物浦和切斯特之間,並靠近威爾斯邊境.英國向來不缺乏才華橫溢的女歌手,但是來自北威爾斯的Duffy.在2007年11月發行了限定版的單曲"Rockferry"之後,Duffy又發行了單曲"Mercy"."Mercy"這首歌即空降2008年2月17日的下載銷量排行榜的第一名.
第51屆葛萊美獎 最佳流行演唱專輯Duffy《Rockferry>>
專輯
Rockferry (2008)
◎ 全英萬眾矚目的天才新星
◎ 2008年最不可忽視的英國新進女聲
◎ 繼諾拉瓊斯、艾米•懷恩豪斯之後,又一菲比尋常的精彩女聲
◎ 山羊皮樂隊前吉他手 Bernard Butler擔任製作!
◎ 發片6周突破百萬銷量
英國本土雙白金,愛爾蘭白金銷量,法國、德國、瑞士、挪威和希臘等國已破金唱片銷量!
iTune下載排行榜勇奪冠軍、蟬聯英國單曲榜五周冠軍榜首單曲
◎ 電影《欲望都市》主題插曲《Mercy》
中、港、台百名知名音樂人、樂評人、DJ 聯名推薦! 5-6月份30本主流雜誌專輯推薦/40家電台重點推薦! 6月份HITFM整月廣告滾動播放!
01Rockferry 擺渡情歌
滿載神秘感復古開場氛圍曲
02Warwick Avenue 沃里克大道
難掩憂鬱輕柔吟唱小品
03 Serious認真愛
融化人心復古情懷驚艷佳作
04 Stepping Stone墊腳石
被愛拒絕難以自拔哀傷曲
05 Syrup & Honey 甜膩膩
獻給工作狂男人最佳藍調心聲
06 Hanging On Too Long沉迷太久
騷靈風樂韻情場失意作
07 Mercy 憐憫
引爆復古搖擺高潮蟬聯五周冠軍大作,電影《欲望都市》主打插
08 Delayed Devotion遲來的愛
新女性瀟灑甩人絕贊主題歌
09 I’m Scared 懼怕
細膩唱出離情依依動人小品
10 Distant Dreamer遙遠的夢想家
大氣十足耐聽結尾曲
(P.S 內地版已經引進。):
專輯簡介
來自韋爾斯與世隔絕的鄉間小鎮,成為全英萬眾愛戴的天才新星 **黛菲**
繼諾拉瓊斯、艾美懷絲之後,又一菲比尋常的精采女聲
BBC票選2008最受矚目新聲、美國MTV一見鍾情 UK金榜5周冠軍大碟
The Observer ★★★★★滿分推薦 媲美艾美懷絲的好聲音
Q雜誌 ★★★★ 今年最亮眼的天才新人
The Daily Express ★★★★ 這是一張精彩無比的個人新專輯
Digital Spy ★★★★ 她擁有驚人的天份
musicOMH.com ★★★★ 聆聽這張專輯就像與老友共飲般暢快
一介新人能與樂壇傳奇媲美,可見來頭不小。但是這位 新人 還是希望,早日能夠擺脫「新艾美懷絲」,「21世紀的Dusty Springfield」等封號。「我努力的很久才獲得今日的成就,我的聲音值得大家記得我的名字- Duffy黛菲。」
來自韋爾斯靠海的鄉下地方Nefyn,逛唱片行可得要坐公車到隔壁城鎮,看音樂節目得跟爸爸借一千零一卷的60年代電視節目錄像帶,也從這么一卷帶子讓她反覆欣賞Beatles、Rolling Stones等巨星風采。除此之外,生長環境幾乎等同於山頂洞人,讓黛菲音樂天份不受任何限制、不受任何影響,全然的隨性養成,造就其自然奔放且毫無界限的靈魂唱腔。Duffy黛菲、就這么成為25年來第一個拿下金榜冠軍的威爾斯女歌手,聽著她的4周冠軍單曲<Mercy>,連英國人都不敢相信她今年只有23歲!
15歲時開始自組樂團,大學時被電視台發掘參加如Pop Idol的實境歌唱選秀節目,雖然獲得亞軍,但她有如Blondie主唱Debbie Harry的亮眼外型以及超齡嗓音,也讓她輾轉認識了前Suede吉他手Bernard Butler,初見面就被Duffy幾乎與世隔絕卻如此真誠的歌聲感動,二話不說就自願擔任她首張專輯製作人,為她的特出嗓音找到最佳樂團編制與曲式,果然讓Duffy一鳴驚人,兩度獲邀至英國收視最高主持人Jools Holland的現場音樂節目表演,高度曝光讓她首支正式單曲<Mercy>還未發行就以網路銷量空降No.1、連帶處女大碟《Rockferry》同步空降英國冠軍。
帶著現今樂壇少有的blue-eyed soul樂團風味,專輯同名曲<Rockferry>是獻給父親原鄉的衷曲,而接在連美國MTV都大力叫好的冠軍單曲<Mercy>之後,傷心情歌<Warwick Avenue>則唱出了在車站遇見前男友的心情故事。不在意相繼被樂評和Amy Winehouse、Dusty Springfield、Dolly Parton、Lulu等實力女歌手相提並論,Duffy已被BBC專業DJ群票選為2008最受矚目新星、更被看好入圍明年的全英音樂獎,即使這樣她走在路上還會被問到這副聲音是怎么來的,她也只是聳肩回答「就和我的眼睛是藍色的道理一樣啊」!
果味vc
 個人檔案
主唱/吉他:孫凌生
出生日期:10月9日
音樂影響:jeff buckley
喜愛的樂隊/音樂人:David Bowie,Jeff Buckley,George Michael
吉他手:劉韜
出生日期:9月22日
音樂影響:U2 ,the Stone Roses
喜愛的樂隊/音樂人:U2, The Stone Roses, Bernard Butler, mansun
貝司手:甄洋
出生日期:4月7日
音樂影響:U2, Red Hot Chili Peppers
鼓手:楊林
出生日期:5月18日
音樂影響:U2, Jeff Buckley, zero 7
“下一個大牌”、“酷到閉上嘴也能唱歌”——2001年秋天,摩登天空對其新推出的一支樂隊是這樣形容的,他們就是果味VC,SUPER VC。
其實早於聽到《摩登天空3》合輯收錄的單曲《飛行器》之前,很多樂迷應該就在號稱“中國搖滾第一刊”的《通俗歌曲》雜誌1999年12月號上認識了果味VC,雖然文章篇幅很短,但在那個“ROCK CHINA”幾乎要改為“PUNK CHINA”的時期,圖片中樂隊非常正統的英倫范兒,依然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後就開始留意起這支年輕樂隊的舉動。2000年的某天,摩登天空網站發表了果味VC樂隊正式簽約公司旗下的訊息,宣布開始製作樂隊的首張專輯,決定由張亞東擔當果味VC的唱片製作人並遠赴英國做最後錄音混縮——這樣的組合是值得期待的,雖然對於這個期待的時限達到了幾乎兩年之久。
精雕細琢始出來的《雙重生命》專輯從2001年10月開始由摩登天空在全國電台和入口網站進行正式打榜,筆者當時是在異鄉的陰森黑網咖聽到這首主打單曲《超音速列車》。或許是因為青春期少年的多愁善感吧,那些寂寞而心中洶湧的夜晚,在從網咖回學生宿舍的路上無人的街道,我總愛邊走邊吸菸低下頭小聲吟唱著“誰說這時你還需要你自己”,臉上掛滿憂鬱……哈哈,那略帶涼意的秋夜的風讓人記憶無法磨滅呀。
唱片正式出版後,筆者果斷地省下幾頓午飯錢馬上購買了這張唱片(這也是筆者擁有的第1張正版CD)。
疲憊時每次聽到就會打起精神的《模糊》、鏇律動人歌詞內省的百聽不厭曲目《超音速列車》、甜蜜溫情的《Love me,Girl》、流暢動聽的《Big Bang》、迷離電音和原聲吉他水乳交融情緒憂鬱而自戀的專輯同名曲目《雙重生命》……主唱及主要創作人孫凌生的過人才華表露無疑,而樂隊體現出的音樂和形象氣質在製作人張亞東的打造下對比《飛行器》時期簡直是飛躍性的進步——他們卻僅僅只是一支發行了首張專輯的新人樂隊,而且他們還如此地年輕!
北京街頭的燈箱平面廣告,音樂雜誌的卷頭特輯,各大入口網站娛樂頻道的線上訪談、聊天,眾多榜評、音樂頒獎典禮……雖然具體的唱片銷售數字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從2001年的11月到2002年初,果味VC在密集不斷的宣傳攻勢之下,幾乎成為當時國內最風光的搖滾樂隊,他們儼然已經是樂迷們心目中的“下一個大牌”!
然而就在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2003年5月,孫凌生宣布樂隊正式解散,自己將去海外進修深造,理由是“音樂已經不能再成為表達內心的重要途徑,而且音樂已經成為使我痛苦的一面。有很多新的生活方式等著我去體驗,但主要還是希望改變一種生活方式。但這並不代表我從此不再做音樂,我只是需要調整,可能我的心態在這個時候需要放鬆。我必須先戰勝我自己”,在隨後進行了一場傷感的小型不插電演出後,果味VC便逐漸消失在樂迷的眼中。
儘管原因各不相同,但“解散”這個結局似乎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優秀樂隊理所當然的宿命。果味VC樂隊解散的理由或許永遠不可考究,然而很多人都認為,除了外界的干擾,其自身的矛盾情緒以及年輕人有限的自制能力可能就是摧毀他們的最大因素。
發表了《雙重生命》的果味VC樂隊已經贏得了一眾忠實樂迷,而在這樣的時候毫無預期地宣布解散,所有支持他們的人只能目瞪口呆並逐漸接受事實——但大家始終沒有徹底放棄希望,小部分信息靈通的死忠樂迷和好友繼續活躍在樂隊的網路留言板上,他們依然期待著VC的歸來,而孫凌生也會時不時上網跟支持者們保持著些許交流和聯絡。
時隔一年之後的2004年5月12日,Modernsky.com網站陡然出現“VC歸來”的HOT NEWS,於是我也很自然地打了個機靈……接著筆者立刻把這條訊息儘可能地散布給認識的VC樂迷——所有的VC樂迷都在口口相告這件開心的事情,並激動而充滿信心地期待著VC帶來的禮物,久違的全新回歸專輯《A GIFT FROM SUPER VC》。
又是整整一年在逐漸過去,焦急的樂迷們開始埋怨摩登壓片不發,VC告訴大家樂隊正在不斷修改已經錄製完畢的唱片。
耐心等待到了2005年的8月,果味VC終於發表了這張超高品質的錄音室專輯。與《雙重生命》不同的是,《A GIFT FROM SUPER VC》發片形式相對低調了許多,我們可以揣測是樂隊和公司之間的問題,可以揣測是VC的心態比較4年前變得成熟、沉穩了(其實我很想收回這句話,因為看過幾篇BLOG日誌和訪問後發現他們的談吐依然非常混蛋……哈哈),但毫無疑問,這張專輯的精良錄音製作和充滿靈性的音樂就是對等候以久的樂迷們最棒的一份禮物!
當年沉醉在英式風格之中的小伙子們這次卻帶來了些許優美的古典氣息,從CD封面優雅的訓鹿,到點綴在音樂中的緩緩鋼琴聲,都散發出格外迷人的氣質,當然,招牌式的清澈唱腔和動人鏇律以及吉他流行樂的編曲結構依然被完美地保留了——當兩者結合後,我們萬分驚喜地看到了全新姿態的果味VC。
縱然伴隨著太多的議論紛紛,拋開一切的額外話題來看,果味VC的音樂確實足夠優質足夠動聽,樂隊形象氣質也是拔尖的,他們依然是國內最好的樂隊之一。
相信所有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不離不棄的樂迷們都會永遠鍾愛並支持這支優秀的樂隊,無論將來會是怎樣不可預料,即使孫凌生又去到了英國留學,甚至樂隊可能會再一次面臨解散,但這些都已經不用擔心了,因為“上帝在這裡關上了門,就會在那裡打開一扇窗”,所有的事情,好訊息,壞訊息,一切都不會是終結。
2008年4月2日,他們憑藉專輯《偉大的復興》獲得了第九屆蒙牛酸酸乳音樂風雲榜最佳搖滾專輯,最佳搖滾樂隊兩項大獎!
平克·弗洛伊德
 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是搖滾史上最偉大的樂隊之一,風格是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前衛搖滾(Progressive Rock)/藝術搖滾(Art Rock),1965年成立於英國倫敦,在搖滾舞台上活躍了將近30年,對西方文化有深遠的影響。最著名的專輯有《月之暗面》(或譯《月影》)(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和《迷牆》(或譯《牆》)(The Wall)。
在這30年裡,平克·佛洛伊德樂隊是最富有革新精神的樂隊之一——創造性和技術性——在搖滾上,他的聲音和形象猶如一幅超現實的巨大錦畫,不斷地面對舞台音樂視聽刺激的混亂場面,從而將他們推向了音樂表述的發展前沿。在這個進程中,它從六十年代中期樂隊創作的60分鐘幻覺的倫敦舞台,演化為世界上最為壯觀的搖滾樂演出團體之一。從一開始,樂隊便在陌生的地方掀起叛亂。它最重要的部分是領頭人西德·巴勒特(Syd Barrett)古怪多變的音樂面貌和短暫充滿生機的歌曲。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當他從舞台中消失——也是從現實中——樂隊開始變為對音樂掃除一切散漫的侵略。隨後的專輯帶有很密集緩慢行進味的歌曲,這都出自於低音歌手羅格·沃特斯(Roger Waters)和吉他手戴紹德·吉爾莫(David Gilmour)、橫掃一切的鍵盤手理察·懷持(Richard Wright)和餘音綿綿的鼓手尼克·馬森(Nick Mason)的合作。
他們也包括古怪的超現實的音響效果:劇烈的心跳、巨大的腳步以及其他能喚起人們視聽感覺幻象。經過那些年,音樂逐漸進化到根據歌曲中的焦點,能產生巨大充滿人形象的聲音畫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巡迴演出中如此幻象逐漸被帶入到樂隊的舞台表演上。在這十年開始的時候,平克·佛洛伊德樂隊的演出包括如此象警車燈閃和人造煙霧的視聽效果場面。樂隊在舞台技術套用方面也開創了先河,即隨時在發展,隨時在變換場景。平克·佛洛伊德樂隊是最早使用四重奏聲樂體系的搖滾樂隊之一,那是許多不同的發音器放在不同的定位區內,從而把聲音弄得圓潤。在演出過程中,發音的台階會從舞台後面開始,而且繞著觀眾走,可打開音樂之門也可“砰”地一聲將門關上,如果有噪音干擾音樂的話。這些影響以及其他設備幫助了搖滾演出者音域和效果的拓展。
隨著時間的流逝,舞台裝飾也變得越來越引人注目和色彩鮮艷了。在弗洛伊德樂隊1977年為專輯《動物》而作的巡迴演出期間,樂隊在40英尺高的舞台上同跳穀倉舞的人一起共舞。1980年為了專輯《迷牆》而作的巡迴演出中,舞台道具設定了長160英尺高30英尺的一道磚牆,樂隊在演出的過程中便拆散了牆。
當平克·佛洛伊德樂隊因它卓越的舞台設定而受評論家稱讚的時候,它的流行樂味同搖滾樂味與舞台設定一塊享有聲譽。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平克·佛洛伊德樂隊的演出相當賣座,好幾個專輯都在排行榜名列前茅。這些專輯中最為成功的是1973年的《月亮的陰面》,銷售量在全球甚至超過了130萬張,而且在美國排行榜留了達736周之久,比任何一部專輯在排行榜停留的時間都長。
1965年,Roger Waters(貝司)、Rick Wright(鍵盤)和Nick Mason(鼓手)組建了一支叫作“Sigmab”的搖滾三重唱樂隊,並在倫敦的學校里小有名氣。同年底,主唱兼吉他手Syd Barrett加入樂隊。他建議樂隊改名為Pink Floyd,來自於喬治亞兩個老布魯斯藝人Pink Anderson和Floyd Council。開始,Pink Floyd和那些60年代出身的大多數樂隊一樣,他們演奏節奏布魯斯音樂。很快,樂隊的音樂開始出現實驗色彩。他們演唱了歌曲時間,儘量讓它顯得稀鬆一些,產生一些較為空曠的音樂間隔。通過誇張得近乎瘋狂的器樂演奏、怪異的大段落回授音、刺耳的電子音效和諸如罕見的音箱音色等等方法製造出超現實的音響效果。簡而言之,他們試圖讓人們從聽覺中產生視覺幻象,形成一幅巨大的聲音畫面。這種想法還在以後擴展到了舞台表演當中,諸如燈光設計、人造煙霧、色彩搭配等在音樂的配合下先入為主地給觀眾營造了迷幻的環境。由此同時,Syd Barrett創作出了大量極富特質的流行迷幻作品,配以敏感的詞作,用詩歌的感覺、天真的視角闡述嚴肅思想。
平克·佛洛伊德樂隊在倫敦一系列的俱樂部如馬魁(The Marquee)、倫敦自由學校之聲燈室和圓屋樂隊(The London Free School's Sound/Light Workshop The roundhouse)的演出活動中為自己贏得了聲名。到1967年,樂隊已經成為統治那令人沉醉的UFo俱樂部黃金時間的中堅力量之一。在那兒,樂隊為他們將來的聲音和風格奠定了基礎,演出的時間更長了,一系列音樂的產生都伴隨著設定的浮滑、電影需求以及其他視聽覺反應。
樂隊在1967年和EMI歌手簽約,第一首單曲“Arnold Layne”即打入了排行榜前20名,並將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的演唱水平推到了一流水平的位置;它隨後的單曲“See Emily Play”在同年七月排名第六。不久樂隊首張專輯《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面市,成為當時乃至今天最為出色的迷幻專輯。專輯中大部分作品出自Syd Barrett之手,他本身幽默、熱情、純樸的個性從頭到尾支配著專輯的氣息。這張專輯不同於同時期的任何音樂,甚至也不同於日後樂隊的作品。它最終在排行榜上取得了第六名。
Pink Floyd此後沒有能夠再錄製這樣的專輯,因為此後不久,樂隊靈魂,天才音樂人Syd Barrett開始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他不能上台演出,日後更加惡化到無法和樂隊其他成員一起工作、生活。1967年歲末的美國巡迴演出間,巴勒特開始出現飄忽不定的行為(可能因為毒品的作用)從而給樂隊製造了一些麻煩。當這些更加惡化時,吉爾莫(Dave Gilmour l947年3月6日生於英格蘭的劍橋)在1968年1月被招募進來以補巴勒特在舞台功空缺。到4月、巴勒持決心離開樂隊。他隨後開始了短暫的獨唱生涯並推出了同名首張專輯,取了個恰切的名字《瘋狂的笑》;地他後來成了一名隱士。吉爾莫隨後成了平克·佛洛伊德樂隊長期的核心人物。經過短暫的磨合後,新樂隊開始出現轉機,Dave Gilmour擔任了主音吉他手,Roger Waters則接替了創作的主要工作。這一陣容在日後被視為搖滾史上最成功的組合之一,他們獲得的成功遠遠超越了Syd Barrett,成為搖滾史上空前絕後的神來之筆。
1968年的第二張專輯《A Saucerful of Secrets》以Syd Barrett的風格為藍圖的同時,樂隊突出了嚴肅的陰暗曲風、古典音樂的音色和更加大篇幅的器樂演奏。它成為了排行榜的前十名。Syd Barrett也錄製了幾張個人專輯,但在心理問題的巨大壓力下,他最終退出了樂壇。此後的四年中,Pink Floyd繼續進一步完善了他們的迷幻音樂,在引入歌劇特點的同時,樂隊還進一步提高了布魯斯和流行音樂的含量,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支持者。Pink Floyd放棄了創作單曲的念頭,專心地投入專輯的創作,並在這幾年當中在歐洲和北美進行了大量的巡迴演出,此時樂隊已經具備了成為超級巨星的所有資質,現在他們唯一缺少的就是一張經典專輯。
70年代初,人們幾乎已經忘卻了Syd Barrett,但不爭的事實是, 現在的Pink Floyd依然沒有一張超越當年的《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樂隊在1970年的專輯《媽媽的心肝》(Atom Heart Mother)中展露了新聲,並在1971年的《干涉》(Meddle)得以加強。這些專輯是樂隊中非常優秀的兩張專輯,非常宏大和密集的音響努力,它也包括特別的音樂聲源、嚴格的音律以及抒情味極濃的形象,這也成為拼克·弗洛伊德樂隊音樂風格的標誌,為1973年曠世之作做好了充分準備。
1973年3月,《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中文譯作《月影》或者《月之暗面》)面世了。這張專輯的推出是樂隊聲樂事業發展的頂峰,它以其對現實生活地不安、瘋亂、恐懼描述和無盡的幻想空間構成了一個恢宏而極富內涵的音樂畫面。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視聽享受,將樂隊鑽研數年的迷幻搖滾帶到了極致。這張專輯在美國排行榜上難以置信地共停留14年,741周,這一記錄,至今沒有人能夠打破。《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最終讓樂隊成為了超級巨星。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將平克·弗洛伊德樂隊推進了流行樂世界的一流樂隊行列中。但是它也是樂隊音樂發展的頂峰。隨後的專輯如1975 年的《Wish You Here》和1977年的《Animal》都相當平靜。如果挑剔一點的話,樂隊提供的聲音是它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道以來就沒有改變過的聲音。隨著事態的發展,沃特斯成為樂隊的挑梁人物,這使樂隊內部最終產生了分歧,導致了樂隊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早期的解體。但是同時,平克·佛洛伊德樂隊如搖滾樂的一名領頭樂隊在餘下的十年里繼續奮然前行。《Wish You Here》位居排行榜首,《Animal》名列第2位。《Wish You Were Here》是樂隊獻給Syd Barrett的。
1979年,Pink Floyd再次讓世界震驚,《The Wall》誕生了。這是一張搖滾歌劇性質的雙唱片,總長一個半小時,大部分由Waters撰寫。唱片講述了一個英國歌手從孩童起的成長過程,被認為帶有Waters和Barrett的自傳的影子。主人公父親陣亡於二戰,從小失去父親的主人公在嚴酷刻板,摧殘個性的教育制度下成長,逐漸個人同外界築起一座阻隔交流的高牆。最後在《審判》曲目中,高牆被推倒,結束曲《牆外》表現主人公重新回到社會後的迷茫和無助。其中單曲“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成為金曲。《迷牆》造就了平克·弗洛伊德的頂峰,成了西方文化的一個經典作品。專輯本身被改編成同名搖滾電影,由阿倫·派克執導,鮑勃·戈爾多夫主演。
儘管《牆》大獲全勝,但平克·佛洛伊德樂隊卻開始走向解體,首先在1980年懷持(Wright)因與沃特斯意見不一致而脫離樂隊開始。下一張專輯即l983年的《The Final Cut》幾乎全是沃特斯一人主唱。專輯中幾乎包容的都是他反對戰爭的蒼白的歌聲,而且樂隊的聲音變得有些陳腐。
1983年5月,樂隊在沃特斯同他的隊友吉爾莫、馬森反目為仇中徹底破裂。樂隊的每個成員開始追尋獨唱職業。
吉爾莫1984年的專輯《關於臉》是一個閃光的音帶,因他輕靈自如帶有R&B悠揚的吉他演奏。同年沃特斯推出了拼克·弗洛伊德樂隊風味的專輯《人事和領事的負費搭車旅行》(The Pros And Cons of Hitch Hiking),其中幾種形式對後來巡迴舞台演出作了範例式錄製。1987年為了他隨後推出的專輯《無線電K A O S》,在人群中設定了熱線電話以便歌迷隨時點唱他們所愛的樂隊的老歌。
同年,沃特斯的前合作夥伴們為了平克·佛洛伊德樂隊專輯和作巡迴演出重組樂隊。雖沃特斯以法律的手段威脅禁止使用樂隊的名字,但他們卻全然不顧。專輯《一個小錯誤的原因》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主打專輯,在美國排行榜名列第3位。1988年,樂隊錄製了《雷聲優美》(Delicate Soung Of Thunder)被證明相當受歡迎,居排行榜第ll位。像沃特斯一樣,樂隊仍然被樂迷很喜愛。1989年,他們在威尼斯的大運河一個巨大的遊艇上舉辦了一個世界性的無線電音樂會。他們的最後一張唱片是1994年的《The Division Bell》,商業上仍然獲得很大成功,再次獲得英美排行榜雙料榜首的成績。
沃特斯在1990年出了新版本的《牆》,他在20萬觀眾前表演並通過電視傳遍了全球。在波茲達姆宮殿(柏林圍牆以前所在地)薈萃了如西尼德·歐·考調、喬尼·米歇爾、范·莫里森以及其他明星進行了盛況空前的表演。
2005年7月2日,經過20年的分裂後,平克·弗洛伊德的所有成員-包括沃特斯,決定捐棄前嫌,於現場八方倫敦演唱會上同台演出。他們共演唱了四首歌:Breathe/Breathe Reprise、Money、Wish You Were Here和Comfortably Numb。
2008年9月15日鍵盤手理察·賴特(Richard Wright)在倫敦去世,享年65歲
beatles
【簡介】 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又譯甲殼蟲樂隊)毫無疑問是流行音樂界歷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擁有最多歌迷,最為成功的樂隊。披頭士樂隊對於流行音樂的革命性的發展與影響力無人可出其右,對於世界範圍內搖滾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影響了自60年代以後的數代搖滾樂隊的音樂和思想,直接影響了搖滾樂的變革和發展,在英國,披頭士樂隊更是影響了60年代至今幾乎每一支樂隊的形成和發展。而樂隊中四名偉大的音樂家,特別是約翰·列儂(John Lennon)和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對於世界各個角落的後輩搖滾歌手及音樂創作者們的影響持續至今。披頭士樂隊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引領了轟轟烈烈的,被美國稱為“英國入侵(British Invasion)”的音樂文化入侵浪潮,從根本上衝擊了美國音樂的基礎,徹底埋葬了“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王朝,統治了美國唱片市場,並影響了此後美國本土流行音樂的發展道路。
這支誕生於英國利物浦的傳奇樂隊,其唱片銷量在世界擁有壓倒性的數字。據美國唱片工會統計,The Beatles僅在美國就擁有約1.7億張的銷量,是擁有美國唱片銷量最多的藝人,遙遙領先第2名近4500萬張,其全球銷量更是數以億計,並且每年都在穩定、高速增長中。
【歷史】
雖然從成立到解散,披頭士樂隊僅僅存在了十年的時間,但是樂隊作為一個音樂文化的革命者,他們不僅擁有世界上最高,而且令後人難以企及的唱片銷售紀錄,而且他們的文化影響力也早已超過了其藝術的本身。披頭士樂隊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早已成為了流行音樂和流行文化的標誌,同時也成為了英國文化和英國歷史的一個商標,他們中的成員也有被英國女王加封晉爵。
披頭士樂隊引領了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個國家的流行文化方向,成為時尚流行的風向標,關於披頭士樂隊的任何東西全部都成為了最具文化內涵的商品,而披頭士樂隊曾經使用過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以驚人的天價來拍賣。披頭士樂隊除了不計其數的登上各種雜誌的封面以外,還經常登上世界多個國家的郵票和明信片等紀念品,他們擁有不計其數的相關主題博物館和紀錄片,電影等相關文化資料儲存組織。除此以外,在世界上至今仍擁有大量的披頭士樂隊成員的職業模仿者,以及專業組織和評判模仿大賽的機構和組織。披頭士樂隊以及披頭士文化早已成為人類在20世紀文化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被永遠銘刻,他們作為上個世紀流行文化的商標,從未受到任何的挑戰。
最初,這支神話般樂隊的開始是從英國名城利物浦開始的。早在披頭士樂隊錄製專輯轟動世界的五六年之前,這支看起來和其他無名樂隊並沒有太多區別的音樂團體就已經開始了他們傳奇般的經歷。在20世紀50年代,英國流行起了噪音爵士樂,當時只有十幾歲的約翰·列儂(出生於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10日在美國紐約遇刺身亡)就是當時追逐潮流的一個叛逆青年,1956年,16歲的約翰·列儂在利物浦一處教堂里結識了小他兩歲的保羅·麥卡特尼(出生於1942年6月18日),兩人都給對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雙子星走在了一起。1957年3月,正在高中讀書的列儂購買了一把吉他,並且在高中校園裡組建了一支名叫Quarrymen的噪音爵士樂隊,樂隊的名字來源於他們的學校Quarry Bank高中。保羅·麥卡特尼馬上就加入了列儂的這支樂隊擔任另外一名吉他手,不久之後麥卡特尼的好朋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出生於1943年2月25日,2001年11月29日在美國洛杉磯因惡性腦腫瘤去世)也加入了樂隊成為了第三名吉他手,與此同時也陸續的有其他樂手臨時性加入並退出這支高中校園裡的樂隊,其中留隊時間較長的是樂隊的鼓手柯林·漢頓(Colin Hanton)他於1957年加入,於1958年退出。最終,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和喬治·哈里森這三名利物浦吉他手在50年代末構成了Quarrymen樂隊的核心穩定陣容。
1960年3月,約翰·列儂的大學同學兼好友,才華橫溢的貝斯手斯圖亞特·蘇茨里費(Stuart Sutcliffe,出生於1940年6月23日,1962年4月10日因突髮型腦出血病逝)加入了Quarrymen樂隊,同時他建議樂隊更名為甲殼蟲樂隊(the Beatles),1960年夏天,Quarrymen樂隊把名字變更為銀色披頭士樂隊(the Silver Beatles),一直缺乏固定鼓手的樂隊也找到了合適的鼓手彼德·貝斯特(Pete Best,1941年11月24日出生在印度Madras市)加入,同年8月份,樂隊正式定名為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隨後披頭士樂隊前往聯邦德國的漢堡作為樂隊在歐洲的起點,但是漢堡的經歷卻為披頭士樂隊潑了一頭冷水。在漢堡,劈頭士樂隊雖然非常成功的在當地的一些俱樂部站住了腳,並且成為了當地一支小有名氣且頗受歡迎的樂隊,但是在1960年末,由於喬治·哈里森尚未成年,所以他們被西德方面遣送出境,披頭士樂隊再次回到了英國的利物浦,但是樂隊通過在利物浦的一些演出漸漸成為了當地較為知名的小樂隊。
1961年3月份,披頭士樂隊再次回到了德國的漢堡,去作為漢堡歌星托尼·謝里丹(Tony Sheridan)的後備樂隊來參與專輯的錄製工作,在此期間披頭士樂隊也創作了一些歌曲,但是沒有被發表,不過這些音樂在披頭士樂隊成名之後陸續的被發行,這些早期作品證明了他們從這時開始就已經開始展現自身的才華了。與此同時,披頭士樂隊在利物浦的事業發展則日漸輝煌,在當地的俱樂部和酒吧的演出使他們漸漸從一支地下樂隊逐漸的走向當地音樂文化的前台,在利物浦和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地區,披頭士樂隊已經擁有了大量的忠實的歌迷和聽眾群體,而他們在卡文俱樂部(cavern Club)經常性的演出表演早已成為了流行音樂界的一個傳奇,整個1961年,披頭士樂隊的一系列活動為他們日後的成功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但是同樣在1961年,樂隊的貝斯手斯圖亞特·蘇茨里費卻重新回到了大學校園去完成他的學業,保羅·麥卡特尼轉而成為了樂隊新的貝斯手,喬治·哈里森成為了主吉他手,約翰·列儂擔任節奏吉他,彼德·貝斯特擔任鼓手,但同時他們在演唱和表演的時候又經常互換和演奏其他各種樂器,而每個人幾乎都是樂隊的主唱歌手。
在1961年,披頭士樂隊在利物浦演出和表演的過程中,樂隊從最初時候的僅演唱翻唱曲目,到後來樂隊成員自行創作歌曲,特別是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兩個人相互合作創作了大量在日後膾炙人口的歌曲,同時他們也開始了自己音樂風格的探索,從最初的噪音爵士樂,到逐漸從民謠,布魯斯,R&B音樂和搖滾音樂中汲取精華加以融合,形成自己的風格,同時開始了在各種樂器演奏技巧並將其融入樂隊音樂的摸索。同是在這一年,披頭士樂隊的忠實歌迷,樂隊前貝斯手蘇茨里費的女朋友(Astrid Kirchherr)突發奇想,讓樂隊的所有成員全部把頭髮剪成拖把頭一樣的髮型,這一起怪誕的想法變成了現實,這一髮型也成為了披頭士樂隊成名以後的商標之一,並且帶動了後來的流行方向。不過並不是樂隊每一名成員都非常樂意把頭髮剪成拖把頭一樣的髮型,樂隊的鼓手貝斯特就特例獨行的留著和樂隊其他成員完全不同的髮型。1961年底,披頭士樂隊的巨大潛力被利物浦的唱片店老闆布萊恩·愛潑斯坦(Brian Epstein,生於1934年9月19日,1967年8月27日由於吸毒過量死於倫敦的家中)所發現,並且在不久之後成為了披頭士樂隊的經理人,他成功的運作即將把披頭士樂隊帶上世界音樂的顛峰。
1962年1月1日,披頭士樂隊前往Decca Records唱片公司試音,但是最終被唱片公司管理人員邁克·史密斯(Mike Smith)回絕,並且聲稱,吉他樂隊已經沒前途了。此前他們已經被多家唱片公司所拒絕,但是在愛潑斯坦的帶領下,披頭士樂隊再次前往百代(EMI)唱片公司的下屬Parlophone公司碰運氣,經過試音之後,唱片公司製作人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在1962年5月9日和披頭士樂隊正式簽約。除了忙於和唱片公司的簽約談判,披頭士樂隊還繼續在德國和英國進行演出,而成功和唱片公司簽約後的愛潑斯坦開始潛心包裝樂隊的形象,除了已經形成的髮型之外,還在著裝等各方面打造披頭士樂隊,1962年8月16日,不合群的鼓手彼德·貝斯特被愛潑斯坦開除出隊,這一決定引起了廣泛而持久的爭議,而他的被開除原因也是被傳說的多種多樣,有說法稱貝斯特的離隊是因為他不合群體的著裝打扮和髮型,也有說法稱貝斯特是因為古怪多變的性格,以及樂隊其他成員嫉妒他良好的形象,特別是在女性歌迷中的地位而被開除,還有說法稱製作人喬治·馬丁對他的鼓技不滿。最終,利物浦土生土長的鼓手林戈·斯塔爾(Ringo Starr,原名Richard Starkey,生於1940年7月7日)被應招入隊取代了彼德·貝斯特,而樂隊的成員也實現了清一色的利物浦本土化。而1962年對於披頭士樂隊的另一個重要事件就是樂隊的前任貝斯手斯圖亞特·蘇茨里費因腦出血病逝,年僅22歲。林戈·斯塔爾加入之後,披頭士樂隊立即開始了樂隊第一支單曲《Love Me Do/PS I Love You》的錄製。在這首單曲發行之後,順利的排進了英國單曲榜的前20名,據說愛潑斯坦為了樂隊的單曲能夠進榜而自掏腰包購買了一萬張,同時,披頭士樂隊也正式成為了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固定表演嘉賓,從1962年到1964年,披頭士樂隊共在BBC進行了50多場表演。
1963年,披頭士樂隊的第二首單曲《Please Please Me》迅速成為了英國單曲榜的冠軍單曲,同時這首單曲也被公認為是“英國入侵”浪潮的標誌性單曲。隨後披頭士樂隊發行了第三首單曲《From Me to You》同樣成為了英國單曲榜冠軍。1963年3月22日,披頭士樂隊發行了第一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這張專輯在發行之後迅速成為了英國專輯榜的冠軍,並且在冠軍位置上異常驚人的連續稱霸了長達30周的時間,這在英國引起了轟動,上至皇室宗族,下至黎民百姓無不被披頭士樂隊的音樂所吸引,無論男女歌迷都為之傾倒,這些狂熱者們也擁有了自己的專有名詞“Beatlemania(披頭士狂)”。披頭士樂隊的音樂在這時候已經初步成型,他們富有活力的音樂迎合了戰後英國新一代的年輕人要求文化解放的思潮,帶動了這一趨勢的發展,同時他們的音樂融合了不同的風格和音樂元素,無可挑剔的音樂鏇律以及諧和的音樂融合,兼有活力四射的吉他演奏以及詩意般的歌詞和極其富有感染力的演唱,因而迅速主宰了英國的音樂市場,也帶動了整個英國文化的發展,保羅·麥卡特尼和約翰·列儂成為樂隊音樂創作的核心,兩位天才之間的完美配合成為了音樂界的一段佳話。而製作人喬治·馬丁卓越的製作才能也被人們所肯定,他完美的理解了披頭士的音樂,並且精妙的音樂和器樂編排,成為了披頭士音樂取得輝煌成就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披頭士樂隊的更偉大之處在於他們並沒有使自己的音樂陷入一個程式化的怪圈,他們並沒有使自己的音樂停滯不前,而是不斷的摸索前進,進一步的去發展完善自己的音樂風格,並且在編曲,創作,以及器樂的表演方面進一步提高。披頭士樂隊在1963年底發行的第二張專輯《With the Beatles》,除了進一步的鞏固了他們的地位之外,也充分表現了樂隊在作曲以及各種樂器的演奏配合和編排上的成熟,他們用多種不同的樂器創造並完美的演繹了許多不同的音樂鏇律以及把他們諧和的編排在一起,此時的披頭士樂隊已經具備了高出其他任何人一籌的王者實力,到1963年底,披頭士樂隊已經初步的統治了英國的音樂,狂熱的歌迷們遍布英國的每一個角落,僅僅發行了兩張專輯,但是披頭士成為了文化現象。
大西洋對岸的美國顯然不會對英國的瘋狂充耳不聞,百代公司在美國的夥伴Capitol公司成為了最先的獲益者,他們發行的單曲迅速席捲了美國的單曲榜,1964年初,Capitol公司發行了披頭士樂隊第一張美國專輯《Meet the Beatles》,結果他們在美國引起了並英國更劇烈的瘋狂,專輯發行後不久,披頭士在電視節目《The Ed Sullivan Show》中出現,結果吸引了全美超過七千三百萬的觀眾收看,美國同樣出現了極大量的披頭士狂熱者,披頭士樂隊成為了美國最受歡迎,最具轟動效應的樂隊。同樣,由於披頭士樂隊的出現,也掀起了“英國入侵”浪潮。從此之後,披頭士的每一張專輯,每一首單曲都可以在大西洋兩岸非常輕鬆的成為排行榜的冠軍。他們對於唱片市場的統治地位,再沒有任何人和樂隊可以對他們形成任何衝擊。1964年,披頭士樂隊出演了第一部電影《A Hard Day's Night》在這部類似於自傳性質的電影中,除了電影上的歡快活潑的音樂喜劇形式贏得了巨大的票房成績和影評界的廣泛好評以外,樂隊貢獻的電影原聲更是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列儂和麥卡特尼的完美依然在繼續,英國搖滾風格的音樂除了在英國引領音樂的發展之外,還逼迫著美國的一些慢節奏民謠歌曲風格的樂隊和歌手投入到了搖滾音樂之中,就連美國音樂的象徵“貓王”埃爾維斯也開始做出變化以對拯救自己的音樂市場做垂死掙扎。在這部電影原聲中,喬治·哈里森受到了美國“革命的音樂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扔掉木吉他,拿起電吉他唱搖滾的影響,第二個拿起了電吉他來演奏搖滾歌曲,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直接推動了搖滾音樂革命性的變革並影響了搖滾樂以後的發展。
隨著披頭士樂隊成功的沖開美國唱片市場的大門,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等眾多的英國樂隊在此後一擁而上,從根本上衝擊了美國音樂市場,“英國入侵”轟轟烈烈的在更大範圍內展開了,但是始終沒有任何樂隊對披頭士樂隊的地位形成威脅,而披頭士樂隊和鮑勃·迪倫一起成為了後來搖滾樂發展的教父級人物,英國的眾多樂隊影響了此後的數代美國搖滾音樂歌手和樂隊的風格和思想。從1964年到1965年,披頭士樂隊又發行了《Something New》,《Beatles For Sale》,《Beatles '65》,《Beatles VI》,《Help!》,《Rubber Soul》等多張專輯和電影原聲,這些專輯除了繼續輕易的獲得巨大銷量以外,雖然某些部分帶有商業催生的色彩,但是絕大多數在音樂上也是不斷的進步,在吉他演奏和其他各國樂器的使用融合上,披頭士依舊是世界領先,並且他們不斷的汲取其他音樂人的精華,列儂就從鮑勃·迪倫的歌詞創作中吸取了很多非常優秀的經驗,並且表現在了自己的音樂中,這種不斷追求進步的狀態使得披頭士在音樂領域保持著持續進步的輝煌成就,而這期間的一些單曲也呈現出民謠和鄉村風格,並且更多的注重了列儂和麥卡特尼個人感情的表達。除了發行專輯以外,披頭士還增加了全球性的巡迴演出,這使他們的輝煌和巨大的影響里漸漸成為了全球性的,他們的歌迷開始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同時,他們所主演的電影《Help!》在票房商業取得了更為巨大的成功。
1966年,披頭士樂隊又發行了專輯《Revolver》,這張專輯依舊在世界範圍內熱銷,不過這張專輯的風格卻開始更加趨向於迷幻音樂,雖然這種變化是非常成功的,編曲,鏇律,吉他的表現都依舊是協調組織的非常完美,但是此前聽多了披頭士那種搖滾風格的歌迷卻有一部分聲音認為披頭士應該繼續自己的器樂和聲樂表現非常完美的搖滾樂風格,而不應該趨於迷幻色彩。儘管有不同聲音,但是絕大多數的披頭士狂熱者仍舊繼續著自己的狂熱,專輯中多首單曲仍然在世界各國輕鬆的成為排行榜冠軍,續寫著披頭士樂隊以前的輝煌。在1966年發行的另一張專輯《Yesterday...And Today》封面卻引起了相當巨大的爭議,由於封面的生肉以及屠殺玩具娃娃的封面來抗議capitol唱片公司控制他們唱片在美國市場的生殺大權,結果這些唱片在送往唱片店不久尚未發行的時候就被封存禁止發售,直到一個星期之後封面重新換成了普通圖案之後才再次上市發售,而現在擁有那張專輯原始封面的唱片其珍藏價值早已超過數萬美元。同年,樂隊又因為列儂的“披頭士比耶穌更受歡迎”的言論而一度遭到了電台和媒體的封殺,但是這隻持續了很短時間媒體就妥協了,在披頭士道歉之後,他們重新對披頭士敞開了大門,似乎披頭士確實比耶穌更受歡迎。但是樂隊在1966年8月29日結束了在舊金山candlestick公園的演唱會之後,就宣布暫停巡迴演出,集中精力在錄音室去做音樂創作。但是媒體卻廣泛的認為樂隊即將解散,特別是樂隊的成員在注重樂隊發展的同時也開始了個人音樂的發展,更加刺激了這種說法的蔓延,不過披頭士最終以新單曲核心專輯的發布而徹底打消了媒體的各種猜測。
1967年,披頭士樂隊發行了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張專輯不僅讓披頭士繼續著流行和搖滾樂界的統治性地位,同時也是披頭士出色的迷幻音樂專輯,多種樂器的混雜以及多首歌的混錄等,鏇律、編曲、歌詞、器樂等各方面仍舊是無可挑剔,同時專輯中歌詞所流露出的嬉皮士態度,再一次代表了當時社會上年輕人的思想,披頭士再次代表了年輕一代的文化思潮,因而雖然他們的迷幻音樂以及生活上開始服用迷幻藥的做法受到了一定的壓力,不過披頭士卻依然扮演著青年人先鋒的角色,披頭士依然是文化的先驅,不過他們的音樂卻開逐步的離開搖滾樂轉而向著流行音樂的方向發展和變化。1967年8月27日,披頭士樂隊的經理人,為樂隊做出過卓越貢獻的愛潑斯坦由於吸毒過量而死在了倫敦家中,種種跡象表明,愛潑斯坦可能是蓄意服毒過量自殺。失去了經理的披頭士突然變得有些混亂無主,他們自編自導拍攝的第一部電影《Magical Mystery Tour》在BBC播出,但是最終遭到評論界的口誅筆伐以及媒體的刁難,雖然電影的原聲專輯仍舊受到了歌迷們的瘋狂歡迎,但是這一切卻成為了披頭士樂隊出現崩潰的開始。
1968年,披頭士樂隊在愛潑斯坦去世之後建立了自己唱片公司Apple Records,用來管理和組織樂隊的財政問題。但是披頭士樂隊成員多年來對於印度宗教的追捧卻在這時達到了極至,他們偷偷的來到了印度,潛心修行印度宗教,但是隨著媒體的刁難和追逐,樂隊成員最終被迫離開了印度,並且放棄了宗教方面的學習。同時由披頭士樂隊製作音樂的另一部卡通片《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再次遭到媒體和批評家們的責難,不過歌迷們的狂熱並沒有受到絲毫的減弱,影片同名主題歌《黃色潛水艇》也已經成為了披頭士的經典作品之一。1968年末,披頭士樂隊發行了雙唱片的專輯《The Beatles [White Album]》,這張專輯在進一步鞏固他們在歌迷群體中影響力的同時,又重新贏得了各方的好評,重新證明了樂隊成員的大師級水平。在這張專輯中,披頭士樂隊放棄了迷幻音樂,轉而繼續堅持以吉他為主的搖滾樂,並且繼續展示他們的多種風格融合以及多種樂器的演奏能力和編曲等才華,這張專輯也成為了披頭士樂隊最經典的專輯之一。但是在專輯輝煌的背後,披頭士樂隊不可調和的原因逐步的被暴露出來了,與早期音樂創作和表演時相比,此時的披頭士音樂已經開始出現個人化程度過高的現象,一首歌並不是由集體或者個人創作出來之後再由樂隊集體來表演,而是某個人創作出來一首完全適合自己來演唱或者表演的歌曲,由個人展示才華,樂隊的其他成員只是伴奏,在歌曲中並沒有什麼表現機會,這種現象最為突出的就是兩大天才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只創作適合自己個人的單曲,而越來越少的為樂隊整體創作音樂,這是樂隊的集體音樂越來越少,甚至出現了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明爭暗鬥的惡性競爭,各自創作各自的音樂,並且在愛潑斯坦去世之後,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都希望能夠由自己一個人統領樂隊,但是雙方又不能相互心服,而只能暗地鬥爭,並且屢次在錄音室爭吵,列儂還在此期間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更為棘手的是,在列儂和麥卡特尼明爭暗鬥的同時,同樣富有創作才華,特別是極其富有編曲作曲以及演奏天賦的喬治·哈里森也漸漸因為自己年齡最小而在專輯製作時受到的一些不太公正的對待而感到不滿,比如更少的作為領唱,創作的單曲也更少的被收錄在內等情況,同時樂隊的相對內斂的鼓手林戈·斯塔爾也開始不能忍受由於不是樂隊原班人馬而受到的各種不平等對待,比如平時基本看不到斯塔爾擔任領唱,甚至連樂隊的合影中,斯塔爾的單人照也是四名成員中最少的。披頭士樂隊不可調和的問題漸漸浮出水面,樂隊團結的危機一觸即發,所幸的是,當時的媒體在此時尚未意識到這些問題。而與這些矛盾同時出現的還有列儂的愛情問題,列儂此時已經和日本女星小野洋子(YOKO ONO)深深的墜入了愛河,儘管遭到了樂隊其他成員以及大量歌迷的一致批評,但是列儂依然是執著的和這個日本女人在一起,並且因此時常影響樂隊的計畫。
1969年初,披頭士樂隊的成員間再次出現了分歧,麥卡特尼主張樂隊重新恢復大規模的巡迴演唱會,但是其他人決定繼續在錄音室內錄製新專輯,並且暫定名為《Get Back》。但是樂隊的錄製計畫卻非常的不順利,麥卡特尼表示不同意,而哈里森又暫時性離隊,並且在歸隊以後帶來了美國的鍵盤手比利·普雷斯頓(Billy Preston)作為樂隊固定的鍵盤手,同時為了緩和一下樂隊四名成員間的不和諧氣氛。但是遺憾的是樂隊新專輯的計畫最終流產,樂隊此後只是為一些電影和電視節目錄製了少量的幾首單曲而已。隨後在1969年1月30日,披頭士樂隊在倫敦Apple Records唱片公司的房頂上舉行了即興的小型演唱表演活動,但是在表演結束之後沒有人會想到這竟然是他們所進行的最後一次公開表演。但是在1969年春天,披頭士樂隊原本準備錄製的專輯中最好的兩首單曲《Get Back》和《Don't Let Me Down》以單曲形式發表,並且依舊在全世界各地成為最引人注目的歌曲,世界上的披頭士熱潮並沒有降溫,大量的披頭士狂熱者們依舊保持著狂熱。可是更大的矛盾在不久之後到來,保羅·麥卡特尼在3月12日和美國攝影師琳達·伊斯特曼(Linda Eastman)結婚,幾天之後,約翰·列儂也正式迎娶了日本女星小野洋子,關鍵的問題隨後出現,麥卡特尼堅持由自己的岳父李·伊斯特曼(Lee Eastman)作為樂隊的新經理,但是樂隊的其他成員最終聘請了美國商人艾倫·克萊恩(Allen Klein)擔任了樂隊的經理。披頭士樂隊在1969年中期最後一次走進了百代公司的錄音室,和製作人喬治·馬丁一起去錄製專輯《Abbey Road》。這張專輯中,儘管多個部分是四名成員分開錄製的,但是樂隊卻達到了非常驚人的統一,四名音樂家在這一時間裡又重新發揮出了最高的藝術水平,同時在音樂鏇律,編曲等各個方面都達到了完美的和諧,而在歌曲的音樂音樂創作方面,哈里森也和列儂以及麥卡特尼平分秋色。樂隊成員間最後的努力最終締造了這張完美的專輯。最終這張專輯在市場上又繼續了披頭士的時代,瘋狂的披頭士迷們繼續無限制的發揮著自己的熱情,然而沒有人會想到此時的披頭士樂隊,解散已經只是時間問題。而此時由於披頭士樂隊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進行過公開表演,以至於在美國大陸產生了許多謠言,有一種說法認為麥卡特尼已經早在數年之前就已經因車禍而去世,現在只不過是一名出色的模仿者替代了他,而這些想像力豐富者們的依據則是根據唱片封面的藝術抽象性來判斷出來的。然而真實的是,1969年9月,約翰·列儂提出退出披頭士樂隊,但是由於此時的披頭士樂隊正在於百代公司商談續簽契約的問題,列儂退隊的事情就被臨時擱放下來。
進入1970年,披頭士樂隊再也沒有錄製一首歌,樂隊的成員只是分開後,獨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列儂和小野洋子為自己的樂隊操勞,麥卡特尼準備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哈里森和其他樂隊一起做巡迴演出,斯塔爾則在拍攝電影,僅僅在一些公開露面的時候聚在一起,並且形式上否認有關解散的傳聞。整個世界都沒有真正意識到這支正處事業顛峰的偉大樂隊即將解散。1970年春天,由於需要再進行混音製作的1969年初錄製的單曲加工製作完成,並且作為電影原聲《Let It Be》正式面世,但是由於錄製時間等原因,《Abbey Road》通常被認定為披頭士樂隊的最終專輯,不過這張專輯依然在全世界取得了非常令人矚目的成績,因為此時的披頭士熱潮並沒有減少。但是在這張專輯發行之前的1970年的4月10日,保羅·麥卡特尼宣布了一個震驚世界的訊息,他將退出披頭士樂隊,從此也宣告了偉大的披頭士樂隊即將進入歷史。最初的時候由於人們還不了解情況,所以率先提出離隊的麥卡特尼受到了歌迷和媒體的巨大壓力,但是當一切漸漸清楚之後,人們似乎認為四名偉大的音樂家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注定了樂隊的解體。而從樂隊解體以後,Apple Records唱片公司也有名無實。1970年10月31日,麥卡特尼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完全解散披頭士樂隊,並且禁止樂隊重組,經過長達一年的審理辯論之後,最終訴訟被法庭批准,披頭士樂隊從此以後再無任何希望重新複合。
披頭士樂隊解散以後,樂隊的成員也各自按照自己的發展方向發展自己的事業,哈里森在列儂和麥卡特尼的陰影里得不到施展的才華終於得以在世人面前展現,他組建了All Things Must Pass樂隊,列儂則和妻子繼續經營著自己的樂隊(Plastic Ono Band),麥卡特尼的單飛生涯最為成功,他的Band on the Run樂隊在商業上及評論界都獲得極大的成功,在流行音樂界和搖滾音樂界續寫著自己的輝煌,而最不順利的則是斯塔爾,並沒有太多創作才華的他在70年代初的時候只能是頻繁的幫助各個前隊友,做一些伴奏工作,並沒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問世。經過70年代之後,列儂的音樂在獨立發展後越來越擁有偉大的思想和深意,歌詞方面的造詣越來越深,而麥卡特尼則依舊保持著音樂的美妙鏇律,哈里森依舊在器樂的表現上超出其他前隊友,而斯塔爾則只能創作出相對不錯的音樂,漸漸的趨於平庸,但是仍舊是一名優秀的音樂家,單曲和作品都曾經達到過非常輝煌的高度。應該說在70年代的時候,披頭士的成員們由於披頭士狂潮的延續,依然能夠續寫著自己樂隊的傳奇和輝煌,並且取得偉大的商業成就和非常高的評論。
儘管在整個70年代,關於披頭士樂隊要重新複合的傳聞連綿不斷,但是在1980年,隨著列儂在紐約街頭被刺身亡,披頭士徹底的進入了博物館。而在進入80年代以後,前披頭士樂隊成員的作品銷量雖然依舊非常受到歡迎,但是銷量卻呈現出了逐年下降的趨勢,歌迷們已經漸漸的習慣了披頭士已經不復存在的事實,披頭士樂隊和披頭士的前隊員們正在慢慢的成為了記憶中的偶像和傳說中的人物。雖然披頭士樂隊的前隊員們的作品銷量日益減少,但是披頭士樂隊的作品卻依然釋放著不老的光輝,除了不斷的被其他新生代歌手所翻唱以外,樂隊的專輯銷售也一如既往的保持著非常高的銷量,絲毫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有絲毫的退色,披頭士仍然在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新歌迷。
進入90年代,披頭士樂隊的三名剩餘成員還有列儂的遺孀,就披頭士樂隊的各種著作權的所有權問題最終在法庭上達成了基本的一致。這使得披頭士早期的作品得以在90年代利用高新技術重新的發行,其中包括約翰·列儂創作的樂隊未曾發表過的兩首單曲《Free as a Bird》和《Real Love》也得以重新面世,這些專輯在推出之後依舊成為了唱片市場的暢銷貨,同時由於早期一些音樂作品的著作權達成了一致,結果披頭士樂隊早期曾經在BBC的電視節目中表演的現場錄音和錄像,以及拍攝的關於披頭士樂隊的紀錄片等等都有機會重新發行,這些CD和VCD在90年代陸續的被發行,解散二十多年的披頭士樂隊再次把經久不衰的音樂帶給了後代。
進入新世紀,披頭士樂隊依然經常有精選集或者翻錄專輯問世,他們的這些偉大的音樂作品,在新世紀依然散發著永恆的魔力,他們一次又一次的衝擊著幾十年後的唱片市場,經常會在樂隊解散數十年後繼續成為排行榜的冠軍。而當列儂離開人世的時候,為其舉行追悼紀念活動以及參加守夜的世界歌迷多達數百萬人,當2001年傑出的吉他手喬治·哈里森因病辭世的時候這種場面又再次重現,至今仍又一代又一代的性格迷被披頭士的魔力所吸引,為他們的音樂所痴迷,披頭士的音樂成為了人類的永恆。
【成員】
約翰·列儂(John Lennon) 【1980年12月8日被暗殺】
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
吉他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2001年因病去世】
鼓手林戈·斯塔爾(Ringo Starr)
鼓手彼得·貝斯特(Pete Best)【1962年退出樂隊 還沒死】
貝司手斯圖亞特·蘇茨里費(Stuart Sutcliffe)【於1962年因病離世】
【風格】
Rock & Roll(搖滾) British Invasion(英國入侵) British psychedelia英國迷幻) Folk-Rock(民謠搖滾) Merseybeat(默西之聲) Pop(流行) Pop/Rock(流行/搖滾) Psychedelic(迷幻音樂)British Traditional/guitar Rock(英國傳統/吉他搖滾)
The Beatles風格很多元,與樂隊敢於嘗試創新的特點有關,可以說是相當多風格的鼻祖。
1966年以前,搖滾樂被認為是一種簡單的、喧鬧的音樂,具有較快的、強烈地4/4拍子,一般化的鏇律、缺乏新意的歌詞、三個和弦的和聲;一首曲子的長度約2分半鐘左右;結構簡單,包含了很多重複。但是,到了1967年下半年時,這種老的模式被打破了。到60年代末,任何搖滾樂隊,只要它有足夠的創造性,可以奏出任何聲音,基本上沒有限制。雖然,其他搖滾樂手也對此做出了貢獻,但是,主要的貢獻卻來自披頭士。
【演出】
1958年,英國利物浦青年約翰·列農(John Lennon,1940~1980,主唱兼節奏吉他)組織了一個樂隊,參加這個樂隊的有當地青年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生於1942年,貝司兼主唱)、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1943~2001,主音吉他)和另外兩位青年。樂隊曾幾經易名,開始起名為"甲殼蟲"(Beetles),最後列農故意把Beetles拼作Beatles。
1962年,另外兩名青年先後離隊,林格·斯塔爾(Ringo Starr,生於1940年,鼓手)加入其中,"披頭士"的四名隊員從此固定下來。
1961年,利物普唱片公司的老闆布萊恩·愛潑斯坦(Brian Epstein)發現了他們的巨大潛力,成了他們的經理人。首先,他所做的事情是包裝"披頭士"的外形:長頭髮、無領四扣的上衣、煙囪似的長褲子和矮靴子。
1962年,EMI下屬的"帕洛風"(Parlophone)唱片公司經理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與"披頭士"簽約,並與同年9月發行《愛我吧》(love me do,例23)和《附言:我愛你》(P.S.I love you)兩首歌曲。
1963年3月又推出一首《請讓我愉快》(Please,Please me),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並登上了榜首。同年由"帕洛風"發行的其他歌曲如《從我到你》(from me to you)、《他愛你》(she loves you)、《我想握住你的手》(I want to hold your hand)接連獲得第一。"披頭士"因此而名聲大振。11月,"披頭士"被邀請在皇家綜藝劇場參加演出,英王太后和瑪格麗特公主都出席了現場。
1964年,"披頭士熱"傳到了美國,美國流行音樂排行榜差不多成了披頭士的天下。大街小巷到處飄蕩著披頭士的聲音。同年,他們的第一部電影《辛勞之夜》(A hard day's night)放映,同樣引起了轟動。影片的主題歌使"披頭士"榮獲當年格萊美最佳演唱小組獎。
1964年,披頭士樂隊首次在“艾德·沙利文節目”中亮相。
到了1965年末的時候,"披頭士"已經取得了很少歌星能夠取得的優越地位:不管他們演什麼,聽眾都能接受。聽眾認為:"披頭士總是對的。"因此,他們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大膽實驗,擺脫流行音樂的老一套,從而對搖滾樂的發展做出貢獻。正在這個時候,麥卡特尼和列農的不同個性開始顯露出來。保羅·麥卡特尼是保守的、易動感情的,渴望給人快樂,願意順從習慣的;約翰·列農是反叛的、進攻性的,酷愛諷刺,擅長文學,而且在音樂上沒有那么高的天分。
在"披頭士"解散以前,除了一些單曲如《嘿,裘德》(Hey Jude)、《革命》(Revolution)外,還是發行了三張專輯:《披頭士》(The Beatles)、《修道院路》(Abbey Road)和《順其自然》(Let It Be)。
1966年,“披頭士“樂隊在舊金山舉辦了最後一次現場演出。
《修道院路》以後,"披頭士"再也沒有聚集在一起錄製專輯。1969年,列農和大野洋子發行了一首單曲《給和平一個機會》(give peace a chance),1970年5月,斯塔爾發行了專輯《多情的旅程》(sentimentai journey),麥卡特尼和哈里森也都忙著準備自己的專輯。顯然"披頭士"的成員們已經分道揚鑣、各奔東西了。
"披頭士"從成立到解散共創作歌曲約200首,其中有強勁的主流搖滾(Mainstream Rock)、先鋒派搖滾(Avant-garde Rock)、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交響搖滾(Symphonic Rock)以及輕鬆愉快的搖滾小曲等各種風格。主要題材是愛情,也有些歌詞(主要是後期)涉及社會事件、人際交往、懷念家鄉、和平友愛、藥物體驗以及一些超現實主義的或無意義的意識流歌詞等。
1970年"披頭士"解散以後,樂隊成員作為個人繼續活躍在搖滾樂壇。四人中取得最大成功的是麥卡特尼,他和他的妻子組建?quot;雙翼"(Wings)樂隊,其中發行的很多專輯都很受歡迎。列農的日子則更帶傳奇色彩。他與妻子大野洋子組建了"柔順的洋子"(Plastic Ono)樂隊,並於1971年離開英國移居美國紐約,而後捲入各種政治活動,並創作了如《權力歸於人民》(Power to the people)等歌曲,同年發行的專輯《遐想》(Imagine)可能更好地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1975年,列農為了和妻子、兒子安靜地生活在一起,放棄了一切公開的音樂活動,整整5年沒有露面。
slipknot
樂隊介紹:
1995年9月,Slipknot樂隊成立於美國愛荷華州的首府Des Moines地區,經過成立之初的發展之後,以Shawn "Clown" Crahan為首的這支樂隊最終形成了多達九人的固定陣容。Slipknot樂隊也順勢分別以0到8的九個數字來代表每名成員,從0到8,他們依次是:Sid Wilson,joey jordison,Paul Grey,Chris Fehn,James Root,Craig Jones,Shawn "Clown" Crahan,Mick Thompson,Corey Taylor。自從成立之初,Slipknot樂隊的九名成員們就開始以面具作為他們最重要的表演工具來使用,無論到哪裡,都只見面具,而不見他們的廬山真面目。
在Slipknot樂隊成立之後,他們始終在追求著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以自己的方式來表現音樂,一種狂燥,噪聲,黑暗,暴力,宣洩的重金屬音樂。不過他們獨特而瘋狂的演出方式最初在當地並沒有得到太多的認可,但是並沒有過太久,他們狂暴的音樂就贏得了很多年輕人的追捧。1996年的萬聖節,Slipknot樂隊自己錄製了一張樣片《Mate. Feed. Kill. Repeat.》,並且在1997年夏天通過內布拉斯卡州的一家名叫-ismist的小唱片公司發售,幸運的是他們的這張專輯在發行不久之後得到了一家較大的唱片公司Roadrunner Records唱片公司的垂青,在這一年晚些時候,Slipknot樂隊和Roadrunner Records唱片公司正式簽約,他們也開始了與製作人Ross Robinson之間長期的合作。
1999年,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積累之後,Slipknot樂隊在Roadrunner Records唱片公司發行了他們第一張正式的專輯《Slipknot》,通過不停的巡演,Slipknot樂隊逐漸擁有了他們自己的固定歌迷群體,而他們在Ozzfest音樂界上的演出,更是極大的提高了他們的知名度,他們暴力、甚至有些血腥的演出很快通過電視轉播而征服了眾多的重金屬樂迷,在這次演出中有多位樂隊成員在表演時發泄過度而受傷,樂隊靈魂人物Crahan的頭部甚至需要縫針。不過鮮血為他們換來了更為廣泛的知名度,他們的單曲《Wait and Bleed》和《Spit It Out》馬上成為了很受歡迎的單曲,他們的專輯銷量也一直非常順利,在2000年的時候幾乎進入了Billboard 200排行榜的前50名,並且在全美範圍內的銷量突破了100萬張,這在Roadrunner唱片公司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2001年,Slipknot樂隊已經成為了美國最受關注的重金屬樂隊之一,他們的第二張專輯《Iowa》被寄予厚望,這張專輯在8月底發行的時候雖然面臨眾多專輯的競爭,但是仍然在Billboard 200排行榜上名列第三,並且在全美的銷量達到了88萬多張。但是就在這張專輯發行之後,在經歷了巡演與Ozzfest音樂節的瘋狂演出之後,Slipknot樂隊的成員之間卻開始走向了分裂。
Slipknot樂隊在巡演結束之後成立了自己的maggot Recordings唱片公司,並且簽下了一支名為downthesun的樂隊,其中的主唱是Slipknot樂隊核心Crahan的調鼓師,但是樂隊的其他成員卻紛紛開始乾起了自己的事情。
Slipknot樂隊的DJ Sid Wilson也更名為了DJ StarScream開始個人發展;樂隊的兩名吉他手James Root和Mick Thompson也分別開始了個人音樂的發展;而樂隊的鼓手Joey Jordison也加盟到了另一支樂隊Murderdolls,他在那裡甚至經常是作為吉他手演出;樂隊的主唱Corey Taylor加盟到了Stone Sour樂隊,並且為2002年的賣座大片《蜘蛛俠》(Spider-Man)的電影原聲貢獻了一首個人單曲《Bother》。不過,Slipknot樂隊的分裂仍然沒有到盡頭,反而更加愈演愈烈。2002年夏天,曾經為其他樂隊客串吉他手的Slipknot樂隊的鼓手Joey Jordison與Static-X樂隊的吉他手Tripp Eisen一起組建了Murderdolls樂隊;樂隊的主唱Corey Taylor則重組了自己的Stone Sour樂隊,其他的成員還包括了另兩名Slipknot樂隊的成員吉他手Jim Root,和DJ Sid Wilson,並且這支Stone Sour樂隊還在2002年發行了第一張專輯《Stone Sour》,似乎樂隊的複合仍然遙遙無期。
2002年冬天,Slipknot樂隊的主唱Corey Taylor在樂隊的主頁上發表了一篇聲明,聲稱隊友們相互之間已經有幾個月沒有說過話了,還聲稱樂隊寧願解散也不願成為第二個gwar樂隊。這篇聲明很快引起了Gwar樂隊成員Oderous Urungus與Corey Taylor之間的口舌之爭。不過這篇聲明很快也重新把Slipknot樂隊的成員們凝聚在了一起,2003年初,Corey Taylor的聲明就在主頁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樂隊成員已經重新聚合,並且著手與開始他們新專輯的錄製工作。
2003年夏天,Slipknot樂隊開始與另一名大牌製作人Rick Rubin一起開始了三年以來首張新專輯的錄製工作,並且從2004年初的時候開始再次展開巡迴演出,而且已經明確了將再次參加夏天的Ozzfest音樂節,並將使用他們重新設計好的第三代面具。2004年5月25日,Slipknot樂隊的憤怒和喧囂隨著他們的第三張正式專輯《Vol. 3: The subliminal Verses》再次回到了歌迷的身邊。
在2004年出版《The Subliminal Verses》之後,樂隊每個成員都放了長假,有的忙著自己的生活,有的幫著做一些旁支樂隊或個人作品。因此專輯錄製工作拖到去年底才開始,到今年1月結束,本想2月份就發行,但樂隊聽了混音之後仍不滿意,於是又回到錄音棚返工,所以耽誤了這么久。
新專輯《All Hope Is Gone》不會像上一張那樣偏重Thrash metal,當中呈現出大量吉他solo,樂隊成員都覺得這樣做下去的空間越來越窄,於是想在歌曲當中加入一些木吉他的成分,以及鏇律優美的演唱。
這張《All Hope Is Gone》便成為了唱片市場的銷量冠軍,據Nielsen SoundScan的統計數字顯示,《All Hope Is Gone》首周的銷量達到了近24萬張(確切數字為23萬9516張)。對於Slipknot樂隊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在Billboard 200專輯榜中奪冠,在2004年,Slipknot的上張專輯《Vol. 3: The Subliminal Verses》曾獲得Billboard 200專輯榜的亞軍,而早在2001年,Slipknot的另一張專輯《Iowa》也曾獲得Billboard 200專輯榜的季軍。
可以說,喜歡Slipknot樂隊的大多數樂迷都是他們的死忠,大家喜歡的就是他們那股猛勁兒和狠勁兒,當然,還有演出當中歇斯底里的鬧騰。出道之初,臉上的面具為Slipknot這個龐大團體增添了神秘感。而後來,當Slipknot名氣越來越大、甚至開始逐漸成為每年葛萊美獎的提名熱門之後,他們臉上的面具看起來更像是一種裝飾了。在這些年中,Slipknot的樂迷越來越多,他們的音樂也越來越向著更多人能接受的方向發展,這都是無可厚非的,當然,在面向更多人的時候,Slipknot一定也會失去一些早年的死忠。
從這張醞釀四年的新作來看,Slipknot的音樂做的越來越整齊了,有一氣呵成的順暢鏇律,有好聽的Solo,有越來越多“清嗓”的演唱,有進入電台成為熱門主打的潛力。對於那些Slipknot樂隊早期的鐵桿們來說,這張《All Hope Is Gone》或許已經沒有你們期待的東西了,如果你還有所期盼,那么很不幸的是,就像本張專輯的名字一樣,你的“希望落空了”。突然想到Slipknot的分支樂隊“石酸”(Stone Sour),如今的Slipknot似乎正在向那個方向發展。
樂隊來自愛荷華州,擁有驕人的白金銷量。這支金屬風格的搖滾樂隊由九名“怪物”組成。醜陋怪誕的面具並不是他們臭名昭著的地方,演出時把糞便擲向觀眾,表演喝尿,炙烤活人,打斷對方的骨頭,才是他們的絕活。這支正風靡歐美的樂隊的受傷記錄比一支曲棍球隊的還多。當然觀眾在觀看這群音樂暴徒表演時也就很難倖免了。在俄克拉荷馬城,60個持票的觀眾被勒令從滿員的現場退出時,發生了騷亂;一名英國女歌迷被從30英尺高的舞台上直躍而下的樂手砸中了腦袋。
活結樂隊成立已有5年之久,現在正是他們的鼎盛時期。樂隊9位成員都戴著各不相同的面具,(質地以橡膠和金屬為主),並且以0-8數碼來命名自己。0號Wilson(威爾森),1號鼓手Joey Jordison(喬伊·喬迪森),2號貝斯手Paul Gray(保羅·格雷),3號鼓手Chris Fehn(克里斯·范恩),4號吉他手Jim Root(吉姆·盧特),5號採樣機控制員Craig Jones(格雷格·瓊斯),6號鼓手Shawn Crahan(沙恩·克里汗),7號吉他手Mick Thomson(米克·湯姆森),8號歌手Corey Taylor(克雷伊·泰勒)。據說用號碼代替名字是為了降低個性對整體的影響,從而突出團隊的形像,戴小丑或妖怪面具則是為了把觀眾嚇住
鼓手Shawn Crahan今年30歲,原來是個電焊工。他於1993年與本地的貝斯手Paul Gary聯繫上了,Gary又叫來了校友,鼓手Joey Jordison,後者原來在 殯儀館裡給屍體塗香膏,穿衣服。Grahan從寵物店裡撿來一塊廢棄的地毯掛在他家地下室里,這樣的話一個音響效果還不錯的訓練場地就形成了,大夥在這裡每天彩排4個小時,全然不顧那塊“壁毯”留下過多少動物的屎尿。當他們走出排練地,6個小時以內身上都散發著難聞的臊味兒。他們的第一張專輯就誕生在這間小小的地下室里。新成員來來去去,1995年樂隊增添了三位吉他手Jim Root、Mick Thomson和Craig Jones(後者後來專職採樣工作。他對外宣稱不接受新聞界和任何人的採訪),DJ Sid Wilson和第三位鼓手Chris Fehn的加入使樂隊的音效進一步擴展。Chris Fehn是大學校隊的橄欖球隊員,酷愛鐵娘子樂隊。其母是教堂的風琴師。Fehn的父親已觀看過3場活結樂隊的演出,他說:“我想這支樂隊帶給孩子們的是好東西。我已經55歲了,我在音樂會上見到觀眾的反應非常獨特,演出很有誘惑力”。Fehn是唯一一個帶長鼻子面具的樂手,摘去面具,他是最健康最英俊的一個。最後一個加入活結樂隊的是歌手Corey Taylor。活結的大部分歌詞都是由他寫的。“我媽媽經常處於失業狀態,我從來不知道我爸爸是誰。我經歷過2周無家可歸的日子”Taylor自述道,18歲輟學的Taylor原在一家色情商店工作,並在一個小樂隊里做兼職歌手。Taylor稱在色情商店工作感覺很棒,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在那兒寫成的。 活結樂隊從正式組隊到名聲大噪幾乎沒費什麼周折。九十年代末期他們居然靠著在Crahan家的地下室里錄製出來的第一張專輯而引起音樂界重視。隨即 迎來了一次重要的演出機會,他們於去年在Ozzy Oourne主辦的Ozzfest巡演中亮相。起初他們難免遇到一些小小的阻力。鼓手Joey Jordison於演出結束後遇到一位神父,神父顯然對活結樂隊的表現感到憤怒,痛斥了Jordison。也有認生的歌迷毫不客氣地想哄他們下台。但當人們發現這支金屬樂隊居然有一群鼓手,2個吉他手,一個DJ,一個採樣員時立刻感到十分新奇。他們犧牲自己面容,穿囚衣,在表演中把皮膚燒得起紅斑和水泡。沒人敢於恥笑這群地球上最瘋狂的人。他們不是雜技演員和魔術師,他們玩屎,喝尿,割傷自己,撞斷肋骨,摔傷脛骨全是真實的。人們驚訝了,他們想看的就是這些,Jordison說:“不是我們故意想去達到某個制定的目標,而是音樂把我們帶到了那種境地。”
Jordison並沒有說出問題的實質,事實上。是觀眾鼓勵他們那樣做的。活結樂隊在做出如上的即興表演後,他們的專輯在1周內賣出了15000張。活結樂隊在音樂風格上只不過是一支不太時髦的死亡金屬樂隊,充其量只不過多了幾個成員。比他們技術高超的樂隊數不勝數,但觀眾厚此薄彼的原因除了以上噱頭之外還有活結樂隊會朝觀眾投擲大糞,同時加上一句怒罵:你們全是狗屎。
 Keane
 “不管發生什麼,不管我們經歷什麼,我想我的生活都沒有任何巨大的變化,一切都是很簡單的:生命里永遠充滿著悲憫和哀憐”------Keane
樂隊介紹
Keane(基音樂隊)來自於英格蘭南部一個名為“Battle”的小鎮,樂隊由主唱Tom Chaplin,鍵盤手Tim Rice-Oxley和鼓手Richard Hughes三人組成。
和大多數英國孩子一樣,三人自小便在一起踢球、探討音樂、交換唱片。Tim曾在學校里學習鋼琴,但是他很快就厭倦了那些古典樂,於是他開始在他的Casio鍵盤上譜寫Buddy Holly式的音樂,將他創作的音樂演奏給他的朋友們聽。同時Richard也開始練習架子鼓並和Tim一起排練。隨後,又加入了吉他手Dominic,再加上主唱Tom, 四人組成了樂隊開始演奏Oasis、U2、Beatles類型的歌。
然而,很快他們就厭倦了這類大眾化的音樂,他們決定要創作出一些與眾不同的作品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2000年,Keane發行了樂隊首支單曲《Call Me What You Like》,第二年又發行了《Wolf at the Door》。2001年7月,吉他手Dominic離開了樂隊,樂隊轉型為以鍵盤為主鏇律的三人樂隊。2002年,樂隊在倫敦舉辦一場小型演唱會並邀請獨立唱片公司Fierce Panda的經理Williams參加,在演唱會上Williams立刻被Keane與眾不同的音樂所吸引並與之簽約,後來發行的《Everybody's Changing》在電台上大紅大紫,吸引了眾多大唱片公司的目光。
2003年秋,Keane與Island簽約,發行了他們的第四張單曲《This Is the Last Time》。2004年,他們發行的首張大碟《Hopes and Fears》第一周就登上英國專輯榜的榜首並且在榜上停留數周。2005年,Keane獲得英國音樂突破獎和最佳專輯獎的殊榮,在Grammy榜單中也獲得最佳新人提名。2006年6月,第二張專輯《Under the Iron Sea》在專輯發行的首周登上了美國Billboard音樂榜的第四名。
樂隊組建
成立早期(1979年-1998年)
Tim Rice-Oxley的弟弟Tom,和Chaplin在同一日和同一間醫院出世,即是1979年3月8日,所以他們和他們的母親變成了好朋友他們都入讀了Vinehall學校(和稍後時間在肯特郡的Tonbridge學校),在這裡他們遇上了第三個成員Richard Hughes。
在中學時代(大約在1988年左右),Rice-Oxley和Hughes希望成立一支樂隊。不過,由於學校主力於體育方面,他們很難令人留下印象。Hughes表示,"在這間注重體育的學校內,成立樂隊的主意是很具挑戰性的事。如果沒有球棒和皮球,你會被視為瘋子。"在1995年於倫敦大學學院學習古典文學時,Rice-Oxley最後都成立了一支搖滾樂隊。成員包括他的朋友和吉他手Dominic Scott,再加上邀請了鼓手Hughes參與。他們開始時是一支以演奏前作為主的樂隊,表演的歌曲就是他們喜歡的樂隊,包括U2樂團、綠洲樂隊(Oasis)和披頭士(The Beatles)。他們還有在家中排練這些歌曲。
雖然Hughes和Scott本來反對Chaplin的加入,但Chaplin最終於1997年加入樂團。他在隊中是主音和古典吉他手。Chaplin的加入也令樂團的名稱由"The Lotus Eaters"改為"Cherry Keane",因為Chaplin的母親的朋友,和Rice-Oxley和Chaplin在很年輕時已經相識。不久後,名稱再簡化為"Keane"。
在2006年6月2日,接受The Irish Times訪間時,報導Rice-Oxley表示樂隊本來是想稱為"Coldplay"[7],不過他後來否認有對記者說過這番話。不過,聽過Rice-Oxley在周末於薩里Virginia Water的鋼琴表演後,Chris Martin曾經邀請Rice-Oxley加入酷玩樂團(Coldplay),不過被他拒絕,因為他不想離開Keane: “我對此十分有興趣,不過Keane已經上了軌道,所以排除了當上酷玩樂團琴手的主意。
在已有的樂器下,Keane在1998年7月13日於"Hope & Anchor" 酒吧舉行首場現場表演.這次之後,在1998年和1999年期間,Keane在倫敦的酒吧巡迴演出。大約在這個時候,Chaplin決定放棄攻讀美術史,並且搬到倫敦,當一個全職的音樂人。
早期作品和Scott的離去(1999年-2003年)
在1999年年尾,在沒有唱片公司的情況下,Keane灌錄了首張宣傳單曲:"Call Me What You Like",以CD格式發行,直至2000年2月,在一間酒吧演出後,報告指賣出了500隻,當中有些曲目現在能於網上非法取得。樂隊宣布他們不反對歌迷把未在CD上發行的歌曲分享出去,例如"More Matey"和"Emily"。Chaplin認為,“他們最主要把歌曲作為興趣般持有,我不認為這會造成任何傷害。如果是把即將發行的專輯提早被泄漏出去(指Under the Iron Sea),這又有不同的感覺。”這張EP被eFestivals檢視過,並列出"Closer Now"為整張專輯中最佳的歌曲。這張專輯以自己創立的唱片公司Zoomorphic發行。"Call Me What You Like"在2001年2月重新錄製發行了四個月後,他們第二張單曲"Wolf at the Door"發行。這隻有50張為人所知的自製唱片發行,這次使用了CD-R作為格式。[兩張單曲都被歌迷視為收藏價值高的物品。尤其是"Wolf at the Door" 於eBay以超過1000英鎊的價錢賣出。
因為當時的Keane所獲的成就不大,Scott決定在第二張單曲發行後一個月離開樂隊,來繼續他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學習。在Scott離開後不久,Keane在2001年7月獲得唱片製作人James Sanger邀請前往他位於法國萊塞薩爾(Les Essarts)的錄音室,在那裡他們錄了一些歌曲,包括"Bedshaped"和"This Is The Last Time"。就是在這段時間,以鋼琴作為主要樂器的主意開始提出。 Sanger在Keane的首張專輯Hopes and Fears時因為有四首歌在那裡錄製,而獲得一些功勞,包括歌曲"Sunshine",就是在那裡製成。他們於2001年11月回到英國後不久,他們和BMG簽約,BMG會協助Keane發行他們的音樂,但是當時他們沒有正式簽署唱片契約。在2002年12 月,樂團回到倫敦準備現場演出。這次在倫敦Betsey Trotwood的演出,吸引了來自Fierce Panda Records的Simon Williams參與,後來Williams向他們提供發行樂團首張商業單曲的機會,就是"Everybody's Changing",這張單曲獲得Steve Lamacq在2003年4月19日上的Lamacq Live點名提出,而這張專輯最後於2003年5月12日發行。結果,這張單曲獲得廣泛的注意,樂團成為了不少主要唱片公司爭奪的對象[來源請求],最後他們在2003年夏天選擇了和Island Records簽約。
簽約後,樂團在2003年10月於Fierce Panda發行了單曲"This Is The Last Time",於單曲"Everybody's Changing"和他們首張主要專輯之間。
專輯介紹
1) Keane.-.[Hopes.And.Fears.Disc.1]
專輯歌手:Keane
發行日期:2004
專輯語種:英語
在2004年1月,Keane被英國廣播公司的年度音樂公投(BBC's annual Sound of Music poll)選為來年最有可能成功的樂團。
一個月後,即2004年2月,Keane第一張在新唱片公司發行的單曲"Somewhere Only We Know",登上了英國單曲榜(UK Singles Chart)第三名。到了5月3日,重新發行單曲"Everybody's Changing",換上的的封面和另一版本,這次打入了單曲榜的第四名。
Keane的處女專輯Hopes and Fears於2004年5月10日在英國發行,一天后展開Hopes and Fears巡迴演出。這張專輯登上英國專輯榜(UK Albums Chart)的第一名,也成為年度銷量第二高的專輯,只是在最後關頭不及專輯the Scissor Sisters
這張專輯在全球賣出了約550萬隻。在英國,其專輯銷量一直停留在英國專輯榜頭75名達72周之久,而在第115周更重新上榜。
樂團在2005年2月的全英音樂獎(Brit Awards)獲得兩個獎項,分別是《Hopes and Fears》成為最佳英國團輯,和最有突破演出獎。這個獎由英國廣播公司電台第一台(BBC Radio 1)的聽眾投票選出。三個月後,Rice-Oxley獲得Ivor Novello獎選為年度最佳作曲人。
作為讓貧窮成為歷史(Make Poverty History)活動的成員,他們在7月2日於倫敦舉行的現場八方(Live 8)演唱會中演出。Keane也是戰火孤雛(War Child)的贊助人,在2005年9月,在他們灌錄的慈善專輯Help: a Day in the Life中,演繹了艾頓莊歌曲"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先前,樂團也演繹了the Walker Brothers歌曲"The Sun Ain't Gonna Shine Anymore",這次的音可以在戰火孤雛的網頁上下載。後來以7吋唱片的方式發行,作為Keane網站電郵名單上的歌迷禮物。
1985年時,Band Aid(現在稱為Band Aid 20)錄製了歌曲"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在新版本中Rice-Oxley和Chaplin都有獻唱。
在這一年,樂團在美國的知名度開始提升,因為他們的巡迴演出,和在一連串U2樂團公開演出中當開場表演。他們也獲得葛萊美獎最佳新人的提名,,和sugarlandJOHN LEGEND、Ciara和Fall Out Boy競逐,但最後敗給Legend.
反應和批評
因為他們的首張專輯上的音樂是以鋼琴為主要樂器,和以另類音樂為主,很多樂評家批評他們模仿酷玩樂團(Coldplay)。媒體支持Keane,而且開始稱呼Keane是“新酷玩樂團”,作為他們成功的引證。而其他樂隊例如Morning Runner現在也被拿來與Keane和酷玩樂團相比,因為Morning Runner的音樂也是以鋼琴為主。而也有一些批評,尤其是來自衛報,則以小報故事攻擊他們的形象。
音樂風格和主題
Tim Rice-Oxley和Dominic Scott是早年樂團主要的寫作歌曲的人。當Scott於2001年離開時,Rice-Oxley就成為主要的作曲人。不過,Rice-Oxley的作品獲得其他樂隊的讚賞,所以他們從歌曲得來的著作權費是會和其他人分享的。
Keane曾經模仿其他樂團包括披頭四、U2樂團、綠洲樂團、R.E.M.、The Smiths、電台司令(Radiohead)、Queen、Pet Shop BoysPaul Simon等,所以深受他們的影響。[29]Keane被稱為“沒有吉他的樂團”,因為他們主要以鋼琴作為演奏樂器。他們使用延遲和扭曲的方法處理鋼琴聲,令鋼琴聲有很多變化,所以他們因此而創造出來的鋼琴聲,很多時都無法即時能辨認出來。Rice-Oxley表示,在洛杉磯接受訪問時,他們傾向認為由鋼琴產生的音樂會很沉悶,而他們就是想以嘗試不同的方法。他指出和披頭四使用西塔琴(sitar)來演奏"Within You Without You"相比,使用鋼琴在樂團眼中是一種奇怪的樂器。 [26]在早年,他們的歌曲都是很具詩意的情歌(尤其是"She Has No Time"和"On A Day Like Today")。不過,其他包括關於Rice-Oxley和Chaplin之間關係的題材,在最近的作品中也有提及。另一版本的"Maybe I Can Change",由Chaplin創作,以歌詞道出自己的故事:"...但有時不知怎么的我要說我在獨自走自己的路"(原文:...but still somehow I have to say I'm on my way gone)。而也有作品以其他題材,例如"Is It Any Wonder?"和"A Bad Dream"都是和戰爭有關。
現場和錄音室樂器
自從吉他手離開後,Rice-Oxley開始使用Yamaha CP-70鋼琴,一部高質素且適設設上適合巡迴演出的鋼琴。而Yamaha CP60現在則作為電子鋼琴使用,現在公開演出時,放在主鋼琴的上方。 主要的樂器包括:
* Yamaha CP70/CP70B/CP70M/CP60鋼琴
* Fender低音吉他
* Yamaha鼓
* Hammond風琴
* Yamaha DX-7合成器
Rice-Oxley的PowerBook G4是用來在現場演出時重播先前錄音的低音吉他。電腦內的軟體包括一個電子拍節機,聲音通過藍牙傳送至三位成員身上的Sennheiser耳機,協助準確的回播。這軟體也控制額外的合成器,用來播放現場演出中無法製成效果。在2004年10月,當"Hamburg Song"和"Nothing In Your Way"出台時, Chaplin使用了Hammond MK2風琴,是自2001年以來首次沒有主要樂器演出。之後,他開始使用變了聲的CP60來演奏像"The Frog Prince"和"Crystal Ball"的歌曲。
 樂隊成員
Tim Rice-Oxley - 鋼琴手, 低音吉他手, 鍵盤手, 和音 (於1995年至1997年期間是主音)
Tom Chaplin - 主音, 現場鍵盤手, 風琴手 (2003年前是古典吉他手,也在2006年當過一次)
Richard Hughes - 鼓手, 現場和音
前成員
Dominic Scott - 電子吉他手, 鍵盤手, 主音 (1995年至1997年期間), 和音(1997年至2001年期間)

Disturbed
成員介紹:David Draiman(主唱)
Dan Donegan(吉他手)
fuzz(貝斯手)
Mike Wengren(鼓手)
聚集搖滾金屬、饒舌...等強悍樂風,皆在這組來自芝加哥Nu-Metal的新團Disturbed中展露無遺!自90年代中後期,揮舞著此一狂放能量旗幟的樂團,就如狂洪決堤般的迅速漫延至整個搖滾版圖,更開啟了搖滾樂的全新視野,而這些令眾搖滾迷所膜拜的代表團體就在Disturbed的正式入侵,將會再次成為吃慣重口味的你瘋狂追逐的焦點。
Dan Donegan(吉他手),Mike Wengren(鼓手)及Fuzz(貝斯手)這三位交往許久的好友,雖然在音樂上是最佳夥伴,但一直缺少個適合的主唱人選,以致組團的心愿就一直懸在那裡,直到一位前來試唱的傢伙,一進來就要求“一塊來段即興演奏吧!”就這樣David Draiman震射到了他們,也順利成為主唱一職。
令人墮落沉淪的首張驚世大作「The Sickness」是Disturbed要你一聽就深陷其中並愛不釋手的正點搖滾巨作。製作及混音方面請到了搖滾製作新秀Johnny K (No One、霹靂嬌娃原聲帶)與Andy Wallace(Staind、Linkin Park、limp bizkit)的協助!
當你按下Play鍵,首先傳入耳際是光頭大漢David藉由“Voices”一曲讓他的憤怒不滿一傾而出,讓你全身的雞皮疙瘩開始掉滿地;嗆辣夠勁的“Stupify”則對於家庭暴力及壓迫有著深刻的著墨,這首排行Top 5便成了Disturbed一鳴驚人之作。“Down With The Sickness”在David嘶聲冽吼下,再次披露出家庭暴力的嚴重性,尤其中段口白部份,David由原先是慘糟毒打可憐孩子的痛苦哀求,轉為憤怒反抗的咒罵語詞;“Droppin' Plates”則是對不支持他的親人,取笑他的朋友們做一沉重且強烈的反擊;重新詮釋Tears For Fears的冠軍經典“Shout”更是散發出一股令人亢奮的High感!
由光頭大漢David Draiman,發色最多變,臉上穿洞也最多的吉他手Dan Donegan,從小到大死都要留長髮的貝斯手Fuzz及鬍子可以跟Fuzz頭髮比長的鼓手Mike Wengren等四人合組之團Disturbed(騷動樂團),他們的音樂除了具有強而有力的音樂節拍,超高分貝卻不失鏇律性的流暢度外,主唱Daivd獨特的唱腔,更是讓Disturbed 有著深刻印象且加分表現的優質Nu-Metal團,David時而平緩,時而嘶吼,時而失控的神經質演唱方式,一一將他們所闡釋憤怒、不平、黑暗、陰沉等事物,藉由聲音的表現,完全的讓聽者無須經由了解歌詞,即能確切的感受出來,不時雞皮疙瘩掉滿地,他們更不想做一個“公式化”的搖滾樂團,取截Old School的元素在他們搖滾之音中,讓Disturbed也相當自信的說“我們不認為有其它的樂團聽起來跟我們一樣。”
來自芝加哥的超級搖滾樂團Disturbed,自1997年成軍以來,便將90年代Nu-Metal樂派的那份狂妄與霸氣,藉由四位各具獨特風格的形象,以及各司其職的優異表現,將怒金屬之音發揮的淋漓盡致,並快速的掠獲唱片公司的青睞,接連推出多白金專輯「The Sickness」(2000)與冠軍百萬大碟「Believe」(2002),出道短短的一年間擠身各大搖滾音樂祭主舞台現場,演出令台下大呼過癮的數首排行佳作。不主樂迷長久等待的Disturbed,推出一張名為「Music As A Weapon」之搖滾祭典現場錄音實記,感受一下Disturbed驚人的舞台爆發力!並不忘提攜後進新生代三組樂團TaprootUnloco及Chevelle齊唱共樂!
在2002年,在Disturbed發行了大獲成功的專輯《Believe》之後,這支來自美國芝加哥的另類重金屬樂隊開始被廣大金屬迷所熟知。而樂隊的成名作《Believe》也以發行首周28萬4千張的銷量成為Disturbed的首張冠軍專輯。在經過了三年的等待之後,那個高亢有力,保留著傳統重金屬特色並將其發揚光大的Disturbed終於帶著最新專輯《Ten Thousand Fists》宣告復出。在美國,《Ten Thousand Fists》專輯發行首周便以23萬9千張的高銷量力壓美國另一支似乎更加大牌的樂隊邦·喬維(Bon Jovi)以“笑臉”相迎的新專輯《Have a Nice Day》,榮獲10月的Billboard專輯榜的冠軍。
已出專輯: The Sickness(2000) Believe (2002)
Music as a Weapon II [CD & DVD] (2004)
Ten Thousand Fists (2005)
Indestructible(2008)
新作《Indestructible》以25萬2千張的銷量成績獲得了冠軍。除了Disturbed之外,只有六支搖滾樂隊有連續的三張錄音室專輯在Billboard 200專輯榜中奪冠,他們分別是范·海倫(Van Halen)、U2、Metallica、戴夫·馬休斯樂隊(dave matthews band)、Staind和體積崩潰(System of a Down)。
新專輯的單曲inside the fire 連續4個月全美Billborad排行榜第一,並且剛剛獲得了格萊美最佳硬搖滾獎。
Renegade Five
樂隊名稱:Renegade Five
國度:瑞典
樂隊人數:5
Renegade Five are a Swedish band but all their songs are in english. They have an awsome rock sound.
This band started 2006 in Karlstad Sweden. The members Per Lidén, Hakan fredriksson, Per Nylin, Harry Kjorsvik and Peter Damin thought that there was a lack of good heavy rock with strong melodies and attitude, a music they all love but only could hear from bands far away from Sweden. The first show they did was in Karlstad March 2007. It gave them a record deal and a trip to La and"Viper room,"The whiskey a gogo", a chance to get close to the american audience. Their debut single was released in Scandinavia August 2007!
樂隊組建於2005年,後來在一次演出中,被唱片公司相中,簽下了契約。
Renegade Five在08年發布新單曲 Darkest Age,而這張Underground Universe是他們的處女專輯
整張專輯聽下來很爽,強勁的節奏,大氣的編曲,流暢的鏇律以及主唱粗獷的嗓音,配合演繹出了這張勁到十足的專輯。
當然,專輯中也不乏像Seven Days, Love Will Remain之類的偏溫柔一些的抒情搖滾歌曲,同樣也屬佳作。
《Underground Universe》
【唱片公司】: Universal Music
【發行日期】: 2009年02月06日
【專輯風格】: Powerpop/ Rock
專輯曲目:
01. Memories
02. Running In Your Yeins
03. Darkest Age
04. Save My Soul
05. Shadows
06. Stand For Your Rights
07. Love Will Remain
08. Loosing your Senses
09. When You're Gone
10. Seven Days
11. Too Far Away
12. Set My Heart On Fire
Sirenia
 樂隊介紹
樂隊名稱:Sirenia
風格:交響/歌特金屬
國籍:挪威
組建時間:2001-現在
樂隊傳記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以聲音來迷惑人類的海妖Siren,傳說沒有人能夠逃離她誘人美妙的歌聲,其實在現實中也有一個誘人的海妖,她就是來自挪威的歌特金屬樂隊——Sirenia。
說起Sirenia這支樂隊也就不得不說她的領導者——Morten Veland,在2001年由於Morten和自己原來的樂隊Tristania在音樂理念上有分歧外加一些私人原因離開了Tristania。他準備開始自己的音樂旅程,他開始購買大量的樂器,然後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創作音樂。過去Morten在Tristania擔任著創作工作,所以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理念的樂隊對他來說沒有任何困難,於是他就把他的這份熱情完全奉獻給了Sirenia。而且Sirenia一直堅持著一個固定的目標——要讓一個全新的聲音進入黑暗音樂的世界!
Sirenia一共有四位成員,除開上面所說的吉他手外加創作的Morten Veland,她還擁有吉他手Kristian Gundersen(2001年加入),鼓手Jonathan Perez(2003年加入),以及女聲Henriette Bordvik(2002年加入),雖然只有人數不多的四人,但是Sirenia在音樂上有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音樂的變化異常平凡和多樣性。
說她的音樂平凡變化,那是因為在他們的音樂中你能夠聆聽到不同種類的樂器交錯出現,強悍有力的鼓聲,異常活躍的BASS聲,憂鬱的小提琴以及澄澈的鍵盤。他們在聲線上也採取了這樣的方式咆哮、尖叫、清醇的男聲、動人的女聲、唱詩班的美聲,似乎這樣的搭配都成為Sirenia的一大特色。讓人即使不看演唱者的名字也能夠反應出來——對,這就是Sirenia!Sirenia的音樂混合了Gothic Metal和rock以及古典音樂成分,並且加有黑死金屬風格。聲音效果更重,鼓和低音部分顯得更清晰,吉他也更賦予前衛的手法和更有力的節奏,更有憂鬱的小提琴和12弦吉他,歌手則用低吼、尖叫和女聲清唱三種不同的唱腔,附以唱詩班、輕聲念白以及採樣。音樂中將非常猛烈的和柔和的部分都結合在一起。歌詞的創意來自生命、死亡、愛情、仇恨以及人性的分裂。
Sirenia從2001年開始製作了四張專輯——《At Sixes And Sevens》、《An elixir For Existence》、《sirenian Shores》(這是一張MCD)和《Nine Destinies And A downfall》 。那么就從第一張說起,第一張《At Sixes And Sevens》於2001年的11月份錄製完成,2002年發行。當時Veland和napalm Records取得了聯繫,並且和Terje Refsnes合作,在Sound Suite Studios灌制這張大碟《At Sixes And Sevens》。這張完全由Morten個人所包辦創作的首張專輯,大約花費6個月的時間才錄製完成所有的曲目。期間他吸收了好朋友Kristian Gundersen作為同伴。Gundersen擔任吉他手和部分的男聲演唱。最後來自同鄉的鍵盤手Hans Henrik Varland也加入了SIRENIA。唱片中的女聲由仙音法裔歌手Fabienne Gondamin演繹(當時Henriette Bordvik還沒有加入啊,同時一個法國的唱詩班也加入了這張專輯的製作)。她美麗的聲音給樂隊的音樂帶來了更多的亮點。曾經在Tristania 、The Scarr和The Sins of Thy Beloved專輯中現身的小提琴手Pete Johansen也在樂手陣容之中,他獨特的小提琴聲充滿了豐富的情感和古典主義的美感。
接下來,在2004年,Sirenia發行了相當出色的專輯——《An Elixir For Existence》!讓Henriette Bordvik來擔任女聲完全就是超明智的選擇,她那種輕盈飄逸的感覺,每次她的聲音出現在歌曲都給人一種點綴的感覺,不能過多,但是決不可以缺少,甚至讓人有一種為了她的聲音願意去等待整首歌的衝動。同樣是第一張專輯的那個法國唱詩班來擔任後面的美聲,但是人數卻多於上次,這樣的擴大人數似乎也很有效的擴大了樂隊的氣勢。強有力的吉他和鼓聲夾雜著悠揚的小提琴聲(由Anne Verdot擔任),小提琴的出現似乎緩解著急促的吉他聲,在這樣緩解之後再次出現一次又一次的高潮,這樣的安排似乎都快成為Sirenia的固有特色了。而Sirenia的鍵盤的安排也決不輸於其他樂器,同樣也喜歡以兩種極端的方式出現。急促時給人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當舒緩下來,還是那么輕盈,如同蜻蜓點水。就是這樣大量的變化,才使這個樂隊如此具有吸引力。然後Sirenia經歷了一個小的過渡,於2005年發表了一張MCD:《Sirenian Shores》,風格仍舊突出!後來,在眾多歌迷的期待下最新專輯《Nine Destinies And A Downfall》問世了,這張專輯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全新感受呢?歌迷們自己去體會吧!
在2009年終於迎來了他們的新專輯《The 13th floor》整張專輯聽下來依然讓人慾罷不能,大家去聽一下吧!
樂隊特色
樂隊使用了很多配樂:鍵盤(電子合成器)、變形的吉他,加上天使般的女聲(天堂)、兩種高低不同的死腔(地獄)、大氣的唱詩班、悲傷的小提琴。另外歌詞都是關於人類的生活、情感和精神狀態 使音樂給人更多的震撼與思考。
發行唱片
專輯
At Sixes and Sevens (2002)
An Elixir for Existence (2004)
Nine Destinies and a Downfal(2007)
The 13th Floor (2009)
EPs
Sirenian Shores (2004)
單曲
My Mind's Eye
The Path To Decay
Video
My Mind's Eye
The Other Side
The Path To Decay
樂隊成員
當前成員
Morten Veland - Programming, 死腔, 吉他, 貝司, 鍵盤手
Ailyn - Female 女主唱
Jonathan A. Perez - 鼓手
Michael S. Krumins - 吉他
Kristian Olav Torp - Bass (現場)
前任成員
Henriette Bordvik - 女主唱 (2002-2005)
Kristian Gundersen - 清唱, 吉他 (2001-2004)
Monika Pedersen - 女主唱 (2006-2007)
Bjørnar Landa - 吉他 (2002-2007)
議會成員
Fabienne Gondamin - 女主唱 (2001)
Jan Kenneth Barkved - 清唱
Pete Johansen - 小提琴
Hans Henrik Varland - 鍵盤手
Anne Verdot - 小提琴
Roland Navratil - 鼓手
相關連結
官方網站:http://www.sirenia.no/
MySpace: http://www.myspace.com/sirenia
法國的網站:http://www.sirenia-france.fr/
類似樂隊
Tristania
Epica
Sinphonia
Tiamat
The Gathering
Theatre of Tragedy
Leaves' Eyes
The Sins of Thy Beloved
Artifact
Echoes Of Eternity
xandria
After Forever
Nightwish
Within Temptation
Bruce Springsteen
 姓名:Bruce Springsteen
中文名:布魯斯·斯普林斯汀
出生日:1949年9月23日
出生地:美國新澤西州
Bruce Springsteen是美國70年代以來大紅大紫的搖滾樂巨星之一。到了90年代,他依然光彩照人,餘音裊裊。
1949年9月23日,Bruce Springsteen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New Jersey)的費里霍爾德(freehold)。1963年開始學彈吉它。1965年他加入了凱斯泰爾樂隊,參與了專輯《那是你將要得到了》。凱斯泰爾樂隊宣布解散後,Bruce Springsteen在其它幾個樂隊里又陸續幹了3年。
1971年組建了經自己名字命名的樂隊。它在1973年發展成為著名的東大街樂隊(the E.Street Band),主要成員包括鍵盤手大衛.山休斯(David Sancious)、電貝斯手加利.泰倫特(Gary Tallent)、風琴手丹尼.費德里奇(Danny Fedrici)、架子鼓手維尼.洛佩茲(Vivi Lopez)、薩克斯風演奏手克萊倫斯.克萊蒙斯(Clarence Clemmons)等人。
1973年1月,Bruce Springsteen的首張專輯《來自阿斯貝里公園的祝福》(Greeting from Asbary Park)面世。但是這些源於民謠的歌曲並未引起樂迷的興趣,唱片僅銷售出5萬多張。同年,11月的專輯《野蠻.無知和東大街的混亂》(The Wild,The Inncocent And The E.Steet Shuffle)仍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
1974年,東大街樂隊組成了更理想的陣容,實力大大加強,新加盟的有鋼琴家洛易.比坦、鼓手馬克斯威伯和鍵盤手丹尼.費德里西。1975年又增加了吉它手斯坦福.范.扎德特,原有的鍵盤師和鼓手也都換了人。
1975年9月,Bruce Springsteen在新專輯《為跑而生》(Born to Run)終於衝上了排行榜的第三位,他本人則成為舉世公認的搖滾樂明星。10月,Bruce Springsteen的照片同時在《時代》(Time)和《新星期》(Newweek)兩家雜誌上刊出,名氣大振。就在這一年,為擴大影響,Bruce Springsteen和他的樂隊不失時機地在美國的各地不斷地舉行巡迴演出。
接著,他們又創造了令人驚奇的成績:
1978年,《城鎮邊緣的黑暗》(Darkness on the Edge of Town)進入排行榜的第5位。獲金唱片獎和白金唱片獎。該專輯主要是反映以往的問題,是一張充滿憂鬱的專輯。15年後,該作品仍在樂壇上占有一席之位。
1979年,現場演出專輯《不要原子能》問世。
1980年,《河流》(the River)高踞排行榜首,銷售極為火爆。
1982年,《內布拉斯加》(Nebraka)排行榜第三,《饑渴的心》(Hungry Heart)也進入了前十名。
1984年,《誕生在美國》(Born in the U.S.A)在美國排行榜榜首停留了7周,銷量超過了1,200萬張。而在英國排行榜上停留了兩年半之久。
Springsteen是“拯救非洲難民”(USA for Africa)活動的參與者之一,他與邁克.傑克遜等明星一齊演唱了We are the world
1986年,從10年來的曲目中,Bruce Springsteen挑選了一些精品,推出了一張精選集(Live 1975-1985)。它又穩居排行榜首達7周之久。Bruce Springsteen的藝術生涯如日中天。
1985年,Bruce Springsteen和女演員朱莉安.菲利浦(Julianne Philips)結婚後,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狂熱,他想多享受一些私人生活的快樂。當然,他的藝術生涯仍在繼續,並參與了大量的公益演出活動。這期間發行了專輯以1987年的《愛的通道》(Tunnel of Love)最為成功,專輯對其愛情的失敗進行了反思。這部柔和優美專輯由於預先的訂購一發行就在英美兩地進入了排行榜榜首。
1989年,Bruce Springsteen和朱莉安結束了僅5年的婚姻。隨後,他和在巡迴演出中合作過的女歌手帕蒂.莎爾法(Patti Scialfa)確立了戀愛關係。同年,東大街樂隊在其建議下解散了。
1992年,Bruce Springsteen在解散東大街樂隊的同時,推出了專輯《幸運之鎮》(Lucky Town)和《人類的接觸》(HUMAN TOUCH)。由於樂迷的支持,兩專輯雖然沒有以往那么火熱,但還是如期所料登上排行榜。
1994年,他為電影《費城故事》(Philadelphia)創作了Street of Philadelphia。
1995年,據說他又重新與大東街樂隊的隊員合作。當他率領人員精簡的新樂隊作巡迴演出時,Bruce Springsteen自己同時操作幾種樂器,其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作在樂迷中引起了轟動。
1995年,其推出了一張對越南戰爭感想的專輯《湯姆.周的靈魂》(The Ghost of Tom Joad),這張專輯是不再是象以往那樣的狂熱,充滿激情的作品,而是單純的哲理性的沉思。該專輯可以說是他多年來最成功的作品,但也是商業上最失敗的專輯之一。
2008年,創作電影《摔角手(The wrestler)》同名主題曲,並因此於2009年1月獲得第66屆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獎。
憑藉單曲《Radio Nowhere》獲得2008年格萊美最佳搖滾歌曲、最佳搖滾歌手獎。
2009年,獻唱於美國最大的體育盛會NFL第二節後中場。
專輯作品:Greetings From Asbury Park, N.J.(1973) ,The Wild, the Innocent & the E Street Shuffle(1973),Asbury Park (Sandy),Born to Run(1975),Darkness on the Edge of Town(1978),The River(1980),Nebraska Columbia(1982),Born in the U.S.A.(1984),Tunnel of Love(1987),Human Touch(1992),Lucky Town Live(1993),In Concert/MTV Plugged [live](1993),The Ghost of Tom Joad(1995),Live In New York City(2001),The Rising(2002),Devils & Dust(2005),Hammersmith Odeon(2006),Magic(2007),Working On a Dream(2009)
專輯介紹:
《Magic》
繼兩年前的《Devils & Dust》之後,藍領搖滾教父Bruce Springsteen的全新錄音室專輯《Magic》在本周的Billboard 200專輯榜中再次稱霸。據Nielsen SoundScan統計顯示,《Magic》在全美上市首周的銷量達到33萬5千張,是Bruce Springsteen在五年前的專輯《The Rising》之後單周專輯銷量的最高紀錄。2002年,《The Rising》發行首周奪冠時的銷量為52萬5千張。新作《Magic》是綽號“The Boss”的Bruce Springsteen在美國的第八張冠軍專輯,他此前獲得冠軍的專輯包括:《The River》、《Born in the U.S.A.》、精選集《Bruce Springsteen & the E Street Band 1975-1985》、《Tunnel of Love》、精選集《Greatest Hits》和《Devils & Dust》。
在經典之作《Born in the U.S.A.》面世之後的這20多年當中,Bruce Springsteen只在兩張專輯中與他曾經的御用伴奏樂團E Street Band合作。在五年前的《The Rising》之後,“The Boss”在這張新作中和E Street Band再度攜手。與自己一人完成的《Devils & Dust》以及翻唱Pete Seeger的《We Shall Overcome: The Seeger Sessions》相比,向搖滾曲風回歸的《Magic》無疑更有力量,而E Street Band的回歸也總能夠使Springsteen的作品更加豐滿。為本張專輯負責製作和混音工作的是Brendan O'Brien。
專輯開篇單曲《Radiohead Nowhere》絕對是Bruce Springsteen近年來最有力量的單曲之一,在近兩張專輯的柔情之後,Springsteen終於又露出了他搖滾硬漢的一面,而這首出色的開場曲也很容易讓歌迷對本張專輯好感倍增。《You'll Be Comin' Down》、《Livin' in the Future》和第九首《Last to Die》都是典型的“Springsteen式”曲目,編配豐富,鏇律上口,很粗礦,很男人。《I'll Work for Your Love》是本張專輯中整體最流暢的曲目之一,上口的鏇律也許會讓一些老歌迷想到《The River》時期的Springsteen。而同名單曲《Magic》則是本張專輯中鏇律最好的慢歌,舒服的民謠式曲風自然也是Springsteen的強項之一。最後作為Bonus曲目的《Terry's Song》是Bruce Springsteen在本張專輯即將完工的最後時刻加入的一首獻給已故的老搭檔Terry Magovern的歌,鋼琴、口琴、木吉他與Springsteen深情的演繹融為一體。
總的來看,再次回到搖滾曲風的Bruce Springsteen在這張新作中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這張《Magic》是2007年中誕生的最優秀的主流搖滾唱片之一。
《Devils & Dust》
從來沒有像火般熾熱地迷過Bruce Sringsteen,從來沒有把他當成音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從來沒有因為他的某一首作品造成人格分裂或是情商突增,但這么多年下來,這位慈祥又樸實的大叔卻總是會在人即將陷入困頓時,用一些白描的現實來刺激麻木的神經,那裡面沒有死磕到底的攻擊性,有的只是對現實畫面的客觀組合,文字和音樂都是淺白甚至是粗俗的,但它們的作用卻是不言而喻的。 熟悉Bruce Sringsteen的人應該能猜想到,繼上張將目光瞄向“911”的《The Rising》專輯之後,這一次他肯定會將筆觸指向近幾年最驚天動地的國際大事——伊拉克戰爭。主打曲《Devils & Dust》正是為此而作的音樂,低沉的嗓音、簡約的箱琴,讓人不禁想起23年前用四軌機錄製的經典專輯《Nebraska》,還是吉它和口琴做為架構,在接近鄉村民謠的氣質中,將由於戰爭而導致的心靈創傷和流離失以平靜到絕望的方式呈現了出來。
2009《Working on a Dream》
據統計,《Working on a Dream》在美國上市首周共售出22萬4千張,是The Boss的第九張冠軍專輯。截至目前,Bruce Springsteen的冠軍專輯數量已經追平了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只落後於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的19張、貓王阿爾維斯·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的10張和Jay-Z的10張。
《Working on a Dream》的首周銷量比Bruce Springsteen的上張專輯《Magic》下降了33%,《Magic》上市首周的銷量達到了33萬5千張,同樣在Billboard 200專輯榜中空降冠軍。在超級碗大賽中場休息的表演中,Bruce Springsteen和他的E Street樂隊登台演出,從4月1日開始,Bruce Springsteen的世界巡迴演出即將開鑼。(2009年摘自新浪娛樂《藍領搖滾教父空降公告牌榜首 斯韋福特連勝終結》)
Therion
Therion[ 神獸 ]
瑞典的 歌特金屬/死亡金屬/交響金屬/歌劇式金屬 樂隊
把死亡金屬和大量古典元素結合在一起,有嘶啞的男聲咆哮與歌劇女聲的清唱,吉它與小提琴的對奏,風格獨特魅力無限。他們自詡為“先鋒交響樂/管弦樂/把死亡金屬和大量古典元素結合在一起,有嘶啞的男聲咆哮與歌劇女聲的清唱,吉它與小提琴的對奏,風格獨特魅力無限。他們自詡為“先鋒交響樂/管弦樂/歌劇式金屬”。
1989年,樂隊自行錄製了兩張小樣和一張4曲的迷你LP,並通過當地的唱片行銷售了限量的1000張,由於銷售的佳績,很快就為Therion帶來英國Peacevill Records旗下的廠牌Deaf Records的唱片簽約通知。首張正式專輯《Of Darkness》於1990年的8月開始錄製,並在隔年發行,這張專輯所收錄的歌曲都是樂隊在1987至89年間所寫,因為他們認為樂隊已前進至另一個方向,因而要把新歌留到下一張專輯。雖然這張專輯只有舊歌,但反應仍是非常的好,甚至讓Therion成為當時瑞典最紅的Death Detal樂隊。
1993年Therion發表了帶有神秘標題名的第三張專輯《Symphony Masses: Ho Drakon Ho Megas》,這是一張將Death Metal融合交響成份、阿拉伯民樂、工業以及80年代重金屬的實驗性專輯,除了廣受好平之外,也讓樂隊更向前邁進一大步。不過此時樂隊的成員問題又再次浮現,由與當時Therion的唱片銷量仍不夠高,但卻需要成員們投注相當多的時間與工作量,被視為不符經濟效益,於是Therion很快地組成了第三代,不過成員除了Christofer與原任的鼓手外,只加入了一名新的貝斯手,使樂隊成為了3人樂隊,隨後Therion即與Samael、Grave和Massacra共同舉行他們首次的大型巡迴演唱會。
1995年樂隊發表第四張專輯《Lepaca Kliffoth》,這張作品更加注重於交響的發揮,同時也加入了些許的歌劇演唱,而其中的《Beauty In Black》則成為Therion的一首經典名曲,此曲也收錄與專輯前幾個月發行的一張迷你CD(MCD)中,至於此曲的歌劇女音則是由參與Celtic Frost傳奇專輯《Into The Pademonium》的Claudia Maria Mokri所演唱。此張專輯充分地展露出了Therion朝向更嚴謹的古典交響和歌劇風格的企圖。此後,貝斯手Fredrik由與個人因素離去,而Therion則與一些僱傭樂手完成了南美的巡迴演唱活動。 <> 之後,樂隊開始認真思考希望能在成立近10年之時完成一張極度交響化的作品,而第4代的成員也順利組成,新成員包括貝斯手Lars Rosenberg(前Entombed)與吉他手Jonas Mellberg(前Unanimated),隨後樂隊進入德國漢堡的Impuls錄音室,開始了Nuclear Blast唱片公司史上預算最龐大的錄音工程,除了雇用Barmbek交響樂隊外,更有兩支完整的唱詩班參與(一位North German Radio Choir,一位專業的搖磙唱詩班The Siren Choir),加上一位古典樂及一位金屬樂的雙製作人共同合作,花費了一個半月的時間終於完成了經典巨作<>,此張專輯銷售了近10萬張(對歐洲重金屬樂隊來說已算大數了)
1997年是Therion的成立10年紀念,因而樂隊發行了一張特別的紀念專輯《A'arab Zaraq Lucid Dreaming》,這張專輯除了包括一些翻作曲、Theli時期的未發行曲、一曲翻作自第二張專輯中的舊作外,並有由Christofer重新編曲與Barmbek交響樂隊、North German Radio Choir共同錄製取自一部藝術電影《The Golden Embrace》的電影配樂。
1998年Therion借著強大氣勢發表了《Vovin》專輯,相比於《Theli》而言,此張作品可說柔緩許多,除了鏇律更為優勞猓諳依鍾敫杈縭腦擻蒙弦嚶懈胤萘康難莩觶珻hristofer可說是將交響歌劇式金屬樂帶入了一個嶄新的領域。至此Therion已完全褪去了早期的Death Metal色彩,在演唱部份亦柄除了Death唱腔而全面改以男女多部的歌劇合唱。如今的Therion可說真正達到了將金屬與交響樂完美熔於一爐的境界,成為樂風獨樹一幟的交響歌劇哥特金屬王者!
”。
1989年,樂隊自行錄製了兩張小樣和一張4曲的迷你LP,並通過當地的唱片行銷售了限量的1000張,由於銷售的佳績,很快就為Therion帶來英國Peacevill Records旗下的廠牌Deaf Records的唱片簽約通知。首張正式專輯《Of Darkness》於1990年的8月開始錄製,並在隔年發行,這張專輯所收錄的歌曲都是樂隊在1987至89年間所寫,因為他們認為樂隊已前進至另一個方向,因而要把新歌留到下一張專輯。雖然這張專輯只有舊歌,但反應仍是非常的好,甚至讓Therion成為當時瑞典最紅的Death Detal樂隊。
1993年Therion發表了帶有神秘標題名的第三張專輯《Symphony Masses: Ho Drakon Ho Megas》,這是一張將Death Metal融合交響成份、阿拉伯民樂、工業以及80年代重金屬的實驗性專輯,除了廣受好平之外,也讓樂隊更向前邁進一大步。不過此時樂隊的成員問題又再次浮現,由與當時Therion的唱片銷量仍不夠高,但卻需要成員們投注相當多的時間與工作量,被視為不符經濟效益,於是Therion很快地組成了第三代,不過成員除了Christofer與原任的鼓手外,只加入了一名新的貝斯手,使樂隊成為了3人樂隊,隨後Therion即與Samael、Grave和Massacra共同舉行他們首次的大型巡迴演唱會。
1995年樂隊發表第四張專輯《Lepaca Kliffoth》,這張作品更加注重於交響的發揮,同時也加入了些許的歌劇演唱,而其中的《Beauty In Black》則成為Therion的一首經典名曲,此曲也收錄與專輯前幾個月發行的一張迷你CD(MCD)中,至於此曲的歌劇女音則是由參與Celtic Frost傳奇專輯《Into The Pademonium》的Claudia Maria Mokri所演唱。此張專輯充份地展露出了Therion朝向更嚴謹的古典交響和歌劇風格的企圖。此後,貝斯手Fredrik由與個人因素離去,而Therion則與一些僱傭樂手完成了南美的巡迴演唱活動。 <> 之後,樂隊開始認真思考希望能在成立近10年之時完成一張極度交響化的作品,而第4代的成員也順利組成,新成員包括貝斯手Lars Rosenberg(前Entombed)與吉他手Jonas Mellberg(前Unanimated),隨後樂隊進入德國漢堡的Impuls錄音室,開始了Nuclear Blast唱片公司史上預算最龐大的錄音工程,除了雇用Barmbek交響樂隊外,更有兩支完整的唱詩班參與(一位North German Radio Choir,一位專業的搖磙唱詩班The Siren Choir),加上一位古典樂及一位金屬樂的雙製作人共同合作,花費了一個半月的時間終於完成了經典巨作<>,此張專輯銷售了近10萬張(對歐洲重金屬樂隊來說已算大數了)
1997年是Therion的成立10年紀念,因而樂隊發行了一張特別的紀念專輯《A'arab Zaraq Lucid Dreaming》,這張專輯除了包括一些翻作曲、Theli時期的未發行曲、一曲翻作自第二張專輯中的舊作外,並有由Christofer重新編曲與Barmbek交響樂隊、North German Radio Choir共同錄製取自一部藝術電影《The Golden Embrace》的電影配樂。
1998年Therion借著強大氣勢發表了《Vovin》專輯,相比於《Theli》而言,此張作品可說柔緩許多,除了鏇律更為優勞猓諳依鍾敫杈縭腦擻蒙弦嚶懈胤萘康難莩觶珻hristofer可說是將交響歌劇式金屬樂帶入了一個嶄新的領域。至此Therion已完全褪去了早期的Death Metal色彩,在演唱部份亦柄除了Death唱腔而全面改以男女多部的歌劇合唱。如今的Therion可說真正達到了將金屬與交響樂完美熔於一爐的境界,成為樂風獨樹一幟的交響歌劇哥特金屬王者!
要談Therion,就不得不談一支幾乎被人所遺忘的偉大樂隊:Celtic Frost。1985年,後者的專輯《To Mega Therion》是搖滾樂歷史上對古典交響元素和女聲伴唱的第一次採用。這比Paradise Lost在《Gothic》里對女聲的嘗試早了六年之久。雖然樂隊由於陷入矛盾和混亂而過早終結,然而他們的先鋒意識和實驗精神對無數後來人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繼承這筆財富的人之中,就有瑞典怪才Christofer Johnsson。
1987年,懷著對Celtic Frost的無比崇敬,時年15的少年Christofer Johnsson拉了幾個人搞起了死亡金屬。初期樂隊的名字叫做blitzkrieg,練的是翻唱的功夫。當時Christofer的天才尚未表現出來。沒有技術只有熱情的他在樂隊里的唯一選擇就是彈彈貝斯(好歹比吉他少了兩個弦啊)。但是翻唱得久了小伙子就煩了。“要成為作曲家”的野心開始支配這個少年的行動,貝斯彈得是越來越熟,沒多久他就開始擺弄吉他了。Christofer的野心使得Blitzkrieg於次年解散。受Celtic Frost的啟發,新樂隊的名字改成了Megatherion;成員沒有變,但中心人物變成了Christofer。在Erik Gustafsson從剛成軍不久的Dismember脫離出來加入Chris一夥人的時候,隊名就正式定格在了Therion——古希臘語,獸神。 1989年一張迷你唱片和一張小樣使樂隊迅速崛起於瑞典地下金屬圈。值得一提的有兩點,一個是這兩張唱片在官方網站上都被註明為“Self- published”,看來是哥兒幾個自個兒掏腰包錄的;另一點是當時為樂隊充當主唱的是Matti Kärki,因為那時Chris想專心於吉他彈奏。日後這個Matti轉到了Dismember當主唱去了。再多句嘴,Dismember可以算得上是北歐死亡金屬界的元老級樂隊,風格是典型的死亡金屬,看看他們的隊名就知道了。反過來看Chris給他的樂隊選的名字,就注定了將來他會從死亡金屬圈子脫離出來。
1990年的第三次出擊“Time Shall Tell”引起了唱片公司Deaf Records的注意。隨後的一紙契約使Chris在八十年代的許多想法都得到了表達。這就是1991年的樂隊第一張專輯“Of Darkness”。風格是死亡金屬,詞寫得也像八十年代末的Nuclear Assault和Napalm Death一般。但是Chris內心深處的Celtic Frost情結使得他一直不滿足於傳統的死亡金屬音樂。他想做得更誇張。轉簽了Active Records ,並且Erik離隊之後,樂隊於1992年發行了第二張專輯“Beyond Sanctorum”。加入鍵盤音色和更加清晰的演唱使這張“死亡金屬”唱片顯得異常特別。就在這張專輯上市後不久,當時Blitzkrieg的兩個元老相繼離隊了。不過這對Chris來說反倒是好事,因為以後他能在音樂中更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他本人也加入了斯德哥爾摩的一個魔法文化組織Dragon Rouge。1993年的專輯名稱顯現出了這種風格上更大的轉變:“Symphony Masses•Ho Drakon Ho Megas”。這個怪異的名字的前一半說明:樂隊今後要重點加強交響元素的運用;後一半說明:樂隊歌詞的主題將變為與龍和魔法有關的內容。這張專輯不僅遠遠背離了死亡金屬,而且還加入了波斯/阿拉伯音樂元素,小部分爵士的節奏感,以及工業音樂似的合成音效,甚至唱詩班合唱。從這張專輯起,Chris就鐵了心玩自己喜歡玩的東西了。樂評界的反響倒是不錯,可銷售成績就差強人意了。老的死亡樂迷不買賬,新的聽眾群也沒培養起來。樂隊在此之前已經再次換了東家,轉投Megarock Records帳下。公司和樂隊配合得很好,沒有什麼矛盾;大家也都很努力,無奈市場無情,投入沒有產出。另一方面,Chris越來越大的野心使得小公司無法滿足他的音樂試驗要求。於是大家做出了友好的分手。Therion從此效命於Nuclear Blast。
有錢就是不一樣。1995 年樂團發表了第四張專輯“Lepaca Kliffoth”,封面一頭蟄伏在冰冷深淵中的大龍暗示著上一張專輯“Ho Drakon Ho Megas”的延續。除了更加大膽的運用交響音樂以外,樂隊還有幸邀請到了曾經參與Celtic Frost傳奇專輯“Into The Pademonium”的Claudia Maria Mokri擔當女聲演唱。一曲“Beauty In Dark”成為Therion確立新風格之後的第一首配稱為“經典”的作品。Chris在專輯中嘗試了多種演唱方法,從Death Metal到Hardcore。曲目的編排上也趨多樣化,你甚至能在裡面找到許多70年代 progressive 和symphonic樂隊的影子,包括Klaatu, Pavlov’s Dog, Eloy, Mandala Band甚至是Pink Floyd。但是,專輯的銷售情況仍然不好。再有錢的公司也不想養不掙錢的樂隊。Therion今後的路該怎么走呢?Chris不愧是Chris。他直接找到了Nuclear Blast的老總Markus Steiger,開門見山的提要求:“今後我不打算把我的演唱作為作品的基礎。因此我要兩個唱詩班、一個更好的錄音室、兩個製作人、更多的錄音時間。如果辦不到,那我寧肯就不玩樂隊了,就靠著到現在為止掙的錢過日子了。”除此之外樂隊的主要問題是巡演活動太少,沒巡演是因為樂隊沒有經紀人,沒有經紀人是因為樂隊到目前為止影響力太小,對經紀人沒有吸引力。沒有經紀人就沒有好的巡演,沒有巡演就沒有唱片銷量,沒有唱片銷量就沒有利潤,沒有利潤就更沒有經紀人願意接受這個樂隊了。
如此惡性循環,看來Therion最終是要壽終正寢了?不過他們是幸運的,Chris是幸運的。當初為什麼Nuclear Blast願意簽下來這個沒什麼影響的樂隊?因為老總Markus Steiger喜歡Chris做出來的東西!這次他更是有求必應,Chris要什麼他就給了什麼。於是在這樣一個開明的老闆的支持下,Therion迎來的他們的轉折點:發行於1996年9月8日的劃時代的專輯Theli。
這可以算是Nuclear Blast有史以來最大投入的製作。除了雇用Barmbek交響樂團外,更有兩支完整的唱詩班參與(一為North German Radio Choir,一為專業的搖滾唱詩班The Siren Choir),加上一位古典樂及一位金屬樂的雙製作人共同合作(真的是有求必應),使得此張專輯銷售了近10萬張(註:對歐洲重金屬樂團來說已算大賣了),隨後的大規模巡演使得樂隊瞬間名聲大噪。Chris怪異的音樂理念在組隊十年之際終於獲得了市場成功。“我聽貝多芬的作品,迷戀莫扎特的彌撒曲,還有斯特拉文斯基的一切。對古典歌劇的痴迷也讓我情不自禁。我還是馬勒、華格納和勃拉姆斯的擁躉。我很早以前就寫下了專輯的大部分作品,但我想那也許不太適合Therion。後來大家都散了,我也無須顧忌太多,結果就有了現在的Theli”。談到這張專輯的創作,Chris的得意之情溢於言表。沉重的金屬 Riff中,弦樂將莊嚴的肅穆感籠罩在每一個聽者的心頭;小提琴與失真吉他,交響樂與金屬,唱詩班和低吼不再是對立的概念,而是變成和諧的元素僅僅契合在一起,變成嚴密的整體。這一切在向Celtic Frost致敬的歌曲“To Mega Therion”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歌詞上,希伯萊語、古埃及語、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運用將那些咒語、祭祀和祈禱詩化,在聽者的意象中編結成一張超自然神秘魔法的混沌的大網。這對於歌迷來說是一種完全陌生的聽覺體驗。再加上早就對Therion的風格抱有好感的評論界的旁敲側擊和Nuclear Blast破釜沉舟的宣傳,樂隊大賺了一筆,也終於——請來了經紀人。和公司的契約也重新簽訂——當然是為了更合理的利益分配問題。下一張專輯的製作自然提上了日程。這個時候,Therion“樂隊”正式變成了Christofer Johnsson + hired musicians的格局。Chris因此得以在新專輯Vovin裡面做出更大膽的嘗試。與Theli相比,Vovin更加古典化了。Chris在創作過程中嘗試聽取採納歌劇歌手的意見,用古典的動機作曲、編曲和豐富作品,金屬變成了Chris式音樂的一個元素,然而已經不是主要元素了。挾持上一張專輯的餘威,1998年的Vovin賣得也相當不錯。這個在半地下狀態苦苦掙扎了十年之久的音樂怪才,成為了Nuclear Blast最賣座的音樂人。2000年Chris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專輯Deggial在製作成本上又創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紀錄。以前廣泛採用的電子合成器被棄置一旁,所有樂器全部改換真人演奏。八十年代的重金屬Riff又回到了Therion的音樂里來;複雜動聽的鏇律之外,這裡還能聽到七十年代的布魯斯韻味,以及華格納歌劇的偏執癲狂。Chris對古典歌劇的痴迷在專輯最後表現了出來:那是改編自丹麥作曲家Carl Orff的名作《O Fortuna》。到此為止,Chris的創作過程已經完全摒棄了聽眾的愛好,而是自己想怎么寫就怎么寫,自己歡喜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有趣的是他越是這樣,唱片賣得就越好。
嘮叨了這么多,可這個奇怪的Therion和史詩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就在他的下一張專輯裡:2001年的 Secret Of The Runes。“Rune”在北歐的語種中常常被寫作“Runa”,是一種北歐古老的神秘符號,可以當作記錄文字用的字母,更多地用來占卜和祭祀,因為每一個Rune字母都有背後的特殊魔法意義。Rune文和周易、塔羅牌一起並稱世界三大最古老的占卜術。然而Rune與其他兩者又有所不同;後兩者是預言未來,而Rune則是試圖創造未來。維京人常常把相應的Rune字母刻在武器上,以使勇士更加強壯勇敢,並使敵人遭受更大的痛苦和更多的死亡;巫師會把字母刻在法器上,並用獻祭的鮮血塗抹以將其“激活”;個人佩戴的刻有Rune文字的首飾可以保護自己免受危險並得到成功和愛。綁在一起的Rune字母叫做結合 Rune,不同的字母組合和順序表示不同的意義。經典遊戲“暗黑破壞神”就從這一典故里汲取了靈感,設計了符石系統,只要以正確的順序將符石鑲嵌在有孔武器或防具上,就能得到出眾的性能。在英文版的遊戲中,符石就是Rune。The Lord Of The Rings裡面,托爾金把矮人族所使用的文字也叫做Rune;我們可以通過他親自繪製的插圖看到,那其實就是維京人使用過的Rune。那么,“Rune” 一詞的含義又是什麼呢?Chris從北歐神話中找到了答案。這個答案就在專輯Secret Of The Runes中。
在古老的斯堪的納維亞傳說中,有一棵世界樹Yggrasil,它是整個世界生命的源泉;它又由九個世界組成,它們是:Midgård, ASGård, Jotunheim, Schwarzalbenheim, Ljusalfheim, Muspelheim, Nifelheim, Vanaheim, 和Helheim 。每個世界都蘊含著秘密。Secret Of The Runes整張專輯就是對這九個世界的精心描繪。序曲Ginnungagap描寫的是開天闢地:起初一片混沌,後來在這片混沌中誕生了巨人Ymer;他是整個世界的祖先:他的身軀變成大地,他的血液變成河流和海洋••••••(插一句:全世界的傳說都差不多么)Ginnungagap就是起初的那一片黑暗;那是所有生命開始的地方,也是所有生命復歸的地方。Midgård是人類生活的世界。這裡看似美麗卻是異常脆弱,當微妙的平衡被打破時,人類的未來就只有滅亡一途。Asgård是神的世界。除了如同星星般閃耀在天空的諸神之外,人類中勇敢和純潔的戰士在死後也能來到這片淨土,在彩虹上騎行戰馬,在雲端訓練劍術,為“諸神的黃昏”的大戰做著準備。Jotunheim是巨人的天地。這群古老的民族甚至誕生於人和神之前。他們不僅有龐大的身軀,還有著過人的智慧。Schwarzalbenheim居住著矮人和黑精靈。他們是天生的巧手鐵匠,對金礦有著靈敏的嗅覺。在他們中間或許就隱藏著點石成金的秘訣。 Ljusalfheim是精靈和仙族的樂園。光彩照人的外表和敏捷的身手是他們的標誌。Muspelheim是邪惡的老巢。惡魔們隨時準備著和諸神決戰在 “諸神的黃昏”,用烈火洗劫整個宇宙。但是命運之輪會再次轉動,在舊宇宙的廢墟上,一個嶄新的宇宙又會重生。Nifelheim是極北端的冰天雪地。這是一個孤寂、寒冷、恐怖的死亡之地。Vanaheim居住著另一群神靈。他們是生命和幸福的守護者,種子是他們的象徵。這裡是Nifelheim世界的反面。Helheim是女神Hel的家。她同時掌管著死亡和生育。(英語裡地獄Hell的詞源就在這裡。)那么“Rune”是什麼?Rune是這個宇宙的秘密,是永恆的真理。奧丁為了探尋這個秘密,將自己懸吊在世界樹Yggrasil九天九夜,獻出了自己的一隻眼睛,才明白了“Rune”一詞的含義就是“秘密”。他僅存的那隻眼睛也就因此變得更為明亮,能夠看穿世界上的其他隱藏的秘密。這就是最後一首歌Secret Of The Runes。至此專輯的十一首歌曲結束了。這個故事其實就是維京版的創世紀。如此宏大壯闊的主題,配上Chris鬼斧神工的音樂創作,你可以想像其結果是什麼,那就是又一部偉大的史詩作品的誕生!完全的交響詩手法,完全的歌劇演唱,完全的神秘化的北歐語言的歌詞(我不敢確定是不是瑞典語,實在不會辨認),一絲不苟的創作精神,努力的團隊合作,使得這部宏大的音樂史詩渾然一體,氣勢非凡。許多歌迷困惑了:作為一張專輯,連一首主打歌都沒有,還能叫專輯嗎?但是無法否認的是這張專輯體現著Chris的創作巔峰。Therion也不再是一支樂隊或是個人計畫,而是一隻交響、金屬、神秘主義與哲學和魔法的混血聖獸!
2004年,這頭聖獸一口氣吐出兩張專輯,頗有當年槍花發行雙張Use Your Illusion的架勢。
不過畢竟是試聽版,比特率只有可憐的24Kbps。好在市面上已經有了這兩張新專輯。對於新歌迷來說,我勸大家還是費點勁淘一淘Secret Of The Runes。初次聆聽這類音樂的感受絕對令人難以忘懷。
Simple plan
Simple plan來自加拿大,蒙特婁
時間:1999年至今。
簡單計畫(Simple Plan),是一支於1999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區成立的流行龐克樂團。這個樂團已發行三張專輯:No Pads,No Helmets...Just Balls(2002),Still Not Getting Any...(2004)和同名專輯Simple Plan(2008/2),兩張現場演奏專輯:Live In Japan & MTV Hard Rock Live(2005)。五名團員都是加拿大的法國後裔。(from wikipedia)
成員
Jeff Stinco – Lead guitar
Chuck Comeau – Drums
Pierre Bouvier – Lead vocals, occasional guitar
Sébastien Lefebvre – Rhythm guitar
David Desrosiers – Bass
簡介
眾所周知,美國的近鄰加拿大也是一個盛產優秀歌手和樂隊的國度,且不說曾經紅極一時的老牌唱將Bryan Adams、K.D. Lang和Celine Dion,光是近兩年的代表人物就有紅得發紫的小天后Avril Lavigne,以及火爆強勁的朋克團體Sum41。而最近迅速躥紅且蜚聲國際樂壇的Simple Plan,則是又一支來自加拿大且頗具實力的流行朋克團體。
儘管Simple Plan是一支剛出道不久的樂隊,但早在1994年,主唱Pierre Bouvier以及鼓手Chuck Comeau就與另外兩人在蒙特婁組成了樂隊的前身Reset,而當時樂隊的四位成員平均年齡竟然只有13歲。樂隊在1997年以限量2000個盒帶的方式,自資灌錄並發表了首張demo,不久就引起了當地一些獨立廠牌的關注。1998年,樂隊簽約在加拿大小廠牌2112旗下並發表了兩張比較成功的專輯,而且曾與MxPx等大牌樂隊一同巡演,這也使得Reset在加拿大朋克圈內也算是小有名氣了。而就在第二張專輯錄製完成後,鼓手Chuck由於學業問題而選擇了離開Reset,然而他暫別音樂圈的決定也只是一個極短的過程。
1999年,Chuck找來了他的好友Jeff Stinco與Sebastien Lefebvre為他們即將成立的新樂隊負責吉他演奏的部分,但是主唱的人選卻遲遲沒有著落,而此時已對Reset心灰意冷的Pierre毫不猶豫的加入了他們。整件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1999年年底,Pierre在一場Sugar Ray的演唱會上巧遇了久違的Chuck,而Chuck當場向Pierre發出了讓他加入樂隊擔任主唱的邀請。在招募了貝司手David Desrosiers之後,五位年輕人決定將樂隊定名為Simple Plan,這來自於樂隊成員都一致喜愛的一部電影的名字。2001年,樂隊參加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巡演Vans Warped Tour,並取得了巨大反響,與此同時,一份與加拿大主流廠牌Lava的契約也很快的順利敲定了2002年年初,Simple Plan開始了首張專輯的錄製工作。在唱片的錄製過程中,他們也曾前往美國,與圈中好友Blink182的Mark Hoppus,以及Good Charlotte的Joel Madden一同合力創作,兩人也在這張專輯中分別客串了兩首歌的貝司和吉他部分。2002年5月,樂隊的處男大碟No Pads,No Helmets... Just Balls正式發表,專輯中12首簡潔有力的作品,以詼諧幽默的措辭,道出了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們心中的焦慮、不滿,以及對愛情的憧憬、對人生的價值等話題。起初這張唱片並沒有得到很多人的關注,但兩個月後,樂隊開始了北美巡演,他們的唱片銷量猶如他們的現場演出一樣讓人興奮。當這張專輯的銷量突破了180萬張以後,Simple Plan儼然已經成為2002年度最受歡迎的新晉樂隊之一。
進入2003年,Simple Plan有了新的計畫:首先,個性鮮明的兩位成員Pierre與Comeau由於厭倦了穿著贊助商提供的服裝,索性與童年死黨Patrick Langlois一起,創建了屬於自己的服裝品牌Role Model Clothing,並利用巡演之餘開始經營自己設計的服飾;其次,樂隊找來了曾擔任Metallica和Motley Crue唱片製作人的Bob Rock來操刀新專輯的製作工作,這不得不讓人猜疑他們的新作是否會帶著重金屬的風範。
2004年的夏天,Simple Plan在錄製完第二張專輯之後,他們與剛剛發表了新專輯的同胞——小天后Avril Lavigne攜手展開了歐洲巡演。10月底,當他們帶著巡演的滿身塵土回到加拿大時,Simple Plan倍受期待的第二張專輯Still Not Getting Any...也終於面世了。有趣的是,當 Good Charlotte完全螢幕棄自己的風格而一去不歸時,當Sum41沿著金屬與硬核的方向繼續探索時,同期發表新專輯的Simple Plan簡潔明了的擺出自己的立場,他們要讓自己固守著的地盤越來越穩固。專輯中的首支單曲Shut Up開宗明義,依然是Simple Plan招牌式的流行朋克曲風。而像Thank You、Jump、Promise等作品更是帶有第一張專輯的特色,一如既往的爽快有力。整張唱片中最值得稱道的應該是像Crazy、Perfect World以及Everytime那樣的中慢版歌曲,從精妙緊湊的器樂編配以及更具深度的睿智歌詞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個逐漸成熟的Simple Plan。很顯然,他們已經不再是一群只會在舞台上活蹦亂跳的毛頭小子了。值得一提的是,Simple Plan在新專輯限量版本的封套設計上,依然保留了他們最純真的幽默感,我們會看到五位樂隊成員90歲時的相貌——簡單而休閒的服飾,蒼老但有神的面孔。這樣的畫面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又會思考些什麼。或許這就是Simple Plan的性情,一個個簡單動聽的音符背後,是一顆顆並不簡單的心靈.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7月24日,作為CCTV-MTV音樂盛典的嘉賓,他們空降北京。
他們不只在音樂上成就不凡,平時還十分熱心公益,在三年前成立SimplePlanFoundation慈善基金會,幫助有自殺傾向、貧困或是嗑藥的問題青少年。他們強調自己絕對不酗酒與嗑藥,也願意幫助有這類問題的青少年擺脫酒癮與毒癮。有狂愛他們的女冬粉,曾表示要將他們樂團的標誌刺青在自己身上,他們還會勸歌迷要三思,因為“刺青是一輩子的事情”,而且萬一刺青師傅不好,傷口還可能會發炎與感染,由此也可看出他們對廣大青少年樂迷的重視與關心。
Simple Plan的情緒其實更多是來自經典朋克們那些永不磨滅的憤怒與青春衝動,激揚的鼓點、流暢的鏇律、時髦的扮相、加上不俗的實力和傑出表現使他們成為一代城市少年主流的音樂消費目標。而從其主唱Pierre Bouvier被美國popstar(《明星》)雜誌評為2005年最性感的14個男人之一,也可以看到Simple Plan未來的道路會更為多姿多彩。
Simple Plan目前為止已獲5屆MMVA獎最佳樂隊
形成歷史
簡單計畫於1993年開始,成立了樂隊命名為重的朋友Pierre Bouvier , 查爾斯安德烈“查” Comeau ,菲利普Jolicoeur , 和阿德里安懷特。復位參觀加拿大的樂隊,如MxPx , 10腳極點 ,和面對面 ,但只獲得微薄的人氣。 首張專輯, 不用擔心被釋放在1998年和Comeau離開後不久就進入大學。 兩年後,他會見了高中的朋友Jean - François的Jeff Stinco和Sébastien Lefebvre 在單獨樂團自己,並結合創建波段。與此同時,重置發布了第二張, 沒有任何限制 (兩個CD光碟將重新發行作為單裁談會在2006年,班輪注意到評論Bouvier和Comeau ) 。 1999年底, Comeau和布維爾reacquainted在羅賓森音樂會[ 2 ]和布維爾離開後不久,重置加入Comeau 。 大衛會對北美取代布維爾在復位,但是當被問及加入四人,他也離開了樂隊6個月後。 這使得布維爾,誰增加了一倍作為樂隊的主唱和貝斯手,把注意力集中在唱歌。
原產地的樂隊的名稱是模糊。 樂隊成員給予各種滑稽的反應在這一點上,其中包括樂隊是他們簡單的計畫,以避免越來越“實際”的工作。 然而,最有可能的名稱是取自電影“ 簡單計畫” 。名稱只是打算是暫時的,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更好,並表明了今後的新樂隊的名稱被卡住了。
專輯
No Pads, No Helmets...Just Balls ( 2002-2004年)
主要文章:
在2002年,簡單計畫發布了自己的第一個錄音室專輯No Pads, No Helmets...Just Balls , 而導致隨後的單打: I'm Just a Kid , I'd Do Anything , Addicted 和Perfect 。 簡單計畫指出的話說,他們是針對一個純粹的流行朋克紀錄。 專輯的名稱反映了裁談會受歡迎的標記線運動的橄欖球, “沒有墊子,沒有頭盔,沒有pussies 。 ”
記錄最初是在美國發行的12首曲目,結束Perfect。 加強與外國的版本排在幾個不同的版本多達兩個額外的曲目除了原有的12個。 例如,美國公布載有額外的歌曲grow up 以及My Christmas List ,而英國公布載有額外的歌曲“一個接一個”和“美國耶穌” (現場版的封面壞宗教歌曲) ,以及兩個音樂錄像, I'd Do Anything 和 I'm Just a Kid
記錄還載有從歌手的嗓音從其他兩個流行朋克樂隊I'd Do Anything 包括歌唱馬克Hoppus從blink-182,以及“你不意味著什麼”包括歌唱的喬爾馬登從Good Charlotte的 。
在2002年,這一年簡單計畫發行的專輯,簡單計畫發揮300多個節目,突破新的另類藝術家圖,並發揮了銷售一空訪問日本。 在2003年,樂隊演奏的頂蓬上車扭曲旅遊-紀念出現在獨輪的喜劇電影,朋克搖滾大屠殺,其中4個樂隊成員被打死。 他們還將發揮短期效力的扭曲巡迴賽2004年和2005年。 另外,在2003年,他們打開的艾薇兒在她的“嘗試關閉我”巡迴賽。除了幾個頭條之旅,他們也開放供Green Day和 Good Charlotte的 。
Still Not Getting Any... ( 2004-2006年)
樂隊演出Agawam 。
主要文章:
2004年,簡單計畫發布了自己的第二張專輯,仍然沒有收到任何...而導致隨後單打,Welcome To My Life , Shut Up , Untitled ,Crazy 以及Perfect World 。
如前所述,寫作時No Pads, No Helmets...Just Balls ,其成員簡單計畫是旨在純流行朋克紀錄。 然而這一次,當寫作“可是沒有收到任何 ...",成員的簡單計畫則說,他們不會限制自己的朋克風格,而是讓自己寫“好音樂” 。
根據獎勵DVD的仍然沒有收到任何... ,同時使裁談會的成員簡單規劃思想的許多名稱,其中包括“致富或模具試”和“危險區” 。 他們決定的名稱仍然沒有收到任何... 清單的解釋原因。 最受歡迎的和最可能的原因是因為成員的簡單計畫認為他們沒有得到任何好的評語,布維爾再次指出,他們只是在最近的一次很好的審查替代出版社 。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得到任何尊重。 還有很多變化的樂隊成員給予,因為什麼都可以真正付諸後省略 ,包括“更好” , “聰明” , “有趣” ,以及明顯的性內涵。 Comeau曾經形容的名稱專輯是“多面手” 。
Still Not Getting Any... 顯示了巨大變化簡單計畫的風格以及。 他們仍然保持自己的風格的悲觀歌詞匹配歡愉的音樂,而是設法超越的標準流行朋克流派。 儘管許多軌道上此CD仍感覺的青少年焦慮可能是最顯著的歌曲I'm Just a Kid從第一張專輯No Pads, No Helmets…Just Balls,一般的傾向此相冊傾向稍微更深入和更成熟的抒情主題,以及更多的主流聲音,邊遠離純流行朋克風格的最後一張專輯。 一些批評人士指出對列入'經典'或'主流'岩石組成部分,聲稱專輯'德強調朋克流行動有利於直截了當,精心現代搖滾' 。
在2005年,簡單計畫還公布了現場專輯, MTV硬搖滾現場 ,其中載有活版本的歌曲從以前的相冊。 專輯排在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標準之一,並扇包版。 標準版包括音頻的整體性能,聲版的瘋狂,兩個視頻圖像實時傳送性能的頭兩首歌曲Jump和Shut Up 和一個小本小冊子的圖片的性能。風扇包版載音頻和視頻的整體性能在5.1環繞聲,三聲歌曲Welcome To My Life ,Crazy和Perfect一份32頁的彩色旅遊書,並獨家簡單計畫修補程式和引腳。
到目前為止,共出了4張專輯
Candlemass
 來自瑞典的CANDLEMASS依靠樂隊出眾的才華重現了昔日BLACK SABBATH所特有的沉緩如巨磨般的音樂氛圍,並在英國新浪潮重金屬運動的後期對當時幾乎所有的重金屬樂隊都產生了相當顯著的影響。可以說,正是這支樂隊開創了現代厄運金屬樂的一個新時代,在整個Doom Metal樂壇里,他們和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聯繫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Doom樂隊諸如pentagram、SAINT VITUS和80年代末的Doom樂隊諸如CATHEDRAL、VITAL REMAINS等。
1985年,貝司手Leif Edling所在的NEMESIS樂隊解散以後,他和主唱Johan Lanquist、吉他手Mats Bjorkman以及鼓手Matz Ekstrom一起組建了CANDLEMASS。組隊僅僅一年,樂隊的處女作Epicus Doomicus Metallicus(史詩、厄運、金屬)便宣告問世,而且一經推出就得到了當時重金屬圈內人士的首肯。這張經典的Doom Metal專輯中已經包含了日後諸多此類樂隊頻繁使用的大量音樂元素,諸如磨盤般沉重緩慢的吉他riff、飄渺美妙的歌特女聲、鏇律優美的鍵盤段落和複雜多變的曲式。雖然這張專輯在多年之後的今天已經被奉為經典,但在當時卻並沒有引起多少關注,或許只有當年的CATHEDRAL、VITAL REMAINS的樂隊成員對他們表示了興趣。
樂隊直到1987年發行專輯Nightfall(夜幕降臨)以後才真正確立了自己在樂壇獨一無二的地位。此時的樂隊陣容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Jan Lindh成為了樂隊的新任鼓手,此外增加了一名主音吉他手Lars Johansson,而最重要的變化莫過於主唱Messiah Marcolin的加入,他的歌劇般的唱腔加上沉重的riff和黑暗意味的鏇律與富於文學底蘊的歌詞相得益彰,而樂隊在現場演出時更是裝扮成類似僧侶的模樣,這一切使得CANDLEMASS與當時的那些Thrash Metal樂隊從外形到音樂以及氣質上均有著明顯的分別。
此後,樂隊又先後發行了專輯Ancient Dreams(上古之夢)(1988)和Tales of Creation(創造的神話)(1989),這兩張專輯同樣獲得了成功,而樂隊在專輯中的表現也日臻完美,此時的CANDLEMASS正處於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然而,隨著主唱Messiah Marcolin離隊去組建自己的樂隊MOMENTO MORI(簽約於Blackmark公司),樂隊也一下子陷入了困境。CANDLEMASS隨後發行了一張現場專輯,其中收錄了Maarcolin時期的一些現場錄音。
隨後,Tomas Vikstrom成為了CANDLEMASS的新主唱,樂隊在1992年發行了專輯Chapter VI(第六章),仍然延續了以往的風格,但此時的搖滾樂壇已不再是重金屬音樂的天下,因此這張專輯成績平平,不久以後樂隊宣告解散。
CANDLEMASS 解散後,樂隊的創始人Leif Edling在1994年的時候組建了一支名為Abstrakt Algebra的樂隊,風格偏向傳統的歐洲式重金屬。但是在這支樂隊僅發行了兩張專輯後,Edling又決定重組CANDLEMASS。他找來了主唱 Bjorn Fklodkvist、吉他手Michael Amott(他是偉大的瑞典金屬吉他手,曾加入過CARNAGE、CarcassArch Enemy等樂隊)、鍵盤手Carl Westholm和鼓手Jejo Perkovic。新樂隊在1998年錄製並發行了專輯Dactylis Glomerata,這是一張先鋒派的前衛金屬樂專輯,與樂隊以往的厄運金屬風格有比較明顯的差異。隨後,樂隊的吉他手換成了Mats Stahl並在1999年發行了新專輯From The 13th Sun(從第13個太陽)。
雖然CANDLEMASS依然存在並且做著不錯的金屬音樂,但是已經不可能超越當初經典的Doom Metal風格了,不管怎么樣,CANDLEMASS最早的四張專輯都是Doom Metal音樂歷史上不可不提的重要作品,它們對現在大量以鏇律和編排取勝的Doom/Gothic Metal樂隊有著無法估量的影響,實際上,如果你喜歡THEATER OF TRAGEDY、On Thorns I Lay、LAKE OF TEARS或者CREMETARY這類樂隊的話,那么你不妨直接去聽CANDLEMASS的前四張專輯,因為那裡面已經包括了一切。
碎南瓜樂隊
樂隊組建時間:1988
國籍:美國
樂隊成員:主唱兼吉他手Billy Corgan james iha(吉他) d'arcy wretzky(貝司) jimmy chamberlin(鼓手)
風格:alternative pop/rock (另類流行/搖滾)
樂隊介紹:
主間吉他/主唱/詞曲作者billy corgan (比利.科根)是一位職業爵士吉他手的兒子.他喜歡"低級戲法"和"黑色安息日"也喜歡朋克精神.他想把朋克音樂的粗糙聲響與動 聽的鏇律結合起來.
父母離異後,19歲的科根來到佛羅里達,在沒有尋求到必展後.於是1988年回到芝加哥.並結識吉他手:james iha(詹姆期.伊哈)和貝司手:d'arcy wertzky(達西.雷茨基)成立樂隊取名"碎南瓜".
1990年樂隊進棚錄製第上張專輯glsh並於是1991年夏天發行並賣出40萬張.此後,樂 隊進行了1年的巡演,並且知名度不斷上升.在93年出版專輯siamese dream後,樂隊真正的一舉成名.專輯進入排行榜第10名.其中的單曲cherubrock &小天使搖滾)成為當代的熱門歌曲.
專輯mellon collie and the infinite sadness是張長度相於4張常規專輯的雙cd唱片.也是樂隊最暢銷的專輯.同時他最大的成功是成為排行榜冠 軍專輯.1996年的巡演中鍵盤手在曼哈頓死於洛因過量.鼓手也被樂隊開除.1997年初,樂隊結束了巡演,並為電影amp; lt;蝙蝠俠和羅賓;錄了兩首歌.同時他們獲得葛萊美獎7項提名.
2000年8月樂隊傳來訊息,稱樂隊的創作思路已走到盡頭.並在2000年巡演後宣告解散.
"六弦低音驚天地,一聲即出泣鬼神",如此形容Smashing Pumpkins雖然誇張了些,但確是我幾年來聽他們音樂的一點心得體會。Smashing Pumpkins無疑是90年代很重要的一支另類搖滾樂團,也就是在以Nirvana為代表的Grunge音樂風起雲湧,席捲樂壇的那個大浪潮年代,Smashing Pumpkins異軍突起,他們開創了一種把激進搖滾、哥特搖滾、重金屬融為一體的音樂風格,打下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另類搖滾天地!那張著名的唱片《Mellon Collie and the Infinite Sadness》更是另類搖滾樂迷們愛不釋手的佳作,視為必修課之一! 十年間,Smashing Pumpkins通過不懈的奮鬥和努力,在傳奇人物Billy Corgan的英明帶領下,成為公認的90年代最成功的另類的搖滾樂隊,為地下搖滾能夠衝擊主流樂壇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他們的音樂具有那股勢不可擋的強勁氣勢,時刻爆發出一股搖滾能量,尤其是那強悍凌厲的失音吉他的重疊編織加上Corgan的招牌嗓音!令我們驚奇的是,他們的音樂作品中還醞釀著細膩的情感,有一種苦澀的美、淒涼的痛!我們不得不為此而感動,不得不驚嘆這位才華橫溢的奇才Billy Corgan帶給我們的音樂!
Smashing Pumpkins共發行6張專輯:
1.gish:1991樂隊在1990年簽約Virgin唱片後於次年夏天推出了首張專輯,在Grunge浪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音樂風格融合了progressive rock, heavy metal, goth-rock, psychedelia 和dream-pop。
2.Siamese Dream:1993、07、27
此張唱片是令Smashing Pumpkins躋身一流搖滾戰線的專輯,同時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專輯中的單曲Cherub Rock、Today以及disarm都成為搖滾榜上的熱門歌曲!樂風仍以強勁的Noiseke-Rock及Metal-Riff為音樂基調,而且具有動聽的搖滾韻律!樂隊也開始進行了巡演
3.Pisces Iscariot:1994、10、11 這是一張B-side歌曲和未發表過的歌曲合集。
4.Mellon Collie And Infinite Sadness:1995、10、24 這是一張無疑倫比的優秀雙唱片集,誰也沒有料到如此冗長的雙唱片集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一經發行就成為榜上冠軍,專輯長度相當於四張常規唱片的總和,其中醞釀著數不勝數優秀單曲,從Grunge Rock風格的狂飈搖滾到淒婉動人的輕聲細雨都演繹的精緻至極!可是說此刻的Smashing Pumpkins正處於音樂事業上的顛峰狀態!走到哪裡都是風光無限!如同Zero、 Bullet With Butterfly Wings、 Tonight, Tonight、 1979等等等各有千秋的歌曲頻頻上榜!
5.adore:1998、06、02 在取得了巨大成功的Mellon Collie And Infinite Sadnes之後,樂隊意外的改變了一貫的樂風,走了傷 感 Ballad與電氣化相結合的音樂路線!對於Smashing Pumpkins來說,這是一張實驗性的音樂作品,我們不能說它是失敗的,但結果卻是慘不忍睹的,不僅評論家們嗤之以鼻,樂迷們也不願意接受,唱片銷量不盡人意!但是我認為Adore是一張頗具感染力的專輯,我想也只有在Billy Corgan痛失母親的哀傷情感下才會醞釀出如此悽美的作品!
6.MACHINA/The Machines Of God:2000、02、09 這是Smashing Pumpkins最後的一張唱片,經過了Adore的滑鐵盧後,他們重新找回自我,樂隊鼓手Jimmy Chamberlain的重新回歸為樂隊更注入了勢不可擋的活力,音樂風格重新以氣勢磅礴的重金屬、激進搖滾為主流,時刻讓人感覺到 Smashing Pumpkins的音樂是那樣的飽滿和具有震撼力,當然也少不了象 Stand Inside Your Love這樣的典型的Smashing Pumpkins式的情歌--從哀傷的輕聲細語過渡到無比震撼的吶喊和急如驟雨的鼓點。整體說來,這是一張細緻入微的佳作,在Smashing Pumpkin走完了最後的音樂歷程後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樂隊重組和新專輯的發表:
2005年,當比利·科根(Billy Corgan)在發行個人專輯《未來擁抱》(The Future Embrace)的當日固執地宣布:“我要我的樂隊回來,還有我的歌和我的夢。”的時候,究竟還有多少人的心中能存有期望的成份?沒有了吉他手詹姆士·伊哈(James Iha),沒有貝司手達西·雷茨基(D'Arcy Wretzky)或是梅莉莎·奧芙·德·莫爾(Melissa Auf der Maur),面對這僅剩下的半支碎南瓜(Smashing Pumpkins)樂隊,明智的人都會清醒地知道科根的這番豪言更像是在為自己的個人專輯鼓氣。其實在碎南瓜解散後的幾年裡,科根一直在努力將人們的視線再次拉回到自己身上,但是在目睹了夭折的天鵝樂隊(Zwan)和科根並不順利的個人發展後,歌迷們越來越感覺到真正的碎南瓜只能屬於九十年代的“垃圾”(Grunge)時代。
出於懷舊也好,出於野心也好,碎南瓜還是如科根所言重組了,人們不再關心科根身邊的成員是誰,也不關心他們是否能帶回碎南瓜的音樂,唯一的期望也許就是希望這次不要成為另一個騙局。2007年7月10日,碎南瓜發行了樂隊自2000年解散後的第一張新專輯《時代精神》(Zeitgeist),關於專輯本身科根稱得上是煞費苦心,專輯在發行上做了些小文章,樂隊一共發行了三個不同版本的《時代精神》,並且每個版本的曲目都有所不同,更加令人抓狂的是每個版本中不同的只有一支曲目,在BestBuy網站購買的版本中附加曲目是《死亡>來自上天》(Death>From Above);在Target網站購買的版本中卻是《時代精神》, 而在其它地方(包括數碼產品零售店)卻沒有任何一支附加曲目。這樣的安排無非是想讓歌迷們多掏些錢來聽到所有歌曲,可是科根也許忽略了網路的力量,歌迷甚至可以不花一分就能聽到所有的歌曲,這樣的促銷方式顯然是很不符合當下的“時代精神”。大可以將這次的復出看作是科根為懷舊的歌迷精心準備的一份晚餐,這樣精心的準備首先體現在專輯的外包裝上,單單從科根將德語中的“Zeitgeist”找來的作為專輯名字就能看出他的用心良苦,而專輯封面上猩紅的背景下堅挺的自由女神相更是讓這張專輯充滿了鼓動和政治色彩。
新專輯中明顯不同於以往碎南瓜的就是歌曲主題的改變,科根在唱夠了私人的糾結和痛苦後終將話題轉向了敏感的政治話題,音樂主題的轉變也許可以帶給歌迷不一樣的體驗,歌迷們也可以在這樣的“成熟”中感受不一樣的碎南瓜,科根試圖用新的定位來勾起歌迷們的回憶。專輯開場曲《末日鐘聲》(Doomsday Clock)被收錄在了最近火熱上映的影片《變形金剛》的原聲大碟中,歌曲從一開場就想急於將歌迷的神經繃緊,碎南瓜的舊成員,鼓手吉米·錢伯林(Jimmy Chamberlin)讓歌迷們重溫了“碎南瓜”時代乾脆的鼓聲,而科根似乎永遠不變的尖脆嗓音也多少能讓歌迷可以找個理由繼續聽下去。碎南瓜一直是科根所施的魔法,當年他如統領一般將碎南瓜帶入輝煌的軌道,而如今科根又在企圖憑一己之力將昨日的輝煌重演。必須承認在他如此的強勢下多少見到了成效,《黑暗7陰影》(7 Shades Of Black)中歌迷們又可以重溫到碎南瓜輝煌時代的暴發力,新入隊的吉他手傑夫·施洛德(Jeff Schroeder)將詹姆士·伊哈在《零》(Zero)的暴發韻味演繹得恰倒好處;而《流血的蘭花》(Bleeding The Orchid)中科根將一副糾纏而痛楚的臉再次轉向曾經為之動容的歌迷,這樣移情換物般的時空錯差也能讓不少人再次交換自己的感動;如果選擇一首能讓記憶徹底凝固的歌曲,《正是如此(我的愛是)》(That's The Way (My Love Is))當仁不讓,你可以盡情地回想起十幾年前的一個夏天,當你聽到《崇拜(Adore)》或者《1979》時不禁的興奮和迷夢,其實,關於“碎南瓜”每個經歷過那段的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一段橙黃色的金夢。
有疑似的回歸就會有蹩腳的新鮮,作為先行單曲發行的《塔蘭圖拉》(tarantula)讓人一頭載倒在迷失中,這就是科根帶回來的碎南瓜?除了科根的歌聲還有什麼其它可以將碎南瓜的記憶打開?這樣如普通新金屬樂隊的曲式多少讓人為之擔心。《星星》(Starz)中科根不斷重複的那句“我們是耀眼的明星”能讓人感受到科根心中的些許無奈,沖天的飛星,墜落的暗星,一切都在科根的眼前演繹著,時代造就的巨大落差在歌迷和他心中留下同樣的隱痛。如今,當科根懷抱著猩紅的“革命”夢走到歌迷面前,他的舉動多少讓人想起用一張《美國白痴》(American Idiot)挽救了自己幾乎末路的事業的綠日(Green Day)樂隊,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習慣碎南瓜這般的效仿?事實證明這樣的嘗試並不成功,與專輯主題最貼切的歌曲《美利堅》(United States)在冗長的吉他獨奏中將整張專輯急速的基調撕扯的面目全非;《為了上帝和國家》(For God And Country)中突兀響起的鍵盤音和顫抖的歌聲卻很難讓人進入到深刻的思考中,因為思維慣式地以為,當科根趨於平靜,那就該是沉迷在自我的掙扎中;而《帶來光明》(Bring The Light)中怪誕的憂傷和哀願又將快要浮起的希望再次壓沉下去。
科根注定將承受外界過於苛刻的眼光,因為他要帶回的不僅僅是一支樂隊,而是一段閃光的年代。公平地說,雖然比利·科根帶來了不合時宜的“時代精神”,但他並沒有糟蹋碎南瓜時代的光環,就如《從未失去》(Neverlost)中的吉他流線和清晰的鼓聲依然帶著碎南瓜的魔力一樣,只是當初如迷藥一般的碎南瓜已經站在了遙遠的後方,輪廓開始模糊,幾近嵌在記憶的深處,當科根想要運用碎南瓜的創作公式來續寫樂隊的輝煌時,時代給了他最堅決的回絕。對於那些依然心有不甘的歌迷,我們可以做個代換的遊戲,將《時代精神》上的碎南瓜換成比利·科根,嘗試去接受科根個人的另一次嘗試,而不是碎南瓜孤意地回歸。
 綠日
【樂隊成員】
Billie Joe Armstrong(主唱/吉他手)
本名:Billie Joe Armstrong
生日:1972.02.17
家鄉:加州,Rodeo
眼睛:綠色
身高:5'7'' (約170cm)
婚姻狀況:已婚,妻子Adrienne Nesser (於1994.07.02)
子女:Joseph Marciano於95年3月出生;Jakob Danger於98年9月出生
其他樂器:口琴,曼陀林(一種四弦琴),鼓,鋼琴,薩克斯
Mike Dirnt(貝司手/和聲)
本名:Michael Ryan Pritchard
生日:1972.05.04
家鄉:加州,伯克利市
眼睛: 藍色
身高: 5'10" (約178cm)
婚姻狀況:離異 前妻Anastasia
子女: Estelle Desiree (Stella) 生於97年4月
其他樂器:吉他,鼓,Farfisa
Tre Cool(鼓手/和聲)
本名:Frank Edwin Wright III
生日:1972.12.09
家鄉:加州,Willits
眼睛:藍色
身高: 5'6" (約168cm)
婚姻狀況:95年與Lisea Lyons離婚;00年5月與Claudia結婚;03年與Claudia分居
子女:Ramona生於95年1月(with Lisea Lyons);Frankito (Little Frank)生於01年(with Claudia)
其他樂器:打擊樂,手風琴,吉他
【樂隊簡介】
綠日(Green Day)樂隊是90年代之後美國朋克音樂復興時期的重要樂隊之一,他們的成員深受70年代朋克音樂時期經典樂隊影響,而簡明上口的流暢鏇律讓他們的音樂更便於流行。在1994年涅磐王朝(Nirvana)崩塌之後,朋克音樂復興與另類流行搖滾樂當道的時候,Green Day樂隊也一躍成為了這股風潮的中流砥柱,成為了90年代以後最受歡迎的搖滾樂隊之一,也是美國流行樂朋克復興中最有影響的樂隊之一。
1988年,只有14歲的吉他手兼歌手Billie Joe Armstrong與同齡的兒時夥伴,貝司手Mike Dirnt聯手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西北部首先組建了Green Day的前身Sweet Children樂隊,1989年當鼓手Al Sobrante加入之後正式更名為Green Day——吸食大麻的一天,意在使歌迷們對他們的音樂如同對大麻一樣上癮。成軍之後通過發行一些EP專輯,進入90年代的Green Day在加州北方的地下朋克圈內名聲鵲起,隨即加盟了加州當地的獨立唱片公司Lookout!。隨著該公司老總Larry Livermore的推廣,Green Day樂隊已經成為了加州地下的名角。1991年,Green Day樂隊還發行了樂隊首張專輯《1,039/Smoothed Out Slappy Hour》,但是在這張專輯發行之後,Green Day樂隊就遭遇了人員動盪,Al Sobrante離隊,現任鼓手Tre Cool替代了他的鼓手位置。樂隊陣容從此穩定了下來,Tre Cool原名Frank Edwin Wright,貝司手Mike Dirnt原名Mike Pritchard。不過此後一段時間Green Day一直沒有太大突破,直到1992年發行了專輯《Kerplunk》,這張專輯在加州地下樂壇反響頗佳引起了主流唱片公司的關注,Reprise公司最終和他們簽約。
加盟Reprise公司之後,1994年初,Green Day樂隊發行了第三張專輯,也是他們主流公司的首張專輯《Dookie》。由於單曲《Longview》和第二支單曲《Basket Case》的連續推動,這張專輯成為了整個1994年的一個現象,兩首單曲全部都成為了現代搖滾單曲榜的冠軍,而此後在大名鼎鼎的WOODSTOCK音樂節上的精彩演出,以及第三首冠軍單曲《When I Come Around》推出之後,Green Day樂隊的這張《Dookie》風靡美國,繼而蔓延全球。三首冠軍單曲統治現代搖滾單曲榜冠軍累計十多周的時間,專輯的銷量節節攀升,這張曾經雄踞Billboard 200排行榜亞軍的專輯最終在美國地區取得了超過800萬張的銷量,全球銷量超過千萬張,並且為他們帶來了1994年度第37屆葛萊美獎最佳另類音樂表演獎。《Dookie》的暢銷讓朋克音樂鋒芒畢露,重新成為了後Grunge時代搖滾樂領域重要的組成部分,而Green Day被認為是美國流行樂壇朋克復興時期的先鋒,成為了美國朋克復興樂隊中最主要的代表之一,影響了後來一系列流行朋克樂隊。
在《Dookie》的輝煌過後不久,1995年Green Day樂隊發行了第四張專輯《Insomniac》,這張專輯發行後也站在了Billboard 200排行榜亞軍,並且也有單曲《J.A.R.》成為現代搖滾單曲榜冠軍,到1996年的時候這張專輯的總銷量卻沒能超越《Dookie》,總銷量只有200萬張。此後疲憊的Green Day樂隊取消了歐洲巡演,休養並錄製了第五張專輯《Nimrod》並於1997年發行,這張專輯在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位。此後經過了長達三年的等待之後,2000年發行了第六張專輯,也是他們在主流唱片公司的第四張專輯《Warning》,這張專輯這張專輯在發行之後以15萬6千張的銷量名列排行榜的第四位,銷量再次突破百萬張。
《Warning》之後又經歷了長達四年的時光消耗,2004年9月21日Green Day樂隊發行了他們主流唱片公司的第五張專輯《American Idiot》,再次引發了轟動。Green Day樂隊的這張專輯把他們帶向了一個新的頂點,自從1994年經典專輯《Dookie》之後,他們給人的感覺似乎一直波瀾不驚,而這張專輯終於向人們證明了他們依然是繼Nirvana之後最好的朋克樂隊。雖然《American Idiot》並非一張純粹的Punk專輯,但正如樂隊主唱Billie Joe Armstrong所說,這張專輯吸引許多甚至沒有聽過《Dookie》的年輕人。這張讓歌迷等待了四年的專輯商業上首先出彩,在發行之後也是得到了歌迷的首肯,發行首周就以26萬7千張的銷量首次登上了Billboard 200排行榜冠軍寶座,並且在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多個國家排行榜上占據榜首。僅2005年一年,《American Idiot》銷量已達到800萬張。這樣的打榜成績已經超過了他們經典專輯《Dookie》。 從專輯封面上一顆如同心臟一樣的滴血手雷就可以確定這張專輯所蘊含的戰爭氣氛。這張專輯雖然是關於戰爭和政治,原本一支朋克樂隊可以非常自如的以這個藉口來發泄,但是Green Day並沒有這么簡單的處理這樣難得的好題材,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描述了戰爭和政治觀點。在朋克式的發泄同時又注入了更多的人性關懷,這些人性關懷也讓整個專輯除了朋克情緒的喧囂之外更多的出現了淒涼,無助,在發泄自己的憤怒的同時表現了戰爭所帶來的痛苦,這么做的後果就是讓這張專輯的音樂在朋克的三和弦之外又有些另類流行的成分,比如原聲吉他,鋼琴,薩克斯等更多樂器的使用,以及和聲的採用,曲式的變化等。 這張專輯中單曲間幾乎沒有太長的間隔,整張專輯聽起來是一氣呵成,就像一口氣看完了整部朋克版的“戰爭啟示錄”。儘管有些單曲相對安靜,但是朋克情緒還是基礎,專輯的同名單曲《American Idiot》作為第一首單曲,快速的朋克鏇律和結實的鼓點中就已經隨著Billie Joe的喊聲得出了專輯主旨“The subliminal mind fuck America”。同樣強烈的朋克單曲還有《St. Jimmy》《She's A Rebel》等,“St. Jimmy”這個人物也是整張專輯戰爭日記式描述中的主人公之一。 Billie Joe在這張專輯中,自稱這張專輯是朋克搖滾史詩,實際上也正是如此,只不過有些部分的音樂表現已經不是純粹的朋克了。在整張專輯中Green Day樂隊以戰爭日記的形式表述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專輯中刻畫了一個名為“St. Jimmy”的人物,而很多話也是借著“St. Jimmy”的口說出來的,而直到“St. Jimmy”的死也都是濃墨重彩的表現的。專輯裡,Green Day樂隊像藝術搖滾一樣給單曲玩起了“樂章”,兩首9分多鐘的單曲都被分成了五個段落,講述了戰爭中的故事。《Jesus Of suburbia》第二段落《City Of The Damned》以及第五段落《Tales Of Another Broken Home》中的鋼琴獨聲伴奏表現了怒吼後的心聲,這支九分鐘的單曲就像是他們通過音樂對美國的控訴。而另一首9分鐘的巨著則是講述St. Jimmy的死,《Homecoming》的標題不由令人想起了越南戰爭時美國大兵的經典遺言“我想回家”。整張專輯連貫一體,以朋克為基調,輔以各種靈活的音樂風格作為襯托,通過一個個小的組成部分多角度的表現了Green Day對美國的政治和戰爭喧泄。 在這張專輯中有很多小的片斷是非常出色的,《Give Me Novacaine》中快速緊張的朋克鏇律隨著一針麻醉劑的注入而進入了一個比現實要美妙得多的迷幻世界,但很快還是驚醒於現實。《Extraordinary Girl》開始的一溜異國小鼓敲得有些不知所云時突然被朋克的鏇律揪醒。雄居公告牌冠軍兩周的《Holiday》前奏響起的時候我驀的想起了The Strokes樂隊,開頭有點英式,後邊貝司的悶聲讓Billie Joe的怒喊顯得更加有力量,完美的反戰歌詞讓這首歌百聽不厭。《Boulevard Of Broken Dreams》《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採取的原聲吉他伴奏段落。在《Homecoming》第三段落《Nobody Likes You》中一陣如軍樂隊鼓點的伴奏頓時令人回味起經典影片《21條軍規》的逃亡結尾。 整張專輯史詩般的創作淡化了朋克音樂的存在,而有時候內容比較人性化的時候又用了比較突出的朋克鏇律。當開始聽完首支單曲《American Idiot》之後會說,真TM牛的朋克專輯;當聽完整個專輯之後會說,真棒的一張(另類)流行搖滾專輯;再聽一遍又會對別人說,Green Day的一次長篇音樂史詩。
Green day樂隊在美國另類樂壇的後“nirvana”時期崛起,實際“jam pearl”之後最有影響的樂隊。本質上,“green day”是punk復興者,復活了急速而簡練的,3個和弦的punk流行歌曲。儘管他們的音樂並沒有特別的創新,但他們用《dookie》獎70年代末的punk帶給新的年輕的一代。“green day”未能一直保持住他們的成功——《dookie》賣出800萬張,而它的下一張之賣了前者的四分之一,直到《American Idiot》讓他們再度大紅大紫。但是他們的影響甚為深遠,是他們打開了美國新朋克,朋克金屬和第三次ska音樂浪潮之門。
在整個90年代初期,“green day”不斷擴大自己的追隨者,1992年專輯《kerplunk》的發行更為之注入了能量。此時,armstrong在語言上對任何另類以外的東西的鼓吹都避而遠之。他就什麼是當代美國所需要的答記者說,“少點體育,多點繪畫;少點喬.蒙大拿,多點梵谷!”樂隊還與許多人合作,如“pinhead gunpowder”和“screadhing weasel”。armstrong還與另一隻熱門樂隊“Rancid”合作了《radio,radio,radio》。
《kerplunk》在地下的成功引起各大唱片公司的興趣,樂隊最後決定簽約reprise。《dookie》,“green day”的首張大公司專輯發行於1994年春。多虧mtv電視台對單曲《longview》的支持,該專輯成為大熱門。《dookie》在夏天繼續升溫,第2首單曲《basket case》在美國現代搖滾榜上5周高居榜首。同時,樂隊在“五德斯托克94”上露面,更擴大了專輯的銷量。第4首單曲《when i come around》在1995年初的現代搖滾榜上蟬聯7周冠軍。《dookie》最終在美國售出800萬張,全球銷量過千萬。他還獲得1994年格萊美最佳另類音樂表演獎。
1995年夏,“green day”為電影《angus》的配樂“J.A.R”又獲現代搖滾榜冠軍。同年秋,樂隊迅速發行了專輯《insomniac》。專輯開始走勢不錯,入美國榜第2,1996年初售出200萬張。但是,沒有一首單曲像前者那樣成功。同時,“green day”以筋疲力盡為由突然取消了歐洲巡演。樂隊開始休息並創作新的歌曲。但可以預言,“green day”以其“三分鐘朋克”歌曲開創的市場還會維持並發展下去。1997年10月,樂隊又出半了新專輯《nimrod》,雖然專輯減少了一些流行朋克的成分,但是快速,迷人的鏇律仍然是他們音樂的核心。
Green Day新專輯封面
而2008年末,Green Day又給喜歡他們的歌迷帶來了一個好訊息:他們的新專輯已進棚錄製。官網上也放出了大幅專輯封面和Coming Soon in May 2009的字樣,新專輯定名為The 21st Century Breakdown。相信廣大Green Day歌迷一定已經迫不及待想要聽到他們的新專輯了。
Sex Pistols
樂隊簡介
性手槍(Sex Pistols)是英國最有影響的朋克搖滾樂隊之一,雖然他們存在的時間非常短。
音樂類型 朋克搖滾
出身地 倫敦, 英國
活躍年代 1975–1978, 1996, 2002, 2003
唱片公司 EMI, A&M, Virgin, Warner Bros.
相關團體 Public Image Ltd.
The Professionals
Malcolm McLaren
The Rich Kids
neurotic Outsiders
樂隊成員
現任成員
Johnny Rotten – lead vocals (1975–1978, 1996–present)
STEVE JONES – guitar, bass (studio), backing vocals (1975–1978, 1996–present)
Glen Matlock – bass, backing vocals (1975–1977, 1996–present)
Paul Cook – drums, backing vocals (1975–1978, 1996–present)
前成員
Sid Vicious – bass, backing vocals (1977–1978)
組建歷史
1972年,尚未成年的史蒂夫·瓊斯(Steve Jones,吉他手)和保羅·庫克(Paul Cook,鼓手)決定組成一 個樂隊時,絕對沒有意識到他們將要承擔策動搖滾樂史上另一場革命的使命,儘管倫敦青年的視野早已因為披頭士和滾石的成功而拓寬到世界範圍,但成功的殿堂卻沒有現成的階梯吉他手史蒂夫·瓊斯和鼓手保羅·庫克加上他們的一個同班同學便是性手槍樂隊的前身河濱(Strand)樂隊,而後又有2個小伙子入伙兒,原因大不了是河濱樂隊裝備齊全。樂器由史蒂夫·瓊斯提供,實際上,它們全是瓊斯偷來的,史蒂夫·瓊斯給一家商店做周末終點工。這裡必須提到一個人,該商店的擁有者——-馬爾科姆·麥克拉倫malcom McLaren)一位滿腦子反社會、反傳統思想的商人。麥克萊仁開的商店十分賺錢,但他的野心並不在商業上,他一直試圖成為音樂製作人和樂隊經紀人。他和他的店員史蒂夫·瓊斯因此也不是一般的老闆與雇員關係。瓊斯纏著麥克拉倫為河濱尋找一塊排練場地時,麥克拉倫爽快地照辦了。在這樣一位老闆的誘導下,另一位店員格萊思·邁特羅克(Glen Matlock)也加入了搖滾行列,作了河濱樂隊的貝司手。目前首要問題是為河濱找一名歌手。麥克拉倫早留意上來他商店的一位常客,並得知這位染綠髮的少年叫約翰·里頓(John Lydon)。里頓用點唱機隨著艾麗斯·庫珀(Alice Cooper)演唱為樂隊試音,很令人滿意,幾次彩排之後,麥克拉倫已看出他正是樂隊需要的樂隊人員已經就位,馬爾科姆·麥克拉倫開始按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塑造它,主唱約翰·里頓牙齒不甚美觀常被隊友中的吉他手史蒂夫·瓊斯戲稱為“爛牙”,麥克拉倫遂為其取名為約翰尼·羅頓(Johnny Rotten)意義為腐朽,爛掉的,麥克拉倫以此來顯示社會本身的病態和既成觀念的腐 朽。他的總店名日“性”(Sex),店裡出售的時裝上曾有過一淫蕩的標語“性手槍”(Sex Pistols)此刻被籍來做 隊名。河濱與性手槍相比的確未免太不夠刺激。單純翻唱一直是小樂隊們的生存手段,但顯然已不再符合雄心勃勃的性手槍的計畫。
1975年主唱約翰·羅頓(Johnny Rotten)、吉他手史蒂夫·瓊斯(Steve Jones)、貝司手格倫·馬特洛克(Glen Matlock)、鼓手保羅·庫克(Paul Cook)成立的性手槍樂隊於1976年與英國EMI公司簽約,但是由於在電視台採訪的言行出格,在發行第一張單曲<Anachy In The U.K.>時,即遭解僱.貝司手Glen Matlock離隊,原為鼓手的席德·威舍斯(Sid Vicioue)擔任了貝司手(後死於毒品攝入過量,但也成了最具PUNK精神的代表人物).樂隊與A&M唱片公司簽約準備發行單曲<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這首歌在92無敵中同樣被無敵BAND演繹過----卻由於其攻擊與諷刺性,又被唱片公司解僱.在第三家唱片公司——Virgin的努力下<God Save the Queen>終於發行.一經推出,這張唱片就四處遭禁,但樂隊繼續"死不悔改",在伊莉莎白女王二世登基25周年紀念日時,在泰晤士的遊輪上狂嚎“上帝保佑女王,她不是人類,這裡沒有未來,做夢的英格蘭...”直到警察把他們抓起來才算完.更加讓王室難堪的是,即時的性手槍樂隊竟然還登上了BBC排行榜冠軍,BBC不得不將他們的歌放到第二名,以息眾怒(笑).之後,這句著名的"沒有未來"幾乎成為所有朋克人民的呼籲口號,性手槍樂隊可謂名聲大作.
1976年,性手槍參加了在倫敦牛津城the 100俱樂部舉行朋克音樂節。性手槍的演出全面推動了朋克運動的興起,正因為這次演出the 100俱樂部至今被認為是朋克運動的誕生之地。EMI唱片公司先聲奪入,匆匆將性手槍拉到旗下,性手槍鏇即推出首張單曲“英國的無府主義”(Anarchy in The UK)這副要造反的架勢與慣例中藝人們放蕩的小動作不盡相同,正因為在府官員座椅下點上一把火而得意的性手槍隨後接受了一次電視採訪,電視記者誘導他們“來點憤怒的話吧”,吉他手史蒂夫·瓊斯在電視上說了一些講好聽點是“足令當今電視機前的觀眾暈倒”的污言穢語,第二天報紙的頭版刊出了性手槍的醜態,並極力敦促EMI公司廢止與他們的契約。公眾的怒火是能將頑石 燒成灰燼的,那些預備承接性手槍巡迴演出的單位像遇見瘟疫一樣唯恐避之而不及.一系列災變不但使巡演計畫流產,還導致了貝司手格萊思·邁特羅克離隊,他的繼任者席德·維瑟斯(Sid Vicious)曾是性手槍最瘋狂的追隨者,雖然此前他是個鼓手,但他作為性手槍的貝斯手,後來卻成了最具朋克特徵的代表性人物。同年,性手槍與A&M唱片公司簽約,準備發行單曲“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這首作品首次向王座開火,並把女王忠實的臣民描述成了白痴,唱片內樂隊的照片背景拍攝地取了白金漢宮的外牆,它的威力不啻於閃電掣入了不列顛歷來以久的民族主義的心臟。這回他們痛快地給了保皇派一記耳光,自己也被A&M公司甩了。幾個月後,這支認為女王不需要拯救的樂隊更換了第三家唱片公司——Virgin,在Virgin公司旗下“上帝保佑女王”終於發行,設計師還在套封里給女王的鼻子加了支安全別針(刺蝟頭,破舊衣著和安全別針是他們的標誌),難怪這張唱片四處遭禁。性手槍死不悔改,選在女王繼位紀念日在泰晤士的遊輪上狂嚎“上帝保佑女王”直到警察把他們抓起來才算完。稍後的單曲“美妙的茫然”(Pretty vacant),“陽光假日”(HOLIDAYS IN THE SUN)同專輯《別在乎那話兒,性手槍在此》(NeverMind the Bullocks——Here's The Sex Pistols)儘管廣遭銷售商們的抵制和榜評員們的大做手腳的干擾仍成為榜上先鋒。這已不是樂隊與保守人士之間的事,它已演進成一部分人同另外一部分人在思維和行為方式上的爭執,性手槍到此發展到了極至!
1978年的美國之行注定了樂隊沒落的開始。在舊金山演出時,主唱約翰尼·羅頓咆哮“自己被騙了”,第二天他宣布離隊,樂隊的經紀人兼締造者馬爾科姆·麥克拉倫至少有三件事做得不妥。1.他解僱了約翰尼·羅頓,2.他犧牲了樂隊過量的金錢和精力拍攝樂隊的自傳體記錄片“偉大的搖滾騙術”(The Great Rock N’Roll Swindle),3.他在這部傳記中忽視 了前貝司手格萊思·邁特羅克,任意貶低離任主唱約翰尼·羅頓;他犯的錯誤還有一件是把火車搶劫犯龍尼·比格斯(Ronnie Biggs)弄來當主唱.這些都不足以稱作毀滅性事件,接下來發生的才是。1978年已成為樂隊核心的貝司手席德·維瑟斯的女友南茜·斯龐根(Nancy SpunGen)被發現死於維瑟斯的寓所,維瑟斯受到謀殺指控,在開庭前的保釋期間他攝入毒品時酗酒而導致死亡。
1978年美國舊金山演出之後,樂隊解散.
事記
1979年,根據Sex Pistols樂隊製作的電影光碟《偉大的搖滾騙術》發行,居全英排行榜第7位。
Sex Pistols樂隊雖然解散了,但是它在搖滾樂壇上的造詣卻是舉世矚目的,它是一支真正優秀的朋克樂隊。
朋克是什麼? 僅僅是很容易被眼下一些無能之輩利用來大耍二五零的裝飾品?朋克之父們在七十年代建立 the Sex Pistols時本意並不是要給它的衍生代們提供漂亮藉口的。他們付出的是毀滅的代價,造就的是完善和純粹的東西。
1972年,尚未成年的Steve Jones(史蒂夫·瓊斯,吉他手)和Paul Cook(保羅·庫克,鼓手)決定組成一個樂隊時,絕對沒有意識到他們將要承擔策動搖滾樂史上另一場革命的使命。
1975年,他們在倫敦聖馬丁學院首次上演自己的作品,剛演了一小會兒, 便被一位刻薄的傢伙拔去了電源。這點小意思對一個準備以臉皮公開向社會挑戰的樂隊來說算不了什麼。
1976年,The Sex Pistols參加了在倫敦牛津城 the lOO俱樂部舉行Punk音樂節。the Sex Pistols的演出全面推動了Punk運動的興起, 正因為這次演出the 100俱樂部至今被認為是Punk的誕生之地。EMI唱片公司先聲奪入, 匆匆將the Sex Pistols拉到旗下, The Sex Pistols鏇即推出首張單曲“Anarchy in The UK”( 英國的無政府主義)。
同年, the Sex Pistols與A&M唱片公司簽約,準備發行單曲“God Save The Queen”(上帝拯救女王),這首作品首次向王座開火, 並把女王忠實的臣民描述成了白痴,唱片內樂隊的照片背景拍攝地取了白金漢宮的外牆, 它的威力不啻於閃電掣入了不列顛歷來以久的民族主義的心臟。這回他們痛快地給了保皇派一記耳 光, 自己也被A&M公司甩了。幾個月後, 這支認為女王不需要拯救的樂隊更換了第三家唱片公司——Virgin, 在Virgin公司旗下“God Save the Queen"終於發行, 設計師還在套封里給女王的鼻子加了支安全別針(刺蝟頭,破舊衣著和安全別針是他們的標誌),難怪這張唱片四處遭禁。The Sex Pistols死不悔改, 選在女王繼位紀念日在泰晤士的遊輪上狂嚎“God Save the Queen”直到警察把他們抓起來才算完。稍後的單曲“Pretty Vacant”(美妙的茫然),“Holidays In the Sun”(陽光假日)同專輯《NeverMind the Bullocks——Heve’s The Sex Pistols》(別在乎胡言, 我是性手槍)儘管廣遭銷售商們的抵制和榜評員們的大做手腳的干擾仍成為榜上先鋒。這已不是樂隊與保守人士之間的事, 它已演進成一部分人同另外一部分人在思維和行為方式上的爭執, the Sex Pistols到此發展到了極至!
1978年的美國之行注定了樂隊沒落的開始。Malcom McLaren後來的失策和Sid Vicious之死表象不能概括為the Sex Pistols沒落的原因, 究其根源恐伯仍要歸結到the Sex Pistols的主導思想上, 即——與世界徹底的決裂和完全的自我毀滅!
這段並不聖潔 的傳奇並沒有結束,在它之後的二十多年裡湧現出了數百支類似他們的樂隊, 許多非朋克樂隊也紛紛探討和翻唱他們的作品。對於其中夾雜的不少偽朋克樂隊,朋克之父的忠告和語氣十分嚴峻:不要試圖模仿, 那樣形同更改一封適時適地有著適宜主人的舊信件的時間、地址、主人一樣拙劣。
2006年2月24日,性手槍被搖滾名人堂正式邀請加入,結果如大家所猜測的,他們拒絕參加加入儀式。
影響力
雖然性手槍樂隊只存在了短短2年,但其與世界徹底的決裂和完全的自我毀滅的PUNK革命精神創造了搖滾樂最危險的歷史。1977年5月,A&M公司為他們推出單曲《上帝挽救了女皇》,在5天內取得了十萬張的銷量並且獲得排行榜亞軍。此後推出的《沒有未來》《迷人的可愛》和《陽光假日》亦銷量不錯及連登排行榜,尤其是《沒有未來》幾乎成為所有朋克人民的呼籲口號。
而世界各地的樂隊(無論是否朋克樂隊)也紛紛翻唱他們的作品。
在日本,1992年2月21日由EXTASY RECORDS發行的《EXTASY SUMMIT '91 AT NIPPON BUDOUKAN》的VIDEO中,各年輕樂隊組成的“無敵Band”在最後演奏了《Anachy in the UK》,在1993年5月10日發行的《我們無名,但是我們無敵... EXTASY SUMMIT 1992》中,他們演奏了《God save the queen》和《Anachy in the UK》。
The Rolling Stones
樂隊成員
現成員
主唱:Mick Jagger
主音吉他手:Keith Richards
節奏吉他手:Ronnie Wood
鼓手:Charlie Watts
前成員
隊長:Brian Jones
主音吉他手:Mike Taylor
貝司手:Bill Wyman
樂隊簡介
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的名字取自於前輩藝人Muddy Waters的一首歌曲《Rollingstones Blues》它 是當今樂壇最偉大的樂隊,音樂史上最傑出的樂隊之一,流行樂史上最重要的樂隊之一,搖滾史上最有影響的樂隊之一,現場演出表現最棒的樂隊之一。樂隊從1962年年底開始在倫敦的Marquee Club表演,自此他們開始了不凡的音樂生涯。早期的The Rolling Stones的作品走的是民謠和節奏&布魯斯路線。1965年,“滾石”發表的第一首上榜歌曲“滿足”(Satisfaction)奠定了樂隊的基本音樂風格。不僅如此,這首名作在當時的西方社會取得了很大的反響,它引導了搖滾樂的創作演變為具有社會意義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60年代末,The Rolling Stones發行的幾張出色專輯《乞丐的宴會》(Begger's Banquet)《魔鬼陛下的乞求》(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以及後來的《讓它流血》(Let It Bleed)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並成為了搖滾史上的經典傑作。“滾石”樂隊本身也建立了自己富有個性與時代感召力的形象。鼎盛時期的“滾石”樂隊能精確,生動地演繹布魯斯音樂,另外他們表現的成熟,豐富的硬搖滾(Hard Rock)曲風能使人激動不已,The Rolling Stones形成的誇張,豪放的音樂表現特徵也使他們成為經典搖滾(Classic Rock)的奠基者之一。The Rolling Stones與The Beatles(甲殼蟲)、The Kinks(奇想)還有The Who(誰人)等樂隊一起開創了60年代英國新搖滾文化的新紀元。進入70年代以後,“滾石”推出了象《Sticky Fingers》(小偷小摸)和《Exile On Main Street》(街頭流亡者)這樣優秀的唱片。The Rolling Stones在各地的演唱會使無數歌迷領略到了搖滾樂無窮的魅力與巨大快樂,“滾石”確實影響了後來許多出色樂隊的創作和成長。80、90年代,“滾石”依然活躍於音樂舞台,他們1988年發行的專輯《鋼輪》(Steel Wheel)引起了很大的轟動。94年的專輯《Vooddo Lounge》與1997年專輯《Bridge To Babylon》(巴比倫之橋)均取得了樂評界的好評並在銷量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滾石”樂隊(Rolling Stones)於1963年在英國成立,樂隊成員5人: 歌手米克.賈格爾(Mick Jagger)、吉他手兼歌手基斯.理察(Keith Richards)、吉他手兼歌手布萊恩.瓊斯(Brian Jones)、貝司手比爾.懷曼(Bill Wyman)、鋼琴手伊恩.斯圖爾(Ian Stewart)和鼓手查利.活茨。
與同時代的另一支偉大樂隊“甲殼蟲”相比,“滾石”具有更強的攻擊性和叛逆色彩——他們是天生的壞小子,狂放不羈,處處透著銳利狡黠的氣息,是後期“嬉皮”運動中絕對的“自我中心主義”的代表,從某種意義上講,“滾石”的確具有魔鬼的一面,否則他們製作的經典作品《魔鬼陛下們的要求》也不會顯得如此名副其實。邪迷黑暗的《魔鬼陛下們的要求》是一張好作品,但當真論起樂隊的巔峰之作,還當首推1968的《乞丐的宴會》(Baggers Banguet)和1969年的《任血流淌》(Let It Bleed)。經過60年代的鼎盛時期,進入70年代後,“滾石”的叛逆形象有所降低,雖有《敲你》這樣的佳作問世,但已無法再現當年的盛事。
樂隊歷程
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是搖滾史上最成功和最長壽的樂隊之一。The Rolling Stones樂隊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堪稱rock 'n' roll的定義者之一。由於樂隊核心米克·賈格爾(Mick Jagger)和凱西·理查茲(Keith Richards)深受Chuck Berry,Howlin' Wolf和Muddy Waters等布魯斯藝人的影響,The Rolling Stones幾十年來一直堅持走著傳統布魯斯搖滾路線。
The Rolling Stones由Mick Jagger和Keith Richards組建。這對黃金組合最早相識還是在Kent郡的Dartford上國小時,1960年,兩人通過一位共同的朋友Dick Taylor再次相見。Dick Taylor不僅是Keith Richards在Sidcup藝術學校的同學,同時又是正在倫敦經濟學學校上學的Mick Jagger在“Little Boy Blue and the Blue Boys”樂隊的隊友。不久之後,Keith Richards就在老友的邀請之下加入了Little Boy Blue and the Blue Boys。1961年7月,Jagger與Richards在當地一家酒吧中首次合作演出。在隨後的一年中,Jagger與Richards結識了多才多藝的壞小子布萊恩·瓊斯(Brian Jones)。Jones通曉吉他,薩克斯,黑管等多種樂器,很快便與Jagger和Richards成為了好友。不久,Brian Jones就決定帶著個人發展期間招募的鍵盤手伊安·史都華(Ian Stewart)一同加入到了Jagger和Richards的陣營當中。1962年4月,Jagger,Richards和Jones宣布將樂隊名正式改為“The Rolling Stones”,名字來源於布魯斯吉他大師Muddy Waters的歌曲《Rollin' Stone》。
1962年7月12日,The Rolling Stones首次在倫敦的Marquee俱樂部演出,這時樂隊的陣容包括:Jagger,Richards,Jones,鍵盤手Ian Stewart,鼓手Mick Avory和Dick Taylor。在本場演出僅幾周之後,Dick Taylor宣布離開The Rolling Stones,他的位置由the Cliftons樂隊的貝斯手Bill Wyman代替。在Mick Avory離開以及使用了不能令人滿意的Tony Chapman之後,The Rolling Stones的鼓手最終確定為查理·沃茲(Charlie Watts)。有了固定陣容的The Rolling Stones此後幾個月在Crawdaddy俱樂部舉辦了多場演出,不但贏得了大量的歌迷,更重要的是吸引了製作人Andrew Loog Oldham的目光。並不懂音樂但十分善於炒作的Andrew Loog Oldham決定將The Rolling Stones包裝成為能與The Beatles分庭抗爭的壞男孩形象。鍵盤手Ian Stewart被要求離開樂隊,但他並沒有真正離開,此後仍一直與The Rolling Stones一起巡演和錄音,直到他1985年去世。因此,他也被稱作“第六塊石頭”。
1963年5月,在Andrew Loog Oldham的幫助之下,The Rolling Stones與Decca公司簽約。6月,樂隊發行首支翻唱Chuck Berry的單曲《Come On》,名列英國榜第21位。同年年底,樂隊再次發行單曲,一首翻唱Lennon與McCartney的《I Wanna Be Your Man》,打入英國榜前20。1964年初,The Rolling Stones又發行一首翻唱Buddy Holly的單曲《Not fade away》最終創紀錄的獲得英國榜季軍。同時,《Not Fade Away》還成為樂隊首支在美國上榜的單曲,名列美國榜第48位。1964年5月,樂隊首張專輯《The Rolling Stones(England's Newest Hitmakers)》發行。之後的單曲《It's All Over Now》令滾石首次獲得英國榜的冠軍,同年夏天,樂隊在美國舉行了大範圍的巡演,吸引了眾多美國歌迷。隨後,翻唱Howlin' Wolf的《Little Red rooster》成為樂隊的有一首英國榜冠軍單曲。儘管此時的滾石已經大獲成功,但Andrew Loog Oldham並沒有滿足,他決定讓Jagger和Richards開始創作自己的歌曲。樂隊首支原創的單曲《Tell Me(You're Coming Back)》成為滾石首支闖進美國榜前40的單曲。此後,樂隊又有一系列打榜成績較好的單曲推出。1965年夏,樂隊的單曲《(I Can't Get No)Satisfaction》連續四周稱霸排行榜,Jagger和Richards的創作能力獲得了一致的肯定,滾石不再翻唱傳統的老布魯斯歌曲,強硬的Blues riff和叛逆另類的歌詞成了樂隊的標籤,而滾石樂隊的輝煌時期也從此到來。
1966年,滾石發行了樂隊第一張純原創專輯《Aftermath》。對東方音樂的情有獨鐘的Brian Jones多方面的才華在本張專輯中發揮的淋漓盡致。身為節奏吉他的Jones在專輯中的名曲《Paint it black》當中還親自演奏了席塔琴。1967年,滾石發行了樂隊最為流行華麗的一張專輯《Between the Buttons》,獲得一致好評。專輯中的《Let's Spend the Night Together》和《Ruby Tuesday》都成為滾石樂隊的代表曲目。1967年2月,Jagger與Richards由於藏毒被逮捕。三個月後,Brian Jones因為同樣的罪名被逮捕,但幸運的是,三人很快就重獲自由。為了對抗The Beatles,滾石在獲釋之後發行了迷幻/試驗專輯《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儘管媒體和歌迷對這張專輯的褒貶不一,但專輯最終還是進入了排行榜的前三名。
1968年初,滾石解僱了前經紀人Andrew Loog Oldham,聘用Allen Klein為樂隊新的經紀人。樂隊原定的8月發行的下張專輯《Beggar's Banquet》由於採用了一個骯髒,滿是塗鴉的衛生間牆壁作為唱片封面而被Decca公司拒用,使得專輯的發行日期被迫推遲到了11月。本張專輯以滾石標誌性的布魯斯搖滾融合鄉村搖滾的風格獲得大獲好評,但這時候一場災難正在悄悄的臨近。在錄製《Beggar's Banquet》專輯的過程中,毒癮越來越重的Brian Jones開始對過於“專制”的Jagger與Richards非常不滿。1969年6月9日,Brian Jones離開了滾石樂隊。7月3日,在離隊不滿1個月之後,年僅27歲的Jones被發現死在了游泳池中。驗屍官給出的死因是“意外死亡”,但在此後的兩年中有各種關於Jones死因的傳聞。
在Brian Jones意外過世的時候,滾石已經邀請到前John Mayall's Bluesbreakers樂隊的Mick Taylor作為樂隊的新吉他手。在樂隊69年發行的專輯《Let It Bleed》中,由於部分歌曲Brian Jones生前已經參與錄製完成,因此Mick Taylor在這張專輯中僅參與了個別歌曲的錄音。儘管樂隊人員發生了大的變動,但這張《Let It Bleed》仍是滾石最為出色的專輯之一。同年,樂隊舉辦三年來的首次美國巡演。在這次巡演期間,滾石第一次被人稱為“全世界最偉大的搖滾樂隊”。樂隊打破了票房收入的紀錄,但這期間卻出現了不和諧的音符。其中,樂隊在Altamont speedway舉辦了一場免費的演出。在The Grateful Dead樂隊的建議之下,滾石決定啟用“地獄天使黨”(Hell's Angels)來維護演出現場的秩序。事實證明這是個錯誤的決定,當天整個演出現場的秩序一團糟,在樂隊正在台上演出的時候,一位名叫Meredith Hunter的黑人男青年被Hell's Angels殺害,這就是著名的“地獄天使黨”事件。
1970年秋,樂隊發行在Decca公司的最後一張現場專輯《Get Yer Ya-Ya's Out!》。隨後,樂隊在Atlantic公司旗下創建Rolling Stones公司。1971年,樂隊的經典專輯之一《Sticky Fingers》在新公司發行。為了逃稅,滾石樂隊在《Sticky Fingers》專輯發行之後就集體逃到了法國。在法國期間,樂隊又錄製完成了一張雙面專輯。這張著名的《Exile on Main Street》於1972年5月正式發行,而本張專輯日後也被眾多歌迷評為滾石樂隊最為經典的專輯。
1973和1974年,滾石樂隊分別發行了由情歌《Angie》打頭陣,相對較鏇律化的專輯《Goats Head Soup》和《It's Only Rock 'n' Roll》,雖然這兩張專輯都在排行榜中獲得了冠軍,但並沒有給歌迷留下很深的印象。在錄製完專輯《It's Only Rock 'n' Roll》之後,Mick Taylor離開了滾石樂隊。樂隊不得以再度尋找合適的吉他手,包括Jeff Beck在內的多位吉他高手都進入到了樂隊的視線當中,而滾石最終選中的是前the Faces和Rod Stewart樂隊的吉他手Ron Wood。1976年,滾石發行了Ron Wood加入後的首張專輯《Black n' Blue》。1977年2月,Keith Richards和女友Anita Pallenberg在多倫多由於攜帶毒品被逮捕。1978年,樂隊發行了一張融合了朋克,新浪潮和disco等音樂風格的專輯《 Some Girls》,再次獲得歌迷的好評。《Some Girls》和專輯中的主打單曲《Miss You》均使樂隊再奪排行榜的冠軍。1980年,滾石發行專輯《Emotional Rescue》,再次獲得專輯榜冠軍。1981年,樂隊發行的專輯《Tattoo You》在商業和評論界得到了雙贏,但這張專輯可以看作是滾石樂隊輝煌時代的結束。從準備專輯《Undercover》開始,Jagger和Richards在樂隊發展方向的問題上產生較大分歧,Jagger認為滾石樂隊應該順應時代潮流,而Richards要堅持走傳統路線。由於Jagger和Richards的不和,83年的專輯《Undercover》的差強人意完全在人意料之中。由於Jagger早已決定單飛,所以在86年滾石發行專輯《Dirty Work》之後,Jagger甚至沒有安排任何巡演。Jagger在1985和1987年發行了兩張個人專輯,但均不能令人滿意,相反,Richards1988年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Talk Is Cheap》卻得到了良好的評價並成為金唱片。
1988年底,Jagger和Richards終於再次回到了一起,重新撐起The Rolling Stones的大旗。1989年初,滾石樂隊被列入搖滾名人堂,Jagger,Richards,Ron Wood和Mick Taylor出席了在紐約舉行的頒獎儀式。當年,樂隊發行《Steel Wheels》,而隨後樂為宣傳本張專輯舉辦的巡演打破了多項紀錄,本次巡演的票房收入總計達到1億4千萬美元。1991年,樂隊發行現場專輯《Flashpoint》,記錄了本次巡演的盛況。在《Flashpoint》發行之後,Bill Wyman正式退出了樂隊。滾石並沒有立刻尋找Wyman的繼任者,直到1994年,樂隊才請到了曾為miles davis和Sting伴奏的貝斯手Darryl Jones來錄製最新專輯《Voodoo Lounge》,這張專輯成為滾石10年來評價最好的專輯,而樂隊隨後舉辦的巡演甚至要比“Steel Wheels”巡演更加的火爆。另《Voodoo Lounge》顯得更加出色的是,滾石樂隊依靠本張專輯首次捧得葛萊美獎杯,《Voodoo Lounge》獲得了當年格萊美最佳專輯獎。1997年,樂隊發行了與製作人Don Was合作的第二張專輯《Bridges to Babylon》。2005年9月6日,在時隔近10年之後,滾石樂隊發行最新錄音室專輯《A Bigger Bang》。
 blur
風 格:Alternative Dance(另類舞曲) Alternative Pop/Rock(另類流行/搖滾) Britpop(英倫搖滾) Indie Pop(獨立流行) Pop/Rock(流行/搖滾)
介 紹:
BLUR(污跡)1989年組建於英國科爾切斯特。這支樂隊是由主唱代蒙。阿爾本(Damon albarn)組建起來的。他曾在藝校的錄音室中打工,因此後來熟識錄音間的操作:貝司手亞歷克斯。詹姆斯(Alex James),吉他手格雷厄穆。考可森(graham coxon),鼓手戴夫。朗特別里(Dave Rowntree),四個人全憑自己的天分取得了他們的地位,在兩年時間裡橫掃英國流行界--他們以自己的行動和斐然的成績有力的摧毀了“在電視遊戲和舞曲時代搖滾樂已經死”的預言。
樂隊最初一“蜥螈”(SEYMOUR)的名字舉行過幾次演出,偶像藝人達米安。和斯特(Damien Hirst)稱他們“為‘批頭士’以來英國最棒的樂隊”。一盤樣帶將他們引入EMI下屬公司FOOD公司的門檻,並把樂隊名字改為“污跡”。1990年樂隊的處女單曲《她真高》(She's So High)一經問世,便進入英國排行榜前50名之內,打破了樂壇被“Baggy”[一種由“快樂的星期一”(HAPPY MONDAYS*)]和“石玫瑰”(STONE ROSES,THE*)為代表的獨立/舞曲混合樂]“奴役”的形式。但男孩們並不甘於小小的混音室,他們還很上鏡頭,風趣,可愛,性感,一時間成了英國音樂界的寵兒。
1991年樂隊處女專輯《閒暇》(Leisure)問世,其中單曲《別無它路》(There's No Other Way)闖入英國排行榜前十名,這在當時是非常“非常”的作品,尤其是頗為可怕的歌詞,對於樂隊來說可並不是什麼天真的回憶。
相形之下,1992年的單曲《流行景象》(Popscene)卻反映不佳,他的朋克氣質,精力充沛而充滿上進的聲音與當時流行的消沉抑鬱的GRUNGE之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個多變的時尚中,樂隊顯得如明日黃花。徒勞的美國巡演導致樂隊內部的爭吵,與經理人的不合幾乎使樂隊破產,更糟的是,他們的演出質量下降,觀眾開始離樂隊而區,在一酒後傷人的事件中,險些被FOOD公司開除。
樂隊“最後的機會”就是1993年《現代生活是垃圾》(Moderm Life Is Rubbish),樂隊的美國公司建議這張專輯與“涅磐”(NIRVANA)前製作人布奇。瓦易格(Butch Vig)重新錄製一遍。實際上,FOOD公司為了使單曲獲得更好的成績,完全放棄了這個計畫,他們認為新素材里缺乏具有流行潛力的熱門歌曲,但只造成了一點點流行。這次專輯和單曲都經受了嚴格的考驗,阿爾本迅速的成長進步扭轉了批評家的看法,他既樹立了一個新的現代影響力有保持了不列顛之聲的精髓之處--深埋在“奇想”(Kings,The*)樂隊中的時代根基。雖然樂隊又以出色的表演挽回了過去的損失而重新贏得了樂迷,但這張專輯和單曲並不盡人意,直到童年的單曲《男孩和女孩》(Cirls and Boys)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轉機。這首歌怪異的節奏和動人的鏇律,直入英國排行榜,並霸占了廣播電台整整一個夏天。緊接著1994年的《獵圓生活》(Parklife)獲得一直好評,同樣登上了英國榜首,銷量達200萬張並跨進數個國家的排行榜,1995年2月,他們獲得4項BPI大獎--最佳單曲,最佳專輯,最佳錄象和最佳樂隊。隨著《獵園生活的成功》“BLUR”打開了獨立吉他搖滾樂隊通向排行榜的大門,並在90年代中期老老的控制了英國的流行文化。“綠洲”(OASIS*),“橡皮筋”(ELASTICA),“果肉”(PULP),“布。拉德利斯”(BOO RADLEYS,HTE*),“腹鳴”(ECHOBELLY*),“男士服”(MENSWEAR)都沾了“BLUR”的光。1995年初,《獵園生活》賣了3白金的銷量,樂隊也成了超級明星。
如今,他們的吸引力已經延伸到了十幾歲到三十歲之間的樂迷中去.周鏇於青少年和雜誌圈中,雖然他們的英國氣質必定會影響專輯在美國的市場,但十五萬的銷售量已經是先前成績的三倍了.1995年夏天,樂隊再次推出新單曲<<望族之星>>(COUNTRY HOUSE),使它第一次登上了英國的單曲排行榜冠軍.當它在英國大行其道時,作為反擊,不列顛流行樂之王"綠洲"掀起了與中產階級校園藝術的代表"污跡"之間爭奪排行榜之戰.結果,在老朋友赫斯特的幫助下,<<望族之星>>大獲全勝,而正當這時他們的新專輯<<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再登專輯榜首.
現在的"BLUR"正處於是做超級流行明星還是繼續努力創造的十子路口上.由於<<大逃亡>>對於年輕樂迷來說,也許太陰暗了,不少人已轉投"綠洲"旗下.可是,放眼90年代中期,他們已經想"果肉"的加維斯.科克爾一樣改寫了英國潮流之風!
但隨著不列顛流行音樂的退潮,樂隊面臨越來越多的傳媒責難和日漸冷落的公眾,為此,"BLUR"在1996年初查點解散,於是他們決定1996年全年不再在公眾面前露面.年底,阿爾本宣稱他已經厭倦了英國音樂而是更著迷美國的獨立音樂,這一說法在他們1997年2月出版的專輯<<污跡>>中得到了證實.英國傳媒對這張專輯評價一般,但樂隊對英國的反應已經無所謂了.專輯的第一首單曲<甲蟲屁股>(Beetebum)雖然獲得了排行榜冠軍,但很快劃出了排行榜,他們的大部分聽眾都不能完全接受他們的路子.但樂隊改進後的聲音贏得了不少美國聽眾,專輯在美國獲得了好評並掀起一陣小小的熱潮.在美國的成功最終有滲透回英國,不久專輯又返回英國排行榜.
組建時間: 1989年
國 籍:英國
專 輯:
Think Tank、Best Of Blur、13、Bustin' + Dronin'、Blur、Great Escape、Parklife、Modern Life Is Rubbish等。
補充:
最初,Blur是眾多Stone Roses時期的英國樂隊之一。風格屬於迷幻的流行吉他(psuedo-psychedelic guitar-pop),只是沒有嘈雜的吉他。隨著90年代初期翻唱風的盛行,小組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樂隊之一,並奠定其繼the Kinks, the Small Faces, the Who, the Jam, Madness, 和the Smiths之後英國的guitar-pop風格的繼承人的地位。在這個過程中,小組創立了一種被稱做Brit-pop的新的風格。樂隊歪曲的歌詞及對英國流行風格的準確把握使其成為了Brit-pop的領頭人。但是Blur很快就幾乎被運動限制住了;因為他們使最主要的樂隊,所以當運動進行不下去時樂隊也幾乎支撐不下去了。通過一些混合了indie-rock和lo-fin的重新創作,在90年代末,作為一支art-pop樂隊,Blur重新振作起來並在97年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過樂隊以前的風格還是在英國保留了下來。通過巧妙的為本國的流行風格注入新的元素,他們重新振興了guitar-pop並將它帶入了90年代。
Blur在1989年組建於倫敦,最初起名為Seymour. 經過了大量的演出並錄製了一盤樣帶後,樂隊簽約於EMI的子公司--Food唱片,並在公司負責人的建議下將更名為Blur.
第一首單曲 "She's So High" 和隨後的There's No Other Way 分別登上Top 50和Top Ten。這兩首歌都被收錄到首張專輯 Leisure 中。雖然這張專輯受到了讚許並未當時死氣沉沉的曼徹斯特的流行樂壇帶來了新鮮空氣,一些記者仍然認為樂隊是包裝出來的青春偶像而不予理睬。在隨後的兩年中,Blur 一直在努力擺脫第一張專輯的影子。
在1992年推出的單曲 " Pop Scene " 是 Blur 第一次嘗試改變他們的音樂路線。這首歌的風格更加朋克,曲調更加緊湊和吸引人。不過 Blur 在 " Pop Scene " 中的成長並不適合英美1992年的流行風格,因而遭受慘敗。隨著單曲在商業上的失敗,Blur開始準備他們的第二張專輯Modern Life Is Rubbish。
經過了一年半的反覆錄製。Modern Life Is Rubbish在1993年五月推出. 秋季在美國上市。這張專輯在英國受到好評,最高排名15,但是仍然沒能在美國引起反響。
Modern Life Is Rubbish是Blur出片史上的一次艱難旅程。在1994年四月,Parklife面市了。這張專輯排行榜首並使樂隊邁入了演員的行列。新的舞曲風格的單曲"Girls and Boys"在英國登上了排行榜第五名,在美國為52名,而專輯則根本榜上無名。
隨著Parklife的成功,Blur為英國的indie-guitar樂隊開闢了一條道路。這些樂隊(Oasis, elastica, Pulp, the Boo Radleys, Supergrass, Gene, Echobelly, menswear等)成為了英國90年代中期樂壇的主宰。在1995年初,Parklife獲得三白金並成為了巨星。在95年上半年,樂隊著手錄製第四張專輯。並推出了選自專輯的新的單曲"Country House"。這是為了與其對手Oasis新推出的單曲“Roll with It"對抗。雖然他們贏了這場單曲大戰。但並不是最終的贏家。在1996年初,Blur的新專輯The Great Escape只賣出了一點點。尤其是在其再一次的衝擊美國市場失敗之後,Blur成了過時貨。而Oasis已經大獲全勝。
面對媒體的不利宣傳和公眾的不支持, Blur在1996年初幾乎解散.但是他們決定暫時離開閃光燈一年.在一年結束之後,Albarn宣布他不再對英國音樂感興趣,而是迷上了美國的indie-rock.這些影響在Blur 的第五張專輯Blur中表現了出來.這張在1997年2月推出的專輯並沒有在英國受到熱烈歡迎. 專輯及其主打歌曲 "Beetlebum"一推出即登上了冠軍的寶座,但是不久就迅速的下滑.因為小組的大部分聽眾並不完全接受他們的新形象.但是樂隊改頭換面的新形象為它在美國贏得了聽眾.在那裡Blur受到熱烈關注並開始走紅起來.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單曲 "Song 2"的走紅.牆內開花牆外香,Blur在美國的成功最終又補給到了英國.到了1999年春天,專輯排名第13了.
white lion
 成員:
主唱 Mike Tramp
吉他 Vito Bratta
貝司 Felix Robinson
鼓手 Nicky Capozzi
White Lion-白獅樂隊,這支以外形和音樂華麗著稱的重金屬樂隊總是給人陰柔有餘而樣剛不足的感覺,但就像他們的名字一樣,白色的獅子是種變異,這支名為 White Lion(白獅)的樂隊也像是重金屬陣營中的“異類”。
最早應該從1982 年開始,當時 Mike Tramp 從西班牙移居到了 Santa Monica(地名),在這之前他最早生活在丹麥,然後在18歲的時候到了西班牙,並在那裡生活了3年。在 Santa Monica 他遇見了吉他手 Vito Bratta,出於對音樂的熱愛,兩人一拍即合,隨著貝斯手 Felix Robinson 和鼓手 Nicky Capozzi 的加入,這個故事就開始了,故事的名字就叫作 - White Lion。
四個小伙子在一起創作了許多精彩的歌曲,但他們還是需要一紙契約用來維繫樂隊的生活,他們想盡辦法終於和 Elektra 簽下契約。簽約後四個小伙子高高興興的跑去了德國的法蘭克福錄製樂隊的首張專輯 - 《Fight To Survive》。但事情最終的發展卻並不順利:因為專輯的完成時間大大超出了預計的時間,唱片公司對樂隊非常不滿,樂隊也差點被解僱,待在唱片公司的角落裡無人問津。當然,最終這四個經歷從天堂到地獄的小伙子還是完成了專輯。這張《Fight To Survive》首先在日本發行,專輯很快就賣出了金唱片的數字,在歐洲同樣也成績不錯,《Fight To Survive》的成功使 White Lion 受到了更多的美國唱片公司的注意,最終 White Lion 與著名的Atlantic 公司簽約,不過此時 White Lion 與 Elektra 公司的唱片契約依然生效,這對樂隊今後幾年的發展的確非常不利。
在這段“黑暗”的時間裡,White Lion 的陣容發生了一些變化:樂隊的貝斯手變為 James Lomenzo(他是當時另一支著名的重金屬樂隊 Anthrax 的吉他手 Dan Spitz 的兄弟),鼓手也換為 Anthrax 樂隊的 Greg D'Angelo,新血液的加入給樂隊帶來新的能量。新陣容的 White Lion 發的第一波就是1987年的專輯《Pride》,《Pride》是一張充滿活力的專輯,Greg D'Angelo 充滿爆發的擊鼓和 Vito Bratta 強健有力的吉他彈奏怎么不讓人興奮。專輯的結束曲是一首僅用原聲吉他伴奏、相對非常非常柔的歌曲 - "When The Children Cry" ,這是一首關於反戰的歌曲,並成為 White Lion 最出名的單曲。《Pride》專輯的反響非常不錯,在以後的巡演過程中,關於 White Lion 的文章登上了各式各樣的雜誌。
巡演直到第二年的11月才結束,樂隊便返回錄音棚錄製新專輯。1989年,White Lion 推出新專輯《Big Game》,專輯推出後馬上就登上了排行榜的高位,專輯中的" like Living On The Edge ", "Goin' Home Tonight" 還有翻唱歌曲 "Radar Love" 都是非常優秀的歌曲,因為上張專輯中的 "When The Children Cry" 非常受歡迎,新專輯中的 "Cry For Freedom" , "Broken Home" 等歌曲就是照著 "When The Children Cry" 的風格寫的。
在新一輪的巡演結束後,樂隊成員再次湊在一起共同錄製一張新專輯,這次他們找來了 Richie Zito(曾經製作過 Poison 1993年專輯《Native Tongue》的製作人)作為專輯的製作人。1991年,專輯《Mane Attraction》推出,《Mane Attraction》再次使 White Lion 嘗到了排行榜第一的位置。專輯的開場曲是一首長達八分多鐘的 "Lights And Thunder" ,歌曲中 Vito Bratta 華麗的吉他演奏可謂發揮的淋漓盡致。
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樂隊日後為《Mane Attraction》所作的巡演竟然成了這四個小伙子在一起的最後演出,演出途中 James Lomenzo 和 Greg D'Angelo 離開了 White Lion,不得已樂隊只能找來 Tommy T-Bone Caradonna(Bass)和 Jimmy De Grasso(Drums)臨時頂替一陣,但這並不能解決 White Lion 的根本問題,不久後 White Lion 就解散了。
樂隊主音 Mike Tramp 隨後開始自己的獨唱生涯,他在1998年推出過一張個人專輯《Capricorn》,但專輯的反響顯然不能和 White Lion 當年那些極受歡迎的專輯相提並論
 skid row
 樂隊介紹:skid row,"窮街",歷史上用這個名字的樂隊並非唯一,但今天要說的還是那支為眾多重金屬歌迷所熟知的著名的流行金屬樂隊。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他們,在90年代初期grunge浪潮到來之前,skid row的確紅極一時。主唱sebastian bach,吉他手scotti hill和dave "snake" sabo,貝司手rachel bolan加上鼓手rob affuso,五個熱血金屬青年創造出了充滿了陽剛之氣的音樂。"we stand and we won't fall, we're one and one for all, the writing's on the wall, we are the youth gone wild",這些歌詞正是這支樂隊的真實寫照。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短短的時期內,skid row無論是在音樂上還是商業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skid row組建於1986年,那是一個經典專輯紛紛湧現的重金屬音樂發展的鼎盛時期。在美國的新澤西,當地一家吉他專賣店工作的吉他手dave "snake" sabo遇到了前來買琴的貝司手rachel bolan。出於對搖滾樂的共同愛好,他們開始攀談並都有了相見恨晚的感覺。bolan此前曾經參加過他的朋友,吉他手scot ti hill的樂隊,而sabo也曾經是bon jovi的吉他手,此時他正在和鼓手rob affuso一起製作音樂。最終,他們決定介紹自己的搭檔給彼此認識,不僅如此,當所有四個人聚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正式決定組建 一支全新的樂隊,它就是skid row。
此時,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沒有一個正式的主唱。這個前台人物的選擇實在是把rachel bolan他們折磨得夠戧,試聽了上百個歌手,最終還是無功而返。其實也不是一個沒有,matt fallon是一個例外。事實上,他才是skid row的第一任主唱。據說他的嗓音酷似jon bon jovi。不過,他並沒有在主唱的位置上呆多久被被開了。正在樂隊成員們為主唱人選差點愁白了頭的時候,他們得到一個訊息:在日前一個音樂製作人的婚慶表演上,一個來自加拿大的年輕歌手唱功極為出色,可謂是技驚四座,這個年輕人就是sebastian bach。於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skid row的四個成員給sebastian寄去了一個他們日常排練時錄製的demo。日後,當sebastian回憶起他第一次聽到這張小樣時的感覺時說道:"剛拿到的時候我並沒有抱什麼希望它有多么好,但是當我開始聽的時候,我對自己說'dammit to hell,this is good!!!'"在得知了sebastian的良好反饋之後,skid row的成員們給他寄去了從加拿大到美國新澤西的全程機票,sebastian自然明白內中含義,加之出於對skid row音樂中那種出乎自然的野性和衝擊力的欣賞,sebastian欣然成行,因為他也想把握這個機會。事實證明他sebast ian的這個決定是正確的,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他都是skid row主唱的最佳人選。從外貌來看,他那六尺三寸(30.48*6+2.54*3=190.5cm)的身高加上俊朗瀟灑的面容, 想必玉樹臨風云云的就是這樣的吧,呵呵。從唱功來說,嫻熟的技藝加上寬廣的音域,sebastian絕對算是重金屬主唱中的一流高手。
樂隊組建之後,sabo依靠私人關係,通過jon bon jovi取得了和mercury公司合作的機會。1989年,skid row發行了他們的第一張作品,同名專輯《skid row》。這張專輯是如此出色,它的發表讓skid row一炮而紅。憑藉這張專輯的巨大成功,skid row迅速躋身於大牌樂隊的行列。得到的版稅被年輕的成員們一擲千金,而二十剛出頭的sebastian bach時常孩子氣的舉動也招惹了不少麻煩。先是因為他的t-shirt上印有"aids kills fags dead"的字樣而招致非議一片,接著他又在一次演出中將歌迷扔上台的玻璃瓶子投擲回去,結果擊中了一個無辜女孩的面部。最終, sebastian以"攻擊他人身體"的罪名判了個緩刑三年。
即便如此,skid row在歌迷中的人氣還是直線上升,樂隊成員們那種不羈的反叛形象和音樂中噴薄而出的狂野氣息讓無數的青少年為之瘋狂不已。《skid row》中的"youth gone wild"成為塑造樂隊形象的最佳作品,當年在全美風靡一時,到處可以聽到,流行的程度和國歌也差不多少了。另外還要提到那兩首進入top 40、擁有讓無數人心醉傾倒的優美鏇律的"18 and life"和"i Remember You",它們在相當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成為mtv台點播率最高的作品。有了這樣好的成績,巡演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skid row進行的第一次巡演的規模就是世界性的,他們的腳步不僅僅限於美國本土,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紛紛颳起了"skid row"鏇風。
1991年的年底,skid row發行了他們的第二張正式專輯《slave to the grind》。這張專輯的成績更是驚人,剛一推出立即登上了billboard排行榜的冠軍寶座。《slave to the grind》有兩個版本,最初的版本中有一首"標題中出現了由四個字母組成的不雅字眼"的歌曲,至於是什麼單詞,我看就不用我多說了,呵呵。在後來發行的版本中,這首歌曲被其他作品替代了。我手裡這張cd如今看來應該是後一個版本了,有機會應該找找前一個 ,應該是很有收藏價值的東西。好了,閒話打住,書歸正傳。儘管在這張專輯中並沒有產生"18 and life"那樣的熱門單曲,但整體上的高水準還是讓它好評如潮並達到了白金銷量。大獲成功的《slave to the grind》將skid row送上了又一次大規模世界性巡演的旅途,這一次和他們同行的是guns n' roses和pantera,又是兩支大名鼎鼎的勁旅。
到了1992年,skid row的巡演已經走遍了全美,南美的巴西以及東方的日本。由於忙著進行演出,樂隊成員們已經無暇顧及新作品的創作,於是他們發行了一張翻唱歌曲的小專輯《b-side ourselves》。沒有時間準備新專輯是一個方面的原因,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此前他們沒有發行過成型的翻唱唱片,因此歌迷們收集起來很是費工夫。《b-side ourselves》中只有五首歌曲,它們分別來自kiss,The RamonesJudas Priest,jimi hendrix和rush。其中在翻唱自judas priest的"delivering the goods"時,sebastian bach邀請了rob halford和他共同演繹,因此這首歌曲尤為出色。另外,這首歌曲的現場版本也是十分精彩,rob halford和比他小了17歲的sebastian bach站在一起,精力絲毫不差,精絕的唱功實在是讓人對這位教父級的老將欽佩不已;而sebastian bach的表現也是值得稱道,颱風之瀟灑帥氣實在是難以匹敵。
1992年,nirvana為首的grunge樂隊逐漸開始占據了重型音樂舞台,skid row和其他許多重金屬樂隊一樣遭受了巨大衝擊,失去了許多歌迷。由於grunge來勢過於兇猛,skid row的事業出現了停滯,甚至一度到了解散的危險境地。頗有諷刺意味的是,nirvana在80年代的時候還曾經使用過"skid row"這個名字。一直到了三年之後的1995年,skid row才發行了新作品《subhuman race》,這是他們的第四張也是最後一張專輯。儘管在這張專輯也有一些比較出色的作品,但整體的水準並不十分高,雖然也進入了 top 40,但並沒有獲得更多的關注。不僅如此,由於個性的差異,樂隊成員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升級,此時的skid row已經不再是歌迷們爭相追逐的焦點,他們的videos在mtv已經很難看到了。在進行了最後一次的世界性巡演之後,skid row在1997年的年初和kiss的進行了一次同台演出,也就是在這場演出之後,skid row正式宣告解散,這些熱血青年們在他們最美好的歲月中創造出其音樂生涯中最為輝煌的成績。
事實上,skid row並沒有完全解散,一個新的主唱shawn mccabe頂替了sebastian的位置,並且起了新的隊名:ozone monday。不過這個"嶄新星期一"的日子並不太好過,並沒有推出任何專輯。而主唱shawn mccabe也就在這種不尷不尬的情形下離開了樂隊,和他一起離開的還有鼓手rob affuso。隨後,所謂的"skid row"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新的陣容中,出現在主唱位置上的是來自美國德克薩斯的樂隊solinger的john solinger,鼓手也是新人,charlie mills接替了rob affuso。不過,到目前為止,在專輯方面還沒有聽說他們有什麼新的舉措,只是在2000年為kiss擔任了巡演的開場樂隊。
倒是sebastian還一直活躍著,離開skid row之後,他和smashing pumpkins的鼓手jimmy chamberlin組成了樂隊last hard men。但是在1996年錄製完成了翻唱自alice cooper的"school's out"之後,last hard men也解散了。隨後sebastian和來自breeders的kelley deal進行了合作。1997年,sebastian發行了一張個人專輯《bring 'em bach alive》。如今sebastian主要是在樂隊"sebastian bach and friends"中繼續著他的音樂事業,閒暇之時,他還出演了百老匯音樂劇《jeckyll and hyde》。事實上,他現在比在當年的skid row中做得更為出色。
如今,skid row的黃金歲月已然成為歷史,然而值得慶幸的是sebastian在將"youth gone wild"的精神延續著
 HIM
HIM便是His Infernal Majesty(惡魔殿下)的縮寫,為芬蘭歌特樂團。
Ville Hermanni Valo,一個習慣自嘲的硬搖滾先鋒,又是個痛苦欲絕的詩人。在台上時,他一手拿著瓶紅酒一手叼著支煙,好像就是以前Jim Morrison的翻版,只不過Valo的嗓子更加低沉而富有情感,他會不斷引起你的注意。Valo的母親是匈牙利籍移民,因此這也難怪Valo的外表陰暗,就好像體內流著吸血鬼Dracula的血液一樣。HIM便是His Infernal Majesty的縮寫。這就是他——曾經在他父親的性用品商店裡工作。那段時間裡,這個集天使般的面容和魔鬼般的微笑於一身的孩子看似一切正常,但他一直有個夢想。當周圍的音樂讓他醒悟後,這個孩子開始追求更多東西。他覺得很多音樂缺乏靈魂和想像力,他希望要一種音樂——可以感動你,讓你痛苦流涕,在你的心靈上留下深深的痕跡。然而他最終實現了他的夢想……
那個時候,有三個傢伙想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群傢伙從童年開始就是好朋友。他們是Ville Hermanni Valo,Mikko Mikko Lindstrom(也叫Linde,Lintti或者Lily Lazer)以及Mikko Paananen(別名Migé Amour)。最一開始,Ville彈貝斯,可因為Mige也是彈貝斯的,所以Ville開始做主唱。HIM成立以前,Ville在一個叫Donits-Osmo的前衛樂隊里做貝斯手。之後也和Ultra Bra的幾個人一同嘗試過合作。Ville做了些樣帶放給Mige聽,Mige立即被吸引住了。他們現在要成立一個樂隊,找來了他們熟悉的Linde做吉他手後,就缺個鼓手了。Ville的新朋友SUHO(Jimsonweed的主唱)給了他Patak的電話號碼(真名是Mikko Rantala),樂隊就這么形成了。Patak來自Lappeenranta的一個車庫搖滾樂隊Slumgudgeon。(樂隊其他人嘲笑老是Patak的出身,因為Lappenranta是個芬蘭東部的一個小鎮。)。
“其他人都認為我是一個象陰險的女人般的男人——無可救藥,樂隊的名字就代表著我的這種聲望,有時候我也點生氣。His Infernal Majesty無論如何與宗教信仰或者意識形態一點都沒有關係——作品內容里的666和野獸的數字也沒有聯繫。有時候當我讀到一些人去焚燒芬蘭歷史悠久的教堂或者用我們的名字與Black Sabbath和Dimmu Borgir聯繫起來作為命名靈感時,我對這些人感到憤慨!”
Ville Hermanni Valo最後在1995年夏天組建了HIM,在周圍的是他的一些老朋友,這些人共享著Ville用來稱呼他自己“love metal”的美譽。Ville對於愛情金屬是這么說的,“愛情金屬包括著流行、金屬、歌特、魔幻等元素。這是由第一次接觸、第一個初吻的感覺所激發的。愛情金屬就象Gone With The Wind電影海報畫的那樣——Clark gable在夕陽下緊緊擁抱著Vivien Leigh。”
在他們最初的演出中,確實沒有多少自己的音樂可以用來表演。他們的音樂混合著Rauli Badding Somerjoki,dingo,WASP,KISS,Depeche Mode,Type O' Negative的風格。Ville認為他們的音樂應該象在David Lynch拍的電影中Dimmu Borgir和Depeche Mode的結合。於是樂隊(事實上是Ville)開始創造自己的音樂了。
HIM的第一張EP發行於1996年秋天。名字叫“666 Ways To Love”——在唱片封面的照片是Ville母親年輕時候的照片。這張EP里的“Wicked Game”聽起來就象是Chris Isaak式的流行金曲,不過對於他們是個重大的突破。歌曲以柔軟的吉他表現著有如電視連續劇“Twin Peaks”中的那番情感。
1996年末,Ville為69 Eyes的專輯“Wrap Your Troubles In Dreams”配了背景和聲。樂隊的EP發行之後他們召了一名新成員——鍵盤手Antto Melasniemi,他也是Ville的一個老朋友。同時樂隊的名字也給改短了——現在它乾脆簡稱HIM了。
“Wicked Game”是他們在1997年秋發行的首張專輯中的“重要主題”。專輯中強有利的吉他豐富了HIM的音樂形象,但歌中自我反省的的精神本質仍未改變。.
“我十分能體會那首歌中所體現出的情感,這些也就是在我們音樂中所表現的憂鬱之情。與其他精力充沛的金屬樂隊比起來,我畢竟有與Chris Isaak有更多的相似之處。我討厭興高采烈的音樂!For You是首吵鬧卻令人快樂的歌曲,你一定明白我的意思是吧?When Love and Death Embrace從另一個方面來體現著我對那些80年代枯燥乏味的流行民謠的看法。”
HIM的首張專輯——Greatest Lovesongs, Vol. 666有首單曲叫Your Sweet Six Six Six。對於Ville和HIM來說,666代表著所有的矛盾——相愛中的神和魔。愛情比生活本身更為廣闊卻又十分接近死亡,在肉慾、純潔和精神之間不斷徘徊。
“666代表著你一直擁有、你必須得到卻會最終摧毀你的那種東西。這種東西很甜美但回味中又帶有苦澀,就象比利時啤酒那樣,哈哈哈哈……”這就是那個在Greatest Lovesongs, Vol. 666封面上的那個不男不女的Ville Valo,周圍是燃燒著的火焰。這就是Ville Valo,當初純粹為了看Gene Simmons表演時的煙火而開始學習彈奏貝斯,從此開始了自己的音樂生涯;這就是Ville Valo,認為舞台表演對於自己就是種精神自慰。這個曾經在性用品商店裡打工的男孩如今有了自己的樂隊HIM,他們還剛剛發行了9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處女作。
這張單曲碟里還有首是慢唱的“(Don't Fear) The Reaper”,這首單曲最早由Blue Oyster Cult於70年代錄製。“你可能會說Romeo和Juliet在我們的音樂中是男女主角——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放入(Don't Fear)The Reaper這首單曲。我第一次聽時是Halloween的翻唱,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HIM從此以努力的工作為他們的未來做安排。樂隊第二張專輯一開始名為“Slippery When Dead”,是獻給Ville最喜歡的Bon Jovi。本來這張專輯是安排在1999年春天發行的,但他們遇到了一些問題。Antto在1998年秋天離開了樂隊,並被Jussi-Mikko Salminen頂替(別名Zoltan Pluto或者Juska)。Juska是HIM的鐵桿歌迷,來自Kouvola的一個魔幻樂隊Mary-Ann。他和HIM的首次合作是樂隊1998年11月在德國做的第一次友情演出。1998年末HIM那時在德國、奧地利和瑞士進行了一系列巡演。
1998年末Ville再次為the 69 Eyes的專輯“Wasting the Dawn”配和聲,他還積極幫助主音的前期製作,並為專輯的完成提供了良好的指導。
他們的專輯幾乎用了整個1999年去錄製。他們和Patak一起工作,但這並沒有讓樂隊滿意。由於Patak的女朋友懷了孕,他不再百分之百地撲在樂隊的工作上。因此Patak最終離開了樂隊並由Mika Karppinen替代了他的位置(別名Gas lipstick或者Kaasu)。Kaasu從前是Kyyria的成員。於是HIM在威爾斯重新錄製了專輯。1999年11月,他們最終發行了新EP“Join Me”,並出現在roland emmerich的電影“The 13th Floor”中。這首單曲發行後,在芬蘭、德國、奧地利和瑞士迅速走紅。在他們發行第二張專輯以前,HIM也為其他芬蘭樂隊做客串,比如客串Nelja Ruusua的MV以及錄製“Hunningolla”這首單曲。在一個叫“Laulava Sydan”電視秀中Ville就和the Agents一起唱了Rauli Badding Somerjoki的三首歌(這些歌發行於一張芬蘭藝人的合輯中)。
2000年1月HIM發行了他們第二張全新專輯,名字卻改成了“Razorblade Romance”。這張專輯在芬蘭、德國和奧地利都有排行第一的好成績。專輯的封面採用80年代的式樣,一改歌特的黑色,以粉紅色為背景。在春天(具體說是於德國的情人節)樂隊繼續發行了樂隊的第二張EP“Right Here In My Arms”。這張唱片在芬蘭一舉登上排行第一的寶座,在德國名列21位。
6月17日HIM在家鄉芬蘭進行了2000年唯一一次的客串演出,是和前衛金屬樂隊Seinajoki一起。同年春天HIM發行了第三張單曲碟“Poison Girl”,這張唱片最好的成績在芬蘭名列第三,德國第34。當7月過去8月來臨之時,HIM已在Hollola錄製樣帶準備發行新專輯,當時已有謠言說,樂隊已經完成了11首新的單曲了。
此時HIM在希臘也越來越為人們所知,唱片的銷量也一下竄入排行前十的位子。此時Ville再次回去為the 69 Eyes準備於2000年9月發行的新專輯做背景和聲。
2000年八月,HIM去英國拍了兩個MV,準備馬上發行。同時也有謠傳說Desmond Child參與了新專輯的製作——Desmond Child是Bon Jovi和Alice Cooper著名的作曲者。

Lake Of Tears
國家: 瑞典
風格:Gothic Doom (曾經) Doom Metal(厄運金屬) Goth Metal(哥特金屬) Heavy Metal(重金屬) Scandinavian Metal斯堪的納維亞金屬) Symphonic Black Metal(黑色交響
成員列表:
主唱/吉他:Daniel Brennare 貝司:Mikael Larsson 鼓:Johan Qudhuis 鍵盤:Christian Saarinen
介紹: LAKE OF TEARS是一支瑞典樂隊,很多人因為它的音樂美妙淒涼而稱之為Gothic Metal,實際上樂隊也是由類似PARADISE LOST一般的Death Doom Metal,到與Moonspell相近的Gothic Metal,到融入許多PINK FLOYD式的迷幻元素,在這其中又加入了不少Stoner顆粒般的質感,最終樂隊用舞曲般的步調離開了Metal這個舞台。
以這樣的過程詮釋樂隊的變化,總體來說憂鬱的氛圍是樂隊力求追逐的目標,無論是採用哪一種方式,始終圍繞這個宗旨。 92年LAKE OF TEARS在瑞典成立,成員分別來自其它樂隊如Death Metal樂隊carnal ERUPTION還有FORSAKEN GRIEF,93年春末樂隊錄製了第一張demo,這張Demo很快受到Black Mark
93年12月首張專集”Greater Art”在Stockholm的Sunlight錄音室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錄製完。 95年LAKE OF TEARS又開始準備第二張專集”Headstones”,這次由於有優秀的錄音師參與,並且時間延長至一個月,這張專集令樂隊有了很大的進步,同時”Headstones”也受到了好評和來自各處的掌聲。這張專集之後樂隊參與了許多巡演,包括在歐洲國家的一些小型演出,這期間與VADER,TIAMAT,crematoryEdge of Sanity,SAVATAGE,RAGE,THE GATHERING等樂隊同台。經過一段現場演出的歷練後,樂隊又鑽進錄音室開始了第三張專集”A Crimson Cosmos”的準備,97年1月在Stockholm的Soundtrade錄音室,樂隊完成了這張專集,這張專集較上一張又更大的突破,並且受到了輿論的推崇,爬上了德國Rock Hard當月最佳專集的排行榜。樂隊在創作錄製新作品及現場演出練習臨場經驗之間徘徊,發行完第三張專集LAKE OF TEARS連續舉行了三場演出,一場是與THEATRE OF TRAGEDY,Heavenwood的,第二場是在Wacken open air和當地樂隊一起,還有一場是在歐洲Out of the Dark節上與CREMATORY,THERION,DARK,graveworm等樂隊一併。 99年代樂隊繼續發行專集,即他們的第四張專集”Forever Autumn”,樂隊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入了更憂鬱的情緒,速度更慢,專集裡有部分歌曲仍然是Metal的模式,但是有一些歌已經完全脫離了Metal的風格。
Lake Of Tears加入新成員吉它手Ulrik Lindblom,他們在一起進行過幾次演出。第一次和 Theatre of Tragedy 和 Heavenwood.另一次在Cologne和當地的一些樂隊Tank, Raven, Hammerfall和Virgin Steele露天演出。97年秋天他們在Out Of The Dark音樂節和Crematory, Therion, Dark 和 Graveworm等著名樂隊在歐洲巡迴演出。Ulrik在Out Of The Dark音樂節後由於一些私人原因離開樂隊。
99年6月,Lake Of Tears開始著手第四張專輯《Forever Autumn》(永遠的秋),Christian Saarinen的加入使這專輯多了更豐富的鍵盤音樂元素。專輯所有的歌曲都出於Daniel Brennare之手。這張專輯已經不太金屬了。裡面出現了許多非常慢速抒情的曲調。這也許是Lake Of Tears心情歷程的寫照吧。
樂隊風格的不斷改變已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自從99年那張《forever autumn》後樂隊的聽眾就分成了兩大類:一種是樂隊早期風格的忠實樂迷,自然對不斷蛻變中的lake of tears大失所望,認為forever autumn已經是樂隊的顛峰專輯,無法超越;一種是樂於迎接改變的樂迷,認為L.O.T的多元化趨向是一支優秀樂隊必經的探索之路。
山羊皮樂隊
 Anderson、Osman 生長於距離倫敦四十哩外的 Haywards Heath,早在1989年時這兩位多年好友就曾組過樂團。後來他們透過在「NME」雜誌上刊登廣告的方式,找到前來應徵的吉他手 Bernard Butler。三個人先組成了一支沒有 鼓手,而依靠機器設定來填補鼓點的樂團。又過了一段日子,他們結識了曾經在倫敦 ULU兜售小型演唱表演票卷的鼓手 Gilbert,在相談甚歡的情況下,三人決定邀Gilbert加入陣容。最後入團的是第二吉他手 Justine Frischmann,樂團至此,終於正式成立,屬於該團的故事也才開始。
Suede 在成軍之初,當時的報章雜誌、同鄉同胞、經紀人、唱片公司都對他們沒什麼好印象。他們覺得 Suede 的表演乏善可陳,毫無魅力可言,風格走向也極端的無聊。他們的公開演出,票房更是慘不忍睹,並非他們的表演欠缺水準,而是觀眾的反應並不捧場。他們的音樂不被了解,即使是在發了一張風格奇特的單曲「Be My God / Art」之後,也只是引起短暫的好感罷了,也許這就是他們不受注意的理由。 1992年起,全球流行樂界掀起了另一股風潮(此時第二吉他手 Justin 已離團)。Suede的現場表演忽然引起廣泛的迴響,就在他們於 Nude 唱片公司的首張專輯「The Drowners」發行的前一個月(五月),他們登上了「Melody Maker」雜誌的封面,並被該雜誌評為「大不列顛最棒的新進團體」。縱然這樣子的情勢逆轉充滿了神奇色彩,Suede 瞬間成為家喻戶曉的樂團卻是不爭的事實。報章媒體紛紛報導他們是「最大膽、神秘、詭譎、性感、熱鬧、狂妄、流行的樂團;你會發現自己被他們的魅力所蠱惑,完完全全地愛上他們,無可自拔。」在樂團參加了英國最受歡迎的流行音樂電視節目「Top Of The Pops」之後,主唱Brett卓越精緻的創作功力和唱功,立刻引來眾家樂評的一片叫好聲,並為該節目創下收視高鋒。支持 Suede 的樂迷不斷地增加,當他們回到家鄉倫敦再次舉辦演唱會的時候,Brett 的襯衫被極度瘋狂的歌迷撕裂三次。這般受歡迎的場面和昔日比較起來,確實有天壤之別。
1993年3月 Suede 發行同名專輯「Suede」,樂團開始聲名大噪,被褒獎為「自從『性手槍 (The Sex Pistols)』的 「Never Mind The Bolloks」專輯之後,最令人延頸企盼的專輯。」這張專輯果然不負眾望,各界好評蜂擁而來。專輯唱片銷售量更是一舉搶攻下冠軍寶座,遠遠超過第二順位的對手 Depeche Mode合唱團足足有4倍之多。也因此該張專輯成為自從 1984年 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 合唱團的「Welcome To The Pleasure Dome」專輯以來,銷售速度最快的專輯:專輯發行後第二天即成為金唱片。隨後在該年,最令人興奮的事,莫過於贏得 1993 的 Mercury 音樂獎了。
之後到年底之前,Suede均忙於巡迴歐洲、美國還有日本的演唱會行程、在 Glastonbury 的音樂節擔任首席嘉賓,以及在英國境內一連串門票皆被銷售一空的演唱會。1994年2月14日情人節當天,他們發行了單曲唱片「Stay Together」,創作意念完整,共分四節,全長8分鐘,是張內容多變絢爛的經典唱片,不禁讓人質疑,他們的下一張作品和這張唱片相較之下,是否會相形失色。這首單曲輕易地受到「NME」雜誌及「Melody Maker」雜誌的青睞,獲選為當周最佳單曲;「NME」雜誌認為這首單曲「充滿強烈的企圖心、多變的風格及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這些都讓其它的歌曲受到的注意彷佛曇花一現般地短暫。就像所有的偉大事物一樣,美得讓人屏息。」「Stay Together」登上排行榜第三名,也使 Suede正式邁向新的里程碑。
兩個月後,Suede回到 Master Rock 錄音室,與製作人 Ed Buller 合作,開始灌錄他們的第二張專輯「Dog Man Star犬人星」;這張專輯被譽為十年來最優的專輯之一。這張曠世巨作,不僅完全打破既有的創作模式,它也持續地感動了眾人的心靈。
在「Dog Man Star」這張專輯完成的同時,Suede正式和吉他手 Butler分道揚鑣,他們吸收了另一位年僅17歲的吉他手 Richard Oakes --來自英格蘭南方「多塞特郡」(Dreset)的 Poole地區。和報導 Butler的離團一樣,音樂雜誌也紛紛告知 Suede有新人加入的訊息。之後 Suede在歐洲、美國、日本展開了一連串的演唱會,和新任吉他手 Richard 的配合默契十分良好。
96年出爐的專輯名稱是「Coming Up呼之欲出」,這張由十首歌曲組成的專輯是 Suede 成軍以來最棒的專輯。第一首單曲「Trash」全長四分鐘,可說是流行樂的經典之作;他們百分之百的浪漫,批判狂熱度也是絕無僅有的。Suede 從沒有像現今這般受歡迎,這么名氣響亮,表現得如此優秀,受到如此為數眾多的推崇。或許他們的音樂有點奇怪,然而不可否認地,他們受到大家的愛戴。
Suede的「Coming Up」專輯的錄製時間,從1995年12月,一直到1996年5月才結束。專輯由 Ed Buller 製作,錄製地點分布於倫敦周圍的數間錄音室,最後的混音工程則在Dave Bascombe手中,於 Whitfield Street錄音間完成。在發行了「Suede」及「Dog Man Star」兩張水準之上的專輯後,Suede 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並不難想像(「Guardian 」雜誌曾經評選出有史以來100張最佳專輯,其中90年代只有4張專輯入榜,「Dog Man Star 」就是其中之一),而他們在「Coming Up」專輯中的傑出表現也是倍受讚揚,在全英專輯榜雄踞亞軍席次。Richard Oakes如今已是一名傑出的藝人,而 brett anderson 的才華,無人可及。這張產生了五首全英Top 10歌曲的專輯「Coming Up」已臻完美之境,它成為流行樂界試圖超越的新標竿。
1997年入秋之際,Suede為等待他們新作品許久的歌迷們先行暖身發行了一套兩張的CD,這套名為「Sci-Fi Lullabies」(科幻搖籃曲-B-SIDE作品精選)的專輯,顧名思義是匯整了過去五年來,Suede所出版過的13張單曲中的B-Side歌曲(不包括現場演唱版本)。其中匯集了亦是Suede mania心目中經典抒情曲之一的「My insatiable One」...27首所有Suede mania均耳熟能詳的樂章,每一首作品都是出自Suede團員手筆的完美佳構,絕對沒有濫竽充數的粗劣作品。
經過一年半的養精蓄銳,Suede自1998年中開始為新專輯「Head Music頭號酷樂」進行錄製工作。在這張該團的第四張完整長度專輯裡,Suede開展出與之前不同的合作關係,他們這次不再和一向的共同製作Ed Buller共事,轉而與Perfecto的核心主腦、早期Happy Mondays經典作品的大功臣Steve Osborne合作。主唱Brett Anderson表示,在「Coming Up」專輯之後,他想要做一張感情成份比較不那么重的專輯,就某種角度來說,也就是比較誠實而直接的作品,因為有時候感情用事會使得事實的某些部份被掩蓋掉。不過不要誤以為這是一張晦澀難懂的專輯,「Head Music」里的音樂會火熱地燒入你的腦際;當然,比起「Coming Up」專輯來,本張專輯顯得較為冷靜,但它呈現出更具渴求感、更為忿忿不平的感覺,它呈現出1999年的現代搖滾樂團所該有的聲音:一種熾熱燃燒、絕對不會在地球上的另一處角落、另一個時間所製造出來的聲音? 貝斯手Mat Osman曾說過Suede的成員是在「Coming Up」專輯錄製完成後,才真正地成為一個團體。照這樣的說法,「Head Music」專輯就可說是Suede以新陣容重新出發後的首張佳作,是一張樂團至今最難以歸類的專輯,但也可能是進入千禧年前你能聽到的最具現代感的專輯。這張專輯首周進榜即獲全英季軍,足見它也獲得了大眾的認同。 「這就像現代藝術,」Brett如此說道。「一幅很棒的現代藝術作品通常都是出自由極少筆劃即勾勒出整幅作品的畫家之手。這就是我想要做到的。用最不矯飾的低調手法表達我的感受。」
雖然「Head Music」成為一張冠軍專輯而締造Suede的另一生涯高峰,但接踵而至的種種事件卻讓Suede的未來顯得是那么地不確定,陣中深受樂迷喜愛的鍵盤手Neil codling毅然離團,樂團與專屬會計師對簿公堂,對已灌錄好的整張專輯感到厭惡而捨棄重頭來過…;最終Suede仍舊曆時一年閉關完成2002年的最新作品「A New Morning清新早晨」。靈魂人物Brett Anderson表示專輯之所以命名為「A New Morning」,亦象徵著此作正是樂團的另一個全新開始。
除了樂團編制經過小幅更動而網羅前Britpop樂團Strangelove成員Alex Lee入替Neil Codling之外,更重要的是「A New Morning」在Stephen Street(Blur、The Smiths)這位Britpop全盛時期金牌監製主力製作下,不僅貝斯手Mat形容此作是更為溫暖與簡單(專輯曾一度命名為「Instant Sunshine」),同時也已讓人預料到「A New Morning」會重拾Suede昔日吉他流行曲基本步而捨棄Head Music的電氣化實驗風格。
之所以把SUEDE放在第一個介紹,是因為cleric認為他們是最最符合"唯美"這個條件的BAND了,呵呵。SUEDE來自英國倫敦,1991年成立,原來就叫SUEDE這個名字,後來因為署名權的緣故曾經一度改名為the London Suede,最後不知怎么的又叫SUEDE了。SUEDE,就是山羊皮的意思啊……汗,這個名字好像不太唯美的說,但是在歐美,樂團的名字很多都是怪怪的,什麼"DOG""BUFFALO"的都有,所以我們就不深究了……汗。
SUEDE是20世紀90年代英國樂壇BRIT-POP大不列顛新流行和GLUM ROCK華麗搖滾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SUEDE的成功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一位非常有才華、非常美型的超級無敵主唱--BRETT ANDERSON!近幾年無論國內還是歐美的權威音樂雜誌評選的最"COOL"最"IN"的人物當中,BRETT鐵定榜上有名。這個纖細白皙的倫敦男子,無論是雜誌封面,還是VIDEO或者LIVE,都是一張千年不變的凌波撲克臉,身上除了黑白絕對不會再穿別的顏色,加上他那獨有的一邊留著長長劉海的髮型(有點像D伯爵喔)……迷倒一片(笑)!當然,如果他只是長的好看那就和什麼"視覺系"差不多了,BRETT的才氣更多的體現在他的演唱風格和詞曲創作上,他的演唱可以用"病態的妖艷和囂張的悽美"來形容,絕對不誇張!漂亮的真假聲轉換,華麗而獨特。至於他的歌詞,推薦一首給各位:
SEE YOU IN YOUR NEXT LIFE
WHEN WE'll FLY AWAY FOR GOOD
STARS IN OUR OWN CAR
WE CAN DRIVE AWAY FROM HERE
FAR AWAY,SO WE FAR AWAY
DOWN TO WORTHING AND WORK THERE
FAR AWAY,WE'LL GO FAR AWAY
AND FLOG ICE CREAMS TIL' THE COMPANY'S ON ITS KNEES...
SEE YOU IN YOUR NEXT LIFE
WHEN WE'LL FLY AWAY FOR GOOD---------[THE NEXT LIFE]
雖然篇幅不長,但是悽美的氛圍已經被營造出來了!聽著略帶寂寞感的鋼琴伴奏,BRETT用假聲在你耳邊娓娓道來,猶如天籟一般,"STARS IN OUR OWN CAR"好浪漫的歌啊!CLERIC覺得聽英文的歌曲一定要好好看歌詞,因為有很多歌詞寫的都好棒!所以大家都好好學E文吧!呵呵。說到這首THE NEXT LIFE,是出自他們第一張同名專輯的一首歌。當年他們推出這張片的時候可以說是把所有的樂評都振住了喔,極具顛覆性和前衛時尚感的樂風暫且就不提了,單單是唱片的封面就好大膽!是兩個男生在KISSING……超曖昧喔~~,加上BRETT那狡黠隱晦的歌詞和震驚四座的雙性戀言論……這個SUEDE,還真是惡趣味啊!所以大陸好像從來都沒有引進過他們唱片,5555,只有D版和卡口可以聽了,想要看他們的LIVE更是不可能……
SUEDE當中除了BRETT,其他隊員也不錯。高高的貝司手MAT和BRETT中學時就是死黨,所以配合無間;安靜的鼓手SIMON技術出眾;另外SUEDE原來還有一個天才吉他手BERNARD,這個人不簡單,一手吉他彈的出神入化,在SUEDE發第二張片《DOG MAN STAR》的時候,BERNARD因為和BRETT意見不和,就離開了(畢竟是登廣告找來的,水平是高,但默契不夠啊),後來他發行了個人唱片,口碑也很好;現任吉他手是個年輕的帥哥RICHARD,表現也不錯,但是和BERNARD就不能相提並論了;SUEDE現在又加了一個鍵盤手NEIL。
如果大家對SUEDE感興趣的話,建議去找他們96年發的《COMING UP》來聽,這張片的風格比較流行化,鏇律很優美,對於比較前衛的音樂不太能接受的朋友也應該會喜歡,CD在國內有D版,還贈送了他們兩隻單曲的VIDEO和一些排練的片段,MOV格式的,BRETT唱歌的樣子真的好棒!
各位大人對SUEDE的實力還是將信將疑的話,那就去看國內最權威的音樂雜誌《音像世界》吧,SUEDE只要一發片,肯定會在年底的十佳唱片中出現,而且名次不低……那幫挑剔的編輯可是很苛刻的喔,但是對於我們SUEDE,他們也只有喜歡的份了。
有人說SUEDE開創了英倫搖滾的第二次革命,可惜這種里程碑式的界定,似乎意味著一次重大超越以後最初的光鮮就將慢慢散盡。這是一個陷阱,不期而至,無法拒絕。
2003年11月,非常突然地,他們宣布了解散。“從明年開始他們將各自從事個人的事業”,“他們將不會再出任何新的錄音專輯,直到樂隊成員感覺在藝術上這個時刻來臨”,“對歌迷們多年來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就是這樣淡淡的幾句,就道出了這支著名樂隊的離去。一如他們的音樂作風,冷艷,自戀,絕俗,目空一切。
suede唱過:So young,so gone.他也唱:next life.他還唱:everything will flow.
歌語成讖,卻也道出了真。從來都沒有永遠,剩下的只是再見。
在和歌迷告別的最後, Brett寫道:
Nothing lost and nothing gained.
Life is just a lullaby.
everything will flow.
see you in the next life.
這最後的話。
System Of A Down
System of a Down從組建開始就是這樣一個另類。作為和Korn、Deftones、Limp Bizkit等Nu-Metal一批的樂隊,SOAD從一開始就走出了不一樣的一步。主唱Serj Tankian嘹亮而神經質的唱腔,Daron Malakian用鏇律奇特而靈動的riff把SOAD和其他只會drop-D的樂隊分離開來,而Shavo Odadjian和John Dolmayan組成的節奏部分則為Serj和Daron的瘋狂提供了足夠支持。
“Shavo says, You can compare us to whoever you want. I dont care. Comparisons and labels have no effect on this band. Fact is fact: We are who we are and they are who they are.
John says, I dont think we sound like anybody else. I consider us System of a Down.”
【樂隊簡介】
樂隊名稱:System of a Down(前身為Soil (非SOiL))意譯“墮落體制”、“體制崩潰”等
所屬國籍:美國
組建年份:1995
慣長風格:Alternative Metal(另類金屬)
【成員資料】
主唱/鍵盤手:Serj Tankian
生日:August 21, 1967
出生地:Beirut, Lebanon
現居:Los Angeles, California
身高:6'1 feet [185 cm]
和聲/吉他手:Daron Malakian
生日:July 18, 1975
出生地:Hollywood, California, USA
現居:Glendale, California
身高:5'6 feet [171 cm]
鼓手:John Dolmayan
生日:July 15, 1973
出生地:Beirut, Lebanon
現居:Las Vegas
身高:5'8 feet [176 cm]
貝斯手:Shavo Odadjian
生日:April 22, 1974
出生地:Yerevan, Armenia
現居:Los Angeles, California
身高:6'0 feet [182 cm]
【樂隊發展】
在Toxicity之後,SOAD用了四年的時間來醞釀他們的野心:一套雙張專集。搖滾樂史上曾經出現過不少經典的雙張專集,而凡是成功寫出了一套雙張專集的樂隊到後來都成為了宗師級的樂隊:The Beatles有過The White Album,Guns N' Roses有Use Your Illusion I&II,The smashing pumpkins有Mellon Collie and the Infinite Sadness。當然製作雙張專集並不是沒有風險,Metallica的Load和Reload就並沒有能夠達到和他們以前專集一樣的高度。而令人慶幸的是SOAD並沒有重蹈Metallica的覆轍,Mezmerize和hypnotize不光兩度征服了Billboard,更是兩度征服了所有的輿論!Guitarworld雜誌的編輯們把這套專集稱為2005年絕對不容錯過的專集之一,這次SOAD無論從音樂,歌詞,還是整張專集的概念方面都達到了一個難以啟及的高度。
 魔力紅樂隊
樂壇靈魂放逐者
Maroon5,中文譯名魔力紅樂隊。來自LA的搖滾樂隊,確切一些說是新靈魂搖滾。maroon 融合了紅色的狂野魅力,神秘熱情,奔放烈愛再摻入搖滾力道,靈魂鏇律及放克節奏,這樣的紅流瀉著新靈魂樂性感風情的放克搖滾這樣的紅,在流行歌壇注入了一股新的顏色。
樂隊成立於1994年的洛杉磯,當時的成員還是五個高中生。也許是出於青春期的萌動和嚮往,最初樂隊的名字叫做KARA Flower。但是高中時代的輝煌與光榮轉瞬即逝,五個人畢竟要繼續發展。後來他們在唱片公司REPRISE旗下推出過一張唱片“THE FOURTH WORLD”(《第四世界》),反應平平。可要知道,這四個字給他們帶來了多大的壓力,在美國,除了真正的大牌明星以外,絕大部分藝人的生活都很一般,為了自己的音樂理想,每天也要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要為一袋麵包而折腰。maroon 5做過暖場嘉賓,酒吧駐唱,商業演出,巡迴表演等等等等。五個年輕人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何去何從。他們的創作精選集“SONGS ABOUT JANE”(《寫給珍妮的情歌》)也在唱片店被靜靜的放置了一年多也無人問津。
沉寂了一年多,機會終於來了,這張寫給前女朋友的肺腑之作被一位經紀人慧眼拾起,炒熱起來,在各大美國電台金榜題名。而2004年是它們開始大紅大紫的豐收之年,連主流音樂市場的風向標格萊美也垂青了這群堅持理想的年輕人,把2005屆的最佳新人獎盃BEST NEW ARTIST送到了他們手中。主唱ADAM在頒獎典禮上不無抱怨的感嘆:“兩天前,正是我們樂隊成立11周年的紀念日,而今天我們獲得了最佳新人獎,這很搞笑。”
MAROON 5的歌曲具有非常典型的美國流行搖滾樂特點——“AGGRESSIVE”(富有衝擊力和侵略性)。大部分的歌曲除了情歌“SHE WILL BE LOVED”以外,節奏總是一強一弱,非常搶耳,主唱ADAM的嗓音也是隨性而無謂。每次在聽歌的時候,尤其是那首主打單曲“THIS LOVE”,我的腦子裡都會閃現一副鮮活的畫面——五個搖滾青年穿著牛仔褲,雙手插兜,嘴裡叼著一根煙,無所顧忌的走在大街上,帶著一副誰也不欠誰的表情對你說:“這就是我做的音樂,你愛聽不聽,I DON’T CARE!”。
Maroon 5的成功決非一夕得來的僥倖,這兩年來他們巡迴全美在超過兩百場的演唱會中表演,並為許多知名藝人暖場,這些現場演出讓Maroon 5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人氣,原本在2002年就已發行的”Harder To Breathe”因此開始口耳相傳地慢慢走紅,到了2003年夏天更成為歌迷的最愛之一,打入全美單曲榜第18名,而收錄”Harder To Breathe”的專輯《Songs About Jane》也連帶獲得全美專輯榜第七名的佳績。2004年由同一張專輯所選出的單曲”This Love”不但延續了”Harder To Breathe”的氣勢,還更上一層樓地獲得全美單曲榜第五名,而Maroon 5在歐洲以及亞洲各國也都創下傑出的成績,儼然已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團體之一。
Maroon5樂隊獲得了今年第47屆格萊美最佳新人獎提名,並成為首個表演嘉賓,該樂隊融合靈魂、瘋克、搖滾的樂風在搖滾樂壇前所未見,被譽為“新靈魂樂界的第一搖滾樂隊”。Maroon5樂隊的主唱兼吉他手亞當·萊文就為格萊美揭幕一事表示:“那將是很酷的表演,我們準備演唱成名曲《烈愛》(ThisLove)。”
在格萊美頒獎典禮上,Maroon5一舉得到了最佳新人大獎,他們的競爭對手包括諸如說唱藝人Kanye West和鄉村歌手Gretchen wilson等奪標熱門。Maroon5成員之一Adam Levine對Kanye West充滿了敬意,他表示:“能夠擊敗West得到這么一個重要的獎項,我覺得這是一生當中最幸福的時刻,我簡直難以相信這是真的。”
團員基本資料
全名:亞當·諾亞 李維 (Adam Noah Levine)
出生地: 加州洛杉磯
生日:1979年3月18日
演奏的樂器:吉他、主唱
全名:詹姆斯·柏根 瓦倫汀 (James Burgon Valentine)
生日:1978年10月5日
出生地:內布拉斯加州的林肯鎮
演奏的樂器:吉他
全名:傑西·羅亞 卡麥可 (Jesse Royal Carmichael)
生日:1979年4月2日
出生地:科羅拉多州的柏德鎮
演奏的樂器:鍵盤、幕後合音
全名:米基·米奇 麥登 (Mickey "Mickey" Madden)
生日:1979年5月13日
出生地:德州的奧斯汀鎮
演奏的樂器:貝斯手
全名:萊恩·麥可 度賽克 (Ryan Michael Dusick)
生日:1977年9月19日
出生地:加州的洛杉磯
演奏的樂器:鼓手、幕後合音
關於Maroon 5的歷史
什麼是Kara's Flowers?
Kara's Flowers是主唱兼吉他手亞當·李維(Adam Levine)、吉他手傑西·卡麥可(Jesse Carmichael)、貝斯手米基·麥登(Mickey Madden)以及鼓手萊恩·度賽克(Ryan Dusick)在組成Maroon 5之前,曾經共組的一個團體。當時他們是隸屬於華納唱片/Reprise唱片旗下的藝人。
Square又是一個怎樣的團體?
Square是吉他手詹姆斯·瓦倫汀(James Burgon Valentine)在加入Maroon 5之前所參加的團體。
我們可以買到Kara's Flowers 或是Square的專輯嗎?
Kara’s Flowers 的專輯:"The Fourth World" [於1997年的八月19日發行]。歌迷們可以去試試看Ebay、half.com等網站或者其他二手CD網站。而在Amazon.com網站上,應該也可以買到Square的"This Magnificent Nonsense"專輯 [於2001的3月1日發行] 。
在單曲"This Love"音樂錄影帶中的那個女生真的是亞當的女朋友嗎?
是的!在單曲"This Love"音樂錄影帶中的那個女生,是亞當目前的女朋友沒錯。這個訊息原本是被刊登在Teen People雜誌之中,而且這個訊息在VH1的暢銷排行榜20名倒數節目中也被披露過。
Maroon 5的專輯名稱是"Songs About Jane",誰是珍啊?
珍就是主唱兼吉他手亞當的前女友,亞當也覺得珍是他創作上的繆思女神。這張專輯之中,絕大部分的歌曲都是珍帶給亞當的創作靈感。
■主要作品:
《Harder to Breathe》、《This Love》、《She Will Be Loved》
■47屆(2005年)葛萊美獎項:
最佳新人獎 《Songs about Jane》
■48屆(2005年)葛萊美獎項:
最佳流行樂隊/組合獎:《This love》

綠洲樂隊
樂隊於1991年在英國的曼徹斯特組建,當時他們的名字叫“Rain”,樂隊的成員分別是:Liam Gallagher(主音歌手),Paul "bonehead" Arthurs(吉他),Paul "Guigs" McGuigan(貝司)以及Tony McCaroll (鼓)。不久,曾經作為Inspiral Carpets樂隊巡演工作人員的Noel Gallagher(Liam Gallagher的哥哥)加入了樂隊,作為樂隊的歌手、吉他手以及詞曲作者。樂隊決定改用Oasis這個名字,並開始了排練。
目前樂隊組成:
Noel Gallagher 出生日期:1967年5月29日 樂隊的詞曲作者,也是樂隊第二主唱,主音吉他。 普遍認為他是主導樂隊方向的人,是他給樂隊帶來輝煌和榮耀。
Liam Gallagher 出生日期:1972年9月21日 樂隊主唱,也演奏手鼓,會彈鋼琴, Noel的弟弟。 他也許是英倫樂壇最惹是生非的人,當然,他也是英倫樂壇最紅的樂隊主唱之一,他倆兄弟是樂隊的靈魂人物。
Gem Archer 吉他手,1999年10月取代Bonehead加入oasis。 他最喜歡的oasis歌曲是Shakermaker,他認為那首歌體現了oasis的實質。 在加入oasis之前,他是Heavy Stereo樂隊的主音歌手和吉他手。
Andy Bell 出生日期:1970年8月11日 貝斯手,1999年11月取代Guigsy,在這之前他在Hurricane#1樂隊中任吉他,鍵盤,及和聲。他還是Hurricane#1樂隊中主要歌曲的詞曲作者。
Alan "Whitey" White 出生日期:1972年5月26日 鼓手。1995年Tony McCaroll離開樂隊後,Noel在錄音棚聽到Alan的鼓聲,就決定讓他加入樂隊了。
前樂隊成員: Paul "Bonehead" Arthurs 自rain還未改名為oasis時就在隊中的老隊員, 1999年夏天離開Oasis ,因為"想做一些生命中的其他事情" 。 Paul "Guigsy" McGuigan 同樣在oasis存在前就是rain的隊員,在Bonehead離開兩周后退出,也是相似的理由----想多點時間和家人在一起。 Tony McCaroll 1992年到1995年四月oasis的鼓手,因為內部分歧而離開。
Britpop神話——關於20世紀最後10年的Oasis 在經過不斷排練後,Oasis錄製了一盤樣帶,Noel Gallagher把它交給了英國著名的獨立唱片公司Creation的老闆Alan McGee。很快Oasis 就與Creation簽了約。加入唱片公司後,oasis先是在1994年4 月推出了他們的第一首單曲《Supersonic》,並一鳴驚人地占據了全英獨立唱片排行榜的榜首位置,接下來又連續創作了《I'd Like to Teach the World to Sing》和《Shakermaker》等日後均被列為經典的作品。這幾首冠軍單曲的成功不僅引起了評論家和廣大樂迷們的關注,同時也為他們的首張專輯的熱銷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1994年8月,樂隊的正式專輯《Definitely Maybe》終於在千呼萬喚中浮出水面。專輯一經推出,便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登上了國內唱片榜的冠軍位置,成為英國歷史上銷量最快的首張專輯。而它在本土之外也同樣贏得了巨大的成功,先是在美國獲得了五白金的銷售佳績,接著又在歐洲和亞洲地區登上了排行榜的 Top Ten。 這確實是一張讓人為之欣喜的唱片,整張專輯的錄製完整有序,而聽似喧鬧的音樂卻又有著很強的流行張力。在聽夠了金屬的滯重低沉和朋克的瘋狂雜亂後,樂迷們如同沙漠中的行者發現了綠洲一般,很快就愛上了這種聽上去更像是"復興的、現代的Beatles"的音樂,那種時而輕柔婉轉、時而激越飛揚的鏇律也使得oasis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擁躉。而在多數音樂雜誌評選出的90年代最好的BRIT---POP專輯中,》《Definitely Maybe》也是眾望所歸、榜上有名。 1995年,oasis在更換樂隊成員後又先後推出《Some Might Say》和《Roll With It》等冠軍單曲,並於10月發行第二張專輯《晨光般的榮耀》(《(What's the Story?)Morning Glory》),進而掀起了一股更為猛烈的“Oasis”熱潮。作為一張繼麥可·傑克遜的《真棒》之後賣得最快的專輯,《晨光般的榮耀》為oasis贏來了更多的鮮花和掌聲。一時間,無論是在英國、美國,還是在歐洲和亞洲,對於那些熱愛或是關注搖滾樂的人們來說,oasis已經毫無疑問地成為了一道不能忽略也無法忽略的最美麗的風景。 oasis的成功速度確實讓全世界都為之驚嘆和羨慕。面對著他們所取得的這些驕人的成績,心存疑惑的人們不免會問:oasis究竟勝在哪裡?何以他們就能夠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實現許多搖滾樂隊一輩子也無力去實現的夢想? 答案,可以從oasis寫在專輯前面的一段致謝詞中找到——我們必須要感謝像“披頭士”、“性手槍”(Sex Pistols)和“石玫瑰”(Stone Roses)那樣永遠令人留戀的樂隊。的確如此。作為一支在整個90年代的BRIT---POP風潮中最具代表性的樂隊,oasis在其音樂創作的過程中受到了諸多60、70年代的經典搖滾樂隊的影響,這種影響深入骨髓般地體現在了樂隊每一首作品的核心之中,甚至被譽為是搖滾精神在90年代的再生。而另一方面,構成oasis這一整體的幾個年輕人的成長環境(以諾伊爾和利姆兩兄弟為核心的樂隊成員幾乎都成長於80年代中後期)又賦予他們的音樂以一種更現代也更具另類和實驗色彩的外在形式,為其有著強烈的復古風格的曲風裡加入了大量的實驗性色彩。那種略帶諷刺的幽默詞句再配以張力十足的曲式編排,正是經典的傳統精神與時尚的現代技巧的一種完美結合。它不僅可以討好那些迷戀於舊式搖滾的傳統樂迷,同時也為喜歡體驗新英倫搖滾所特有的時髦腔調的X世代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範本。建立在此種基礎上的oasis,自然就有實力在最短的時間內贏來了最大的成功,並一舉成為了那個時代里獨一無二的新貴和寵兒。 這種成功不止體現在樂迷們對oasis及其作品的瘋狂追逐和極度崇拜,同時也包括了各種媒體及專家對於樂隊所給予的肯定和褒獎。 早在1994年,也就是oasis出道的第一年,樂隊便憑藉著專輯《Definitely Maybe》和一系列的暢銷單曲,在《NME》雜誌舉辦的"Brat"音樂獎頒獎典禮上一舉獲得了"最佳新進團體"、"最佳樂團"、"最佳單曲"等重要獎項,並於同年在象徵著全英音樂界最高榮譽的"全英音樂獎(Brit Awards)"中榮獲了"最佳新晉樂團"獎。緊接著又在1995年再度蟬聯《NME》雜誌評選出的"最佳樂團"和"最佳單曲"獎項,同時奪得"最佳專輯"以及"最佳現場表演團體"兩項大獎。而在1996年所頒發的全英音樂獎上,“綠洲”則是憑著專輯《晨光般的榮耀》包攬了"最佳樂團"、"最佳專輯"、"最佳音樂錄像帶"等諸多超級大獎,並於當年年底取得了歐洲音樂錄像帶獎(MTV Europe)的"最佳樂團"和"最佳單曲"等獎項。 然而,這一切還遠遠沒有結束。 如果說專輯的暢銷還有那些或大或小的獎項都只是水月鏡花,不可過分當真的話,那么oasis是否就會成為被世紀末情緒吹制出來的一個最大的氣泡?你不該這樣去想,假如你真正仔細和用心地聽過oasis音樂的話。 著名的音樂雜誌《Q》曾以投票的形式選出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一系列音樂人。“披頭士”樂隊的約翰·列儂與保羅·麥卡尼分別排在第1、2位,“涅盤”樂隊的靈魂人物科特·柯本排名第3,而oasis的加拉格爾兄弟居然能夠同時進入前10名(諾伊爾第8,利姆第9),而且是排在了另外一支資深樂隊REM的核心人物史泰普的前頭,更不要說還遙遙領先於“滾石”樂隊的吉他手凱茲·里查德和歌手米克·賈格爾以及U2樂隊的領頭羊波諾了。儘管保羅·麥卡尼在被問及oasis與當年的“披頭士”何以如此的相象時,也曾公開地說過“他們正在模仿我們三十年前做過的事情”等等類似的話,但是諾伊爾對此卻並不以為然:“誰都不能否認,我們確實是英國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樂隊。”同時他也回敬保羅·麥卡尼,“即使我們不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搖滾樂隊,但至少我們也會跟‘披頭士’一樣偉大,只不過他們是比我們生得早罷了。”諾伊爾的這些話並不是什麼不負責任的狂妄之詞,因為他們確實是自從有搖滾樂以來最為成功也最具感染力的一支樂隊。 1997年8月,oasis推出了他們的第三張專輯《Be Here Now》,其音樂核心明顯地更加傾向和貼近於搖滾樂的神髓所在。加重了份量的吉他與貝斯,以及利姆更具爆發力的全新演繹,使人於不乏流行性的鏇律中更見一種滿溢著激情和力量的搖滾精神。而其中那首著名的冠軍單曲《D`you know what I mean》則讓我們想起了70年代的偉大樂隊Pink Floyd或是The Great Dead。同樣是對音效的迷戀,但由oasis做來則更顯其現代和精到的把握能力。專輯在發行的前三天就將首次生產的75萬張唱片銷售一空,輕易地突破了英國唱片銷售的歷史記錄(而此前的專輯《晨光般的榮耀》也銷出了1200萬張), 1998年年底,作為oasis在20世紀即將結束之時奉獻給樂迷們的最後一份禮物,專輯《The Masterplan(B—sides)》中幾乎集結了樂隊在整個90年代所有最精彩的B-Side作品,而它的面市也讓廣大的oasis迷們開始對新世紀的到來充滿了希望和期待。 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年里,oasis一直作為英國乃至全世界最受歡迎也最被評論家所認可的一支樂隊駐留在人們的視線之中,而他們也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實力完成了對於在20世紀的音樂藝術這一領域內的最後一個神話的書寫。然而,作為一支始終堅持著走BRIT---POP路線的樂隊,oasis的成功之處也正是他們的最薄弱之處,那就是一種類似於墨守成規或是不思進取的頑固堅持。同樣是英倫搖滾的新興勢力,“污點”已經開始運用純正的Lo—Fi風格經營自己的新專輯,“收音機迷”的電子產品也做得愈加地成熟和厚重,而“山羊皮”也在尋找著創作上新的突破口。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幾乎是所有的樂隊和音樂人都在嘗試著可能的變化,可oasis呢?他們仍舊一如既往地寫著那些鏇律優美、注定流行的暢銷歌曲,並以此來繼續那個由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神話。也許這在上個世紀的最後幾年裡還可以算作是難能可貴的一種堅持,但問題是,在選擇已經變得越來越多的21世紀,這個神話的最後一筆還會寫得那樣的完美無缺嗎? 樂隊於2000年2月推出的第五張專輯《Standing on the Shoulder of Giants》就是答案。雖然它甫一面市就還是登上了排行榜的冠軍位置,但滿懷著巨大希望的樂迷和評論家們卻很快發現,在這張專輯中,你已經很難再能找到那種充滿了創意的新的音樂元素了,當機械的創作取代了激情的創造,那么剩下的也就只有中規中矩的鏇律和過於牽強的平庸技術。那些匠氣十足的樂器演奏夾帶著利姆原本輕靈閒逸如今卻不知為何盡顯疲態的乏味聲線,更讓人們不能相信這就是那支曾經給世界樂壇帶去無數驚喜和創意的oasis樂隊。正如一位樂評家所說:“如果他們可以像幾年前那樣充滿創造性地完成著張專輯的話,也許他們就真的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究竟誰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許遭受過這一挫折後的oasis真的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在推出2000年演唱會的現場版專輯《Familiar To Millions》後,他們終於選擇了沉默和再一次的創作與積累。 對於全世界依然支持和熱衷於oasis的樂迷們來說,這顯然是一次過於漫長的等待過程了。可這份等待終究還是迎來了一個好的結果。當oasis帶著他們的最新專輯《Heathen Chemistry》再度歸來的時候,樂迷們終於又找到了幾年前的那種感覺,專輯中處處閃現的靈感和創意不僅有著《Definitely Maybe》時代的oasis影子,而且更加豐富的音樂元素和更加多樣的曲風嘗試也讓人們看到了復興後樂隊的一片雄心壯志。“在上個世紀的最後幾年裡,我們確實創造了一個很大的神話,但這並不能讓人感到滿足。我們會一直向上攀登,我們還要在這個世紀裡創造更大的神話。”面對著電視鏡頭時的諾伊爾依舊信心十足,他習慣性地撅著嘴巴,不假思索地說出了這句話。 也許,喜歡oasis的我們,只需記住oasis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年創造的BRITPOP神話就足夠了!
2009年將在北京 上海開演唱會
Negative
眾所周知,芬蘭以金屬樂隊而聞名,優秀的樂隊也層出不窮,例如Nightwish,HIM,The Rasmus和children of bodom,個個都是名聲在外。但是在去年,大部分的芬蘭音樂雜誌都把Negative評為年度最佳樂隊,其核心人物Jonne同時也在日本被評為“2004年度最佳搖滾明星(Rock Star of The Year 2004)”。Negative的處女單曲《The Moment Of Our Love》以及專輯《War Of Love》在芬蘭得到了金唱片銷量。《War Of Love》也已經在斯堪的納維亞,義大利,俄羅斯和日本發行。Negative的第二張專輯的第一支單曲《Frozen To Lose It All》直衝芬蘭單曲榜榜首。他們被稱為新世紀的Guns’n’Roses。
樂隊於1997年在坦佩雷組建,一開始只有3個成員,包括現在的Jonne和Jay。那時候他們還在讀高中,風格類似於Nirvana,Jonne像Kurt Cobain那樣負責吉他和主唱。Jonne把樂隊命名為Negative,是因為他們的歌詞總是描寫積極的東西,充滿了希望,與“Negative”這個代表著消極的詞語正好相反,也包含了“生活就是由矛盾和衝突組成的”的含義,更展開說,這也包括了搖滾的“革命”的主張。同時由於Jonne對Nirvana的推崇,“Negative”某種程度上也出於有著和Nirvana有同樣的首字母N的考慮。樂隊隨後相繼加入了Antti,Larry,和Christus。他們以5人的陣容完成了第一張專輯《War Of Love》。在製作第二張專輯之前,樂隊又加入了新成員Snack。這樣便形成了樂隊目前的陣容:Jonne Aaron (主唱), Larry (吉他), Christus (吉他), Antti (貝司), Jay (鼓) and Snack (鍵盤)。
早在很久以前,網路上就“Negative中那個金髮的到底是誰?——男孩還是女孩?”不斷有人進行激烈的爭辯。他具有非常柔和的面部輪廓和線條,長而耀眼的金髮,全身像女孩子一般光滑的皮膚——如果Jonne是一個女孩,這一切也就不會讓人如此驚訝了。而且他的星座是處女座,他喜歡穿女式的短小上衣,戴閃亮的絲綢圍巾,當然他也喜歡化妝。在台下的Jonne非常害羞,總是沒有勇氣主動和別人搭話,即使他想找人聊聊,也寧可只是一個人坐著看別人。樂隊的生活幫助他克服了一些膽怯。他也是個非常浪漫的人,喜歡蠟燭和草莓,喜歡“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雖然他的服裝他的外貌以及經常親吻樂隊的其他成員的行為總會讓人認為他是同性戀,但他並不是,他認為這只是兄弟之間的愛。總之,他就是天生的尤物,無可否認地輕而易舉地成為了人們的焦點所在。
作為樂隊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主唱、作詞、作曲的Jonne Aaron常說,“要永遠相信你的夢想”,而他自己就是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今年年初在芬蘭播出了他的個人紀錄片,敘述了一個小男孩如何不斷追求夢想,從孤兒院中走出,成為搖滾明星的故事。他也希望能通過這個紀錄片來幫助一些有家庭問題的孩子走出困境,用樂觀的態度來積極面對。Jonne Aaron全名Jonne Aaron Liimatainen,他的媽媽是根據貓王Elvis Aaron Presley為他命名的,也許他從出生的時候就注定了和音樂的緣分。在他12歲那年,他的父母離婚了,他母親長期酗酒使他不得不搬去父親那裡,但父親這裡的情況也不理想,他只能被送去了孤兒院。他的父親送給他吉他並教他怎樣彈奏,他的祖母則作為父母的結合體將他帶大,並教會了他什麼是愛什麼是家庭。Jonne有兩個兄弟,分別是弟弟Ville和哥哥Tommi。Tommi對他的影響很大,從小到大對他照顧了很多。他說他可以不在乎讓父親知道他抽菸,但他不能不在乎Tommi的意見。現在Tommi作為Negative的經紀人,依然一如既往地照顧著Jonne。他的童年雖然艱難,但他並不覺得自己是不幸的。他小時候的理想是成為一個飛行員,但是他不得不放棄了,因為他總是暈機。當他18歲離開孤兒院的後,他先去了一家幼稚園工作。他非常喜歡孩子,和他們一起唱歌,在他們睡熟後他獨自一人彈吉他,從那時候起,他決定組建一個樂隊。在幼稚園工作的經歷使他學會了真誠地對待別人和音樂。樂隊錄製了一張小樣也進行了一些非常成功的演出,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但是沒有唱片公司願意和他們簽約,因為唱片公司希望Jonne能夠單獨發展以取得更大的成功。最後幾經周折,他們終於與當地的一家唱片公司GBfam簽約,開始了初步的宣傳和發展。
與別的搖滾明星不同的是,Jonne並不認為自己的工作是簡單而有趣的。自從他們在1997年進行了他們的第一次演出後,他對“甜蜜的搖滾生活”的幻想已經完全消失了。如今成功的搖滾樂是從血水和汗水中來的,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更加困難。他們必須在得到別人的賞識之前就去無數的地方進行無數的演出,有些地方甚至都很難在地圖上找到。Jonne患有哮喘,這對於一個搖滾歌手來說更是顯得困難重重。他不得不隨時隨地帶著呼吸器,甚至是在舞台上。大量的演出讓他的身體更加虛弱,他經常因為過度的工作而暈倒。有時他們必須在一天之內去三個不同的地方進行三場演出。在日本的行程安排就是一個例子,他們必須在6天中去5個不同的城市進行演出,同時還要在每個城市反覆地和歌迷及公司代表見面,並且接受大量的採訪,每兩個採訪之間的休息時間只有不可思議的一分半鐘。艱苦奮鬥換來的成績是值得讓人欣慰的,但這點成功並不能讓Jonne感到滿足,因為他的目標不僅僅在於芬蘭和歐洲,而是整個地球,有必要的話甚至包括月球。
Negative把自己的音樂風格稱為“emo-rock”,也就是指Emotional Rock'n'Roll。儘管他們經常被拿來和芬蘭的其他樂隊作比較,例如HIM,TO/DIE/FOR,或是Sentenced,但是他們並不認為他們受到過這些樂隊的影響。他們的音樂源於芬蘭的傳統音樂,在抒情歌曲的基礎上加入強勁的吉他和弦,歌詞大多是美好而積極的,表達了各種感情,而不僅僅是憤怒。他們的音樂是美麗的鏇律和搖滾的結合。對Jonne影響最大的還是Nirvana,Guns’n’Roses以及Aerosmith。樂隊初期走的是post-grunge的風格,現在則處於哥特搖滾和華麗搖滾之間的位置,這並非是出於對商業的考慮,因為Jonne相信如果他們玩grunge也能掙得很好。音樂風格之所以和過去會有如此大的轉變,正是因為每個樂隊都需要幾年的時間去摸索和創建他們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們最初想成為一個朋克樂隊,而他們現在正在做他們想做的音樂。隨著人生的閱歷和廠長的經驗積累,這種轉變是自然而然的。他們多彩絢麗的的服裝復興了華麗搖滾的傳統,也是對Steven Tyler和Axl Rose的尊重,同時也反映出他們音樂的多重感情——也許這一點在第一次聽他們音樂的時候還很難發現。他們不願意像大多數芬蘭樂隊那樣穿著黑色的緊身衣,發出單調乏味的呻吟,宣稱無盡的消沉才是偉大的哥特本質,只為了自私地宣洩感情而忽視了歌迷的感受。Negative從來不會煩擾到聽眾,他們使聽者振作,特別是在冰冷而又綿長的冬天給他以希望之光。
Negative的音樂最大的特點就是真誠,對他們自己、歌迷還有記者。每一個見過他們演出的人都能很明顯的發現他們與其他芬蘭樂隊的區別。把他們和其他樂隊相比是毫無意義的。他們的音樂完全表達了他們的真實情感,講述他們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從不撒謊。在專輯中除了兩首歌是為了紀念曾經和他相處過的人,他們的歌大部分來自於Jonne的浪漫的幻想,這就像一本他個人的日記,記錄了他的種種感受和印象。他的歌詞大都有關他的個人生活,他的愛情。這對於他來說是唯一的擺脫消極情緒的方法。有些人跑到街上砸碎櫥窗的玻璃,或是彼此鬥毆,以此來抗議這個世界的殘酷和醜惡。他把這些負面的消極的情緒通過歌曲來發泄出來。這也正印證了樂隊的名字“Negative”。他是一個敏感而又容易受傷的人,所以大部分的歌詞都相當浪漫但也有一些自我毀滅的意味。也許只有在芬蘭又長又冷的冬天才能創造出如此憂鬱的歌詞,而不是陽光燦爛的洛杉磯。
今年一月,Negative和HIM,The Rasmus等樂隊同台,在Hartwall Arena進行慈善演出,一起為在海嘯中受難的人們籌款。在休整了一個多月後,他們的單曲和專輯相繼在德國發行,並接受了德國電台和電視台的採訪,德國的巡演也正在計畫中。然而這一切只是一個開始,他們的目標是整個世界。沒有理由否認他們將會成為最偉大的樂隊之一,這也正是Negative的目標。當年演出前,Jonne總會因為過度緊張,在後台的地板上躺半小時不能起來,或是興奮地嘔吐,他也曾說過:“即使買不起吃的,也要繼續搖滾。我可以吃我的指甲,我要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現在他們已經成功了,他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繼續下去。也許這對於他來說已經不是問題了,因為negative樂隊有足夠的自信。當被問到“如果讓你列一個芬蘭樂隊的名單,你會把哪個放在首位?”,Jonne的回答是:“多么奇怪的問題。當然是Negative!”
一些有關Jonne的其它: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Jonne最想擁有的超能力是飛翔。
在巡演的路上,Jonne的“基本設備”之一是睫毛膏。
Jonne的座右銘:Life is an orange.它的含義是,儘管別人看見橙子艷麗的外表會想到它新鮮的內在,但通常它是腐爛的。
如果Jonne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話,他會說:1.生活是一個橙子 2.生活並努力地生存 3.永遠相信你的夢想。
lovebugs愛情病毒樂隊
簡介
愛情病毒樂隊(Lovebugs)瑞士最受歡迎的搖滾樂隊之一,紅遍歐洲十三國。 一如許多樂團的成名故事一般,愛情病毒樂團起始於一卷錄音帶。主唱亞卓安(Adrian)參加歌唱競賽並進入決選,之後組團、獲得發片機會。熱力十足的愛情病毒樂團,終於讓主流唱片公司注意到他們優異的表現,先後與德國BMG、瑞士華納簽約,發行專輯,並在歐洲十三國公信榜上有著相當不錯的成績。此外,愛情病毒樂隊也展現了搖滾樂團有稜有角的個性,由於主流唱片強勢主導的專輯銷售不如預期,團員毅然解除契約,作自己的音樂;在隨後發行的專輯裡,深刻反省自身音樂之路,但過於叛逆的歌詞,引起瑞士媒體及當局的關注,甚至不惜更改各排行榜的名次,但愛情病毒樂隊以超過4萬人的演唱會展現他們受歡迎的程度。2003年底,愛情病毒樂團已演出超過1000場的大小型演出,也更加清楚自己的音樂定位,專輯《裸裎》(Naked),採取不插電演唱會的形式,經過九個月的時間即完成籌備到演出完成,在專輯中呈現愛情病毒樂隊成立11年來的14首精華曲目,而這場演唱會也是團員們至今最滿意的一次演出。2006年,專輯《夢醒時分》(In Every Waking Moment)最大的特點是收錄了愛情病毒樂隊和挪威音樂奇才美少女琳恩瑪蓮(Lene Marlin)合唱的新曲“Avalon”。這首歌曲曾在瑞典主流音樂公告榜排名第一。
Stratovarius
 Stratovarius(靈雲)
風 格:Heavy Metal(重金屬) Power Metal(能量金屬) Scandinavian Metal(斯堪的納維亞金屬
成員:
1982-1984 John Vihervä bass guitar, Tuomo Lassila Drums, Vocals, Staffan Stråhlman Guitar
1985-1986 Tuomo Lassila Drums, Timo Tolkki, Guitar, Vocals Jyrki Lentonen, bass guitar
1987-1990 Tuomo Lassila Drums, Timo Tolkki, Guitar, Vocals Jyrki Lentonen, bass guitar, Antti Ikonen, Keyboards
1991-1992 Tuomo Lassila Drums, Timo Tolkki, Guitar, Vocals, Bass Guitar(Studio) Antti Ikonen, Keyboards Jari Behm Bass Guitar (live)
1993-1994 Tuomo Lassila Drums, Timo Tolkki, Guitar, Vocals, Antti Ikonen, Keyboards Jari Kainulainen Bass Guitar
1995 Jörg Michael Drums, Timo Tolkki, Guitar, Vocals, Antti Ikonen, Keyboards Jari Kainulainen Bass Guitar
1996-2003 Jörg Michael Drums, Timo Tolkki, Guitar, Vocals, Jens Johansson, Keyboards Jari Kainulainen Bass Guitar
2004 Katriina "Miss K" Wiiala Vocals, Timo Tolkki guitar, Jari Kainulainen Bass Guitar, Jens Johansson Keyboards, Anders Johansson, Drums
2005 Jörg Michael Drums, Timo Tolkki, Guitar, Vocals, Jens Johansson, Keyboards Jari Kainulainen Bass Guitar
2006-Current Jörg Michael Drums, Timo Tolkki, Guitar, Vocals, Jens Johansson, Keyboards Lauri Porra Bass Guitar
介 紹:
Stratovarius成立於1984年,由三個來自芬蘭、赫爾辛基的三個年輕人組成,他們分別是鼓手兼主唱Tuomo Lassila,貝斯手John Vihervaauml以及吉他手Staffan Straaringahlman。在他們正式取名為Stratovarius之前這三人以Black Water的名字對外演出。
Stratovarius早期的音樂與如今差別甚大,在那個時候樂隊深受Black Sabbath和Ozzy Osbourne的影響,而吉他手Staffan為樂隊引進了古典音樂元素。隨後貝斯手John在84年年底離開樂隊為Jyrki Lentonen所取代,Jyrki先前與Timo Tolkki一起在一個名為Road Block的樂隊表演。
1985年Staffan不想在Stratovarius呆下去了,因此他在Stratovarius計畫在丹麥Aalborg參加演出的前一個星期離開了樂隊。於是Tuomo Lassila打電話給Timo Tolkki問他是否願意加入樂隊。Timo同意了,並從卡帶里學習樂隊的所有歌曲,經過幾場排練後Stratovarius便前去了丹麥。在那個時候Tuomo依然兼做鼓手和主唱,而很快樂隊發現由於Tuomo音域的局限樂隊一定要找一個新主唱。然而優秀的歌手總是很稀少,因此Timo Tolkki接替了主唱一職。經過這個轉變Stratovarius的音樂開始向如今的風格發展——鏇律化而帶有強烈的古典音樂元素。經過Stratovarius在赫爾辛基的緊張排練和演出,樂隊最終以此陣容於1987年完成第一張小樣,其中包括“Future Shock”,“fright Night”和“Night Screamer”。
這張小樣被送去了芬蘭的許多唱片公司,最後在赫爾辛基的Tavastia俱樂部演出時給CBS芬蘭公司相中。與此同時Stratovarius找來了新的鍵盤手Antti Ikonen。樂隊的第一張單曲碟“Future Shock/Witch Hunt”錄製完成於1988年,隨後又是另一張單曲碟“Black Night/Night Screamer”,發行於1989年,Stratovarius最終以1989年5月發行的首張專輯“Fright Night”登上金屬音樂圈的舞台。
在1989年的夏季和秋季Stratovarius又經歷了一段緊張的演出生活,還在Haauml的室外大型演出Giants Of Rock上與Anthrax及其他金屬樂隊同台獻藝。隨後貝斯手Jyrki Lentonen卻離開了樂隊,然後Stratovarius卻依然在創作新歌並在90年年初完成了新的小樣,可CBS公司卻失去了發行Stratovarius新唱片的興趣。雖然如此樂隊卻沒有放棄,他們繼續排練,創作完新歌樂隊最終得以錄製新唱片“Fright Night”,由於這次樂隊沒有發片契約,只能依靠自己的經濟實力。儘管專輯上有Stratovarius新貝斯手Jari Behm的照片,但事實上這次還是由Timo完成了專輯中所有的貝斯演奏。很快Jari便被Stratovarius掃地出門,因為他的演奏風格一點也不適合樂隊。
Stratovarius的第二專輯名為“Stratovarius II”,在芬蘭發行於1992年年初。而當時樂隊在海外的市場形勢也日漸明了,樂隊把自己的卡帶送向了全世界,Shark唱片公司在聽了Stratovarius的“Hands of Time”後與樂隊簽了契約。最後這張“Stratovarius II”的封面經過重新製作,以“Twilight Time”的新標題於1992年10月發行於全歐洲。不久之後引進版開始發行於日本市場,並在日本的引進專輯排行上的前10名位置逗留了5個月之久,最後成為日本1993年銷量最好的引進專輯。Stratovarius還得到了日本的JVC Victor娛樂公司的一份大契約,並在1993年7月重新發行了“Twilight Time”。當月Timo Tolkki還第一次飛去日本做宣傳,並親眼目睹了Stratovarius在日本的那些熱情的歌迷,樂隊的人氣在在日本也迅速飈升。在尋找新的發片公司時樂隊利用空閒時間繼續創作新歌,並用了93年一整年錄製這些新歌。同時在唱片完成了70%的時候,新的貝斯手Jari Kainulainen加入了樂隊,而此時Tuomo Lassila也由於意外雙手都受了重傷,8個星期無法敲鼓,新唱片錄製時只得找來Kingston Wall的鼓手Sami Kuoppamaaumlaki一同完成,Sami在其中一共錄製了4首單曲。
隨後Stratovarius的第三張專輯“Dreamspace”在1994年的2月和3月於全球範圍內發行,這張專輯發行後廣受讚譽,再一次提升了樂隊的名望。“Dreamspace”包括了Stratovarius的幾首最為經典的歌曲,比如“Dreamspace”,“4th Reich”和“Chasing Shadows”。在9月份樂隊前往日本舉行Stratovarius在日本的首次巡演,並在東京、大阪和名古屋第一和日本樂迷們面對面。在芬蘭的赫爾辛基,Stratovarius就在以前著名、現已關閉了的Shadow俱樂部里舉行了一場演出——隨後便去了日本,這也是Jari Kainulainen第一隨隊參加現場表演。
1994年春天到夏天的時間裡Stratovarius一直在創作新歌,帶著日本演出上依然未消退的激情,樂隊再次進入錄音棚錄製新唱片。Timo Tolkki還終於實現了自己長久的夢想——他錄製了一張solo專輯“Classical Variations and Themes”。其中包括“Fire Dance Suite”,這首歌原先創作於1986年,還有“Lord Of The Rings”以及許多其他影響廣泛的經典歌曲。這張專輯發行於1994年10月,而Stratovarius還用了整整一個夏天錄製了自己的第四張專輯。
歷史發展到此階段時,Timo Tolkki決定結束自己的主唱生涯,為了Stratovarius日後的繼續發展樂隊必須尋找一位新的主唱。就在樂隊把廣告登上當地的音樂報紙上時,Stratovarius突然想起了Timo Kotipelto,這個人一年半前就前來和樂隊接觸。因此而後Timo Kotipelto接到了Timo Tolkki的一個電話要他前去試音。樂隊為試音準備好歌曲,而Timo Kotipelto一張嘴,每個人都知道他就樂隊的不二人選了。
樂隊的第四張專輯“Fourth Dimension”完全由Timo Kotipelto擔任主唱,這張專輯的標題也相當說明問題,專輯裡的音樂與以前已有相當大的改進,但依然保留著Stratovarius純正的金屬淵源。“Fourth Dimension”於1995年3月發行,銷量還超過了“Dreamspace”。
隨後Stratovarius在德國、瑞士、荷蘭、芬蘭、希臘以及日本隆重開展了一系列巡迴演出,當這些演出結束後,Stratovarius通知老隊員Tuomo Lassila和Antti Ikonen離開樂隊,樂隊這次人事變動是有自己許多理由的,最主要的因素還是音樂意見分歧和人際關係,這兩個人就是不能接受Timo Tolkki的想法。
而經過了“Fourth Dimension”的巨大成功後,Timo Tolkki和Timo Kotipelto希望進一步發展Stratovarius的音樂,而此時新的鼓手Jooumlorg Michael和新鍵盤手Jens Johansson也同時加入了樂隊。
樂隊第五張專輯的錄製混合工作於赫爾辛基的Finnvox錄音棚展開,這張專輯再一次推動了Stratovarius的音樂發展,加入了Johansson和Michael耳目一新的音樂演奏和工作態度,使得Stratovarius的音樂向戲曲化、鏇律化以及交響化的金屬音樂發展,這也是樂隊首次嘗試使用40人的唱詩班以及20人規模的管弦樂隊參加音樂的製作,這張專輯也包括了Stratovarius的許多經典歌曲,比如“Father Time”,“Eternity”以及“Will the Sun Rise?”。
Stratovarius接下來一張專輯“Visions”發行於1997年4月,一經發行便立刻登上芬蘭專輯排行第五的位置,並在前40的位置上逗留了24周之久。“Visions”的宣傳巡演同樣隆重異常,足跡不僅遍步芬蘭,還包括日本、歐洲以及南美的許多國家。“Visions”在芬蘭銷量超過了20000張,為此樂隊還特地於1998年6月10日在赫爾辛基的Tavastia俱樂部開了一個小型晚會慶祝這個勝利。
在樂隊舉行“Visions”的宣傳演出的同時,他們錄製了樂隊第一張現場專輯——2CD的“Visions of Europe”,並隨後發行於1998年3月底。其中的歌曲長度超過了100分鐘,而這張專輯在商業上以及評論界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1998年4月Stratovarius開始為他們的下一張專輯寫歌排練,這是他們的第七張專輯了——“Destiny”,這張專輯與1998年春季和夏季間,在芬蘭的Finnvox錄音棚錄製完成,並於1998年10月5日正式發行。專輯的第一首單曲被做成一張EP名為“SOS”,發行於8月17日,發行後以極快的速度竄上芬蘭在EP榜排名第三的位置。更奇怪的是“Destiny”在芬蘭的專輯榜已經在星期四爬到了第一的寶座,這還領先於官方發行的速度。
接下來的1999年Stratovarius再次以這張“Destiny”突破20000張的黃金銷量,不過這只是個信號,好事情還沒真正到來。同年Stratovarius在芬蘭金屬樂雜誌“SFP”中的讀者調查中被評為芬蘭年度最佳組合,而他們的“SOS”也被評為國內最佳MV,兩位Timos被選為“Wondeful Person”——總之,Stratovarius在那年收到了無數的榮譽。
99年年底Stratovarius開始著手製作新唱片了,這張唱片由Nuclear Blast發行於2000年2月28日。而Stratovarius的故事將就這樣一直延續下去——永無止境……
組建時間: 1984年
國 籍:芬蘭
專 輯:Timo Kotipelto - Waiting For The Dawn , Elements Part , Visions of Europe , Visions , Twilight Time ,The Chosen Ones , Intermision , Infinite , Fourth Dimpnsion , Episode , Dreamspace , Destiny ,
Elements Part II , Timo Kotipelto - Coldness
(靈雲官方報導/搖滾帝國譯)轉載下文請著名出處
以下為靈雲靈魂人物Timo在官方發布的告歌迷書,解釋一代芬蘭金屬搖滾天王支離破碎的全過程.
親愛的歌迷朋友:
是時候停止沉默,宣布你們已經猜測已久的事實,Stratovarius(靈雲樂隊)將不復存在。
去年10月,我向樂隊成員宣布解散並告知他們原因,這封信是給歌迷看的,感謝你們這么多年支持樂隊。我本來想寫一封典型的"音樂事業"的聲明,並不說明任何事情。但是最後我決定,告訴你們事情的前因後果和真相。當你們得知幕後的這些種種,希望你們可以理解我做這個決定的原委。
自從TK and Jörg 加入樂隊以來,在飛行中的緊張和否定一直圍繞著我,而Jari Kainulainen被解僱的原因實在是太荒謬了,我在這裡也不想解釋。如果有朝一日我可以出書,那時候我會寫的。我想(解散)的種子萌發在12年前,也許那時候就有了。有太多的爛攤子,Jörg向我抱怨TK,TK則向我抱怨 Jörg。那真是一團混亂,當然,我從未在歌迷面前流露出來。我並不是在這裡對TK和Jörg表示輕蔑。他們人都不錯,只是關係有時會向我們不想發展的那個地步發展。另外我想告訴大家在幕布後面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只看到好的一面,並不知道實際上正發生的一切。
我們一起度過了神奇的時光,有14張唱片,6次世界巡演和全球上千場演出。3個金銷量唱片,1個芬蘭格萊美大獎,和接近300萬張銷量的唱片。在1年漫長的仔細的考慮後我才做出這個決定,並且我認為這對我來說是正確的解決方法。
我就是感覺在“靈雲”的時光開始變的糟糕,好多嚴重錯誤的事情正在發生,而沒人注意。(解散)倒計時的真正開始,是在2005年stratovarius的最後一張專輯發行後。當時的氣氛變的極其怪異。因為2004年4月我住進了醫院,花了大部分時間恢復我的精神緊張,就是這時候,事情開始發生變化。Jens用電話申援我,然後我們做了一張所謂“靈雲”的專輯,我認為那是一張非常糟糕的專輯,但我們還是開始了巡演,而事態開始惡化,卻沒人注意到。我想在演出中用一個投影螢幕,整個演出都在計畫,卻沒人有對這個有任何興趣,就好象,(樂隊的)支出越少越好。Lauri Porra加入了樂隊,對正在發生的一切很不知所措。Jörg Michael直接從Saxon樂隊演出中回來,就穿那套巡演的衣服,在“靈雲”的演出中表演。
在巡演中大部分時候,Jörg對每個人的態度總是極端傲慢的,對我和TK由甚。TK對我的態度則是冷淡和客氣,但我能嗅到敵意。當然我們很職業,在演出的時候總是展現好的一面,可樂隊那種發自內心的默契配合對表演是非常重要的!我想TK總是在介意,為什麼他的歌曲和歌詞總不被靈雲的專輯採納。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他組建自己的SOLO樂隊單幹的原因。我花了很多年試圖告訴他,我不喜歡他的創作的原因:我和他之間寫歌最大的區別是,我想寫的是符合“靈雲”的歌,而他只想寫符合Kotipelto的歌。那就表示,這些歌曲只能屬於Kotipelto 的專輯。
說出類似“我不喜歡你的音樂”這樣的話確實很難。歌迷們,你們也不是所有歌曲都愛聽,我也是,TK也是。我不是一個判斷哪些是好音樂哪些不是的人。但我可以判斷哪些音樂我愛聽,但那絕對不是TK寫出來的那個類型。我必須說,在他單幹的時候也寫了很多不錯歌曲,也許他也對我的歌曲說三道四。我們是完全不同類型的。他和我的感覺完全走不到一起。最奇妙的是他竟然不是樂隊的朋友。我在12年裡僅僅拜訪了TK五次。而Jens是最親密的,其次是Lauri Porra, 他們都是不錯的人。但有些樂隊成員卻不是真正的朋友,我必須告訴你們這些真相。
巡演仍然在繼續,Jörg讓人告訴我演出後就會離開,參與巡演的原因僅僅因為“他是一個生意人”。當我說下面這個事實的時候,你們可能會震驚於Jörg的態度,那時候他就告訴我:“樂隊玩完了”。我們嘗試了有三次回到錄音室,錄製一張在聖保羅的現場DVD,但卻找不到任何合適的鏡頭,因為他表現的糟糕透了,計畫也就泡湯了。雖然在120天世界巡演中觀眾凡響不錯,但看上去仍象是“完成任務”。而對我而言傷心的不僅僅是這點,更感到樂隊已經人心渙散,不過是為了金錢在運做。
巡演來了又去,我們繼續殘喘而Jörg不曾離去。但這是我有史做的最奇特的演出,非常成功,但我仍然覺得要面對一些事情,不是開心的,而是傷心的。
下一件事,是我想寫一個新的真正的老式力量金屬專輯。我覺得歌迷需要這個,也是一件非常正確的事情。它將是一張不著名的“RR” 專輯。歌曲的鏇律部分非常有節奏而且非常優美,就象以前的“靈雲”專輯那樣。但我感覺樂隊目前的處境非常難以錄下專輯,雖然在2006年我們完成了有10首新歌的DEMO,雖然我對這張不滿意,但它仍然需要去該去的地方:唱片公司。我在2007年3月從赫爾辛基的Sonic Pump錄音室定了12天,那段時間Jörg一直說我們迫切需要把“Visions” 重新錄,但我不認為他有那個迫切的想法,沒人有。大家就好象沒有錄製專輯那時候表現的一樣。沒有人去重新溫習歌曲,事情變的很糟。我花了一個星期錄鼓後就放棄了。我覺得太艱難了,這時候我開始真正考慮是否該將樂隊進行下去。我不記得多少次我們曾經把時間,金錢和精力放在第一位。樂隊除了重複過去的軌跡外,無法再取得進展。我也知道TK一點也不喜歡這張新的專輯。這更突現了他和我之間的不同。但對我來說樂隊第一的要素是“靈雲”不斷的革新,所以我覺得,也許是時候停止這一切了。
在去年,也就是2007年,對這么多年經歷過來的我是個轉折點,我感覺好多了,但對靈雲來說我卻感覺更糟了,每件事情都有爭執,包括很多無聊的瑣事,這讓我很生氣。很多爭執(甚至動手),非常多。我得花很多精力去平息這一切,而這些主要是Jörg和TK之間的。在這個頁面上呈現的很多東西已經沒有了,可大家仍然在訂購,網頁的SSL安全信息一年前就過期了,我試圖修復它,可我並沒有許可權做這個。頁面上最受歡迎的產品賣光了,可Jörg卻拒絕印更多。我不理解這正在發生的一切。同時,我的搖滾歌劇Saana的誕生讓我感到更快樂。我意識到“靈雲”所缺的東西:熱情,創新和快樂,這些年都沒有。Saana給我希望,讓我知道一些要去學習的新知識,給打開一片開始一切的新天地。我知道,在工作中我可以寫一些非常新和酷的金屬歌曲。
在2007年我們參加了8個節日,然後,當站在德國Wacken金屬音樂節的舞台,面對45000歌迷的時候,我徹底感到樂隊已經走到了盡頭。我記得很清楚,我們表演了一些演了無數遍的同樣的老歌,但有一種感覺告訴我:樂隊已經沒有了靈魂。我環顧四周,感到我就是個演奏的機器,沒有仍和新鮮的元素和激動的感覺。樂隊看上去糟透了。 沒有人的心放在歌里,歌就只是老歌而已。Jörg在Wacken演出角色僅僅是藝術表演家和樂隊經理人而已。表面上每個人都很客氣,但實際上已經沒有了友誼。我所有能感覺到的就是,樂隊成員的聯繫已經走到了盡頭。我只有一個感覺:樂隊僅僅為了一個原因存在,那就使金錢。我感到那是Jörg和TK依然待在樂隊的主要原因。所以站在Wacken的舞台上,我感到透徹心肺的恐懼。我們僅僅為了金錢來參加演出,這就是我決定必須解散樂隊的原因。
就是這次演出以後,我決定解散樂隊。我有很多猶豫的事情,但我感到為了我們的將來,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我不想開除TK和Jörg,因為他們都是靈雲重要的一員,對愛戴他們的歌迷也不公平。然後我做出這個讓成員都可以休息一下,離開這個已死的軀體(靈雲)的決定。我將在2007年10月通過EMAIL告訴成員我的決定,並且解釋我這樣做的詳細理由。希望他們能理解我並看清楚現狀。只有Jens和 Lauri回復了,TK和Jörg都沒有對信件做任何表態。Jens理解了我的想法,但Lauri沒有。我理解,他對如何在巡演中做一個成功的搖滾樂隊並沒有太大的感覺。這是不容易放棄的,他不能站在我的立場上看待這些。而TK和Jörg則對此緘默。通過我的直覺,我確實想終止“靈雲”的傳奇,在2008年2月我給樂隊寫了新,在多做一場演出後我們就要對所有的歌迷說再見。我不詳涉及其中更多的詳情。這次我得到了TK 和Jörg的回覆。我希望他們都好,回信給我,然後我不希望我們做任何演出。我對我的決定感到滿意,但對於我毫無原因地拖了那么久才宣布這個事實,感到不抱歉。
然後我想到,就是我寫在那么多優秀歌曲後,想要通過一些方法讓他們推出,於是我聯繫一些朋友,將靈雲“RR session”在它本因誕生的地方重新製作,那裡有高興,有激情,歌曲很棒。我的朋友Michael Kiske和Tobias Sammet同意在專輯中獻唱。我決定出版一張名為:REVOLUTION RENAISSANCE的新專輯。在我的這個第一張專輯中,我將最終把這些歌曲放出,大家也不用再網路費力的搜尋。如果大家有興趣,就給我發信,因為它即將在2008年6月6日通過Frontiers唱片公司發行。
我現在終於有了激動和高興,這么多年來的第一次。我已經等不及在商店裡看到我新樂隊的唱片。我現在非常有創作力,我有自己的製作公司,不僅僅專注金屬,還做所有感動我的東西。
我應該感謝Jörg, TK, Jens, Jari, Lauri, Tuomo, Antti 和Jyrki帶給靈雲22年傳奇,J希望Jens, TK, Jörg和Lauri能在人生接下來的時間獲得同樣的成功。
最後,我要感謝支持靈雲的歌迷,謝謝你們多年對我們獻出的愛,以後總有機會在某時,某地,通過某種方法相會,希望大家在心裡永遠記住我們。

Korpiklaani
國籍:芬蘭
風格:Folk Metal[民謠金屬]
樂隊介紹:
Korpiklaani(芬蘭語,意思是森林一族),表面上看似乎是成立於2003年的新進芬蘭民謠金屬樂隊,其實早在這之前10年的1993年樂隊就已組建,當時樂隊叫Shaman(撒滿)並發行過兩張專輯。後來由於另一個樂團“分裂出Shaman”,樂團長Jonne“怕被Andre的支持者圍攻”,也為了確立自己的風格,於是就有了Korpiklaani這樣一個充滿芬蘭民族精神的名字。其實無論Shaman還是Korpiklaani,樂隊都明確的表達著Jonne Järvelä強烈的個人風格,即傳統芬蘭民謠與金屬的結合。手風琴、長笛、手鼓……他們從森林中汲取靈感,甚至直接取材於芬蘭民謠,而這也是他們與其他Folk Metal樂隊區別最大的地方——就是將金屬元素加入民謠,而不是將民謠元素加入金屬。大部分Korpiklaani的歌輕鬆、歡快,很容易讓人產生愉悅的心情,而不象大多數金屬樂團一樣陰暗而壓抑。總之,如果你喜歡Finntroll這樣的維京民謠樂隊,或是想聽點新鮮的金屬,Korpiklaani都是不容錯過的。
芬蘭民謠金屬樂隊Korpiklaani第二張專輯-荒野之聲。這張專輯從內容到形式上都延續著上一張的風格和主題,即對森林和自然的歌頌。新加入的手風琴手和兩年的光景並沒有帶來什麼變化,樂隊依然走著自己的路,音樂依然歡快而奇妙,充滿了獨特的民謠風格。
Within Temptation
基本資料
組建時間:1996
樂隊國籍:荷蘭
樂隊風格:Gothic Metal/Dark Wave/Ethereal/Black Symphony
樂隊簡介:Within Temptation成立於1996年,自從荷蘭的美聲歌德金屬樂團The Gathering,約莫於95、96年開始,在歐洲大放異彩之後,使得這樣的美聲式柔美金屬樂型式,逐漸受到愈來愈多樂迷的喜愛,The Gathering的音樂風格也對相當多的新生代樂團產生啟發和影響,而The Gathering的影響力有多大,從同為荷蘭樂團的後生晚輩Within Temptation和After Forever身上就能聽得到!
1996年,吉他手Robert Westerholt離開其原屬的樂團The Circle(後來更名為Voyage),希望另組新團以展開全新的開始,首先他找來他的女友Sharon den Adel擔任主唱,接著他又邀請The Circle的前團員加入,於是bass手Jeroen van Veen和吉他手Michiel Papenhove兩人決定跳槽來新團,最後,他們再找來一位鼓手Dennis Leeflang,Within Temptation就這樣正式成軍。不過此時他們仍缺一名keyboard手,很快地這個位置就由Robert的弟弟所補上,WT的陣容也終於抵定。
不久後,他們想方設法聯絡了不同的唱片機構,WT錄製了一卷4曲的demo tape,並寄發給多家唱片公司,希望爭取唱片契約,而這張demo也引起多家廠牌的注意,Within Temptation 最後決定與 DSFA Records簽約。在與DSFA簽約之後,一切進入正軌,然而由於團員們與鼓手不合,於是鼓手的位置很快便由新任的Ivar de Graaf入替。 1997年4月,Within Temptation正式發行了首張專輯,令人印象深刻。專輯風格若扣除吉他手Robert的death vocal演出,事實上就是全然優美導向的gothic metal,不過正由於death腔的加入及厚重的吉他刷扣,使得這張專輯既能呈現動人的優美氣息,又不失金屬樂該有的重量感。整張專輯的編曲結構雖然簡單,但是豐富的情感和氣氛烘托,伴隨Sharon迷人演唱的引領,反倒能夠緊緊地吸引住聽者的耳朵!隨後WT便受邀參與年度大型金屬樂盛會 Dynamo'97,此後的幾個月時間,WT都在歐洲各地持續地展開演唱行程。他們甚至進行了兩周的巡迴演出,歷經德國到澳大利亞。隨後又有一些其它的精彩的演唱會,其中包括在Noor derslag。
97年年底鼓手Ivar離團,並由Ciro Palma入替。98年期間,WT除了參與了Dynamo'98,並繼續一些演出之外,也推出了一張EP。進入99年後,WT決定暫停演出活動,並開始著手新專輯的創作,而Ivar也在此間重新歸隊。
2000年,是個變化很大的一年。他們接到邀請去參加在Benelux舉行的一次盛大的慶祝活動經過一年多的潛沉,Within Temptation終於在2000年末發表了第二張正式專輯,同時此張作品也同步推出了2CD的特別版,多收錄了一張製作精緻的CD-ROM,除了有樂團介紹、團員照、一個小game及一首bonus曲外,也包含了幾首WT現場演出的video,看到女主唱Sharon在表演時,穿著大禮服狂甩頭的模樣實在是令人驚訝的!
Within Temptation可說是一支表現出色的荷蘭美聲派gothic樂團,汲取前輩The Gathering的悠揚氣氛作風,再更專注于樂曲的情感呈現,並以女主唱Sharon飄渺的動人音色為主軸,2000年末所發表的第二張專輯,不論在各方面都較上張專輯成熟相當多,樂團焦點Sharon明顯能聽出她唱腔上的進步,除了音色更為渾美外,在轉音及高音表現上也都更顯出色!而這張專輯的樂風走向則變得更為柔美,金屬成份不但大為地減少,death腔的運用也已不復見,改而加入部份男女唱詩班的合唱演出,曲式的編寫可說是針對Sharon所量身訂作,完全突顯出Sharon的美妙音色。
同時為了彌補演奏上的不足,WT特地請來知名鍵盤手Rene Merkelbach(Ayreon)負責專輯所有管弦樂及鍵盤器樂的編排,Rene為專輯注入了大量的交響氣勢,豐富的管弦樂器音色,讓這張專輯有了喚然一新的感受!在中略顯空洞的編曲,如今則變得鮮活起來,同樣簡單的編曲結構,但在細緻而多樣的管弦樂襯托之下,使得WT的悠揚曲式更加令人動容,整張專輯可說極為地悅耳!
事實上從專輯封面上Sharon裝扮成天使的模樣,以及背後的光明景像,就隱約透露出音樂的明亮走向,而確實優美的管弦樂、鋼琴、詩唱表現,和抒情的曲式,使這張專輯中已完全不帶一絲歌德的暗黑感,因此稱其是歌德已不恰當,WT可說已轉型為美聲美鏇律金屬。
如此「柔美」的一張專輯,適合於需要平靜或是好心情時聆聽,不過金屬樂份量的大幅降低,以及鍵盤管弦樂之外的其它樂器幾乎沒太多表現的作法,可能會受到一些金屬樂迷的質疑,不論如何,音樂好聽、有花費心思去做還是最重要的,而樂團的形式如何就不必太計較了。
Witin temptation的分割風格大致可以確定為Gothic rock中的Dark Wave一支。Dark Wave和Gothic Metal同為Gothic Rock即早期哥特音樂的衍生兒。Dark Wave後來又大致分化出四個後代,分別為Ethereal(所謂的仙音),Medieval,Dark Ambient和Neo classical。Etherea的主要特點是帶有十分縹緲、空靈的主音,所以這一派樂隊一般都有一位不食人間煙火般的清麗,脫俗的女主唱。而在樂隊配樂方面,則會多用鍵盤營造出一種悽美,哀怨的唯美境界(象Witin temptation的our farewell和forgiven)。
當然,近些年Witin temptation的風格也有所改變,他們的新專輯裡就嘗試了Folk和Power的曲風。象為網遊魔域編年史所作的The Howling就帶有明顯的民謠金屬的感覺,而Hands of sorowhe 和What have you done則注入了力量金屬的特點。
《The Heart Of Everything》是樂隊2007年的最新專輯,曲風依然保持了他們一貫的音樂風格,整張專輯的編曲結構簡單,豐富的情感配合氣氛烘托,華麗的管弦樂合奏,唱詩般的合音歌詠。把主音歌手Sharon Den Adel的氣質發揮的淋漓盡致。這么多年來在Within Temptation的身上或者可以說後期的他們,急風驟雨般的層層金屬重量感,時時能吸引住聽者的耳朵,《The Heart Of Everything》不論在各方面都較上張專輯成熟,不僅在音樂上的突破,更是在精神上傳達了那種特有的音樂品質。迄今為止Within Temptation樂隊依然保持著他們的傳統風格,類型統一,創作的音樂中得到充分的體現,《The Heart Of Everything》專輯有很多種意境觀賞力,在Within Temptation任何一張專輯中,每一次唱片都在尋求突破但樂隊的風格始終堅持原有的東西以他們特有的方式來做第每張唱片,力求達到人與音樂統一的效果.
The Eagles
喜愛英文歌曲的人沒有幾個不知道“hotel california”(加州旅店)和“Take It Easy”,這兩首空前絕後的鑽石級金曲是本世紀最著名的流行音樂作品,而造就它們的就是以美國國鳥命名的樂隊The Eagles。The Eagles是美國老牌的搖滾樂隊,他們的成功之處是在於把搖滾、流行和鄉村音樂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他們的音樂符合各個層次的欣賞者,成了名副其實的“大眾偶像”。
最著名招牌曲“Hotel California”是充滿詭異、動人鏇律的鑽石級金曲,單看歌詞,寥寥數筆,便幾乎把上世紀70年代所有的憂傷與迷惘卷攜殆盡。不過借用中國的一句古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來說,可能是“Hotel California”太成功了,歌迷對這首歌曲近乎於崇拜的喜愛已使他們忽略了The Eagles其他的單曲。筆者個人更喜歡“Desperado”,聽了第一句便忍不住要落下淚來,The Eagles的歌很少用鋼琴,沒想到偶然用了,正好配得上Don Henly質感十足的聲音。不是做廣告,是真心的推薦: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聽完這張專輯,你便可以附身於“老鷹”的雙翼,飛過了一段舒心寫意的時光旅程。
Eagles的歌大都出自於don henley、Glen Frey之手,他們兩人是樂隊的核心人物,也是自始至終唯一堅守自己崗位的老成員。Don Henley曾是Shiloh的一員,1970年發行了一張同名專輯,為他們製作唱片的正是大名鼎鼎的kenny rogers。來自底特律的Glen Frey是為了追求J.D.Souther的妹妹,才來到加州闖天下的。1968年他於Souther組成了一個二重唱,此時關係於他們很接近的還有Jackson Browne,因為這層情誼的關係,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不少Eagles的作品,有J.D. Souther和Jackson Browne名字出現。
組成Eagles的構想人是Don Henley和Glen Frey,他們在吟遊詩人俱樂部里相識,隨即他們加入LINDA RONSTADT的樂隊里。除了Henley和Frey之外,Randy Meisner和Bernie Leadon以“客座”的身份也被邀請在Linda的班底,他們四人在此風雲際會,短短四個月時間,竟在小伙子們滿腔熱血的促動下,Eagles應運而生了!
1971年8月四個已有豐富舞台經驗的樂手,包括Gleen Frey,Bernie Leadon,Randy Meisner和Don Henley組成The Eagles。
在為琳達朗絲黛(Linda Ronstadt)擔任專屬樂團後,受到Asylum唱片公司總裁David Geffen的提拔,安排其於科羅拉多Aspen一家俱樂部中擔任一晚四場的演出達一個月。
1972年4月和Asylum唱片簽約,The Eagles飛往英國輪敦奧林匹克錄音室進行第一章唱片錄製工作。在七月份的時候,Take It Easy成為他們第一首近榜單曲。而收錄該曲的專輯The Eagles獲第二十二名。選自專輯中的另一首歌Witchy Woman晉升到第九名。樂團的成員或多或少有了些改變,但是老鷹合唱團一直在發展中。1973年樂隊所屬的唱片公司被華納公司收購,華納公司是當今國際五大唱片集團之一,也是全球最具實力的影視製作公司,他在八十年代時曾有意與寶利金(Polygram)公司合併,但由於美國反托拉斯法的制約而未能成功。雄鷹樂隊由於有如此強大的宣傳後盾,樂隊的成功也接踵而至,各地的巡迴演出搞得風風火火。
樂隊的發展
早期作品略帶灰色
成立之後的Eagles有幾項特色,每位成員都擅長寫曲,又都能勝任主唱一職,這自然在聲效及合聲方面技高一籌,這就是為什麼Eagles能在一開始就受到許多歌迷的愛戴而一飛沖天了。Eagles的成員實力都不錯,但要他們發揮的淋漓盡致,還需要一位有經驗的製作人。他們找來了Glyn Johns,他是一位名唱片製作人,曾為Rolling Stone,The Who,Faces,Eric Clapton製作過唱片。1972年他把Eagles帶到London,在聞名的Olympic Studio完成了第一張專輯,這是一首典型鄉村風格的作品,推出發行的第一支代表作“Take it Easy”便是一個例子。該曲是Jackson Browne與Frey和寫的,Browne還為Eagles寫了“Nightinggale”,那也是一首相當好聽的歌。Desperado是Glyn Johns在倫敦為Eagles錄製的第二張專輯,雖然它的銷售狀況最不理想,可是它在概念上所表現出的整體性,使一幫老樂迷無不承認這張唱片的價值。僅從“Desperado”字面上看,可知整張專輯所敘述的大意:一位年僅21歲的亡命之徒誤入歧途而觸犯法律的故事。Dooling Dalton是劇中人物,故事發生在1880年的美國西部。
不可否認的是Eagles早期的作品稍微帶了點灰色,他們常靠著各種刺激來尋求內心的平靜,最常看到他們在歌曲中所引用的方式,便是在異性中尋找自我。
進身超級樂隊行列
1974年對Eagles來說是變化最大的一年,這一年他們會到洛杉磯錄製唱片。Don Felder的加入使得Eagles陣容更為強大,該團成了名副其實的"五重奏"。同年四月當On The Border推出之後,Eagles更往前邁進了一步,進入了超級樂隊的行列:這張專輯為他們在葛萊美獎中獲得兩項提名。
Don Felder與Bernie Leadon過去是佛羅里達州的同學,因為這層關係,他加入了Eagles的行列,何況Felder本身在吉他上的造詣也非比尋常,他的加入可禰補Eagles在樂器伴奏上的不足,同時也可提升Eagles創作上的素質,從此Bernie Leadon就專注於他拿手的班諾琴及節奏吉他,而主奏吉他的角色就繫於Felder一個人身上了。
頂峰之際元老求去
為了促銷On The Border,Eagles參加了一系列的演唱活動,其中一場是在1974年的4月6日,與幾個著名樂隊共同參加的。除了Eagles是大家集中的焦點外,其它象Deep Purple,Black Sabbath,……也是備受矚目的樂隊。
1975年,Don Felder在錄製On The Border的時候,僅在幾首歌里擔任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下一張專輯One Of These Nights(《這些夜晚之一》)有精湛的表現。在這張專輯裡,一首鏇律極其流暢的中板歌曲《說謊的眼睛》於一九七五年獲得葛萊美最佳流行歌曲獎。從這張專輯可以看出,Eagles正在向搖滾化方向發展,但也不可否認這是Eagles後期作品中,最後一張鄉村氣息較濃的專輯。那首非常輕快好聽的中板歌曲“Lying Eyes”就是例子,這首歌得到了格萊美最佳流行歌曲獎。
正值Eagles頂峰時期,Bernie Leadon突然離去,Eagles組團之初,Bernie Leadon,Randy Meisner一直是被看好的兩為台柱,“Desperado”以後,Glen Frey和Don Henley表現的愈來愈稱職,逐漸成為樂隊的發言人,後來Leadon因為與其它成員不睦,甚至於有被忽視的感覺,所以才會造成這種局面。
至此樂隊便成為美國第一流的超級樂隊,以後的每張唱片都遠遠超過100萬張的銷量。1976年樂隊的一張精選唱片還未發行便有了100萬張的訂單。
創下一連串佳績
1976年到1980年是The Eagles輝煌年代,唱片叫好又叫座,獲獎不計其數。
1976年,Eagles寫下一個歷史記錄,他們的集錦專輯Greatest Hits,成了唱片史上第三張未發行就有100萬張訂單的專輯。
那張Hotel California專輯,在1977年一月獲美國排行榜冠軍一周,銷售達白金唱片。這支同名單曲在二月及三月分別重回冠軍寶座,而後更在四月底和五月初禪聯冠軍達五周之久,並同時獲英國亞軍。五月時,專輯同名單曲Hotel California銷售百萬,獲美國榜冠軍軍。
接替Leadon位置的是James Gang的吉他手Joe Walsh,由於他的加入,Eagles的樂風更加搖滾化了。Hotel California可說是Eagles在最佳狀態,最佳組合之下所完成的一張曠世之作,它的銷售量在80年代初就已突破1500萬張!至今全美銷量2900萬張超過了邁克傑克遜的2900萬張和齊柏林飛艇樂隊的2300萬張。全球銷量達4100萬張成為當代的唱片銷量的冠軍。
70年代中期,Eagles發行的三張專輯都榮登排行的榜首。分別是1975年7月26日得到5周冠軍的One of These Night,1976年3月。
樂隊成員
老鷹合唱團前後共有七位團員,個個能演唱也都會作曲:
Bernie Leadon(吉他、曼陀鈴、斑鳩琴)
1947年7月19日出生於明尼蘇達州的明尼亞波利市。1969年開始是鄉村搖滾團Flying Burrito Bros.里的一員。是老鷹合唱團第一任吉他手,《One Of These Nights》專輯之後,因為興趣較偏鄉村與樂團日益明顯的搖滾走向不合,1975年12月離團後組成短暫的The Bernie Leadon/Michael Georgiades Band,後來幾年都是伴奏樂手,1987-89年加入鄉村\民謠搖滾團Nitty Gritty Dirt Band。Leadon是所有團員中唯一沒有發行過暢銷個人專輯的一位。
Don Felder(吉他、鍵盤)
 1947年9月21日出生於佛羅里達州。1968年時加入過Flow合唱團,但主要還是伴奏樂手也從事錄音工程。由於Leadon的介紹,Felder從老鷹合唱團的首張專輯開始便有參與,可是當時只是樂團巡迴演唱期間的臨時團員,1974年才正式加入成為第五位團員。Don Felder雖然和聲、吉他獨奏多有貢獻但在站在台前的總是Leadon與Walsh;雖然也與其他團員合寫很多歌曲,不過鋒芒卻又都被Frey和Henley所掩蓋,所以他應該是樂團中最被忽略的一位。Felder雖然也有個人專輯出版,但是最著名的作品首推為1981年動畫電影《Heavy Metal》譜寫、演唱的同名單曲。Felder在樂團解散期間(1982-1994,雖然Don Henley宣稱他們“是休息,而非解散”)大都為一些知名藝人如比吉斯合唱團、Stevie Nicks、Bob Seger、黛安娜.羅斯…的專輯擔任吉他伴奏。2001年初已經離團。
Don Henley(主唱、鼓、打擊樂器)
 1947年7月22日出生於德州。老鷹合唱團發表的歌曲多有Glenn Frey和Don Henley參與的創作,Frey多半以朗朗上口唯美情歌為主,Henley就有較多的觸角,不過“追求”卻是他歌曲的中心,不論是理想或是愛情,在追求過程中的種種心境與體會都是Henley寫歌的題材。樂團正式解散前、甚至還未推出個人專輯Henley就先跑去與Stevie Nicks對唱"Leather And Lace"。Henley 共發行四張個人專輯與一張精選。"Dirty Laundry"選自1982年首張專輯《I Can't Stand Still》,是個人作品中名次最高的單曲。兩年後以《Building The Perfect Beast》里的"The boys of summer"一曲得到1985年度葛萊美獎最佳搖滾男歌手。1989年《The End Of The Innocence》的商業成績最佳,總共銷售六白金。間隔十年推出的《Inside Job》包含了四周抒情冠軍曲 "Taking You Home"。這些記錄都顯示出無論商業或評價上Don Henley都是個人演唱事業最成功樂團成員。
Glenn Frey(主唱、吉他、鍵盤)
 1948年11月6日出生於密西根州的汽車工業中心底特律。參加琳達.朗絲黛的伴奏樂團之前Frey曾和同鄉J.D. Souther組成二重唱,創立老鷹合唱團後Frey還是常與Souther合寫歌曲(後者在1979年也有首暢銷曲"You're Only Lonely")。老鷹合唱團的特色是有著整齊優美的和聲,這些和聲編排大多是Frey的功勞(尤其是樂團成立初期),因此團員們給了他一個外號叫“The Lone Arranger”(西部片和卡通《獨行俠》的諧音)。1982年樂團解散後成員紛紛單飛,其中以Henley與Frey最受關切。Frey推出過四張專輯《No Fun Aloud》、《The Allnighter》、《Soul Searching》、《Strange Weather》加上一張精選、一張現場實況。雖然專輯成績、評價略遜於Don Henley,但是他唱的幾首單曲卻讓人津津樂道:"The One You Love"是走紅大街小巷的不朽情歌(尤其在台灣);兩首亞軍曲 "The Heat Is On"、"Smuggler's Blues"分別是電影《比佛利山超級警探》和電視影集《邁阿密天龍》的插曲。Frey參與過影集《英雄本色》一個單元的演出,還有在電影《搶救人質》、《征服情海》客串。
Joe Walsh(吉他、合成樂器)
1947年11月20日出生於肯薩斯州。1969年加入搖滾團James Gang,1975年12月加入老鷹合唱團,是最先發行個人專輯與擁有暢銷單曲的團員。1973年Bill Szymczyk就是靠Walsh的推薦才接替原製作人Glyn Johns。Walsh剛加入時,Szymczyk還曾替他擔心會影響個人演唱生涯,結果證明Walsh不僅為樂團注入了搖滾的新生命,同時Walsh個人發展亦相得益彰。1978年的專輯《But seriously, Folks…》、單曲"Life's Been Good"電影《都市牛郎》插曲"All Night Long"都是個人代表作,老鷹合唱團解散期間Walsh仍然有新作陸續推出。
Randy Meisner(貝斯)
 1946年3月8日出生於Nebraska州。1968-69年間是鄉村搖滾團Poco的創始團員,1989年再度加入。曾一度加入五○年代偶像歌手Ricky Nelson的伴奏樂團。是老鷹合唱團第一任貝斯手,《Hotel California》專輯發行後,於1977年9月離開追求個人演唱生涯。Meisner個人專輯不少,甚至到21世紀都持續發行新作,其中以1980年的《One More Song》最受歡迎,這張CD目前已絕版,不少音樂愛好者還在網路上徵求二手貨且有賣方要價50美金,不過尚未成交。
Timothy B. Schmit(貝斯)
1947年10月30日出生,是成立於加州的老鷹合唱團中唯一的加州人。1970年Schmit加入Poco合唱團替補Meisner留下的貝斯手空缺並且直到1977年9月加入老鷹合唱團才離開Poco,1984年重新歸隊。Schmit歌聲屬輕柔的高音,和低沈的貝斯恰成反比,所以有人戲稱他是“Sing High, Play Low”。Schmit個人演唱專輯始自1984年,老歌新唱單曲"So Much In Love"是電影《開放的美國學府》中的插曲,1994年節奏藍調團All-4-One再度唱紅。Schmidt在1992年曾一度加入披頭四鼓手Ringo Starr號召的All-Starr Band。其他樂團成員的個人專輯中也常見到Schmit的跨刀。
樂隊的介紹
Eagles(老鷹)樂隊是美國七十年代最成功的樂隊,將它們稱為美國乃至世界最傑出的搖滾樂隊之一也一點不過分。樂隊的每張專輯都較好也叫座,唱片銷售額已近4億美 元,他們的每一張專輯的銷量都超出金唱片的銷量(即五十萬張)。尤其是樂隊於1976年底推出的專輯《加州旅館》(Hotel California)被譽為七十年代美國最重要的專輯唱片。
Eagles樂隊是一支極具親和力的樂隊,走的是一條從“鄉村搖滾”到“純搖滾”的路線,曲調起伏不大,但顯得極為順暢,鏇律相當優美,尤其是早期還經常使用一種班卓琴,極富鄉村特色。
唐·亨利(DON HENLEY)是樂隊的主唱和靈魂人物,來自德饉薩斯州,1947年出生。唐·亨利也是樂隊的鼓手,這搖滾樂隊中是極為少見的:主唱要么是吉他手,要么是貝司,而且一般也只是節奏吉他之類。 另一主唱及鍵盤手是格倫·弗雷(GLENN FREY),他的聲較亨利略顯活躍,音調較高,如著名的《我無法告訴你為什麼》(I CAN`T TELL YOU WHY)就是他演唱的。格倫·弗雷與唐·亨利都屬於樂隊核心人物,從創建直到解散一直堅守自己的崗位,樂隊的大部分詞曲都出自於此二人之手。 吉他手伯尼·利登(BERNIE LEADON)也是樂隊的創始人之一,他尤其擅長班卓琴,樂隊早期鄉村搖滾風格與他的影響不無關係。不過1975年後利登離隊,由喬·沃什(Joe Walsh) 接替,樂風便有所轉向。樂隊在這一年以一曲《Lying Eyes》獲得葛萊美大獎。 樂隊貝司手由蘭迪·麥斯納(Randy Meisner)擔任,他也是早期創建者,原先是加州鄉村搖滾樂隊“波科”(Poco)的元老之一。 樂隊另一吉他手唐·弗爾德(Don Felder)與一九七四年加入,使樂隊實力大增。他嫻熟的指法剛一出手,便成為樂隊的主音吉他手,如在《加州旅店》、《我無法告訴你為什麼》等曲目中都有上乘表現。
1971年7月唐·亨利、伯尼·利登、蘭迪麥·斯納、格倫·弗雷開始了實現他們夢想的征程。這群1947年、1948年出生的二十來歲的小伙子一出手便令大眾刮目相看,四個人都擅長寫詞譜曲,都擅長演唱,因此在1972年樂隊首張單曲《Take It Easy》便遍掃全美,排行榜第12。同年推出的與樂隊同名的專輯在“專輯銷量榜”上排名第22。這一張專輯有著典型的鄉村風格,是一張崇尚自然、歌頌自然的作品。吉他、班卓琴、滑弦琴相互交映,呈現出濃厚的鄉村搖滾的氣息。而在這張專輯的幕後有著一位日後鼎鼎大名的女歌手琳達·倫絲苔特(Linda Ronstadt)。這位女歌手不但在女性世界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在某些方面與男性歌手相比也毫不遜色。她的歌路幾乎涉及所有的搖滾樂種:鄉村、民謠、遊行、爵士等等,如果有一天她玩起重金屬,我想廣大樂迷也不會驚奇,因為它有與生俱來的歌喉:唱抒情歌曲時哀怨柔情,唱搖滾時激昂如虹。
老鷹樂隊在一片叫好聲中推出了他們的第二張專輯《Desperado》, 這是一張概念唱片。整張專輯大概講述這樣一個故事:1880年的美國西部,21歲的杜林·達頓(Dooling Dalton)由於誤人歧途而觸犯法律踏上吉凶未卜的征程。1973年樂隊所屬的唱片公司被華納公司收購,華納公司是當今國際五大唱片集團之一,也是全球最具實力的影視製作公司,他在八十年代時曾有意與寶利金(Polygram)公司合併,但由於美國反托拉斯法的制約而未能成功。老鷹樂隊由於有如此強大的宣傳後盾,樂隊的成功也接踵而至,各地的巡迴演出搞得風風火火。1974年由於唐·弗爾德的加入,以及唱片製作人的更替,樂隊的風格有些偏重於搖滾,這一年推出的第三張專輯《邊緣》(On The Border)既體 現出此特點。同年的夏季,老鷹樂隊單曲《Best Of My Love》榮登排行榜冠軍之位。
在1974年,“老鷹”樂隊接連參加了幾個大規模的演出,尤其是四月在樂隊的發祥地加州舉辦的“加州搖滾會串”藝術節上,在近二十萬觀眾注目下,樂隊樹立起一個嶄新的形象,成為西海岸音樂的主力軍。此時的老鷹樂隊已完成了由早期的鄉村搖滾向搖滾音樂的蛻變過程。
1975年樂隊推出的第四張專輯《這些夜晚之一》(One Of These Nights)榮登排行榜冠軍。唐·弗爾德在此專輯裡有出色的表現,尤其是那首標題曲。在該曲中,唐·亨利的鼓頗有加重的趨勢,而唐·弗爾德的吉他更帶有炫技的色彩,在樂曲兩分多鐘時的一段吉他過門中充分體現出來。在這張專輯裡與一首鏇律極其流暢的中板歌曲《說謊的眼睛》於一九七五年獲得葛萊美最佳流行歌曲獎。至此樂隊便成為美國第一流的超級樂隊,以後的每張唱片 都遠遠超過100萬張的銷量。
1976年樂隊的一張精選唱片還 未發行便有了100萬張的訂單。樂隊的元老伯尼·利登於1975年離隊後,喬·沃什加入,這樣樂隊風格更接近純搖滾。
1976年是老鷹樂隊最為輝煌的一年,年底樂隊推出的第五張專輯《加州旅店》莆一問世便贏得了一片叫好聲,這張專輯被譽為七十年代美國最重要的專輯。在這張專輯裡老鷹以一種極為頹廢曖昧的方式反映了70年代美國那種世風日下,混沌與散漫的社會風氣。在這首標題歌曲中,唐·弗爾德和喬·沃什運用嫻熟的吉他技巧,搭配出雙吉他的神奇效果,而唐·亨利的嗓音顯得異常嘶啞。歌詞本身也很玄妙,充斥著一種超現實的意境,更似一個人的夢中囈語。大意是說走了很長很長路的旅 客在落日時分見到了這加州旅店,而這旅店十分熱情地接待所有客人,只是這裡有進無出,你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去結帳,但你卻出不了門。在這張專輯裡的另一曲子《New Kid In Town》雙雙登上1977年葛萊美最佳錄音獎和最佳聲樂改編獎。
《加州旅店》可以說是老鷹樂隊在最佳狀態最佳組合時完成的曠世傑作。專輯混亂而低調內容使他成為70年代社會問題的代表作,銷量在一千五百萬張以上。
( 加州旅館兩個版本的聯繫及加州旅館的影響)
在現場十五萬名觀眾經久不息的口哨和掌聲中,Don Henley逐個握著觀眾的手表達著謝意,而Joe Walsh和Don Felder早已緊緊的擁抱在一起,兩個男人都已是熱淚盈眶。
時光流轉,1976年。
攜連續兩張白金唱片之猛勢,老鷹樂隊的最新專輯《加州旅館》震撼登場。甫一問世即迅速霸占各大排行榜榜首,且綿延數月之久。同名單曲中Don Henley的嗓音一如既往沙啞深沉,講述了一段縹緲詭秘的故事,但最令大家感到驚奇的還是Joe Walsh和Don Felder神妙的雙吉他合作,從此吉他SOLO歷史榜單第一位就一直成為其他曲目的覬覦之物
Joe Walsh從小就是個有主見的孩子,在學校同學忙著泡妞,他卻在口袋裡揣著本尼采,背著吉他行走在去琴房的路上。經不住好友兼製作人Bill Szymczyk多次邀請,1975年底他加入老鷹樂隊,而此之前,他已在另一樂隊擔任主音吉他長達6年。
Don Felder是家裡的第四個孩子,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還有一個弟弟。1972年老鷹樂隊的首張專輯他就有參與,但只是作為樂隊巡迴演唱期間的臨時隊員,直到1974年才正式加入。除了作為節奏吉他手外,他還擅長和聲和鍵盤。
在《加州旅館》後,樂隊又推出過一張專輯。但天下沒有不散之筵席,對於搖滾樂隊更是如此。1980年樂隊正式解散,成員各自發展。
Joe Walsh此時早已蜚聲海內,相繼推出的個人專輯接連打入榜單並獲得口碑。一次,在比華利山莊的晚宴上,湊巧遇上了Don Henley。Don Henley剛拿了尊葛萊美。
"Hey,Don,最近忙啥呢?""還不就那點破事"
"昨晚睡覺前突然想到,咱那歌有差不多十年了吧?""有了"
"你說咱搞個紀念版,我想會很有趣?""不錯啊"
"上個月我剛和那兩個傢伙吃飯,只是Don Felder我聯繫不上""咳,那小子好像跟著Diana Ross在歐洲和南美巡演吧"
一個月後,《加州旅館》電聲版(LP Version)作為特別單曲發布。Joe Walsh的獨立思想和吉他天才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結尾段落的SOLO完全打破了原曲的掙扎和幽怨,歌詞中的steely knife變成了Joe Walsh端著的鐵錚錚的吉他,He kill the beast!是的,當時就是那樣!——一周后,順利登上榜單第一名。只是常常看到電視中的Joe張口大笑,最後幾聲卻像是乾的。
時光荏苒,80年代中期開始,Metallica、Guns n'Roses、Nirvana們開始占據主流,純吉他手如steve vai、Yngwei J. Malmsteen也逐漸受到青少年的瘋狂追捧。
老鷹樂隊已被劃歸老頭行列,Rolling Stones之流更是該去研究神學的傢伙了。
好長一段時間,Joe Walsh都駕著悍馬帶著孫子去釣魚。只是他不曾想到,會在這遇上開著水星的Don Felder。
"Hi,Joe!""Hi,Don..."
"Joe!我們該有好些年沒見了吧""呃,是很久了,你還好嗎"
"你看,我不就這樣嗎?呵呵。前些天見著Don Henley了,他有個計畫""喔,是吧..."
"但我拒絕了""為什麼"
"因為我覺得沒有意思,因為只有我"
14年後,老鷹樂隊的成員們重新站在了一張舞台上。
Joe Walsh撥動的琴弦報出了《加州旅館》的第一個音符,接著DON FELDER的琴音似乎在說"hi,大家晚上好"。
隨著鼓點開始打起,joe繼續為don作著鋪墊,就像捧哏和逗哏。可有些觀眾已經有所察覺,間或有人吹口哨。
突然,台下口哨聲、尖叫聲、掌聲響成一片。
歷史性的一刻,14年後,兩把吉他又如此熟悉如此親切的奏起了同一個段落,一個清亮,一個潔淨,一個外擴,一個內斂,一個多變豐富,一個深沉穩重。
但在這一刻,帶給我們的只有那無盡的回憶和遐想。 )
1978年,樂隊與1976年推出的精選集獲得了美國國家錄音協會授予的年度最佳專輯獎。
終於,樂隊的路走到了盡頭,一九七九年推出的第六張專輯《the long run》成為樂隊的最後一張專輯。這張專輯一共製作了18個月,在隊員的一片爭吵聲中完成。雖然由於樂迷的捧場使她遠超出白金蝶的銷量,但不可否認,樂隊的顛峰狀態已經過去,專輯的整體水平有所下降。不過值得指出的是,該專輯的一首抒情歌《我無法告訴你為什麼》是由一位新人提摩西·蘇密特與格倫·弗雷合作演唱的。由於格倫·弗雷和唐·亨利這兩位樂隊中心人物的不和,使樂隊處在一個名存實亡的狀態,各成員間也矛盾重重。而唐·亨利由於私生活不檢點而被課以重罰及判緩刑2年。終於自一九八一年後樂隊再也沒有新曲推出,在跨入八十年代門檻時,這個名噪一時的老鷹折翼斷翅,煙消雲散。
解散後的老鷹成員各自尋找自己的歸宿,格倫 弗雷於1982年推出解散後的個人專輯,喬·沃什於1981年,伯尼·利登於1982年蘭迪 麥納斯於1980年與1982年都各自推出個人專輯,雖也獲得好評,但遠不及樂隊成功之時。而反省後的唐·亨利東山再起於1983年推出的專輯《骯髒的洗衣店》備受好評,銷量相當不錯。在進入九十年代時,唐·亨利又以一曲《告別純真》(The enf of the innocence) 獲1990年葛萊美最佳搖滾男歌手的桂冠。 如今的唐·亨利渾身透出成熟的男子特有的深沉和持重,堅持的而略含幾分悲涼的沙啞的嗓音,略得更加樸實自然。1993年他和女歌手帕蒂·史密斯合唱一曲《僅有愛情是不夠的》 (sometime Love Just Isn`t Enough)又獲得一片喝彩,因為這不是一首簡單的情歌,而是一首從社會的角度審視愛情,探討婚姻失敗問題的作品。 在進入1994年時,媒介就開始紛紛報導老鷹樂隊將重組。訊息傳來樂迷們一個個都興奮異常,這意味著他們又將目睹這個在70年代名噪一時的超級樂隊的風采。
有道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果然,樂隊於1994年又宣告東山再起,幾位元老再次重聚。重組後的老鷹立刻馬不停蹄地開始全美巡迴演出,並於該年推出一張新歌+精選《煉獄之上》(Hell Freeze Over ).專輯精選部分是演唱會的實況,鼎沸的人群、流暢的鏇律又一次在耳邊迴蕩。到底“薑是老的辣”,在演唱會上唐·亨利身著一件格子絨 襯衣,在萬眾矚目下又唱起那首膾炙人口的《加州旅店》,而唐·弗爾德赤和喬·沃什的吉他技藝更件爐火純青,開篇大段的吉他 華彩奏得暢快淋漓,重重的鼓點仿佛擊在人們的心房,亨利沙亞的嗓音堅實而富磁性,而樂隊成員鬢際的白髮尤見蒼涼。這支超級樂隊又一次踏上未知吉凶的漫漫征程。在這個喜新厭舊的時代,老鷹還能象早先那樣任意在天空翱翔嗎?我們拭目以待……

 Evanescence
樂隊成員
Amy Lee - 主唱
Terry Balsamo - 吉他手(前主吉他手Ben Moody已離隊)
John LeCompt - 吉他手
Rocky Gray - 鼓手
Willian Boyd - 貝司手
樂隊介紹
年僅20歲、擁有外型冷艷又冰雪聰明的女主唱艾咪(Amy Lee)從一出現就備受矚目,這個個頭矮矮的女孩擁有許多鬼靈精怪的想法,該樂隊被譽為“女版林肯公園”的冠軍主打曲“Bring Me To Life”不但出自她的手筆,連MV的拍攝構想都是艾咪一手炮製的。
艾咪出生在一個搖滾愛好者家庭,父親是電台主持,母親早年則是搖滾歌手,艾咪注定從小就與芭比娃娃遊戲無關,她很小就熱愛唱歌,自學了九年古典鋼琴,國小開端就擔任了唱詩班的領唱,不過,艾咪強調自己最想唱的還是搖滾樂,深受比約克和多莉·艾莫絲的影響。
對於童年的回憶,艾咪說自己從小就是一個戲劇皇后。她喜歡製造故事,她喜歡躲在廚房裡玩耍,然後幻想著媽媽認為自己的死了打電話把警察叫來,當媽媽沒有那樣做,她就會不停的哭。
這樣戲劇性的設計同樣用在了音樂上,Evanescence為即將上映的電影《夜魔俠》電影原聲帶演唱了兩首熱門單曲,其中冠軍單曲“Bring Me To Life”是艾咪和同門師兄團12 stones的主唱保羅一同對唱,艾咪透露當初是她認為這首歌一定要男女對唱的版本,才能符合劇情。沒想到這樣的構想,讓他們如此成功。
Evanescence的四位成員都來自美國阿肯薩斯州,樂隊的組成和艾咪有著巨大的關係。早在青少年時期的一次夏令營中,團中詞曲創作及靈魂人物Ben Moody於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聽到宛如天使一般的艾咪躲在角落以鋼琴自彈自唱Meat Loaf的歌曲“I'd Do Anything For Love”,當場被她收放自若、強烈多變的聲音和表情深深吸引,要知道,當時艾咪才12歲!
在Ben的遊說下,Ben與艾咪便開始用Evanescence這個名字開始共同創作,並自己出資推出了一張EP,其中一首長達7分鐘哥德式的單曲“Understanding”深受當地電台DJ的喜愛,爭相主動播放此曲,雖然此曲受到非常大的迴響,但卻沒人知道他們是何許人也,也不知何處能聯絡到他們,因為當時只有本與艾咪兩個人,沒辦法完成一場完整的現場表演,但是他們的才華被Wind Up廠牌賞識,另外兩位成員的加入使天使的美夢成真。
樂隊的主打旗幟是“女子版林肯公園”,光是這個宣傳詞就足以調起很多人的胃口。首張專輯《Fallen》(落入凡間)曲風雖以探討黑暗面、一些陰冷、哥德式搖滾、並結合重擊猛拍的搖滾調性,但卻呈獻較正面的意識型態,並加入類似音樂精靈Tori Amos、才女唱將Sarah McLachlan等人率直極具感染力的音韻,在這一點上與重說加流行的林肯公園樂隊極為相似,也正是這一相似使他們和林肯公園一樣獲得了極大的商業成功。
在本專輯的歌曲中,艾咪的唱功得到了很好的發揮,無論是在“Bring Me To Life”中運用自如的高音部分,還是在“Whisper”中低聲的吟唱,都使我們不得不肯定其紮實的歌唱功底。艾咪的嗓音渾厚略帶沙啞,寬廣的音域,多變的音色,加上這位頗有才華的女主唱美如天使的面龐,他們沒有理由不走紅。
專輯中的歌曲大多在一陣滑順琴聲中揭開序幕,緊隨其後的則是吉他弦音帶出厚重節拍,而後艾咪那令人驚艷不已的嗓音則慢慢飄來,交錯流竄著吉他、琴聲、弦樂等曼妙音符的編配都相當順暢動聽,富於創造性的配器使其音樂在介於黑與白,堅與柔,瘋狂與催眠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平衡。悽美的幽柔共鳴,帶給你久違的音樂感動。
自稱為“黑暗搖滾”的Evanescence,主要的歌詞創作者是艾咪,在這些歌詞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始終被一種陰霾的氛圍所籠罩,曲風中體現出的女性所獨有的陰柔之美也無處不在。它仿佛為你展開了一片詭異而絢麗的女性心靈世界,不僅能從中窺見女孩們所共有的一些細緻的情感,還能從中發掘今天更為自由獨立女性的某些精神側面。當然,歌中也向人們展示出了另一種色彩,聽者不難在歌詞中發現艾咪這樣的女孩所暗藏的野心。
女性搖滾一向是受到爭議的話題,以女性為主的搖滾之風也愈演愈烈。作為這股風潮的新新人類,年輕的艾咪錶示她在探討黑暗、愛情與絕望等人性話題,艾咪說:“我想讓人們相信,在所有悲傷,痛苦與生命高低起伏的過程中,沒有人是寂寞的。這就是人生!在必經的風雨歷程中,我們並不孤單。”但是,早熟的艾咪也不可避免的流露出超乎想像的傷感,艾咪經常把“我年輕的時候”這句話掛在嘴邊,她總是在說“我真的不再年輕了”,艾咪現在最喜歡的樂曲是莫札特的“安魂曲”,她不喜歡花錢購物,至今買得最貴的一件衣服是在主打曲MV中穿的2500美元的裙子,對於這樣一個幾乎不食人間煙火的女孩,也許只能套用形容70年代跨掉的女孩的一句歌詞:“當淚水滑過,青春已逝。”
雖然艾咪是如此的和時下女孩不同,但她卻和那些女孩一樣,精心維護著一多晶瑩剔透的愛情之花。
艾咪和樂隊的吉他手Ben Moody從12歲就開始相戀了,他們似乎是注定要在一起的。艾咪說是那種對音樂的純粹嚮往讓他們走在了一起。艾咪每次說起和Ben在一起的事情都會甜蜜的笑出來,艾咪說她總是記得她偷來他*的大裙子,和等在樓下的Ben一起出去的情景,喔,當然,還有他們17歲時一起去參加畢業典禮的樣子。
艾咪最後說:“我們是靈魂的夥伴,我們真的很親密。我愛這種感覺。”
專輯
Evanescence 發行時間:1998年
Sound Asleep 發行時間:1999年
Origin 發行時間:2000年11月
Not For Your Ears 發行時間:2002年
My Immortal (Maxi-Single) 發行時間:2003年
Live In Cologne 發行時間:2003年
Fallen 發行時間:2003年4月28日
Le Nouveau Gothique (The Best Hits) 發行時間:2004年6月
Anywhere But Home 發行時間:2004年11月23日
The Open Door 發行日期:2006年10月03日
獎項及官網
第46屆葛萊美最佳新人獎、最佳硬搖滾演奏
Evanescence“伊凡塞斯”英文官方網站:www.evanescence.com
Evanescence“伊凡塞斯"中文網:http://evanescence.5d6d.com

Nickelback
Nickelback最早成立於加拿大的小城Hanna,最初的成員是Chad Kroeger(主唱/吉他手),他的兄弟Mike Kroeger(貝斯手),他們的表兄弟Brandon,以及他們的好朋友Ryan Peake(吉他手)。他們開始演唱一些歌星的歌曲。1996年,Chad Kroeger向他的繼父借了4000塊錢跑到了溫哥華一個朋友的錄音室里錄製歌曲,其間,Brandon離開了樂隊,他們的朋友Ryan Vikedal接任了鼓手一職。這一年,他們發行了一張EP唱片《Hesher》,並且發行了一張獨立專輯《Curb》,並且開始了巡迴演出,但是他們是沒有絲毫名氣的,他們花費大量時間去散發宣傳材料和廣告,以及發動親戚朋友向電台打電話要求播放他們的歌曲,從而使樂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宣傳,並且擁有了自己第一批較為固定的歌迷。 1998年,他們解僱了自己的經紀人,原因是他們的經紀人並不能宣傳推廣他們,並且不能把他們帶到一個更高的地位。之後的時間裡,樂隊由Mike Kroeger主要負責財務方面,Chad Kroeger主要負責音樂方面,Ryan Vikedal則負責日程安排等。之後他們投資三萬元來製作他們的第二張專輯。2000年初,第二張獨立專輯《The State》正式發行。當時的加拿大搖滾音樂幾乎完全被國外的搖滾樂所占領,他們急需尋找自己本土化的搖滾樂。正在這時候,加拿大人發現了Nickelback樂隊,這使他們迅速竄紅,他們追求的post-grunge(後車庫音樂/後垃圾音樂)音樂風格成為歌迷的最愛,他們的巡迴演唱會也成為了音樂界的熱點,他們的獨立專輯銷量也沒有敗給唱片產業。 成為了搖滾明星的Nickelback開始投身新專輯《Silver Side Up》的製作,在這張2001年發行的新專輯中,Chad Kroeger在歌詞方面一改過去的含糊不清和隱喻,表達得更為直接,歌曲的創作也充滿了靈氣也更為成熟,有的歌曲源於生活中的經歷,有的歌曲則只是在排練的瞬間就創作完成。而在新專輯中還有Rick Parashar和Randy Staub兩位一流製作人來掌舵,所以《Silver Side Up》也成為了Nickelback在美國最為成功的專輯,該專輯曾經排在Billboard 200排行榜的亞軍位置,並且誕生了多首搖滾單曲榜的冠軍單曲,專輯銷量超過了500萬張。此後,Chad Kroeger又先後為電影《蠍子王(Scorpion King)》《蜘蛛俠(Spiderman)》《超膽俠(daredevil)》創作了歌曲並參與製作原聲帶。

Fall Out Boy
樂隊成員
主唱/吉他手:Patrick Vaughn Stump(Patrick)
出生日期:1984年4月27日
出生地:Evanston Illinois
貝司手:Peter Lewis Kingston Wentz(Pete)
出生日期:1979年6月5日
出生地:Wilmette, Illinois
吉他手:Joseph Mark Trohman(Joe)
出生日期:1984年9月1日
出生地:Chicago Illinois
鼓手:Andrew John Hurley(Andy)
出生日期:1980年5月31日
出生地:Milwaukee, Wisconsin
樂隊背景
充滿年輕活力朝氣,暢快將龐克的不羈氣焰完全釋放,聆聽Green Day的音樂帶給他們創作上的靈感,些許EMO風格夾帶流暢聲線, Fall Out Boy雖然和時下偶像團體般,在團名中加入個"Boy"字眼,但是,他們可完全不按牌理出牌,踢爆時下做作男孩偶像團體的面具,給你最熱血的新世代之音!
雖然讓樂迷感到陌生,但是來自芝加哥的Fall Out Boy,卻是在全美地下Hardcore樂界,竄升最快的一組搶眼年輕部隊。由主唱/吉他手 Patrick Stump、吉他手Joseph Trohman、貝斯手Peter Wentz及鼓手Andrew Hurley四人在2000年組織而成,夾帶Metal-Core、Hardcore Punk等勁道,不時點綴出的流行音韻,都讓Fall Out Boy的歌曲朗朗上口容易消化,充滿旺盛精力所演出的舞台效果,皆是令台下樂迷為之瘋狂的誘因。2001年自資發行DEMO帶,引起廣泛討論,隔年偕同獨立Emo樂團 Project Rocket合力發行專輯,這時獨立廠牌的興趣隨即蜂擁而至,2003年AMG送上四星半近滿分專輯 ‘Take This To Your Grave’,無強大宣傳後盾下,狂銷20餘萬的驚人數字,對Fall Out Boy而言,可是莫大鼓舞,很快的主流大廠紛紛丟出善意合作計畫,幾經評估花落環球音樂旗下名廠Island,日後大大小小的龐克音樂盛會上,都可看到Fall Out Boy身影,終於苦盡甘來的將他們音樂版圖擴展至放眼國際!
Fall Out Boy樂隊於2001年組建於美國芝加哥,當時樂隊成員只有Pete和Joe兩人,與此同時,他們還同屬於一個叫Arma Angelus樂隊中.由於厭倦了當時hardcore氛圍的極端政治性,兩個有才華的年輕人決定組建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樂隊,一個更有鏇律性更能迎合歌迷們的樂隊.Pete很快擔當起了樂隊的貝司手和主音,而Joe則是樂隊的吉他手.
同時,樂隊還在尋找著另外一名吉他手和主音......
成員Joe偶然在chicago的一家書店中遇到了樂隊現任主音Patrick,於是在與Pete的商討之下,決定由Patrick擔任主唱,後來樂隊又吸納了鼓手Andrew.
於是,在Fall Out Boy這個樂隊名字之下,4個年輕人很快便錄製了3張demo,交給了當地的幾家唱片公司,樂隊開始在當地的演出中頻繁露面...現在Fall Out Boy已經擁有了大批fans的喜愛和支持,樂隊的未來前景無限!!!
2001年,樂隊發行了首張專輯《Fall Out Boy's Evening Out With Your Girl》。2002年,他們與另外一支EMO團體“Project Rocket”發表了一張合輯,之後很多獨立廠牌都爭先恐後地想要簽下Fall Out Boy,他們最終選擇了拉蒙的縱火唱片。
2003年,樂隊的第二張專輯《Take This To Your Grave》發行,不但AMG網站給了這張專輯四星半的高分評價,沒有費心宣傳,這張專輯便創下20多萬的驚人銷量。此後Fall
Out Boy開始被很多主流大廠所關注,而環球音樂旗下的名廠小島唱片公司則成了樂隊的新東家。
最近在美國公告牌排行榜(Billboard)上,他們有一首單曲《Sugar, We’re Goin Down》持續21周稱霸單曲榜前10名,而他們的專輯《From Under The Cork Tree》也在專輯榜的前20名停留4個月之久。唱片公司請來了從重金屬、另類搖滾、朋克等領域都赫赫有名的幕後高手尼爾·阿福隆(Neal Avron)主理,之前與威瑟(weezer)、優質果凍(Good Charlotte)等樂隊都與他有過合作,阿福隆的加入再加上樂隊兩位主將—吉他手/主唱派屈克(Patrick)和貝司手彼德(Peter)譜寫出的一首又一首狂暴而又不失鏇律的歌曲,使《From Under The Cork Tree》成為Fall Out Boy所有唱片中製作最為精良的一張,極具可聽性。儘管這支團體的隊名里有男孩(Boy)一詞,他們並不是一支偶像團體,他們是一支實力的情緒硬核 (EMO)樂隊。
專輯作品:《Fall Out Boy's Evening Out With Your Girl》(2002年)、《Split》(2002年)、《Take This to Your Grave》(2003年)、《From Under the Cork Tree》(2005年) 、《Infinity on High》(2007年)、《Folie à Deux》(2008年)《I Love baobao Qidi~》(2009)
樂團生涯
2002年—2004年:樂團起步
樂團首先在2002年發行了《Split EP》,隔年發行首張專輯《打倒男孩之與你的女友在傍晚出遊》(Fall Out Boy's Evening Out With Your Girlfriend)[1]。在這段期間,打倒男孩樂團在芝加哥和近郊地區進行一連串的演出。哥倫比亞騎士廳(The Knights of Columbus Hall)是早期打倒男孩樂團最常演出的地點。他們的音樂錄影帶「到院前死亡」(Dead on Arrival)就是在此拍攝,同時該地也是許多場「秘密演出」的地點。
鼓手安迪·赫里是在《打倒男孩之與你的女友在傍晚出遊》發行後才加入樂團。在同年他們發行第二張專輯《帶著這個進棺材》(Take This to Your Grave),專輯中的歌曲開始在一些電視台(FUSE、mtvU)播出。這張專輯的銷售成績達到金唱片等級。他們也參與了一張向「Jawbreaker」樂團致敬的合輯《Bad Scene, Everyone's Fault》,其中收錄他們的歌曲「Save Your Generation」(拯救你的世代)。在2003年,他們與Island Records簽約。隔年發行EP《我的心永遠都在我的舌頭的背面》(My Heart Will Always Be the B-Side to My Tongue),其中包含一片DVD。
2005年—2006年:進軍商業市場——《From Under the Cork Tree》
專輯介紹:
在2005年,樂團因為彼特·溫茲用藥過量並自殺未遂而陷入低潮,甚至面臨解散危機。他向《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透露他產生艾略特·史密斯(Elliott Smith)和伊恩·寇帝斯(Ian Curtis)自殺的幻覺,他說「要思考和了解實在很難。我不是在爭辯我是不是個精神錯亂的天才;但我像是一個困惑的小孩。我覺得我曾經對其他人來說是彼特·溫茲,但我不知道怎麼樣才能當彼特·溫茲」[2]。在專輯《軟木樹下》(From Under the Cork Tree)收錄的歌曲「七秒鐘就到天堂」(7 Minutes in Heaven)就是依據溫茲自殺未遂的經驗寫出。
2005年5月3日,打倒男孩推出了他們在主流唱片大廠的第一張,同時也是整個樂團的第三章專輯《軟木樹下》(From Under the Cork Tree)[1] ,登上告示牌排行榜第九名,首周銷售量超過70,000張,並在不久後達成雙白金銷售。他們的第一首單曲「蜜糖,我們要下沈了」(Sugar, We're Goin Down)在告示牌熱門100獲得第8名,而在音樂電視網(MTV)的「TRL」節目獲得冠軍。而這首歌曲的音樂錄影帶同時也獲得2005年MTV音樂錄影帶大獎中的「MTV2」獎項。打倒男孩獲得2006年葛萊美獎提名為「最佳新人」。

Radiohead
Radiohead是一支來自牛津的樂隊。主唱Thom L .Yorke於1968年10月7號出生於阿伯丁。進入大學後,Thom和Colin產生了建立樂隊的想法。從此以後,他的絕大多數空閒時間都是在隔音的排練室里度過的。隨後。他倆加入了一個名為TNT的樂隊。樂隊在每個星期五排練,1987年,樂隊不顧外界的阻止,在牛津郊區的一個小酒館裡進行了第一次演出,但演出並不很成功。
湯姆·約克(Thomas Edward Yorke):主唱,節奏吉他和鍵盤
埃德·奧布賴恩(Ed O'Brien):吉他,和聲
強尼·格林伍德(Jonny greenwood):主音吉他,鍵盤,Ondes Martenot鍵盤,以及其它電子設備
其兄科林·格林伍德(Colin Greenwood):貝斯 樂隊成員
菲爾·塞爾韋(Phil Selway):鼓,打擊樂器,和聲
Thom和Jonny主要負責創作工作,大部分情況下由Thom作詞、作曲,Jonny編曲。製作人奈傑爾·古德里奇(Nigel Godrich)自從樂隊的第二張正式專輯The Bends開始同電台司令合作,這張專輯由他協助製作人約翰·萊基(John Leckie),Nigel Godrich對Radiohead貢獻頗大,經常被樂隊稱為“第六個成員”。另一位樂隊貢獻者名叫斯坦利·唐伍德(Stanley Donwood),他自從樂隊的My Iron Lung EP開始同以筆名"Dr. Tchock"示人的York共同負責樂隊專輯的美術製作。Donwood和York在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結識,他們還一起製作了樂隊的官方網頁,[1]。
1992年,樂隊錄製了第一張小樣,取名為《manic Hedgehog 》並在牛津地區銷售。同年,樂隊改名為Radiohead,名稱取材於 The Talkingheads 樂隊的一首歌《Radio Head》。1992年3月,經過一個小製作人的製作,樂隊的第一張EP發行,反響強烈。為了樂隊的發展,樂隊和當時的著名工作室 Boston-based 聯繫,製作人對樂隊小樣中的幾首歌非常欣賞,其中包括《Creep》,製作人 Paul Q Kolderie甚至認為,樂隊一定會成為第二個The Beatles 。1992年5月,樂隊的第二張EP《The Drill 》發行。樂隊成員
1993年1月,樂隊的第三張EP《Anyone Can Play Guitar》發行。很快,樂隊的第一張專輯《Pablo Honey 》在1993年由EMI唱片公司發行,並引起轟動。單曲《Creep》在排行榜上排名第78位,專輯《Pablo Honey 》在全英排行榜上名列25名。隨後,英國EMI唱片公司的國際部總裁Cue Carol Baxter經過和樂隊的會面後,決定把樂隊推向海外。單曲唱片在美國取得了好成績,打進了Billboard 100,排名第34位。隨後,樂隊在美國進行了名為“POP IS DEAD”的巡演,此次活動得到了Duran Duran的大力支持。1993年九月,單曲《Creep》再版發行。1993年十月,《Pablo Honey 》在紐約贏得金唱片獎。在同年十一月,樂隊開始了歐洲巡演。
1994年1月,樂隊開始了第二張專輯的排練。樂隊在5-6月,開始了世界巡演,包括:西班牙、德國、義大利、**、香港、澳大利亞...9月,樂隊推出EP《My Iron Lung 》為新專輯宣傳。 1995年1月,樂隊和Candyskins 及Supergrass兩支樂隊在牛津巡演。隨後,樂隊的第二張專輯《The 樂隊成員Bends》發行,樂隊的風格更趨向於成熟。Paul Q Kolderie把這張專輯定位於歐美風格之間,並希望《The Bends》在全球範圍內引起注意。而樂隊成員Colin卻認為這張專輯和第一張專輯風格一樣,不同的只是樂隊的巡演的經歷。同時對這種生活,Colin又流露出厭煩的情緒。主唱Thom對外界對樂隊的頻頻爆光也十分不滿,並公開對表示對自己的歌曲被大多數人認同而感到不可理解。3月,EP《High and Dry》發行,並排名排行榜17位,同時,專輯《The Bends》排名第5名。直到這時,全部英國人的目光才注視到這支樂隊身上。9月,樂隊和美國樂隊R.E.M開始邁阿密巡演。同月,樂隊的單曲《Lucky》被收錄到慈善專輯《Help》中,這是一張由非主流樂隊和藝人組成的合輯,包括:The Stone Rose、Suede、Paul Weller、Orbital、Manic Street Preachers.... 所有收入捐贈給在波士尼亞受戰爭殘害的兒童。
1996年,樂隊在巡演並美國發行了單曲唱片《High & Dry》、《Fake Plastic Trees》和一些“B-樂隊成員Side”歌曲,銷量一般。
厭煩和悲觀的情緒被帶到了樂隊的第三張專輯中。1997年5月,《ok computer》發行,出人意料的是這張專輯竟然在**首發,第二天,專輯在西班牙發行。一直到6月,專輯才在全球上市。這張專輯並未引起很大反響,但在搖滾界內受到了好評。隨後,樂隊和Nigel Godrich 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Nigel Godrich 是為樂隊製作《Lucky》和《Black Star》兩首歌的製作人。同年,在《Ok Computer》發行前,樂隊又一次前往美國進行巡演,和以往不同的是:樂隊這次巡演是和當時正紅的美國女藝人Alanis Morissette同時演出。愛爾蘭樂隊U2的成員Edge對樂隊極為看好,但他認為,樂隊想得到美國樂隊的認同是不可能的。英國樂隊和美國樂隊完全是兩碼事,英國樂隊The Stone Roses和Happy Mondays 都曾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1997年,樂隊成員遭到了世界各國媒體潮水般的採訪。在這期間,樂隊的排練幾乎少了又少。主唱Thom表示,非常欣賞歌手Elvis Costello, Scott Walker. P.J. Harvey。並認為樂隊要出一張能和The Beatles的《 Day In The Life》媲美的經典專輯。
很多人認為,《Ok Computer》是一張Modern Rock 專輯,大製作人Nic Harcourt也持同樣觀點。(Nic Harcourt曾經為U2、R.E.M、Pearl Jam和Aerosmith製作過專輯)美國媒體認為,《Ok Computer》完全是一張奉承美國人的專輯,只有主唱Thom的神經質的演唱保持了英倫風格。
1998年,樂隊發行了新EP《No Surprises》,4月,EP《Airbag/How am I Driving》 發行。同年11月,樂隊得到了巴黎市政府的同意,在巴黎舉辦了演唱會。

 Sopor Aeternus
 Sopor Aeternus -- 永恆沉睡
成立時間 1989 德國
樂隊主唱 Anna Varney
流派類型 Rock /黑暗浪潮
風格類型 Alternative Pop/Rock, Industrial
“比黑暗更加黑暗。你必須一隻腳踩在墓穴中,另一隻腳踏在瘋人院裡, 才能聆聽那樣的音樂。”
—— 摘自 Gloria Victis
與其說Sopor Aeternus是一支樂隊,不如將其看作一個來自德國的神秘的哲學家團體。核心Anna-Varney(原名Varney),一個有異性傾向的思想家,他的音樂里包涵的那種對黑暗的嚮往、抑鬱且扭曲的思想意識,那 “比黑暗更加黑暗”的歌詞和鏇律, 有著異乎尋常的魔力。
自92年Holger離開之後,這支二人樂隊實際上只剩下Varney一個人。所以 可以說,Varney就是Sopor Aeternus的靈魂。出道十餘年的Sopor Aeternus至 今已經是德國中世紀樂派的重要成員,除了那些陰暗、詭秘的悲劇作品之外, 長期隱居、不以真面目示人的Anna-Varney一直是人們注意的焦點。雖然我們 可以通過音樂來了解他,但是他的過去,以及他的內心世界一直是個迷,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Sopor Aeternus與眾不同的音樂和音樂內涵總是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經常有一些新聞記者、樂評人通過傳真採訪Varney,希望得知如此令人驚 異的音樂作品,其靈感究竟從何而來。Varney的回答總是像謎一般高深莫測。 但從隻言片語我們可以感到Varney有著非常痛苦的過去,他的經歷一定非同常 人。20多年來,Varney一直受到嚴重的精神症狀和惡劣情緒的折磨。作為一個 男子,他卻渴望成為女人——這種想法一直困擾著他。後來他易名為Anna,也 是這個原因。一些Sopor Aeternus的音樂作品,例如96年的MCD“Ehjeh Ascher Ehjeh”(我就是我),也明顯的表現了Varney的易性情結。Varney有著一段痛 苦的童年經歷,他曾把他的母親稱為“提供食物、衣服和打罵的女人”。這些 經歷使得Varney成為一個異常敏感的孩子,他幾乎封閉了他自己,因為他那脆弱的內心受到了太多創傷。我們可以想像造就Varney痛苦靈魂的種種經歷,但是Varney自己對此諱莫如深,他只把那解釋為“七個地獄的劇場”(The Theater of Seven Hells)。如此看來,在Sopor Aeternus表露出的對黑暗的病態嚮往 甚至對死亡的迷戀是不足為怪的。Varney沒有作秀,所有的對陰暗世界的歌頌, 都出自他的靈魂深處。
(95年的專輯“Todeswunsch - Sous le Soleil de Saturne”深切顯露出了 Varney對死亡的嚮往。Todeswunsch,意為“厭世”。)
Varney並不孤單,他有一個精神上的朋友——The Ensemble of Shadows, 一個虛幻的伴侶。他和他的影子朋友一起創作音樂,甚至表示:他並沒有創作, 而只是接收影子們的作品而已。他說:“音樂遍及整個宇宙。”他幾乎是用音 樂來生活,而他僅僅肉體是存在於現實世界而已,大部分時間,他在自己的虛幻空間里和音樂以及影子朋友們一起生活。
Anna-Varney一直持他自己的一套唯心主義哲學觀點。他相信宇宙中的萬物都是相聯繫的,包括虛幻和真實。他認為:人生於世目的就是尋找自身和萬物的聯繫;人們認為只是可以看到和感知的事物才是“真實”,Varney告訴人們: 只有精神世界才是“真實”,才是“永恆”——所有的人都應該從夢中醒來。 Sopor Aeternus意為“永恆的睡眠”,就是象徵著“充滿痛苦的令人憎惡的現實 世界”。看穿生死,從那永恆的睡眠中醒來,這一直是Varney的音樂和詩歌的 主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Anna-Varney進行音樂創作也是一種“自救”,音樂作為一種逃避現實、逃避痛苦的工具,已經成為Anna-Varney生命的一部分。Anna-Varney 曾把音樂創作稱為“自我暴露”(introverted exhibitionism),的確,Anna-Varney 只有在音樂里才用隱晦的語言訴說內心的感受,講述痛苦的往事。而這些歌詞 通常很難被聽眾理解,也是這個原因,使得Sopor只是從表面上被大眾接受, 而音樂到底講的是什麼以及音樂後面的悲劇故事則鮮為人知。他在一次採訪中說: “我沒有解釋歌詞含義的習慣——甚至我根本不想解釋。。。雖然我希望我可以 通過音樂來讓人們勇於面對真正的自我,或者更深地了解自己的內心,通過這些 暗示讓他們明白真實的世界,或者釋放被壓抑的精神世界。然而那不可能,因為 人們總是自以為是,他們永遠無法擺脫在他們腦中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
*Ich tote mich jedesmal aufs Neue, doch ich bin unsterblich, und ich erstehe wieder auf; in einer Vision des Untergangs
表面上看,Sopor的歌詞確實是難以令人接受的,對死亡甚至邪惡的歌頌, 一向被視為異端。從早期的三張demo開始,Sopor就開始接觸這類主題。89年的 “Es reiten die Toten so schnell...”(急劇毀滅),就涉及吸血鬼和亡靈等內容。第一張專輯是94年的“Ich tote mich jedesmal aufs Neue, doch ich bin unsterblich, und ich erstehe wieder auf; in einer Vision des Untergangs” 從專輯名到內容都涉及死亡與重生。。。樂風相當陰暗,哥特味道非常濃。我們只能大致了解那些壓抑的鏇律、詛咒般的歌詞出自Anna-Varney的內心創傷, 而更深層的含義就只能去想像了。。。
*Todeswunsch – Sous le Soleil de Saturne
第二張專輯“Todeswunsch – Sous le Soleil de Saturne”(厭世-在土 星的光芒之下),樂風相對亮了一些,但是Anna-Varney的歌聲卻抑鬱了許多。 在錄製某些歌曲的時候,Anna-Varney竟真的哭了起來。“自殺,甜蜜的自殺” 這類辭彙經常出現在歌詞中。
*The Inexperienced Spiral Traveller
在第三張專輯是97年的“The Inexperienced Spiral Traveller”(徘徊的沒有經驗的旅行者)里,我們看到了Anna-Varney的變化。這張專輯風格明快 和親切了許多,歌詞也沒有過去那么憂鬱。Anna-Varney找到了黑暗之外的另 一條路,他稱它為“憂鬱的光明”(Blue Light)。
*Voyager – the Jugglers of Jusa
接下來的專輯,98年的“Voyager – the Jugglers of Jusa”(航海者-騙子Jusa)同樣取得了成功,這張專輯還翻唱了Kraftwerk的“Das Modell”,翻譯成古拉丁文,並用巴洛克式大提琴演繹。
*Dead Lovers' Sarabande
之後的雙CD“Dead Lovers' Sarabande”則又重新恢復了最初的陰暗風格。 這張專輯主要是為了向Christian Death的靈魂Rozz Williams致意並默哀,Rozz 生前也是Anna-Varney的好友,雖然僅僅通過書信往來。專輯樂風沉重而緩慢, 但是非常富有創意。古典弦樂的大量運用以及出色的鏇律,是它成為Sopor最棒的專輯。Anna-Varney仍然拒絕解釋專輯中歌詞的含義,因為“所有該說的已經說了”,我們要做的只有“用心”去聆聽它。
*Songs from the inverted Womb
去年(2000年)的“Songs from the inverted Womb”(顛倒墳墓之歌)發行 也很受好評,封面展現了Anna-Varney的雙重人格。。。可惜歌曲還無緣聽到。
總的來說,Sopor Aeternus/Anna-Varney的音樂作品,完全可以被認為 是最真實的Gothic/Darkwave。音樂本身融合哥特樂、古典樂及中世紀樂派的 各種風格,配器更是相當多樣,管弦樂包括長笛、大號、長號、巴松、雙簧管, 以及各種提琴、鋼琴等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Anna-Varney驚人的音樂 天賦。而更重要的是:在每首動人的歌曲後面,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一顆真實的黑暗之心在耳邊跳動,一個低沉的聲音在心中迴響——那是Anna-Varney在試圖喚醒我們,那些被他稱為“墮入永恆沉睡”的人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