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ely Hearts Club Band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Martin Frien Leavin

簡介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錄製時間1966年12月4日1967年4月21日(並非連續)
專輯首次發行:1967年6月1日
製作人:George Martin
封面設計:Peter Blake;Robert Fraser
John:歌手;吉他;電子琴;打擊樂器
Paul:歌手;貝司;吉他;電子琴;鋼琴
George:吉他;歌手;口琴;坦布拉琴;小手鼓
Ringo:鼓手;歌手;小手鼓;口琴
(其他參與錄音的樂師和歌手在歌曲介紹中單獨列出)

歌曲順序:

A面:
1、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2、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3、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4、Getting Better
5、Fixing a Hole
6、She's Leaving Home
7、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
B面:
1、Within You Without You
2、When I'm Sixty-Four
3、Lovely Rita
4、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
5、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Reprise)
6、A Day in the Life
*儘管1966年的甲殼蟲厭倦了巡迴演出,但他們仍需完成任務。專輯Revolver的錄製工作結束兩天后,甲殼蟲便上路了。漢堡的懷舊演出並沒有什麼意外,但他們在日本和菲律賓卻遇到了麻煩。當地負責人安排他們在日本武道館表演,引起了日本傳統派的憤怒。抗議示威和35000保全人員的介入都給甲殼蟲和他們的日本歌迷帶來很大壓力,使甲殼蟲在日本逗留的4天內如同囚徒一般。菲律賓的麻煩更嚴重。由於交流上的誤會,甲殼蟲沒有參加菲律賓第一夫人的宴會。菲律賓媒體一時間義憤填膺。Epstein支付了將近7000英鎊後,甲殼蟲匆忙離開了這個國家。
*回到英國後,甲殼蟲們仍然怒氣沖沖。一名記者在倫敦機場問甲殼蟲下面的計畫。George語帶諷刺地答道:“我們先休息幾周恢復一下,然後再去美國挨揍。”他不幸一語成讖。3月4日,倫敦《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刊登了記者Maureen Cleave採訪John的文章,其中提到John正在看宗教方面的書。文章引用了John隨口說出的幾句話:“基督教會消失的……我們現在比耶穌還流行。”當時他的話並未引起注意,但7月29日,美國一份少年雜誌“Datebook”轉載了這篇採訪,同時在頭版引用了John的話,登時在宗教氣氛濃厚的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22家電台禁播甲殼蟲歌曲(其中有些電台本來也不播放甲殼蟲歌曲),一些人還組織了焚燒甲殼蟲唱片和紀念品的集會。
*8月11日,甲殼蟲們抵達美國,在芝加哥舉行了記者招待會。John勉勉強強地對自己出言不遜表示道歉。但演出期間他們仍然受到威脅,而此時的甲殼蟲也無法保證5萬多觀眾了。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前來看演出的瘋狂歌迷沒有跟上甲殼蟲的發展,仍然用尖叫淹沒他們的演唱。美國巡迴期間,甲殼蟲沒有演唱一首Revolver專輯中的歌曲。現場表演對甲殼蟲來說顯然已經到了盡頭。1966年8月29日晚,他們在舊金山舉行了最後一場演出。這年秋天,John參加了電影“How I Won the War”的劇組,並開始佩戴他著名的圓眼鏡。11月9日,他在倫敦Indica畫廊第一次見到小野洋子;Paul為電影“The Family Way”創作了配樂;Ringo在鄉間與家人悠閒度日;而George則在印度接觸東方的音樂、文化和宗教。媒體懷疑甲殼蟲解散指日可待,卻沒有料到另一張劃時代的唱片即將誕生。
*11月底,甲殼蟲在倫敦碰頭,決定繼續錄製歌曲。他們起初的計畫是一張懷念甲殼蟲(特別是John和Paul)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在利物浦生活的唱片,而John一如既往地用“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為新專輯定下基調。但由於EMI要求首先推出一張單曲唱片,最後完成的專輯沒有收入“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和Paul的“Penny Lane”。Paul創作的歌曲“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為他們找到了另一個主題:將整張專輯作為一個虛擬樂隊的表演。經過約5個月的時間,專輯終於錄製完畢。這是甲殼蟲迄今為之耗時最長的專輯。
*新專輯共有13首歌,其中7首是Paul的作品,John則是3首,而George只有1首。專輯的壓軸之作“A Day in the Life”的主歌部分由John創作,而過渡段則用了Paul的一首未完成的歌曲片段。演唱方面,除了Paul將“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交給Ringo主唱外,其它都基本是各人主唱各自的作品,只有倒數第二首歌“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再現版)是樂隊合唱。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Sgt. Pepper”也許算不上一張概念唱片。John在1980年不無輕蔑地說,專輯中他的歌曲完全與佩鉑軍士的樂隊毫無關係。的確,專輯中的歌曲從歌詞內容上看並不存在一個明確而連貫的主題,“佩鉑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也並未發展出可以支撐整張專輯的鮮明個性。然而這並不等於專輯只是一個結構鬆散的歌曲集。甲殼蟲自“Rubber Soul”專輯以來進行了大量藝術和技術上的創新,但公眾似乎仍然堅持把他們視為淺薄的流行偶像。甲殼蟲樂隊通過新專輯向世界宣布,樂隊已決心與過去決裂。甲殼蟲不僅結束了巡迴演出,而且放棄了當年的髮型,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形象,表明樂隊超越流行樂隊的模式追求藝術的願望。誇張而略有些庸俗的“佩鉑軍士”樂隊形象似乎表面。專輯封套上印上了歌詞,也向聽眾強調歌曲並不僅僅是悅耳動聽的音樂,而是有思想和主題的藝術作品。在壓軸歌曲“A Day in the Life”里,John的歌詞“I'd love to turn you on”似乎代表了整張專輯的主旨:讓聽眾興奮起來,向人們展示一個全新的世界。
*為了讓封面與音樂一樣達到“藝術”的高度,甲殼蟲們找到Peter Blake設計封面。經過討論,Blake提議使用一副巨大的拼貼畫製造出一個古怪的人群,身穿佩鉑軍士裝的甲殼蟲成員站在中間,旁邊還放上甲殼蟲成員的蠟像。除Ringo外的三個甲殼蟲都提出了自己的名單。最後的人物包括愛倫坡、奧爾德斯·赫胥黎、迪倫·托馬斯、王爾德、劉易斯·卡洛爾等作家;瑪麗蓮·夢露、秀蘭·鄧波兒等演員;馬克思、榮格等思想家;還有Bob Dylan等其他藝術家(封面全部細節請參考這個頁面: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images_on_the_cover_of_Sgt._Pepper%27s_Lonely_Hearts_Club_Band)John提出的耶穌、甘地和希特勒遭到否決。Epstein擔心遭到起訴,對封面設計並不熱衷。他的手下與所有相關人士聯繫,取得照片的使用權,忙得焦頭爛額。
*專輯在英國發行後第一周便登上排行榜冠軍寶座。6月2日在美國發行後,專輯雄踞排行榜首位15周。這張專輯的英國和美國版終於達到了一致。專輯推出了後引起轟動,受到評論家的好評,同時成為60年代中期美國嬉皮運動的原聲唱片。由於歌曲之間並無間斷,很多電台都在節目中從頭至尾播放這張專輯,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也奠定了專輯作為“概念唱片”的地位。
*在錄製專輯歌曲時,甲殼蟲、George Martin和技師製作了單聲道和立體聲混音兩個版本,當時推出的唱片是單聲道混音版,但後來推出的CD版則使用了立體聲的混音。很多歌迷感到最初的單聲道版效果更好,而立體聲版有一些錯誤。
*唱片獲得葛萊美年度專輯、最佳封面、最佳錄音製作(非古典)和最佳當代專輯獎。70年代中期曾被改編成音樂劇,隨後被改編成電影,但很不成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